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校本作业-

合集下载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最新整理)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最新整理)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2.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

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

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3.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A、传热B、传声C、通风D、导电4.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5.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C.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6.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7.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政府立即展开大救援,有一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来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8.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

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9.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每周一练(校本作业0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每周一练(校本作业0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校本作业(004)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1.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_____产生的;人们面对面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_____能够传声;在水中的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_____也能传声。

2.悦耳动听的笛声是靠笛管里的_____振动产生的。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话进行交谈,这是因为在月球上没有传播声音的_____。

3.旅游时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游客面对山崖高喊一声后会听到回声,回声是声音的_____现象;对声源降噪能力最好的材料是_____(选填“棉花”、“木板”或“金属块”)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m/s。

在____中则不传声。

回声传到人耳比原声晚____s以上,人耳才能将回声和原声区分开。

5.物理老师自制了“探究真空是否可以传声”的建议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卡芯固定在拔罐器内,用抽气枪逐步抽出罐内空气,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音乐卡芯发出的声音尖锐刺耳,说明其声音响度大C.抽气时听到得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D.由实验课推理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6.学校在“5.12”汶川大地震纪念日举行防震逃生演练,同学们听到广播中的警报声迅速离开教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选填“信息”或“能量”)。

声波是通过传到同学们的耳朵的.7(选做题).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

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答案第1页,总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选择题1.在有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响声()A、1次B、2次C、3次D、4次2.在雷雨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而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由于()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双耳效应C、雷声经地面、山岳、云层多次反射D、光的速度比声速大3.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同上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无关,与温度有关4.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5.用手拔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A.手指 B. 空气 C. 弦柱 D.琴弦6.在武侠小说或电影中,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A.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这是一种巧合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7.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D.以上原因都不是8.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钢管 B.水 C.酒精 D.空气9.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是因为()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11.在真空环境中不能传播的是()A.白光 B. 激光 C. 超声波 D. 电磁波12.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A.响度 B. 音调 C. 传播声音的介质 D. 音色13.以下说法中,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是()A.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5dmB.家庭电路的电压为36VC .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20℃D.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4.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气体不能发声B.声音是一种波C.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声源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15. 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行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传达信息、表达情感,是我们进行沟通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但是,浩繁人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不了解。

因此,在中同砚物课程中,设计一个关于声音的作业,可以援助同砚深度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过程,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爱好,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精通声音的基本观点;2. 精通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点;3. 培育同砚的观察能力和试验技能;4. 提高同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特点等;2. 试验环节:利用简易的试验装置,让同砚亲自操作,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探究声音的特点;3. 分析谈论:同砚依据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谈论,总结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4. 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声音实践活动,让同砚应用所学知识,展示声音的魅力。

四、设计步骤:1. 分组谈论:老师将同砚分成小组,让他们谈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展开沉思;2. 理论进修:老师讲解声音的相关知识,让同砚了解声音的定义、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3. 试验操作:同砚进行简易的声音试验,观察声音的传播过程,记录试验数据;4. 数据分析:同砚依据试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谈论,总结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点;5. 综合应用:设计一个声音实践活动,让同砚应用所学知识,展示声音的魅力;6. 组内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试验效果和应用活动,进行互动谈论。

五、评判标准:1. 知识精通状况: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是否理解透彻;2. 试验操作能力:能否独立进行试验,准确记录数据;3. 数据分析能力:能否准确分析试验数据,总结规律和特点;4. 综合应用能力:能否设计并展示一个创意的声音实践活动。

六、作业要求:1. 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每个小组成员要乐观参与谈论和操作;2. 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试验报告和应用活动方案,包括试验过程、数据分析和总结、应用活动内容等;3. 每个小组需要进行组内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4. 作业完成后,同砚需要填写反馈表,评判自己和其他小组的表现。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通过振动传播的一种形式。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沟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设计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设计内容1.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实验要求:选取不同的声源,如乐器、电子设备等,分析其声音产生原理,通过实验验证。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2.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环境,如密闭空间、开阔空间等,比较声音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的速度和效果。

利用声音传播实验箱进行模拟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实验三:声音频率和振动实验要求:利用频率计和振动仪器,测量不同声音的频率和振动情况。

观察声音频率和振动之间的关系,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实施步骤1. 组织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实验项目,共同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2. 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注意安全事项。

3. 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提交给指导老师进行评分。

4.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意识。

五、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合理性、数据收集准确性、结论和讨论深度。

2. 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操作规范性、安全措施是否到位、团队合作情况。

3. 实验结果: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数据准确性、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合乎逻辑。

六、作业总结本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实践,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希望通过本次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提高其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及作业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案及作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只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物理知识,希望在今天学习的过程中,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在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听:这是什么声音?这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相信大家一定能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通过相互的配合,积极动手动脑、认真的观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弄明白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还能用有关声音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怪的现象。

二、教学过程先看第一个问题,关于声音的产生探究一、声音的产生能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大家平时说话是喉部发出声音的,现在把手轻轻放在喉的两侧,大声说“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感觉发声时和不发声的时喉部有什么变化。

(发声的时候在动,不发生的时候不动)实验桌上给大家准备了橡皮筋、小鼓、石块、水、试管、还有音叉,音叉是研究声音是常用的一种做为声源的器材。

下面请大家想办法让这些实验器材发出声音,发出的声音越多越好,在它们发声的过程中,你注意观察发声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感受它们发声时的情况和喉部发声时的情况是不是一样?我们的研究活动分小组进行,大家可以积极讨论并把你们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一起交流,下面开始行动!第一组两个同学合作发出三种声音第二组两个同学合作发出三种声音第三组能不能发出一种和前面不同的声音第四组问答问题1、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2、观察比较水发声时还不发声时水面有什么不同?3、音叉发声时,用手触摸感觉到了什么?敲音叉后用手捏住音叉,声音还有吗?4、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5、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得出同样结论的请举手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我们可以借助其它器材来放大,大家看: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泡沫塑料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设计目标1、让学生深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包括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等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回顾1、布置学生复习课本中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点,完成一份简单的知识梳理表格,包括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的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二)观察与思考1、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发声物体,如乐器、玩具等,记录它们发声时的特点,并思考这些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2、要求学生思考在月球上能否听到声音,并说明原因。

(三)实验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用钢尺在桌面边缘进行振动发声的实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声音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2、安排学生进行“土电话”实验,即用两个纸杯和一根棉线制作简单的电话,感受声音通过棉线传播的过程,并思考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特点。

(四)生活应用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利用声音传播原理的实例,如听诊器、声呐等,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2、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噪音对生活的影响,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建议。

(五)拓展阅读1、提供一些与声音产生和传播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视频链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观看,拓宽知识面。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包括知识梳理表格、实验报告、简答题等。

2、实践作业: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四、作业评价1、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书面作业的批改,评估他们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实验结果的记录是否完整、清晰。

3、思维能力:分析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逻辑思维是否清晰,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4、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对具有创新性的回答给予肯定和表扬。

五、作业时间安排1、知识回顾和观察思考部分可安排在课后当天完成。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

《科学探究_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声音传播的基本条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声音的产生:学生需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变化,如敲击音叉、拨动吉他弦等,并尝试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

2. 声音的传播:学生需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如在水、空气、固体等介质中传播声音,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探究活动:学生需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与温度、障碍物等因素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4.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阅读教材中关于声音的传播理论,包括声波的形成、传播速度的计算等。

三、作业要求1. 实验观察:学生需认真观察实验过程,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2. 实验报告:学生需在实验后及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数据记录和分析等,报告需字迹工整、条理清晰。

3.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掌握声波形成及传播速度计算等基本知识。

4. 创新探究:在自主设计实验时,学生需发挥创新精神,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思路,以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实践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同伴互评:学生之间可进行同伴互评,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和体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 自我评价: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实验和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和收获。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需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及时反馈,指出学生在实验和理论学习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学生需根据教师的评价和同伴的互评意见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思路。

3. 家长反馈:家长可参与孩子的作业过程和评价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给予支持和鼓励。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传播条件等知识点。

通过本作业,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声音的物理基础,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学生需复习课本中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理论,包括声源、声波、声速等概念。

2. 实验操作:学生需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不同物品敲击产生声音,观察其振动情况,初步感知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同时需利用多媒体设备或器具体验不同环境下的声音传播效果。

3. 制作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小型的音源传播演示工具(如简单哨子等),在制作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声源振动和传播机制的理解。

4. 思考题:设计一系列与声音产生和传播相关的思考题,如“声音在什么情况下传播得更快?”、“如何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学生需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做好笔记,记录重点和难点。

2. 实验操作部分:学生需按照指导要求进行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制作作业部分:学生需按照制作步骤完成音源传播演示工具的制作,并确保其功能正常。

4. 思考题部分:学生需认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可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小组讨论。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制作作业和思考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式: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课堂表现及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具体的得分和评语。

2.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和改进方向。

3. 课堂将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作业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声音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通过震动传播的波动,能够让我们听到各种声音。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探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规律,以及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特点和影响。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气制和传播规律;2. 掌握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特点;3. 能够分析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和频率变化;4.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5.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认识。

三、课程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波的形成和传播;2.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固体中的声音传播、液体中的声音传播;3.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声音的速度和波长;4. 实验设计:声音的传播速度实验、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实验;5. 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诠释和总结。

四、作业设计方案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老师安置的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背景、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等内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规律,并撰写小组讨论报告,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声音传播速度比较:学生选择不同媒质中的声音传播速度进行比较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分析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别。

4. 知识问答:老师出示声音传播相关的知识问题,学生进行答题比赛,加深对声音传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创新设计: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创新的声音传播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展示实验结果和总结心得。

五、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和质量评定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分:评定小组讨论报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3. 声音传播速度比较评分:评定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比较分析能力;4. 知识问答成绩:评定学生对声音传播知识的掌握水平;5. 创新设计评分:评定学生的创新认识和实验设计能力。

《声音的产生》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音乐声等,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课堂上学到的声音产生的基本概念,如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观察实验(1)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用钢尺在桌面边缘按压并拨动,观察钢尺的振动和听到的声音。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质、长度和厚度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条等)进行同样的实验,比较声音的差异,并记录观察结果。

3、制作乐器(1)布置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瓶子、橡皮筋、纸张等)制作简易乐器。

(2)让学生描述制作过程中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特性或操作方式来调整所产生声音的音调、响度等。

4、声音记录与分析(1)鼓励学生使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记录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的声音(如市场嘈杂声、教室读书声等)。

(2)要求学生对录制的声音进行分析,描述声音的特点(如高低、强弱、音色等),并尝试解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5、科普阅读(1)推荐学生阅读与声音产生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

(2)要求学生写下阅读后的收获和疑问。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

(2)撰写关于声音产生的科普短文,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实践作业(1)完成制作乐器的任务,并在班级中展示和演奏。

(2)提交声音记录与分析的报告。

3、口头作业(1)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2)与同学交流阅读科普文章的心得体会。

四、作业难度作业难度分为三个层次:1、基础层次(1)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常见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2)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能初步解释实验结果。

2、提高层次(1)能够比较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声音的产生》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和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作业内容1、知识回顾(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声音,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音乐声等,并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

(2)提问学生: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2、实验探究(1)实验一:“振动发声”准备钢尺、橡皮筋、鼓等器材。

让学生将钢尺一端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同时倾听发出的声音。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橡皮筋和鼓进行操作,观察和感受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实验二:“液体中的声音产生”准备一个装满水的水槽和一个音叉。

将音叉敲响后迅速插入水中,观察水面的变化,思考声音与振动的联系。

(3)实验三:“气体中的声音产生”准备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指捏住气球口,然后突然松开,感受气球放气时发出的声音,并观察气球口的振动情况。

3、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声音的产生是否一定需要物体的振动?②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何不同?③振动停止,声音是否也会立即消失?(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和交流。

4、作业练习(1)完成课本上关于声音产生的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记录下来。

5、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趣味物理学》中的相关章节。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

(2)回答课本练习题和拓展阅读后的思考问题。

2、实践作业(1)在家中利用常见物品进行声音产生的小实验,并录制视频分享到班级群里。

(2)制作一张关于声音产生的手抄报。

四、作业评价1、教师评价(1)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语和分数。

(2)观看学生的实验视频和手抄报,进行评价和指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业设计方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包括物体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源头。

2、帮助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和方式,如需要介质,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对声学领域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声学现象。

二、作业类型1、书面作业概念填空:设计一些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填空题,如“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_____”等,以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简答题:提出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说话听不到声音?”“列举三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排序”等,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2、实验作业设计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观察记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声音传播的现象,如在水中敲击物体听声音的变化,或者比较在不同房间听到同一声音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和自己的思考。

3、探究作业课题研究:给出一些探究性的课题,如“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不同材料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等,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等方式,形成研究报告。

4、创意作业声音故事:让学生创作一个与声音有关的小故事,可以是虚构的科幻故事,也可以是基于真实生活的经历,要求在故事中体现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知识。

声音艺术: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能够发出独特声音的装置,并解释其发声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主要涵盖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适合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

提高层次:在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需要分析和推理的问题,以及较为复杂的实验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

拓展层次:包括深入的探究课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创意作业,适合学有余力、对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八年物理上课内外作业展示(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物理上课内外作业展示(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五次)班姓名成绩:优良差【基础知识】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和气体;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和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振动,再经、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基本技能】1、将击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m/s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3、用金属棒敲击一下钢管的一端,耳朵贴近钢管的另一端听,会先后听到两次声音,其中第一声是通过传入耳中的,第二声是通过传入耳中的,这说明。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业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业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业1、二胡、小提琴等乐器是靠琴弦振动发出声音。

2、笛子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4、人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岸上的说话的声音,传播这个声音的是空气和水。

5、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通过无线电对话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6、将手表放在枕头下,人耳在枕头上能够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这个现象可以说明固体传声能力强。

7、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响声,第一次是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水传来的,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8、百米比赛中,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后才计时,他记录的成绩为13.69s,则运动员的真实成绩为(当时气温为15℃)(C)A、14.3sB、13.35sC、13.98sD、13.40s9、小聪同学用自己的电子手表测出看到闪电后经过6s钟便听到雷声,试计算打雷处距离他多远。

解:打雷处到他的距离S = v•t=340m/s×6s=2040 m10、已知钢铁中的声速为5200m/s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 ,若在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声音,则钢管的长度至少应为多长。

解:设铁管长S ,声音从钢铁传来的时间t 铁管 = s / v 钢铁 ( 1 )声音从空气中传来的时间t 空气 =s/v 空气 (2)因为人耳能分辨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所以有t 空气 — t 铁管 ≥ 0.1s即: s/t 空气 — s/t 铁管 ≥ 0.1ss m s /340 — s m s /5200 ≥ 0.1s解之得:S ≥36.38 m钢管的长度至少应为36.38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课时)
一、课堂回顾: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现象,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__停止,其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靠_______传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是能传播声音的介质,由于_______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不能传声。

二、巩固训练:
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
D
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
B
C
C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叮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
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
③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_______.
14.为了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小丽同学用如图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索.用竖直悬挂
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 ;如图乙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能在_________ 中传播.(2)用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她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_________ ,最终消失.这种现象表明声音不能在_________ 传播.1.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而产生的,并经传入人耳。

15.有四个实验现象: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象;D、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_________ .
16.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的_________ 产生的,并通过_________ 传到人的耳朵.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 .
17.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会逐渐_________ ,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会逐渐_________ ,可见声音的传播需要
_________ .宇航员在太空中_________ (“能”“不能”)直接面对面交谈,需要通过
_________ 进行交流.
18.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19.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 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 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 .
20、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 .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二课时
1、(2014•菏泽)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2.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Array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
轰鸣声,其原因是_________ 的缘故
(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
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
这种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 的缘故.
3、右上表格是声在几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v/(m.s﹣1),据以上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2条.
(1)_________ ;(2)_________ .
(2)请你根据所作图象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 _________ m/s .
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声速计算问题分类:
一、声与光的问题
这一类题型的计算,关键是抓住声与光运动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时间不
同,但由于光速远远大于声速,且日常问题涉及的路程不长。

因此,光
传播所用的时间常可忽略不计,故声传播所用时间近似等于看到光后与
听到声音的时间间隔即∆t S v =/声
例1. (河北)某人看见闪电经过5s 才听到雷声,那么,打雷处到这个人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_m 。

例2. (江西)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经_______s 时间才能传给终点的计时员。

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问题
此类计算,我们首先要明确声音在两种不同介质中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不同,声音在介质I 中传播快(设速度v 1),所用时间(t 1)少,声音在介质II 中传播慢(设速度v 2),所用时间(t 2)多,两次听到的时间间隔∆t t t =-21,即 ∆t S v S v =-21
例3. 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取一长L =664米的钢轨,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记录指出两次响声相隔时间t =1.87s ,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 m s 空=332/,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三、回声问题的计算: S v t
=声2
例4. (新疆)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t=2s 后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直线距离是( )
A. 680m
B. 340m
C. 170m
D. 17m
例5、汽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2s 司机听到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可距离高山多远?(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练习6、一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S 1=700m 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S 2=40m 后,司机刚好听到笛声的回声,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7、汽车匀速驶向一座大山,汽车鸣笛4s 后司机听到回声,此时汽车距离大山540m ,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汽车行驶的速度(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8、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20m 处鸣笛后,继续向前行驶40m 时,司机刚好听到了回声,求司机行驶的速度。

9、汽车以36km/h 的速度匀速驶离一座大山,汽车鸣笛后2s 司机听到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可距离高山多远?(2)鸣笛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10.打靶时,人在距离靶340m 处开枪,1.5s 后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求子弹离开枪膛的速度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