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合集下载

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然语境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然语境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学教授 布伊尔认 为 , 生态 文 学 就 是 为 处 于 危险 的 世 界 写 作 从 生 态 的 角度 看 , 只 有人
想。 ” 在瓦 尔 登 湖湖 畔 , 面 对 自然 , 作者 思考 生 命 和 文 艺 的 看 在 文学 作 品 中将 自然神 化 , 塑 造 出海 神 、 太 的 是 他 对 于 人 类 。自然 , 阳神、 雷 电之 神 等文 学 艺 术形 象 。 在 这 些 文 法 , 在《 瓦 尔 登 湖》 中, 读 者 思 考的 是 梭 罗 笔 学 作品 中, 即便 是 动 物 、 植物 、 岩 石 … … 也 下 的风 景 和 作 品 带给 我 们 的 感 触 。 由此 可
亨利 ・ 戴维・ 梭 罗( 1 8 l 7 —1 8 6 2 ) , 美 国著 名作家 , 哲 学 家 ,自然 主 义 者 , 瓦 尔 登 湖 》 的人 , 不 住 在 它 岸 边 的 人 未 必 能 被 它 吸 引 住: 但 是这 一 个 湖 以 深 邃 和清 澈 著 称 , 值 得
完成的 , 大 多 数是 表 达 自己对 自然 、 对 人 生 的 质朴 、 纯净 。 梭 罗 没 有直 白 的用 文 字 来表
罗 的 著 作 都 是根 据 自 己在大 自然 中的 体 验 细 腻 , 优美 的描 绘 , 所谓的“ 卑微” 是 自然 界 在 解 释 生 态 危 机 的 文 化 根 源 。 对 于 文 明 的 和 文 艺 等 方 面 问题 的 独 特 见 解 。 《 瓦 尔 登 达 自己对于 生 活 、 生 命 的 理想 与 激 情 , 而是 点 , 在 表 现 人 与 自然关 系 的 同 时 , 将 重点 放 湖》 是 作 家 梭 罗的 代表 作 之 一 , 它 既是 记 录 在 文 字 中洋 溢 着 自 己 的信 念 , 相 信 人 类 可 在对 人 类 思 想 , 文化 经济 , 科技 等 方 面上 , 作者隐居 瓦尔登湖湖畔生活的小说 , 也 是 以 返璞 归真 , 放 下功 利 , 达到美好境界 。 可 并进 行 深 刻 的 思 考 与反 思 。 梭 罗在 《 瓦 尔登 表 达作 者 对 于 人 、 人生 、 自然 和 文艺 等 方 面 是 说 , 《 瓦 尔 登 湖 的 成 功就 在 于 作者 通 过 湖》 中 记 录 了 自己 在 瓦 尔 登 湖 湖 畔 隐居 的 问 题 独 到 见 解 的散 文 集 。 梭 罗在《 瓦 尔 登 对 自然 风光 的 描 写 , 将 自己所 要 表 达 的 情 生 活 和 所 见 到 的 自然 景 色 , 同时 也 记 录 下 湖》 中提 倡 简化 生 活 , 亲近 自然 , 对 于 财 富 感 熔 铸 于 作 品 中 , 直 通 读 者 心 灵 且 深 入 骨 了 自己的 思 想 , 他认 为 “ 每一 支 小 小 松 针都 不 贪婪 , 要 不断 的提 升 自己 , 并 且 希望 人 和 髓 , 比 起苍 白 无 力 的 表 白更 具 有 思 考 的空 富于 同情 心 地 胀 大起 来 , 成 了我 的朋 友 。 我

《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教育与生态意识

《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教育与生态意识

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教育与生态意识介绍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于19世纪中叶在马萨诸塞州建造小屋并居住了两年两个月的地方。

他的居住经历被记录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成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瓦尔登湖周围环境幽静宜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自然教育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指通过直接接触和体验自然环境来促进个体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关注,并发展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教育方法。

### 瓦尔登湖中的自然教育梭罗在瓦尔登湖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他将这段经历称为“高因森林”的学习岁月。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提倡人们回归大自然、深入探索和了解它的价值和美感。

通过在湖边度过的时间,梭罗体会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启迪,他将这种体验与读者分享,并倡导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相处、保护环境。

生态意识什么是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自然环境中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身的影响有一种整体性、系统性认识和维护的意识。

### 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意识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他鼓励读者观察自然现象、思考人类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个体责任和行动方式来改善环境问题。

梭罗主张保护大自然,并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来保持生态平衡。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瓦尔登湖》作为一部具有强烈环保意识和哲学思考色彩的作品,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 1. 倡导与大自然和谐共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反思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2. 强调个体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以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醒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并反思过度消费和浪费的问题; 4. 激励人们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活动。

结论《瓦尔登湖》是一部充满了自然教育和生态意识的经典著作。

通过梭罗在瓦尔登湖度过的两年时间所呈现出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引导读者对大自然进行深入探索,并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重要影响。

关于《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解析

关于《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解析

关于《瓦尔登湖》的生态意蕴解析泰伦斯史蒂文森(TheodoreDreiser)的小说《瓦尔登湖》(AnAmericanTragedy)描写了一个年轻男子的复杂的社会、家庭和精神危机之旅罗素比斯特(RoyBentley)以极大的年轻和无知,站在社会和命运之间,最终在相互矛盾的追求中找到自己的死亡。

本文旨在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小说中的生态意蕴进行解析,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也可以拓宽人们对小说的认识。

《瓦尔登湖》中,作者以极具表现力的文字,描述了罗素比斯特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作者最初在描述罗素比斯特时,使用了令人联想到自然界的形容词,如“荒芜”、“孤独”、“被萧条”等,他以客观冷漠的方式描述罗素比斯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所处的环境。

随着罗素比斯特在小说中展开探索,我们可以看到,他与社会环境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关系:他渴望在一个财富的社会中找到成功的机会,他渴望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改变社会的外部环境。

然而,社会的复杂性,以及罗素比斯特自身的脆弱性,使他的梦想渐渐化为泡影,并在他最后的绝望中终结。

因此,可以说,当罗素比斯特走过生活的道路时,他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性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导致他悲剧的死亡。

此外,罗素比斯特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可以看作是生态学中的一种实例,也就是“随机变异”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假设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罗素比斯特的冲动和行为就是这个系统的随机变量,他尝试改变它,往往会对环境产生不可预料的影响。

因此,最终,罗素比斯特的改变把他带入悲剧的命运。

最后,从这篇小说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passive的过程。

尽管罗素比斯特与他自身处境有着非常强烈的关联,但他也不得不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社会命运。

小说中的主人公罗素比斯特以这种方式显示出,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被他们自己的行为所决定,断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最终影响他们的命运。

《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

《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

第21卷第1期2020年2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1No.1Feb.2020[收稿日期]㊀2019-06-30[基金项目]㊀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项目资助(编号:2016GDTSZDSK0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拓展课中的实践研究 资助(编号:GDJG201701)[作者简介]㊀张勤(1957-),男,湖北武汉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㊂‘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张㊀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510545)[摘㊀要]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和环保运动迅速兴起,美国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思想的热潮,从而激活了 绿色梭罗 的形象,使之成为了美国最优秀㊁最有影响的作家和环境主义先驱㊂100多年前选择在美国独立日这天走进瓦尔登湖的梭罗,倡导人们到自然中建立与自然的直接对话,去寻找它那神秘的狂喜和崇高的启示㊂文章基于生态批评话语,在解读梭罗留给世人的这部 绿色圣经 ‘瓦尔登湖“的同时,通过对他的自然生态观视域下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考量,希图指引人们寻回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家园㊂[关键词]㊀梭罗;㊀瓦尔登湖;㊀自然生态观;㊀社会生态;㊀精神生态[中图分类号]㊀I712.076㊀[文献标识码]㊀A[文章编号]㊀1673-0755(2020)01-0110-07㊀㊀生态批评是20世纪末发起于欧美学界的一种文学批评话语,旨在把以大自然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运用到文学研究中,是一种绿色化的文学研究方法㊂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也愈加严峻,人与自然的冲突,自然生态危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引发社会生态危机,还有人与自我的冲突,引发社会生态危机[1]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㊂因为社会的生态发展是以经济发展㊁物质发展为导向的,一个昌明的社会总是建立在高效㊁便捷㊁舒适享乐的表层上,而如何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则是深层次的问题;换言之,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生存,如何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僭越 上帝的容忍度 ,成了生态文化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㊂在 文学即人学 的理论基础上,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当代生态文学应遵循的一个原则,以此来反映现代人在面对高速发展的工业化㊁商业化㊁城镇化的社会进程中的孤寂㊁宿命㊁无助㊁悲怆而产生出逃逸的精神心态,反映人们在面对大自然神秘和空灵的境界时感受到的净化和滋润,从而渴望回归的心理㊂这就需要一个超验的㊁彼岸的㊁内心独立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主体的空灵结构,是一个庭院里长满葳蕤恣意的草木,空间分割得瑰异安闲的自然生态观㊂一㊀生态思想的起源生态思想其实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结构认识基础上,对人与外部环境关系的考察和整体把握上㊂独处时,躺在树下凝视树梢㊁上方的云彩㊁云彩上的天空,在天空上㊁云彩和树间飞过的小鸟,看着灿黄的落地叶片飘飘洒洒,落到身上,落到四周,我们方才知道,我们及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是这个自然生态斑斓起舞的存在物,我们与万物同在㊂2017年清华大学校长钦点了‘瓦尔登湖“作为送给当年新生的礼物,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到每一个录取新生手里㊂这份礼物如此厚重,是因为它是深厚修养及丰富灵魂的源泉,是通往 心灵的故乡 ㊂书中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告诉我们那种最简单也是最复杂最奢华的生活㊂作者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 1862),在用他的实践性探索告知今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在繁忙激烈的奋斗生活中停一下自己匆匆行走的脚步去听一听自然界的风声,去蹲下身来寻找雨后的蜗牛,去在一棵小树下静静地观望毛毛虫大口大口地咀嚼叶片,去欣赏曲水傍高树,蓝天衬金枝 长轴如卷,尽铺眼前;大自然可以让人更理智,更睿智,更从容,生命不是永恒的,非生命的状态才是常态㊂因而在生命状态下,如何过好每一天,什么样的生活叫做 非生命的生活 ,成了梭罗毕生关注的生态主义思想㊂而这种思想源于他的独处,不是离群独居,而是更深的觉悟和仁慈;源于他的哲思以及他对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的反驳,源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东西方文化的熏染,它们共同地成就了他对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之间存续关系的观照,因而更具代表性㊂具体表现在:(一)康科德,超验主义思想的文化中心,孕育了梭罗的生命,成为梭罗精神探索的发源地我过去经常伫立康科德河岸,看河水流逝㊂它是一切进步的象征,与宇宙㊁时间和万物遵循同一法则㊂ 这些物体都引起我特别的兴趣,最后我决定投入这条河的怀抱,任它载我飘向远方㊂ [2]11康科德并不是一个广阔雄伟的世界,却为研究自然科学提供了最好的条件㊂低矮的小山㊁冰川,以及由冰川形成的小湖(包括村庄绿地一英里外的瓦尔登湖)栉次鳞比,这个小镇以易于漫游的特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让这位无所羁绊的自然主义诗人欣喜无比的生存空间[3]86㊂这里一草一木都充溢着各自的生命之光,映射着神秘的气息㊂正如座落在康科德对面那岿然不动的老石屋,使得在外漂泊了多年的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 1864)终于定居下来,并在此度过了他认为一生最为快乐的几年,创造出来了一生最为轻松愉快的故事与传说,汇编成‘古屋青苔“,在这里他意识到自己是 一个真正存在的㊁在这个世界上有家可归的人 [4]㊂康科德无疑成了波斯顿文人墨客眼中的宇宙缩影,他们从中汲取其博大㊁辽阔和沉静,从而揭开大自然的神秘面纱,让一个个原始生态意象跃然眼前:高大的松树㊁清澈的湖畔㊁飞跃的松鼠㊁连绵的山峦㊁清新的空气,交融着纯粹的情感和动感,幻化为一种美的载体㊂梭罗更是紧紧地抓住了脚下这片土地的魂魄,通过它来感觉和透视外面的大世界,就像这里的树木,在能够参入苍穹之前,坚定地扎根在土壤中㊂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 是一个最理想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方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尽享生命的欢乐㊂梭罗享受着与大自然,与生命本体融为一体的感觉,把一种精神生态寄托于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博大和沉静中求得宁静和满足,达到精神上的永恒㊂他通过直接与大自然(上帝)进行交流,在自然的神灵世界里漫游,从而为他和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 1882)共同倡导的超验主义思想搜寻积累养分,帮助沉迷在物质社会中追名逐利而丧失了精神家园的人抵御黑暗,重建生态的精神家园㊂(二)新大陆上的印第安文化,为梭罗供给了无尽的思索的源泉和灵感如果说当第一批欧洲移民抵达新大陆时,那里已不再是一片纯粹的荒原的话,如果说当时那里已经有了些许历史痕迹的话,那便是印第安人的文化㊂在土著印第安人心目中,上苍为父,大地为母㊂ [5]32奥斯丁在作品‘少雨的土地“的开篇中对土地的描述,一片缺水的㊁没有地界的地带㊂在地图上它被标作 沙漠 ㊂可是印第安人给它起的名字更贴切 无界之地(the country of lost borders)㊂ 印第安文学特别强调人类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和谐相处,其主要功能是协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部落与部落),人与神,人与自然,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之间的关系㊂印第安传统文学的另一个主题是对土地的崇敬和热爱㊂ [6]14而梭罗临终前不断喃喃所说的两个单词是: 麋鹿 印第安人㊂ [5]42可见印第安文化对他的影响是贯穿他一生的㊂ 那印第安人在丛林中总能准确找到自己的路,他拥有的智慧是白人不能企及的,观察这种现象提升了我自己的能力及信仰㊂ [7]梭罗感叹这些印第安人呆在森林是多么自由,多么无拘无束㊂他们的生命是 生命中的生命 ㊂这种直接的天然的亲昵,正是梭罗这样的超验主义者鼓吹的到原始生态环境里去寻找的神秘的狂喜(mystic ecstasy),去感悟那崇高的启示(sublime inclination)㊂(三)超验主义,铸就了梭罗的生态思想超验主义是从1836年至1860年于新英格兰发起的一场文学㊁哲学以及艺术运动㊂超验主义者认为,人都有内在的神性,只有通过接触自然,才能使神性与人的天性相互融合,他们十分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立自助,摈弃传统,反对积金堆玉的生活,提倡席地幕天,远离尘嚣,以绝对自由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㊂爱默生的‘自然“是这个主题的哲学理论,而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对主题和理论的实践和验证㊂其实践性由3大元素构成:自然㊁超灵和个人的自立㊂个人只有在孤独的状态中自给自足,才可与 超灵 建立对话㊂ 人人心中都存在着一种能使其心灵认知自然之美的东西,这种抽象的,无形的,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灵之中的东西,爱默生称之为 超灵 (Over-soul),它是人心灵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人只能通过直觉的自省,达到 超灵 的沟通的境111第1期张㊀勤:‘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界㊂ [6]280只有逃离熙熙攘攘的尘世,回到人类初始的自然,与树为友,与鸟为邻,与湖为伴,才可邂逅 超灵 ㊂只有身处于自给自足的孤独中,才可理解自然的本真之美,在独处中得到安宁,在安宁中修复能量㊂在人与宇宙最初始的关系里,认识最本真的自我,获取生活的真谛,找到一条值得更好生活的路㊂超验主义认为世界和上帝同在一个统一体中㊂所谓 超验 就是一种 内在光明 的状态,即世间万物都具备 内在的神性 ㊂每一个人的心灵同是整个世界的灵魂,潜藏着与生俱来的神性,人人都可通过归寻自然,在自然中建立一种 超验 ,也就是一种与 超灵 对话的状态,发掘自己心中那份神性,取得与宇宙的连接,达到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和谐㊂这种融合的 一 ,主导着梭罗等超验主义者的思考方向㊂‘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关于自然的哲学思考,显示了超前的生态意识,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8]㊂(四)东方文化,在美国新大陆发生了交汇据美国学者亚瑟㊃克里蒂斯(Arthur Christy)考证,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梭罗所引用的‘四书“的内容出自法国汉学家颇节(G.Pauthier,1801 1873)的法文版译本[9]㊂书中他就曾言出自己对东方哲学的饥渴: 碰巧我对印度人㊁中国人和波斯人的圣典比我最后涉猎的希伯来人的圣典更熟悉㊂拿这些圣经中的一部分让我看,你就能让我安静一阵子㊂ [2]63书里不难发现东方哲学所强调的宇宙的整体性㊁自然和人的和谐㊁人的整体型㊁伦理型和审美型的思维㊁直观的认识方式㊁冥想中的精神升华等观点,都渗透在梭罗的字里行间㊂他引用了‘四书“中的10条儒家经典来阐述他的生活哲学:如‘大学“中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来表明他与儒家 自我完善 要求的共鸣,时刻的自省与自新;‘论语㊃颜渊“中的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㊂草上之风,必偃 来阐述他秉持的政治观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曾经感叹过读梭罗作品带给他的亲近感[10],东方文化或许是他与梭罗贴近彼此的微妙元素㊂作为超验主义的践行者,在东方 智者乐水 的牵引下落脚于湖畔小屋,用两年多的 隐居 生活来践行儒家修身养性,在休止的孤独时刻里,领悟宇宙给予的教诲㊂东方的 隐士 和西方的 勇士 在梭罗身上形成了一种和谐,并通过东方的哲学,来彰显他对超验主义理论的验证㊂二㊀梭罗的自然生态观大自然里没有相同的石头,每一个小水滴都有不同的形态,没有东西南北的概念,整个世界是一个浩瀚无边的宇宙,有的只是太多的可能㊂人类的视野永远不及自然的辽阔,人类只可通过一个局限的视角窥探大自然的无限㊂日出日落,物转星移,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震撼着我们的每一条视觉神经㊂当钢筋水泥的社会把人与大自然隔开后,人类已完全失去创意的生活㊂只有重返大自然,才能真正认识什么是造型,什么是颜色㊂梭罗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一条曲美和谐的河岸,他用文字精确衡量了瓦尔登湖的线条结构㊁色彩和形态,不同于人类那粗俗而劣质的艺术品: 那弯弯曲曲的湖岸,恰又给它做了最自然又最愉悦的边界线㊂不像斧头砍伐出一个林中空地,或露出了一片开垦了的田地的那种地方,这儿没有不美的或者不完整的感觉 这里看不到多少人类的双手留下的痕迹㊂水洗湖岸,正如一千年前㊂ [11]65这种自然生态观的传统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这些圣人们,如老子㊁庄子㊁陶渊明㊁华兹华斯㊁乃至梭罗,一向尊重过去,并保持那个 过去 最重要的因素,即它的精神生态传统㊂他们能够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声音;他们能够与天对话,说天的语言,谙熟天的迹象;他们的世界比高楼大厦㊁公园超市㊁轻轨高铁世界要大得多㊂梭罗其人不受任何幻想和习俗强加于人的各种价值观左右,而是在‘瓦尔登湖“中让人们聆听到了大自然的教诲:在大自然中,人无疑有能力来管理和提升自己的生命㊂每个清晨他都接受了大自然愉快的邀请,开始一天的简单生活㊂蚊虫微弱的吟声都可以像荷马的安魂曲深深打动他,向他宣告世界的无穷无尽和生生不息㊂每一天都是新鲜的,都是重生的日子㊂大自然教育人类赶快觉醒,重新活过来,真正的好好生活一天㊂如它一般,寄托于每一个神圣的黎明,肩负起更加崇高的使命㊂让微风拂去心灵的尘埃,让阳光消散生命的阴霾,让树木给予慷慨的怀抱㊂每一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尊重自然,同世界和谐与共的同时,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㊂卡森(Rachel Carson,1907 1964)曾在‘寂静的春天“里告诫: 自然界支撑所有的生命,如若我们对它的和谐统一漠不关心,我们的后代是不会原谅我们的㊂ [12]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2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1965)的 敬畏生命 理论也把 尊重自然 作为构筑伦理学的一条终极道德意念: 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㊂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它们,在危难中救助它们㊂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㊂ [13]8自然之子梭罗也诚恳地呼吁,必须学会保持清醒,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那样即便在最深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㊂此外,‘瓦尔登湖“呼唤着一种和谐的自然与人的相处:如果人类能够拥有无限的视野,检视水与土的关系,土与树的关系,树与石头的关系,石头与天的关系,就不难发现,整个生态呈现出的是一个完全和谐的状态㊂美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㊂ 与漫长的地质时期相比,人类存在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㊂人类只是在大约几百万年前才出现㊂谁曾料到,这种直立行走㊁不再生活在树上的生物,将来某一天会拥有改变地球自然环境本质的能力 拥有对地球大量物种生杀予夺的大权呢? [14]在令人敬畏的壮美风景中,人处于无足轻重的位置㊂自然才是永恒㊂20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爱德华㊃艾比(Edward Abbey,1927 1989)面对无人烟的沙漠,慨叹人有生有死,文明有兴有衰,唯有大地永存㊂人类虽微不足道,却是破坏生态和谐的头等要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称号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但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性,还赋予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优越感㊂对此梭罗只有无奈地哀惋道: 自从我离开这湖岸之后,砍伐木材的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㊂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甬道上徜徉了,不可能从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㊂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㊂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 [11]170梭罗则是把田园道德论发展为近代生态哲学的最主要的人[3]101㊂用自然最为接近的意象探讨与之最为淳朴㊁最为直接的接触,这是一种对绿色的呼唤㊂人类知道到自己在过生活,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地球上生活㊂一旦离开了自然的沃土,一旦切断了与自然的联系,精神世界就会枯萎㊂不断加速发展的都市化㊁工业化已割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也已沦为了机器的附属㊂快速的生活节奏及生存竞争使人灵魂颓丧,意志消沉㊂曾几何时,当人们回首观望自然,亲近大地,才发现这是久违了的朋友和阔别多时的亲人,这才渴望回到它怀抱,来寻找安宁,净化灵魂㊂人与自然不应是一种 征服 关系,也不是一种 奴役 关系,而是一种 共存 关系和 相连 关系㊂人应当用比较高的维度,来审视此刻自己正在做的事情㊂只有以一种完全脱离自己身份的方式去和自然相处,才可以有和谐㊂良性和谐的社会发展是社会生态的核心㊂自然和社会㊁入世还是出世㊁韬光养晦还是大放异彩其实可以被看作是月亮的黑暗和光明,不可分又互补,是一泓泓 纯粹的思考 和 纯粹的生活 之源,总会找到合适之渠,流向建立和谐之路的㊂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梭罗的超验主义观反映出了一种解脱自在的精神㊂从中,我们看到了梭罗对当时的美国乃至当今世界社会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担忧,担忧之余,他提出了他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主张㊂三㊀社会生态观体现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短暂生活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表达了一个对当代人很有吸引力㊁也很实用的理想[15]㊂ 在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里,他摒弃了社会的态度,如因反对美墨战争而拒绝纳税,并坐了一夜监狱的那类事件,无疑是对当时社会安逸生活方式的挑战㊂ [3]85梭罗选择在瓦尔登湖湖畔离群索居,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与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抗争的生态观㊂大自然赋予了每一个人独立存在㊁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权力,约束人类的只能是人类的道德良心,而不是任何强制的机构或法律㊂梭罗要求政府 为国以仁,为政以德 ,要求公民要 自立㊁自重 ,因为 唯一的真正的美国应该是这样一个国家,你可以自由地过一种生活 在这个国土上,并不需要你付一笔间接或直接的因为这一类事情而付的额外费用㊂ [3]182他的思想带有美化自然的价值判断色彩,其自然中心主义意涵未能充分重视人类发展的可完善性及欲求合理性,他对美好生活的思考与实践具有个人精英主义色彩,他倡导的消极抵抗策略在推动政治与社会变革方面效力有限[16]㊂2600年前,中国的老子说过,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通过精神而彼此相连的微粒构成的㊂在这个功利社会里,成功要靠交际来维系,而不是靠智慧㊂热热闹闹的宴席只是廉价短促拥挤的社交㊂难怪这个世界上充斥着那么多双厌世空洞的双眼,那么多心理疾病㊂梭罗也早早地洞察了社会交际的本质: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㊂人与人之间似乎忘记了 温柔 ,尊重个体,欣赏对方311第1期张㊀勤:‘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的个性,花时间互相了解,珍惜人与人交往之间所激起的涟漪㊂历史学家阿诺德㊃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 1975)说过,人类的未来在于每个人能在何种程度上退而自处,发现自己的内心奥秘,并从中发掘出最美好的东西来帮助他人[17]218㊂纵观古今,智者大多数都是离群索居之士,流传至今的智慧也都是存在于独步行走于山间,与鸟兽对话,隐退洞穴中,认识自己所悟出的道理㊂只有能够自处的人,才能够与他人相处㊂只有不断深入认识自己,才能够发现别人身上的价值㊂自处是一种天赐的人际礼物,是自我提升㊁处理重要问题和进行卓有成效工作的基本条件㊂自处是为了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㊂这也是梭罗退隐瓦尔登湖的原因 将独处体会到的生活的崇高和卑微公布于世㊂全球每天有十亿人食不果腹,也有十亿人在狼吞虎咽来满足口腹的贪欲,而后花重金去削脂减肥㊂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于人对待资源的错误态度㊂梭罗也给出了解决贫富差距的唯一方法,那就是简单生活㊂无论待人还是待物,都应呈现出一种能量的均衡流动,推进生长㊂这样才不至陷入种种物欲之中,使人性失去其归宿而渐至泯灭㊂早在两百多年前,这位先知就不无讽刺地叩问这个社会:为什么看起来生活节奏很快,但事实上人们却慢得要命呢?为什么一天要吃三顿饭?如果可以一顿就够了㊂过一种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吧,把时光用在自由自在地享受地平线的美景上吧!像中国的圣人那样,正心修德比什么都重要㊂因为这个快速发展的物欲社会摧毁了文明㊁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态,使人的肉体和精神不能相向而行㊂梭罗,像一只黎明时站在栖木上的金鸡那样,唤醒噩噩浑浑的邻人㊂那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辉煌,我们可以直接面对在城市喧闹中被遮蔽的人生的真实,思考在城市的紧张忙乱中无暇顾及的 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人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和欢乐,从而找到做人的基础和定力㊂四㊀精神生态观体现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写到他希图重建精神家园的缘由: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没有生活过㊂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以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㊂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 [11]79在生命最后的十年里,梭罗那专注而严肃的200万字日记,足以证明他是严谨而认真地度过这十年的㊂字字句句凝聚了他对超越自我和净化灵魂的渴求和践行㊂他鄙视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㊂他高高捧起他纯净且高贵的灵魂,像是一个清醒的人审视着一群东倒西歪的酒鬼,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生活的意义㊂他在挖掘完整的人生,具体在两个方面:(一)奉行极简的生活绿色生活方式的本质是最大程度地尊重生态平衡㊁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㊁减少污染[18]㊂‘瓦尔登湖“充分体现了人的发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而是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是人格的不断提升,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19]㊂梭罗高瞻地通过对繁华世界的摈弃,传达了人应该过更为本色本性的生活,即拒绝奢华的简单生活,它更接近人的生活本性㊁自然本性㊂他以敏锐的触角将笔端伸向了鲜有人迹的崇山峻岭,与苍松,虫鸟为伴,以蓝天㊁嵯峨的岩石群山,逶迤沉郁肃穆的山涧溪谷为墙,为的是体味过一种以自然为邻,生活在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㊂他每天忠实奉行着朝圣仪式和简单生活的原则,日复一日,直至这种生活化作他骨子里的血水㊂严控食量,黎明即起,冷水冲浴,忍受某些艰难㊂透过这些细微之处所作出的努力,培育他敏锐细腻的感官㊂每个半明半晦㊁寂静安宁的清晨,庄重而严格的重生仪式都在净化着他的灵魂㊂正如他要拿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 1903)的诗句来做自己的陋室铭一样: 最高贵的心灵,最能知足自满㊂ [11]125不接受物质生活给予的奴役,他以极简的生活来反抗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㊂这种通彻而深入骨髓的智慧,靠的是极简的真实生活的修行,也被诸多圣人贤者推崇㊂如米兰㊃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悟道: 我把简单当作生命中的统一原则㊂我下决心只保留最低限度的物品㊂在这种苦行和斯巴达式做法的某个角落中藏着某种赐福,我将冥思苦想,直到这种赐福变成我自己的㊂ [17]9当身体和心灵上的一切都被抛弃净尽,如同身处虚空再无任何牵绊;当无物我交融,如同取得最高形式的超脱:即可在所4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

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研究

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研究

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研究【摘要】第一部分从敬畏生命、自然界的价值、自然与人的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瓦尔登湖》中生态思想的体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诗意境界、生命共同体、简单的生活;第三部分根据梭罗当时的生活环境、思想运动发展以及美工工业革命对其生态思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一部分根据对梭罗生态思想的理解,对我国的发展进行建议,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一、梭罗《瓦尔登湖》中生态思想的体现(一)自然界的价值。

梭罗的《瓦尔登湖》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与精神意义,反对仅仅将自然的价值归结为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提及到瓦尔登湖的目的,梭罗“并不是去过节俭的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尽量少一些麻烦”。

梭罗认为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平和身心,获得内心的充足,还能够在自然中获得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提及“我时常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的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仅仅只是几枚野苹果。

”其中,“最珍贵的部分”便指的是自然的精神价值。

(二)自然与人的关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深情的讴歌自然、赞美自然,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温情脉脉的,梭罗甚至提出和倡导人与动物、植物等生来就是平等的。

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思想让人类认识到自然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可以不依赖人类而存在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梭罗引导人们认真斯思考和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提倡人类要尊重自然,将自然放在与人类平等的位置上。

二、梭罗《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的特点生态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影响人类的现实生活,是人们将文化思考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结果,是生态思想面向现实生活的变现。

梭罗的生态思想在社会生活、环境研究的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浅析《瓦尔登湖》蕴含的生态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浅析《瓦尔登湖》蕴含的生态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

一 、 引言 美 国学 者甘 佳 曼 说 :“人 们 常 常 把 自 己周 围 的 环 境 当作 一 种免 费的商 品,任意糟 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随着经济发 展和工 业 时代的繁荣 ,人们逐渐 开始探索 自然 和征 服 自然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岌 岌 可 危 。 19世 纪 的 亨 利 ·大 卫 ·梭 罗 (Henry David Thoreau)是一个博学多才 的人 ,他 是美 国的散文 家 、诗 人 、哲学 家 、自然主义者 、环 境主 义者 ,是卓越 的先验 论者 ,是美 国超 验 主义 的领军人物 。1845年 ,他独 身一 人来 到家 乡康科德 镇外的 瓦尔登 湖畔,开始 了两年的隐逸 闲居生 活。瓦尔登湖是他 的栖 息之处 ,是他的心灵属地 、精神故 乡,是他在 喧嚣 与浮躁 中找到 的真 正 的 “家 ”。他 把 自 己的 所 思 所 想 整 合成 《瓦 尔 登 湖 》 (Walden)一书 。可 以说这是一部长篇散文 ,或是用诗 意的语言 写作 的长篇散文诗 。梭罗一生都在追求 “自然 中的家 ”,生态 自 然 就 是 他 的 “精 神 营 养 ”。 全 书 的精 华 就 在 于 梭 罗 对 于 人 与 自 然 和谐相处 的细致描绘 ,他似乎 已经与 自然融为一体 了。梭罗 在 《瓦尔登湖》中的哲学 思考 和生 态思想对 当今社 会协调 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对 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 重要 的影 响。本 文阐 述 了《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对 当今社会 的启 示。 二 、《瓦尔 登 湖 》蕴 含 的 生 态 思想 徐迟先 生在 《瓦尔登湖》译 本 中写 下 了这样 的序言 :《瓦尔 登 湖》是一本静 静 的书 ,寂 寞的 书 ,孤独 的 书 ,是 一本 寂 寞 、恬 静 、智 慧 的 书 。1817年 ,梭 罗 出生 于 现 代 工 业 文 明 之 中 ,人 们 追 求利益 的热情空前高涨 。梭罗是一 个知识分子 ,爱默生 的超验 主 义对 他 影 响颇 深 。超 验 主义 认 为 人 们 可 以直 接 认 识 真 理 ,而 非依靠感觉 和理性 。超 验主义 注重 以下三点 :第 一 ,精 神是 宇 宙 中最重 要 的存在 ,即精神 至上 ;第 二 ,每个 人都 有存 在 的价 值 ,一个 人要 不 断追求 自我 完善 ,不 要刻 意追求 物 质享 受 ;第 三 ,自然 界 中 的一 切 都 是 精 神 或 上 帝 的象 征 。 在 梭 罗 看 到 物 质 欲望对 人们 精神世界 的侵蚀之后 ,他 隐居 瓦尔登湖 畔两 年零 两 个 月又两天 ,并写下《瓦尔登湖》记 录 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在这 种恬静舒适 的生活环 境下 ,他 与 自然 为伍 ,重新塑 造 自己。这 本 书是 美 国文 学 中 的 典 范 ,体 现 了 梭 罗 热 爱 自然 、崇 尚极 简 生

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之维

梭罗《瓦尔登湖》的生态之维

雨点” 但是 “ , 虫子 , 寒冷 的 1子 , 3 尤其 土拨 鼠则是
我 的敌人” 因为他们“ , 吃光了我一英亩地 的四分
之 一 ” _ 很 明显 , 时候 的梭 罗 刚 刚开 始他 的 。2 " 这
作者简介 : 王希茜 , , 女 温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祝 平, , 男 博士 , 苏州科 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 研究方向为英 美文学。
理 问题 的 。同样 , 类 中心 主 义 世 界 观 长 久 以来 人 垄 断着 西方 文 化 。它 坚 称 人是 万 物 的尺 度 , 有 拥 “ 固有价 值 ” 也 只 有 人 能 够 享 受 生存 的 优 先 权 , , 可 以获得 道 德关 怀 。相 反 , 自然 仅是 供 人 类 征 服 与利 用 的它物 而 已 , 不具 有 “ 并 固有 价值 ” [7因 。14 1
第 18卷第 3期 2 2 年 5月 0 1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社会 eh o oi i c ) Junl f uh uU iesyo c neadT cn l) S c l c ne ora o zo nvrt f i c n 科学版 g S i Se oy( a S e
通过强调 自然的主体性 , 梭罗很 自然地推翻
了人类 驾 驭 自然 的基 石 。但 是这 还不 够 。梭罗 还 对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进 行 了重构 , 出 了 自然 乃是 提

此,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即使存在着对于 自 然景物 的观察与描写, 也主要是借景抒情 。景物本身并 不 是 重点 , 而是 被作 者 拿来 当作 凸显 主人 公情 感 ,
彰 显人 类 史诗 的背 景 和 舞 台 。但 是 , 随着 全 球 性 的生态 危机 和 环境 破 坏 的进 一 步 加 剧 , 少 生 态 不 伦 理学 家 开始 动摇 并 怀疑 , 类 中心 主义 真 的能 人

《瓦尔登湖》中生态主义的主题研究

《瓦尔登湖》中生态主义的主题研究

《瓦尔登湖》中生态主义的主题研究《瓦尔登湖》中生态主义的主题研究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作家。

他的一生的创作贴近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本人更是身体力行在瓦尔登湖与自然亲密接触。

作为文学史上代表作,梭罗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两年中与自然为伴的深刻的人生体会和思考。

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瓦尔登湖》文本中的生态主题思想进行系统的探究,从而阐释该文本作品中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梭罗以及《瓦尔登湖》,概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简要说明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从不同的角度归类学术界对于梭罗以及《瓦尔登湖》的研究成果和评论,主要分为国内和国外的研究。

第三章概略地介绍了生态批评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主要介绍了人类中心主义、动物权利、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主义。

其中生态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主要包括大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其主张生态自然的整体性以及平等性,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第四章首先探寻的是梭罗自然生态思想的来源梭罗的家乡康科德、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和梭罗所处的工业文明时代。

接下来将《瓦尔登湖》置于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研究文本中体现的梭罗的自然生态的观念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主宰自然、自然本身存在固有价值意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后阐述梭罗是如何通过简单地生活方式在瓦尔登湖畔实践寻求自然的栖居,回归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五章联系现阶段处于改革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生态自然现状,解读文本中的生态主题思想对于自然生态日益恶化的中国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以及梭罗及《瓦尔登湖》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文学意义。

最后一章则给全篇做总结,列出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研究不足以及言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解

《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解

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发轫于英美后,即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并越来越为文学批评所关注。

本文旨在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对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进行解读。

《瓦尔登湖》凝结了梭罗毕生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学,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对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也注意到了梭罗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梭罗为研究对象。

这些研究梭罗及其作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解读和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瓦尔登湖》中的东方哲学因素、作者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语言特色的研究,但还处于比较零散的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深入研究态势,详细地从生态伦理学视角解读该作品的文章还很少见。

通过细读作品文本和大量有关生态批评及生态伦理学的资料,本文试图运用生态伦理学这一新兴理念对《瓦尔登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揭示梭罗在该作品中体现的生态伦理思想,从而为读者解读该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其更深刻地理解该作品在当下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的重要启示意义。

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章引言部分是对梭罗及其作品的研究综述以及本论文的概要介绍。

第二章简要叙述了生态伦理学,以其作为本文的理论支点,并探讨了梭罗的生态思想渊源,包括故乡康科德镇、导师爱默生、北美印第安文化,以及基督教传统中的某些因素。

第三章主要分析在《瓦尔登湖》中所体现的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

他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反对渔猎、提倡素食的观点正是生态伦理思想的体现;同时,他对于简单生活的要求也是对美国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四章聚焦于《瓦尔登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唤醒人类环境意识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预见性,以及如何应对理想与现实发生的冲突。

在第五章结论中,笔者指出,梭罗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财富,他的人生感悟不仅预见了今天的生态危机,而且为人类指明了从危机中走出的道路。

瓦尔登湖 生态文学

瓦尔登湖 生态文学

瓦尔登湖生态文学
瓦尔登湖生态文学是指以美国作家梭罗所著《瓦尔登湖》为代表的一类自然文学作品,其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独自生活两年的经历,强调了自然环境、动植物以及人类的相互依存和平衡。

在瓦尔登湖生态文学中,自然环境是重要的主题,作者通过描写湖水、树木、鸟类、昆虫等自然元素,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此外,作品中也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瓦尔登湖生态文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作为一种生态文学流派,瓦尔登湖生态文学通过文学的形式传递了一种生态观念和生态伦理,对于当今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1 -。

【现代语境下对《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瓦尔登湖在哪

【现代语境下对《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瓦尔登湖在哪

【现代语境下对《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瓦尔登湖在哪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

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

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它要求人类像爱护和保护同类那样去爱护和保护自然万物,它也承认人类像其他许多物种一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利用自然资源和与其他物种分享生存环境的权利,但同时又要求人类将自己的需求和发展严格限制在不威胁其他物种生存与存在的范围内。

美国著名文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在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中,以其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洞察,以及他对他那个时代所流行的物质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为当代生态伦理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支持。

本文试图在现代语境下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来分析梭罗生态伦理思想的深刻内涵,以期给我们应有的启示。

一“世界保全在野性之中”的生态伦理当人类的需求与其他物种的需求发生矛盾时,生态伦理学的原则是:根本需要高于非根本需要,比如,人类不能为了自己的非根本需要甚至奢侈需要而剥夺其他物种最起码的生存需要从而导致其灭绝;当人类的需要威胁到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时,生态伦理学坚持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这一终极原则。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他谴责了人类大肆砍伐林木破坏环境,反对猎杀野生动物,甚至反对人们吃兽肉,他认为人应该给予自然“同情”,因为人们与自然有某种温柔的关系。

他反对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工业建设,主张维护自然以及自然的野性是一件比道德规范更具约束力的事情,即他所说的“更高的规律”。

梭罗认为生命是与野性相伴而存在的,最有活力的东西是最野性的东西,它没有被人所征服,它的存在能使人恢复清新的精神;他认为脱离自然的文明是没有前途的文明;他认为未来和希望不是存在于人工种植的草坪和庄稼地里,也不是在城镇里,而是存在于不可穿越的、令人震撼的沼泽地里。

《瓦尔登湖》中生态思想对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启示

《瓦尔登湖》中生态思想对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启示

《瓦尔登湖》中生态思想对当前环境
保护问题的启示
《瓦尔登湖》是威廉·梭罗1888年小说,描述的是的许多生态和环境的故事,并涉及了林肯的考虑到的自然和社会问题。

现在看来,小说中反映的人们对于保护自然具有持久意义,为当前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启发。

在《瓦尔登湖》中,作者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原始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湖
泊生态的破坏。

受到林肯的影响,梭罗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记叙时表现地真实。

梭罗不但以明确的言辞表明了人类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阐释了自然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小说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帮助维护自然秩序的理念,就是人类应该尊重和爱护自然,这不仅体现了保护环境和调和自然平衡的思想,也是为了避免自然破坏。

由于人类的行为引起的自然破坏,尤其是水污染。

在梭罗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人们开始利用湖泊为自己服务的时候,湖泊的生态将被破坏,鱼类被抽离水体。

因此,人类应概观全局,尊重每个物种的生活权利,发挥每个物种的潜能,将短期考虑换作长远考虑,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关注每一种物种的拥有者们,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小说中提出的保护环境思想,不仅可以用于教育学前儿童,更关乎着我们对自
然的认识和对环境的责任。

我们要建立起正确的自然观,减少对自然和其他生物物种的破坏,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每一种物种的拥有者们,通过正确的教育,培养儿童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更加热爱大自然,参与到对环境的保护中来。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Henry David Solo出生于1817年,是杰出的美国思想家和文学家,是美国“文艺复兴”的中间人物和美国精神的奠基者之一。

1845年7月4日,梭罗搬到了瓦尔登湖岸边居住,直至1847年9月6日结束。

这段经历产生了著名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开始于春季也在春季结束,四季如轮盘运转。

梭罗在小木屋旁边的荒野中耕种了土地,春季播种秋季收获。

梭罗崇尚大自然,渴望成为大自然的好友,梭罗尝试与湖泊、森林和鸟类对话,记录动物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晚间就将一天的收获记录下来。

《瓦尔登湖》《河上一周》《缅因森林》等著作都是梭罗与自然相处的心得体会,这些著作记录了他这一生里与自然最亲近的日子和收获的最大感触,是梭罗将自然作为中心的生态伦理思想的最好体现。

一、万物有灵的生态整体观梭罗的笔下的自然与人类别无二致,充满着精气神。

梭罗眼中的一草一木都是灵动的,富有着朝气的,在“春”这一章中,梭罗这样写道:“湖像刚醒的人,在不断地扰攘中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持续上三四个小时。

中午它会休息片刻,薄暮时分会再次发作,因为太阳在收敛它的锋芒。

”梭罗笔下的动物都有着人的灵魂,在“冬天的动物”这一章中能够“听到狐狸趁着月色在冰雪覆盖的地面上游逛” ,能够看见“冬天,我会在门前雪地上扔半蒲式耳尚未成熟的玉米棒子……黎明和黄昏,兔子会准时赶来享受这顿美餐,红松鼠则会整日来来往往,机敏谨慎,趣味良多”,还能看到“松鼠和野鼠会因我储藏的坚果引发冲突”的有趣场面。

梭罗赋予自然中的一切物体以人的灵魂,狐狸是他的好友,兔子是他的伙伴,松鼠野鼠也常常过来做客,这是梭罗心中最美好的时光,最纯粹的人类与自然。

在梭罗看来,人类并不是特殊的。

人类和世间的其他都是天地的产物,共同组成自然的完整。

维护自然的和谐稳定是人类和动植物的共同责任。

梭罗生态伦理思想的灵感来源之一是儒家的哲学思想,梭罗尤其崇尚儒家的个体道德观、人性观、宇宙统一观和自然的和谐观。

瓦尔登湖生态思想总结

瓦尔登湖生态思想总结

瓦尔登湖生态思想总结瓦尔登湖生态思想总结:保护自然与追求简单生活瓦尔登湖,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座湖泊,被认为是美国环保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这个湖泊得名于濒临湖泊的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一书。

在这本书中,梭罗生动地描绘了他在湖畔度过的两年时间,倡导与自然共处并过上简单的生活。

这种思想被后来的环保主义者广泛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思想。

瓦尔登湖生态思想的核心是保护自然与追求简单生活。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提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他主张远离社会的喧嚣,回归到大自然中去。

他认为大自然是不可替代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应该加以保护。

他在湖边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小屋,在那里与自然相依为命,过上了简单纯粹的生活。

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态思想包含了保护自然的精神,并强调通过回归自然与简单生活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提倡人们舍弃繁杂的物质追逐,抛弃过度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转而寻求内心灵魂的平静与满足。

他认为人类花费太多精力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

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态思想同时也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们应该与自然共同生活,并从自然界中学习和获得智慧。

他在《瓦尔登湖》中描述了自己观察大自然的经历,分享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开发和破坏。

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态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瓦尔登湖生态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护和珍惜自然资源。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界的脆弱性,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同时,瓦尔登湖生态思想也教导我们要反思和审视现代社会中过度追求物质和功利的问题。

我们应该意识到追求简单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费来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的生态观及其对现代环境保护的意义

《瓦尔登湖》的生态观及其对现代环境保护的意义

《瓦尔登湖》的生态观及其对现代环境保护的意义"瓦尔登湖"是美国最重要的自然环境保护地,其古老、动态的生态观及其无与伦比的美景都是现代环境保护最理想的示范。

《瓦尔登湖》被誉为“贝塞尔湖畔的绿宝石”,是生态和地质学家的朝圣之地,它的国际声誉被建立在它的浩瀚如海的湖泊,和它的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令人惊叹。

瓦尔登湖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群落,其中包括森林、牧场、湖泊和溪流,以及特有的植物和动物物种,是野生生物的热门栖息地。

一、生态观1.湖泊水质清洁瓦尔登湖湖水清澈透明,属于“力学质量水”,由山谷上多条小溪流流入,从而形成近乎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水分充足,富含对水生生物有利的养分,硝酸盐及total磷指标均维持正常水平,水质较好。

2.多样的植物种类瓦尔登湖植被非常丰富,拥有来自所有生态地貌的树木和野花,强度越大的森林被混合的木兰、杜松、紫杉等水生树木所组成,而温带、暖温带等植物也与之相平行,在整个湖岸线上形成了连绵不断的植被带,从而使整个湖区更加生态化,美观宜人。

3.繁殖动物瓦尔登湖生态中,有许多动物储藏着丰厚的营养品,相当有利于稳定的繁殖。

其中的一些繁殖的动物包括:孔雀、百灵鸟、水鸭、椋鸟等水生鸟类,鳄鱼、龟、鲫鱼、青蛙等水生哺乳动物,北美黑熊、美洲狐、狼、蜜蜂、等许多种食草性和食肉性爬行动物,以及普通的蟋蟀和蝗虫等昆虫。

二、对现代环境保护的意义1.保护环境生态瓦尔登湖如今仍然保持着“完完全全的自然生态状态”,由于它离现代人类活动很远,对其自然环境保护作出了大量的贡献。

由于没有遭受人为的破坏,这里的植被、水域、动物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形成了一个原始的,神圣的景观。

2.观测和研究瓦尔登湖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子系统,有着诸多珍贵的天然资源,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每年,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会来此地进行观测,记录和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护现代环境和数字化土地资源。

3.现代生活的启发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从瓦尔登湖的神奇景色中吸取一些灵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注入一点活力和美感。

从《瓦尔登湖》中看梭罗“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从《瓦尔登湖》中看梭罗“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

从《瓦尔登湖》中看梭罗“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作者:唐金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自然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著作《瓦尔登湖》更堪称是文学界的经典,在这本书中梭罗描写了自己在瓦尔登湖林两年多的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以及“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在回归自然中呼吁我们和自然协同、合一。

关键词:梭罗;思想形成;回归自然作者简介:唐金恺(1992-),男,江苏盐城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环境伦理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一、梭罗和《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废奴主义及自然主义者。

19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多是集中在对自然的探索揭秘,梭罗作为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自然文学家、思想家,被人们尊称为19世纪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然阐释者”、“第一位环境主义圣徒”,他的一生都以自然为伴,在山水间感受真正的大自然,可以说是大自然永不停歇的访问者与看护者。

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这两年里他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在瓦登湖林中二年零二个月又二天的生活中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

1985 年《美国遗产》评选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梭罗的《瓦尔登湖》名列第一,在此后好几次类似的评选中,梭罗亦是位居榜首[1]。

二、梭罗生态思想的形成梭罗生态思想的形成很复杂,在他的成长过程,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爱默生。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探析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探析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中梭罗的生态思想探析亨利·大卫·梭罗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生态文学家。

1845年,梭罗到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畔与自然为伴,实践他的生态中心主义哲学思想,并创作了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

这部作品是美国生态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视为一本绿色的圣经。

梭罗的生态思想和写作影响了后来的生态文学家和环保主义者,他被看作生态文学和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

一、梭罗生态思想的渊源康科德的荒野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加深了梭罗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梭罗在康科德出生和成长,康科德独特的河流及荒野使梭罗从小就萌发了对自然的热爱。

梭罗四岁时从波士顿返回康科德的家乡时,经过瓦尔登湖畔的森林和田地来到湖边,体验了自然之美。

他在瓦尔登湖畔独居时,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是深深铭刻在我记忆中的最早景象之一。

”康科德及邻近的波士顿在当时是人文荟萃的胜地,这对梭罗生态思想的发展和生态文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梭罗在康科德度过一生,他长期沉浸在康科德的大自然中。

康科德是梭罗生态思想的沃土,并为他的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梭罗的母亲辛西娅和挚友爱默生对他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梭罗的母亲辛西娅曾是一名教师,她热爱自然,并将这种热爱自然的情怀传输给她的四个孩子。

她常常带着孩子们远足野炊,以此来亲近自然。

因此,梭罗“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和大自然有了极其密切的接触”。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哲学指引梭罗成为自然主义者和生态作家。

爱默生是梭罗的良师益友,他促进了梭罗的生态文学创作。

梭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阅读了爱默生的《论自然》,并因此受到启发而写了一些关于自然的文章。

他们对大自然的共同热爱让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梭罗曾两次作为爱默生的助手和管家在爱默生家居住了一年多。

梭罗是爱默生创立的超验主义俱乐部的成员,他们经常在康科德一起散步并探讨自然和超验主义思想。

梭罗传承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和生态哲学,并把这些哲学思想付诸实践。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生态理念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生态理念

从《瓦尔登湖》看梭罗的生态理念摘要: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

本文通过对其《瓦尔登湖》等作品的分析来探讨梭罗的生态思想及环境意识。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理念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家和文学艺术家,拥有哈佛学术背景的他,竟于1845年7月4日,只身来到自己的故乡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野居”长达两年零两个月。

在瓦尔登的林间湖畔,梭罗亲身体验了各种简单生产劳动,他伐木造屋、打猎捕鱼、种粮自给,每天清水粗食,生活十分简朴,却用大部分时间来观察自然、思考、阅读和写作,并详细记录自己的活动和思想,成就了传世之作《瓦尔登湖》(Walden,1854)。

这部经典名著及其《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rimack Rivers,1849)、《缅因森林》(The Maine Woods,1864)、《科德角》(Cape Cod,1865)等另外三部散文著作都充满了自然环境各个细节的微妙记录,文笔清新,描写细腻,表现出他作为散文大家不寻常的文采和风范,但更重要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及其他作品决不仅仅是对自身经历的文学书写和清风野趣的诗意呈现,而是其智慧的表征,是其对真理和生活的绝对价值的追求。

字里行间充盈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和自然观念,其理论资源的硕大精深犹如内藏丰富的矿藏,可待我们去发现和开掘。

其中,生态意识不啻是蕴藏其间的重要一脉。

在《瓦尔登湖》等作品中,梭罗的生态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张扬,他的目的是通过其作品的抒写,表达他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关心人类身心健康的生态思想和环境意识。

一、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崇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生态理念梭罗所生活的19世纪中叶,美国正处在以牺牲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的经济跃进时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颇为流行。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然的深
刻观察和对生活的反思,梭罗在书中表达了对生态伦理的深刻理解
和思考。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对自然的描写充满了对生态的热爱和
尊重。

他在湖边独居两年的经历,让他对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有了更
深刻的体会。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而不是剥削和破坏。

他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
不是盲目追求物质财富。

梭罗在书中还提出了生态伦理的观念,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
然的规律,保护环境,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人与自然
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
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

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
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通过阅读《瓦尔登湖》,我深刻体会到了梭罗对生态伦理的深
刻理解和思考。

他的观点不仅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更让我意识到了保护环境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我会从自身做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努力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为实现生态伦理的理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1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1

读书心得——《瓦尔登湖》生态伦理思想探析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开始了自食其力、亲近自然的简约生活。

《瓦尔登湖》这部作品详细地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半的生活时光,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

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瓦尔登湖》传递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体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瓦尔登湖》展现的梭罗的生态自然观“自然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宏观的、整体的认知,“是人类认识自然事物及其规律,并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界的整体存在模式与发展变化趋势进行自我感知,是对自然关系的感悟与解析”。

也就是说,人类在自然界活动,并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与认识即是人类的自然观。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

梭罗在他的时代,用他的亲身经历将强调自然的精神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自然保护主义传递给大家,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与定义,同时也开启了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热潮和环境保护主义思潮。

(一)强调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从书中的描写来看,梭罗并不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中心,理所应当地享有优越感,能够轻易地主宰其他生命体。

其在与大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发出了对大自然美妙与灵动的无限赞美,日月星辰、繁花流水、神秘的丛林、巍峨的山峰与人类具有平等的地位,展现出无限生机与独特的魅力。

梭罗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在描写与小动物的互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种豆》一章里,梭罗精心种植的豆田被虫子和土拨鼠破坏,收成很差,他不除杀这些破坏者,反而问自己:“我有什么权利除去它们,而破坏它们古已有之的百草之园?”此外,梭罗总能看到小动物的可爱之处:成熟却又天真的鹧鸪幼雏,散发着婴儿时期的纯洁,也展示着由经验洗练过的智慧。

“蚂蚁保卫战”中,蚂蚁士兵们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战场之外的梭罗听到了豪迈的“国歌声”,他为这样的精神感动,也为这样的残酷战争而感到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2 从女主人公蓓基的人物塑造看《名利场》的社会意义3 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4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文主义思想5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6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7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8 《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9 中国侠士精神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10 会话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2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13 从电影《不可饶恕》看美国人对西部英雄的反思14 从女性视角看男权主义下的婚姻秩序——以《苔丝》为例15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6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17 谈双关语的翻译18 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应用19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理解与翻译20 超验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21 斯蒂芬•金《绿里奇迹》中对人性的分析22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25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26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的梦想27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28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29 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30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31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32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33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34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35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36 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xx初中为例3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38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39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4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41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42 汽车广告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43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44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45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4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47 从对等角度研究公示语翻译48 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初探49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50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51 论田纳西威廉斯《欲望号街车》中的逃遁主义52 从《阿甘正传》看美国乐观主义53 论“绿山墙的安妮”中女主角的成长经历54 A Study of Neo-Classicism55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56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57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58 An Analysis of Marguerite’s Tragedy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59 关于英语谚语翻译的一些意见60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61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62 合作原则在小说《傲慢与偏见》对话分析中的应用63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64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65 《夜莺与玫瑰》和《快乐王子》中奥斯卡•王尔德的唯美主义66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67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68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69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70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71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72 英文电影对白中俚语的翻译73 宗教文化与翻译74 花园小径句在英语阅读中的分析75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7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77 从《简爱》和《达洛维夫人》浅谈女权主义的发展78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79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80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81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82 《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83 中式菜谱英译策略研究84 《美国丽人》中折射出的父母对青少年行为和心理的影响85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86 《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人物分析87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蕴涵的美国文化解读88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对比89 《呼啸山庄》和它的四个版本电影的比较研究90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91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92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93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94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95 论莎格•艾弗瑞在《紫色》中的角色96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97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98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99 商务英语中的缩略词研究100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101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102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103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104 语境适应论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105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106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107 谐音现象促成因素及其启示的研究108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109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11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111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112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113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114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115 On Elizabeth’s Rebellious Spirit in Pride and Prejudice116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117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118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119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20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121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122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123 《丧钟为谁而鸣》中罗伯特.乔丹性格的多视角分析124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25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26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127 中英婚礼习俗中的红和白颜色文化的研究128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129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130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131 侦探小说的发展132 目的论关照下的归化与异化133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134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35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136 从《简爱》看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137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138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139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140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141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42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14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44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145 英语阅读中的词汇教学146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147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148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149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50 安吉尔的精神悲剧—分析哈代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过程151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152 浅析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的多重身份153 文艺复兴及浪漫主义时期希腊神话对英国文学的影响154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155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156 《嘉莉妹妹》之女主人公新女性形象分析157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的分析158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159 The Translation of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A Comparison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160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16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2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163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6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65 The Application of Cohesive Devic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166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16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8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69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70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171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172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173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174 Comparaison entre l’Histoire d’A Q et l’Etranger175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调查研究176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人生哲学的主题分析177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17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179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180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18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82 论《紫色》的叙事现代性分析183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184 从文化角度看老友记的字幕翻译185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186 Financial Translation Industrialization187 The Westernization of Chinese Wedding188 Movie and culture189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190191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红楼梦》颜色词的英译192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193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194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195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196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197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19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199 传统与超越-解读成长小说《占卜者》200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