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汉语国际教育13065007 洪丹蕾从魏晋历经南北朝,至唐朝前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中古时期的第一段。

这阶段魏晋文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1]“文学自觉”的定义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出现了这三个标志,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期,此前的时期虽然也有文学形式的出现,但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因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分析各个时期的文体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分为“三古七段”。

上古文学有先秦和两汉两段,这两个时期是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

⑴先秦时代主要有三种文体,即神话、诗歌和散文。

①诗歌领域主要作品有《诗经》和《楚辞》,因为是人民口耳相传的民歌,所以属于音乐范畴,他们主要的特点就是歌舞乐一体。

②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分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

像《老子》、《论语》是属于哲理散文;而《左传》和《战国策》就属于历史散文。

他们分别属于哲学和历史范畴。

先秦时代的文体没有属于文学范畴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⑵两汉时期主要文体有赋、散文和诗歌①赋的代表作家有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虽然赋有文学的特点,但是创作者写赋都是表达对国家的感叹,并没有写自身感受与想法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

②散文主要有历史散文(《史记》、《汉书》)、政论散文、哲理散文(《论衡》)与记事散文(《列传》、《说苑》)。

这些都不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不会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③诗歌里包括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属于音乐范畴,不是文学的自觉;但“古诗十九首”却被认为是预示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因为它有现代文学的特点,并且也是诗歌四个现象中唯一一个是文学形式的作品。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对于“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的理解主要有有三方面,一是“摆脱附庸”,如:“所谓文学的自觉,是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发展”。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萧统编辑《文选》,选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为标准,将经、子、史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完全区分开来,使文学摆脱经史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出来,南朝文人试图通过“文”与“笔”区分来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类型,刘勰《文心雕龙》说当时的“常言”即一般意见认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认为此时的文学同时最为集中的表现出来文人化、个性化、抒情化与审美化的特征,“文学自觉就是对文学的形式化、审美化、个性化特征的自觉”。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已指出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汉代人也指出辞赋具有“丽”的特点,这些都对文学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直至汉末,人们一直未能摆脱把它看作教化工具的观念,文学一直居于经学的附庸而未能独立发展。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念已经明确。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从建安开始,人们已经明确文学的特性。

曹丕作《典论·论文》,根据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加以分类,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诗赋“丽”的特性作了明确的概括;而且他还运用了“气”的理论,对作家各自不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后陆机作《文赋》,进一步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的束缚,在这篇《文赋》中已经看不到什么痕迹了;《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涉及情采、声律、比兴、夸饰等等方面,有意识地追求了文学的艺术美感和生命活力,标志了文学自觉,在克服了玄学思潮对文学过度的侵蚀之后,南朝文学再度接续了自建安以来文人文学注重华美的传统,并将之推向唯美化的程度。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

浅析魏晋南北朝是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且以五言古今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的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时间段内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这种现象的出现于这一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处在大汉王朝末期黄巾董卓大乱之后,乱世风云,老百姓处世艰难,战乱不断,而此后又出现了一个曹操,这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这就对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像我们今天,虽说言论自由,文风开放,但真真做起文章来,我们顾及的东西,考虑的因素不言而喻。

有些话我们应该说,但却不能说。

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不管是行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但纵观近代中国文学,“撞车现象”和歌功颂德的虚无缥缈之文学汗牛充栋。

在学校,每年或多或少的都会举行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但我又不得不说,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理智的清醒的认识历史,知道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吗?大学里,我们在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认真的对待,我们都对历史麻木了,历史在我们身上成了某种发泄某种情绪了工具,成了纯粹的喊口号主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发布时间:2009-1-25 8:29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

这场变革的历史契机来自汉末的大动乱,汉末至魏晋的长期的动乱使得两汉大一统的社会基本解体,思想统治随之松动,其具体表现就是经学统治的衰落乃至瓦解。

例如,曹操一改汉代的察举制,仿效战国时期的做法,主张“乱世用其才”,实行“唯才是举”,并公开发布文告,认为可以任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用兵之术”的人,这本身就是对经学的极大的蔑视,使人不再仅仅为儒家的经义而生活。

另一方面,经学统治的衰落使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解放,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这就易于导致人的感性的进一步觉醒。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门阀士族制度的存在。

自东汉以来,开始形成掌握了相当的政治权力、经济势力和文化知识的官宦世家,汉末便沿革成为豪门大族,并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统治者的社会基础,至曹丕则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正式承认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这一阶层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特征:第一,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多个大的宗族,其政治和经济势力相对独立,较少受朝代更迭的影响。

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第二,高踞于平民和庶族地主之上,等级严格,以致出现了“士庶天隔”的情况。

第三,构成士族的因素往往有两个,一是世积文儒,即累世业儒,书香传家,而且素有声望;二是位居清要,指祖先居官为多为清要的文职。

第四,生活上的奢华与情感上的放纵。

两汉的地主、官吏尚比较俭朴,但魏晋士族却一改斯风,崇尚奢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当时在士族中竟然传为美谈,可见一斑。

士族子弟不事生产,不学无术,追求享乐,蔚然成风,《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中,“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这样说到:“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李泽厚《美的历程》也写到:“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时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事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包括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以及声律、比兴、丽辞、夸饰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都是当时文学自觉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曹氏父子周围还集中了王桀、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在这一时期孕育发展。

作为一个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这一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思想上却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就三曹而言,诗歌创作即各具特色,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二、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以魏晋玄学为理论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佛教的传人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土壤,如文学中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词汇的扩大等。

三、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尤其是两晋诗坛,讲究语言的形式美,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体,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像一阵清凉之风吹入文坛,刺激着涛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此时的文学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对形式美的强调。

文学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价值的重估、文学题材的大开阔、在创作上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以及对语言的形式进行自觉的探索,对汉语这种语言的规律进行总结等方面。

标签:魏晋时期文学自觉1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由此而提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观点。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呢?所谓“文学的自觉”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拜托经学“附庸”的地位而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文学的自觉”是与人的自觉有深刻联系的。

人的自觉是“文学的自觉”所表现的深刻主题,而“文学的自觉”则是魏晋的自觉的表现形式。

“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如果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

2 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从东汉末年起到东晋灭亡,在这两百多年中内祸外患接踵而来,战争使得人们流离失所,人口大大减少,土地荒废,在这种社会大动荡时期,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传统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在这个时期,已不能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的有效武器而存在,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的需要。

再加上此时的儒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了,因为汉武帝时期起来的儒学,虽然顶着孔子的招牌,但其学说的本质,已并非孔子的真面目。

儒学中加进去了许多阴阳五行的学说,因而那时的儒学,就带有了浓厚的方士之气,哲学也就成了迷信的宗教。

当时的帝王、权贵却极爱这种哲学,这种哲学成了他们的护身符,但这种哲学对平民老百姓却无丝毫有利和受用之处,因此当政治动荡、政权分崩离析之时,这样的儒学也就跟着衰亡了。

而在动荡之时,人们思想往往更需要一种寄托,无论是知识分子阶层还是平民阶级,都有酿成新信仰、新宗教的需求,老庄玄学、道佛宗教便应运而生了。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文学的自觉有三个重要的标志: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征。

答: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魏晋以降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当时文化以巨大影响。

2 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

3 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宗教神学的勃兴。

4 区域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迁移转徙,各割据政权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这个时期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时经济、政治、学术思想、宗教、民族聚居以及社会风俗等,无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因此,作为反映上述各方面总和的文化(精神和物质的),不能不带有鲜明的地域型特征。

三.曹丕与曹操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答:相同的地方:1)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2)就诗歌创作而言,曹氏父子同为悲慨,曹操与曹丕的悲慨更多的是抒写时代的苦痛不相同的地方:1)曹操是一代枭雄,诗歌苍凉悲壮,霸气淋漓,很有王者之风;曹丕的诗歌婉约细丽,着重抒发个人情感,文辞纤细,与曹操的风格很不相同2)曹操的诗歌大都是缘事而发,描写现实;曹丕的诗歌多文士气,公子气。

3)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其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皆备。

四.简述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

答: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一、概述“魏晋文学自觉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指的是在魏晋时期,文学开始从经史之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意识。

这一说法自上世纪初由王国维等人提出以来,对于理解魏晋文学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反思也逐渐兴起。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说法的梳理和反思,重新审视魏晋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期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

在具体反思过程中,本文将首先回顾“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提出背景及其主要内涵,分析其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考察魏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学创作实践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等方面的情况,探讨“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尝试提出新的视角和方法,以重新审视魏晋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1. 简要介绍“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意义。

“魏晋文学自觉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指的是在魏晋时期(大约公元220年至04年2),文学创作开始表现出一种自觉性和独立性,与之前的文学形式相比,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表达和审美追求。

这一说法的历史背景与学术意义,不仅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在于它为我们理解古代文人心态和文学创作动机提供了重要视角。

历史背景方面,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士人阶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这种压力与困惑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对个体情感、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

同时,由于佛教、道教等思想的传入和融合,也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视角。

学术意义方面,“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究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揭示了魏晋时期文学创作的独特面貌,也为我们理解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通过对“魏晋文学自觉说”的研究,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创作动机,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和魅力。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

1.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但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论著大量出现,并已摆脱了两汉的儒家诗教观的束缚,涉及到了文学的地位,文学的风格特征及其与作家才性的关系,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文学创作与时代关系、文学的文体特点,文学批评与批评的原则、方法、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者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文学总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学思想,如《文选》等。

2、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就文学批评的概念、术语,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些特定的范畴。

如“风骨”、“风韵”、“形象”、“意象”、“兴会”、“兴象”等,也开始探讨“意与象”、“形与神”等的关系。

这些前所未有的概念、术语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内容,同时,它也标志着这一时期对于文学内部规律探索的加强。

3、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的文学思潮也极为活跃。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从东晋“玄言玄理”再到刘宋“山水清音”,从齐梁“新体”再到梁陈宫体,文学的风尚、题材、风貌的潜衍流变,无不呈现出这一时期求新求变的文学风貌,也折射出文学思潮的活跃。

以上这些表现都是前此的文学史所未曾有的,而这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表现。

2.简述其主要特征,有以下数端:答:1、这一时期文学批评著作大量涌现。

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是文学思想、文学思潮活跃的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在先秦两汉时期,没有专门论及文学创作与批评动的著作,那一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看法,大体沿袭汉儒论诗的“诗教观”,即所谓文学是用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教工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如下是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追溯到《汉书·燕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铬律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文心雕龙》的上篇主要的篇幅就是讨论文体共分33大类。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这在下面还要讲到。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自觉追求上。

上面提到过“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精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先秦两汉;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孕育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一种活泼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的景观。

与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充满了自觉性和创作的个性。

一、对于文学体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又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体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五言诗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的五言诗更加臻于成熟和完善,成为“众作之有滋味者”。

五言之外,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也形成和成熟于此时。

由于对汉语格律的的深入研究,齐永明间又创造出一种新诗体,其后宫体诗人更大量地写作五言四句的小诗,并使七言诗体隔句用韵的规律固定化,对绝句和律诗的基本程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架,为近代诗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多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这一传统文体一部分保持它奇句单行的本色,另一部分则受诗赋的影响而演变为骈文,成为声律和骈偶相结合的产物。

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

二、由民歌到文人抒情诗,文人的创作意识明确,在创作的过程中敞开情怀,显示自己的灵感与个性,文学本身的抒情性鲜明而突出在先秦两汉,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赋。

先秦的《诗经》奠定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道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但是《诗经》内容多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民歌,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生活。

由此可以概括,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文学的形式主要为民歌,尚未能显示作家的性灵和特色。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抒情文学开始涌现。

建安时期由于时代的现实基础不同,文人对传统思想有了很大的突破,故眼界和心胸得以开阔。

此时的文人作家均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己的性灵和个性,具有较高的文学抒情性。

三、开掘了许多新的文学题材,文学作品内容丰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显得多姿多彩这一时期的文学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后世盛行的各类题材几乎都在此时滥觞或发展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

形成了各具风格的作家群体
有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作家 群,他们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有以 陆机、潘岳为代表的“太康”作家群,其诗歌注重艺 术形式的追求,讲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有以沈约、 谢眺、王融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作家群。有以庾 信、徐陵为代表的“宫体诗”;有以嵇康、阮籍为代 表的“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这些作家对文 学语言的美感,对语言的对称美、辞彩美和韵律美结 合起来。
文学题材和体裁多样化
■ 散文方面,有美文之称的骈文最兴盛出现了 《洛神赋》《哀江南赋》《兰亭集序》等讲 究对偶、语言华丽的骈文。
■ 小说方面,出现了志怪和轶事两类代表作品。 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最为有名。轶事 小说有刘歆的《西京杂记》,后有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对后世的笔记小说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文学题材和体裁多样化
■ 这个时期,作家们开创了许多新的文学题材和体裁。在题 材方面,有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谢眺的山水诗,描写宫廷生活 的宫廷诗。
■ 体裁方面,诗歌五言诗趋于完善和成熟,曹丕、鲍照等人 在在七言古诗和乐府歌行方面的创作和探索,推动了七言 诗的发展;永明年间的“新体诗”则奠定了近体格律诗的 基础,徐陵编辑了诗歌专辑《玉台新咏》,保存了大量的 诗歌作品。
门阀大世族世袭荣华富贵,什么也不缺,他们认为 真正有价值,能传之久远而不朽的只有文学,于是 刻意作文。人们观念的变化,使文学本身的价值意 义显露出来,文学便获得了独立资格。曹丕在《典 论·论文》中指出:“概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 盛事”,文学作品开始表现出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 和审美倾向。
文学与学术进行了分离
■ 先秦时期,文学是经学的附庸。两汉时期,开始有 了文体区分意识,但汉人文学意识处在萌芽期。南 朝时,宋明帝召集学士,有意识地把文学从儒道史 阴阳中分离出来;《后汉书》列“文苑传”与“儒 林传”并立。《文心雕龙》以为有韵为文,无韵为 笔;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辑《文选》,他根据“事 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将文学与经、史、子区 分开来,《文选》中所确立的文学观念,对后世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

浅谈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浅谈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浅谈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作者:刘秀红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3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文坛无论是文学创作,理论评价,还是文学史的重新审视,都体现了开放、兼容、客观、理性的当代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中过多的政治意味日渐消退,学术研究的氛围则日益浓重,很多过去与时代主流意识相左的作品和评论又以本真面目在文学史中展现出来。

本文主要从当代“人”与“文”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对魏晋文学的一点看法。

一、乱世文学深化了文人对个体生命的体认中华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中讲求一个和字,而且用运动变化的的理论来突显和的重要,所以我们总能看到盛世王朝的大书特书之史笔,对于乱世、分裂、专制“则更多地从离乱、凋零的角度去阐述人民罹受的种种苦难,正史上也就常常出现带有主流意识评判的“黑暗、战争、独尊”等字眼,而从哲学角度来看“福祸相依”、“否极泰来”、“黑暗寓示着新的黎明”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转化中,恰恰是有缺憾的魏晋乱世衍生了自觉的魏晋文学。

战乱频繁,文人们的报国梦破灭了。

他们的目光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个人自我,面对死神暴虐,性命如蚁的残酷现实,他们更惊骇地意识到人生之短促,生命之脆弱。

因此,魏晋文人形成一种忧生惧死、依恋人生的凝重凄哀的自然生命意识。

作家们更多地在诗歌中流露出感叹生死的情感。

如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拟挽歌辞》,江淹的《恨赋》。

这种“年过何可攀援”、“人生如朝露”、“托体同山阿”的人生慨叹,使人更多地从生命过程和质量去强调生命的意义,从感官上去享受“朝夕生命”的快乐。

“天地无穷,人命有终。

立功扬名,行之在躬。

”(曹睿《月重轮行》)“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

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陈琳《游览》)即使汲汲于功名,其基点也不完全是献身帝业、忠君报国,而是追逐个人荣耀,借建功以扬名,实现个人自我的价值,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的存在。

立足点显然已转移到以个体生命意味为本位的基础之上。

魏晋时期的“文学的自觉”,正是孕生于这种充满个体生命意识的时代气氛之中。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

魏晋南北朝——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中国文学的自觉,指文学自身觉悟到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从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袁行霈指出,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对魏晋时期为文学自觉的时代的论证,如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观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也有“文学”与“文章”的概念,但“文章”的含义却与汉代不同。

曹丕所认为的文章有四: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虽然这种“文学”与现今的“文学”还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比汉人有很大的进步。

其一是它将史传排除在外,其二是将诗歌同辞赋并在一起纳入到了文学的范畴中来,这种一减一增虽然可不是简单的数学问题,而是大大的纯净了文学的概念。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对“文笔”进行了清晰的辨析。

在汉代,文笔是对各种文章著作的总称,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后来刘勰对其作了一个语言形式上的分析:“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也”这种分析也是比较粗浅的。

再后来萧绎才从文学的性质上对其作了精确的辨析:“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这种区分,无疑使人们对文学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也正是由于,这一时期的人们对文学认识清晰化,才有宋文帝时国家设立了与儒、玄、史并列的第四馆“文馆”。

还有一点我觉得是有必要一提的,那就是曹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高度概括出来的“以气为文”这个命题。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一、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从经学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了自身的自觉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韵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能敞开胸怀,无拘无束地抒写自我,显示自己的个性。

因而文学本身固有的特色即抒情性,更加鲜明突出。

这主要体现在诗、赋等文学作品抒情性的加强上。

如潘岳善写哀情;左思则善于咏史;刘琨善为凄厉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郭璞则善以游仙形式,来慨叹咏怀。

西晋末至东晋,玄言诗占领诗坛,抒情文学走向低谷。

但到了南北朝时,文学的抒情性又加强了,而且比以往更为突出。

这时的作家都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即使同是一情,也能写出各种细微差别。

例如同是“恨”,江淹的《恨赋》就写出了各种“恨”状;同是“别”,其《别赋》就写出了种种“别”情。

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

作家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陶渊明写他鄙薄官场、向往真淳之情;谢灵运写他“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胜”的矛盾;鲍照抒发他的豪迈与愤懑,庾信写他的沉痛与哀伤;宫体诗人也宣称“文章且须放荡”,要尽情显示自己的真情实感。

由于这时的作家大多数都独抒情愫,自显性灵,因而促进了作家各自独特风格的形成。

以建安而论,曹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丕则如幽闺思妇,流丽婉转;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刘桢则高风跨俗,挺拔清奇;王粲捷而能密,苍凉悲慨;蔡琰则长于叙事,凄婉深长。

建安以下,阮籍之遥深,嵇康之清峻,陆机之华美,左思之雄迈,刘琨之悲壮,陶渊明之恬淡,谢灵运之典丽,鲍照之俊逸,庾信之清新,各具风格,自成一家。

这种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正是文学自觉的表现。

这一时期,文学的地位被抬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4神州文学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赵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看到题目,你会有很多的疑问。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成为文学自觉时期的开始?之前的不是吗?那之前的文学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点一点来解决问题。

一、什么是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期间大约有300多年。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学术中独立出来,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在汉朝,所谓的文学指的就是学术,特别是指儒学。

到了南朝时期,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另外文笔也有一定的区别,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第二,文学的各种题材开始有了明确的划分标准。

曹丕认为“四科”各自的特点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也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即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因此要写的华丽;赋是用来状物的,因此要写的清楚明朗。

第三,开始对文学的审美有了字句的追求。

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征,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成为了文学的自觉重要的特征。

二、文学自觉开始的原因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绪,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西晋统一后有陷入了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后,北方十六国又开始了混战。

两百多年来,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废。

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对传统的儒学不再像以前一样崇拜,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其他寄托,许多新的信仰在知识分子和平民中产生,玄学、道教和佛教应时而生。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愿望也很难实现,玄学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士大夫或者读书人也开始产生了自觉,人性开始觉醒。

文学自觉的时代也就开始了。

三、文学创作的文学性上古文学是文学的非自觉时期。

根据三古七段,上古分为先秦和秦汉两个时期。

从魏晋时期开始,文学创作越来越倾向与文学的本体性和审美趋向,其政治性和功利性被逐渐淡化,文学创作风格开始多样化。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介绍建安文学时曾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自觉地时代’。

”这一“文学自觉”的看法成为后世中国文学史发展认识的一个基本的共识。

标签:魏晋;文学一、文学自觉的转变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文学一直作为政治目的和历史记录的附庸而存在。

最开始的文学——神话,起源于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想象,是在人们劳动生产的过程中的产物。

大量用牲畜的现象出现在甲骨上。

殷代时,事無巨细,必须请示鬼神,作为一切行动(尤其是农业劳动)的指南,并且有专门的巫和史来从事这种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活动的专职人员,这也是文学发生的雏形。

到了周代,有专门的机构采集民歌,与宫廷乐曲,祭祀颂歌等,一并集成《诗经》;将文化礼仪等典章制度记录下来,即《尚书》;东周时期,社会大变革催生了史官。

春秋时期出现了各种史书和散文;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中的“骚体”,也是由楚国民歌而来。

到了两汉,赋开始风靡一时,或是针砭时弊,或是高歌颂德;其余的或抒政见(如《盐铁论》),或成为倡优博弈的娱乐品(如王褒的《洞箫赋》),或干脆就以欺骗人民、束缚士人的谶纬迷信之词,都出于非文学的目的;而《史记》、《汉书》等著作的产生,单纯的站在历史的角度,没有考虑文学目的。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墨客在文章之中表情达意。

汉末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显露出天下一统的愿望;同时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文学批评由此出现,文学自觉性诞生,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等。

之后的正始文学,表达了阮籍等人以老庄的“自然”为旨来否定现实、韬晦遗世,抒发个人的苦闷思想与不满。

两晋的玄言诗从老庄超然物外的思想中寻求苟安生活的恬静心境,寄情山水,成为山水诗的开端;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辞官还乡,归隐田园;《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中,多是代表人民意识和夙愿的志怪小说。

南北朝时,佛经的传人使音韵学有了发展,将发现的“四声说”应用在诗歌上就创造了永明体,诗歌在形式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出于对形式美追求风气的影响下,骈文的发展也迎来一个高潮;此时还出现了“文笔之辨”,对文学的界限进行争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文学批评巨著应运而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1】【摘要】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并没有文学这一独立的门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个门类。

【关键词】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有意义的是文学的自觉,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自觉之后的文学。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这种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下面分别就从这三个标志来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现象。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先秦文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是文学的萌芽期。

接着到了两汉文学,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

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

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学创作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

这一时期文学最终成为了独立的门类。

先秦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这一时期没有纯文学的散文,散文的创作往往和历史和哲学掺杂在一起,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则注重了抒情性。

先秦没有赋这种文体,汉代的赋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而形成的新文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词赋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特色,文学性得到加强。

先秦小说是神话和寓言一类的故事。

汉代没有小说的文学形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小说逐渐成为一种正式文体。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先秦时期各种文体区分不太明显,文史哲不分,诗舞乐结合。

各种文体之间无明确的分界。

到了汉代,文体看似有了一定的分别,但文体掺杂现象仍然存在,但是大部分文体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写作要求和基本风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

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

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

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

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

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

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

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1.建安风骨与时代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

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

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

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

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

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

曹丕诗歌的音乐性。

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

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

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

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

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

《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

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

王粲的学术与文学。

《登楼赋》与《七哀诗》。

刘桢的个性。

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

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

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章正始文学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1、政治与文学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

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

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

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

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

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

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1、阮籍生平与思想阮氏家族。

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

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

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

《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

《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嵇康1、嵇康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

《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

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章西晋文学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

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

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

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

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

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

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傅玄与张华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

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

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

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

《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

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

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

长于哀诔的文风。

《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

与建安、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

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

《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

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

《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

《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

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

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章东晋文学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

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

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

玄言诗的评价。

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

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

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

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

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陶渊明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

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

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

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

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

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

(分类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

)平淡风格成因之分析:从矛盾到和谐。

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

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

《桃花源》之谜。

《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

陶渊明的接受史。

第六章刘宋文学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

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

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

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

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山水文学的兴盛。

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

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

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

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

谢灵运的文学创作道路。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

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

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

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

《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

《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

第七章齐梁陈文学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

永明文学的新变。

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

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

沈约的诗歌成就。

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悲剧。

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

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

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

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

皇权的纷争。

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

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

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

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

绮艳文风兴起。

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

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

第八章北朝文学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元魏王朝的建立。

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

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

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

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

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

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

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

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

《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就。

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衒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吴歌在东吴的兴起。

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

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

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

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

第二节北朝民歌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志怪小说志怪之源。

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

佛教、道教与志怪。

娱乐与志怪。

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

第二节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

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

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

《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