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笔记档
接受美学导论(笔记)
![接受美学导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19e28d128ea81c758f5781a.png)
接受美学导论(笔记)(朱立元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一章:接受美学的思想、理论渊源第一节:理解和解释的本体论——从海德格尔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阐释学的共同特点是:把阐释学作为阐释各种历史本文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认为阐释的客观标准在于历史本文,解释者应当克服自己与本文间的时间距离,克服自己的自然产生的“误解”,重建历史本文生成的具体情境,以客观地接近和解释本文。
海德格尔认为:本体论的根本问题就是“存在”。
只有人(也称为“此在”)才是关心自己的存在的存在者,才会(也才能)去追问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理解。
理解存在本身乃是此在的一个明确的特性。
此在作为存在者本身只是一种潜在的发展的可能性,它在在“筹划”中逐步达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在实现这种可能性过程中理解存在。
因此,存在只能在此在向存在追问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展示自己,而此在也只有在存在的这种可能性的展开中理解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就是对存在的理解,理解就是此在(人)的存在方式。
(本体论的阐释学)前理解:乃是一组他称之为“als(作为)……”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包含着指示、预见、互通三层含义,它们成为构成理解的前提和预定指向。
这个“作为……”结构还需要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先在条件,这个“前结构”由“前有”即“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识”即“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前设”即“预先已有的假设”三方面构成。
(对“期待视界”论有着直接的启示)伽达默尔进一步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阐释学,他提出了一系列构成接受美学理论基础的思想,主要有:一、理解的历史性与“偏见”的生产性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无论是认知主体还是作为对象的本文都内在固有地镶嵌于历史之中,所以,真正的理解,(不应像古典阐释学所主张的那样,要去克服主体的历史局限,消除自己与本文的历史间隔,以求客观地解释本文的原初意义;)而是应当正确地适应和发挥这种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以求获得一种发展了的新的视界。
美学学习笔记
![美学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9b14440be1e650e52ea99b6.png)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和综合的。
首先,美学既然是研究具体的审美现象和现实的审美活动,就意味着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地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社会科学的成果。
美学的研究方法有主次之分。核心方法:哲学方法。
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具有个体性,不期望别人也有同样的体验;它是个体由觉悟而生的内心的澄明,是内在的。
生成性——即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强力。它是一种动态过程,不是被动地成型。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
冯友兰曾从低到高概括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宗白华将境界分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之间,有艺术境界,即“艺术境界主于美”。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认为艺术品必须被以审美的方式知觉才会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美学笔记完整版样本
![美学笔记完整版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73defb78dd3383c4ba4cd296.png)
美学18C中期,普通以为第一种给美学学科命名人是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
1735第一次运用此概念。
1750年刊登了“Aesthetic/aesthetic”命名著作。
她将美学看做哲学体系一某些,将美学视为独立学科,影响巨大。
鲍姆嘉通被西方人称为“美学之父”王国维,1904刊登《红楼梦评论》、1908刊登《人间词话》1907在《静庵文集续编》中说“余渡哲学有日矣……”并由此转向文学蔡元培:1916提出“美育代宗教”观念朱光潜:1933年完毕博士论文《悲剧心理学》,宗白华:诗集《流云》邓以蛰:《诗与历史》、《书法之欣赏》蔡仪:《新艺术论》、《新美学》。
贡献:重要在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研究美学二十世纪下半叶:国内美学研究有两个黄金期。
一是1957-1962年全国性美学大讨论,当时形成当代美学“四大派”(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时间派)。
代表人物是高尔泰,蔡仪,朱光潜,李泽厚。
二是文革十年,美学遭殃,观测近年,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复苏,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美学是热门学科之一。
这一时期,美学界知名人物,除了四派代表人物,尚有王朝闻,蒋孔阳,周来祥,叶朗等美学学科属性和特点美学既非自然科学,亦非社会学科,尽管它们之间有联系。
康德以为,“没有对于美科学,只有对于美批判”“由于谈到对美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也就是通过证明依照来决定事物与否必要被看做美;因而关于美这个批判,如果是属于科学,它就决不会鉴赏判断”这朵桃花是植物(结识判断)这株桃花香(感觉判断)这朵梅花美鉴赏(审美)判断超功利人心灵中有共通感美学是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重要特点:1、反思性。
人文学科研究关涉人对自身生存方式。
生故意义自我意识和反思,而重要不是自然,社会现象客观规律:美学研究审视咱们欣赏美,创造美和艺术方式。
重要引导咱们反思自己做出审美判断方式和条件2、主观性。
人文学科研究离不开价值原则拟定,因而具备较强主观性。
美学研究反思并建立美与审美原则,体现出人对生存抱负境界追求,这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对对象冷冰冰客观态度是不同。
《美学》读书笔记(5篇)
![《美学》读书笔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614a8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f.png)
《美学》读书笔记(5篇)关于对《美学》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篇1《美学》读书笔记在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这本书由德国哲学家恩斯特·海德格尔所著,主要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历史以及现代性。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本质联系。
他提出,美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存在的理解方式。
在海德格尔看来,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此在”,即美学应该被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代性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象征,更是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方式的转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把世界作为存在者的世界,这种理解方式让我们忽略了世界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现代性,并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在我看来,海德格尔的美学观点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本质联系,同时也强调了现代性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美学,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把它作为我们对人的存在理解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美学》这本书让我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学》读书笔记篇2《美学》读书笔记在深入阅读《美学》这本书之后,我对其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他以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堂奥。
首先,我深感黑格尔对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他的研究跨越了艺术、自然、宗教、道德等多个领域,将美学置于一个系统的、辩证的理论框架中。
这使我认识到美学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美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种理念需要通过艺术、宗教、哲学等不同的阶段来实现自身。
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之二
![文学的“接受研究”和“影响研究”——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之二](https://img.taocdn.com/s3/m/8fd78a07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3.png)
摘要: <正> 一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理论,同样也是人类理论思维历史经验积淀的结果。在这 方面,欧洲研究接受美学的学者,也进行过许多总结。人们注意到,关于基督教典籍的早期研究,只 关心版本学,理论思维的重点放在编纂者身上,而并不注意接受者。即使亚里士多德《诗学》传统 的继承者们,如维达、隆萨、斯卡利格尔、彭塔努斯、海因修斯、布瓦洛、欧皮茨、高特舍特和 莱辛等人的理论思维,也多集中在作者和作品身上,很少有人系统地从读者战略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欧洲文学史上,罗马诗人贺拉斯最早提出了文学“寓教于乐”、“劝谕读者”,把教益与娱乐结 合起来的主张。这是欧洲文艺理论中明确地从读者角度提出问题的开端。后来的欧洲诗学家们, 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毫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https://img.taocdn.com/s3/m/8099ec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2.png)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范本10份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1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__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__。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己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__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__,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__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__。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
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
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
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学读书笔记 2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唯心__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以及后来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和《美学》等。
虽然《美学》不是黑格尔亲笔所写,而是他的学生H。
霍托根据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讲课的学生笔记和黑格尔本人的部分讲稿加以整理而成,但这部书也比较鲜明地表达了他关于美学与艺术的看法观点。
用了最大的篇幅对诗进行论述。
我的理解是,黑格尔认为诗是全书论述三种艺术类型和三个艺术历史发展阶段中最高旨趣的艺术形式,“它是把造型艺术和音乐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上,在精神内在领域本身里,结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__整体”。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读书笔记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6ae970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e.png)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读书笔记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内容介绍“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姚斯指出,美学实践应包括文学的生产、文学的流通、文学的接受三个方面。
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
艺术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
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
读者的接受活动受自身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围规定,因而不能随心所欲。
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对话关系。
当一部作品出现时,就产生了期待水平,即期待从作品中读到什么。
读者的期待建立起一个参照条,读者的经验依此与作者的经验相交往。
期待水平既受文学体裁决定,又受读者以前读过的这一类作品的经验决定。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与读者的期待水平不一致,产生审美距离。
分析期待水平和实际的审美感受经验,还可以了解过去的艺术标准。
接受者有3种类型:一般读者、批评家、作家。
此外,文学史家也是读者,文学史的过程就是接受的过程,任何作品都在解决以前作品遗留下来的道德、社会、形式方面的问题,同时又提出新的问题,成为后面作品的起点。
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阅读和流通培养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社会态度。
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
审美经验在这一活动中产生和发挥功用,是美学实践的中介。
什么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的定义“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年提出的。
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
姚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
关于美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美学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dddeb1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a.png)
关于美学的读书笔记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首先看第一章,解释了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重点解释了康德的哲学体系,提出了美学在当代的任务和意义在于“技术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权,美学则担当了反思现代性和恢复感性的作用”。
往小说,当代艺术的任务便在于此,使人回复为具有人性的人。
第二章重点在于中国美学的历史与特点,也指出了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中国美学,不能不了解中国的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尤其是魏晋哲学),有这些的根基,很容易解释中国美学。
但是这些观念中国艺术比西方当代艺术早意识到。
所以,中国艺术不是落后,而是过早先进,结果没什么地方可以发挥,中国艺术家追崇西方艺术,却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实质上源头要追溯到自身。
另外我也注意到美学的阶级分野最后超越了地域分野—官方艺术、士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分野最后取代了南北艺术的分野。
不是说南北艺术的分野最后被取代了,而是其分野模糊化了。
第三章则解释西方美学讨论的的两大问题—美的模仿原则和形式原则。
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相辅而成,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格局。
以及广为人所知的优美与崇高的说法—涉及到日神—酒神精神。
这一点,西方美学具有比中国美学更为完整、严密的格局。
第四章笔锋一转,写到了美学最重大的突破—杜尚的质疑,真正将艺术引入到美学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催生了迥异于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
美学思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到,美学上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关于艺术的理论,实际上各有偏重和强调。
模仿论关心作品反映世界的关系,修辞论关心作品如何打动读者,表现论集中在作品如何传达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而客观论则只关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等等。
不同理论所构成的起承转合过程,就是美学思想的历史。
并简单解释了艺术的概念。
第五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模仿和再现的关系,指出了现代、当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最大区别之处。
第六章从心理学的角度详细解释了艺术的情感与表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3d9b92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65.png)
读黑格尔《美学》笔记黑格尔于1817年第一次讲授美学。
他的这部著作像他的其他许多著作一样,并不是他本人出版的,而是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门生霍托、拉森等根据他授课的讲义编纂而成。
黑格尔讲授美学时期正是他创作力最充沛时期,这不仅由于他的哲学思想已渐臻成熟,同时也由于当时德意志社会经过了动荡而转入相对的稳定,从而使他可以摆脱生活上的困扰,无拘无束地对哲学进行潜心的思考。
1806年的普法战争德意志战败了,1807年签订了屈辱的提而西特和约,这对德意志以后的发展来说,却反而变成了一件好事。
普鲁士贵族统治集团在战败后不得不进行改革,拿破仑法典在德意志推行标志着封建关系的削弱,跟着来了文化繁荣。
1818年海德堡创立了"大学中心"的柏林大学。
就在黑格尔讲授美学的次年,1818年,他受聘到柏林大学去讲授哲学。
当他一登上这座闻名欧洲的大学讲台,他就怀着欢欣鼓舞的心情,向他的听众预告具有光荣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再觉醒:"似乎这样的时间已经到来,即哲学已有了引人注意和爱好的展望,而这几乎很消沉的科学也许可以重新提起它的呼声。
"在这篇《开讲词》中,黑格尔宣告,空疏浅薄的意见和虚浮骄妄的作风是哲学的敌人。
他认为,精神一旦为它们所占据,理性便无法再去追求它自身的目的。
哲学所要求的是认识真理的真忱,"只有这处最纯挚的真忱本身才能成为哲学复兴的基础。
"从黑格尔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恪守这种信念来从事哲学工作的。
德国哲学史上,他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
在哲学每个领域里,他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海涅说这是一场哲学革命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如果深入到它那被种种矛盾现象所隐蔽的内容实质中去,就可以理解到它是哲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
这场哲学革命成了1848年震撼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的先导。
海涅在他移居法国期间于1833年所写的《论德国宗教和哲学历史》一书中,指出了宗教革命中产生出来的哲学革命的深刻意义,并且把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作了生动的比较,预告了德国哲学革命势将带来的政治风暴。
2023年美学读书笔记
![2023年美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b069a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6.png)
2023年美学读书笔记2023年美学读书笔记1在美的对象中,概念和实在都必须是从事物本身发出来的。
显然,这条美的法则是从生命有机体的规律中概括出来的。
在生命有机体中,概念和实在这两个差异面的统一,就是灵魂与身体的统一。
灵魂与身体都是生命所固有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内在联系。
灵魂把生命灌注在身体的各部分之中,这在感觉中就可以看出。
人的感觉并不是单独地发生在身体的某一部分,而是弥漫在全身,全身的各部分都是在同时感觉到这种感觉。
但是,在同一身体上并没有成千上万的感觉者,却只有一个感觉者,一个感觉的主体。
美的法则也是这样。
在艺术作品中,内容意蕴和表现它的外在形象必须显现为完满的通体融贯。
内容意蕴作为艺术生命的主体,把生气灌注到外在形象的各部分中去,使它们活起来。
外在形象的各部分都弥漫同一内容意蕴灌注给它们的生命,而形成和谐一致的有机体。
外在形象是从内在意蕴本身中发展来的,是内在意蕴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外在表现,而不能是拼凑一些外在材料,强把这些材料机械地迁就本来不是它们所能实现的目的。
因为那些拼凑起来的艺术形象的各部分对于外加给它们的抽象概念处处都会表现出一种抵制和反抗,从而形成内容和形式的分裂。
这是形成艺术上概念化的根源所在。
2023年美学读书笔记2买《街道的美学》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之前做了几个商业街的项目,但都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但其实却对人类一直赖以生存的街道不甚了解,只是想单纯的了解下街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期望在其中找到商业街的感觉。
而且在这之前,总会觉得画面里、电视里、媒体刊物中欧洲的街道看起来迷人舒适,令人向往,而中国的街道总是缺乏了那么点美感和舒适度。
看了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的大量论述,在更深层次认知了街道的魅力所在。
街道的美学规律角度是街道美学的重要学术性________,作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美国的亨利?德莱弗斯以1400名空军后补军官为对象,调查了驾驶舱视野的上限、下限、适宜角度等。
美学笔记知识点总结
![美学笔记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0fe01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1.png)
美学笔记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和探讨,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以主要美学知识点为线索,进行笔记总结。
一、美学的概念与形成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创作、美的鉴赏等问题。
美学以审美活动为中心,探讨人们对美的体验、感知和理解,旨在揭示美的规律和本质。
2. 美学的形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艺术与审美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言说和表演艺术的观点,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而柏拉图则主张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理念之美,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美学观。
3. 美学的意义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文化艺术的发展、社会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美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二、美的本质与美学理论1. 美的本质对于美的本质,历代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对称、秩序、完整”的体现,柏拉图主张美是“超越物质的理念之美”,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性的目的”。
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2. 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对美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学术体系。
典型的美学理论有形式美学、审美经验理论、美的历史性理论等。
形式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形式和结构,审美经验理论则探讨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美的历史性理论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的发展进行分析。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涉及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形式。
美学笔记——精选推荐
![美学笔记——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555e2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f.png)
美学笔记第⼀章.什么是美学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是西⽅⽂化特殊的思维⽅式产⽣了美学;⼆是西⽅⽂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其⼀,西⽅⽂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各⾮西⽅⽂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学科体系⽽从现代⽂学结构中产⽣美学的;其三,各⾮西⽅⽂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化的“美学史”4、西⽅美学是如何产⽣的?答:西⽅美学的产⽣,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定义。
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的产⽣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哲学追问。
古希腊⼈认为在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后⾯必然有⼀个共相,⼀个本质。
把握住了这个本质,就能够说明⼀切具体的东西。
⽽且他们相信事物的本质是可以⽤明晰的语⾔表达出来的。
这也就是西⽅追求本质的西⽅模式。
基础⼆:对⼼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
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知识的完善的。
(注:古希腊⼈⽐较较真,⾸先他们对知、情、意划分的很清楚,⽽且他们还要⼀⼀对应,知对应逻辑学;意对应伦理学;那么,情也应当对应⼀门学科,譬如“美学”)。
基础三:对各艺术门类的统⼀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但是到了⽂艺复兴时期,建筑、雕刻、绘画、⾳乐、舞蹈、戏剧、诗歌开始与技术和科学分离开来,成为美的艺术。
⽽它们既然都叫美的艺术,那么就应该有统⼀的性质,这就是追求美,由此就形成了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美学,⼜称为艺术哲学。
5、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美学呢?答:其⼀,中国⼈虽然经常谈到美,却绝不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定义。
中国⼈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因为中国⼈并不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语⾔明晰地表达的。
美学的读书笔记
![美学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24a3d0cc175527062208b5.png)
美学的读书笔记美学的读书笔记美学的读书笔记篇一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的读书笔记篇二“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
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人产生美感。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
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
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
“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
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能力。
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
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f8764d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b.png)
美学指南读书笔记一直以来,我都对“美”这个概念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究竟什么是美?美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美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视觉感受,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能够触动心灵的体验。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去参观艺术展览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满心期待地走进了那家位于市中心的艺术馆。
展览的主题是“现代艺术的多元表达”,说实话,刚进去的时候,我心里还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懂那些所谓的“艺术”。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抽象画。
画面上是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碰撞,有浓烈的红色、深邃的蓝色,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色彩。
起初,我只是站在远处,皱着眉头试图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可看了半天,除了觉得色彩鲜艳之外,啥也没看出来。
于是,我决定凑近一点仔细瞧瞧。
这一凑近,不得了!我发现那些看似随意涂抹的线条其实都有着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有的地方颜料堆积得厚厚的,摸上去还有些凹凸不平;有的地方则是薄薄的一层,透出了画布的底色。
我不禁想象着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情景,他是怎样激情澎湃地挥舞着画笔,怎样全神贯注地调配着色彩。
在这幅画前站了好久,我慢慢地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力量。
它似乎在向我诉说着什么,虽然我听不太懂,但那种强烈的情感冲击让我心动不已。
继续往里走,我看到了一组雕塑作品。
这些雕塑的形态各异,有的扭曲,有的舒展。
其中有一个雕塑特别吸引我,它是一个人形,但身体的比例被夸张地拉长了,四肢纤细得像面条一样。
一开始,我觉得这也太奇怪了,怎么会有人把人做成这样?但当我绕着它转了一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从正面看,它显得孤独而脆弱;从侧面看,却又有一种奋力向上的张力。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美不一定是符合常规的、完美的,它也可以是独特的、甚至是怪异的,只要它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
再往前走,是一个影像展示区。
屏幕上播放着一段没有台词的短片,只有音乐和不断变化的画面。
接受美学笔记档
![接受美学笔记档](https://img.taocdn.com/s3/m/166354ddce2f0066f5332263.png)
接受美学朱立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1,危机产生了对新的理论的紧迫需要,危机也为新一代理论家的多方面的冒险和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与可能性。
问题是谁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个契机,提出一个足以克服危机的理论构想。
2,文学史悖论,怎么把文学的审美自主性与历史依存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3,接受美学就从这样一个美学难题入手,从观赏者接受的角度来沟通美学和历史这两级。
她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她独创的,她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在他出现之前已经由理论先驱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提出过或者涉及到了。
这种独创性不在于提出全套新的观念,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思考方向,4,走向读者,这意味着在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一个根本性转移。
文学事实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历史性因果锁链,而是包含着两种主题(作家和读者)的参与和介入。
5,尧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性而是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的经验,依靠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着各种新概念来描述最为接受历史的文学史的,这样他就引入了“期待视界”6,“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它内在的意义,是通过读者在接受中“视界的改变”而得到实现的。
这种观点吸收了伽达默尔阐释学有关“世界交融”和“效果历史”等观点,也吸收了形式主义美学的某些成果。
7,尧斯: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的作品单向的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第一,如前所说,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这个词来自海德格尔,这种阅读钱的一项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规,决定了他在阅读总的选择和终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美学笔记完整版
![美学笔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2f899b2bb68a98271fefab8.png)
部编一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汉语拼音部分要求做到:能读准声母、韵母,准确拼读音节,读准四声及轻声音节。
)(1能背诵《声母表》。
熟悉《韵母表》、和整体认读音节。
)(2能按要求在四线格里规范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根据拼音写出要求学会的汉字。
)(4具体复习内容:一、熟背并默写会三表(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个)(共231.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的位置,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错。
z c s)1zh ch sh r和注意:(q.和d、p(2)分清b 和三个字母小弯的方向。
j、t、(3)特别注意f z c s ).和平舌音(4)分清翘舌音(zh ch sh r)(个)6a o e i u ü(单韵母2.韵母表:个)9e er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个)5n(前鼻音韵母an en in un ü个)4ang eng ing ong (后鼻音韵母n.和üiu、üe和注意:(1)分清eiie、ui和,很容易出错。
和er”(2)特别注意“ou3.整体认读音节表: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个)16ying (共yuan yin yun)整体认读音节不能拼读,要直接读出。
1注意:(e)——ü)yue(y(2)分解开需注意:yu(y——ün)üyun(y——yuan(y——ü——an)二、标调规则:1.按照六个单韵母(a o e i u ü)的先后顺序,有a声调就标在a头上,没a就找并列标在后。
o e,i u并排站,谁在后面给谁带。
ui2.特别注意:小小三、去点原则:yuy时,一定去掉两点。
如:.小1ü见到ju qu xu。
美学的读书笔记
![美学的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704fc0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4.png)
美学的读书笔记美学是还原生活中的美。
喜欢美学的你,快来看看人家写的美学笔记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美学的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美学的读书笔记篇一《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的读书笔记篇二一. 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
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
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
美学官方笔记3
![美学官方笔记3](https://img.taocdn.com/s3/m/4cff18b7f01dc281e43af008.png)
美学·官方笔记【精讲3】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常出简答题)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价值。
这种特殊价值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的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3、就审美而方,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常出选择、简答、论述题)主要体现为三种基本环节:惊异、体验和澄明。
(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常出选择、简答)审美中的惊异的特点:第一,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
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第二,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常出选择)——审美体验的概念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审美体验的特点:整体性和根本性审美体验的整体性是诸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和凝聚,是人生体验在审美情境中的一种升华和整合。
(三)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常出选择)只有在审美的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的一切遮蔽、晦暗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澄明之境。
只有诗人能吟唱这个最宽广、最丰富的高远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受美学朱立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
1,危机产生了对新的理论的紧迫需要,危机也为新一代理论家的多方面的冒险和探索提供了巨大的契机与可能性。
问题是谁能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这个契机,提出一个足以克服危机的理论构想。
2,文学史悖论,怎么把文学的审美自主性与历史依存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3,接受美学就从这样一个美学难题入手,从观赏者接受的角度来沟通美学和历史这两级。
她的基本思想并不是她独创的,她的几乎所有重要观点,在他出现之前已经由理论先驱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提出过或者涉及到了。
这种独创性不在于提出全套新的观念,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思考方向,
4,走向读者,这意味着在美学领域研究重点的一个根本性转移。
文学事实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历史性因果锁链,而是包含着两种主题(作家和读者)的参与和介入。
5,尧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性而是取决于由读者原先对文学作品的经验,依靠读者的审美期待视界及其改变着各种新概念来描述最为接受历史的文学史的,这样他就引入了“期待视界”
6,“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它内在的意义,是通过读者在接受中“视界的改变”而得到实现的。
这种观点吸收了伽达默尔阐释学有关“世界交融”和“效果历史”等观点,也吸收了形式主义美学的某些成果。
7,尧斯: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这就是说,阅读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作家的作品单向的向读者灌输形象与意义,而读者只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第一,如前所说,在接受活动开始之前,任何读者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视界”这个词来自海德格尔,这种阅读钱的一项和视界,决定了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规,决定了他在阅读总的选择和终点,也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第二,作者对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阐释,其接受是阐释性的接受,这就带来主观性问题,不同读者的鉴赏趣味或者水平不同。
第三,阅读又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当他接受新作品的时候,实际上一对自己原先的视界与一项进行了调整与改造,甚至重新制作了。
第四,从更高的历史学层面来看,一部作品的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
8,更为重要的是,尧斯认为温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本身,不知是作者所赋予的,活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而是也包括读者阅读所增补和丰富的。
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永恒的不变的,也不是纯客观的,对所有时代的所有读者都完全一样的,更不是仅仅由作者意图或作品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
尧斯突出了长期被忽视的接受主体-读者参与价值创造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获得现实的存在与生命,不然,只不过是一堆引着死的文字符号的纸张而已。
9,尧斯后期的研究则重于审美经验,是接受与接受史研究的核心问题,电机与接受美学智商的文学史的价值取决于他在通过审美经验对过去进行不断的真题花运用中所以起到的积极作用。
10,伊瑟尔按照现象学的思路,把阅读过程作为本文与读者的一种活生生的关系来掌握和描述,认为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只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动态的构成的。
他说哦,文学作品有两集:艺术的一级是作者的文本,审美的一级则是有读者完成的实现,文本和读者的结合才形成文学作品。
所以,伊瑟尔的全部理论就是研究在阅读行为中发生的
本文阅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11,在伊瑟尔看来,文学本文是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才现实地装化为文学作品的,本文的潜在意义也适用于读者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
12,伊瑟尔认为阅读过程是一读者自我的提高为终点的。
他指出,读者在接近本文所显示的陌生世界的经验时,是想本文敞开的,当他适应对象的召唤结构时候,她疏远和超越了她先前的经验和期待视界,这时,区别就不在主体和对象之间,而是在主体和自身之间。
13,从前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伊瑟尔和尧斯虽然都大力倡导接受美学,都把研究重点从作者,本文转向读者,但二者的具体研究方向和关注中心是大不相同的:尧斯主要接受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的影响,从文学史研究入手,力图克服文学和历史的鸿沟,伊瑟尔则深受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影响,从研讨新批评和小说,叙事理论起步,权利建立阅读现象学;尧斯注重对文学接受做社会历史的考察,伊瑟尔则偏爱细致分析个别本文与读者的具体关系。
14,苏联学者对艺术接受理论的贡献: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代表人物之一,梅拉赫。
艺术家从最初的酝酿和构思到写作,修改,完成作品,是重要想想与读者打交道,每个作家实质上心中都有意无意的悬着自己的“接受模型”,因为,任何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尽可能多的读者,这种接受模型是来自于作家对现实读者的接受情况的一种了解,认识和估计。
不走读者决定一切的极端,反对把艺术接受绝对化,反对把接受从“构思-作品-接受”的动态过程中割裂出来。
接受包括情绪感受,逻辑领悟和联想,想象的激发等多重因素。
15,从文学理论和美学史的角度,概括一下接受美学的贡献和局限:第一,接受美学吧研究重点转移到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上,这就根本改变了传统研究的视野,开拓了文学,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格局。
文学作品不再只是一种更独立于读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在阅读中成为文学作品的,文学活动不再只是作假的创造活动,而是包括从作家-作品-读者的动力学过程,文学的历史生命存在于一代代读者的接受长链中,
16,关于文学的接受,历来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17,皮亚杰建构主义的发生认识论,代表着这方面的最新水平,极富有启发性。
她发现了认识活动不是单向的主体对客体刺激的消极接受或活被动反应,也不仅仅是主题在反应客体时从感性向理性的能动抽象飞跃,而是主题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客体刺激的交互作用,认识过程是主体认知结构不断重建的过程。
其中,主题认知结构的预成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8,屁呀及的基本思想给我们的启迪:第一,我们应把文学的阅读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度文学作品从意义,意象,意境到思想感情的认识,理解和解释的活动,因此,我们可以在认识论范围内讨论这个问题。
第二,阅读行为或活动,包括主客体双方。
文学作品作为阅读的对象是客体,读者则是阅读主题,阅读构成了主客体之间的一种认识关系。
第三,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识,理解,即不单纯取决于作品,成为作品的消极,被动的反应,也不单纯取决于读者,成为主体自我意识的外射,而是来源于读者与作品也即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认识因而同时包含着作品与读者双方的因素,而不只是由作品单方面提供的。
第四,从阅读主题方面来看,阅读开始时,读者心中并非白板一块,而是已有一定的阅读心理图示作为前提,参与到对作品的认识活动中去。
第五,对作品的认识必定也经历着一个同化与顺应辩证交替的过程,原有图示能同化则同化,不能同化就改变革新,以适应作品实际。
第六,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同化与顺应不断从不平衡态走向平衡态的发展过程,对作品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阅读心理图示不断改变与建构,逐步更新与提高的过程。
总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可以用作我们讨论个体阅读
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19,海德格尔前结构人得理解活动,是受制于她的前理解的,所谓前理解,就是指理解前已有,但参与,制约着理解的一组结构因素,包括知识,预见,互通等,这些因素合成一个前得结构,作为理解发生的前提与预定指向。
尧斯把前结构概念发展成“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20,尧斯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就文学阅读而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对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和标准的熟识和掌握,虽不一定讲得出一整套的理论,但遇到作品变成分辨出该作品属于何种类型,这样一种内在尺度作为读者阅读作品的前理解而起作用。
二,这种熟识也作为阅读经验积累在读者心中,他会不知不觉带着由过去作品所形成的阅读眼光来看新作品。
三,读者是在实践和现实中活动,生活的,这种体验也会成为一种参照系进入他的阅读视界的。
读者又是会把作品中的虚构视界与现实生活相比较,吧文学语言语言和日常语言相对照。
21,文学的审美经验期待视界,作为阅读的前结构,至少应当包括这样几个层次和要素: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
22,伽达默尔提出,理解活动包庇理解者与被理解对象之间的一次对话,理解的任务就是发现本文提出的有待解答的问题,本文正是通过向解释着发问才成为其理解对象的,而理解这也按照自己的偏见想本文发问。
两者互相开放,互相提问,儿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英隐藏着解答。
就在本文与解释着之间这种不断的互相问答中,本文的意义的可能性逐渐得到实现,同时,解释着的世界也逐渐得到拓展,
23,这种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审美经验交流和视界交融,还在宏观上对作家的创作起着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
因为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是为了读者的阅读,接受。
在现代社会里,纯粹以写作自娱的人即使不能说已经绝迹,至少也是绝无仅有的,一般来说,一个作家总希望由他自己的读者群,有他自己的作品崇拜者,而且总是希望她的读者群日益扩大。
这样,他就不能不关注读者的审美情趣,艾蒿,理想,要求以及每一变化,不能不在读者视界的交融中,是当地调整自己的视界,以适应读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