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勇版 土壤学 名词解释
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书内考研知识点
1. ★土壤定义:(经典定义)(p3)2. 单个土体:(p3)3. 聚合土体:(p3)4. 原生矿物:(p19)5. 次生矿物:(p19)6. ▲土壤基本结构单位:(p20)7. 同晶替代:(p23)8. 土壤有机质:(p29)9. 土壤腐殖质:(英文)(p30)10.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p31)11. ▲腐殖化过程:(p31)12. ★腐殖化系数:腐殖化系数是指定量加入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以碳量计)腐解一年后的残留量(以碳量计)与原加入量的比值。
一般用腐殖化系数来度量动、植、微生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的程度。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13. 土壤生物:(p44)14.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p47)1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p47)16. 土壤酶:(p48)17. 根际:(英文)(p50)18. 根际效应:(p51)19. ★根土比:(p51)20. 菌根:(p51)21. 吸湿水:(p58)22. ▲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p58答案不明确)毛管孔隙又称小孔隙。
具有明显毛管作用的孔隙。
其孔隙直径一般小于0.1毫米。
因土粒小、排列紧密而形成。
非毛管孔隙又称大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1毫米的土壤孔隙。
23. 膜状水:(p58)24. 毛管水:(p58)25. 重力水:(p59)26. 地下水:(p59)27. 吸湿系数:(英文)(p60)28. ▲凋萎系数:(英文)(p60)29. ▲田间持水量:(英文)(p60)30. 饱和含水量:(英文)(p60)31. 无效水:(p60)32. 有效水:(p60)33. 质量含水量:(p61)34. 容积含水量:(p62)35. 相对含水量:(p62)36. 土壤储水量:(p62)37. 土水势:(p64)38. ▲基质势:(p64)39. ▲土壤水吸力:(p66)40.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p68)41. 土壤通气性:(p72)42. ▲土壤热容量:(p75)43. 土壤导热性:(p76)44. ▲土壤热导率:(p76)45. 土壤母质:(p81)46. 地质大循环:(p91)47. 生物小循环:(p91)48. 成土作用分类:(p92)49. ▲溶迁作用:(p93)50. 螯迁作用:(p94)51. 悬迁作用:(p94)52. 原始成土过程:(p96)53. 有机质积聚过程:(p96)54. ▲黏化过程(作用):(p96)55. 钙积与脱钙过程:(p97)56. 盐化脱盐过程:(p97)57. 碱化与脱碱过程:(p98)58. ★富铝化过程:(p98)59. 灰化、隐灭化和漂灰化过程:(p98)60.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p99)61. 白浆化过程:(p99)62. ★土壤熟化过程:(p99)63. 土壤发育:(p101)64. 土壤个体发育:(p101)65. 土壤系统发育:(p101)66. 土壤剖面:(p102)67. ▲土壤诊断层:(p104)68. 土壤颗粒:(p108)69. 土壤粒级:(p108)70. 有效粒径:(p108)71. 当量粒径:(p108)72. 土壤密度:(p111)73. 土壤容重:(p112)74. 容重、密度、孔隙度的关系:(p112)75. 土壤孔性:(p113)76. 土壤孔度:(p113)77. 当量孔径:(p115)78. 土壤质地:(p116)79. 土壤结构:(p121)80. 土壤结构体:(p121)81. ▲土壤结构性:(p121)82. 多级孔度模型:(p125)83. 饱和流:(p140)84. 非饱和流:(p140)85. ▲达西定律:(p140)86. 入渗:(p142)87. 土壤水的再分布:(p143)88. 土面蒸发:(p144)89. “夜潮”现象:(p145)90. “冻后聚墒”现象:(p145)91. 土壤水的有效性:(p146)92. 对流:(p151)93. 分子扩散:(p152)94. 机械弥散:(p152)95. 水动力弥散:(p152)96. 比表面积:(p158)97. 永久电荷:(p159)98. ▲可变电荷:(p159)99. 土壤净电荷:(p160)100. ▲电荷零点:当土壤胶体所带负电荷和正电荷的数量相等时,即胶体的净电荷为零时的pH值。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黄昌勇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摘要:1.土壤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土壤学的重要性3.土壤学考研院校和期刊4.土壤学期末复习方法和资料5.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和单位6.土壤学网课答案和电子教材正文: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利用的学科,涉及到农业、环境、地质等多个领域。
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土壤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土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首先,土壤学主要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化、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与植物生长、环境污染、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关系。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次,土壤学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同时,土壤学还为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土壤学作为研究方向,可以考虑的院校有浙江农林大学等。
此外,土壤学期刊有很多,如《土壤学报》、《土壤与环境》等,可以关注这些期刊的最新研究动态。
在期末复习时,可以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教材和题库,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
题库中包括概念题、问答题等,共22 页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土壤学的就业方向很广泛,可以在农业、环保、地质等单位就业。
例如,农业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调查、肥料研发等工作;环保部门需要土壤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土壤污染监测、治理等工作。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的土壤学网课答案可以作为参考,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电子教材也可以免费获取,为学习提供了便利。
总之,土壤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黄昌勇教授的《土壤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一、土壤学概述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性质、利用和保护的自然科学。
土壤是地球表层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具有肥力、水分、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等基本性质。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土壤知识,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土壤分类及其特点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土壤可分为岩石土壤、次生土壤和人工土壤等。
岩石土壤发育程度较低,矿物质成分复杂;次生土壤发育程度较高,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人工土壤是人类活动形成的,如水稻土、石灰岩土等。
三、土壤形成过程与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受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共同作用。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风化程度;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和有机质基础;生物因素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循环;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和温度条件;时间因素使土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育和成熟。
四、土壤性质与土壤肥力土壤性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有土壤结构、质地、水分、温度等;化学性质主要有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性、盐分、养分等;生物性质主要有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生物周转等。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适宜程度,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
五、土壤利用与管理土壤利用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等,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土壤管理旨在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维持土壤肥力,包括土壤保持、水土流失防治、土壤改良等。
六、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
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包括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
七、土壤改良与培育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物质、改变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
土壤培育是利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八、我国土壤资源与保护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为保护土壤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土壤资源调查、分区管理、法律法规等。
黄昌勇版土壤学绪论
黄昌勇版土壤学绪论土壤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土壤2、土壤肥力3、土壤剖面4、土壤生产力5、自然肥力6、人为肥力7、有效肥力8、潜在肥力9、土壤圈10、土壤生态系统二、填空题1、土壤肥力按形成原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地球表层系统中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土壤肥力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
4、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个最基本的发生层组成。
5、土壤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5大成土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6、土壤肥力根据其利用情况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7、俄罗斯土壤学家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8、土壤的是由、、三相组成。
9、土壤的物质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为化验土壤养分应采集_____土样。
A 原状B 剖面C 耕层混合2、土壤是()A 、发育于地球内部的结构表层B、不能生长绿色植物C、疏松但内部少孔隙D、能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3、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五大圈层()A、土壤圈B、大气圈C、地壳 D. 水圈4、五大成土因素之中不包括()A 、母岩B、生物 C 、温度D、气候5、关于土壤下列选项中是珍贵资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土壤资源数量上的有限性B、土壤资源是可再生资源C、土壤资源质量上的可变性D、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四、判断题1、母质不是土壤,因为母质不具有肥力。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第二章 土壤学概论
一、土壤的基本概念
(一)土壤在地球上的位置
组成地球的四大圈层: (1)岩石圈: (2)水圈: (3)大气圈: (4)生物圈:
岩石圈:位于地表,主要由富含硅、铝 的硅酸盐类岩石所构成,又称为地壳。 水圈:包括地球表面的湖泊、江河、海 洋等水域,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空间, 上至海平面上十多公里,下至海平面以 下十余公里乃至地下几百米。 大气圈: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
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了一层疏松 的物质,称为母质。 由这层疏松的风化物质构成的地壳表层, 称为风化壳。 风化壳厚可达几十米,薄的仅几厘米,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在疏松的母质层的上部,生物活动比较 强烈,累积的有机质比较多,这就是土 壤。
(二)土壤的概念
不同行业的人给土壤下的定义不同。 从农业的角度出发,可以给土壤如下的 定义: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 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基本特性
1、土壤具有肥力:这是土壤区别于其 它自然体的质的特征。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肥力概念的演变
十七世纪末: ---英国的John Woodward得出细土是植物生长 “要素”的结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腐植质是 植物生长“要素”; 1840年: ---德国化学家李比西(Liebig)发现植物依靠土 壤中的矿质元素而生活,创立著名的“矿质营 养学说”。该观点后来又被著名的洛桑试验站 (Rothamsted)所证实。
三土壤、植 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垂直立体空 间,土壤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地具有强烈的“社会经济”属性,而 土壤的“社会经济”属性较弱。
四、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
土壤学黄昌勇重点考研笔记土壤学可真是个神奇的领域,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点复杂,但其实也挺有趣的。
你想想,土壤就像大地的“皮肤”,它不仅承载着植物的根,还默默地进行着养分的循环,真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内涵丰富的存在。
你有没有想过,土壤里面的每一粒沙子,每一块泥土,甚至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都是在为我们的生活默默奉献呢?嘿,土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粮食安全,想一想,今天吃的米饭、面条、蔬菜,都是靠这“土壤之母”养活的呀。
说到土壤,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那种黑乎乎的泥巴,或者是小孩在公园里玩耍时弄得满身是土的情景。
土壤的组成可复杂了,什么砂土、粘土、壤土,各有各的特点。
砂土透气,排水快,但保水能力差;粘土则相反,水分留得多,但排水不畅。
那壤土就比较优秀,兼具了两者的优点,真的是个“全能型选手”!土壤的pH值、养分含量、结构等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你瞧,那些黄土高原上长不出好庄稼,跟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缺失可脱不了干系。
别小看这些土壤,研究起来可是个大工程。
比如土壤中的有机质,那可是土壤的“营养补给站”。
想要了解土壤的好坏,就得测测它的有机质含量。
这就好比人要吃饭,土壤也得“吃”才能健康。
那些有机质多的土壤,长出的植物可就旺盛了,反之则是病弱的。
因此,咱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要施肥、改良土壤,确保土壤的“饮食结构”合理。
说到施肥,大家可能会想到那浓烈的化肥味,确实,化肥在提高产量方面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会造成土壤的“疲惫”。
就像人常吃快餐,虽然填饱肚子,但身体可受不了。
土壤也需要休息,不能总是“拼命工作”。
这时候,有机肥的登场就显得格外重要。
比如说,堆肥、厩肥等,不仅能提供丰富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真是一举两得。
土壤学还涉及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比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听着就像是个隐秘的“小宇宙”。
它们不仅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还能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再生”。
你有没有想过,地里那些小虫子,真的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呢?如果没有它们的帮助,土壤可就得“瘫痪”了,植物也活不下去。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摘要:一、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二、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土壤矿物质2.土壤有机质3.土壤空气4.土壤水分5.土壤温度三、土壤的分类与分布1.土壤分类方法2.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四、土壤的演变与保护1.土壤形成过程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3.土壤保护措施五、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应用1.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2.土壤在肥料施用中的作用3.土壤改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正文: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组成、性质、分类、分布、演变、保护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一门学科。
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土壤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和温度等要素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成分,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有机质是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分解物,对土壤的结构和肥力有重要影响。
土壤空气、水分和温度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土壤根据其性质和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国土壤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发生分类、土壤系统分类和土壤改良分类等。
我国土壤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包括红壤、黄壤、黑土、黄土、盐碱土等各种类型。
土壤是动态变化的,其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合理施肥、轮作制度、土壤改良等。
此外,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减少污染,也是当务之急。
土壤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土壤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保持和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同时也影响植物对水分和温度的适应。
因此,了解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的综合性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分类、分布、演变和保护,以及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摘要:一、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土壤学的概念2.研究对象及范围二、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土壤组成成分2.土壤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三、土壤类型与分布1.土壤类型划分2.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四、土壤形成与演变1.土壤形成过程2.土壤演变因素及影响五、土壤资源与利用1.土壤资源的重要性2.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正文: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性质、类型、分布、形成与演变,以及土壤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岩石碎屑、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物质。
土壤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土壤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固体部分(包括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液体部分(水分)和气体部分(空气)。
土壤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如土壤结构、孔隙度、水分等)、化学性质(如pH 值、养分含量等)和生物性质(如微生物数量、生物活性等)。
这些性质受土壤组成成分、成土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组成,我国土壤可以划分为多个类型,如水稻土、红壤、黄壤、黑土、棕壤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地形、气候、成土母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成土母质的改造、土壤矿物质的形成、有机质的积累和微生物作用等。
土壤演变受自然因素(如气候、地貌、生物等)和人为因素(如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变化等)的共同影响。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以及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土壤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压力。
第一章++绪论——土壤学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概括了人类—
—农业——土壤之间的关系。农业是人类生
存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
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任务是发展人类赖以生 存的绿色植物的生产。 绿色植物生长发育的五个基本要素有日光 (光能)、热量(热能)、空气(主要是 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分和养分。
o土壤通报
oPedosphere
(SCI) o土壤肥料 o水土保持学报 o水土保持通报 o生态环境
教学安排
第一章 绪论
preface
•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 “土壤”的基本概念
• 土壤科学发展史简介
• 土壤学科体系、研究方法、任务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 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2.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者更长的时间;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
土壤不仅是陆地植物的基础营养库,还是绿 色植物在土壤中生根发芽,根系在土壤中伸 展和穿插,获得土壤的机械支撑,保证绿色 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地站立于大自然之中。 在土壤中还拥有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生物 群,地下微生物在这里生活和繁育。
4m
10 米 以 下
5.稳定与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界面,是地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
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 固定和解毒作用; 4.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 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 自然资源
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
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标题:《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全面探索土壤学的新进展简介:《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是一本全面介绍土壤学领域最新进展的专业书籍。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壤形成、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和关键亮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并选择是否购买。
正文:第一章:土壤形成与发育本章介绍了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以及各种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通过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分析和比较,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机制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土壤物理性质本章详细介绍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等。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水分、空气、温度等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功能和特性。
第三章:土壤化学性质本章系统介绍了土壤的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中的有机质、无机盐、酸碱度等。
读者可以了解土壤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来源、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时,本章还介绍了土壤肥力的评价和调控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第四章:土壤生物学本章重点介绍了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土壤动物及其生态位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读者可以了解土壤生物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土壤生物来改善土壤环境。
第五章:土壤污染与修复本章主要介绍了土壤污染的类型、来源和影响,以及土壤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读者可以了解到当前土壤污染形势,学习到如何评估和修复受污染土壤,为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六章: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章重点讨论了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土壤肥力管理、土壤保护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等内容。
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实现高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持续的土壤资源利用策略。
总结:《土壤学黄昌勇第二版》是一本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的土壤学专业书籍。
本书通过对土壤形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污染与修复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的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土壤学的最新进展。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原创版)
目录
1.土壤学的概念和历史
2.土壤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土壤的特性和分类
4.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5.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正文
一、土壤学的概念和历史
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演化、性质和功能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土壤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主要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形成的。
我国土壤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经历了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
二、土壤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土壤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壤,包括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等方面。
土壤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验室分析、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等。
三、土壤的特性和分类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五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特性。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特征,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黄壤、红壤、黑土等。
四、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重要性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土壤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源地水质和减缓气
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五、我国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
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多样,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等。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醍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O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汽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酶: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各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考研重点
期中土壤期中复习题(页码见黄昌勇编《土壤学》)一.概念题1.土壤:【第7页】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2.土壤圈:是指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表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
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之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
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米,面积约为1.3×108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总面积减去高山、冰川和地面水所占有的面积。
3.土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含着一个广泛的概念。
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形成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作为最活跃的生命层,事实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即土壤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是其主要生产者,消费者是动物,分解者是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
4土壤肥力: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经常不断地、同时适量地提供并协调作物所必须的扎根条件、水分、养分、空气(氧)、热量(温度)以及不存在毒害物质的性能。
5.自然肥力:土壤肥力有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前者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后者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他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可见,只有从来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壤才仅具有自然肥力。
6.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7.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P22)8.粘粒矿物:是指在组成粘粒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层状硅铝酸盐矿物和铁铝氧化物及其水合物。
(具体见教材P30)9.硅氧四面体:简称四面体。
基本结构是由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所构成。
《土壤学》图书简介
当当网购买链接>>>点击进入【教材名称】土壤学【编著】黄昌勇主编【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ISBN】9787109062573【版、印次】2010-8-1【页数】311内容简介本书是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九五”规划的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立项教材。
全书由绪论和3篇构成。
第一篇(1~6章)阐述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水及空气的物质组成和性质;第二篇(7~10章)叙述土壤的环境过程,包括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过程、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土壤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过程等;第三篇(11~14章)介绍土壤耕作和管理、土壤污染与防治和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等土壤管理和保护的理论及技术。
全书各章前后呼应,对土壤学基本原理及过程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土壤学作为农业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广泛服务于农业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等。
本书不仅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也适用于农学、生物、地学、环境、生态专业学生的教材与参考书,并可供从事土壤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前言绪论第一节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壤及土壤科学的发展一、土壤的概念二、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三、近代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第三节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三、土壤学的研究方法考研屋:提供各大机构考研、公务员、四六级辅导视频课程。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
土壤学黄昌勇2000版摘要:1.土壤学的概念和意义2.黄昌勇2000 版《土壤学》的主要内容3.《土壤学》的特点和贡献4.对《土壤学》的评价和反思正文:土壤学是一门研究土壤形成、性质、结构、分布及其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昌勇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他于2000 年出版的《土壤学》一书,为我国土壤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土壤学》共分为十五章,系统地介绍了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土壤形成过程、土壤性质、土壤分类、土壤资源评价、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等内容。
书中详细阐述了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特性,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土壤学原理。
此外,该书还对我国土壤资源的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我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昌勇2000 版《土壤学》具有以下特点和贡献:首先,该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既注重理论阐述,又重视实践应用,体现了土壤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其次,书中融入了大量国内外土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使我国土壤学研究与国际接轨,推动了我国土壤学的发展。
最后,该书在讲解土壤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便于教学和自学。
尽管《土壤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土壤学的发展和普及,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
例如,书中对一些土壤类型的详细介绍不够充分,对于某些地区的土壤特点和资源状况描述不够准确。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壤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未来的《土壤学》修订版可以更加关注这些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总之,黄昌勇2000 版《土壤学》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著作,对我国土壤学研究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7.硅铝率:土壤粘粒部分的SiO2和Fe2O3含量的分子比。
18.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9.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20.土壤腐殖物质:是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21.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质的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22.腐殖化系数:把每克干重的有机物施入土壤1年后所能分解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23.有机质土壤:一般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
24.矿质土壤:把有机质含量20%以下的土壤称为矿质土壤。
25.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同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26.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27.C/N(碳氮比):有机物中碳素总量与氮素总量之比。
28.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称为有机质的周转。
29.激发作用: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新鲜有机物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激发作用。
30.腐殖化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形成过程。
31.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32.联合固氮:有些固氮微生物在植物根系中生活,这时的固氮作用比单独生活时要强的多,这种类型称为联合固氮。
33.根际(根圈):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34.根际效应:由于植物根系的细胞组织脱落物和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能量。
因此,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容积)的质量(实用上多以重量代替,克/厘米3)称为土壤密度。
3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克/厘米3或吨/米3),称为土壤容重。
36.土壤孔隙度(总孔度):全部孔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37.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
38.固相率:土壤固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
39.液相率:土壤液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液相率。
40.气相率:土壤气相的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气相率。
41.三相比:土壤固、液、气三相的容积分别占土体容积的百分率,称为固相率、液相率(即容积含水量或容积含水率,可与质量含水量换算)和气相率,三者之比即是土壤三相比。
42.土壤粒级(粒组):土壤颗粒按粒径大小和性质不同分成若干级别(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43.机械组成(颗粒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并可由此确定土壤质地。
44.土壤质地:反映土粒大小以及比例组成及其性质的土壤名称,即反映土壤砂粘的程度。
45.土壤结构体(结构单位):是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46.土壤结构性:主要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质。
47.土壤孔性(孔隙性质):土壤固体颗粒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孔隙的数量、比例及其分布状况的总称。
48.当量孔径:相当于一定水吸力的毛管孔隙直径作为土壤孔隙直径的指标,叫做当量孔径。
49.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
50.吸湿水:由干燥的土粒的吸附力从大气中吸附气态水分子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
51.吸湿系数:在饱和水汽中,干燥土粒吸附水分子的最大量也叫最大吸湿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土壤含水量。
53.饱和含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也称为土壤全持水量。
54.临界深度:是指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
55.有效水: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在田间持水量(1-2万帕)到永久萎蔫系数(150万帕)之间保留在土壤中的水分。
)56.无效水: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分。
57.萎蔫系数: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58.质量含水量: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59.容积含水量:是指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所占的容积百分数,又称容积湿度、土壤水的容积百分数,常用符号θv表示。
60.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
61.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同样条件下的纯自由水相比,其势或自由能的变化,其差值即为土水势。
(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单位质量的纯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所需作的功的数量。
)62.土壤水吸力:是指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但并不是指土壤对水的吸力。
6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能量之间关系的相关曲线。
64.滞后现象:同一土壤从干燥到水饱和的吸水过程与从水饱和到干燥的脱水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65.土面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
66.水汽凝结:当水汽由暖处向冷处扩散遇冷时便可凝结成液态水,这就是水汽凝结。
67.入渗过程:一般是指水自土表向下进入土壤的过程。
68.水的再分布:当地表停止供水,入渗过程终止后,由于被入渗水湿润的土层与未获得水分土层的存在,土层含水量存在差异,在土壤剖面深厚,没有地下水出现的情况下,水的吸力和重力梯度还将使土壤水继续向下移动的过程。
69.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70.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重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71.土壤导热性:土壤具有对所吸热量传导到邻近土层性质,称为导热性。
导热性大小用导热率表示。
72.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1厘米)土层,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λ)。
73.生物小循环: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74.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这是地球表面周而复始的大循环。
75.水平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分布与热量的纬度地带性和湿度的经度地带性的关系。
76.垂直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发生的土壤演变规律。
因为地形高低差异,水热条件存在差异,植被分布亦不同,从而土壤形成发育及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有规律的分布。
77.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
随着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所用的岩石风化、植被景观也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的形成发育也相应发生沿纬度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使土壤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如我国东部沿海区由北向南土壤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
78.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
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79.气体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浓度大(或分压大)处向浓度小(或分压小)处的运动,它是由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或称布朗运动)引起的。
80.土壤胶体:是土壤最细微的颗粒,通常指直径在1~1000nm的固体颗粒。
81.永久电荷:由于粘粒矿物晶层中的同晶替代所产生的电荷。
82.可变电荷:由于胶粒表面分子或原子团的解离而产生的电荷,其数量和性质随介质pH而变化。
83.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可相互交换的作用。
84.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质量土壤所能吸附的阳离子的交换总量,一般用每千克干土的厘摩尔数表示,即(CEC:cmol(+)/kg )。
85.盐基饱和度(BS):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86.互补离子:土壤表面总是同时吸附着多种交换性阳离子,对某一指定离子而言,其它同时存在的离子都是该离子的互补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