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2.3.2 自尊的发展趋势
儿童期的自尊具有稳定性,父母教养极为重要 --悦纳儿童、权威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 在青春期之前,自尊逐渐降低 --依赖社会比较和外在评价进行自我价值判断 进入青春期,自尊明显下降,而后逐步上升 --生理发育、同伴间的竞争 进入成年期,自尊又会逐步上升 --转折点,如工作、结婚、生子、升职、乔迁新居 进入成年后期,自尊会逐步下降 --生理衰老、能力下降、社会地位边缘化等
1.2.1 基本观点
社会因素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和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说” 心理发展的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及社会规律 --掌握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
Lev.S. Vygotsky (1896-1934),前苏联
12
1.2.2 语言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
“教育先于发展”
14
2 社会化发展
2.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解释个性发展的理论,认为个性的发 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 1950年出版《儿童与社会》,提出心 理社会发展8阶段论。 每一阶段均需解决某有普遍性的心理 与社会矛盾(危机),能否积极解决 危机,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Jane. Piaget (18961980),瑞士
3
1.1.2 建构知识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 称为认知建构主义。
儿童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何儿童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呢?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与达尔文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相一致。
想一想:认知建构主义的教学隐意?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17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有正确错 误之分。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情绪体验与态度,如自尊、 自信、自负、自我满足、自我贬低等。 --自尊是自我体验最重要的方面;羞耻心是自尊的基础。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 整和控制,具有激发作用和抑止作用。
27
2.3.3 自尊的作用
自尊与学业成就
自尊与暴力和犯罪
自尊与酒精和药物滥用
自尊与焦虑缓冲
28
2.3.4 自尊的提升
积极的社会比较
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其他多种途径(p55-56) --最终目的要让学生欣赏自己、悦纳自己,要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金子般的闪
光点”。
29
2.4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教养与同伴影响的共同作用
第二讲 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郝 宁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nhao@psy.ecnu.edu.cn
1
本 讲 纲 要
• 认知发展
--皮亚杰
--维果斯基
•
社会和情感发展
--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
2
1 认知发展
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1.1 发生认识论 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 发展的。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 学习者。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 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自我意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18
此人的自我意识如何?
19
看到凤姐和hold住姐,我才发现芙蓉姐姐真是美女啊!
20
21
2.2.2 不同年龄段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何时开始出现? --“点红实验”,自我意识大约
在1岁8个月左右形成。
--1岁左右,产生了对自己行动 的意识; --3岁左右,产生了对自己心理 活动的意识; --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 认知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 内容的抽象思维。 补充:雷吉尔(Riegel, 1973)提出第五阶段, 即辩证运算阶段,指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
10
1.1.6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
同伴影响法
11
1.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4
1.1.3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 图式
认知机能
组织 适应
同化
顺应
5
1.1.4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A. 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B. 物理环境: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C. 社会环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认知结构。
D.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动力性。
6
1.1.5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语言和表象尚未 出现,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建构感知动作图式。
(3)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 (4)评价的依从性——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 (5)评价具体行为——评价个性品质
24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体验水平的分化。
--自我控制能力的分化。
25
2.3 自尊的发展
2.3.1 自尊的含义
詹姆斯(James)认为,自尊作为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 于实际情况与自己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提出了著名的自 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当前多数研究者赞同,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自我认知的 价值判断,是个体对自我价值、重要性和成功的积极的情 感体验。 自尊不是一个单维结构,它不仅包括以对自我价值的一般 评价为基础的整体自尊,也包括以在不同背景中(例如, 家里、学校、工作、休闲或同伴之间)对自我价值的具体 评价为基础的特殊自尊。
30
2.4.1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控制 接受 拒绝 权威型 专断型
容许 放纵型 忽视型
31
对儿童的影响:
(1)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Fra Baidu bibliotek
32
2.4.2 同伴关系的影响
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感、爱 与归属感、成就感。 为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背景。
16
婴儿后期 幼儿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人前期 成人中期 成人后期
2~3 岁 4~5 岁 6~11 岁 12~18 岁 18~25 岁 26~60 岁 60 岁以 上
2.2 自我意识的发展
2.2.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的认识 。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服从、拒绝、同伴 群体的错误。
33
2.4.3 制约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
学业成绩
个体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评价 个体的身体特征
34
本 讲 结 束
35
两大成就:
(1)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7
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开始出现和发展,从 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 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具体可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和 直觉性思维阶段(4-7岁)。
自我中心的年龄段。
8
婴儿的自我意识
22
婴幼儿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儿童的自我评价大 约从2、3岁左右开始。
此阶段的特征:
(1)依从性 (2)被动性
(3)表面性
(4)主观情绪性 (5)不稳定性
23
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1)受外部条件制约——受内部道德认识制约
(2)注重行为效果——注重行为动机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具有了抽象概念,
可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
而不是形式的。 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1)分类:能按照抽象特征分类。 (2)排序:能按照逻辑关系排序。
(3)推理:能进行递推性思维。
(4)守恒观念:形成了守恒的观念。
9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从依赖于具体
语言:作为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 --认识与理解世界的工具; --思维的工具;
语言: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
--通过活动与成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儿童得以发展。 语言: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 --个人语言与自我中心式语言
13
1.2.3 学习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
实际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Eric H. Erikson (1902-1982),美国
15
期别 婴儿期
年龄 0~1 岁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对人信赖对人信赖,有安全 对人不信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感 赖 活泼自主- 能自我控制,行动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 羞愧怀疑 有信心 尾 自信-退缩 有目的方向,能独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 内疚 立进取 感 勤奋进取- 具有求学、做事、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 自贬自卑 待人的基本能力 满失败感 自我统合- 自我观念明确,追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 角色混乱 求方向肯定 徨迷失 友爱亲密- 成功的感情生活,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 孤独疏离 奠定事业基础 密相处 精力充沛- 热爱家庭,栽培后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颓废迟滞 进 完美无憾- 随心所欲,安享天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悲观绝望 年
2.3.2 自尊的发展趋势
儿童期的自尊具有稳定性,父母教养极为重要 --悦纳儿童、权威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 在青春期之前,自尊逐渐降低 --依赖社会比较和外在评价进行自我价值判断 进入青春期,自尊明显下降,而后逐步上升 --生理发育、同伴间的竞争 进入成年期,自尊又会逐步上升 --转折点,如工作、结婚、生子、升职、乔迁新居 进入成年后期,自尊会逐步下降 --生理衰老、能力下降、社会地位边缘化等
1.2.1 基本观点
社会因素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和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说” 心理发展的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及社会规律 --掌握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
Lev.S. Vygotsky (1896-1934),前苏联
12
1.2.2 语言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
“教育先于发展”
14
2 社会化发展
2.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解释个性发展的理论,认为个性的发 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 1950年出版《儿童与社会》,提出心 理社会发展8阶段论。 每一阶段均需解决某有普遍性的心理 与社会矛盾(危机),能否积极解决 危机,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Jane. Piaget (18961980),瑞士
3
1.1.2 建构知识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 称为认知建构主义。
儿童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何儿童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呢?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与达尔文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相一致。
想一想:认知建构主义的教学隐意?
自我意识的构成: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17
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有正确错 误之分。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具有的情绪体验与态度,如自尊、 自信、自负、自我满足、自我贬低等。 --自尊是自我体验最重要的方面;羞耻心是自尊的基础。
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的调 整和控制,具有激发作用和抑止作用。
27
2.3.3 自尊的作用
自尊与学业成就
自尊与暴力和犯罪
自尊与酒精和药物滥用
自尊与焦虑缓冲
28
2.3.4 自尊的提升
积极的社会比较
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其他多种途径(p55-56) --最终目的要让学生欣赏自己、悦纳自己,要
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金子般的闪
光点”。
29
2.4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过程 父母教养与同伴影响的共同作用
第二讲 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郝 宁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nhao@psy.ecnu.edu.cn
1
本 讲 纲 要
• 认知发展
--皮亚杰
--维果斯基
•
社会和情感发展
--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
2
1 认知发展
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1.1 发生认识论 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 发展的。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 学习者。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 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自我意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18
此人的自我意识如何?
19
看到凤姐和hold住姐,我才发现芙蓉姐姐真是美女啊!
20
21
2.2.2 不同年龄段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何时开始出现? --“点红实验”,自我意识大约
在1岁8个月左右形成。
--1岁左右,产生了对自己行动 的意识; --3岁左右,产生了对自己心理 活动的意识; --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 认知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 内容的抽象思维。 补充:雷吉尔(Riegel, 1973)提出第五阶段, 即辩证运算阶段,指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
10
1.1.6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
同伴影响法
11
1.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4
1.1.3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 图式
认知机能
组织 适应
同化
顺应
5
1.1.4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A. 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B. 物理环境: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C. 社会环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认知结构。
D.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动力性。
6
1.1.5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语言和表象尚未 出现,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建构感知动作图式。
(3)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 (4)评价的依从性——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 (5)评价具体行为——评价个性品质
24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自我体验水平的分化。
--自我控制能力的分化。
25
2.3 自尊的发展
2.3.1 自尊的含义
詹姆斯(James)认为,自尊作为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 于实际情况与自己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提出了著名的自 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当前多数研究者赞同,自尊是一种包含着个体自我认知的 价值判断,是个体对自我价值、重要性和成功的积极的情 感体验。 自尊不是一个单维结构,它不仅包括以对自我价值的一般 评价为基础的整体自尊,也包括以在不同背景中(例如, 家里、学校、工作、休闲或同伴之间)对自我价值的具体 评价为基础的特殊自尊。
30
2.4.1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控制 接受 拒绝 权威型 专断型
容许 放纵型 忽视型
31
对儿童的影响:
(1)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Fra Baidu bibliotek
32
2.4.2 同伴关系的影响
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感、爱 与归属感、成就感。 为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背景。
16
婴儿后期 幼儿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人前期 成人中期 成人后期
2~3 岁 4~5 岁 6~11 岁 12~18 岁 18~25 岁 26~60 岁 60 岁以 上
2.2 自我意识的发展
2.2.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的认识 。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服从、拒绝、同伴 群体的错误。
33
2.4.3 制约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
学业成绩
个体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评价 个体的身体特征
34
本 讲 结 束
35
两大成就:
(1)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7
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开始出现和发展,从 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 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具体可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和 直觉性思维阶段(4-7岁)。
自我中心的年龄段。
8
婴儿的自我意识
22
婴幼儿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儿童的自我评价大 约从2、3岁左右开始。
此阶段的特征:
(1)依从性 (2)被动性
(3)表面性
(4)主观情绪性 (5)不稳定性
23
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
(1)受外部条件制约——受内部道德认识制约
(2)注重行为效果——注重行为动机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具有了抽象概念,
可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
而不是形式的。 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1)分类:能按照抽象特征分类。 (2)排序:能按照逻辑关系排序。
(3)推理:能进行递推性思维。
(4)守恒观念:形成了守恒的观念。
9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从依赖于具体
语言:作为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 --认识与理解世界的工具; --思维的工具;
语言: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
--通过活动与成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儿童得以发展。 语言: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 --个人语言与自我中心式语言
13
1.2.3 学习与发展
“最近发展区”
实际发展水平 潜在发展水平 (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学生在帮助下完成任务)
Eric H. Erikson (1902-1982),美国
15
期别 婴儿期
年龄 0~1 岁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对人信赖对人信赖,有安全 对人不信 与人交往,焦虑不安 感 赖 活泼自主- 能自我控制,行动 自我怀疑,行动畏首畏 羞愧怀疑 有信心 尾 自信-退缩 有目的方向,能独 畏惧退缩,无自我价值 内疚 立进取 感 勤奋进取- 具有求学、做事、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 自贬自卑 待人的基本能力 满失败感 自我统合- 自我观念明确,追 生活缺乏目标,时感彷 角色混乱 求方向肯定 徨迷失 友爱亲密- 成功的感情生活, 孤独寂寞,无法与人亲 孤独疏离 奠定事业基础 密相处 精力充沛- 热爱家庭,栽培后 自我恣纵,不顾未来 颓废迟滞 进 完美无憾- 随心所欲,安享天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悲观绝望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