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学前心理学名词解释必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前心理学:是指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也是顺序性和方向性的统一。
3.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定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4.儿童心理发展的危机期:是指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5.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某种心理特征的时期。
6.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7.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定向性注意:是指由婴儿与生俱来的定向性反射发展而来,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10.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11.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1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4.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15.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16.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为辨色力。
17.适应现象:是指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
18.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19.记忆: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练习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以及体验到的情感,都会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或重现。
20:无意记忆:指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21:有意记忆:是指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
22.机械记忆:是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形式进行的记忆,也就平常所说的“死记硬背”。
23.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记忆,因此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24.形象记忆:是指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25.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词的形式来记忆材料。
26.想象:是在头脑中对过去感知产生的旧表象重新加以组合,形成没有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27.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8.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29.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图解,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0.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3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32.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思维在直接感知或实际行动中进行。
33.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34.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
35.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联系的反映。
36.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37.演绎推理:是从两个反映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的判断中推出新的判断。
38.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39.言语:是指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的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通过言语活动互相交往,交流思想。
40.词汇:是指词的总汇。
41.消极词汇:是指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实际上理解也是不深不透的。
42.积极词汇:是指儿童自己能说,能用的词汇。
43.单词句: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
44.电报句:是指主要由2个词组组成的不完整句,一般出现在儿童1岁半至2岁半左右。
45.对话:是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独自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46.独自言语:是在幼儿期产生,由于活动的丰富和发展,幼儿需要独立地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讲述自己的知识经验。
47.情境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思想内容,并且往往还要用手势或面部表情甚至身段动作辅助和补充。
48.连贯语言:是指句小完整,前后连贯,能够反映完整详细的思想内容,使听者从语言本身就能理解所讲述的意思,不必事先熟悉所谈及的具体情况。
49.道德感:是指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50.美感:是指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51.理智感:是指人们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儿童理智感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坏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52.意志:是指成人按照预定目的,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里过程。
53.有意运动:是指意志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意运动时在无意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
54.无意运动:是指由事物变化直接引起的肌肉运动,是天生就会的,是无条件反射活动。
55.坚持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连续的自觉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
56.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57.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在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58.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作用。
59.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以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60.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61.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62.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
63.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64.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65.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
66.攻击性行为:是指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67.性别角色: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属于一种社会该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社会期望。
68.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等。
69.家庭环境: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家庭人口和社会关系,家长职业和文化水平以及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