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特点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湿热蕴结会阻塞毛囊,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粉刺。
气血不调会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炎症难以消退。
因此,治疗痤疮首先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方案。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一)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痤疮初起、症状严重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汤剂,如白虎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祛风化湿法祛风化湿法适用于痤疮病情较轻,伴有湿热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可以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败毒散、龙胆泻肝汤等。
(三)活血祛瘀法活血祛瘀法适用于痤疮有明显瘀斑、疮口难以愈合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可以活血化瘀、消散疮痕。
此外,还可以选用中药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
(四)调理气血法调理气血法适用于痤疮伴有气血不调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益气养血、调理气血。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四物汤、血建汤等。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一)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因此,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调节饮食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与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有关,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三)合理护肤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患者合理护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痘痘,以免感染加重。
三位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
三位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特别是在青春期时更加普遍。
许多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尝试了各种化妆品和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然而,通过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三位中医师在治疗痤疮方面的经验体会。
第一位中医师认为,痤疮与体内湿热有关。
他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他还提到了一些有益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豆类和海鲜。
此外,他建议患者多喝水,以帮助排毒和保持皮肤的湿润。
第二位中医师则注重调理肝脾。
他认为痤疮与体内湿热和气滞有关。
他建议患者避免寒凉和刺激性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他还推荐了一些草药,如黄连、苦参和当归,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对皮肤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位中医师则认为痤疮与体内湿热和肝郁有关。
他强调了调理肝气的重要性。
他建议患者避免油腻和辛辣食物,以免加重湿热。
他还推荐了一些草药,如柴胡、枸杞子和当归,以调理肝气、清热解毒。
此外,他还建议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调节内分泌。
通过与这三位中医师的交流和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治疗痤疮方面有许多共同的经验体会。
首先,他们都认为饮食和情绪对痤疮的治疗至关重要。
其次,他们都强调了体内湿热和肝气的调理。
最后,他们都推荐了一些草药,以帮助清热解毒和调理身体。
然而,我也注意到每位中医师在治疗方法和草药选择上有一些差异。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需要针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痤疮时,我建议患者要找到一位专业的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体会可以概括为饮食调理、情绪平衡和草药治疗。
不同的中医师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草药选择,但都以清热解毒和调理体内湿热为主要目标。
通过遵循中医师的建议,患者可以改善痤疮症状,恢复皮肤的健康与美丽。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1. 清热泻火方
- 材料:黄连、黄芩、黄柏、地黄、知母各10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解郁方
- 材料: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健脾化湿方
- 材料: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泽泻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滋阴降火方
- 材料: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养血润燥方
- 材料: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外用敷药方
- 材料:金银花、野菊花、黄柏、白芷、薄荷各适量。
-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于痤疮
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 中药治疗需一定时间,患者应有耐心,不宜频繁更换处方。
-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若痤疮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以上处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药治疗痤疮的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痤疮的注意事项1.中药治疗痤疮的注意事项2.痤疮要怎么治疗?3.中药的煎法痤疮看中医开的药4.痤疮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认识治疗痤疮的中药5.痤疮吃中药能根治吗?6.有痤疮怎么治疗最好中药治疗痤疮的注意事项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春期。
但很多人即使过了青春期、年龄很大依然会发作。
痤疮在中医上认为它是粉刺、酒刺、肺风粉刺,俗称暗疮、青春痘等。
中医认为痤疮发病的原因是体内有热,而外感风邪。
主要包括五个类型:中医临床上常常把青春痘划分为五个类型:肺经风热、肠胃湿热、痰湿瘀滞、冲任不调、痰瘀毒滞。
治疗青春痘可以内治。
常常用到的内服汤剂(草药)、还有一些药丸。
当然对于痤疮来说用外治的方法更为简便、安全、副作用小。
既可以单独的使用又可以结合内服的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已经被非常广泛地使用在中医治疗痤疮当中。
下面我介绍一下中药外治痤疮常用的中药。
常用的洗剂: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
对于膏液来说,常常用黛黄膏,组成是山慈菇,青黛,大黄,黄柏,硫磺,碾细末加入凡士林调匀成膏。
每天抹适量到患处,每天1-2次。
黛黄膏的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此外,中医外治还有散剂。
如常用的痤疮散由大黄、黄连、硫磺、白芷、防风等药组成,将上面几味药洗净烘干,粉碎成细粉,混匀。
将药粉、蜂蜜、温水混合以一定的比例调成糊状,均匀地敷在面部,每天一次。
还有酊剂可以用来治疗痤疮,如黄连、黄柏、地肤子、苦参、陈皮、黄芩、丹参、冰片、甲硝唑、莱菔子、维生素B6(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方子,但大部分中药组成)。
以上中药磨碎后加入60-40%的乙醇溶液泡7天以后过滤,再将西药碾碎后加入滤液融化后用来涂抹患处。
它能够杀菌止痒,一般治疗炎症性、瘙痒性痤疮。
此外还有涂抹法、湿敷法、熏蒸法。
最后就是一个综合的疗法。
为什么要综合的疗法呢?我们将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做成面膜敷在面部,药物能直接作用皮损的部位,能有效地消除炎症,加速有效成分的吸收。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
名老中医在治疗痤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们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痤疮首先要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对于痤疮初起,皮肤症状轻微,名老中医通常会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活血的中药治疗。
例如,用黄连、黄芩、连翘等中药制成的清热解毒汤,可以有效地改善痤疮症状。
同时,还可用桔梗、蒲公英、牛蒡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制成外敷贴敷,以加速痤疮的愈合。
对于痤疮症状较重的患者,名老中医则会采用复方中药治疗。
例如,用黄连、黄芩、连翘、地黄、党参、白术等中药制成的复方口服液,可以清热解毒、补益脾肾,改善痤疮症状。
此外,还可采用中药刮痧、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排毒,从而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总之,名老中医治疗痤疮的经验丰富,他们注重辨证论治,选用中药和治疗方法科学合理,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 -。
中医怎么才能治好痤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医怎么才能治好痤疮
导语:痤疮又叫做青春痘,经常在人们的面部和背部出现,会给人们的皮肤带来非常大的伤害,每年都会有许多的人去医院接受痤疮的治疗。
痤疮的治疗方
痤疮又叫做青春痘,经常在人们的面部和背部出现,会给人们的皮肤带来非常大的伤害,每年都会有许多的人去医院接受痤疮的治疗。
痤疮的治疗方法有许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我们都知道西医治疗痤疮会带有激素,会给皮肤带来非常大的伤害,中医讲究自然,对于皮肤的伤害比较少,那么中医怎么才能治好痤疮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治疗痤疮的手段有哪些?
1.蜂蜜敷脸祛痘法
蜂蜜是常见的保健品,相信很多人对蜂蜜可以去除痘痘是听过的。
实际上,内服或外用蜂蜜,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增强皮肤的活力和抗菌力,减少色素沉着,防止皮肤干燥,使肌肤柔软、洁白、细腻,并可减少皱纹和防治粉刺等皮肤疾患,起到理想的养颜美容作用。
具体步骤:用棉签蘸蜂蜜直接涂在痘痘表面上,停留30分钟即可。
把蜂蜜用温水化开,每天用此水敷面,再轻轻按摩,让皮肤慢慢吸收。
外用期间再配合内服蜂蜜水,效果更好。
经常服用蜂蜜水,能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2.新鲜土豆片敷脸祛痘法
在中医食谱中土豆是性平、微凉的植物,有美容抗衰老、解毒消炎、活血消肿的功效。
土豆属于碱性的食物可以吸收皮肤分泌过多的油分,防止痘痘的产生,同时去痘印、祛斑止痒功效更佳。
具体步骤:将新鲜的土豆洗去皮,切片,越薄越好,这样它就能贴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和背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
虽然痤疮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会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传统的中药在痤疮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对痤疮的治疗方案研究。
首先,中药治疗痤疮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辨证施治”理念。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湿热、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痤疮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中药治疗痤疮的方案通常包括内服和外用两个方面。
内服中药是治疗痤疮的核心。
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中医师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体内湿热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
对于气滞血瘀较重的患者,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力等途径来治疗痤疮。
例如,白芍、黄柏等中药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从而改善激素性痤疮。
外用中药在痤疮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外用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痤疮的发展。
常用的外用中药包括皮炎平、芦荟胶等。
此外,中药面膜也是一种常见的外用中药形式,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愈合。
除了内服和外用中药,中医还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与痤疮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痤疮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油腻食物等。
中医还提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和糖类,保持饮食的均衡。
中药治疗痤疮的优势在于其疗效持久稳定,不易产生依赖性和耐药性。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痤疮的副作用较小,不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
此外,中药治疗痤疮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提高免疫力,从而减少痤疮的复发率。
然而,中药治疗痤疮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治疗过程较长,需要患者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疗效。
其次,中药的疗效因人而异,同一方剂对不同患者的疗效可能不同。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疗效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疗效痤疮,也被称为青春痘或粉刺,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的人群中。
痤疮的症状包括毛囊堵塞、油脂分泌过多、细菌感染等,给患者带来不仅是皮肤的外观问题,还有心理压力和自信心的丧失。
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对于痤疮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方法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于痤疮治疗的疗效。
一、中医对于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痤疮被归类为“瘀血病”。
中医指出,痤疮的形成是由于体内湿热、瘀血、肺热等病理产生,导致毛囊堵塞、毛孔扩张,从而形成痤疮。
因此,中医在治疗痤疮过程中,会从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面入手。
二、中医治疗痤疮的常用方法1. 中药内服中医常用的内服药物包括红花、黄连、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
这些中药可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毛囊疏通,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
同时,中药还能消炎降火,减轻痤疮患者的症状。
2. 中药外用中医采用外用药物治疗痤疮也是常见的方法。
中药外用一般以草药制剂或者中药煎剂来实施,如银黄散、黄柏煎剂等。
外用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通过渗透毛孔,清洁深层皮肤,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
3.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痤疮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刺激经络系统,改善气血运行,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针灸可以改善痤疮的炎症状况,减轻痤疮的症状。
三、中医治疗痤疮的疗效中医治疗痤疮的疗效因人而异,一般需要长期持续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根据患者的痤疮情况和体质不同,中医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按时服用药物、外用药膏,以及遵循中医医生的饮食和生活建议。
中医对于痤疮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的效果。
患者需要耐心坚持,注意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刺激皮肤的因素,如化妆品、油腻食物等。
在中医治疗下,痤疮患者的皮肤状况逐渐改善,痤疮数量减少,皮肤恢复光滑,恢复自信。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痤疮需要考虑以下方面:①病程,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肺经风热型:表现为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疗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可加天冬、象贝母、玄参;如面部痒甚者,可加白藓皮、白蒺藜;心烦急躁者可加丹皮、栀子;脓疱较多者,可加败酱草、蒲公英;面部出油多者,可加苡米、白花蛇舌草。
2.胃肠湿热型: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可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皮损出现红肿者,可加连翘、银花;疼痛者,可加乳香、没药;皮疹作痒者,可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热毒型:表现为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口干唇燥者,可加玄参、天冬、沙参;大便干结者,可加枳实、生大黄;若结节久治不消,可加乳香、没药、山慈菇、皂刺。
多见于下巴、颈部和下颌部位,伴有月经不调、腰酸腹胀等症状,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归脾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党参12g,甘草6g,川芎9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丹皮12g。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7篇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7篇篇1一、引言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面部、背部等部位的丘疹、脓疱等。
现代医学对于痤疮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中医治疗痤疮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国医大师张震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痤疮的经验。
本文旨在总结张震大师治疗痤疮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二、张震大师治疗痤疮的基本理念张震大师认为,痤疮虽生于皮肤表层,却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治疗痤疮应内外兼顾,既要从源头上调理脏腑功能,又要针对皮肤症状进行治疗。
他强调,中医治疗痤疮应注重辨证施治,因人制宜,针对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辨证施治张震大师根据痤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将痤疮分为湿热型、痰湿型、血瘀型等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湿热型痤疮患者,他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痰湿型痤疮患者,则采用化痰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2. 内外结合张震大师认为,治疗痤疮应从内外两方面入手。
在外部治疗方面,他采用中药煎汤熏洗、外敷等方法,直接作用于皮肤患处,缓解症状;在内部调理方面,他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体质和脏腑功能状况,然后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中药调理,从源头上改善病情。
3. 注重调理情志张震大师认为,情志失调也是导致痤疮发生和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他在治疗痤疮时,注重调理患者的情志,引导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压力,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四、张震大师治疗痤疮的常用方剂及药物1. 清热利湿方剂:如黄连解毒汤、龙胆泻肝丸等,适用于湿热型痤疮患者。
2. 化痰利湿方剂:如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适用于痰湿型痤疮患者。
3. 活血化瘀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适用于血瘀型痤疮患者。
4. 常用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鲜皮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药物,以及丹参、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物。
五、案例分析本文可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张震大师如何运用上述理念和方法治疗痤疮患者,以展示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治疗效果。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一)内治法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
脾胃湿热证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
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
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
每周治疗1—2次。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张震是现代中医界的国医大师,他对痤疮的治疗经验丰富,总结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总结张震医生治疗痤疮的经验,以供参考。
一、病因分析张震医生认为痤疮是由于肺经热毒积聚而引起的。
肺经热毒主要是由于肺经湿热、脾胃湿热、肝经湿热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痤疮的关键是清除肺经热毒,并调整体内湿热的平衡。
二、治疗原则张震医生治疗痤疮的原则是“清热泄湿,解毒祛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黄连、黄芩、栀子等,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少痤疮的发生。
2. 泄湿:使用泄湿的中药,如茯苓、猪苓、泽泻等,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体质。
4. 祛痘:使用祛痘的中药,如玄参、地黄、藏红花等,可以收敛毛孔,减少痤疮的产生。
三、治疗方法1. 内治法:内服中药治疗是治疗痤疮的主要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张震医生会配制一些中药汤剂。
一般来说,痤疮患者常伴有湿热体质,需要选用清热解毒、泄湿的中药。
2. 外治法:外用中药治疗也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方法。
张震医生常用的外用中药包括麝香、雄黄、全蝎等。
将这些中药研磨成粉末,然后调成糊状敷于痤疮部位,能够杀菌消炎,缩小毛孔。
3. 饮食调理:张震医生认为,饮食对治疗痤疮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建议患者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肠胃健康。
4. 心理调理: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也会对痤疮的治疗产生影响。
张震医生建议患者保持好的心态,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压力过大。
四、治疗心得1.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在治疗痤疮时,要针对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不能只是简单地去炎症和消除症状,而忽视了深层的病因。
只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防止反复发作:痤疮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因此治疗后需要注意预防复发。
张震医生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外界环境。
3. 症状辨析:根据患者的病情,张震医生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痤疮
中医中药治疗痤疮一【辨证】脾胃湿热,肺经外感风邪,外邪入里化热,湿热上蒸面部所致。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
【组成】荆芥10克,防风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桔梗10克,浮萍10克,丹皮10克,皂刺10克,生首乌20克,苦参20克,土茯苓20克,牛膝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辨证】内火闭结,气逆于上,风邪外搏,湿邪恣害所致。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利湿。
【组成】生枇杷叶去毛12克,霜桑叶12克,麦门冬12克,天门冬12克,黄芩12克,杭菊花12克,细生地12克,白茅根12克,白藓皮12克,地肤子9克,大力子9克,白芷9克,桔梗9克,茵陈9克,丹皮9克,苍耳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5剂为1疗程。
三【辨证】脾胃积热,熏蒸于肺,痰瘀聚。
【治法】凉血清热,消痰软坚。
【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9克,蒲公英15克,蚤休9克,夏枯草9克,昆布9克,海藻9克,炒三棱9克,炒莪术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四【辨证】肺热郁滞。
【治法】清肺热,行郁滞。
【组成】黄芩9克,当归6克,红花6克,川芎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葛根9克,花粉9克,薄荷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五【辨证】风寒外束,阳气内郁。
【治法】滋阴清热化瘀。
【组成】元参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六【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
【治法】清理湿热,解毒散结。
【组成】白花蛇舌草50克,生枇杷叶9克,当归9克,生栀仁9克,白芷6克,桑白皮12克,黄柏9克,黄连3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医痤疮最佳治疗方法
中医痤疮最佳治疗方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期。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脏腑失调、气血循环障碍、湿热内蕴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因此,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主要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祛湿利水。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痤疮的最佳治疗方法。
一、调理脏腑中医认为,肺、脾、肾三脏腑的功能紊乱是导致痤疮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调理脏腑功能是中医治疗痤疮的首要任务。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白术、参等,这些药物具有益气养阴、调理脾胃的作用。
此外,阴虚火旺的患者可采用滋阴清热的药物如玄参、丹参等,以补充体内的阴液。
二、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经络的阻塞有关,因此,疏通经络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方法有针灸、艾灸、拔罐等。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增加气血运动,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毛囊的堵塞。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作用,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消散。
三、清热解毒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体内火热毒浊所致,因此,清热解毒是治疗痤疮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玄参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抑菌消炎的作用。
此外,还可以使用穿心莲、蒲公英等中药制剂,以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
四、祛湿利水中医认为,痤疮的形成与湿热内蕴有关,因此,祛湿利水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有车前子、苦参、茵陈等。
这些药物具有排湿利尿、清热解毒的作用。
此外,可以采用茶树油、薄荷等外用药物,以达到祛湿清热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痤疮的最佳方法是综合运用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祛湿利水等手段。
此外,中医治疗痤疮还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痤疮需要坚持长期治疗,结果不会立竿见影,患者要有耐心,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痤疮所用的八味中药及验方
中医治疗痤疮所⽤的⼋味中药及验⽅痤疮在中医学中被称为 “粉刺”“酒刺”“肺风粉刺”“⾯粉渣”“风刺” 等。
多发于青春期,其特点是颜⾯及胸背⽪肤上发⽣针尖或⽶粒、⾖粒⼤⼩的⽪疹,或见“⽩头”、“⿊头”,或为脓疮、结节、囊肿,因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造成疤痕,⾊素沉着⽽损害⾯容。
中医认为痤疮多因体⾎热偏盛,加之饮⾷不节,脾胃蕴湿积热,或外邪侵袭,熏蒸肌肤⽽致,久则⽓⾎凝滞或痰瘀互结,致粟疹累累。
抗痤疮常⽤中药主要有丹参、黄芩、黄柏、⼤黄、硫磺、蒲公英、茵陈、栀⼦、⼤青叶、龙胆草、紫草等。
其中活⾎类丹参及清热类黄芩、黄柏应⽤较多,外⽤硫磺较为常⽤。
现将常⽤的抗痤疮中药和配⽅总结如下:01丹参丹参具有活⾎化瘀、抗炎、抗皱、减肥、保湿的功效。
丹参含有的丹参酮对痤疮杆菌⾼度敏感,并有温和的雌激素样作⽤,可对抗雄激素,有抗炎作⽤,为治疗痤疮的活性成分,丹参酚酸有美⽩、抗衰⽼作⽤。
丹参提取物通过抑制⼈增⽣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转化⽣长因⼦TGF-B1的分泌及胶原合成,⽽发挥抗瘢痕的作⽤,可使瘢痕软化,厚度变⼩。
应⽤:外治:可⽤25%的丹参酮霜,或⽤丹参饮⽚煎⽔熏洗;内服⽅:五参丸《普济⽅》,⼈参、丹参各3g,沙参、苦参、⽞参各30g,上药共研细末,⽤胡桃仁15g,捣碎为丸,如梧桐⼦⼤,储瓶备⽤。
⼝服,每服30丸,茶汤送下,每⽇3次,饭后服。
坚持⽤治疗痤疮效果明显。
②丹参15g,桑⽩⽪、黄芩、⽣栀⼦、牡丹⽪、⾚芍各12g,连翘9g,⽣⽢草3g,⼤黄(后下)6g,⽔煎服,每⽇⼀剂,可祛⾯上痤疮。
02黄芩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解毒作⽤,有抗粉刺、防晒、保湿、抗皱及抗衰⽼美容功效。
黄芩根中含有的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可清除超氧⾃由基,有抗菌、抗炎作⽤,可治疗痤疮。
外治⽅:①四黄洗剂(《经验⽅》),⼤黄、黄芩、黄连各50g,硫磺15g。
将硫磺先⽤75%的⼄醇溶解,将余药共研细末,上药共⼊500ml蒸馏⽔中摇匀,密封,7⽇后备⽤。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经验总结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往往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对于这种疾病,许多患者往往采取各种治疗方法,但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在传统的中医治疗中,国医大师张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痤疮的治疗效果显著。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国医大师张震治疗痤疮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辨证施治在中医治疗中,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
国医大师张震认为,对于痤疮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如果患者的痤疮主要是由于湿热引起的,就需要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就需要行气活血的药物进行治疗。
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对痤疮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药熏洗张震大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熏洗。
他认为,痤疮患者可以通过中药的熏洗来改善肌肤的状态。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功效的中药,煎煮后,利用热气蒸腾的原理,将中药的药性渗透到皮肤表层,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效果。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善痤疮的症状,还可以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对于痤疮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三、中药内服除了外治法外,国医大师张震也强调了中药内服的重要性。
他认为,痤疮患者的体质各异,对于痤疮的治疗也需要综合施治。
在内服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可以选用黄连、当归、赤芍等中药,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
这样既可以从内部调理,改善体内环境,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四、调整饮食在中医治疗痤疮时,国医大师张震还特别强调了饮食的调整。
他认为,痤疮患者在饮食方面要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姜、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毛囊,加重痤疮的症状。
还要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以免加重湿热的症状。
可以多食用一些清热解毒的食物,比如苦瓜、黄瓜、丝瓜等,有利于改善痤疮的症状。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外,国医大师张震还强调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痤疮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
中医治疗痤疮十法古往今来,中医学治疗痤疮的方法很多,现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名师的经验,归纳有十种主要疗法。
1、辨证施治法:辨别皮肤形态和主要兼症,进而确定病位,分型证治。
(1)肺热型:红色、丘疹、丘疱疹和少许脓疱,彼此混杂而生。
治宜宣清肺热法,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药用:枇杷叶、焦山栀、连翘、赤芍、黄芩炒皮、银花、红花、凌霄花等。
(2)湿壅型:皮胀油腻感颇重,丘疱疹、脓疱和少量结节等多种皮疹,散在性丛生在面颊、下颏等部位。
治宜化湿散结法,方用平胃散加减。
药用:苍术、姜半夏、茯苓、陈皮、浙贝母、白花蛇舌草、桔梗、夏枯草等。
(3)毒热型:丘疱疹和脓疱等皮疹,遍布在红彤的颜面上,时有少量黄稠脓液外溢。
治宜清热解毒法,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用:蒲公英、银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连翘、玄参、生石膏、桔梗、赤芍等。
(4)血瘀型:在面部反复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囊肿和疤痕。
治宜活血散结法,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药用:桃仁、红花、归尾、赤芍、桔梗、蒲公英、虎杖、玄参、天龙等。
(5)冲任失调型:女型患者常在下颏和口周区域,反复发生丘疹、丘疱疹和脓疱,经期前3~5天,上述皮疹明显加重,多数伴有月经不调史。
治宜调理冲任法,方用二仙汤加减。
药用:仙茅、黄柏、仙灵脾、干地黄、乌药、益母草、银花、白花蛇草、当归等。
2、中药提炼剂:近些年来,用中药提炼剂治疗痤疮的报告,日益增多。
如丹参酮(每片0.25克),每日3次,每次四片,连续服药两周,始见好转,6~8周见好,然后维持每日3~4片,无副作用,对寻常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的显效率分别为80%和83%,白花蛇舌草注射液2毫升(内含相当于生药4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10~20天为1疗程,治疗9例均获良效。
3、单验方:多数是在临床应用多年,比较得心应手,药简效宏的验方。
肖延令氏肺风粉刺汤(桑白皮25克,当归、生地、丹皮、赤芍各12克,黄芩、桃仁、红花、茜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60例,显效28例,痊愈27例。
中药祛痘治痤疮
中药祛痘,治痤疮
痘痘本质上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毒素-垃圾,堆积在脸上,背上。
中药祛痘是根据中医理论,从内部着手,清毒、化湿、调节内分泌,根治青春痘。
针对于不同种类不同部位的痤疮,中医一般会用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
痤疮在中医学称为:“肺风粉刺”、是指体内血热偏盛、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致气血凝寒,血郁痰结,阴滞皮肤发窍所致,治疗上以疏风清热解毒、活血散结为主。
中医治疗讲究辩证论治,具体治疗如下:
(1)肺热血热:面部痤疮以红色丘疹、粉刺和脓疱为主,伴油腻和少许红色结节、口干、心烦、失眠、便干溲赤,舌红苔黄、宜宣肺清热。
方药为枇杷清肺饮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2)脾胃积热:皮疹色红,伴有宿食不消,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宜清热化湿通腑。
方药为三皇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热毒:痤疮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明显有关,常伴有月经不调、情志不舒、乳房胀痛等不适其主要是活血化瘀调节内分泌。
中药调理属于内服的一种药物,或许见效会比较慢,但是它是治本的,从根本解决皮脂腺皮脂分泌过多的问题,在配合使用人参玉面膏等外用中药药膏内外双管齐下,彻底祛除青春痘从根本上治疗痤疮。
皮肤的正常代谢周期是28天。
中医祛痘治痤疮是遵循祖国医学“口服治本、外擦治标、标本兼治”的原理,.痤疮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时间应视病情而定,用药也需要一个连贯性,通常6~8周为一治疗周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摘要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
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
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至精神分裂。
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病着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调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治则。
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了探讨,把目前中医药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课题还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
关键词: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1 绪论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
多发于青春期,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
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
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
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
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态,使毛囊内的厌氧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
2中医病因病机2.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盖受湿热也”。
不难看出,古代部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另有《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亦有《外科大成肺风酒刺》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于素体血热,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李艳萍等[1]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瘀;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1晒等都会导致湿热郁聚于局部;另外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亦可直接侵犯局部,郁聚皮毛而发病;再者是精神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期精神紧张、不寐等,导致肝郁化火,脾伤生湿,湿热郁聚,化毒成瘀,发为痤疮。
李明亮等[2]提出若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乘袭, 则肺首当其冲, 功能失调, 外现于皮毛, 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 日久渐成肺经风热型痤疮;若人体感受湿热之邪, 或偏嗜辛辣之品, 多食鱼腥油腻肥甘之品, 或酗酒, 使中焦运化不周, 湿热内生湿热蕴结型痤疮;女子冲任不和致气血壅滞可致冲任不调型痤疮;若外受湿邪, 或起居饮食失宜, 损伤脾胃, 使脾气不健, 运化失调, 水湿内停, 则日久成痰, 痰湿外发肌肤, 凝滞颜面而发病, 表现为脾虚痰湿型痤疮。
刘叶兰[3] 将痤疮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热、郁和痰三方面,又将热分为三类,即风热:面鼻属肺, 肺经风热熏蒸, 邪壅肌肤而成;湿热: 长期饮食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之品, 酿生湿浊, 或汗出见湿, 湿郁化热而成, 或由于素体胃肠有热, 或暑热侵犯胃肠, 导致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 聚于毛孔则发为本病;血热: 青年人生机旺盛, 血气方刚, 阳热偏盛, 血热外壅, 若气血郁滞或夹湿夹毒, 壅于肌肤, 则易患此病。
亦将郁分为三类,即毒郁:粉刺日久, 毒热之邪直接侵入, 或热邪、湿热之邪郁久化毒, 湿毒郁滞, 不能外宣;血郁:痤疮日久不消, 影响气血运行, 瘀血阻滞;肝郁:女性患者青春期相火旺盛, 又饮食不节, 湿热内生, 停滞中焦, 肝胆疏泄异常, 以致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或冲任失调, 肝火夹血热上攻于胸背部与颜面, 发为痤疮。
最后,因脾胃失调, 运化失健, 酿生湿浊, 湿聚成痰, 或肝肾阴虚火旺, 灼液为痰, 痰凝肌肤而成痤疮。
笔者从古代医家和当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发现,其病因病机可以主要概括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肺卫,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风热熏蒸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若湿热久聚则可化毒生瘀,而发本病;或女子冲任不调致气血瘀滞而发;若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凝结而致;素体血热, 或嗜食辛辣、助生内热, 日久累及血分,血热郁滞而发。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可以将痤疮大致分为以下六个证型,即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毒瘀证、冲任不调证、痰湿凝结证和血热内蕴证。
23 临床表现多发于青春期男女,主要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偶尔也发生于其他部位,眶周皮肤从不累及。
患者开始时差不多都有黑头粉刺,或为白头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为针帽大小皮色丘疹,若发生炎症,粉刺发红,顶部会产生小脓疱。
破溃痊愈后,可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伤,严重者呈橘皮脸。
可并发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
自觉瘙痒或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自觉疼痛。
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大多逐渐痊愈或减轻。
4 辩证治疗4.1 肺经风热证崔秀梅等[4]对诊断为肺经风热证患者,年龄15~20岁依就诊先后分为2 组(治疗组105例为周一、三、五就诊者,对照组55例为周二、四就诊者,总计观察160 例),对治疗组予以口服复方清肺颗粒剂(由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每日量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方药为枇杷叶12g,桑白皮10g,金银花10g,浙贝母20g,野菊花30g,蛇莓10g,白花蛇舌草30g,天花粉20g,白薇10g,白蔹10g,珍珠母30g,草决明10g。
同时外涂0.3%达维邦(北京万辉药业集团)每日3次;0.025%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 次,局部外涂,疗程为4周;对对照组予以口服罗红霉素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0.15g,每日2次。
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2例,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9.5%;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4%。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
朱周等[5]对入选肺经风热型中度寻常痤疮患者116 例, 试验组66 例, 男28 例, 女38 例; 年龄16~38 岁, 平均24.6 岁; 病程2 月~15 a。
对照组50 例, 男21 例, 女29 例; 年龄17~36 岁, 平均23.9岁; 病程4 月~16 a,进行3了对照治疗,其中试验组口服中药痤疮合剂( 枇杷叶10 g、黄芩10 g、桑白皮10g、黄柏10 g、知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甘草10 g 等) 每日1 剂, 分早晚2 次; 对照组每日餐后口服异维A 酸胶丸每次10 mg, 每日2 次。
2 组患者均治疗6 周, 无伴随治疗。
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82%, 对照组总有效率84%,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针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崔氏和朱氏分别采用了复方清肺颗粒剂和中药痤疮合剂来对症治疗。
笔者认为,两方虽有差异,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中都用了枇杷叶和桑白皮,二药皆入肺经,合用能清泻肺热。
其中复方清肺颗粒剂再配以金银花、浙贝母、野菊花、蛇莓清热解毒散结,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白薇、白蔹清热凉血,珍珠母养颜美容,草决明清热降脂,润肠通便。
痤疮合剂则配以丹参、桃仁、红花化瘀散结,黄芩、黄柏、知母养阴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两方均有清泻肺热,解毒散结之功。
而《医宗金鉴》之枇杷清肺饮被认为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之经方,药物组成枇杷叶、桑白皮、人参、黄柏、黄连、甘草。
综合上述,枇杷叶与桑白皮可以被认为是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首选。
4.2 湿热蕴结证刘彦平等[6]对门诊患者共281 例,分为2 组。
治疗组184 例,男118 例,女66 例; 年龄18 ~ 36岁,平均22 42 岁; 病程最短2 个月,最长10 年,平均( 2.14± 0.68) 年。
对照组97 例,男55 例,女42 例; 年龄18 ~ 34岁,平均23.21 岁; 病程最短4 个月,最长8 年,平均( 1.89 ±0.42) 年进行了治疗观察,治疗组: 口服消痤养颜颗粒( 黄柏2 包、苦参2 包、丹参1 包、天花粉1 包、桃仁1 包、黄芩1 包、桔梗1 包、金银花1 包、益母草1 包、夏枯草1 包、白芷1 包,用开水约200ml 将上述颗粒化开,早晚各服100ml。
对照组: 予一清胶囊( 成都康宏公司生产)2 粒口服,3次/d。
连续治疗8 周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以皮损减少的总数为标准,观察皮损及伴发症状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组184 例; 治愈42 例(38.89%) ,好转107 例( 58.15%) ,未愈35 例( 19.02%) ,总有效率80.98%; 对照组97 例,治愈10 例( 10.31%) ,好转37 例( 38.14%) ,未愈50 例( 51.55%) ,总有效率48.4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林正平[7]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168 例,其中男76例,女92例;年龄14--28 岁,平均20岁;病程6 个月--3年,平均2 年;皮损以红肿疼痛的丘疹或脓丘疹为主,主要分布在颜面部,予以新癀片(主要由肿节风、三七、猪胆汁、水牛角粉、牛黄、珍珠层粉等组成)6 片研成细末与绿药膏(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出品)1 瓶(15g)调和,每天晚上先用清水清洁颜面部,然后涂抹上述药膏于长粉刺部位,每天1次,次日早晨洗去。
2周为1个疗程,1个月后评定疗效,平时洗脸时可使用硫磺香皂,面部如有绷紧感时可不用或少用,只要面部无绷紧感即可连续使用。
另外,平时少吃辛辣、厚味之品。
治疗结果168 例中治愈96 例,占57.14%;好转60 例,占35.71%;未愈12 例,占7.15%,:总有效率为92.85%。
用药过程中未出现过任何不良反应。
刘氏等[6]所用方中黄芩、黄柏、苦参均为苦寒之品,可清热燥湿,配合甘寒之金银花清热解毒相须为用,共为君药,既可清热燥湿,又不使阴液过度耗伤。
桃仁、益母草、丹参凉血活血、祛瘀除湿共为臣药。
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配合甘寒之天花粉清热、消肿、散结而为佐药。
白芷消肿排脓、疏散宣通,桔梗祛痰排脓散结,尚可引药上行,直达阳明经所过之面部,并配合夏枯草祛风散结、消肿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