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实验设计-李丽琴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改进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1bea5c62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72.png)
总第360期2021年4月实验教学与技术装备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改进张路敏摘 要:对教材深入解读及挖掘,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进行改进。
自制了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装置、烧杯装置,使本节课的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效果突出。
关键词: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装置;烧杯装置;温度传感器;输液管作者简介:张路敏,本科,二级教师。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第七小学,362400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科学与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创新的研究》(编号:2020XB0126)。
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探索真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此为出发点,笔者对教育科学出版社(简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深入解读,并创新改进。
一、问题的提出教材《物质的变化》单元的《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中有两个实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验证气体的性质。
1.教材上的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此实验的方法是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盖上一块玻璃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并观察现象(见图1)。
按教材中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容易出现以下情况(见图2)。
图1 教材中实验的演示图图2 教材实验方法容易出现的现象一是混合后的液体容易溢出杯外,弄脏实验环境。
二是学生不容易通过观察,将混合产生的气泡与气体联系起来。
三是由于每组学生有4~6人,排在前面的学生用手触摸玻璃杯能感受到杯子温度的变化,但排在后面的学生触摸就不容易感受到温度的变化。
2.教材上的验证气体性质的实验此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的玻璃杯,并与伸进空玻璃杯进行比较,从而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第二部分是把装有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的玻璃杯中的气体像倒水一样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从而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总第360期2021年4月比空气重的性质。
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科学与实验操作
![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科学与实验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8a3f34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03.png)
关于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科学与实验操作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探索科学与实验操作科学实验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起科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良好基础。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育中,科学实验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如何设计一份优秀的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教案,让孩子们更好地探索科学和实验操作呢?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思路、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详细说明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案设计的思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一份好的教案非常重要。
教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定义实验目标和内容科学实验有很多种类型,每种实验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内容。
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明确实验的目标和内容,让孩子们知道实验的目的和实验要探索的问题是什么。
2. 设计实验步骤在确定实验目标和内容后,需要详细地设计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应该清晰明了,让孩子们能够依照步骤开展实验,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步骤学习科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 选择实验器材和材料科学实验需要使用特定的器材和材料,教案中应该列出所需的器材和材料,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问题,避免使用危险物品。
4. 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教案中也应该包括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评估,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消化实验知识。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小学一年级科学实验应该选择简单易行的实验内容,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技能。
以下几种实验内容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孩子:1. 植物生长实验植物生长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需求,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2. 气球实验气球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气体的特性和实验技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乐趣。
3. 水漂流实验水漂流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水流和液体的特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实验技能和探索精神。
三、实验步骤的详细说明在设计实验步骤时,需要详细地说明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让孩子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
让问题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让问题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557176f9102de2bd9605885c.png)
一
前, 可以促使学生通过 自觉研究教材和参考资料 ,自主提出 与探究实验有关的问题, 从而 自 主建立探究实验的问题情境 。
例 1 ,盐 酸与碳 酸 钙反
应的速率测定。 【 选修 4《 化 学反应原理 》( 苏教版 ) 专
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 将一些关系亲密
的学科 内容 加 以融会 贯通 , 加强 学科 的创 新 能力 之 间 的有效 迁移 , 以提高 学生 综合 应用 知识 , 创 新解 决 实际 问题 的能力 。
也就是说 , 各学科教学之间要加强联系与合作, 使学生的创 新能力达到整体渐进提高的目的。
会到创新 的成就感 。使他们获得 “ 亲 自得出研究结论 ”的创
新机 会 ,在 实施 创新 行为 的过 程 中发展 能力 。 同时 , 在课 堂 教学 实践 中 , 教 师要挖 掘 以趣 激学 的方 法 ,
把现代化教学工具与教材 内容相结合 ,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再现教材的情境 , 巧设参与活动的情境 ,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课程理念 , 充分发挥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 中的重要作用 , 从 而提高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那么 如何 使 问题 贯穿 探究 实验 的全 过程 , 提高 探究 实验 的有 效性 呢 ?下 面我 以教 学过程 中的实 际情 况 , 谈 谈我对 问
学园 l X U E Y U A N
2 0 1 i年 第 1 f 4期
让 问题提 高探究实验 的有效性
李 乐艺
【 摘
福 建省南安市五星 中学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76c3bafe4733687f21aa5b.png)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城关学区河东小学姓名:李丽琴邮编: 045300 电话:189******** 邮箱:1285510799@1、教材的版本及内容概述:《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三:“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其他地球运动所引起的变化,如:“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被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关心天气》单元,“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被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白天和黑夜》单元,它们都为六年级研究《我们的地球》和《探索宇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分为《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球的内部》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课件展示法:通过视频课件展示,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样子及形成原因;通过影像资料介绍许多科学家为研究火山和地震做出的贡献。
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
![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37a36aeb4afe04a1b071def2.png)
《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的实验报告阿城三中李秀莉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娴熟的自学方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2)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使教师队伍尽快向“学者型”、“科研型”方向转变;(3)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4)检验该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养成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质疑的态度;做到积极、自主、学会、会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鉴此,我们提出了以小组合作学习激发求知欲,在合作中培养能力,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验方法和对象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标准,进行“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初读了解,感知生疑——细读评析,领悟释疑——美读成诵,内化积累——延读创新,深化提高”为基本程序的课堂教学。
初中一年级全体同学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应以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主动讨论与交流为原则,课桌椅的摆放采取多种摆法,如有利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团式”,有利集体讨论交流的“圆桌式”等。
教师流动于学生合作小组之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进行交流。
2、合作互动学习,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
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有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个别的合作学习小组可能感觉到有些困难。
为了让着一部分学生也参与到学习的具体过程中来,在教师允许的情况下,小组内的四名同学可分散到其他不同小组“参观”学习,把思路、方法、结果等信息全部带回本组,学生之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交互式的思维网络,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3、调控合作活动。
以优辅差的合作学习,使得学生的自主性更强,主体地位更突出。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备课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fb1f867ef242336c1eb95e40.png)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4、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5、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到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应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科学探究的环节课时安排:3课时二次备课教学内容:奇妙的化学、化学之旅教学活动预设:探究活动一、化学改变了世界思考:1、化学是什么?2、第三页 {活动天地} 的问题探究活动二、神奇的化学变化实验:第五页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实验1、点燃镁条现象:1、 2、 3、结论:实验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几滴酚酞试液现象:结论:实验3、向盛有锌粒的试管中加一定量稀盐酸现象:结论:实验4、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现象:结论:板书设计:探究活动一、化学改变了世界探究活动二、神奇的化学变化实验:第五页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探究活动三、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究活动四、体验化学探究作业设计:1.下列变化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发射B.节日焰火C.风力发电D.葡萄酿酒2.下列变化中,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A.煤气燃烧 B.食物霉变 C.植物光合作用 D.湿衣服晾干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浓盐酸挥发,形成白雾 B冰升华,形成白雾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 D水加热到沸腾.产生蒸汽4.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百炼成钢B. 牛奶变酸C. 榨取果汁D. 镁带燃烧5.我们生活在绚丽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下列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A.雨后的彩虹B.夜晚的霓虹灯C.节日的礼花D.彩色的图画6.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果榨汁B.泉水蒸发C.衣服晾干D.牛奶变酸7.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百炼成钢B. 牛奶变酸C. 榨取果汁D. 镁带燃烧8.下列变化中,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白磷自燃C.碳酸钠晶体风化D.水的沸腾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B.水变成冰C.菜刀生锈D.汽油挥发10.下列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铜器生锈B.粮食酿酒C.冰雪融化D.食醋除垢1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是()A. 汽油燃烧B.食物霉变C.煤气中毒D.酒精挥发1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云雾消散B、滴水成冰C、铁杵磨针D、蜡炬成灰1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挥发 B.牛奶变酸 C.铁锅生锈 D.氢气燃烧14.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改良酸性土壤B.积雪渐渐融化C.粮食用来酿酒D.食醋除去水垢15.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铁锅生锈B.水分蒸发C.烟花燃放D.粮食酿酒16.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醋除水垢 B.粮食酿酒 C.金块抽丝 D.铜器锈蚀17.“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请你跟我这样做!”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A.乘坐BRT快速公交,减少私家车出行 B.将塑料袋集中焚烧,以避免白色污染C.家用电器长时间不用,随手关掉电源 D.洗漱时水龙头下放个盆,一次能“接”很多水18.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创造美丽泉城,是全体市民的责任。
合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
![合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https://img.taocdn.com/s3/m/979afc49bb68a98271fefaaf.png)
合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以下是关于合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合理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教学设计安慧北里中学朱琳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理论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
改革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和实施探究式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实验探究教学扎根于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沃土,融合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活动课教学之中,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经和方法。
因此,在当前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验探究式教学继承和弘扬了启发式、发现式、问题解决式以及活动课教学的先进教学思想和主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对丰富发展启发·式教学、发现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和活动课教学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旨在为当前基础教育物理学科乃至其它学科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实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
根据课程标准精神,每一要素都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它具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功能。
目前,通过一系列的学习笔者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不管是概念课还是专题探究课,大都能较好地体现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但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要么对其相关要素的内涵领会不深刻、要求不能很好把握,要么机械呈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学生的科学探究流于过程,难以发挥其科学探究应有的功效。
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2
![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1教学设计2](https://img.taocdn.com/s3/m/db7a851e79563c1ec5da71d0.png)
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作者:李芝齐审稿:李虹娇郑凌燕一、本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本节教材分析: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幼儿园小小化学家:探索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案例
![幼儿园小小化学家:探索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c3aa05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5.png)
幼儿园小小化学家:探索科学实验课程设计案例一、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探索科学的重要阶段。
科学实验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从幼儿园科学实验课程设计的角度,共享一些案例,并探讨如何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科学实验课程。
二、案例一:彩虹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混合不同色彩的液体,让孩子感受到色彩的奇妙和多样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实验步骤:1) 准备红、黄、蓝等颜色的食用色素。
2) 在几个透明杯子中倒入清水,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食用色素。
3) 让幼儿园小朋友们观察混合后的颜色变化。
3. 实验效果:孩子们可以在杯子里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混合后,形成像彩虹一样的奇妙颜色,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好奇心,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颜色辨识能力。
三、案例二:发酵实验1. 实验目的:让幼儿园小朋友们了解发酵的过程和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实验步骤:1) 准备好面粉、糖、酵母等原料。
2) 将面粉和糖混合,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酵母。
3) 观察发酵的过程和效果。
3. 实验效果:孩子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面团在加入酵母后蓬松发酵的过程,了解到发酵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四、案例三:水的状态实验1. 实验目的:让幼儿园小朋友们了解水的三种不同状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 实验步骤:1) 准备冰块、热水和常温水。
2) 让孩子们将冰块、热水和常温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并观察水的状态和变化。
3) 让孩子们摸摸冰块、热水和常温水的温度差别。
3. 实验效果:通过实验,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到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了解到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水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设计,幼儿园小朋友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提升对世界的认知和想象力。
平乐县二中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2 鲁教版
![平乐县二中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案2 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787018102de2bd97058844.png)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目标要求:1、知识与能力: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实验练习基本操作,通过讨论或探究,自己总结某些实验操作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实验准备:1、锌粒、碳酸钠粉末、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2、试管、试管架、药匙、量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刷。
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药品的取用一、学生实验要求(板书)1、复习、预习,阅读实验说明,理解实验目的,明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实验时,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桌上实验用品应摆放整齐有序。
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
注意安全,并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
3、实验完毕,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介绍实验报告册的格式)4、实验完毕,拆开实验装置,把仪器中废弃的物质倒入废液缸,把需要回收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然后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
经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二、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板书)展示常用仪器,逐一介绍其名称、性能和用途。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板书)1、药品的取用(板书)强调:(1)取用时,应注意的“三不”(2)节约药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
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回指定的容器中。
(1)固体药品的取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练习)仪器:药匙,试管,镊子步骤:粉末:一横二送三立纸槽,药匙块状:一横二送三立镊子(提问:为什么?)(2)液体药品的取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学生练习)①直接取用A、倾倒法:步骤:盖倒放,口挨口,签向掌(为什么?),缓注入B、滴取法仪器:滴管(介绍滴管的性能、用途)步骤:滴管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课文第195页最后一段。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六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六一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设计1.3 走进化学实验室](https://img.taocdn.com/s3/m/dd450b43804d2b160b4ec08f.png)
让学生知道实验室规则和仪器的使用规则
能规范取用药品
用剩药品要会处理
掌握药品的取用规则
能够正确取用液体药品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序号
6
教学时间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实验室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3、实验室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5、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竖立
粉末:钥匙一横二放三竖立
6、液体药品的取用
1)直接倾倒
2)用量筒量取
3)用滴管滴取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实验时要遵守实验室规则,特别要注意安全。本课题我们主要学习了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这是你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或。
2、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里,取用液体药品一般用或。
化学实验室配备有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大家实验台上放着的就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另外还有几种化学试剂。
你能叫出这些仪器的名称吗?试一试?
高三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探索
![高三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c209463f168884868762d652.png)
高三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探索-----以测定呼吸和光合相关的实验为例阜阳三中李秀丽关键词:实验设计合作交流实验思想能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验设计与装置分析是一个难点,为将这样的实验进行一个梳理与变式分析,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掌握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下面主要以高中的一种常见的研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液滴移动)为例,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与研究,与大家一起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设计思想:鉴于针对高三复习课的实验教学,尝试抛开传统实验设计课的直接呈现与启发式即在老师的限定思维下局部思考实验的细枝末节的的课堂模式,而是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编号,课件展示课堂教学任务即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学生关于本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5-8分钟,然后抽签随机分组展示各组设计思路,5分钟展示完毕,并分别由各组代表解读设计思路,其它组认真倾听,并随时就设计者展示内容作质疑或补充,从而提升学生设身处地分析和严密性逻辑推理能力。
一、测植物呼吸熵呼吸熵(RQ)表示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体积/消耗的O2体积,生物如果用葡萄糖为消耗有机物,有氧呼吸的呼吸熵为1。
如果是脂类为有氧呼吸有机物,有氧呼吸的呼吸熵<1。
在设计中用来研究有氧呼吸消耗的是否是葡萄糖,或者研究是否只进行有氧呼吸等。
装置如下图:注:A为开关;B为玻璃钟罩;C为某种作物;D为烧杯(内装有NaHCO3或NaOH溶液或H2O等);E为红墨水滴;F为直尺参考案例1(以下参考案例均为在学生课堂设计的基础上整理)1.取同样的上述装置两个,分组编号甲乙如图所示;2.实验组甲装置烧杯内放适量的NaOH溶液,对照组放等量的清水,其它条件完全一样,放在黑暗、适温的环境下一段时间。
3.观察红色液滴移动的方向,甲向左移动Xcm,乙移动距离为Ycm.4.结果与结论:若Y为向右移动的距离,则该植物的呼吸熵表示为X+Y/X.即该呼吸熵值大于1;若Y为向左移动的距离,则该植物的呼吸熵表示为X-Y/X.即该呼吸熵值小于1,说明该植物呼吸底物不只为葡萄糖;若Y值为0,即红色不移动,则该植物的呼吸熵表示为X/X=1,说明该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且底物为葡萄糖。
复习题设计探究
![复习题设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b86704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9f.png)
复习题设计探究
李丽琴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复习是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是学生掌握学过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
如果教师能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些特点设计复习题,让学生边练习边总结、比较,对于巩固知识,提高复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总页数】1页(P92-92)
【作者】李丽琴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田东县第一小学 53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巧借教材文本设计复习题——小学数学复习题设计策略研究
2.2021年中考英语综合复习题(七)
3.2021年中考英语综合复习题(八)
4.2021年中考英语综合复习题(九)
5.2021年中考英语综合复习题(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学设计—李丽琴
![教学设计—李丽琴](https://img.taocdn.com/s3/m/698af0cfbb4cf7ec4afed0c0.png)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10生物班李丽琴学号:1013050126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
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科学概念①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②认识植物种子的构造,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③认识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②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③设计实验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2、能力方面①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①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激发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三、教学重点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难点1、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
2、比较种子萌发过程的异同点。
五、课前准备1、教师与学生提前两周的时间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践活动,发给学生一些绿豆、玉米的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90a26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4.png)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李秀芹【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1(30)4【摘要】实验作为一种探究性活动,积极开展以其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针对目前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课堂外探究活动做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改实践.%Experiment is a kind of inquiry activities. Activately carrying out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based on it has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the scienc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took the philosophy of basic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new course reform as the basemen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junior physics teaching as the target, made concrete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design on extracurricular inquiry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总页数】2页(P279-280)【作者】李秀芹【作者单位】长安大学附中,西安,7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相关文献】1.试谈探究性实验设计及课外实验活动 [J], 徐明海2.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学 [J], 朱立根;3.探究开展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活动的有效策略 [J], 归徐芳;4.借助课外实验活动,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J], 李兴华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实践分析 [J], 石敬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习故事:一根大木头引发的思考
![学习故事:一根大木头引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5fc354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d.png)
学习故事:一根大木头引发的思考
李丽玲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一、观察对象华安第二实验幼儿园的福福、婷婷、莎莎、辉辉、明明、涛涛等同学二、观察背景有一天,在华安第二实验幼儿园大门的右侧突然静静地躺着一根长390厘米,宽65厘米的木头,一下子吸引了人园的小朋友。
很快这根大木头成为孩子们户外体育活动的一大亮点。
【总页数】2页(P85-86)
【作者】李丽玲
【作者单位】漳州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一个旁观的小男孩引发的思考:谈“学习故事”中的学习 [J], 周菁
2.由一根“竹刺”引发的对饮食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 [J], 全秀春;
3.一根导线在电路基础课程中引发的教学思考 [J], 徐雷;
4.一根导线在电路基础课程中引发的教学思考 [J], 徐雷
5.幼儿“学习故事”引发的改变——“学习故事在班级中开展与运用的实践研究” [J], 王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第二十六中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018年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第二十六中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a7466667b90d6c85ec3ac6a8.png)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3.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1.观察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化前:记录物质名称,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称,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形态、外观等。
2.化学变化中的现象,一般从下述三个方面讨论:①形态:包括物质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分层、溶解、沉淀的析出、气泡、气味等;②外观:包括物质的颜色、烟、雾、浑浊、(气体)体积变化以及引起的倒吸、喷泉等;③能量:包括物质变化中发生的光、电、热、声、爆炸等。
3.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或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提出问题(针对探究问题来设计)②猜想与假设(符合实际,不能无目的的猜想)③制定计划(即设计实验:合理且能证明你的猜想)④进行实验(器材、操作步骤)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另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可记忆为“一性、二变、三现象”):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能否可燃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燃烧时是否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查阅资料】1.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实验设计
10生物班李丽琴 1013050126
实验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5节之“技能训练”: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指导,这完成了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类物质的检测实验。
结合该实验想一想,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查找资料,了解某一种植物(如小麦)生物发育需要哪些无机盐。
设计实验证明一种或几种无机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一、目的要求
1、探究证明某种或某几种(本次实验探究N、P两种无机盐)无机盐是否为某
种植物(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无机盐。
2、了解水培法的探究过程和一般操作。
二、实验原理
水培法是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植物的方法,培养液的成分可自由控制。
植物生长发育有物质的交换,有些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如果缺乏改无机盐,植物会出现异常的症状(如叶片发黄、根茎倒伏等)。
故可通过水培法测定某种无机盐是否为某种植物(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无机盐。
三、材料用具
材料: 水、糖类、脂肪、氨基酸(或蛋白质),无机盐,小麦幼苗若干
用具:培养皿
四、方法步骤
1、配置培养液。
完全培养液(即包含有机物,和所有无机盐),不完全培养液(既包
含有机物,但缺少某种无机盐)。
2、培养基中加入等量所配置的培养液,编号标记。
以完全培养液的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不完全培养液中某种无机盐为唯一变量,与完全培养基相比仅缺少一种无机盐,如1号:仅缺N的培养基,2号:仅缺P的培养基, 3号:完全培养液的培养基。
3、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分别放到各个培养基中,置于适宜的环境中(光照、
温度和水分等适宜)进行培养。
4、以上每种元素做2个重复,消除植物自身的影响。
5、观察并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观察十天左右。
6、小麦出现病症后,在相应的培养基中加入所缺的无机盐,继续观察生长状况
并记录,是否恢复正常。
五、结果分析
如果对照组出现不正常症状,病发后加入相应缺少的无机盐,一段时间后植物能恢复正常,则说明该无机盐为小麦生长所必须的无机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