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熟语的类型与构成形式
背黑锅 比喻代人受过
敲竹杠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勒索财务, 也比喻用某种口实抬高价码
(3)歇后语:
“猜个谜语”
1、谐音性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八百铜钱穿一串 —— 不成调(吊)
2、喻意性歇后语: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张飞穿针—— 大眼瞪小眼
(4)谚语:
“说句俗话”
成语
是古代留传下来的,以四字为主,结构固定,不能 改变。
(二) 惯用语 熟
语
的
分
歇后语
类
谚语
是民间的习惯性说法,以三字为主,约定俗成,通 俗易懂。
是人民生活生产经验的总结,以两句为主,形成对 仗形式,由近似谜面 、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 性质的口头用语。
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短 语(俗话也是谚语),以两句为主,前半句是比喻 (引子),后半句点题,才是主要内容。
? 猪八戒吃人参果 —— 不知味(囫囵吞枣)
黑旋风的本名 —— 李逵(理亏)
赵云大战长板坡 —— 大显神威
? 贾宝玉出家 —— 看破戏尘
? 发生在贾府里的事 —— 不能当真(真假难分)
1、农业生产方面
瑞雪兆丰年。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2、是关于社会生活方面的谚语。
人心齐,泰山移。 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
别人夸,一枝花;自己夸,烂冬瓜。
(三)特征:
1、结构上的稳固性 2、意义上的整体性 3、各自有特殊形式
(四)运用:
(1)弄清熟语意思(不望文生义) (2)注意感情色彩(褒贬) (3)注意适用对象(范围)
2、惯用语的感情色彩以谐谑、讽刺和贬义为主,褒扬、赞许 的很少。
熟语的理解与运用
熟语的理解与运用熟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是指一些由多个词汇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特定意义的短语。
熟语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经常被使用,能够丰富语言表达,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本文将探讨熟语的理解与运用,帮助读者更好地运用熟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熟语的定义与分类熟语是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由多个词汇组成,具有固定的语序和特定的语义。
熟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涵盖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
熟语按照用途和语义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比如描述性熟语、比喻性熟语、动词短语、名词短语等。
每种类型的熟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二、熟语的理解理解熟语是正确运用熟语的前提。
对于每一个熟语,我们需要理解其内涵和义理,才能在使用中做到准确无误。
理解熟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字面意思理解,即直接根据每个词语的本义来理解整个熟语的意思。
另一种是从意象理解,即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熟语背后的具体意思和隐含的语境。
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熟语,准确把握其含义。
三、熟语的运用熟语的运用则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正确地使用熟语,以达到准确、生动、形象的效果。
在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熟语的适用范围和语境,避免不当使用或曲解熟语的本义。
其次,要注意熟语的使用频率,灵活运用熟语与其他语言形式相结合,增加表达的多样性。
再次,注意熟语的搭配使用,尽量避免搭配错误,使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最后,要注重熟语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对于同一熟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方式,我们要根据具体地域背景合理选择和应用。
四、熟语的应用示例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熟语及其用法示例。
1. 一马当先:形容在众人中,站在最前面,起到先导作用的人或物。
例句:在这次比赛中,小明一马当先,毫不费力地赢得了冠军。
2. 独一无二:形容没有与之相同或可媲美之物,独特而独有。
例句:他的创作风格独一无二,他的音乐作品在行业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关注。
熟语
指 出 熟 语 中 的 错 别 字
溜 A.一遛烟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掉 师 B.吊书袋 前世不忘后世之事 既 C.即来之则安之 识时务者为俊杰 竟 D.口惠而实不至 有志者事竞成 牵 E.疾风知劲草 迁一发而动全身 障 F.赶鸭子上架 一叶彰目不见泰山
指 出 熟 语 中 的 错 别 字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些人喜欢围观,即使是打架也不放过。可是需要他出 面作证的时候,却是一问三不知。 B.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超市购物小票背面印有请你 “免费”摄影的广告;在街头闹市有人会塞给你一张什么免 费传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吃免费的“艺术摄影 餐”就更是难上加难。 C.许多执法者缺少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意识,一句“清官难 断家务事”,就把家庭暴力排斥在“法”的管辖之外,直接 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换一个七字格孰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指本意不 (6).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义接近的熟语有《醉 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翁亭记》中的“ _________________ ” 风马牛不相及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做玉器 (7).与“八竿子打不着”意义接近的熟语 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 “___________ ” 可为正义事业牺牲决不屈辱偷生。 (8).与“好死不如赖活着”意义相反的熟语有 “________ ”
显得文雅,含义较深
三个音节的动宾短语 动宾间能插入成分
四个音节,类型复杂 结构固定,不能分拆
2、谚语——流传在民众口头上通俗的而含义深 刻的定型句子。如:“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谚语与成语区别:
谚 结构 一般是句子
语
熟语
①句中“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 句中“日理万机” 处理上万件事务, 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和国家领导人 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熟语词义 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 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 小用”的毛病。 小用”的毛病。 ②句中,“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 句中, 坐享其成” 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 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语义 显得轻,应用“不劳而获” 显得轻,应用“不劳而获”。“不劳而 用于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人, 获’,用于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人,语义 其思想和行为是应该批判的, 重,其思想和行为是应该批判的,和该句 中的“可耻”相照应。 中的“可耻”相照应。
5.褒贬不当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 熟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 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 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 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的错误。 的错误。
①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 无所不为的勇 克服重重困难, 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 奥秘。 奥秘。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写文章 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 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 句中陈述的话题却是“ 性”,而②句中陈述的话题却是“王 大妈爱干净” 条理性” 大妈爱干净”,“条理性”与“爱干 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谚语。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 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 早霞不出门, 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冬吃萝卜夏吃姜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留得青山在 (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 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 农业生产、 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 的经验,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的经验,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熟 语
熟语(成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谚语等)什么叫熟语?熟语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熟语相当于一个语言单位使用。
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表现力。
熟语包括哪些?主要包括成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谚语(俗语)等。
成语一、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二、成语的特点:(1)结构相对定型性。
(2)意义的整体性。
(3)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4)形式的历史性。
(5)内容和形式和民族性。
三、成语的来源:(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
(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
(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
(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摘引的。
四、成语的语法结构:(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即固定词组....。
按其语法结构,可分为下列各种关系)1、并列关系例如:七上八落披坚执锐2、承接关系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3、目和关系例如:守株待兔削足适履4、因果关系例如:水落石出水滴石穿5、主谓关系例如:杞人忧天毛遂自荐6、动宾关系例如:顿开茅塞不见经传7、动补关系例如:退避三舍轻如鸿毛8、动宾补关系例如:拒人千里问道于盲9、连动关系例如:画蛇添足亡羊补牢10、兼语关系例如:引狼入室令人生畏11、偏正关系例如:孜孜不倦扶摇直上衣冠禽兽一丘之貉五、成语举例:一诺千金二话没说三思而行四分五裂五湖四海六畜兴旺七上八落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百折不挠百发百中百花齐放百废具兴百感交集千钧一发千头万绪千篇一律千姿百态千岩万壑万紫千红万家更新万人空巷万里长征一言九鼎一字千金一鸣惊人一挥而就一往情深一寸丹心一日三秋一成不变一尘不染一劳永逸一览无余一片冰心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一概而论一毛不拔一场春梦一暴十寒一意孤行一蹶不振一败涂地一掷千金一筹莫展一寸光阴一寸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不做,二不休一失足成千古恨格言(警句、名言)什么是格言?格言是简炼而含义深刻并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熟语的正确运用知识点
熟语的正确运用知识点熟语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类固定搭配词组,具有简练、形象和准确的表达效果。
在我们的书面和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熟语能够提升语言的流畅度和表达的准确性。
然而,由于熟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注意事项和要求,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来正确运用熟语。
一、熟语的定义和特点熟语是指长期积累并在语言使用中广泛流传的一类词组,具有固定的搭配和特定的用法。
熟语的特点在于简练、准确和形象,能够用较少的词语表达更多的信息。
比如,“一箭双雕”、“以卵击石”等就是常见的熟语。
二、熟语的分类根据熟语的语义内容和构成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熟语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熟语分类包括:1. 动物类熟语:如“如鱼得水”、“狼吞虎咽”等,以动物为基础,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或状态。
2. 植物类熟语:如“开花结果”、“瓜田李下”等,以植物为基础,用来表示事物的发展或表达某种意义。
3. 数量类熟语:如“三心二意”、“四面楚歌”等,根据数字的不同,用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4. 方位类熟语:如“东山再起”、“南辕北辙”等,以地理方位的词语为基础,用来表示某种行动或情况的变化。
5. 动作类熟语:如“步步为营”、“捧腹大笑”等,以动词为基础,用来表示具体的行动或情感。
三、熟语的正确运用1. 熟语的整体使用:在运用熟语时,应该保持其整体不变。
不拆解、不搭配其他词语或改变其词序。
比如,“与虎谋皮”不可以说成“与虎计划拿皮”,“人山人海”不可以说成“山上山下的人海”。
2. 熟语的使用场景:熟语在语境中的使用是有限制的。
不同的场合应运用不同的熟语。
比如,在正式的写作场合,较为常用的熟语有“一举两得”、“坐井观天”等;而在口语对话中,可以使用更多的熟语的表达,如“一箭双雕”、“狼吞虎咽”等。
3. 熟语的意义理解:熟语的意义大多是隐含的,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理解。
所以,在运用熟语时要确保意思的准确理解,并避免产生歧义。
比如,当我们遇到“画龙点睛”的熟语时,要理解它的意思是指“在作品或计划中加上点睛之笔”而不是字面上的画龙点睛。
熟语的类别有
熟语的类别有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读语、歇后语、格言和警句。
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1、成语: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2、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3、读语: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交流。
4、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5、格言:含有教育意义的精练的定型语句。
6、警句:语言简练深刻的句子。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
熟语的定义和特点什么是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
成语,已无须多作介绍;这里仅就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作一解说。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是流传于民间,简洁通俗、诙谐幽默而富有特殊意义的语句。
谚语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劳动经验。
如:“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前半部分用形象化的描绘引出后半部分的深层含义。
如:“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惯用语是民间一些约定俗成的词组或短语,如:“碰钉子”,“拍马屁”,“挖墙角”,“乱弹琴”,“吃大锅饭”,“唱对台戏”……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定性。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有固定不变的结构,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碰钉子”,我们不能说成是“碰螺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说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草烧”。
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一些字,也可以改动一些字,如“三个臭皮匠,不如一个诸葛亮”,也可以写成“三个臭皮匠,顶得过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等。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再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时候属于交叉关系,同一语言既可能是谚语,又可能是歇后语,也可能是惯用语。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非得搞清楚某一语句是谚语还是歇后语或者惯用语。
熟语知识点总结范文
熟语知识点总结范文熟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含义和用法的成语或俗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熟语具有简练、形象、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在生活交流和写作表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熟语知识点的总结:一、熟语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熟语是指具有固定用法和特定意义的词组或句子,常用于表达某种情感、经验或含蓄的意义。
2. 特点:(1) 简练明了:熟语通常由几个词组成,表达的意义简明扼要。
(2) 形象生动:熟语往往具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描述人物、事物或情景。
(3) 富含情感:熟语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或态度。
二、熟语的分类:1. 来源分类:熟语可以分为成语、俗语和谚语三种。
(1) 成语:成语是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有固定的用法和意义,常用于表达人物形象、事物特征或含蓄的意义。
(2) 俗语:俗语是民间口语中广为流传的词语,常用于表达生活经验、人生智慧或社会常识。
(3) 谚语:谚语是民间长期流传的警句或格言,常用于表达一般真理或规范行为准则。
2. 用途分类:熟语可以分为描摹熟语、批判熟语和示警熟语三种。
(1) 描摹熟语:描摹熟语用于形容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形象、性格等,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能够提高描写的形象感。
(2) 批判熟语:批判熟语用于批评和指责某种不好的现象或行为,常用于社会舆论中,具有辛辣批评的效果。
(3) 示警熟语:示警熟语用于提醒和警示人们要警惕某种危险或不良行为,常用于教育、宣传等方面。
三、熟语的应用:1. 口语交流:熟语在日常口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表达情感、描述人物或事物、提出观点等方面,能够增添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2. 文学创作:熟语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非常丰富,能够丰富表达效果、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动人场景等,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3. 教育宣传:熟语在教育和宣传中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能够以简练、形象的形式传达知识和智慧,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总结:熟语是汉语中重要的语言形式,具有独特的定义、特点和分类,应用广泛。
一、熟语的特点 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不能随易作.
一、熟语的特点:1、结构上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不能随易作大的改动,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碰钉子”,不能说成是“碰螺丝”;但是熟语的固定性不如成语,可以加减、改动一些字,如“碰了一鼻子灰”与“扑了一鼻子灰”,“不管(不问、不分)青红皂白“等。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开甚至可以改变其原有的顺序。
如“开夜车”,可以说成“夜车不能开得太晚,要注意休息”。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我们就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成边骑着毛驴走路边看演出。
二、熟语的分类:1、谚语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有完整句子。
例如:1、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3、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2、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练习:1、飞蛾扑火——()。
2、大海里捞针——()。
3、大路上的电杆——()。
4、腊月里的萝卜——()。
5、孔夫子搬家——()。
6、竹篮打水———()。
7、和尚打伞———()。
答案:自取灭亡无处寻靠边站冻(动)了心尽是书(输)一场空无法无天3、惯用语惯用语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比喻提前打招呼,作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
“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眼中钉”等等;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成语:置若罔闻阿谀奉承李代桃僵惯用语:耳边风拍马屁替罪羊、背黑锅4、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出来。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教学参考0925 0813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熟语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们对几类熟语分别阐述:(一)相沿习用的成语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也有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
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
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熟语
熟语的积累和运用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熟语,指人们所熟习并且经常使用的固定短语,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
如:马后炮、戴高帽、拦路虎、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
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包括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成语,主要来源于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或书面语言。
(一)熟语分类1.惯用语结构固定,三字结构较多,一般语意具有双重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比喻义或引申意义,多数为贬义。
如:“老油条”比喻人世故圆滑。
“踢皮球”一词常用来形容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
“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2.谚语“谚语”就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易懂而含义深刻的语句。
大多是群众生活中关于自然现象、农业生产和其他生活现象的经验总结。
例如:“春雨贵如雨”、“瑞雪兆丰年”“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喝水不忘挖井人”、“磨刀不误砍柴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年之计在于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强扭的瓜不甜”。
3.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往往是名人名言。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胜于雄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满招损,谦受益”等。
4.歇后语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一种固定的语句,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具有俏皮、幽默、含蓄等特点。
熟语
2、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性的习惯用语。 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一锅端、开绿灯、 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等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⑤“目光如豆”与“鼠目寸光”、“不落窠臼”与 “独树一帜”、“半途而废”与“浅尝辄止”等是 侧重点的不同。 “目光如豆”偏重在眼光“小”,强调看不到全局 “鼠目寸光”偏重在眼光“近”,强调看不到将来。 “不落窠臼”比喻不落俗套,有所创新; “独树一帜”表示独自另树一面旗帜,比喻开创新 路或自成一家。 “半途而废”偏重在“半”,中途停止,有惋惜之 意; “浅尝辄止”偏重在“浅”,不深入。
5、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 的固定语句。 例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 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
近义成语的差别
①“年富力强”与“老当益壮”、“鱼目混珠”与 “鱼龙混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等是对 象的不同。 “年富力强”指正处于气力强盛的壮年,是大有作为 之时,它不能用来形容年纪大的人; “老当益壮”指年纪老了志气当更壮,现形容人老干劲 大。 “鱼目混珠”是说鱼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 真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成分复杂。 “风流云散”意思是像风一样流失,像云一样飘散,多 比喻原常相聚的人如今分散到各地; “烟消云散”指像烟和云的消散那样,比喻事情消失得
熟语包括哪些内容
熟语包括>、习惯用语、>三大类,本文就此作了简要分析,欢迎使用。
一、成语(一)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
如:四面楚歌歌功颂德德才兼备首屈一指首当其冲虎头蛇尾生活中运用的成语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成语的特征及其运用1、意义的整体性它是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的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的整体意义。
如:“油头粉面”,表现意义是“抹了油的头和擦了粉的脸”,实际含义是“形容人打扮得妖艳轻浮”。
“破釜沈舟”表面意义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秘书工作网>栏目)“虎头蛇尾”表面意义是“虎的头,蛇的尾”,实际含义是“做事有始有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要注意,弄清成语的实际意义。
除了要弄清表面意义与内部含义的区别之外,有些成语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还要弄清成语的褒、贬义。
例:再接再厉——变本加厉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深思熟虑——处心积虑前面的带有褒义,而后面的一组带有贬义。
2、结构的凝固性成语的结构形式(字数、词序、成分)是定型的、凝固的。
一般必须沿用原型,不能随意变换和增减其中的成份。
“殃及池鱼”不能变换为“殃及塘鱼”“战略部署”不能改为“战略和部署”当然,成语有其确定的字形和读音,不能写错、读错,这我们在“纠正错别字”时也讲过。
例:委曲求全——委屈求全(×)不计其数——不记其数(×)言简意骇(gāi)不能读作“hài”呱呱坠(zhuì)把不能读“duò”或“duì”至于成语的来源,大家只要看书稍作了解即可。
二、惯用语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简明生动,通俗有趣,口语色彩浓,是惯用语的主要特征。
并且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
例:动宾式:耍滑头、耍花招、放空炮、开绿灯、揪小辫子炒鱿鱼、扯后腿、钻空子、吹牛皮、绕弯子、傍大款偏正式:铁公鸡、马后炮、过后计、空城计、铁饭碗、墙头草、下马威、耳边风、绊脚石主谓式:天晓得其他:巴不得三七二十一三、歇后语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
常见熟语的分类
常见熟语的分类高中常见常见熟语的分类:歇后语、谚语、惯用语、格言。
熟语的分类:1、歇后语歇后语是广大民众喜闻乐道的生动形象而诙谐有趣的口头语言,分前后两部分构成。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2、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或反映人生哲理,或反映生产经验,或反映阶级斗争的。
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
二月二,龙抬头;湖广熟,天下足;瑞雪兆丰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八字命生成,由天不由人”;“女子无才便是德”。
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熟语
名词来源
1、来自民间口语和名人之言。 2、来自古代书面语。 3、借自外语。
名词分类
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 谚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
误区提醒
针对熟语数量众多的现实,我们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落实词义的认读,注重多角度的辨析。 2.、强化语境意识,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3.、注意条理化、系统化搜集整理近义熟语,并进行逐步筛选,减少记忆容量。 4.、重视语言实践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 5.、养成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1.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2.常用的话语。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王建,款情熟语,其儿女子之所为乎?诗不入雅,虽美何观矣!”叶圣陶《未厌 集·夜》:“孩子于尚未解悟姓的意义的时候,自己的姓往往被教练成口头的熟语,同叫爹爹妈妈一样的习 惯。”
201、防患于未然——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20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 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203、发昏章第十一——昏头昏脑的风趣话。仿《孝经》“某某章第几”的说法。 204、法不传六耳——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205、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20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 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207、反其道而行之——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208、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 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209、放长线钓大鱼——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虽然不能立刻收效,但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成语是中国四大文化瑰宝中的一环,是我们母语的集大成者。
成语是汉语中最能体现历史及文化的言语。
它能够熟练的表达一个深意,是立语的天才。
中国的成语分类有很多,主要有判义、喻义、会意、歇后语四大类,其中也包括一些熟语。
首先,会意成语就是比喻性的成语,也被称为歧义成语。
它的本意是传达一个深刻的含义,而不是真实的意义。
会意成语的特点是,字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完整词语,而且有一定的意义关系,形容词和名词可以通过比喻或联想,把一晃或几个晃字,用来表达另一个概念或意义。
月缺花残,雨打风吹,言简意赅,意味深长,都是会意成语的典型。
其次,歇后语是比喻表达类成语,歇后语中一般都是连缀俩分句,第一句是由几字构成的片语,第二句则是一句普遍的情境或事理,当字词与情绪放到一起联想时,才能充实两分句的意义,传达出思想的智慧。
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强调的就是多人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再者,又分为熟语和俗语。
熟语是指久经流行口语,习惯性成为一种合乎语法形式,且有固定意义的常用词组。
它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在表达时也能更加明确。
比如“双喜临门”,“望子成龙”,这就是熟语的真实而完美的表达。
而俗语则多有模糊、草率的特色,既有长句,又有短句。
它要表达的意义简单,只有几个字,它也是一种朴素,有时也说不出确切含义的表达,但却能浓缩出深沉的意义,比如“吃亏在先,笑亏在后”,就是一句俗语,既简洁,又明快,为提醒人们而语出心意。
可以看出,中国有很多智慧丰富的熟语,它们把远古文化的财富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入人心,一句句的成语熟语,能浓缩出丰富的文化精髓。
随着我国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成语熟语也会更加多元化,更加精彩!。
举例说明熟语的类型
举例说明熟语的类型嘿,熟语有好多类型呢!先说谚语吧,“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就像个聪明的小预言家,告诉你天气咋样。
你想想,要是出门前看看天空,想起这句谚语,多有用啊!难道不是吗?比如你打算去旅游,看到朝霞,就知道可能要下雨,赶紧调整计划。
歇后语也很有趣。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这就像个小谜语,让人一听就明白。
你说好玩不?比如大家聊天的时候,突然来一句歇后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就像那个爱说歇后语的小张,每次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成语那更是厉害。
“守株待兔”,这个大家都知道吧。
就像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能不劳而获。
要是有人整天想着天上掉馅饼,那不是跟守株待兔的人一样嘛。
你说对不对?比如那个想一夜暴富的小王,不努力工作,光做美梦。
惯用语也不少见。
“碰钉子”,谁都遇到过吧。
这就像生活中的小挫折,让你知道事情没那么容易。
难道不是吗?比如小李去谈生意,碰了钉子,但是他不气馁,继续努力。
格言也很有力量。
“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就像一个鼓励的话语,让你在失败的时候不放弃。
你想想,要是没有这句话,多少人在失败的时候就一蹶不振了。
就像那个创业失败的小赵,想起这句话,又重新振作起来。
俗语也很接地气。
“远亲不如近邻”。
这就像一个温暖的提醒,让你珍惜身边的人。
要是你有困难,邻居能马上来帮忙,远亲可不一定能及时赶到。
你说是不是?比如小孙家里漏水了,邻居马上来帮忙,这时候就体现出俗语的道理了。
俏皮话也很有意思。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这就像一个小小的挑战,让人觉得很有劲头。
你说好不好玩?比如两个小伙伴吵架,一个说“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那场面,多逗啊!缩语也挺常见。
“北大”就是北京大学的缩语。
这就像一个简称,让人一下子就知道是啥。
要是每次都说全称,多麻烦啊!你说呢?比如大家说“我考上北大了”,多简洁明了。
委婉语也很有用。
“去一下洗手间”,比说“上厕所”文雅多了。
这就像给话穿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让人听着舒服。
常见的熟语_【常见的熟语有哪些什么是熟语呀-】百度作业帮
常见的熟语_【常见的熟语有哪些什么是熟语呀?】百度作业帮熟语熟语熟语按熟语研究专家马国凡先生的说法,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比如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山望着那山高”,“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定了型的词组和短语,经常作为一个完整的单位来使用,不能随意改变其成分,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内容十分丰富.常见熟语注释爆准门:在某些方面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事情背黑锅:代人受过,泛指冤枉吊胃口:让人产生欲望或兴趣倒胃口:因为味腻而不想吃倒插门:男方到女方家结婚并落户吹鼓手:替坏人或错误的理论卖力宣传倒栽葱:摔倒时头先着地大锅饭:不管劳动情况如何却享受同等待遇炒冷饭: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吃得开:行得通受欢迎出洋相:闹笑话、出丑传声筒:照着人家的话说,自己无主见的人搭档:协作的人打点滴:静脉输液挡箭牌: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倒挂:应高的反而低,应低的反而高冷门:很少有人从事的,不时兴的工作等老掉牙:陈旧过时劳什了:令人讨厌的东西拉下水:引诱人和自己做坏事连轴转:喻夜以继日地劳动领衔:署名在最前面的利市:吉利/买卖顺利的预兆扣帽子:对人或事不经调查研究就加上一个现成的不好的名目夸海口:漫无边际地说大话冷处理:喻事情发生后暂时搁置起来,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处理流行色:在一定时期内被人们普遍喜爱的颜色露马脚:泄露出了事情的真象留一手:不把本领拿出来流水帐:指不加分析只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露一手:显示本领落水狗:指失势的坏人马大哈:粗心的人马后炮:过时的举动马路消息:道听途说的消息地头蛇:指当地的强横无赖顶牛:喻争持不下或互相冲突定心丸: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干瞪眼:在一旁着急而又无能为力够格:符合一定标准花架子: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坏水:坏主意地头蛇:指当地的强横无赖顶牛:喻争持不下或互相冲突定心丸:能使思想、情绪安定下来的言论或行动干瞪眼:在一旁着急而又无能为力够格:符合一定标准花架子:外表好看但缺少实用价值坏水:坏主意放空炮:说了不能兑现回马枪:回过头来给追击者以突然袭击较劲:比力气/作对假斯文:装扮成文化人的样子冒失鬼:做事莽撞的人不二价:对谁都一样就里:内部情况.例:不知就里开口子:指在某些方面破例或放开限制猫腻:隐私的或暧昧的事/花招卖关子:在紧要处故弄玄虚,使对方着急而答应自己的要求没辙:没有办法牛角尖:喻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拍板:喻主事的人做出决定碰钉子: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婆婆妈妈:形容行动缓慢、语言啰唆或感情脆弱敲竹杠: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清水衙门:现多用来比喻经费少、福利少的事业单位热身:正式比赛前进行训练或比赛窝里斗:家族或团体内部彼此勾心斗角十年九不遇:指某些情况多年难以遇到三下五除二:形容做事动作敏捷利索天高皇帝远:指地处偏远,法律制度管束不到三寸不烂之舌:指能言善辩的口才有色眼镜:妨碍得出正确看法的成见或偏见看三不看两:指说话或行事考虑不周,轻重失宜吃闭门羹:被主人拒之门外或碰到主人不在吃哑巴亏:吃了亏无处申诉或不敢声张老大不小:指人已成大达到或接近成年人的年龄穿连档裤:互相勾结包庇老实巴交:本分老实可怜巴巴:形容可怜的样子车轱辘话:絮叨的话八字还没一撇:事情还没有眉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语的种类和特点例说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熟语有两个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下面我们对几类熟语分别阐述:
(一)相沿习用的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唇亡齿寒”“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巧言令色”“不可救药”;也有来自现代文章著作的,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争分夺秒”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
如常见成语“不刊之论”“万人空巷”“七月流火”“空穴来风”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
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来自《诗·大雅·民》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得罪人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再如“颐指气使”“既来之,则安之”等)。
有的个别构成成分可能有变动,如“每下愈况”来自《庄子·知北游》,现在演变为“每况愈下”,“揠苗助长”可写为“拔苗助长”等。
成语相关文章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口耳相传的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直言”,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传达了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简练通俗,意思完整。
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
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今小说》一),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金瓶梅》第七十六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六回),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醒世恒言》九)。
谚语源于生活,口耳相传,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交友处世:
积德招福,缺德惹祸
君子之交淡如水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2)劝学:
活到老,学到老
书中自有黄金屋(3)军事:
置之死地而后生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民俗:
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
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
两头净,不生病
饥时饱,必送命
(6)道德情操:
仁义值千金
人穷志不短
(7)行为规范:
为臣要忠,为子要孝
一失足成千古恨
(8)世态人情:
世情看冷暖,人事逐高低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9)善恶美丑: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10)自然气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烟子过沟,干死鱼鳅
谚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
比如下面这组关于“死”的谚语: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好死不如赖活
寻(等)死不如造反
这组谚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第一句教人舍身赴死,在玉碎与瓦全间选择玉碎;第二句教人贪生怕死,在好死与赖活中选择赖活;第三句教人拼死一搏,既不无价值寻死,也不无价值赖活(等死),而要活得轰轰烈烈(造反)。
由此可见,谚语传达的经验是很复杂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谚语由于口耳相传,长期经受生活的检验,许多优秀的谚语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指导作用。
在修辞上,谚语简练明快,能增加语言的概括力;说理时恰当运用,能增强文章说服力。
(三)巧设悬念歇后语
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
表义上“引子”起辅助作用,表示某种附加义;“注释”部分是表义重点所在,它表示整个歇后语基本义。
也就是说,歇后语是“由存在引注关系的前后两个部分组成”的熟语。
如“墙上挂狗皮——不象画(话)”,前部分“墙上挂狗皮”只是引子,如果没有后半部分,谁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
歇后语可分两大类:
(1)会意型。
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寿星佬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从意义上对前一部分进行解释说明。
(2)谐音型。
比如:“老虎驾车——谁赶(敢)”“两手进染缸——左也蓝(难)右也蓝(难)”“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这类歇后语后一部分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达语义。
不管会意型还是谐音型,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
比如,“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表面上是说想象中老鼠钻进风箱后,不管风箱是推还是拉都要被风灌的样子;其实是说一个人处于矛盾的双方中,两面不讨好,到处受委屈。
“老虎驾车——谁赶”,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从修辞上说,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的地位就颠倒过来了。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个: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1)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
(2)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
如“泥菩萨洗澡——越洗越脏”“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八十年不下雨——好晴(情)”“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猪八戒演讲——大嘴说大话”“乌龟变黄鳝——
解甲归田”(想象)等等。
(3)深具悬念性。
试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
如“老鼠给猫理胡子”,人们就会想到“大胆”,“不怕被吃掉吗”,等,但看到后半部分“拼命巴结”,自然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试比较下面一组成语与歇后语的艺术效果:
成语:一目了然解甲归田痴心妄想
歇后语: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
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
赖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两组词语义相同,趣味却相差很远。
由此可见,歇后语前半部分“引子”的重要性,缺少了它,歇后语就可能变为一般性的陈述。
(四)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
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
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语义的双层性,除字面意义外,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如“打预防针”,字面指注射防病的药水,常用来比喻对人的思想毛病加以预防;“财神爷”本意是迷信中让人致富的神,引申为掌管钱财或能给人钱财的人。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
它们的感情色彩,褒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如“下海”“吃醋”“下课”属二字格;“放马后炮”“喝迷魂汤”“喝西北风”“钻牛角尖”“打退堂鼓”属四字格,“一推六二五”属五字格,另外还有“解铃还需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多字格。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如“跑龙套”本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但作为惯用语,一般是用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当它用本义时,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不是惯用语。
“开小差”作为惯用语一般使用其引申义“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而不用其本义“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成语:置若罔闻阿谀奉承李代桃僵
惯用语:耳边风拍马屁替罪羊、背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