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透镜为例,如眼镜、放大镜、照相机等,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接着,我会展示一些透镜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尝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接着,讲解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像距等基本光学参数,以及透镜公式。在此过程中,我会结合实际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同时,通过图示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掌握了透镜基本概念和成像规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挑选一个生活中的透镜应用实例,如照相机、放大镜、望远镜等,分析其透镜成像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能够运用透镜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掌握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透镜成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3.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透镜公式进行计算,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活中的透镜+示范教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绘制照相机成像光路图简图的过程,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特点;知道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经历实像和虚像的形成过程,能简单描述实像和虚像主要特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三、教学用具多放大镜、蜡烛、火柴、光具座等。
四、相关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透过放大镜看物体.mp4、【知识探究】照相机模拟等。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让学生手持一个凸透镜,先看课桌上的书,再看远处的高楼,发现有什么不同吗?透镜不但对光有会聚和发散作用,而且还能成像,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关于透镜对光作用和成像的应用,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都有透镜,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师展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图片。
教师: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照相机拍照,可以把美好的瞬间留为永恒的记忆;在教室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投影仪的身影;用放大镜放大的字迹。
这些光学仪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凸透镜。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光学器件。
【新知讲解】(一)照相机教师展示照相机实物图。
教师: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经历一些美好的时刻,要想将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的记忆,这时就要用到照相机。
那么你知道照相机是怎样工作的吗?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教师口述:仔细观察照相机,你会发现所有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人或景物)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数码相机用电子感光器件和存储器件替代胶片作为成像的光屏并记录像的信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作出事物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像。
某点所成的像的参考作法: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的焦点。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透镜的光学性质4. 生活中的透镜现象5. 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生活中的透镜现象,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第二课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区别3. 第三课时:透镜的光学性质4.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一)5. 第五课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二)6. 第六课时:透镜的应用和实际意义7. 第七课时: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望远镜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1)能准确地描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3)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4)能够运用透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望远镜等。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概念的理解。
(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操作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4)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原理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等,用于开展透镜实验。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透镜是光学的基础知识之一,也是物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透镜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也在科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透镜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光学的知识。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透镜的原理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3.能够应用透镜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透镜的定义,即能够将光线聚焦或发散的光学器件;•分类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
2. 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位置的物体在透镜上的成像效果;•引导学生总结成像规律,即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解析并演示透镜成像的光线追迹法。
3. 透镜的应用•介绍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鼓励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透镜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近视眼的矫正、物体放大的实现等;•分组讨论和展示学生自主设计的透镜应用方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透镜基本概念和分类,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安排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透镜的应用。
4.教材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教材和多媒体投影仪等工具辅助教学,提供相关知识点和实例案例。
五、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的小组讨论展示:评估学生对透镜应用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师生互动问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透镜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拓展1.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透镜应用的讲座,增加学生对透镜应用领域的了解和认识。
2.组织学生参观实际应用透镜的场所,如眼镜店、光学仪器展览等。
3.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透镜在科学、工程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3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精选3篇)“生活中的透镜” 篇1《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
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透镜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定义和分类2. 透镜的成像规律3. 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透明胶带、玻璃珠、剪刀等材料。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章节一:透镜的基本概念【导入】通过展示各种透镜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透镜。
【新课】1. 透镜的定义:透明材料制成的、能够使光线透过并发生折射的器件。
2.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练习】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模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线经过时的折射现象。
章节二: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和缩小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
【新课】1. 凸透镜成像规律:u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摄像机。
2f > u >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投影仪。
u < 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老花镜。
2. 凹透镜成像规律: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的物距和焦距,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章节三: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分析【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透镜应用实例,如投影仪、显微镜等。
【新课】1. 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摄影:照相机、摄像机。
医疗:显微镜、望远镜。
日用品:放大镜、老花镜。
其他:投影仪、幻灯机。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其他透镜应用实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章节六:透镜的制造原理【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透镜制造过程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透镜制造原理的兴趣。
6.3 生活中的透镜
6.3 生活中的透镜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使用透镜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成像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光学仪器的成像特点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器材照相机模型、投影仪、放大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透镜,引导学生回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作用。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使用透镜的物品?”引出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2. 新课讲解(10分钟)(1)照相机:教师展示照相机模型,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强调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照相机的成像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像距、物距与成像特点的关系。
(2)投影仪:教师展示投影仪,讲解投影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强调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投影仪的成像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3)放大镜:教师展示放大镜,引导学生回忆放大镜对光线的作用。
讲解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的成像过程。
3. 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步骤:(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实验二:探究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步骤:(1)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2)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二、生活中的透镜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说明1.本节课是一节凸透镜知识应用课,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和学会如何使用凸透镜,更关键的是使学生养成分析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本节课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2.本节课在分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具体使用之前,先让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进行观察,这一点不仅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学习凸透镜的具体应用时,不至于死记硬背。
3.本节课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设计的能力、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流程简案教学过程实录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考虑一下,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生:(回答凸、凹透镜的定义。
)师:它们对光线有什么作用?生: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拿一凸透镜置于烛焰和黑板之间,学生观察。
改变凸透镜与烛焰间的距离,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生甲:我看见在黑板上出现了蜡烛的火焰。
生乙:我发现火焰的大小随透镜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师: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说明:设计上述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这节课生动起来;另外也可减小学生对这节课在理解上的难度。
)(师板书:二、生活中的透镜)师:(手拿一照相机实物)大家看我手中这架照相机,它和其它照相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它前面有一个镜头。
这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你知道它的作用吗?(学生讨论)生甲:是用来成像的。
师:成什么样的像呢?生乙:成缩小的像。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因为照相机可以把一座高楼缩在一张小底片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照相机就是利用光经过镜头可以成缩小的像这一原理制成的。
用它照相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它的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图3。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掌握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目标分析本节内容从常见的透镜入手,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从而得出凸透镜的焦点、焦距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u形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光学仪器为什么要用透镜?生:因为透镜对光有会聚和发散作用。
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光学仪器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1. 透镜对光的作用(1)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尝试用不同的透镜(凸透镜、凹透镜)使光线会聚和发散。
(2)学生讨论:透过透镜的光线传播路径是怎样的?透镜对光的作用是什么?(3)学生回答:通过实验观察到透镜对光有会聚和发散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2. 焦点和焦距(1)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2)学生讨论:如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测出凸透镜的焦距?(3)学生回答:通过讨论得出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及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再通过讨论得出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粗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1)教师演示: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并记录数据。
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八年级下第六章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②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③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有关常识。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②凸透镜成像时,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
③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③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工具】:大幅照相机挂图(或用多媒体室投影仪投影照相机实物)、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材料多套[焦距为5—10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cm)、两块约为20cm×20cm的硬纸片、半透明塑料薄膜、粘胶纸]、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幻灯片、放大镜、一杯水、几个滴水管等。
◆教学情景导入同学们喜不喜欢照相和看电影?喜欢,那么知不知道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的原理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过程设计一、投影仪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
演示:从“安培和移动黑板”故事投影片中拿出一张让学生看投影片上人物的大小程度,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放置时让投影片上的人脚朝黑板,头向学生,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证实。
然后移开反光镜,使光线直接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直到天花板上成清晰的像,让学生观察并回答: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的人物相比);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问题回答,讲解后,重新装好反光镜,把图案反射到墙壁上,让学生了解反光镜的作用。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一】生活中的透镜
6.3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知道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的实际过程,加深对他们成像原理的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思考、回答】①u>2f, 2f>v>f,倒立、缩小、实像②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③2f>u>f, v>2f,倒立、放大、实像④u<f 正立、放大、虚像⑤u=f,不成像【讲述】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来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跟凸透镜有关的仪器都有哪些?【思考、回答】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眼镜等.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聚光灯为一组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光线会聚到一起,增加投影片的亮度.【板画】【问题】(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⑤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f?⑥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⑦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思考、回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是像距,像距大于物距.③2f>u>f, v>2f (有可能出现u<f)④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⑤不能.当u<f时,成虚像,不能在屏幕上成像.⑥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⑦反光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便于观察像.【讨论、回答】倒立、缩小、实像物距:u>2f,;像距2f>v>f调节方法: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度).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讲述】我们能够利用放大镜看清较小的物体,但是要想看清细胞等微小的物体,放大镜就不能满足要求了.这是我们会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呢?显微镜由两组镜片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也就是我们所说得物镜和目镜.先用一个凸透镜让物体放大成实像,这个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在通过一个放大镜使第一次所成的实像形成更大的像.这个放大镜相当于于目镜.4.望远镜 【课件演示】放映望远镜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讲述】望远镜需要观察远处的物体,也就是说要求u >2f ,通过物镜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由于这个像太小,还需要用一个目镜放大像,才能进行观察.【学生活动】可安排学生在光具座上用两个凸透镜组装望远镜.操作时,两个透镜要共轴,物镜的焦距较长,目镜的焦距较短,两头镜的的距离近似为两透镜的焦距之和.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投影仪和照相机 像的特点 物距 像距 调节方法投影仪2f >u >fv >2f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距;照相机倒立、缩小、实像u >2f2f >v >f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大暗箱的长度)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二、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堂小结 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的特点、物距、像距、调节方法.1、报纸上放有小明的近视眼镜、爸爸的老花眼镜、奶奶度数更深的老花眼镜及妈妈的平光眼镜如图,则奶奶的眼镜是图1中的 ( )2、图2中的四幅图,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图1ABCDA .②①B .③①C .②④D .③④3、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画面都是正立的,在放电影时应将电影拷贝 ( )A.正立着放在小于2f 的位置上B.倒立着放在小于2f 的位置上C.正立着放在2f 和f 之间的位置上D.倒立着放在2f 和f 之间的位置上 4、如图3所示,手握放大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则看到的( )A .只能是正立放大的像B .只能是倒立缩小的像C .只能是倒立放大的像D .前三种像都可以看到5、常见普通温度计的横截面是圆形,而体温计的横截面近似于一个三角形,如图4所示.体温计做成这种形状的主要作用是( ) A .使表面粗糙,便于握紧向下甩B .把示数刻在较平的面上,刻度更精确C .节约材料,美观好看D .对液柱有放大作用,便于读数6、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照相时在底片上形成一个像.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底片上形成清晰的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____(光圈/快门/旋钮),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拍摄远的景物时,需要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____(近/远)一些。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现象,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3. 生活中的透镜现象4.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5. 实验探究:透镜的光学性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
3. 生活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眼镜、相机、投影仪等,让学生理解透镜的实际应用。
4.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设计一些有关透镜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透镜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评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收集学生对生活中透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评估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光学仪器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光学仪器行业的发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光学实验室或光学仪器制造厂,实地了解光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主题: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了解透镜的定义和种类;2.掌握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2.运用透镜进行相关实验。
教学准备:1.投影仪、幻灯片或绘制透镜的图片;2.实验用的凸透镜、凹透镜、光屏;3.近视眼镜、放大镜等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准备一张图片,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给学生。
图片中有一块眼镜,引导学生关注眼镜的特殊部分,引发学生对其的思考。
2.学生思考一分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眼镜中有哪些部分,以及这些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眼镜中的“透镜”部分。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通过投影仪或幻灯片,展示不同种类的透镜,并解释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理解透镜的作用。
三、应用实例(30分钟)1.展示近视眼镜和放大镜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作用。
然后解释它们是如何通过透镜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和成像的。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和记录其成像效果。
让学生思考透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四、拓展延伸(20分钟)1.让学生自己寻找透镜在其他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相机、望远镜等。
并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2.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关于透镜的问题,如为什么近视眼镜可以矫正视力?为什么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五、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调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理解。
六、作业(自主学习,以书面形式提交)1.提示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周围有哪些透镜的应用,写一篇相关观察报告并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透镜的思考和观察,帮助他们了解透镜的种类和特点,并掌握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的透镜及其应用。
2.技能目标: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透镜,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并以透镜为例探索光的传播路径和物体的成像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活中的透镜与其应用。
2.教学难点:了解透镜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并以透镜为例探索光的传播路径和物体的成像规律。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等。
2.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光屏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教师通过投影或黑板板书展示一些图片,如放大镜、眼镜、戴眼镜的人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使用到的透镜,并与学生共同总结。
2.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是如何改变光线传播路径的?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Step 2 拓展知识1.通过介绍透镜的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其工作原理来拓展学生的知识。
2.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的变化,并从中总结出透镜的特点。
3.教师向学生介绍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不同,凹透镜会使光线发散,凸透镜会使光线汇聚,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关于透镜成像的问题。
Step 3 实验探究1.针对凸透镜,教师可以设计简单实验。
首先,教师将一个凸透镜放在一块光屏之前,并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个物体(如一支铅笔)。
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透镜上和光屏上的物体成像情况,并思考透镜成像的规律。
2.针对凹透镜,教师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实验。
教师将一个凹透镜放置在一块光屏之前,然后在透镜的另一侧放置一个物体。
学生观察并描述透镜上和光屏上的物体成像规律,并与之前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Step 4 解释规律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成像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会使物体成像放大、正立,而凹透镜会使物体成像缩小、倒立。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透镜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1. 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
2. 透镜的基本性质:会聚光线、发散光线、成像。
3. 生活中的透镜实例:眼镜、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透镜的分类和基本性质,生活中的透镜实例。
2. 教学难点: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镜的性质和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透镜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透镜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各种透镜的特点。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透镜,并分析其原理和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透镜应用实例,互相学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生活中透镜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透镜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发现的透镜应用实例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光学仪器制造企业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透镜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光学实验室或博物馆,直观地了解各种光学仪器和透镜。
3. 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自制望远镜、显微镜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教案)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人教版(精品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1.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
教学难点:1.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分。
2. 透镜在不同光线条件下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凸透镜和凹透镜样品。
3. 光线演示仪。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产品,如眼镜、相机、显微镜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和特点。
3. 演示:使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原理。
5.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透镜产品。
2. 学生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第二章: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了解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重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1.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2. 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判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凸透镜样品。
3. 物体模型。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凸透镜成像。
2. 讲解:介绍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3. 演示:使用凸透镜样品和物体模型,展示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距下的凸透镜成像。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学生能判断凸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第三章:凹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凹透镜成像的规律。
2. 了解凹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重点:1. 凹透镜成像规律。
2. 凹透镜在不同物距下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1. 凹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6-3生活中的透镜 教案
四、实像和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而成的,像能在屏上显示出来。这种像叫实像。
平面镜、放大镜所成的像,它们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像不能显示在屏上,只能用眼睛看。这种象叫虚像。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就是虚像,我们用眼看时,感觉光线好象是从虚像处发出来似的。)
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照图3.2-4介绍投影仪的构造。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演示利用凸透镜可以使物体成放大的像:把投影仪上的反光镜取下,使光线直接照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也可用幻灯机演示。通过演示,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有较深的印象。
教
学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这一节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
可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想想做做自制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说明利用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一初步的印象。
1、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与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的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6-3 生活中的透镜
主备课人:尚林之使用人:使用时间:2014
【学习目标】
认真阅读课本第10、11页,4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6-14中哪一段距离是物距,哪一段距离是
像距?物距大还是像距大?像放大还是缩小?
2.投影仪在实际使用中会用一个平面镜,请问
它有什么作用?
3.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该
怎么放?
4.要想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该如何调节?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导入新课。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认真阅读课本第10、11页,4分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6-14中哪一段距离是物距,哪一段距离是
像距?物距大还是像距大?像放大还是缩小?
2.投影仪在实际使用中会用一个平面镜,请问
它有什么作用?
3.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该
怎么放?
4.要想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该如何调节?
自学指导二:
认真阅读课本P11照相机的内容,3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1.照相机镜头可以看成什么透镜?
2.图6-16中哪一段距离是物距?哪一段距离是像距?物距大还是像距大?
3.照相机的底片上成什么样的像?
4.若使像大一些应怎样调节?
自学指导三:
认真阅读P11—P12,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内容,3分钟
1.了解一些望远镜。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怎样计算?
【检测交流】
见课堂十分钟
【小结及作业】
课后习题第1、2、3、4题
附:【板书设计】
§6-3 生活中的透镜
一、幻灯机和投影仪的原理:
根据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制成的。
二、照相机的原理:
物体位于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2f<U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
三、望远镜与显微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