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2c29a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4.png)
试论《儒林外史》中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儒林群像图。
首先,我们来谈谈周进这个人物。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靠在村里私塾中教书糊口。
他受尽了秀才和举人的冷眼和嘲讽,以至于参观贡院时,触景生情,一头撞在号板上,哭得死去活来。
但后来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众人凑钱为他捐了个监生,他竟由此考中了举人、进士,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周进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以及他们在追求功名过程中的辛酸与无奈。
他在未取得功名时的卑微、怯懦,与后来的飞黄腾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对科举制度下扭曲的人性感到悲哀。
与周进有着相似命运的是范进。
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
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他竟然欢喜得疯了。
范进中举前,生活穷困潦倒,老丈人胡屠户对他也是百般羞辱和责骂。
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乡绅送钱送房,胡屠户也变得毕恭毕敬。
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将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一生都被科举所束缚,中举成为了他唯一的人生目标,以至于失去了自我,丧失了正常的思维和情感。
严监生则是《儒林外史》中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
他是个胆小有钱的吝啬鬼,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而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茎,才安心死去。
严监生的吝啬并非天生,而是在封建礼教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他虽然富有,但内心却极度空虚和扭曲,把钱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这种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堕落。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村青年,有着勤奋好学、孝顺父母的优良品质。
但在步入儒林之后,他被功名富贵所迷惑,逐渐堕落为一个虚伪狡诈、忘恩负义的小人。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2668f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e.png)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王冕: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人物。
2、周进: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
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匡超人,原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
他巧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
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49e5d0f242336c1fb95e00.png)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儒士阶层:程朱理学思想的迫害,假道学,虚伪,自以为是正人君子,其实自私自利、瞧不起别人,甚至贪赃枉法1余特(字有达)明经先生迂直,不能有辱名教汤公子拜名帖里落款“同学晚弟”,余大认为非求教之诚。
不接受拜馆性情自傲,自命清高,言语苛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假在与迟衡山、武正字,杜少卿在河房里一同吃酒时,余大先生谈到汤家(汤镇台)请他做馆的一段话;说了一遍,笑道:“武夫可见不过如此。
但后来与汤镇台吃酒时,又当面奉承余大先生道:“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假君子,无视人命贪财而今有一件事,你说一个情罢。
这人家可以出得四百两银子,有三个人分;先生可以分得一百三十多两银子,权且拿回家去做了老伯、老伯母的大事。
我将来再为情罢。
”余大先生欢喜,谢了州尊,出去会了那人。
那人姓风,名影,是一件人命牵连的事。
余大先生替他说过(作伪证),州尊准了,出来兑了银子,辞别知州,收拾行李回家。
为了安葬父母,余大不惜出面为杀人犯作伪证,他的孝道令人怀疑。
为了袒护自己哥哥,余二装作糊涂,他的品行也难称高尚。
吴敬梓笔下的余家弟兄两个,开始他们被称作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而后他们干出了作伪证收赃银和袒护犯罪的不道德行为。
这是吴敬梓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剥丝抽茧的暴漏了余家兄弟的虚伪品行。
自私自利、怕对自己运势不好,假孝,把父母灵柩在家里十几年灵柩在家里十几年余大先生道:“正是。
敝邑最重这一件事。
人家因寻地艰难,每每担误着先人,不能就葬。
2虞华轩神童通彻经史子集学问诗赋了得官宦之家曾祖是尚书,祖是翰林,父是太守,真正是个大家表面是个儒士,实际自恃地位高,虞华轩生在这恶俗地方,又守着几亩田园,跑不到别处去,因此就激而为怒。
他父亲太守公是个清官。
此时太守公告老在家,不管家务。
虞华轩每年苦积下几两银子,便叫兴贩田地的人家来,说要买田、买房子;讲的差不多,又臭骂那些人一顿,不买,以此开心。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b9135655ef7ba0d4a733b88.png)
《儒林外史》考点、主要思想、主要人物介绍《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一作者介绍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清代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名门的大家庭,从小就受到科举科考思想的影响,但却不热心于功名。
虽然吴敬梓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入仕,且因为他经历过家庭由渐到骤破落的过程,所以他看透了科举制度下当时士大夫的堕落与无耻,看清政治的罪恶和社会的腐败。
于是写下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成书于作者的50岁左右,是作者迁于金陵之后的作品。
吴敬梓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及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以科举考试为线索,讲述了200多位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文人的命运起伏,向人们展示出了科举制度对于人和人性的迫害。
虽然全书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科举制度下丑态百出的文人群雕,是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含泪的批判。
所以《儒林外史序》中也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总结:“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位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王惠,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
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内容概括人物分析
![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内容概括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cd6df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5.png)
必读名著《儒林外史》:内容概括人物分析(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这套最新作文书)《儒林外史》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f91c2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f.png)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人物赏析【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儒林外史人物赏析1《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
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
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
(1)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沈琼枝沈琼枝是和鲁小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性,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
作者刻划这一形象,旨在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士大夫观念,表现其“男女平等”的进步民主思想。
在作者的笔下,妇女也有独立的人格,和男人一样有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利,那么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沈琼枝这一形象的。
沈先生领着女儿琼枝,来到扬州,住在大丰旗下店里。
那里颗计接着,通报了宋盐商,宋盐商打发家人来吩咐道:“老爷叫把新娘就抬到府上去,沈老爷留在下店里住着,叫帐房置酒款待。
”沈先生听了这话,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门,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
”(四十回)这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接着便集中笔墨写沈琼枝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特征。
沈琼枝接过父亲的话说:“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人议论。
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模样对待我。
”沈琼枝一开口,就可看出她对宋盐商这样显耀人物毫无畏惧,做到有理有节,不失分寸,而且大胆、泼辣、果断、沉着、毫无扭怩作态的性格几笔就活脱脱地展示出来。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20061643c1ec5da50e27039.png)
《儒林外史》考点、主要思想、主要人物介绍《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一作者介绍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清代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名门的大家庭,从小就受到科举科考思想的影响,但却不热心于功名。
虽然吴敬梓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入仕,且因为他经历过家庭由渐到骤破落的过程,所以他看透了科举制度下当时士大夫的堕落与无耻,看清政治的罪恶和社会的腐败。
于是写下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成书于作者的50岁左右,是作者迁于金陵之后的作品。
吴敬梓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及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以科举考试为线索,讲述了200多位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文人的命运起伏,向人们展示出了科举制度对于人和人性的迫害。
虽然全书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科举制度下丑态百出的文人群雕,是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含泪的批判。
所以《儒林外史序》中也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总结:“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位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周进,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
王惠,山东兖州府汶上县,举人,官至南昌府知府,后降了宁王。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403b4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ea.png)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儒林外史,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
在这部小说中,吴敬梓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刻画,展现出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智慧、傲慢、虚伪和善良。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几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鲁镇物鲁镇物是儒林外史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典型的市井之人。
他虽然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攀爬,最终成为一名功名在握的进士。
鲁镇物具有非凡的口才和智慧,在与知识分子的辩论和斗争中,总能不卑不亢地赢得胜利。
他对社会风气的了解和把握让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局面,是小人物中的大智慧代表。
二、芸娘芸娘是鲁镇物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聪明且有魅力的女子。
芸娘扮演着儒林外史中的塑料形象。
她的美丽和智慧使她成为众多男性追求的对象,可她却一心一意地爱着丈夫鲁镇物。
她是一个忠诚的妻子和慈爱的母亲,她的存在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温馨和家庭的力量。
三、李云川李云川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反面形象。
他本是鲁镇物的朋友,但由于嫉妒和虚荣心的驱使,他成为了鲁镇物的敌人。
李云川在小说中代表了拜金主义和权力欲望的人物。
他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做出背叛朋友的事情。
李云川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提醒人们要珍惜友谊和诚实的品质。
四、黄淮南黄淮南是儒林外史中的另一个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虚伪、贪婪且好色的官员。
黄淮南借助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欺骗和剥削老百姓。
他的形象暴露了当时士人阶层中的黑暗面,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有力批判。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出,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对当时社会种种弊端进行的一次深入观察和揭示。
这些形象的塑造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吴敬梓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动形象,深度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矛盾,使得整个故事更具丰富性和深度。
总之,儒林外史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形象。
这些形象既具有普遍性的代表性,又显示出当时社会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复杂性。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38df856f1aff00bed51e8d.png)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儒士阶层:程朱理学思想的迫害,假道学,虚伪,自以为是正人君子,其实自私自利、瞧不起别人,甚至贪赃枉法1余特(字有达)明经先生迂直,不能有辱名教汤公子拜名帖里落款“同学晚弟”,余大认为非求教之诚。
不接受拜馆性情自傲,自命清高,言语苛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假在与迟衡山、武正字,杜少卿在河房里一同吃酒时,余大先生谈到汤家(汤镇台)请他做馆的一段话;说了一遍,笑道:“武夫可见不过如此。
但后来与汤镇台吃酒时,又当面奉承余大先生道:“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假君子,无视人命贪财而今有一件事,你说一个情罢。
这人家可以出得四百两银子,有三个人分;先生可以分得一百三十多两银子,权且拿回家去做了老伯、老伯母的大事。
我将来再为情罢。
”余大先生欢喜,谢了州尊,出去会了那人。
那人姓风,名影,是一件人命牵连的事。
余大先生替他说过(作伪证),州尊准了,出来兑了银子,辞别知州,收拾行李回家。
为了安葬父母,余大不惜出面为杀人犯作伪证,他的孝道令人怀疑。
为了袒护自己哥哥,余二装作糊涂,他的品行也难称高尚。
吴敬梓笔下的余家弟兄两个,开始他们被称作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而后他们干出了作伪证收赃银和袒护犯罪的不道德行为。
这是吴敬梓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剥丝抽茧的暴漏了余家兄弟的虚伪品行。
自私自利、怕对自己运势不好,假孝,把父母灵柩在家里十几年灵柩在家里十几年余大先生道:“正是。
敝邑最重这一件事。
人家因寻地艰难,每每担误着先人,不能就葬。
2虞华轩神童通彻经史子集学问诗赋了得官宦之家曾祖是尚书,祖是翰林,父是太守,真正是个大家表面是个儒士,实际自恃地位高,虞华轩生在这恶俗地方,又守着几亩田园,跑不到别处去,因此就激而为怒。
他父亲太守公是个清官。
此时太守公告老在家,不管家务。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d0fa430722192e4436f629.png)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儒林外史》考点、主要思想、主要人物介绍《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一作者介绍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清代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名门的大家庭,从小就受到科举科考思想的影响,但却不热心于功名。
虽然吴敬梓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入仕,且因为他经历过家庭由渐到骤破落的过程,所以他看透了科举制度下当时士大夫的堕落与无耻,看清政治的罪恶和社会的腐败。
于是写下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成书于作者的50岁左右,是作者迁于金陵之后的作品。
吴敬梓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及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以科举考试为线索,讲述了200多位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文人的命运起伏,向人们展示出了科举制度对于人和人性的迫害。
虽然全书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科举制度下丑态百出的文人群雕,是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含泪的批判。
所以《儒林外史序》中也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总结:“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位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括200字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括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4c2b2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b.png)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括200字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描写明朝
末年士人的生活来表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涉及众多
人物,他们的形象千差万别,各有特点。
下面我将对一些重要人物的
形象进行概括。
1.书生严夏方:严夏方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无比孤傲和自
信的人物。
他天生才华出众,却懒散而不务正业,整日以善词赏心为生。
他宁愿在贫困潦倒中颠沛流离,也不愿向命运低头,有着令人敬
佩和遗憾的形象。
2.赵乾仁和刘寰:他们是严夏方的两位朋友,也是书生士子的典
型代表。
赵乾仁为人忠诚正直,严夏方、刘寰是他的好朋友;而刘寰
则属于那种好胜心极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
3.谢柳泉:谢柳泉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代表,她是严夏方的妻子。
她聪明、善良,对严夏方极其忠实。
她的存在为严夏方增添了一抹温
暖的色彩。
4.额尔金:他是一个满人将领,是一位仁义勇武的真正英雄。
他忠诚于国家,以身殉国,是小说中另一反映了中国传统士人和满清政权之间矛盾冲突的形象。
5.慕容湘仪:慕容湘仪是《儒林外史》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清朝末年著名的闺秀,美丽贤淑,却因为与严夏方私通,使严夏方受到了牢狱之灾。
她既是严夏方的爱人,也是他的罪魁祸首。
以上只是对《儒林外史》中一部分重要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形象特点,通过各自的表现,展示了明朝末年士人的世界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传神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世态炎凉,展现了清末士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和冲突。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e0970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b.png)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描写晚明儒林为背景,以草木鱼虫为主题,浓缩了晚明社会的矛盾和历史变革。
作为一部描写历史变迁与人性的重要作品,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丰满多样,深刻地展现了不同层面的晚明社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杨遇春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个标准的市井无赖,讲究馋菜名利,行为丑恶且奸滑。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塑造了杨遇春形象。
不一样的是,他具有一个狡猾的心脏。
当面临逆境时,他能迅速变为正直勇敢的人。
他的形象使人印象深刻,这表明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阶层的人往往具有多个侧面的人格。
他社会地位较低,所以他穷困潦倒。
全身上下漆成泥色,帽上端的尖园,十分奇特。
他言谈俏皮,一本正经的忽然转变为一本漫画。
他一直以“占山为王”为左右和依靠的口号,他的这个“口号”也被后人和子孙一直用作解释无赖的课本。
他是”社会接触面大“一个短语的人。
机智是他的长处。
他是解释无赖的一个的代表。
赵瓷是个正直的人,早期的两个学生联庄扑杀后,积极地信写,倡导庄孙教育学练习,主张以精神需要。
他渴望让科学的,现代化的你拯救儿外史》,以及另一个中学生作文8000范文《巨人性格的我》,但现实中,赵瓷的这些观点却常常被一些人质疑和嘲笑。
小说中,赵瓷个性坚强,不向权贵妥协,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他追求真理的执着和浪漫,展现了一种清朗正直的人物形象。
梁世相是个亦正亦邪,背离儒家原则的人。
他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去妥协,混迹于权贵之间。
梁世相在小说中是一个饱受苦难的人。
他尽任朝廷官员,与权臣勾结,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晚明社会中权谋、阴险的一面,他的归宿无论是权贵还是士人都不认同他,任何他是个“既无权,则无亲友”的可悲存在。
史金山是个坚持儒家传统的人,他与梁世相形成鲜明的对照。
史金山尽任朝廷官员,守正出直,为官清廉,忠于职守,不与权势钩心。
尽管他在权谋斗争中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就,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理念使人钦佩。
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e1d1e5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66.png)
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人物形象
在清代吴敬梓所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余家二兄弟分别是余特(字有达,又称余大先生)和余持(字有重,又称余二先生)。
他们是五河县的人物,以坚守儒家伦理道德、崇尚孝悌之道而著称。
余特和余持兄弟俩都是淡泊名利、重视家族亲情、尊重传统礼仪的典型代表。
他们的突出特点是:
1.尽孝道:在邻居家中发生火灾时,他们宁愿自己生活困苦也要将父母的灵柩移至安全之处,充分体现了其对父母的深深敬仰和孝顺之情。
2.兄友弟恭: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兄弟情谊,即使成家立业之后仍选择共同居住,而非像当时习俗那样分家单过,夫妻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堪称“兄弟骨肉一家亲”。
3.不慕权贵:余氏兄弟不受世俗权力和金钱影响,闭门读书,不攀附权势,与周围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4.文行兼优:尽管作者吴敬梓在描述他们时使用了一些夸张手法,称其“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在当地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学问水平。
5.手足情深: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兄弟相互扶持,比如余特身陷官司时,余持不遗余力地帮助兄长,甚至愿意替兄受过,这种无私的悌道精神令人钦佩。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余家二兄弟,以其真诚淳朴的性格、尊崇传统的美德以及深厚的手足情感,在小说中树立起了一种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理想化人格形象。
儒林外史虞华轩人物形象分析4546回
![儒林外史虞华轩人物形象分析4546回](https://img.taocdn.com/s3/m/ff8099a0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9.png)
儒林外史虞华轩人物形象分析4546回在五河县,虞华轩是有名的神童才子。
然而,由于彭乡绅的存在,虞华轩没有展示才华的机会。
彭乡绅是五河县的一霸,当地人以他的喜好马头是瞻,凡事彭乡绅说了算。
虞华轩似乎是难入彭乡绅的法眼,无奈他虽有这一肚子学问,五河人总不许他开口。
五河县不好混,虞华轩应该专心科举,早日中举、中进士的。
如此,虞华轩也好出人头地,与他的曾经显赫家族的名分相符。
那知,虞华轩把心思用在责怨自己生在这恶俗地方,怨天尤人,守着几亩田园,不思进取了。
虞华轩的父亲是个清官,没有给家里置取额外的钱财。
虞华轩自食其力的在家种田,他省吃俭用的,积攒了一些银子。
为了增加收入,虞华轩想再买一块好的田地,他找来的地产中间商成老爹。
成老爹推荐了一块好地,不过地的价格很贵。
虞华轩就叫小厮搬出三十锭大元宝来,望桌上一掀,摆了摆阔。
成老爹一看有门,生意可以谈成,为了从中获取更多佣金,他说了个托词,把虞华轩买地的事向后推了推。
聪明过人的虞华轩感觉成老爹有些蹊跷,他就找到混星唐三痰,托唐三痰打听一下成老爹的情况。
当唐三痰打听到成老爹的托词是假,虞华轩并没有气恼,他反而发出请帖,约成老爹十八日午间小饭候光,请成老爹到家中吃饭。
有人请吃饭,成老爹就准时赴约来到了虞华轩家。
吴敬梓笔下的文人,似乎都热衷于酒肉吃喝,几乎是有宴必赴,有请必到的。
甚至还有许多,不请自到,拉近乎混吃骗喝的。
成老爹到了虞华轩家,也看到小厮一个个从门外进来,一个拎着酒,一个拿着鸡、鸭,一个拿着脚鱼和蹄子,一个拿着四包果子,一个捧着一大盘肉心烧卖,都往厨房里去。
看来虞华轩请客是真的,成老爹没有想太多。
闲聊几句以后,虞华轩开始实施戏弄成老爹的行动。
虞华轩家的小厮,花四个钱,买通一个卖草的给成老爹传信,说是方老六请成老爹去。
成老爹来到方六家,发觉方老六并没有约请自己,也没什么事商议。
他感觉很吃惊,吃了几杯茶,见方老六并没有请吃饭的意思,就告辞,又回到虞华轩家。
此时,虞华轩同唐三痰、姚老五和自己两个本家,摆着五六碗滚热的肴馔,正吃在快活处。
儒林外史五个人物形象分析400字
![儒林外史五个人物形象分析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255e69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7c.png)
儒林外史五个人物形象分析400字1、王冕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
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3、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
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4、严致和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
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严致中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
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角色性格分析
![儒林外史角色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5c12d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b.png)
儒林外史角色性格分析
引言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之一。
小说塑造了
一系列丰富多样的角色,并通过对他们性格的描绘展现出了不同的
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小说中几个重要角色的性格进行分析。
程婴
程婴是《儒林外史》的主人公之一,也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
形象。
他性格温和、谦虚,对待学术十分认真。
在小说中,他受到
许多恶势力的排挤和冷落,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坚持自己
的价值追求。
程婴的性格表现出了儒家传统中的仁爱和忍让精神,
他的坚持也反映出了他对儒学思想的坚定。
贾仁政
贾仁政是程婴的好友,也是他在儒林中的同僚。
贾仁政的性格
和程婴有些相似,同样谦虚、宽容,并且对学术十分热衷。
他对人
生充满热忱,对自己的责任感十分强烈。
贾仁政的性格展现了他对
儒家伦理观念的坚守,而他在小说中担任的一些职务也使他成为了
一位诚实守信的官员形象。
高阳夫人
高阳夫人是小说中的一位女性角色,她的性格独立坚韧,聪明机智。
她作为程婴的妻子,不仅在家庭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还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
高阳夫人的性格展示了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感,同时也展现了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勇于行动的品质。
结论
《儒林外史》通过塑造不同性格的角色,展现了各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程婴、贾仁政和高阳夫人等角色的性格描绘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忍让、诚实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角色的展示,读者可以对儒家伦理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思考自己在面对逆境时应该如何保持乐观、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d0fa430722192e4436f629.png)
儒林外史中考考点、人物简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儒林外史》考点、主要思想、主要人物介绍《儒林外史》为我们描绘了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一作者介绍吴敬梓,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清代著名小说家。
出生于名门的大家庭,从小就受到科举科考思想的影响,但却不热心于功名。
虽然吴敬梓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没有入仕,且因为他经历过家庭由渐到骤破落的过程,所以他看透了科举制度下当时士大夫的堕落与无耻,看清政治的罪恶和社会的腐败。
于是写下了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伟大”的《儒林外史》。
这本书成书于作者的50岁左右,是作者迁于金陵之后的作品。
吴敬梓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及精神面貌。
《儒林外史》以科举考试为线索,讲述了200多位受科举制度影响的文人的命运起伏,向人们展示出了科举制度对于人和人性的迫害。
虽然全书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却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科举制度下丑态百出的文人群雕,是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与含泪的批判。
所以《儒林外史序》中也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总结:“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曰“儒林”,迥异元虚荒渺之谈也。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位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王冕,浙江诸暨县、乡村。
梅玖,山东兖州府汶上县薛家集,秀才。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范文(通用9篇)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范文(通用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3b99d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73.png)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范文(通用9篇)《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范文(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篇1暑假读书篇之二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
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
王冕,x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
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
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
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汇总篇21、马静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况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634423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1.png)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概况《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家思想为背景,描写了晚明时期士人的生活和命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下面将对几位主要人物进行概括描述。
1. 赵翼:赵翼是小说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人。
他具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天赋,但由于家境贫寒,未能考中进士。
他机智聪明,反应灵敏,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
他深知人情世故,懂得利用人情关系,为自己谋取利益。
他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对社会的不公与贪污腐败持有批判态度。
他通过努力和机智,最终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王仁裕:王仁裕是一个正直而善良的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具有儒家的传统美德和高尚品质。
他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名利所动,但在那个腐败的社会中,却陷入了困境。
他努力维护正义,希望能够改变社会的不公与腐败,但最终却遭到了失败。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儒家士人的悲剧命运。
3. 韩爱卿:韩爱卿是一个勇敢而有决断力的人。
他是一个有决心改变社会的革命者,他深知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他决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改变这一切。
他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但最终却遭到了失败。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青年士人。
4. 李德裕:李德裕是一个虚伪而贪婪的人。
他出身于富贵之家,生活奢华,但他的内心却缺乏真诚和正直。
他虚伪地追求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
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欺压百姓,使人民陷入困境。
他的形象展现了一个腐败士人的丑陋面貌。
以上是《儒林外史》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概况描述。
他们各具特色,形象鲜明,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复杂。
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人物的形象,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晚明时期士人的生活和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五河县人物简析儒士阶层:程朱理学思想的迫害,假道学,虚伪,自以为是正人君子,其实自私自利、瞧不起别人,甚至贪赃枉法
1余特(字有达)明经先生
迂直,不能有辱名教
汤公子拜名帖里落款“同学晚弟”,余大认为非求教之诚。
不接受拜馆
性情自傲,自命清高,言语苛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假
在与迟衡山、武正字,杜少卿在河房里一同吃酒时,余大先生谈到汤家(汤镇台)请他做馆的一段话;说了一遍,笑道:“武夫可见不过如此。
但后来与汤镇台吃酒时,又当面奉承余大先生道:“老先生功在社稷,今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功,真古名将风度。
”
假君子,无视人命贪财
而今有一件事,你说一个情罢。
这人家可以出得四百两银子,有三个人分;先生可以分得
一百三十多两银子,权且拿回家去做了老伯、老伯母的大事。
我将来再
为情罢。
”余大先生欢喜,谢了州尊,出去会了那人。
那人姓风,名影,
是一件人命牵连的事。
余大先生替他说过(作伪证),州尊准了,出来兑了银子,辞别知州,收拾行李回家。
为了安葬父母,余大不惜出面为杀人犯作伪证,他的孝道令人怀疑。
为了袒护自己哥哥,余二装作糊涂,他的品行也难称高尚。
吴敬梓笔下的余家弟兄两个,开始他们被称作品行、文章是从古没有的,而后他们干出了作伪证收赃银和袒护犯罪的不道德行为。
这是吴敬梓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剥丝抽茧的暴漏了余家兄弟的虚伪品行。
自私自利、怕对自己运势不好,假孝,把父母灵柩在家里十几年
灵柩在家里十几年
余大先生道:“正是。
敝邑最重这一件事。
人家因寻地艰难,每每担误着先人,不能就葬。
2虞华轩神童通彻经史子集学问诗赋了得官宦之家曾祖是尚书,祖是翰林,父是太守,真正是个大家
表面是个儒士,实际自恃地位高,
虞华轩生在这恶俗地方,又守着几亩田园,跑不到别处去,因此就激而为怒。
他父亲太守
公是个清官。
此时太守公告老在家,不管家务。
虞华轩每年苦积下几两银子,便叫兴贩田地的人家来,说要买田、买房子;讲的差不多,又臭骂那些人一顿,不买,以此开心。
炫富心理虞华轩道:“我的银怎的不现成?叫小厮搬出来给老爹瞧。
”当下叫小
厮搬出三十锭大元宝来,望桌上一掀。
那元宝在桌上乱滚,成老爹的眼就跟这元宝滚。
为人卑劣,报复他人之心强
虞华轩得知成老爹只是扯谎骗他,说去方家,转而而故意戏弄成老爹,叫小厮悄悄在香蜡店托小官[四]写了一个红单帖,上写着:“十八日午间小饭候光”,下写“方杓顿首”。
拿封袋装起来,叫人送在成老爹睡觉的房里书案上。
成老爹来到方六家,发觉方老六并没有约请自己。
,吃了几杯茶,见方老六并没有请吃饭的意思,就告辞,回到虞华轩家。
此时,虞华轩同唐三痰、姚老五和自己两个本家,摆着五六碗肴馔,正吃在快活处。
见成老爹回来了,他不请成老爹入席吃酒,反而埋怨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
以此为借口,请成老爹坐在一边喝茶。
3王玉辉迂拙秀才程朱理学残害得无人性
一生心血皆耗于写书上,却不能养家,枉为人父、人夫
志在写书:礼书,字书,乡约书,
三娘道:“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
三娘的话反讽自命志向远大的寒士父亲连女儿都养不活,无用
只顾名教,无人性,没有正常的情感,青史留名大于鲜活的生命
女儿要为夫殉节,王玉辉反而支持,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
”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
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
官员
汤镇业回到家乡后,汤镇台要请一位先生,替两个公子讲举业。
看来,汤镇台并非那种徇
私舞弊走后门的昏官,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凭真才实学考中举人。
知县糊涂审案,两不得罪
知县道:“余生员,不必大忙,你才所说,却也明白。
”随又叫礼房,问:“县里可另有个余持贡生?”礼房值日书办禀道:“他余家就有贡生,却没有个余持。
”余持又禀道:“可见这关文是个捕风捉影的了。
”起身又要走了去。
知县道:“余生员,你且下去,把这些情由具一张清白呈子来,我这里替你回复去。
乡绅
1彭家是乡绅世家,有权,在中央外地有权,同时与地方官关系很好,也结交富商
中了几个进士,
选了两个翰林
余殷道:“彭老四点了主考了。
余殷红着脸道:“然而不然!他而今官大了,是翰林院大学士
2方家是商人,盐商,有钱,后逐渐转变为乡绅
徽州人,姓方,在五河开典当行盐
商人没地位,于是方家与彭家相勾结,两家合作(结亲),,也与当地的地方官勾结(同县令知府的关系都好,县令为两家做媒)
的称谓是县父母或者太爷,而太尊指的是
仁昌典方三房里,仁大典方六房里,都是我们五门四关厢里铮铮响的乡绅,县里王公(县令)同他们是一个人,你大爷偏要拿话得罪他。
就是这两天,方二爷同彭乡绅家五房里做了亲家——五爷是新科进士。
——我听见说,就是王公做媒,择的日子是出月初三日拜允
虞华轩走进书房来,姚五爷迎着问道:“可是太尊那里来的?”虞
华轩道:“怎么不是。
”姚五爷摇着头笑道:“我不信!”唐二棒椎沉
吟道:“老华,这倒也不错。
果然是太尊里面的人?太尊同你不密迩,
同太尊密迩的是彭老三、方老六他们二位。
唐二棒椎道:“这吹唱的好听!我走过去看看。
”看
了一会回来,垂头丧气,向虞华轩抱怨道:“我上了你的当!你当这吹
打的是谁?就是我县里仁昌典方老六同厉太尊的公子,备了极齐整的
席,一个人搂着一个戏子,在那里顽耍。
他们这样相厚,我前日只该同
了方老六来
三相勾结(乡绅、商人、地方官),欺压百姓
虽表面是方家在剥削小民,但方家剥削的钱财肯定有半数孝敬给了彭家和地方官。
方老太出葬,彭家乡绅全部出动,可见两家利益关系何其密切
成老爹道:“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而今彭
府上、方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
不说别的,府里太尊、县里王公,都
同他们是一个人,时时有内里幕宾相公到他家来说要紧的话。
百姓怎的不怕他!虞华轩将椅子挪近季苇萧
跟前,低言道:“这是太公祖极大的仁政!敝县别的当铺,原也不敢如
此,只有仁昌、仁大方家这两个典铺。
他又是乡绅,又是盐典,又同府
县官相与的极好,所以无所不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如今要除这个弊,
只要除这两家。
况太公祖堂堂太守,何必要同这样人相与?此说只可放
在先生心里,却不可漏泄,说是小弟说的。
方老太出葬场景
方六老爷纱帽圆领,跟在亭子后。
后边的客做两班:
一班是乡绅,一班是秀才。
乡绅是彭二老爷、彭三老爷、彭五老爷、彭
七老爷;其余就是余、虞两家的举人、进士、贡生、监生,共有六七十
位,都穿着纱帽圆领,恭恭敬敬跟着走。
一班是余、虞两家的秀才,也
有六七十位,穿着襴衫、头巾,慌慌张张在后边赶着走。
通过小人物的口来讽刺:乡绅不仁、官商勾结
假季苇萧(外方的光棍,打着太尊的旗号,到处骗人的钱)道:“此处无外
人,可以奉告。
厉太尊因贵县当铺戥子太重,剥削小民,所以托弟下来查一查。
如其果真,此弊要除。
虞华轩将椅子挪近季苇萧跟前,低言道:“这是太公祖极大的仁政!敝县别的当铺,原也不敢如此,只有仁昌、仁大方家这两个典铺。
他又是乡绅,又是盐典,又同府县官相与的极好,所以无所不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如今要除这个弊,只要除这两家。
兴贩行的行头成老爹道:而今彭府上、方府上,都一年盛似一年。
不说别的,
府里太尊、县里王公,都同他们是一个人,时时有内里幕宾相公到他家来说要紧的话。
百姓怎的不怕他!
吃荤饭(用不正当手段,例如挑拨词讼,向人诈取财物为生)的朋友唐
三痰道:当事是彭府上说了就点到奉行的,你而今作速和彭三老爷去商议。
他家一门都是龙睁虎眼的脚色(强梁霸道的人),只有三老还是个盛德人,你如今着了急去求他,他也还未
必计较你平日不曾在他分上周旋处
五河县发了一个姓彭的人家,中了几个进士,选了两个翰林,五河县人眼界小,便阖县人同去奉承他。
又有一家,是徽州人,姓方,在五河开典当行盐,就冒了籍,要同本地人作姻亲。
初时这余家巷的余家还和一个老乡绅的虞家是世世为婚姻的,这两家不肯同方家做亲。
后来这两家出了几个没廉耻不才的人,贪图方家赔赠,娶了他家女儿,彼此做起亲来。
后来做的多了,方家不但没有分外的赔赠,反说这两家子仰慕他有钱,求着他做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