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第六章 社会群体(11.8)
6章社会群体
![6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1549bbc84028915f804dc27b.png)
36
第二,有持续的相互交往。群体成员之间的 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比较长久 的交往。一个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的 交往可以是面对面的、非常亲密的,如 一个班级的同学,一个系里的教师; 也可以是间接的,比较疏远的,如大公司董 事会成员与雇员,校长与同学们以及教 师们。
37
第三,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 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 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 念、信仰、价值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 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的或 者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在群体面临外部 的压力或内部少数成员的反叛时,群体意 识和群体规范更为清晰,其作用也更为明 显。
22
其次,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 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 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 织目标的实现。如正式组织中的裙带关系、 帮派集团等。
23
所谓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 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 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 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缺乏 情感层面的关系,很少有感情上的联系, 面对面的接触也主要是工作性的或者程序 性的。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 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等。
29
所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 任何“别人”的所有群体。内群体中的成 员对外群体及其成员,在心理上无任何归 属感。 随着个人不断加入或者退出某个群体,内 外群体会不断发生相互转换的现象。
30
31
(四)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主要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 性质来划分 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 叫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 落、部族等等具体形式。血缘群体历史最 为悠久,是个体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的出发点。
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4401113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bc.png)
像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某某学校校友会、业余摄影爱好者协会等组织均属于正式的社会群体。
协同
社会群体社会群体之间不“协同”与“协同”是交互作用的系统。例如:甲社会群体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或 者损害,乙社会群体没能去关心和帮助,导致矛盾激化,反过来使乙社会群体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于是引发更多 社会群体去关心和帮助甲社会群体。也正因为如此,社会群体才能构成社会法的主体,社会群体解决社会矛盾的 积极性才能够得以调动起来。竞争的弱点使得协同论成为现实的必要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然而,由于 生产能力有限,人类生产出的财富难以满足所有成员的需要,于是,总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牟取利益的竞争。 竞争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不断地产生着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问题”),有时这些矛盾 非常尖锐,于是,社会各方逐步形成配合和协助的认识,并采取办法来尽量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这里的配 合、协助,实际上就是“协同”。
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1.物质生产 2.精神生产 3.人口生产 4.社会关系的生产
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
初级群体,又称首届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 即初级社会关系。
2.
功能与影响
个人功能
社会功能
对消费者影响
1.完成社会任务,实现社会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通过人类实现的。由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承担着 不同的社会任务,履行不同的社会功能。
2.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社会大系统是由许多社会群体构成的,社会的稳定取 决于群体的稳定,通过群体的稳定达到社会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群体安定团结是社会安定团 结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学》自学重点范围六
![《社会学》自学重点范围六](https://img.taocdn.com/s3/m/141b7e23eefdc8d376ee3251.png)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第一节社会群体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的定义社会群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
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基本的具体的社会结构。
2、群体的共同特征群体的共同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通过群体之间区分的标志如服装、说话的风格、行为作派等来判断一个人的群体所属。
跟在多克后面出出入入的就是诺顿帮的成员,他们在群内得到认同,称自己为该群体成员,期望本群体成员做出某种行为;也有来自群体外的认同,他不期望本群体外的成员界入其行为中。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在诺顿帮看不出已婚男子与单身汉的区别,他们每周留一个晚上与妻子出去,或有一些机会一起外出,招待客人,除此之外,几乎可以一周内每个晚上在街角找到他们的踪迹,活动路线大致是:下班回家-→出去闲逛-→回家吃饭-→回街角-→去洗澡-→再闲逛,他们的交往不是临时性的,是比较长久的。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相互交往中形成彼此遵守且具有约束力的义务、规范,对领袖,对下属要求都很明确。
长期交往形成彼此很深的情感,通过一些特殊的意义和规范产生群体文化。
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和规范,群体中的人就产生了一种作为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同感。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在内部活动以及与外界交往时,群体将按不同地位予以明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在群体意识与规范影响下,能够由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起群体活动。
3、群体的类型群体的类型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可依据不同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类型。
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它们分别是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内群体与外群体;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
4、初级群体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社会学家很早就区分了群体的这两个基本类型: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社 会 群 体
![社 会 群 体](https://img.taocdn.com/s3/m/2cd996c6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8.png)
.
.
中国文化中的“圈子”
•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团体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 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 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 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 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以 ‘己’为中心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 愈推愈薄” 。以差序方式建构的社会关系,离圆心越近,道 德性和工具性责任越重。这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费孝通:《乡土中国》)
• 初级群体还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当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亲密 关系能够维持时,个人就能够在其中得到感情满足,从而会减 少敌对情绪,社会因此而减少了反抗者。
.
.
社会学
向。
.
.
• 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是由哈 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一、【照明实验】 二、【福利实验】 三、【访谈实验】 四、【群体实验】(这一试验表明,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
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 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 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
.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成员有限(规模小) 2、成员间有长期的、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 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角色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
.
.
(二)初级群体的功能
• 初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和基本场所。初级群体中建立的 人际关系往往是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如有意外的缺员或置换 就会引起群体的震荡和不安。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44f1d65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1d.png)
集体行为(集体、大众)概念: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脱离或者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
特点:1.人数众多2.非个性化(集体匿名):自我约束力大大下降3.暂时性4.狂热性:个人理性被集体狂热影响常见集合行为(一)恐慌(二)流行1.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和选择性2.流行是个人表现和从众心理的统一(三)谣言1.简略化:过分概括2.片面化:断章取义3.同化:添油加醋4.逻辑化:自圆其说社会群体(p111)定义:又称社会团体,一般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广义: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者是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与集群区分集群:临时集中起来的人群(乘客)与社会类属区分社会类属:有共同社会特征的一类人(老年人、大学生群体)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形成归属感)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亲疏远近)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初级群体:不明显次级群体:明确严格5.有一致行动的目标和能力类型(p113)(一)根据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2.次级群体(次数群体):为了某种特定目标(二)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划分1.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无明确规章(三)按照成员的心理归属划分1、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的自觉认同2、外群体:内群体外的人组成(四)按照成员的身份归属1.所属群体:成员身份所属于的群体2.参照群体:被某些成员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五)按照人际关系划分1.血缘:血缘或生理关系2.地缘3.业缘:劳动环境和职业4.趣缘社会群体的结构和作用过程一、群体凝聚力(内力)定义: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之中整合为一体的力量二、群体凝聚力的发展层次1.人际吸引2.形成规范并遵从3.统一群体和自身目标、内化群体规范三、影响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是否有吸引力以及成员是否能够感受到吸引力2.个人和群体利益能否保持一致:互惠性原则3.群体关系的结构是否有互补性和一致性一致性:目标、利益互补性:气质、性格功能1.正功能(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维护社会秩序2.负功能(1)压抑个性和积极性:群体压力与盲从(2)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小团体”。
第6章 社会群体
![第6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453f8f4efe4733687e21aa27.png)
第8讲社会群体一、人类的群集特性婴儿对社会性交往感兴趣:2个月时可被同伴出现唤醒,并与同伴对视;6—9个月可直接用言语和微笑注视对方,对方也常模仿这种方式将信息返回。
没有与人的接触会出现各种问题:丧失人性(如狼孩)(如不会说、直立、饮食、无情感)(如自闭症等)社会学家对人类群集性的解释:P.96对付外在压力:当人们感觉到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时,他们就有结成群体的倾向;合作的需要:当个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达到目标时,他会寻求与他人合作。
情感发泄与表达的需要:群体能提供情感支持和自我表达的机会,如苦闷时找朋友倾诉。
二、群体的定义与类型1、群体(groups)的定义“社会集合体”/“集群”(aggregate):暂时处于同一空间而互不隶属的个体总和。
如停车等待绿灯的人、电影院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公共汽车、同一班机乘客“类群”(category):是一种统计量。
因拥有某些相似特征但互不交往的人,如河南人、退休人员、身高超过1.8米的男人、戴眼镜的女生等。
“群体”: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一起打打闹闹的小学生。
社会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持续互动的人组成的有机共同体。
共同体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且有相似的行为标准、价值观念和社会期待。
1)群体成员间有持续互动。
2)群体成员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认同感首先指成员对群体的认同,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群体负有责任;其次,认同感也包含成员之间相互认同(“我们是一波的”)。
3)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边界使群体之间相互区分。
边界由人员的从属反映出来(即某人是否从属于某个群体);也通过认同感反映出来。
这两者往往使群体边界变得非常复杂。
(身在国民党,但心系共产党)默扎菲尔·谢尔夫(Muzafer Sheilf)关于群体界限的实地研究:一群互不相识的11-12岁男孩,来自中产阶级家庭,信仰新教。
这群孩子被告知去进行夏令营,不知被用来做实验。
先提几条假设:群体竞争 + 敌意;相互接触并不能有效减少群体紧张和冲突。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f5aef52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4.png)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 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
性或一致性利益关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
2022/1/9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程度、群体目标、控制手段、满足需
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在组织程度方面,非正式群 体较低,而正式群体较高;(2)在群体目标方面,非正式 群体是不明确的,是泛目标,而正式群体是明确而专一的; (3)在控制手段方面,非正式群体依靠的道德、习俗的力 量,而正式群体则主要是依靠纪律、制度的力量;(4)非 正式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正式群体则只能满 足人们的部分需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五、基本群体的功能(《教程》p127)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4、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200222/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的原始人没有 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 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
份和边界线。 (2)冲突具有群体保护功能,或者说具有“安全阀”作用。
(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与冲突的后果有密切联系。 群体成员关系越紧密,群体内的冲突破坏性后果可能会越 强烈。
(4)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强内部的团聚力。因此,寻找敌 人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第六章 社会群体
![第六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933a5b6dddccda38376baf22.png)
二、群体规范
• 1、含义:
• 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
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 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两种类型: • 正式规范 • 非正式规范
2、群体规范的形成: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影响。 (2.)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成 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使各成员 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 形成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
群体规模(应用)
我应该与几个人住一屋?
• 2人:既是友好的体现,又是 紧张之源; • 3人:如其中两个人意见一致, 第三个人可能心理失衡; • 5人:奇数成员使平衡成为可 能;如果分裂成了三人多数派 和两人少数派,也没有人会感 到被抛弃;群体的大小可以使 成员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一个 角色;而不会使某个人总处在 一种位置。(最合适)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二)社会的需要
• 是社会整合的必要条件 • 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基本单位
思考题:
人类与动物 群体生活的不同?
人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不同:
•
• • •
动物 生物现象 遗传结果 靠本能控制
人类 社会现象 学习结果 靠规范控制
•三、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group)
一、涵义:
• 初级社会群体最早由库利提出 • 费孝通主编《社会学概论》:“是由面 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人际关系 的群体” •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指 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 础而结成的社会群体。”
二、基本特点:
• • • • • • • 规模小,成员有限 成员间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替代 群体整合程度高 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第六章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8a35332208a1284ac95043cd.png)
2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念、类型
❖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
个人集合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 与偶然群体、统计群体不同,其特征: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主要是目标)和群体规范 4.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的行为。
返回
精选2021版课件
40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夫妻关系在家庭中的地位有什么变化? 不同社会中的亲子关系有何差异?
精选2021版课件
15
(三)家庭的功能
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 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地讲家 庭具有以下几种主要功能:
1.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
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3)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导致一些不利于 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精选2021版课件
34
积极的一面
(1) 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初级群体的控 制往往会妨碍个性的自由发展,因此初级群体 的影响力的削弱,有可能扩大人们的私人空间, 促进人们自主性的发挥。
(2) 正式组织的兴起,会打破初级群体的封闭性 和排它性,消除隔阂,有利于促进更大范围的 社会整合。
2.生育和社会化功能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
殖两个方面。
精选2021版课件
16
3.性生活和感情交流功能 4.抚育和赡养的功能 抚育是对子女生活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
们的教育。
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
5.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家庭是个人休息和娱乐的场所。家庭娱乐对
精选2021版课件
社会群体概要
![社会群体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537a35f7360cba1aa811da2b.png)
4.家庭的某些功能进一步社会化。
中国的家庭关系可能出现如下变化: 1.家庭关系将从亲子本位逐步转向夫妻本位。 2.夫妻将从两性结合的经济合作共同体向感情伦理实 体 转变,爱情在调解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将加大。 3.平等自主意识将成为处理夫妻关系的主导思想,主从 型夫妻和依附型夫妻逐渐减少。 4.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将彻底打破。 5.子女在维系夫妻关系中的作用减弱;丁克家庭将在大 城市逐渐增多。 6.夫妻间的责任义务意识将经历淡化-重构一再强化的过 程。 7.离婚率在继续上升一段时期后逐渐走向正常。
三、婚姻 1、婚姻准备 社会化与 个性化 择偶: 2、结婚、离婚、寡居
四、家庭的发展趋势 (一)关于家庭未来的理论:消亡论、永恒论、多样化 论、核心化论 (二)海外婚姻新模式 (三)中国家庭发展主要特征及趋势: 1.婚姻从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逐渐向以爱情为基础的 自由自主的婚姻发展。 2.关系由家长制、男尊女卑向自由民主、男女平等的方 向发展。 3.家庭结构向核心家庭发展,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三、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规模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一、初级社会群体研究 人大 P157 二、初级社会群体特征 教材 P102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人大P161 四、我国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人大P163
第四节
家庭
一、家庭的起源: 概念 家庭演化史 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 一夫一妻制 二、关于家庭的理论视角 (吉登斯P166) 1。功能主义 2。女性主义 3。家庭社会学的新视角(贝克夫妇)
第六章
社会群体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 一、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 征和主要分类,群体的结构 二、初级社会群体:家庭与邻里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一、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关于社会群体,社会学界存在不同理解。一 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定义社会 群体。在把握这一定义的时候,要注意社会群 体与一般的聚集体、社会类属的区别。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第六讲:社会群体(2013)
![第六讲:社会群体(2013)](https://img.taocdn.com/s3/m/9dd5cc2aaf45b307e87197cc.png)
• 趣缘群体:因人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
• 志缘群体:因人们的志向、信仰而结合成的群体。如宗教 团体、迷信组织、政治团体和党派等。
先赋群体和自致群体
• 先赋群体:个人生来就具有该群体的属性, 且此种属性一般不能由个人选择和改变的 群体。例如性别群体、年龄群体、种族群 体。
• 自致群体: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获得进入资 格或个人自由选择的群体,例如大学生群 体。
群体规模与人们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 责任意识 规模 小群体 集中 亲密 非正式 疏远 正式 直接 关系特点 互动模式
大群体
分散
间接
思考。。。。。
课堂讨论问题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经常分成 小组来进行?
群体规范
• 每个群体都有特定的行为规范,它规定群体成员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群体规范是群体区 别于简单聚合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群体规范是群体内的是非标准。
五人群体
最适当的群体规模,这类群体的规模最有利于有效地 完成群体目标。具有三个有助于群体稳定的特征:1, 奇数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2,这种群体倾向 于分裂成一个三人的多数派和一个两人的少数派,分 歧的时候也不会出现两种意见势均力敌的现象,少数 派也不至于完全孤立。3,这样的群体规模足可以使成 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另一种角色,如从领导者变 成协调者,而不会使人总处在一种位置。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的区别
群体的形成方式 成员的参与程度
初 级 群 体 自然形成
成员之间的 人际关系
群体的功 能
多方面功 能,如社 会化,情 感满足, 社会控制 等功能 单一特定 功能
涉及成员生活的许多方面, 人为中心、 交往深入,影响广泛 互动频繁, 长久。
次 级 群 体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27c7d0a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0.png)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趣缘群体和志缘群体 血缘群体:因婚姻和血缘关系而结合成的群体,是最
早产生的一种群体类型。 地缘群体:长期居住在相近的区域里所结合成的群体,
基本形式是邻居。 业缘群体:因某一职业或工作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
如工厂机关等。 趣缘群体:因人们有共同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体。 志缘群体:因人们的志向、信仰而结合成的群体。如
次级群体强调非个人、非情感的人际关系,要求成员 在群体活动中必须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次级群体成员的成员以间接互动为主。互动不频繁, 一般时间比较短。
内群体和外群体(ingroups and outgroups)
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创造了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词 语来分别描述成员对自己群体和别的群体的感受。
野餐桌旁聚集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社会群体。也许是一 个家庭或者亲密朋友的星期日郊游活动。
群体的类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以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为标准)
内群体和外群体(以群体的个体对该群体的关系和态 度为标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群体的社会关系是否存在 严格规定为标准)
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群体成员的实际归属和内在 愿望为标准)
库利最早使用这个词,primary=first,初级的意义是多 方面的,表示“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 是最基本的”。
后来的学者把这个词扩大到用于有类似家庭纽带关系 的所有群体。例如,家庭、邻里、少儿伙伴、朋友圈 子、某些运动队、班级、政治上或经济上的亲密团体、 以及复杂社会组织内部的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群体等。
领导风格的不同特点 专制型领导:领导是唯一可以决定群体政策和任务
分配的人。对成员的批评常有个人色彩。 民主型领导:政策的决定和任务的分配通过了群体
社会群体概述
![社会群体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b2865ecf84b9d528ea7aba.png)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概述一、社会群体的含义社会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一般来说,两个人以上的组合体,就可以视作群体。
社会群体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理解来自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的观点。
库利认为社会群体包括家庭、邻里、朋友群这样的初级社会群体,也包括像政党、社团、社会组织这样的次级社会群体,实际上,它包括了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社会共同生活单位。
狭义的理解来自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霍曼斯的见解。
霍曼斯把社会群体仅仅解释为直接面对面交往的小群体。
他认为,一个群体是有一些人组成的,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常交往,每一个成员都能和群体中的所有其他成员直接接触,无须经过他人的帮助。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一般而言,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交往关系。
社会群体必须是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的,这种纽带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使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
通过某些可与群体外的人区分开来的标志,这些人不仅被该群体的成员所认同,而且,非本群体的成员也一直认为他们是属于该群体的。
2.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因此,他们相互之间持续着比较长久的互动和交往活动。
3.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利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4.群体成员有共同行为的能力。
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会群体随时可以产生共同一致的行动。
社会群体与乌合之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共同行动的能力。
三、社会群体的分类1.依群体中的社会关系分类以关系亲密,直接接触的初级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初级群体;以关系相对疏远,间接接触的次级关系为形成的次级群体。
与初级群体相反,次级群体是专门化、非个人化的,仅仅涉及到有限的个性特征。
第六章-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30304ddf9ec3d5bbfd0a744a.png)
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
A.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 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 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 B.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 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 为的范围和准则。
C.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 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在群体中为什么有的人特别受其他人的喜欢,
而有的人则为什么没有多少朋友?为什么有 些人之间容易形成关系密切的小群体,而有 些人彼此之间则相互游离?也就是说群体中 的各种人际关系是按照什么原则什么规律形 成的呢?
1、邻近律
2、对等律 3、一致律 4、互补律 5、个人特征的影响
至于相似与互补的重要性问题,需要同角色作用联 系起来考虑。在角色作用相同时,人们需要的是更 多的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例如在大部分的友谊关系 中,决定喜欢的重要因素基本上是相似性。而当角 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角色 作用不同,行为就不能相同,要想在相互作用中彼 此的行为协调默契,就得需要一些相互补充的人格 特征。现代科层制中的上下级关系往往是这种互补 关系的绝好说明。就像帕金森说的那样:“当官的 人需要补充的人是助手而不是对手。”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1、初级群体(首属 2、次级群体(次属
群体、基本群体) 是指由面对面互动 所形成的、具有亲 密的人际关系和浓 厚的感情色彩的社 会群体。
群体、间接群体)它 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 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 一起,通过明确的规 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 的社会群体。
群体类别 项目
第六章 社会群体
本章结构
一、社会群体概述
二、社会群体运行机制 三、初级群体
2016年新版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群体与组织
![2016年新版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群体与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8f454997d4d8d15abe234e5b.png)
A、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
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B、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
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 织目标的实现。
在转型期,初级群体日渐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角色参与 交往往往包含每个参与者的多重角色 交往一般仅涉及特定角色与利益,具 与利益,具有普遍性的特征 有特殊性的特征 人格投入 参与者的全部人格特征的投入 参与者只投入了与具体情境相关的人 格特征 交往范围 抱哈大量自由的交往 与特殊关系主体的片面交往 情感特征 成员交往充满个性与情感 个性、情感性相对较少
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成员数量有限较多交往方式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间接交往借助媒介角色参与交往往往包含每个参与者的多重角色与利益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交往一般仅涉及特定角色与利益具有特殊性的特征人格投入参与者的全部人格特征的投入参与者只投入了与具体情境相关的人格特征交往范围抱哈大量自由的交往与特殊关系主体的片面交往情感特征成员交往充满个性与情感个性情感性相对较少成员替代成员不易替代成员容易互相替代整合程度群体整合程度高群体整合程度低控制手段非正式手段正式手段活动空间接近
5人组合:研究表明,一个小群体的最合适的规模是5个人。
5人群体具有三个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特征: A、奇数的成员数目使犄角平衡成为可能; B、这样的群体倾向于分裂成一个3人的多数派和一个2人 的少数派,因此没有人会完全感到被抛弃; C、这样的群体大小足以使其成员轻易地从一种角色转到 另一种角色。 群体每增加一个成员,群体的人际关系就会复杂很多。
构的基本要素。
群体的规模对群体凝聚力有较大影响。群体的规模越
社会学概论 第6章 社会群体
![社会学概论 第6章 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948d771ba6c30c2259019ea8.png)
第六章 社会群体
•
内外有别的观念内化在群体成员的心里,有时会通过外在的形
式加以突出和强调。制服就是一个例子。各类集体项目的体育 比赛中,每队的队员都身着统一的队服,一方面防止比赛时自 摆乌龙,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区分加强了队员内部的认同。
•
社会学家们使用内群体和外群体概念时,主要用来分析个人对 于内群体的肯定和忠诚、对于外群体的排斥和疏远的态度。
6.1 社会群体概述
6.1.3 社会群体的类型和结构
• • •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产生的条件 初级群体发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
在没有严格规定的开放性角度之间; 在感情色彩较为浓厚的人之间;是人的情感的温床,也是人的 情感的归宿地。人们在情感最寂寞和最渴望的时候,往往第一 个想到是家和亲密的伙伴。 在社会地位接近,或有着某种特殊社会关系间。
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 (1) (P82)
6.1 社会群体概述
6.1.1 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偶遇群体
• •
1.社会群体的含义 群体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形态 , 群体也 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
会中,社会群体与一般聚集体以及社
会类属之间的界限既是确定的又是不 确定的。 • • 社会群体与偶然性社会聚集体 社会群体与社会类别
6.1 社会群体概述
6.1.3 社会群体的类型和结构
• •
第6章社会群体
![第6章社会群体](https://img.taocdn.com/s3/m/944681be5fbfc77da369b127.png)
5)一个新群体——电子社区:由定期在网 上交流的人组成,成员有共同爱好
● 交往的匿名性、不确定性,短期互动性
三、群体内部的运作方式(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1、群体规模
● “二人群体”:
1)最紧密的群体。 2)最不稳定的群体
人们会用某些特殊标识来区分内外群体
默顿:群体成员对内外群体可能持双重标准
4)按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分:隶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隶属群体(即内群体):个体实际参加的群体。 参照群体:能给某一群体成员提供某种参照对象
并试图效法的群体,是人们心目中想要加入的群 体,其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是参照者个人的目标 或标准。
妻1
○1
妻2————○——————妻3——
妹妹
我、我哥(弟)
即将出世
继弟、妹
返回
为何有的同居双方决定结婚而有的不会?
承诺的层次
百
同居5—7年之后的情况
分 分 仍然 仍然在一起的同居
比手 在
者的情况
一起 结婚 仍然同居
婚姻的替代物 10% 35% 65% 25%
40%
通向婚姻之路 46% 31% 69% 52%
2、领袖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许多因素影响人们选择领导(P.165-166)
领导人能代表群体成员的价值观,或有能力使 群体摆脱危机;
领导人趋向于更健谈、更能表现坚定和自信。 高大魁梧、长相英俊者更可能成为领导。 社会心理学家Howells & Becker 实验:我们
倾向于与对面而不是身边的人进行更多互动, 因此,影响人们选择领导的因素可能很微妙。
17%
试婚
15% 51% 49% 2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群体是氏族、家庭群体。
社会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所组成,但不能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群体成员必须由某种纽带联系起来,这种纽带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关系又以不同的性质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
第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持续的相互交往的活动,因为一些偶然事件聚在一起的人群不能称为社会群体。
如电影院里的观众等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里行为的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或遵守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和态度。
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兴趣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一些模糊或明确规定的行为规范。
2 社会群体有哪些类型?答:社会群体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1)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
血缘群体包括:家庭、氏族、部落等;地缘群体包括:邻居、老乡等;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现代社会中三种群体并存且协同发挥作用,但业缘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根据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而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则具有非正式化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正式群体处于主导地位而非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正式群体如学校、公司等;非正式群体如邻里、老乡等。
(3)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标准来划分,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前者是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后者是指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的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产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
根据群体成员的不同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而同一参照群体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往往参照群体跟所属群体是同类群体,但也不排除例外。
(4)根据群体成员的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
基本群体也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它是指成员之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群体。
社会组织也叫次级群体,它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群体;它的成员间关系较间接,情感色彩较淡薄,公务性较强。
3 什么是基本群体?基本群体有哪些特征?(05简答)答:基本群体又称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基本群体是指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
库利所指的初级群体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成长过程最初加入的群体,它对于个人的人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起到最初的作用;属于这种群体的有家庭、儿童游戏群体。
后来一些社会学家将这个概念扩大到人际关系紧密的其他群体,特别是将工作小组归入基本群体的范畴。
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都具有各自研究价值和意义。
基本群体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规模较小。
基本群体大多是小群体,成员相对是彼此能够有足够机会接触和交往的重要保证。
第二,面对面的互动。
初级群体规模小,成员之间能面对面的直接接触,这样能加深成员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关系。
面对面的的互动是基本群体产生、形成和发展额重要条件。
第三,群体成员难以替代,基本群体里成员扮演多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表现出全部个性;于是成员间形成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关系。
第四,非正式控制。
基本群体往往不是靠正式控制维系的,而是通过习俗、道德、社会舆论等非正式控制手段来维系。
第五,聚合力和持久性强。
基本群体成员间有着很强的生存依赖关系和归属感,决定了它的聚合力和持久性强。
另外,从发展角度看,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家庭等。
4 基本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作用?答:第一,基本群体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一旦离开基本群体,个人的生活往往在情感、物质基础上出现缺失。
第二,基本群体承担社会化的任务。
所有类型的基本群体对于人的社会化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在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额意义;基本群体是个人获得社会性的摇篮,人的个性成长与他赖以生存的基本群体的状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三,基本群体是社会的稳定力量。
社会总是通过基本群体和社会组织将个人有机集合成各种社会结构,从而构成社会整体。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以基本群体的稳定和发展为基础的。
基本群体的上述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是:基本群体的目标、它的稳定性以及群体内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等。
6 家庭是如何演化的?答: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由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发展,由较低的形式演进到较高的形式。
通常认为家庭经历了如下四个形态:(1)血缘家庭。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
原始人类在自然规律作用下,认识到不同年龄人的生理差别,内部逐渐地选择按辈份划分婚姻。
这时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血缘家庭即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活单位。
(2)普那路亚家庭。
普那路亚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
这个名称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乎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路亚”。
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制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
此时人们逐渐认识到族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关系的观念,家庭内部开始排除亲兄弟姐妹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两个氏族之间的群婚。
这就是普那路亚家庭形式。
(3)对偶家庭。
它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家庭形式,由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而来。
这种家庭由一对配偶短暂结合而成,所生子女属母系所有。
这种对偶家庭不是氏族公社的独立经济单位,社会的基本组织仍是母系氏族。
对偶婚以从群婚时代的单纯性关系转变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联系。
对偶婚实行的结果是给家庭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即除了生母之外,已有可能确认生父。
(4)一夫一妻制。
这种家庭产生于原始社会某期。
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文明时代。
它诞生的动力是财富的增加和按父系继承财产的要求。
一夫一妻制相对于对偶家庭而言:夫权高于一切;婚姻关系比较牢固。
一夫一妻制家庭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有着不同的表现。
从家庭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各种家庭形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自然选择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是家庭演化的根本动力。
7 现代家庭结构分类答: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按照家庭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人口要素等综合指标来划分,可以把家庭的结构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类型家庭等类型。
第一,核心家庭。
是由一对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家庭成员减少到最小程度,只有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
核心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社会形式。
(图)此外有两种不完整形式:(1)配偶家庭。
即只有一对夫妇而没有子女的家庭。
其中一种是未育配偶家庭,即尚未生育子女的一对夫妇所组成的家庭;另一类是空巢家庭,即子女均已成婚并单独生活,只剩下夫妇两人的家庭。
(2)单亲家庭。
即由于死亡或离婚而只剩下夫妇中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此中又分为父单亲家庭和母单亲家庭。
第二,主干家庭。
又称扩大的核心家庭。
是指由父母与一个已的婚子女及未婚兄弟姐妹所组成的家庭。
这种家庭有两代夫妻;家庭成员一般是两代或三代人(包括父母一方去世的情况),这类家庭中一般有婆媳、祖孙、叔嫂或姑嫂等关系。
主干家庭两种不完整形式:(1)配偶主干家庭,即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青少年的家庭。
(2)单亲主干家庭,即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主干家庭。
第三,联合家庭。
是指,至少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这种类型是核心家庭同代横向扩大的结果,它突出表现为人口较多,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这种形式的家庭已经很少了。
联合家庭主要形式:(1)异代联合家庭,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与父母所组成的家庭。
(2)同代联合家庭,即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第四,其他家庭。
是指上述各种类型之外的其他情况的家庭,如收养关系、父母双亡的未婚兄弟姐妹、祖孙两人、单身家庭等。
这类家庭往往不存在婚姻关系。
8、什么是家庭?家庭有哪些基本的社会功能?(09已考)答:(1)经济功能。
家庭的经济功能在于组织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即是一个社会生活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
近代工业从家庭手工业中脱胎出来进入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家庭的生产功能首先在城市雇佣劳动者家庭中消失。
而现代社会城市家庭大多只保留了消费功能。
目前在农村,由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且允许城乡个体经济的存在,使家庭的生产功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增加,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需的。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家庭的生产功能将不断减弱。
(2)人口再生产的功能。
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功能。
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
(3)满足性需要的功能。
男女两性缔结婚姻关系之后,性爱就成为维系相互关系的主要纽带。
性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是满足夫妇性需要的场所。
(4)教育功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终生不会毕业额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
传统家庭教育常常带有职业化的特征,一种职业往往代代相传;而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非职业化的趋势,职业教育功能发生外移。
(5)赡养与抚养功能。
抚养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和赡养老人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这是人类繁衍的需要。
目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还不够普遍与全面,因而赡养老人在现阶段仍然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
(6)感情交流。
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
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特殊的亲缘关系的基础之上。
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能满足成员的精神需要,而在现代生活中精神方面的获得越显重要,于是家庭的感情交流功能也得到了增强。
家庭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庭功能的变迁主要表现在:(1)部分功能的外移。
受产业分工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日益发达的工业、教育、福利、服务组织,把家庭的经济、教育、生育、赡养与抚养功能不断吸收过来,并把这些功能提高到新的水平。
(2)部分功能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