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下是我能网WTT 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以供大家参考!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
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模板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模板优秀6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篇一第2课时相遇问题年月日编号:教学目标: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六、布置作业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准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数、剪、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最新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最新6篇】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篇一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题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语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数学教学规划,便于开展数学教学工作.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选取了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整理学习内容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
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
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1600×80%=1280元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整理与复习分数乘法:意义计算方法分数除法:意义计算方法教学反思:整理与复习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利用物质模型教授分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学会分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理解分数的含义。
2. 掌握分数的加减运算。
3. 学会利用物质模型进行分数的可视化表示。
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小学生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分数的概念,并从其中发现分数的规律。
2. 知识讲解介绍分子、分母、真分数和假分数等概念,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们理解概念的含义与分数的属性。
3. 模型演示利用纸片和色块等工具,给学生们展示分数的可视化表示方式,通过让他们观察、比较、操作这些模型,使其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4. 实操练习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模型,练习分数的加减运算,并检查习题答案。
5. 归纳总结通过回顾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们将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通过物质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们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在模型演示和实操环节中,如何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发现分数的规律,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通过引导课前思考、知识讲解、模型演示、实操练习等方法,加深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根据学生们的练习答案、讨论质量等综合评估学生们对分数的理解水平。
七、教学反思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反应,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游戏方式教授小数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知道小数点及其位置的含义。
2. 掌握小数与整数的比较方法。
3. 了解小数的转化与运算方法。
二、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知识的积极性。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些小数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们体验小数的概念、小数与整数的比较和小数的运算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探究小数的规律。
3. 知识讲解在游戏环节完成后,介绍小数点的位置、小数整数的表示方法、小数的转化和运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小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推荐五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推荐五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
实践表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
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
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
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表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涂黄色油漆的面积:[﹙65-10﹚×40+65×40+40×40] ×2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涂红色油漆的面积:65×40×2+40×3×40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涂黄色油漆的面积:[65×40+﹙65+10﹚×40+40×40] ×2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涂红色油漆的面积:﹙65+10﹚×40×2+40×3×40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4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
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
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篇五】课堂实录:热脑运动:(口算练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在本子上写出答案。
师:我们学校要开展“数学读书读报”活动,昨天老师对咱班订购阅读书目情况做了调查,了解到,有10人要买《数学故事》,25人要买《数学神探》。
(挂出小黑板:《数学故事》每本12元,《数学神探》每本8元)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买这些书一共需要多少钱?2、买《数学故事》要多少钱?买《数学神探》要多少钱?3、买《数学神探》的钱比买《数学故事》的钱多多少元?点评:从生活来,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师选择1和3用小黑板挂出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要先求什么?生:买《数学故事》和《数学神探》各需要多少钱师:好,在自己本子上试着解决点评:这里可以放手学生自己思考,不要把学生的思考抢过来。
师巡视学生情况,指名板演,学生列出的是分步算式师:有谁列出综合算式的?怎么列?生:(10×12)+(25×8)师: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吗?生:可以师:说说你的想法生:这里是乘法和加法,不加小括号,也是先算乘法的师:观察一下,这道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有加法,有乘法师:我们以前学的也有加法和乘法呀,再想想看,有哪里不同?生:原来学的是有三个数字,这里有四个数字师:也就是说原来是两步计算,现在是三步混合运算,是吗?生:是师:我们都知道先算乘法,那么第一步可以把两处乘法同时算出来吗?生:可以的师小结后同学独立解决问题3。
点评:这里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思考空间。
……师:(出示试一试150+120÷6×5)观察这道算式,有哪些运算?生:加、除,还有乘师:这里乘和除连在一起,以你的经验,应该先算什么呢?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老师示意孩子打住。
师:嘘……在自己本子上算算看点评:当时觉得“恰到好处”,后来细想想,这里似乎又给学生提示了。
指名一做错的学生板演,利用错例资源众学生指出错误后,师示意学生打住师:经过你们的提示,我相信汤晓炜一定能做正确!来,晓炜,试试看生做对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自发地)点评:能很好地利用错例进行教学,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很好!……师:像这样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谁来为我们的智慧百宝箱里放上一宝?生归纳总结后出示小黑板,齐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策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
另外,从呈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片段1、5的认识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生:好!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生:伸1个。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5篇)案例一:数的比较与排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较和排序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比较:介绍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比较的基本方法。
2. 排序:介绍排序的规则,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物品。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不同大小物品,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和排序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比较和排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整理书包、排列队伍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比较和排序知识的掌握程度。
---案例二: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加法:介绍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加法。
2. 减法:介绍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减法。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必要性。
2. 讲解:讲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物品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案例三:几何图形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几何图形。
2. 学生能够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基本几何图形:介绍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
2. 几何图形的性质:讲解几何图形的特点,如边长、角度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存在。
2. 讲解:讲解基本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3. 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通用12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通用12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通用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1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
在这种情景下,能够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
所以,总有很多数学教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期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理解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教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教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教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
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五篇】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同学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整理的学校数学教案【五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第一篇: 学校数学教案1、使同学初步熟悉直角,会用三角板推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推断力量、实践力量。
3、使同学知道直角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育同学学会查找生活中的数学。
教材通过引导同学观看手帕、练习本、黑板上的角,说明这些角是直角。
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角是直角。
然后让同学通过折纸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熟悉。
最终让同学学会用三角板画角。
练习法、实践法、引导法1、投影出示画有角的图片,这些图形叫什么?请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
2、说一说四周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有哪些角的外形和复习题中第一个图的外形相同?(去掉投影图中的锐角和钝角,保留直角)象这样的角叫直角。
(板书课题)把教科书封面上的一个角和课桌面上的角比一比,大小相等吗?这些角都叫什么角?我们四周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用三角板中的直角,可以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做“做一做”的第一题。
老师边示范边讲解:从一点起用三角板画一条边,将三角板中直角的顶点和这条边的端点合在一起,使三角板的一条边和这条边合在一起,再从顶点起沿三角板的另一边画出角的另一边,就画出了一个直角。
要画上直角符号。
同学边画边说。
同桌相互评一下。
同学按操作画,老师巡察。
每组拿一个正方形盒子,数一数全部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评比出数的最快的小组。
1、做练习的其次题,数出图中的直角,想一想怎样数才能数的又对又快。
2、练习第三题,在右边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说一说,这堂课你熟悉了什么图形?学会了什么本事?直角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以供大家参考!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
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_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3篇_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老师们多看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对教学很有用的,借鉴他人优秀的作品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归根到底,大家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
被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篇1“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
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
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出示菜单:(1)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2)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3)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4)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5)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3)列出算式。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2、拓展练习。
(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1)列式:12.4—1.6=(元)(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列竖式)(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
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
(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1、列竖式计算。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果汁的单价是10.5元.(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3)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六、板书设计寄书一共需要多少元?算式:1.6+12.4=(元)列竖式计算:教学后记小学数学教案篇2【学习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优秀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
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
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
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
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生:也很合理。
(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三巩固新知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希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判断,找出解决的方法。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
)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
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
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
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
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内容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
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
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能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篇二)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联系实际,找角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2、小组活动:找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
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三)小组合作,折角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
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2、魔术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
(抽动活动角)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比较角的大小师:(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你发现什么?(演示:两个角重合)(五)体验感悟,画角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子画在纸上。
(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2、展示学生画的角师:画得怎样?3、师示范画师:想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三、巩固拓展(游戏)1.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
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
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2、师:现在继续闯第二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内容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
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
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篇三)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背景分析]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
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
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