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教案

1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而对于老北京人怎么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梳理写作顺序,方法指导有详有略地记叙事件。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围绕相关场景和细节描写,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和传统文化。

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感知京味的语言表达。

体会详略得当的描写好处。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字词回顾:出示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

2.词语复习: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读一读并记忆。

3.批注交流:从哪里能体会到“除夕真热闹”?4.内容回顾: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反映出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的思想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重点探究1.内容知悉:春节前: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预备过节的物品;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时——春节结束: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2.读文引思: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批注。

教师:作者是怎样描写除夕景象的,请批注并交流感受。

3.感受年味:课件出示除夕热闹的图片。

4.走进情境:年初一逛庙会。

5.交流探讨:默读第12、13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快乐的语句,并批注你的感受。

6.品析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明确:这里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说说好在哪里并批注。

7.印象表述:穿新衣;团圆饭;除夕夜守岁;正月十五挂彩灯、吃元宵。

(三)写法探究1.写法知悉:哪些部分是高潮?2.写法特点:点面结合、主次分明。

1北京的春节(教案 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教案  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信息提取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内容包括北京的春节习俗、庙会、拜年等。

2. 补充阅读材料:介绍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温馨与美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素材、图片素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阅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北京春节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做好笔记。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了解的春节习俗,总结北京春节的特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阅读:学生阅读补充材料,了解其他地区的春节习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北京春节习俗、庙会、拜年等关键词,以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文章,做好笔记。

2. 实践活动:采访家人或亲朋好友,了解他们家乡的春节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对北京春节习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9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书写好的对联教学过程一、歌曲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恭喜》,回顾过年情景。

师:从这首喜庆的歌曲中,你想起了什么?生:(过年的有关事)这首歌是我们常在过年时唱到的一首歌。

2、课件出示关于北京春节的图片。

师:瞧,这是哪在过春节呢?生:北京。

板书:北京3、引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在语言大师老舍的引领下,去细细品味北京的春节。

板书:的春节[意图:通过歌曲的导入,感受快乐喜庆的气氛,虽说是课堂刚出发,但希望学生能从歌曲图片中能有热流在沸腾了。

]二、复习课文,用童谣来回顾北京过年前的准备。

1、回顾课文1—7自然段。

师:北京人过春节都会做些什么呢?2、出示童谣,用韵律表现童谣。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我们学过的一首歌谣来回答吗?[意图:练习与游戏结合,童谣是基础训练上的诵读题,韵律是下课自编的,在课堂上演练,体会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也是快乐的。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1>除夕1、自学9—11自然段。

师:领略了热闹的除夕,还有哪些日子吸引你?我相信你们的学习能力一定很强,自学9—11自然段,做好自学笔记。

2、交流体会。

(1)学生做好笔记后交流。

(2)教师做小结词。

师: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北京人在这几天十分休闲,真是高高兴兴迎新年。

板书:(板书:休闲)贴下联:高高兴兴迎新年3、小结:同学们你们用精美的语言把我和在座的老师带进了热闹的元旦,谢谢你们。

[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了,老师牵线去学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所以自学、交流是不必少的,这也需要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

(整理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整理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的春节》教学设计陆星霞学习目标1、从字里行间了解老春节的习俗。

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2、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

感受作者俗白幽默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3、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阅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

老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过得分外热闹〕23.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设计意图:描述性词语的画面感很强,通过朗读词语,整合声音感知、视觉形象与情绪感受,激活学生相关生活场景的内心视像与情绪记忆,带着对春节的整体印象走进课文。

〕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一〕走进“除夕〞,感受“热闹〞的独特内涵。

1.认识除夕。

我们一起走进老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出示课件〕根据你对春节的认识,“除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接在一起,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

〕2.感受除夕。

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除夕〞片段,一边读一边展开画面想象。

你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真热闹〕热闹〔鼓励添词,板书:家家热闹〕①老春节的除夕,真热闹!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面〞〕②师生互动,全情品悟。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继续诵读课文,分析描写“元宵彩灯“的语句,再次感受北京春节民风民俗。

2.通过比较、品读,感受老舍平实语言背后对北京无比炽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描写”元宵彩灯”的语句,感受老舍平实语言背后的炽热情感。

教学难点:句子频繁更换主语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学习的两部分内容,请学生归纳1.文章按时间顺序梳理北京春节民俗,并将五个时间点进行详写。

2.作者巧用罗列的方法、关联词语,善用修辞、儿化音的语言,将腊八节吃食的丰富、作者自豪,对民俗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分析“环境、人们的行为”。

请仔细阅读“除夕是热闹的……火炽而美丽”,思考“可是”这一关联词,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预设:第一个可是强调元宵节明月当空的美景。

第二个可是强调了元宵节的火炽而美丽。

两个关联词结合可见:除夕与大年初一尽管热闹体面,但是似乎都比不上元宵节。

表达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最为强烈。

(三)选点读析朗读第12、13段,分析为什么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最为强烈呢?1.“火炽而美丽“形容元宵节,如何理解?火炽是指火势炽盛,又比喻人的情绪激动,在这里指元宵节的光非常耀眼、热烈。

而且也让人情绪激动。

美丽是指元宵节悬灯结彩的场景让人感到非常好看,而且心生愉悦,那么2.在元宵节的这个场景中,有哪些东西让人感觉到“火炽而美丽”呢?通读12段,按照这个句式,梳理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感到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数量庞大,让人感到元宵节火炽而美丽。

有各种不同类别的灯,如玻璃的、牛角的、纱的、彩绘的,让人……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灯火通明,让人……还有独出心裁的冰灯,让人……还有麦苗做成的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增添了颜色,让人……孩子们还买了各种花炮燃放,花炮的有声有光,让人……此时恰好明月当空,让人……3.在这些让元宵节火炽而美丽的东西中,有哪些共同和不同点?共同点:都是视觉效果上的美丽,很多是光带来的美丽,所以对应着火炽不同点:光是不同的,灯有玻璃的、牛角的、纱的、彩绘的、冰的,每一种灯都会有不同的光,还有燃放花炮的光、当空的月光,种种光汇集在一起,整个元宵节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让人心生激动。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课《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上好课】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四:回顾复习,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开始时,采用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借助表格知道了北京过春节的“老规矩”,找到了这么多的老规矩,这么多的内容,做了这么的多的事儿,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觉得杂乱无章?为什么?(有顺序,有详略。

)2.你还记得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吗?(详写: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学习任务五:研读赏析,感受“年味儿”(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方式,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习得阅读的方法。

)(一)选择画面,感受“年味儿”1.自主学习。

默读全文,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课件出示阅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感受腊八的“色味双美”。

(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勾画出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地方,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作批注。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2)指名交流。

(出示语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3)指名朗读,说一说课文写了腊八这一天的哪些习俗。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4)学生交流批注。

①【预设】: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

腊八蒜的特点:色味双美。

②出示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醋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

(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逛、熬、腊、粥、谚、宵、悬、殿、眨、鞭炮、店铺、彩绘、万象更新、除夕、间断、万不得已、灯火通宵、日夜不绝、络绎不绝、拜年、风俗、逛庙会、鞭炮齐鸣”等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想象、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描写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四天的,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隆重和热闹,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回忆和期待,引入本课主题——北京的春节。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初步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北京春节习俗的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北京春节习俗的特点和意义。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了解北京春节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魅力3. 教学重点: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4.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六、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阅读与春节相关的文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2. 课后实践: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过春节的习俗,整理成一篇短文。

3. 课后思考: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复习旧知1、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

通过读课题,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具有它的独特魅力。

3、春节是多么美好!让我们重温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

读读下面词语,让春节再次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齐读词语,读准字音,把词语跟读音结合起来,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1、根据情景品读语句,感悟习俗的内涵。

(1)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与新年的第一天连在一起,在这个全家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刻,同学们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读除夕的片段。

①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②师生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生互动二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指导朗读。

(融进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生互动三:除夕,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守岁”。

什么叫“守岁”?现在正是除夕,家里灯火通宵,老爷爷,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③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在语言、听力和阅读方面掌握有关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知识和表述方法。

2.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3.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展现个人和集体的表现力,增强团队意识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介绍和表达方式。

难点:北京春节风俗与其他地区春节风俗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与北京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

•将北京春节文化课堂活动制作的PPT和文化知识手册发放给每位学生。

•预测与学生有关的北京春节风俗题材衍生任务,准备相应的策略和资源。

2. 导入环节(1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关于北京春节的视频,介绍北京春节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教师提问学生,确保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概念和基础知识。

3. 学习任务(60分钟)任务1-我了解北京春节1.学生阅读PPT和文化知识手册中的有关北京春节的知识点,理解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根据手册上所列的10个问题填写答题卡。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答题卡的内容和交流经验。

任务2-我体验北京春节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听取在春节期间北京老百姓最经常使用的问候语,并试图模仿跟读。

2.学生交替跟读对话,地道的汉语发音在听力和口语方面得到锻炼。

练习一两次后,学生再分成团队,在过两天的北京春节中模仿和使用这些问候语。

3.教师以上一个任务中的答题卡上的问题为基础,并邀请一些学生在全班面前表述自己关于北京春节的经历和感受。

任务3-我探究北京春节与其他地区春节的异同1.教师将与其他地区春节有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准备齐备,学生可以查找自己有关的资源,组成小组举行午后讨论。

学生可以组成四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信息钟线,目标是为了讲述一些与中华文化特别是与春节有关的知识。

2.学生将与其他地区春节有关的问题列在白板上,互相探讨答案。

同学在白板上的所有信息钟线要组成一张大的谱系图,这张大的谱系图要作为本次课程的作业或者学习笔记归档。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课文《北京的春节》中描述的春节习俗和文化内涵。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春节的氛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对春节习俗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通过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认识到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北京的春节》中描述的春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难点:把握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课文《北京的春节》复印件或教材。

春节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小组讨论记录表。

角色扮演服装、道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一段春节庆祝活动的视频,营造节日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过渡到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北京的春节》,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利用词典或小组讨论,解决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勾画出课文中描述春节习俗的句子,思考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合作学习(15分钟)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提到的春节习俗,并分享各自对这些习俗的理解和看法。

角色扮演:每组选取一个春节习俗,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这个习俗的具体过程和意义。

全班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他们的角色扮演内容和理解。

四、深入探究(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什么信息?”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全班分享。

教师总结:“老舍先生通过描绘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提问:“在现代社会中,春节的习俗是否有所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喜庆。

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重点:感受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及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今年的春节你们是怎么过的?(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走进他童年时代的北京,看看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三、精读课文,了解风俗。

1、再次读课文中印象深的有关段落。

同位交流,为什么印象深?2、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腊八:1)怎样描写腊八粥,腊八蒜的?2)这样写说明什么?除夕:1)印象是什么?从哪儿能看出真热闹?2)除夕有什么风俗?3)指导朗读。

正月初一:1)除夕是热闹的,喜庆的,而正月初一与除夕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2)解释截然不同。

3)了解正月初一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1)认真读11、12自然段,从中体会到什么?2)具体说说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灯特别的多?3)说说我们这儿的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4)指导朗读。

3、除了这些日子,作者还提到了哪些日子的活动?(出示童谣)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详略得当的写法。

2、阅读链接《过年》,与本文比较,突出写法。

3、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火爆,热闹,祥和,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述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1、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谁能说一说,在春节里,我们都要做些什么呢?2、童谣一: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诗歌: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同学们,这天,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一下京味十足的、独特的民风民俗的年文化。

我们已经学习了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谁能说一说?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9篇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 1一、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

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

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

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分析《北京的春节》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北京的春节氛围,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1. 学生已经学习过《北京的春节》的第一课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学生已经学习过其他关于传统节日的课文,如《春节》、《清明节》等,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认识。

3. 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描写景物的课文,如《荷塘月色》、《山居秋暝》等,对如何描写景物有一定的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深入体会北京的春节氛围,感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分析文章的脉络。

3.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4.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学情分析在开展《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还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会对本节课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北京的春节2》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2》教学设计

1、《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学习过程:一、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课件,回顾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全班交流,老师指导(一)对学:课文介绍了北京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二)汇报(三)小组合作1、画出文中描写春节热闹场面的段落,读一读,交流自己的感受。

2、画出文中最能体现老舍“京味儿”语言特色的句子,相互读一读并交流感受。

(四)汇报1、学生分享小组合作的成果。

(预设:抓住年前的忙碌和过年的热闹来交流。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从家家赶做菜男女老少都穿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等语句体会除夕的热闹。

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全方位的描写,更体现除夕的热闹,也可见老舍先生描写细腻。

正月初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男人在午前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在家中接客。

逛庙会可通过学生查找的资料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正月十五: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2、教师出示相关节日的风俗习惯,加深了解。

三、回顾写作顺序,提炼方法1、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2、总结:作者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五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就是:详略得当,作用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人印象深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川市黄坡大岸小学:李少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老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主要介绍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老北京的春节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老北京的春节。

二、深入详写片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读除夕的片段。

(1)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

”来体会。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总分)
②接着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的热闹?
a、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师生互动一:姑娘(小伙子),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
师生互动二: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指导朗读。

(融进自己的体验)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

b、从味、色、声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停”,老舍以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描写的细腻。

C、再读课文,想想在这阖家团圆的夜晚,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哪些人?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动人的场面啊?你能体会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吗?他们为什么如此归心似箭?(口头表达训练)——读好“万不得已”句。

d、守岁的两重意义:一、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年轻人守岁则为了给父母延寿
三、与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全城都在休息”)①什么叫“光景”?自由朗读,结合你过春节的经历,体会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回顾学法)
②学生自由读,想象品味。

③比较一下,初一与除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四、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什么呢?(元宵)
(1)自读自悟“正月十五”,联想迁移,读写结合。

(2)引读: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从哪些词句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高潮?请你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3)创设情境,引导写话:看着处处张灯结彩的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的花灯,你产生了哪些美好的遐想呢?请你用上文中最美的词语,写出你此刻的感受吧。

(4)学生展示自己的想象与感受。

(5)小结:是啊,元宵,这个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是这样的红火而美丽,真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
五、“一眨眼”正月十九到了,当同学们穿着新衣上学去,大人出门做事的时候,心里总会回想起什么?带着对春节的恋恋不舍的感觉读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⑴同学们,看来这篇文章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看看作者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⑵小组讨论。

⑶全班交流:
①、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来写;
②有详有略地写,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师:那我们今后的作文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内容来写,做到有详有略,让人印象深刻
③抓住特色活动来写;
④、语言凝练,通俗;语言幽默风趣。

⑶师小结: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期间共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作家老舍却仅仅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及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

今后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得出的写作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习作。

我们课后的“阅读链接”向我们推荐了梁实秋的《过年》以及斯妤的《除夕》大家可以好好地比较,和课文中的除夕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看看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懂得,同样是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七、布置作业ﻫ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地关于春节的习俗、传说,增长见识;
2、设想:明年的春节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师:虽然春节已经过去了,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欢乐温馨的回忆和幸福美好的祝福。

3、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进行仿写:《家乡的春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