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
在制定和评审动物管理和使用方案时,应注意下列要点: ①申请使用动物的理由和目的。 ②对申请的动物种类和数量阐明理由,对申请的动物数量应尽可能按统计学方法阐述。 ③是用较少侵害性的操作措施、其他动物种类、离体器官制品、细胞或组织培养物或计算机模 拟等代用方法的可行性或适宜性(参见附录 A,“替代方法”)。 ④参与实际操作的从业人员有足够的训练和经验。 ⑤特殊的饲养管理条件。 ⑥适当的镇静、镇痛和麻醉措施(疼痛或侵害性的分级可能有助于《方案》的制定和评审;参见 附录 A,“麻醉、疼痛和外科手术”)。 ⑦实验项目不必要的重复。 ⑧多项重大手术操作的实施。 ⑨预先设想有关适时干预、从研究项目中撤换动物或者因剧痛或精神紧张而采取安乐死术等的 判断准则和处理方式。 ⑩手术后的护理。 11 对动物实行安乐死术或处理的方法。 12 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的安全。 《方案》有时可包含以往为未曾遇到过的或可能会引起无法确切控制的疼痛或压抑的操作措施。 这类操作可包括:动物保定、多项重大活体外科手术、饮食限制、佐剂使用、以死亡作为重点的研 究、有害刺激物的使用、皮肤或角膜刺激试剂、容留肿瘤过度负荷、心内或眶窦血液采样或异常环 境条件的利用。涉及研究项目的操作与目的的有关客观资料,应从文献资料、兽医人员、研究人员 及关于对动物作用的其他知识来源查询。如果对某种具体操作不很了解,较为适宜的方法是,可在 IACUC 的监督下,设计一套有限度的探索性的研究项目,以评定该种操作对动物的影响。本节中将 论述对其中若干方法的评定准则,但这类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适用。 动物保定 动物保定就是用手工或器械的手段部分或全部限制动物的正常活动能力,以达到检查、采集样 本、施用药物、治疗或实验操作等目的。在大多数科研项目中,动物保定的时间不长,通常是数分 钟。 动物可用手工或保定装置进行短时的物理保定。保定装置的规格、形制和操作应当适宜,以尽 量减少对动物引起不舒适或伤害。多数犬、灵长类(例如,Reihardt,199l,1995)及其他动物都可通 过“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训练,会伸出肢体或保持安静,接受简易的操作。 除非是为达到科研目的有必要、并经 IACUC 核准的情况下,一般应避免进行长时间保定,包括 对灵长类的椅式保定。 应当使用不致妨碍动物调整正常体位的、限制性较少的保定方式,例如,对灵长类的细绳(链) 方式,对必需的枷套方式等,只要适合《方案》的目的(Bryant,1980;Byrd,1979;Grandin,1991; McNamee 等,1984;Morton 等,1987;Wakeley 等,1974),所用的保定装置都应按用其他手段不 可能或无法完成的科研目标进行专门设计,还要防止伤害动物或工作人员。 保定措施的重要准则列述如下: ①不可人为保定装置是通常的关养措施。 ②不应简单地以保定装置作为控制或管理动物的便利方法。 ③保定的时间应限制在为完成科研目的的所需的最低限度。 ④拟使用保定装置的动物应对其进行训练,使之适应器械操作和工作人员。 ⑤应作出规定按 IACUC 去额定的适当间隔对动物进行观察。 ⑥如发现因保定而引起损伤或发病时,应安排兽医护理。损伤、发病或明显的行为变化的发生, 往往会迫使动物暂时或永久性抗拒保定措施。
第五章(2) 常用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度40%-70%;换气次数:10-20次/h;气流速度
≤0.18m/s;氨浓度≤14mg/m³ ;噪音≤60dB
2、笼具:采用无毒塑料笼具
3、垫料:选用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尘埃少、无
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垫料必须经高温
高压灭菌处理。
4、饮水:如饮用城市生活饮水,必须经高温高
压灭菌处理或直饮水。
豚
鼠
饲养环境
1、环境 豚鼠性情温顺,喜群居,听觉灵敏、 胆小、易受惊吓,对外界突然的响声、 震动或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环境 应保持安静,饲养环境的噪声在60dB以 下,同时注意尽量减少操作的声响。 温度控制在普通环境:18-29 ℃,屏 障环境:20-26℃且温度恒定。温度的急 剧骤变,常可危及幼鼠生命,使母鼠流 产或不能分泌乳汁。
3、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
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应注意几点:
1、饲喂大鼠要定时定量,每日喂给新鲜水,一般 每周换垫料2-3次。 2、大鼠扩大繁殖生产,一般采用一雄多雌间隔同 居法,当雌鼠腹部明显增大确认怀孕后,进行单 养准备分娩,并投入新的雌鼠。
IVC饲养系统的操作与管理
(一)、概述
IVC
:individual ventilated cages, 独立换气笼盒
5、饲料: ①、小鼠应饲喂全价营养颗粒饲料。饲料的营养 成分应符合营养需求标准,并保持相对稳定。 ②、随着生长发育和生产繁殖的阶段不同而制定 不同的饲料配方,保障各阶段的营养需求。 ③、饲料在饲喂前要消毒灭菌,一般采用高温高 压或60Co照射
6、一般饲养管理方法:
①、软件管理: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及操作
每次换水要连同水瓶和瓶嘴一起换下;并认真清洗
水瓶和瓶嘴,然后消毒,严禁未经消毒的水瓶和瓶 嘴继续使用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手册1、引言1.1 目的本手册的目的是提供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的详细指南,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手册适用于所有实验室、研究机构和相关机构,对于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的人员参考。
2、饲养设施2.1 动物房间2.1.1 房间布局2.1.2 温度和湿度控制2.1.3 照明2.1.4 通风2.1.5 噪音控制2.1.6 环境清洁和消毒2.2 笼具和笼舍2.2.1 笼具选择2.2.2 笼具清洁和消毒2.2.3 笼具标识2.3 饲料和水的供给2.3.1 饲料选择2.3.2 饲料存放和保质期2.3.3 饮水设备和水的质量控制3、动物管理3.1 动物购买和检疫3.1.1 供应商选择3.1.2 动物购买和运输3.1.3 动物检疫程序3.2 健康监测3.2.1 常规健康检查3.2.2 疾病筛查和畸形检测3.2.3 动物隔离和治疗3.3 实验动物的饲养3.3.1 饲养群体大小和组合3.3.2 饲养环境的标准化3.3.3 饲料供给和特殊饮食要求4、动物使用和实验操作4.1 使用动物前的准备4.1.1 动物编号和记录4.1.2 麻醉和术前操作4.1.3 实验操作的技术培训4.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4.2.1 采集样本和标本处理4.2.2 注射和给药方法4.2.3 手术操作和实验操作步骤4.3 死亡、安乐死和人道处置4.3.1 动物死亡的记录和报告4.3.2 安乐死的程序和规定4.3.3 人道处置准则和流程附件:1、实验动物饲养记录表格2、动物购买和供应商信息表格3、健康监测结果记录表格4、实验操作记录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动物福利法:指保护和提高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
2、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IACUC):负责审核和监督实验动物使用的委员会。
3、3R原则:Replace(替代)、Reduce(减少)、Refine(改进),指在实验动物使用中,替代动物、减少使用动物、改进使用方法的原则。
实验动物的护理和使用指南
实验动物的护理和使用指南一、引言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实验动物的护理和使用指南,以确保它们的福利和科学研究的可靠性。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与获取1. 实验动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和科学合理性进行,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 选择实验动物时,应考虑其生理、解剖和遗传特性与人类的相似性,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3. 实验动物的获取应遵循合法途径,遵守相关法律和伦理规定。
三、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环境1. 实验动物的饲养应提供适宜的饮食和水源,保证其生理和行为需求。
2. 饲养环境应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以及良好的通风。
3. 实验动物的饲养设施应定期清洁消毒,以预防疾病传播。
四、实验动物的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1. 实验动物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包括体重、体温、行为和外观等方面的观察。
2. 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应定期监测,确保无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和毒素的存在。
3. 实施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驱虫和消毒,以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五、实验动物的手术与疼痛管理1. 手术前应进行合适的麻醉和镇痛,以减轻实验动物的疼痛和不适。
2. 手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3. 术后应提供适当的护理和疼痛管理,以促进实验动物的康复和福利。
六、实验动物的行为管理与心理需求1. 实验动物应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适当的环境丰富性,以满足其自然行为需求。
2. 提供适当的社交环境,以满足实验动物的社交需求。
3. 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实验动物的干扰和压力,以保障其心理福利。
七、实验动物的人道处理与养老1. 实验动物的使用应尽量减少其痛苦和不适,遵守人道处理的原则。
2. 实验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应进行适当的养老或安乐死,以保障其生命品质。
八、伦理审查与法律合规1. 实验动物的使用应进行伦理审查,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2. 实验动物的使用过程应进行记录和报告,以确保透明和可追溯性。
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积极开展各项指标的检测工作
• 经常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保养,每1~2 周更 换排风口过滤膜,每两个月更换一次初效和 中效过滤袋,每年更换一次高效过滤膜;
• 每半年检测一次外购饲料的微生物指标和 营养成分,每半年检测一次纯净水的微生物 指标;每天对温湿度、压差等进行监测。
认真做好屏障环境内外的清洁消毒工作
一·微生物控制及环境设施管理
1、实验动物按微生物等级分类 2、普通动物的概念 3、清洁级动物的概念 4、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概念 5、无菌动物的概念 6、屏障环境的管理
1、实验动物按微生物等级分类
• 普通动物 • 清洁动物 •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动物) • 无菌动物
2、普通级动物的概念
出屏障系统动物实验室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
有效的检测措施
• 环境设施的检测 • 日常消毒灭菌物品的检测
环境设施的检测
• 主要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噪音、光照、 室内风速、氨浓度、室内换气次数、各区 域压力差等。要根据检测的指标调整或适 时更换维护系统的设备, 对多项环境参数的 正常维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严格规定人员、物品、动物的流向
• 人员流向:外环境→第一更衣→淋浴→第二 更衣→洁净走廊→实验室→次洁净走廊→ 缓冲间→外环境
• 动物流向:购买SPF 级动物→检疫/ 观察室 →实验室→ 次洁净走廊→缓冲间→解剖室
• 物品流向:洗消间→高压灭菌设备/ 渡槽/ 传 递窗→消毒物品储存室→实验室→次洁净 走廊→缓冲间→外环境
3、清洁级动物的概念
清洁动物 [clean (CL) animal] 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通
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 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如 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5. 研究条件
实验操作如外科手术或于饲料中添加测试
药物时,会造成动物紧张或改变饲料的适口 性,使动物食欲减退,进而影响饲料的采食。 此时就必须给予适口性较好的饲料或提供高 营养成分的饲料。
6. 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
在调制饲料时要留意营养成分间的相互作
用,因为某种养分摄取量增加时往往会影响 到另外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另外不同的 矿物质饲料会竞争同一吸收门户或同一运送 系统,而影响到彼此被吸收的效率,例如钙、 磷、镁及维生素D间的关系。因此在调配饲料 时,假设存在不寻常的养分浓度时,那么应 考虑它对其它养分的影响,并相应调整其它 营养成分的含量。
本章根本要求
1 掌握各种营养要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2 掌握常见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要点 3 了解实验动物的饲料及饲料配方 4 了解实验动物的生产管理特点
本章主要内容
1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营养 2 第二节 实验动物饲料 3 第三节 常用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一、营养要素 动物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从体外摄取必要的 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合成机体成分,并 将无用的代谢产物排泄到体外,这个生理过
1. 水的功能 1) 直接参与构成活的细胞与组织 2) 参与体内的化学反响 3) 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4) 水对调节体温起重要作用 5) 润滑功能
2. 水的来源 1)代谢水 所谓代谢所产生的水分是蛋白质、脂肪、碳 水化合物氧化后产生的水分。
2)饲料水 3)饮用水
3. 实验动物的饮水
应符合卫生部门颁发的人饮用水的质量和卫 生指标,应由新鲜、纯洁的水源直接提供。
2. 生理状况
动物在不同的生理状况,如生长、怀孕、创
伤或泌乳时,对营养需求有所不同,个体需从 饲料中获取额外的营养,以满足胎儿的生长、 发育,组织的合成或修补,吸取制作乳、蛋、 毛的原料。如在实验动物中如产后发情配种的 小鼠,如带仔多,营养供给不上,母鼠会发出 信号,使受精卵停留于输卵管而不在子宫着床, 这样就使小鼠的怀孕期大大延长,而营养好带 仔少的母鼠,那么会在19~21天内,按正常的 怀孕期产仔。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饲养与培育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培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 物实行控制、遗传学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 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 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狭义) 实验用动物泛指所有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 (广义 )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普通级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CV):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 烈性传染病病原动物。 清洁级动物 (Clean animal,CL):除普 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 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封闭群(远交群) (closed colony or outbred stock)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 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 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杂交群 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 为杂交群。用于实验研究的杂交群是指两个近 交系之间交配所繁殖的子一代动物,简称F1动 物。
3. 支系( subline):近交系或亚系经人为技术处置 后称为支系,如卵子移植、胚胎冷冻、种群转移。通过 实验手段获得的遗传工程小鼠也称之为支系。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 和重组同类系(recombinant congenic strain)
(1)重组近交系(RI):由两个近交系杂 交后, F2 代重新编组,并连续 20 代以上兄 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 ( 2 )重组同类系( RC):由两个近交 系杂交后,子代与两个亲代近交系中的一个 近交系进行数次回交 ( 通常回交 2 次 ) ,再经 过对特殊基因选择的近亲交配而育成的近交 系。
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s, GN)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 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 微生物的动物。必须饲养于隔离系 统。
实验动物日常饲养管理
四、地鼠一般饲养管理 地鼠的饲养管理基本同小鼠,可用小鼠 料饲喂地鼠,饲养时应注意饲料中蛋白质的 质量,并适当补充青饲料和维生素保证充足 的清洁饮水。 保持一定室温,地鼠为夜行性动物,繁 殖时要注意夜间配种,以提高其受孕率。要 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相对湿度在 50 % -60% 较好。
(三)豚鼠的日常管理 1 . 饲喂应定时定量,颗粒料上午、下 午各喂1次,喂量的多少可视下一餐刚吃完 为度,一次加料过多除造成浪费外,饲料在 料盒中放置时间太长,易被细菌污染发霉变 质。青料充足且质量好,可适当减少颗粒料。
2 .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保证地面、 食具和笼具清洁干净。每周更换垫料2次, 消毒饲养盒(笼)和饲料盒1次,定期用消 毒液喷洒地面和墙壁。 3 . 仔细观察动物的健康状况,产仔情 况及仔鼠的生活情况等,并认真记录。
(二)生产、繁殖管理 繁殖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种一般从第2~4胎的仔鼠中选留种子。 选种原则是:首先要看双亲的繁殖能力。要求双方 体质健壮,产仔率高,离乳率要高,母性强,胎间 隔不超过30d。然后看子代,要求子代体质强壮,运 动活泼,生殖器正常。对于生产胎次少的品系,也 可从第一胎仔鼠中选留。 2. 配种要等体成熟时再配,体成熟时期较性 成熟时期晚。
(二)大鼠的饲料 大鼠喂全价颗粒饲料。饲料应保证其 营养需要,并符合各等级动物饲料的卫生 质量要求。大鼠对蛋白质的要求高,特别 是动物性蛋白和维生素,投给量要比小鼠 多。大鼠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营养缺乏 时常会导致缺乏症,并加剧传染病的发生。
(三)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 大鼠的一般饲养管理应注意几点: 1 . 饲喂大鼠要定时定量,每日喂给新 鲜水,一般每周换垫料2~3次。 2 . 大鼠扩大繁殖生产,一般采用一雄 多雌间隔同居法,当雌鼠腹部明显增大确认 怀孕后,进行单养准备分娩,并投入新的雌 鼠。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杨大伟 李春雪 /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150069
摘 要: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相 关产业生产的地位十分重要,实验动物机 构是保证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质量的重 要单位,必须规范好员工、设施、环境、 管理和运作等相关过程,才能保证实验动 物质量以及动物实验的准确性。本文依 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和《黑龙江省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 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实验动物的 饲养与管理进行分析、总结。
行消毒,频率应根据使用情况及污染特 性而定。应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针 对特殊工作环境应具有与之相适宜的 个体防护装备供员工使用。应在饲养 动物全过程(前、中、后)按洁净级别 划分、设备设施、动物类别和实验要求 等特点有计划的对环境卫生是否达标 进行检测。各级别的清洁用具只能在 本区域内使用,不得外用。 1.6 废弃物管理 建立健全废弃物管 理制度,废弃物应作分类处理,制定相 应处理及检测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进 行相应培训。危险废物处理程序应符 合国家或地方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凡是有毒有害的废弃物均应放入专用 容器中并做好特殊标记。动物饲养场 所清理频次应至少保证一次。
2 动物医护
2.1 采购动物 采购实验动物的生产 单位必须具有省级以上实验动物主管 部门核发的实验动物生产合格证,确保 动物来源清晰可查,并开具相应实验动 物质量合格证。若使用野生动物,须通 过有关部门办理合法手续,并在当地动 物检疫部门监督下隔离检疫。实验动 物的运输条件应符合该实验动物的微 生物控制等级。 2.2 检疫与隔离 新购入的实验动物 需隔离饲养或检疫,确认其卫生防疫合 格,健康无病后,提供给生产、检验部门 使用。在保证实验动物适应了新的环境 后方可实验,以减少因动物感受发生变 化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引入感染 动物时,应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2.3 疾病监视和监测 应对患有疾病 的动物进行监视,监视人员应熟悉相关 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以及治疗方 法。每日定期观察动物的病情,在手术 后、发病期间、濒死前或对生活能力低 下的动物应增加观察频次。 2.4 疾病控制 机构应制定动物疾病 控制应急方案。动物发生疾病死亡时 应立即做病理尸检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确认结果,提出处理意见。当实验动物 检测出传染病时,立即 (下转 81 页)
实验动物管理规程
1.目的规定实验动物的来源、饲养、使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以使实验动物得到正常的使用、维护和管理。
2.范围适用于本学院实验动物的管理。
3.定义实验动物:来源清楚或遗传背景明确,符合微生物控制指标要求,用于生产、检定及科研的动物。
4.工作职责动物实验人员负责文件的执行。
5.工作程序5.1 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5.1.1 实验动物应遗传背景明确、科研用小鼠的质量应达到清洁级以上标准。
5.1.2 根据科研的需要,选择不同品种、品系,符合微生物控制要求的实验动物。
5.1.3 根据动物的品种,品系及微生物等级的不同,严格分开饲养,严格按各自的饲养操作细则加强管理。
5.1.4 动物实验前应给予一定的适应期,以适应新的饲养环境。
患病动物或实验期患病的动物,原则上不作治疗。
啮齿类小动物应及时淘汰处理。
5.1.5 在同一动物实验室,使用同种、同品系的实验动物进行不同的实验时,应有明显的标识。
动物的饲养架或笼子上应标明实验名称、实验期、动物只数、实验负责人等。
同笼动物必要时采取适当的办法区别标记,如刺耳、耳标、烙印、涂色等。
进行活菌、活病毒实验的动物应与其他实验动物严格分开。
5.1.6 垫料要吸水性好,无害并消毒或灭菌后使用。
定期换笼、换垫料、保持笼架具清洁卫生、干燥等。
5.1.7 应定期喂料给水。
动物的饲料、水应符合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
不能有影响动物健康及动物实验结果的病原体、化学有害物等的污染。
严禁饲喂霉变饲料。
必须饲喂蔬菜、水果等新鲜饲料时,应保证质量,有防止病原体和毒物污染的措施。
饮用水须符合城市饮水卫生标准。
5.2 实验动物的供应和使用5.2.1 根据科研所需的动物规格、遗传及微生物等级要求,采购相应实验动物。
5.2.2 动物运输应使用符合要求的运输工具。
5.3 废弃或淘汰动物处理废弃或淘汰动物应及时处理,尸体及其他废弃物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5.4 实验动物工作人员5.4.1 从事实验期动物饲养管理的人员,应经过专门的技术训练。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
实验动物基本操作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是指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进行的一系列的处理和操作,包括动物的饲养管理、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以及实验结束后的处理等。
这些操作旨在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健康,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
一、饲养管理实验动物在实验室内饲养,需要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包括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
同时,饲养箱需要保持干净,并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实验动物的饲养还需要提供合适的饲料和饮水,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二、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进行的各种处理和操作。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注射、给药、采集样本以及进行手术等操作。
在进行这些操作之前,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试剂、制定操作计划、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等。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性。
三、观察记录观察记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的行为、生理指标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观察内容可以包括实验动物的活动行为、食欲、体重变化、皮肤状况、尿液和粪便等生理指标,以及实验结果的出现和变化等。
观察记录对于监测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健康状况,以及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非常重要。
四、实验结束后的处理实验结束后,研究人员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相应的处理。
首先,需要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动物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处置。
对于实验结束后还存活的动物,可以选择继续饲养或进行其他研究。
对于实验结束后不再需要的动物,可以选择安乐死或进行人道性处置,以确保动物的福利。
总之,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饲养管理、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以及实验结束后的处理等。
这些操作的规范和准确性对于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健康,以及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非常重要。
研究人员应该在进行任何实验操作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并遵循相关的伦理原则和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实验室实验室动物使用和养护管理办法
实验室动物使用和养护管理办法摘要实验室动物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动物的福利,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动物使用和养护管理办法。
本文旨在探讨实验室动物使用和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
1. 引言实验室动物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然而,过去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导致实验室动物使用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动物福利的忽视、实验结果的不准确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动物使用和养护管理办法显得尤为重要。
2. 实验室动物使用管理办法2.1 实验动物来源与选取实验动物的来源应选择正规的供应商,并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伦理规定进行采购。
在选取实验动物时,要考虑其品种、性别、年龄等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2 实验室动物饲养环境实验室动物的饲养环境对其福利和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饲养环境应提供充足的空间、清洁的饮水和饲料,并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同时,要定期清理动物笼舍,以保持清洁和卫生。
2.3 实验室动物疾病防控为了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必须建立健全的疾病防控措施。
这包括定期进行动物体检、疫苗接种和寄生虫防治等措施。
对于出现疾病的动物,应立即进行隔离和相应的治疗。
2.4 实验室动物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伦理和法规要求,确保动物使用的科学合理性和伦理合规性。
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麻醉、无菌操作等。
对于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动物造成的痛苦和压力,应及时进行缓解和减轻。
3. 实验室动物养护管理办法3.1 实验动物养护人员培训为了保证实验动物的养护工作得以有效进行,必须对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动物行为观察、常见疾病识别和应急处理等。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才能熟练掌握动物的养护技术,确保其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2 实验室动物记录与管理实验室动物的记录与管理是实验室动物养护的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动物学基础 第七章 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
三、实验动物饲料的配合
• 在饲养实验动物时,应根不同动物对营养的需求来选择饲料确定合理的饲料配方, 以保证动物能从饲料中获得足够的营养。
• 1、配合原则:首先应满足所饲喂动物的营养需要,尽量选用营养丰富、来源充足、 价格合理的原料进行配合;尽量选用多种饲料原料,以使各种营养成分互补,充 分考虑不同种类动物的消化特点,注意日粮的适口性。应考虑饲料是否需要经灭 菌处理,是否需要添加其它营养成分,还应考虑饲料的贮存时间。
• (三)、按所饲喂的动物种类及生理阶段进行分类 • 1、按所饲喂的动物种类分类:可分为大鼠料、小鼠料、豚鼠料、兔料、猪料、狗料等。 • 2、按生理阶段分类:可分为育成料、繁殖料、维持料等。 • (四)、按饲料的用途或功能分 • 在开展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因实验的需要,而专门加工制作并饲喂受试实验动物实验
• 5) 熏蒸 较常使用的饲料熏蒸消毒剂是环氧乙烷气体,经其处理的饲料营养成分变 化不大,但必需放在室温环境中充分的通风,以免药剂残留,影响动物生理特性, 否则残留的物质被吸收后,要在肝脏中被代谢分解,其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
• 6) 运输 运输过程造成饲料损害的原因有因挤压造成粒状饲料的破碎,包装破损和 运输环境不良导致营养成分的丢失、变质或污染。可选用硬质容器、塑料袋、厚纸 袋包装。硬质容器可防止饲料被压碎;塑料袋可隔潮,但饲料本身必须干燥,以防 长期存放而长霉;厚纸袋通气性好,最好混合使用上面的包装材料。国外有采用冷 藏、充氮运输车运送饲料的,在封柜前将氮气充入货柜。
• 7、维生素饲料:维持动物正常生理机能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由于需要量 极微,多作为营养物质添加剂使用。
• 8、饲料添加剂:指配合饲料中加入的各种微量成分。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制剂、 微量元素、抗菌素、抗氧化剂、驱虫药物、防霉剂等。
实验室饲养动物管理制度
实验室饲养动物管理制度一、实验室饲养动物管理制度的总则为规范实验室饲养动物的行为,维护科学研究的进行,保护动物的福祉,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实验室饲养动物的相关活动,主要包括动物的购入、饲养、繁殖、使用、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规范。
二、实验室饲养动物的采购管理1. 动物采购前,应当明确研究所需的动物种类、数量和用途,并经过相关科研项目的批准。
2. 在选购动物时,应选择正规的饲养基地或供应商,确保动物来源的合法合规。
3. 动物采购应严格遵守法律和伦理规定,保障动物的合法权益。
4. 采购的动物应经过健康检疫,并且具备相关证明、标识以及饲养记录。
5. 对于特定品种或者野生动物,应当取得相应的许可证和证明文件,保证饲养的合法性。
三、实验室饲养动物的饲养管理1. 实验室饲养动物的饲养场所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相关规定,确保动物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符合标准要求。
2. 动物饲养区域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方面应符合动物的生理特点和饲养要求。
3. 动物的饲料应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食材,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并且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4. 动物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对动物进行健康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并且进行定期的体检和疫苗接种。
5. 对于特殊品种或实验需要,动物的饲养管理应符合特殊要求,确保科研实验的准确性和动物的福祉。
四、实验室饲养动物的使用管理1. 动物的使用应当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的需求进行,禁止私自将动物用于非科研目的的行为。
2. 在进行动物实验前,应当进行道德评估和伦理审查,确保动物实验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 对于实验过程中,需要注射或者其他处理动物的,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动物的安全和福祉。
4. 动物实验结束后,应当对动物进行妥善处理,不得将实验动物私自释放到野外,或者以任何方式虐待动物。
五、实验室饲养动物的健康管理1. 动物的健康管理应当重视动物生理、营养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动物的健康状况。
实验动物实行的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实行的管理制度一、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动物的来源一般分为两种:自行繁殖和购买。
自行繁殖通常是在实验室内部进行的,动物繁殖的数量和种类需得到管理部门的批准,确保数量适当且符合规定。
购买实验动物需选择有合法资质的供应商,并对购入的动物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确保无传染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二、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应该符合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保证动物的健康和舒适。
例如,温度、湿度、通风、饲料和饮水应该符合动物的需求,且保持清洁卫生。
对于不同种类的动物,应该提供适合其生理和行为的饲养环境,比如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以满足其活动和休息的需要。
三、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实验动物的质量管理包括对动物的健康状况、品种纯度和遗传背景进行监测和保障。
定期对动物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和其他疾病。
此外,确保实验动物的品种纯度和遗传背景,以减少变异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性。
四、实验动物的使用和保护实验动物的使用必须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对动物的使用是合理、合法和合乎伦理的。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进行合理的道德评估,确保实验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对动物的使用和痛苦。
在实验中,动物应该得到适当的麻醉和镇痛,最大程度地减少其痛苦和不适。
同时,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和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以保护动物的福祉。
五、实验动物的养护和养护人员的培训实验动物的养护是保障其福祉的关键环节,养护人员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了解动物的生理和行为特点,熟悉动物的养护和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和护理的方法。
同时,定期进行养护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其工作符合标准。
结语:实验动物的管理制度是保障实验得到准确可靠结果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动物权益和福祉的尊重和保护。
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可以确保对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和保护,使其在实验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福祉和尊重。
同时,也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