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513e8f32e3f5727a5e962e0.png)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一一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一一适应性
2•婴儿期一一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一一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一一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一一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一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标志 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一一《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一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f2c01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04.png)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答案:C2.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A. 学习能力B. 创新能力C. 道德品质D. 专业技能答案:C3. 德育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以身作则D. 强制灌输答案:D4. 德育的实施方式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答案:D5.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A. 道德规范B. 法律知识C. 社会公德D. 个人修养答案:B6. 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B.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C.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D.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答案:B7. 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是()。
A. 成绩考试B. 行为观察C. 心理测试D. 问卷调查答案:B8.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
A. 严格要求学生B. 放松对学生的管理C. 以身作则D. 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答案:C9.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
A. 被动接受B. 主动参与C. 抵制教育D. 忽视道德规范答案:B10.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应该()。
A. 完全依赖学校教育B. 积极参与C. 忽视家庭教育D.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德育的实施途径包括()。
A. 课堂教学B. 课外活动C. 社会实践D. 家庭教育E. 所有选项答案:E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以身作则D. 强制灌输E. 寓教于乐答案:ABCE3. 德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包括()。
A. 道德规范B. 法律知识C. 社会公德D. 个人修养E. 所有选项答案:E4. 德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B. 促进学生道德发展C.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D.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E. 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答案:BCE5. 德育评价的方式包括()。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学习资料
![德育原理考试重点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0319536bec0975f565e20d.png)
可编辑 性原则;②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③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6、隐形课程的概念: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 7、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第八章 德育过程与德育方法 1、德育过程的特点: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2、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3、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是学校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矛盾。 4、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组织应当特别注意的基本原则:①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的张力。②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③注意“教育性活动与交往”的安排。④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可编辑 成的个体的品德或“德性”。 4、确定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①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进程。④德育目的的制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⑤德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六章 德育内容与德育课程 1、从构成角度看,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为:文明习惯、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 2、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及其重点课题的思考(了解):①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②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③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④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教育”的教育。 3、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有:①在教育目标和对教育目标的反映方面,在于价值观念的确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②在对学习主体的尊重方面,在于使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对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多无与伦比的高度。③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内容的计划于安排方面:在于既要有认,尤其是学习活动的方式方面:在于认同更多的道德学习的方式和途径。 4、活动过程对德育的意义:①德性的本质是德行。②活动的德育意义㈠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知识“活化”;㈡道德活动可以使道德学习的动机得以增强;㈢道德活动可以增进道德的自我教育) 5、德育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包括:①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68653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5.png)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 道德观念B. 法律意识C. 社会责任感D. 爱国情怀答案:D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B. 以学生为中心C. 德育与智育相结合D. 所有选项答案:D3. 德育教育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德育方法?A. 榜样示范B. 情感教育C. 强制灌输D. 社会实践答案:C二、填空题1.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2. 德育教育的实施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原则。
答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中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三、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德育教育应如何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答案:德育教育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德育发展的环境。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德育原则,使德育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辅相成。
四、论述题1. 论述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案:德育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底线的公民。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等,这要求德育教育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案例分析题1. 某学校在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请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8ca64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6f.png)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地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2.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c2e97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2.png)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审美情趣D. 劳动技能答案:B2. 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校园文化D. 家庭教育答案:A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集体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4.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
A.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D.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答案:D5. 德育方法中的“榜样示范”是指()。
A.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B. 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C. 通过家长的榜样作用D. 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答案:A6. 德育评价的主要方式是()。
A. 考试B. 观察C. 谈话D. 问卷答案:B7. 德育课程的实施应注重()。
A. 知识传授B. 技能训练C. 情感体验D. 价值引导答案:D8. 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
A. 知识的传授者B. 道德的引导者C. 行为的监督者D. 情感的交流者答案:B9. 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
A. 被动接受者B. 主动参与者C. 旁观者D. 执行者答案:B10.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
A.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C.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D.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德育的内容包括()。
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C. 社会公德教育D. 家庭美德教育答案:ABCD2. 德育的方法包括()。
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案例分析法D. 角色扮演法答案:ABCD3. 德育的基本原则有()。
A. 因材施教B. 循序渐进C. 知行合一D. 以身作则答案:ABCD4. 德育评价的指标包括()。
A. 道德认知B. 道德情感C. 道德行为D. 道德意志答案:ABCD5. 德育的实施途径包括()。
德育原理考试范围
![德育原理考试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d0d316f5770bf78a64295400.png)
德育原理考试范围一.填空题1.德育大体上经历了习俗性德育、古代德育和现代德育。
2.德育的现代化最主要特征是三条:第一,学校德育的民主化;第二,学校德育的世俗化;第三,学校德育的科学化。
3.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拉思斯和他的学生哈明、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价值澄清理论关注的主要是价值观的教育。
4.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5.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6.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7.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是皮亚杰。
8.德育直接影响存在的领域主要是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
9.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提供成长基地、创造内在的需求、.左右运作模式。
二.名词解释1.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4.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5.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6.思维训练法:指的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三.简答题1.德育的主要功能(1)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道德原则的学习相结合以形成社会理性,乃是个体发展功能发挥的重要内容。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2.谈谈你对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1)道德发展应当视为一个整体发展作综合的理解。
(完整版)德育原理试题库
![(完整版)德育原理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89283ce6a417866fb84a8e9d.png)
德育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是教育家()首先提出的。
A 、马卡连柯B 、赞科夫C 、苏霍姆林斯基D、加里宁2、现代德育在德育方法上()A、更侧重于教育者施教传道的方法B、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C、只强调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方法D、强调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3、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是()A、私德B、社会公德C、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4.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A、推理法B、实验法C、比较法D、道德两难法5.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A、品德情感B、品德行为C、品德认识D、品德意志6、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德育目标的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教育和道德教育B、心理品质的发展也作为德育目标的要求C、不仅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培养,而且强调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D、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7、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A 、1990年B、1993年 C 、1994年D、1995年8、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品德教育9、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C、德育方法D、德育规则10、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知识的德育方法是( )A、示范法B、讨论法C、陶冶法D、讲解法11、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拉斯12、我国新时期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道德”指的()A、私德 B 、社会公德 C 、国民公德D、职业道德1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 、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 、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选择15、学校实施德育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 )A、课外活动B、各科教学C、团队活动D、校会晨会16、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杜威B、马卡连柯C、班杜拉D、拉斯17、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A、揭示德育规律B、总结德育方法C、探讨德育现象D、研究德育功能18、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 )A、推理法B、实验法C、比较法D、道德两难法19、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学生本身存在的优点克服缺点错误,这种做法主要遵循了( )A、知行统一的原则B、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C、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D、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20、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727512f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1.png)
德育原理复习题和答案文库一、选择题1.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他们的()。
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素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个性B. 以身作则C. 正面引导D. 所有选项3.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二、填空题4.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 德育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简答题6.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7.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8.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9. 分析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10.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包括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校园文化节等。
请分析这些活动对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作用。
参考答案:1. B2. D3. D4. 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品德5. 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法律意识教育6.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
7.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德育为智育提供道德支撑,智育为德育提供知识基础;德育与体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育与美育相互渗透,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8. 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面临的挑战包括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网络环境复杂化等。
9.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德育方法单一等,改进措施包括更新德育内容、丰富德育方法、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等。
德育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基础学习知识原理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6904563102de2bd97058831.png)
德育原理第一讲德育本体论-何谓德育主要内容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二、以心育代德育三、心育学科之建设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一)德育概念的泛化1.古代德育概念▪在我国古代,“德”的本字为“惪”。
《说文·心部》:“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从直,从心。
”《段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本义是对人讲理,于已无愧。
▪古代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
“德育”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实践教育”。
▪英国学者斯宾塞(H. Spencer)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德育”(moral education)、“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中国古代教育的几个重要特点:▪一是文史哲不分家;▪二是文理不分家;▪三是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不分家。
▪所以古代中国没有独立的所谓“德育”,德育融入一切形式的教育中,由此形成了重德的教育传统。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又将“德育”、“智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1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德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b43e2a09770bf78a64295409.png)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与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与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与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48c39b7375a417876f8f31.png)
一.名词解释: 10个1. 德育目标的序列: 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按程度不同的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 合理组成一个承前启后、相互照应的目标体系。
2. 澄清反应法: 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反应,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以澄清其 理解能力、感情、抱负、态度、信仰,检查其生活、行动和思想。
3. 德育隐蔽课程: 在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但却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 生积极促动与影响的道德教育内容。
4. 公正团体法: 旨在通过改变学校的道德气氛以形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并建 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发展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
5. 品德意应能力: 是个体面对道德情境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道德态度并推动道德行为 的能力。
6. 三维结构说: 班华认为,一切品德的形成都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一切品德的心理结构都 包括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每一维都有自己的亚结构,个体的品德是这三 种要素的有机统一。
7.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乃指通过德育过程使个体实现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以从中体 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的功能。
8. 德育: 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 德认识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质 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 道德讨论法: (道德两难论法)又称为新苏格拉底法( the new-Socaraticapproach是旨在引导学生就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诱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的道德思 维和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
10. 道德能力: 个体处理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身活动予以调 节和支配的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 成分。
11. 德育过程: 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为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 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0d8ae8ccc175527072208b5.png)
德育原理第一讲德育本体论-何谓德育主要内容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二、以心育代德育三、心育学科之建设一、德育即道德教育(一)德育概念的泛化1.古代德育概念在我国古代,“德”的本字为“惪”。
《说文·心部》:“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从直,从心。
”《段注》说:“内得于己,身心自得也;外得于人,谓惠泽使人得之也。
”本义是对人讲理,于已无愧。
古代无德育概念,更未使用“德育”这个名称。
“德育”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
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哲学家康德(I. kant)就把遵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实践教育”。
英国学者斯宾塞(H. Spencer)在《教育论》(1860年)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德育”(moral education)、“体育”(physical education)。
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中国古代教育的几个重要特点:一是文史哲不分家;二是文理不分家;三是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不分家。
所以古代中国没有独立的所谓“德育”,德育融入一切形式的教育中,由此形成了重德的教育传统。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1904年,王国维以“德育”与“知育”、“美育”三词,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1906年,又将“德育”、“智育(知育)”、“美育”合称为“心育”,与“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
1912年,蔡元培撰文阐述新教育思想,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在其影响下,当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标志“德育”一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通用的术语。
“德育”的外延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范围也有所不同。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1caed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6.png)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一.名词解释: 10个1. 德育目标的序列: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按程度不同的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合理组成一个承前启后、相互照应的目标体系。
2. 澄清反应法: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反应,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以澄清其理解能力、感情、抱负、态度、信仰,检查其生活、行动和思想。
3. 德育隐蔽课程:在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但却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促动与影响的道德教育内容。
4. 公正团体法:旨在通过改变学校的道德气氛以形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并建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发展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
5. 品德意应能力:是个体面对道德情境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道德态度并推动道德行为的能力。
6. 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一切品德的形成都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一切品德的心理结构都包括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每一维都有自己的亚结构,个体的品德是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统一。
7.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乃指通过德育过程使个体实现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的功能。
8. 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质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 道德讨论法:(道德两难论法)又称为新苏格拉底法(the new-Socaraticapproach是旨在引导学生就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诱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
10. 道德能力:个体处理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身活动予以调节和支配的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成分。
11. 德育过程: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为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887af2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a4.png)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德育的定义是什么?A. 教育学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过程B. 仅指传授学生道德知识C. 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教育D.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德育的主要目标?A.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B. 培养学生的个人成就感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D.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答案:B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A. 尊重学生的个性B. 以身作则C. 强调惩罚D. 注重实践答案:A, B, D4.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当是:A. 严格的规则执行者B. 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C. 学生行为的批评者D. 学生道德发展的旁观者答案:B5.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不包括:A.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B. 强化学生的考试成绩C. 创设有利于德育的环境D. 与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答案:B二、填空题1. 德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答案: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 德育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法制教育、环保教育3. 德育的实施策略应当注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
答案:知识传授、情感培养、行为训练4. 德育评价应当以________为基础,结合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答案: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三、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且对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通过德育,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处、遵守社会规则,这些都是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基础。
2.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
答案:德育与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
智育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而德育则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情感培养。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9ec9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7.png)
德育原理的试题及答案德育原理试题一:1. 德育原理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请列举并解释德育原理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或原则。
3. 在实际教育中如何贯彻德育原理?请提供一些实例。
答案一:1. 德育原理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道德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原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良好学校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基石。
2. 重要的德育原理包括:a. 以人为本: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个体的价值为中心,关注个体全面成长。
b. 身心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健康成长。
c. 以德育为纲:将德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贯穿教育全过程。
d. 情感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e. 行为规范: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3. 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德育原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a. 设立德育课程: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教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念。
b. 情感关怀: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c. 值得效仿的榜样: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学生向优秀行为看齐。
d. 课堂实践:通过课堂活动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
e.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理试题二:1. 请解释什么是“以德育为纲”原则,并说明其在学校德育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2. 为什么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你认为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3. 请选择一个德育原理,并结合你的亲身经历,阐述你对该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二:1. “以德育为纲”原则是指在学校德育中,将德育教育置于首要位置,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设置德育课程,通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注重日常教育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
2. 情感教育在德育中非常重要,因为情感是人类意识活动的核心之一,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德育原理资料全书试题
![德育原理资料全书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7da4b90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fc.png)
德育原理资料全书试题德育原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德育的本质是( B )。
A.培养人的活动B.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C.培养人的法纪观念的活动D.培养人的思想政治观念的活动2.德育的价值标准是:( )。
A.善 B.美 C.真 D.丑3.古代学校德育思想产生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4.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德育专著是( )。
A.《大学》 B.《论语》 C.《墨子》 D.《荀子》5.A.《共产党宣言》 B.《反杜林论》C.《格达纲领批判》 D.《费尔巴哈论》【参考答案】1.B 2.A 3.B 4.A 5.A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
2.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参考答案】1.错误2.错误,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维结构说”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是心理容、心理形式和( B )三者的有机统一体。
A.心理意识 B.心理能力C.心理活动 D.心理特征2.品德发展的部矛盾有几种基本类型,在下面答案中,()性质的矛盾不是品德发展的部矛盾的表现。
A.认识 B.能力 C.思想 D.情感3.在儿童品德发展研究中主要运用对偶故事法的学者是( )。
A.哈桑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D.班杜拉4.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律的,大致是从以( )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
5.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
A.适应性 B.情境性 C.协调性 D.动荡性参考答案】1.B 2.D 3.B 4.D 5.C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品德就是道德品质。
2.品德结构就是指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
3.影响品德发展的先天因素就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4.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6f62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a1.png)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
A. 知识教育B. 思想教育C. 道德教育D. 技能教育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传授知识B. 培养习惯C. 塑造人格D. 增强能力3. 德育的基本原则包括()。
A. 尊重学生B. 因材施教C. 循序渐进D. 所有选项都是4.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A. 课堂教学B. 日常生活C. 社会实践D. 所有选项都是5.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A. 知识水平B. 道德品质C. 学术成就D. 艺术修养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德育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_________的培养。
7. 德育的过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
8.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公德教育。
9. 德育的方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实践锻炼等。
10. 德育评价应注重学生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12. 阐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13. 描述德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
15. 论述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
五、案例分析题(共30分)16. 阅读以下案例:某学校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决定开展“文明礼仪月”活动。
请分析该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D4. D5. B二、填空题6. 思想品德7. 知识传授品德培养8. 个人品德家庭美德9. 言传身教情感陶冶10. 品德表现行为习惯三、简答题11.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它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d8bb53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8.png)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 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 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 )、( )、( )。
2、德育的功能是( )、( )。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 )、( )、()。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 )、( )、( )。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 )、( )。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德育原理》(A)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A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
2、德育的功能是()、()。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和()。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8、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德育原理》(A )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1、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是(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2、德育的功能是(文化传递功能)、(育人的功能)。
3、德育的社会目标主要包括(家庭德育目标)、(学校德育目标 )、(社会公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4、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活动条件)。
5、政治环境影响德育的方式是(通过国家政策影响)、(通过国家对德育资源的控制和分配影响)、(通过控制社会文化环境来影响)。
6、根据德育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德育评价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1、德育原理就是德育规则。
(F )2、德育为首就是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F )3、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内容是一样的。
(F )4、道德认识是人品德形成的先导,所以,有知便有德,无知便无德。
(F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相同的。
(R )6、适当的体罚对学生的品德成长十分有益。
(F )7、德育环境对人的道德影响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实现的。
(R)8 、问题学生就是“差生”。
(F)9、受教育者也可以调控德育过程。
(R)10、德育主体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R)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要求: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人的品德形成规律是什么?答:(1)人的品德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活动和交往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自身思想和道德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3)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逐步过渡的过程;(4)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过程;(5)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6)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2、德育的社会价值是什么?答:(1)德育的政治价值是:德育可以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使整个社会稳定和和谐;德育可以促进政治文明,引领政治活动的道德方向;德育可以为国家政治培养人才。
(2)德育的经济价值是:德育为良好经济秩序的建立提供道德保障;德育可以为经济活动培养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德育可以形成人的正确的消费观。
(3)德育的文化价值:德育的文化维系价值;德育的文化发展价值;德育的文化创新价值。
3、德育过程的特点是什么?答:(1)德育过程是人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过程;(2)德育过程是人对道德的实践过程;(3)德育过程是人的道德主体性形成过程;(4)德育过程是人的道德生活能力的形成过程。
4、德育方法运用的原则是什么?答:(1)启发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情感性原则;(4)主体性原则;(5)针对性原则。
5、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标志是什么?答:(1)有正确的价值方向;(2)有共同的奋斗目标;(3)有坚强的集体组织;(4)有自觉的纪律;(5)有系统的集体活动;(6)有健全的规章制度;(7)有正确的舆论;(8)优良的班风。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答:答案要点:(1)强调教师榜样作用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具有很强的行为模仿性;是德育过程的特点所要求,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形成良好品德的过程,教师的榜样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一是要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二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威信,三是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灌输是否可行?为什么?答:基本观点是不可行的。
原因是灌输存在着道德立场上的错误;灌输蔑视了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存在;灌输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所以,必须克服灌输现象。
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职责是什么?答:答案要点:教会学生做人。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学生品德发展的示范者、良好学习习惯的引领者、课内外活动的指导者、心理障碍的疏导者、文明生活的倡导者、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同时,还应该是班集体这个学生“精神家园”的设计者。
2、班主任怎样转变一个品德有问题学生?答:答案要点:(1)寻找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发扬光大。
(2)了解问题学生的兴趣、特长,委以相应的集体工作。
(3)培养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4)渗入爱心,耐心教育。
(5)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成长心理。
(6)把握时机,找准教育的切入点。
(7)发挥集体力量,形成教育优势。
《德育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1、从心理结构分析,品德由()、( )、()和()等要素构成。
2、德育价值分为()和()。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的阶段分别是()、()和()。
4、以语言为媒介的方法包括()、()、()、()。
5、德育教学可分为()和()两条途径。
6、德育主要的社会环境是()、()和()。
7、品德评价的作用是:( )和( )。
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学校德育要求以政治教育为首,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
( )2、道德就是品德。
( )3、德育与人类教育同时产生。
( )4、德育的价值就是德育的功能。
( )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区别的。
( )6、德育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 )7、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 )8 、德育方法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基本依据 。
( )9、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 )10、有道德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只写要点,不做阐述) 1、德育的个体价值是什么?2、养成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3、以语言活动为主的德育方法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4、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什么?5、学生品德评价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导?2、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惩罚是否可行?为什么?五、实践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你是怎样理解我国“有道德的人”的特征?2、受教育者周围德育主体有哪些道德需要?《德育原理》(B )答案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20分)1、从心理结构分析,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要素构成。
2、德育价值分为(德育的个体价值)和(德育的社会价值)。
3、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这三的阶段分别是(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和(可逆阶段)。
4、以语言为媒介的方法包括(道德讲授法)、(道德谈话法)、(道德讨论法)、(道德故事叙述法)。
5、德育教学可分为(直接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影响)两条途径。
6、德育主要的社会环境是(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7、品德评价的作用是:(可以促进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能够促进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二、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1、学校德育要求以政治教育为首,思想道德教育为主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
(F)2、道德就是品德。
( F )3、德育与人类教育同时产生。
(R)4、德育的价值就是德育的功能。
(F)5、对德育规律认识中外是有区别的。
(F)6、德育必须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目标。
(R )7、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R )8 、德育方法是检验德育效果的基本依据。
(R )9、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R )10、有道德的人就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R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只写要点,不做阐述)1、德育的个体价值是什么?答:(1)德育能够改变人性,使人成为人;(2)德育能够形成人正确的人生观,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明确的定向;(3)德育可以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让人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更加的顺畅;(4)德育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人格,使人顺利地实现道德社会化;(5)德育可以开发人的智能,培养人的道德智慧;(6)德育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让人的一生完美度过。
2、养成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是什么?答:(1)养成教育的意义: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与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又是道德教育的归宿。
少年儿童是成长中的一代,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这种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从小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是扎根基的工作,会使他们终身受其益。
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十分困难。
特别是我国中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关心吃穿用玩多,而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少注意,以致于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不团结友爱、劳动观念差、依赖性大、缺乏起码的道德约束力等现象。
因此,养成教育,不仅是少年做人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德面貌,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风气的好转、文明程度的提高,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素质和风貌。
(2)养成教育的内容:日常良好习惯的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养成、良好人际习惯的养成、劳动习惯的养成。
3、以语言活动为主的德育方法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答: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在运用上有特殊的要求,主要是:第一,注意内容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