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6篇)

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6篇)

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6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篇一新课程将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着重点放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并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技巧。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观察—猜想—验证—应用”为主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知不觉”学习到新的知识。

在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激发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最后达成共识。

这节课我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三个三角形的争吵”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量一量”“剪—拼”贴近了学生的生活,降低了学习难度,注重学生们的动手实践,亲生去体验去感悟。

在操作反馈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第二,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经历量、剪、拼一系列操作活动,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

本节课不足之处:1学生在还没学习三角形的特性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就无法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2、在解决三角形内角和是什么这个问题,说的不够透彻,课后我改成这样,先让两个学生说,说完让一个学生指出来,指完并让他用黑色水笔画出来。

为验证三角形内是180度做铺垫。

3、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

而且由于内角和这个概念没有讲清楚,学生在这一环节花了一定的时间。

4、在学生汇报方法时,还应该用尺子比一下拼后的三个角是在一条直线上,更直观的说明三个角形成一个平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练习设计是有分层次,但是学生说的较少,我比较急地去分析,留给学生的时间不足这是我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用测量或剪拼的方法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与反思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与反思5篇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与反思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下面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教学内容及简析】《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1、电脑课件、展示台2、学具袋(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4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学准备】小棒、铅笔【教学设计】一、数铅笔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1、圈一圈,数一数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四、练一练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2、看谁数得快?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看谁的方法最好?3、接力赛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女生:34,36,38(相差2)男生:40,42,44女生:20,30,40(相差10)男生:50,60,70女生:45,50,55(相差5)男生:60,65,70女生:22,32,42(相差10)男生:52,62,72五、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99页例1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

2、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功能。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局部,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使学生能利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3、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模型〔符号例题要求〕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教师提问:〔1〕什么叫面积?〔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大约有多大〔用手势来表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教师:你知道2平方厘米有多大吗?你怎么想?要求学生:〔1〕用手比划大约有多大。

〔2〕说出想法。

〔包含有2个1平方厘米〕那么,6平方厘米有多大?2平方米有多大?你怎么想?二、探索发现,获取新知 1、引导探究。

取出一个长方形学具:〔1〕请同学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2〕取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排一排、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包含有几个1平方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启发谈话:如果要求长方形的面积,我的每一个都用面积单位来排一排,数一数,看它包含有几个面积单位,这样的方法可以吗?假设要计算较大操场的面积,我们应该怎么办?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呢?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3、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3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8篇)教学设计在书写的过程中,人们知道有哪些值得强调的事项吗,一定要重视格式正确,以下这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是来自于作者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促使学生加深对每句口诀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掌握乘法口诀。

2、使学生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灵活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推理概括能力,向学生渗透函数对应思想。

4、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的乐趣。

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师:刚才同学们悦耳的背书声,吸引海底的'小鱼来到我们的课上和我们一起学习。

它们啊!出了几个题目让你们做!小鱼说:你会吗?2x5= 4x4= 3x1= 5x4= 1x2= 5x3= 4x2= 4x3= 2x2= 1x3= 2x4= 2x2=师:同学们,你们1—5的乘法口诀学得真认真。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同学们自己编口诀,你们敢挑战吗?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师:老师很喜欢鱼,可是又老是养不好鱼,于是我就想,用三角形摆金鱼可以吗?(课件先出示一条金鱼)师:摆一条金鱼用了几个三角形?摆2条呢?那么摆3条、4条、5条、6条呢?学生讨论,然后完成下表。

(教材61页主题图下面的表格)鱼(条)1 2 3 4 5 6三角形(个)6 12 提问:1、6是有几个6相加得到的?乘法算式怎么列?那12呢?18、24、30、36呢?2、你能根据1x6=6,1x6=6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板书:一六得六)师:你能编出6的其它5句口诀吗?请你把教材61页的口诀补充完整(板书: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在生汇报时师板书,并让生说一说口诀所表示的意思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6的乘法口诀编出来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最新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最新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最新5篇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事先板书: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

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5篇

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5篇

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5篇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理性的深层次文化对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二.教学重难点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四.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认识时间单位〝秒〞(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3)学生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4)体验1秒钟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_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_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_,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3)学生反馈.(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3.练习:体验1分钟(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三)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2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补充: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②小明跑100米要用_().(2)跑步比赛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3)活动: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2《多位数的减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多位数减法连续退位的算理,能熟练使用此算理正确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发现被减数中间位置有0的多位数减法运算的算理的过程,感受由猜想到验证的数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收获通过合作与探究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难点:被减数中间有0或末尾两位都是0的多位数减法的算理.多位数减法的验证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同学们昨天晚上都看浙江卫视的《跑男》了么?大家最喜欢哪位明星呢?老师昨天在网上看到了喜欢他们的观众人数.其中,喜欢邓超的有4_人,喜欢Baby的有379人,喜欢李晨的有_8人.你们能快速帮老师算出来喜欢Baby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个么?喜欢邓超的人又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师生互动:同学们可能较快算出379-_8=2_,4_-_8=_5的结果,在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多位数减法中的不退位减及退位减.提问1: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说一下2_是如何得出的么?提问2:哪位同学能说一下_5又是怎么算的呢?2.提出原理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下几种特别的多位数减法(板书多位数减法) 老师还看到,喜欢陈赫的人有4_人,大家能用同样的办法告诉老师喜欢陈赫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呢?同学们前后四人结为一组一起来讨论一下,3分钟过后老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提问1:老师看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按照原来的方法,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向前退一当十时遇到了困难.3不够减向前退1时,发现十位是0,没法退了,那怎么办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十位是0没法退1当10时,再继续向前一位退1当10,此时十位变成了10,拿去1给个位,个位变成了_,_减8余5,十位剩9,减5余4,百位退1后剩3,减1余2,所以4_-_8=245.追问1:哪位同学能说一下4_-_8在计算时和我们前面学习到的多位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个位不够减应该连续向前退1进行两次.追问2:同学们能否用学习过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呢?预设一:_8+245=4_预设二:4_-245=_83.讲解原理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连续退位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在被减数中间有0时需要连续退位.4.应用原理提问:现在老师还知道喜欢祖蓝的人最多了,总共有500人,大家能快速算出喜欢祖蓝的人比喜欢李晨的人多多少么?追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他发现了什么呢?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被减数末尾两位都为0时,也是需要连续退位的.5.小结作业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呢?作业:同学们课下自己编一道中间有0的被减数的减法题目,回家考考我们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是否和我们一样聪明呢?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3比较数的大小[教材简解]教材中,例题重点描述的是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让学生利用数数.几十多来比较相应数的大小,在〝试一试〞中再利用比较计数器所表示数的大小,揭示了其他两种情况: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接着在〝想想做做〞中,直接比较数的大小.这样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目标预设]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比较能力.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组织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比.怎样想的,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认识.教学难点: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设计理念]本节课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教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实际情境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思路]在教学设计上以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抓住〝位数〞和〝数位〞的排列顺序进行比较数的大小.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谈话导入法和和引导发现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观察.思考.讨论.练习相结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辅助验证,帮助学生获取有关数比较的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了解家人的年龄,谁来汇报一下?(指名说)2.刚才___小朋友说他爸爸是36岁,爷爷是63岁,那么你们知道谁的年龄1大吗?3.要比较年龄的大小也就是比较数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层次一: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1)将数按数位分类多媒体展示: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展示(2)比大小多媒体显示:一位数和两位数比大小,学生口答,教师多媒体展示多媒体显示:(3)练习并小结:课件出示题目,指明学生口答,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比较数的大小,先比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层次二:例题,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1).出示多媒体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潮水退去以后,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一会儿,小松鼠.大白兔都捡了一篮贝壳.小松鼠数了数说:〝我捡了38个贝壳.〞大白兔数了数说:〝我捡了46个.〞小松鼠说:〝我捡得多.〞大白兔说:〝我捡得多.〞到底谁捡得多呢?你能给他们当一下裁判吗?2.小松鼠.大白兔到底谁捡得多呢?为什么?请你把想法告诉你同桌的小朋友.3.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表扬说得对的小朋友.4.指出:比较两个小动物谁捡得多,也就是比较38与46的大小.(板书:46○38)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多种方法.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可以用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谁来写一写?5.指名板书后读一读.6.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层次三: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大.1.多媒体显示63○68:小结:两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当十位相同时,就比个位,个位大的那个数就3大.2.试一试(出示计数器)(1)看着计数器把数写出来.(53.56;100.98)(2)这两组数我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在书上完成)(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学生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三.组织练习,深化提高1.〝想想做做〞第2.3题2.〝想想做做〞第4题(1)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个位是6的两位数,比一比哪个,哪个最小,去掉重复的,排一排.说说个位上是6的两位数一共有几个?是哪几个?(2)小组中每人写出1个十位上是6的两位数,比比哪个,哪个最小?3.〝想想做做〞第5题(1)看图,兔妈妈给小兔照了3张照片:猜猜各是什么季节?各个季节的温度也不同,看了计温的温度计,老师写出了3个表示气温的数:2度.20度.35度.(2)你能用符号表示3个数的大小关系吗?4.〝想想做做〞第6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5.写数游戏:学生随意写一个数.(1)以小组为单位从小到大排一排.(2)比30大比60小的数站起来排队.(3)个位是7的数站起来排队.(4)大于60的数站起来排队.四.全课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4[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从而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数学教学教学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下面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反思的几点做法.一.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二.课堂教学反思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在解答此题时,有一学生列式为:3+5=8(平方米),当学生都笑他错误时,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梯形的高是2米,可计算面积时,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一说,感觉还有道理,此时我顺势引导:〝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呢?〞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些我们不能预料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地反思,启发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三.课后总结的反思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每一节课螳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巧妙地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教学中的亮点,精彩片断,以及教师在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示.情境的创设而产生的灵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处等,课后进行认真反思,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3. 反思学生的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独特见解或是学生的问题,如能力缺陷,思维障碍,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业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一些老师解决不了的奇特问题,记录到课后去研究.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和从教学中学会什么的有效途径,勤反思,也是现代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提炼,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促使自己成长与进步,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学能手.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5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四.从练习谈有效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1.少而精.2.具备典型性.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小学数学我的教学设计反思方案。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通用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通用

小学数学教案反思通用
一、教案设计反思:
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能否体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要求?
2.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
3.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教学过程是否设计合理,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思考?
5. 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合理,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
二、具体措施改进:
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课程要求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和串联,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能力。

5.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

三、教学反思总结:
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反思,我意识到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主动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问题解决。

在今后的教
学中,我将更加重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有效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灵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场景,注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希望我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激励。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四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四篇)

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

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___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

”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___个十和___个一合起来是11。

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

”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8篇)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

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6.4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生:6.45?+4.29师:第二个问题,谁来?生:6.45?-4.29师:很好!那6.45?+4.29和6.4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生:相同数位对齐.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生:小数点对齐.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数学家的故事:6.4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材分析从“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数学家故事引入,接着为学生创设两个活动情景:1.用100米篱笆,在空地上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并对实践中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

2.用100米篱笆,利用一堵足够长的墙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

在实践中发现“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小”,与前一结论“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特点进行示范、启迪,让学生发现圆形设计方案没有利用墙,从而激发学生出“灵感思维”——100米篱笆,靠墙围成半圆形养鸡场面积最大,不仅解决课前“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得到再一次的飞跃,也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机会。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经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图形知识,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诱发灵感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探究中,经历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活动过程,探索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2.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几种主要平面图形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1.认识到运用图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规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学会“问题——实践探索-——解释——再实践、反思——结论”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强化“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

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示问疑:⒈、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二、初读课文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

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

读完。

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

反馈检查。

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

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

大家学的很好。

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二、精读课文⒈、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

⒉、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9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这次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教学内容:教材55页例3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二、新授(一)教学例3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板书:35÷7=5(二)完成“做一做”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3、学生自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四、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教学目标: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小学数学教案说课稿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说课稿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说课稿反思
一、教案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的一节认识数字8和9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数字8和9,掌握数字8和9的书写和读法,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字8和9。

二、说课要点:
1. 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数字8和9,并进行相关练习。

2. 通过活动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发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明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 在教学引导上,应该更多地使用举例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在互动环节,我应该更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心。

通过反思,我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的方面。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86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片各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各三组、剪刀等。

【学具准备】:每组同学准备两个完全一样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欣赏画面,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让学生找自己会算面积的图形,并说出计算公式。

教师提问: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关于三角形,你学过哪些有关的知识。

学生回答,师展示。

二、分组操作和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一)1、上节课,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

大家猜一猜: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呢?2、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的完全一样的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3、按照你的想法,和小组内同学一起拼一拼,剪一剪,看一看,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4、学生小组合作,拼剪图形。

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拼剪。

5、各小组填写发现报告单,填写我们是用()拼或剪成了()。

6、小组汇报摆出的结果:7、组织学生讨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平均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4.4 平均数》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的《平均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本质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用于展示和讲解。

3.学生活动: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上讨论和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如学校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速度。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平均数。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的性质,如总数、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精选6篇)四年级数学教案反思篇1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

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1、小数是怎么来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6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一为了总结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十年实验的经验,交流江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探索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数学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决定举办“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教学设计应围绕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所安排的教学内容,突出教材自身特色,体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合理选择、有效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思考,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文稿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

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部分必不可少。

“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字数一般在500之内。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忌空话套话。

“教学过程”是文稿的主体。

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

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这样的安排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字数一般在500之内。

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小学数学教案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与反思
课题:认识小数
教学目标:
1. 知道小数是数轴上的一种数表示形式。

2. 能够用小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能够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1. 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小数的比较和运算。

教学准备:
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

2. 教学工具:数轴、小数卡片、小数运算练习题。

教学步骤:
1. 引入新知识:通过展示数轴,让学生认识小数是数轴上的一种表示形式。

2. 认识小数:让学生观察小数的结构,明白小数点的作用和位置。

3. 比较大小:让学生通过比较大小数的练习,掌握小数的大小关系。

4. 小数运算:教授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问题中练习运算。

实施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小数的概念理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在比较大小和运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设计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小数的概念。

另外,我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教材44-45页(周长的认识)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

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
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教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光盘、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

)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

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44页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板书】
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封闭平面图形
绕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

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

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

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

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

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
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