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法国启蒙美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高很多。
戏剧理论中对“关系”和“情境”的 强调
思想总体特点
反“文明”的启蒙者
一般 的启蒙者都肯定科学和艺术,而卢梭在《论科学与 艺术》中则采取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端姿态来否 定科学和艺术。
这种否定的逻辑如下:人生而自由,这在原始“自然状 态”中才是完整的,文明的罪过在于伤害了这种自由 , 腐蚀和损害了人性 。(人性本善,而文明损害了人们本 来纯正的德行。使人奢侈、堕落,丧失了勇敢。)
制度的影响。 “把妇女关在闺房之中的民族的诗,与妇女享有没有限制的自由的民 族的诗是不会相同的”
语言 ”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 “
简评
伏尔泰在文学上主导倾向仍是古典主义的;但已具 有了欧洲化的甚至是世界的视野;他对审美趣味的 普遍与相对的看法带有辩证的力量,对各民族审美 差异比较与原因归结,已带有后来实证主义的色彩。
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的美
“一朵马兰花可以在马兰花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花类中 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植物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大自然 的产物中是美的或丑的。”
悲剧《贺拉斯》中的“让他死”
美在关系的意义和问题
指出了美的相对性
历史上不同的美 不同民族见到的不同的美 “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
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 路易十五(1715-1774)王权开始衰落 路易十六(1774-1792)
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主要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1689-1755) 伏尔泰(1694-1778) 卢梭(1712-1778) 狄德罗(1713-1784)
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
三级会议—进攻巴士底狱—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雾 月政变
法国启蒙运动
总体倾向:
the Enlightenment (illumination);照亮、启迪 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封建主义、神学教条
反对宗教蒙昧,提倡理性与科学:理性衡量和判断一切 反对封建专制,宣扬“天赋人权”,主张自由和平等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论 美》)
“我把凡是本身包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在我的
悟性中唤起‘关系’这个概念的,叫做外在于
我的美;凡是(已经)唤起这个概念的一切,
我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
是客观的,是“物体所具有的形式”,卢浮宫的门面 (前壁)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
人体“任何一个器官的变化都会牵动其他器官发 生变化”;皮肤的色泽会“随着心灵轻盈活跃的 起伏而变化无穷”
绘画要表现出人物和身份和关系。
推崇格勒兹:他的风俗画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 情风俗,精确地描绘出了画中人的身份、地位、个性、 心情及彼此间的关系。
批评布歇:画面虚假、造作,没有生活气息。 加进了生活迹象的风景画,比单纯的影物画在意境上
“荷马、维吉尔、塔索和弥尔顿几乎全是凭自己的天才创作的。一 大堆法则和限制只会束缚这些伟大人物的发展,而对那种缺乏才能 的人也不会有所帮助。对于那些参加赛跑的人,是不应该将他们的 脚拴起来的。不少批评家想从荷马的作品中找寻法则,实际上这种 法则根本就不存在。” (《论史诗》)
对莎士比亚的矛盾评价
(莎士比亚)“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他具有充沛的活力和 自然而卓绝的天才,但毫无高尚的趣味,也丝毫不懂戏剧艺 术的规律。”(《哲学通信·谈悲剧》)
肯定莎士比亚“动人的章节”和“优美的诗篇”;但认为 他趣味不够雅驯,像“喝醉了的野蛮人”。
《奥赛罗》扼杀妻子,她还大声喊冤 《哈姆雷特》中的掘墓人,饮着酒,唱小调,对见到的骷髅还开玩
审美差异性的成因
生活环境。 “英国人对有关航海生活的比拟和譬喻要比巴黎人清楚得多,后者一 般地说很少有机会见到船只。 ……
气候。 “在一个气候潮湿寒冷的国家里,会产生出建筑、家具、服饰上的特 殊风格,这种鉴赏力是非常良好的,但却是罗马或者西西里亚所完全 不能接受的。”
民族性格 。 有文化教养但寡于交往的民族与机智俏皮、交往广泛以至放荡不羁的 民族的缺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两个民族的喜剧也有了不同的发展。
丽的天才,那种低级的灵魂” 柏克的评价:“除虚荣心而外,他不抱任何原则,
来左右他的感情或指导他的理智。” 休谟的评价:“他在整个一生中只是有所感觉,在
这方面他的敏感性达到我从未见过任何先例的高度; 然而这种敏感性给予他的,还是一种痛苦甚于快乐 的尖锐的感觉。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 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在这情况下被赶出 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1746年开始与达朗贝主编《百科全书》25年。 这是他一生最 重要的工作。(出版时间1751—1772;37卷)
1749年因《论盲人书简》中的无神论立场而被投入监狱。 晚年曾受叶卡捷琳娜邀请访问,受到很高的礼遇和欢迎。 1784年2月29日跟客人聊天时还说“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
疑”。第二天午饭后溘然长逝。
矛盾:实际上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美,不存在 “外在于我的美”。
见到的美(美在关系)
“他们把那些本身包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唤起‘关系’ 这个概念的一切,叫作真实的美,而把凡能唤起与应 作比较的东西之间的恰当关系的一切叫作相对的美。”
事物本身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真实的美
孤立地看一朵花或一条鱼“在它们的构成部分之间看到了秩 序,安排,对称,关系。”
不同国家文风的比较 西班牙: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 英国:更加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 于一切。 法国:则有更加明彻、严密和幽雅的风格。既没有英国人的力量, 也没有意大利人的柔和,前者在他们看来显得凶猛粗暴,后者在 他们看来又未免缺乏须眉气概。
审美趣味有高下之分
来美的发展史;如果你挑选一个你喜欢的其他品 质来作为一般美的特性,那么你的概念将立刻被 限制在空间和时间的某一点上。”
问题:
“关系”过于笼统,没有指明美的关系与不美的 关系是什么,所以等于没有对美进行界定。
后来对“美在关系”的具体化
《画论》关系明确化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因 果关系,直到发展成对“情境”的强调
卢梭的影响
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
《新爱洛伊丝》中的强烈的情感表现 “回到自然”的口号。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
生平 美在关系说 戏剧理论
生平
1713-1784 生于小城朗格里,父亲是制刀匠。希望他将来做担任神职。 1732年(19岁)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在青年求学期间,博览群书,热衷于从文学、科学和哲学中汲取知识。
恩格斯的评价: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 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影响:论声望他不及伏尔泰,论对后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 不及卢梭;但通过主编《百科全书》,对整个启蒙思潮起到了 重要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尤其是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要比伏尔 泵和卢梭都更为丰富。
美在关系说
主要内容:
宗教:自然神论、无神论——上帝、宗教迷信
斯宾诺莎(1632-1677):神即自然
哲学:机械唯物论——经院哲学 经济:自由放任——封建束缚 政治:社会契约——王权神授;自由、平等——专制、等
级 认识:科学、知识——习俗偏见和无知
伏尔泰的文艺美学
生平和思想特点 在文艺思想上的矛盾 论审美趣味 论审美差异的成因 简评
卢梭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影响
生平及人格 思想总体特点 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 卢梭的影响
卢梭生平
生平:1712-1778
生于日内瓦,钟表工人之子,从小生活贫困,做过学徒、 仆人和家庭教师。
1728年投奔华伦夫人 1742年去巴黎; 1743-1744,任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后回巴黎 1749和1755两次应第戎学院的征文,写《论科学与艺术》
“趣味无争辩”用在味觉上是合适的,而用在艺术上就不恰 当。
“由于在这里有着明显的美,那么,因而有能够马上识破 这些美的高明的鉴赏力,又有对它视而不见的低下的鉴赏 力”
“当然,也有僵化的心灵,反常的理智,它们是任何人任 何东西都无法打动,无法引导他们走上正路;不必与他们 去争辩趣味,因为对他们根本谈不上趣味。”
18世纪法国启蒙美学
——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的美学
内容
17、18世纪法国的历史概况
王朝与革命 启蒙运动
伏尔泰的文艺思想 卢梭对美学的影响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
17、18世纪的法国历史背景
封建王权的极盛和衰落
波旁王朝的统治(1589-1792;拿破伦帝国:1814-1830; 七月王朝1830-1848)
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6-1762:先是住“退隐庐”,后移居他处,《新爱络
绮丝》(1761)《社会契约论》《爱弥尔》(1762) 1762-1770:流亡:瑞士-圣皮埃尔岛-英国-法国-巴黎;期
间写成《忏悔录》 1778:逝世
并不完美的人格
偷窃;遗弃朋友;遗弃孩子;被害妄想狂 评价伏尔泰:“那种鼓吹不敬神的喇叭手,那种华
一切科学都源于卑鄙。
天文学出于占星术迷信;雄辩术出于野心;几何学Baidu Nhomakorabea于贪婪;物 理学出于无聊的好奇;伦理学发源于人的自尊等。
《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
戏剧无助于人的道德完善
反驳“净化说” 。
唯一可以用来净化激情的武器是理性。而不是激起它。
反驳“悲剧通过恐怖引起怜悯” ,这种怜悯无用。
思想特点:两面性和矛盾性
政治:抨击专制,但主张一种开明的君主制,而不是共和制 宗教:反对蒙昧主义、宗教偏见和教会权威,但又认为宗教对于抑制人类
的情欲和恶习是必不可少的。 文学:有古典主义的趣味,但又反对法则
文艺思想上的矛盾性
对古典主义的推崇和实践
推崇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莫里哀,称他们为“神人般的人”。 实践:史诗《亨利亚德》(1728);悲剧遵循“三一律”
笑,
“我是头一个人从莎士比亚的大粪堆里所发现的珍珠指给法 国人看,真料想不到有一天我竟帮助人们把高乃依和拉辛的 桂冠放在脚下践踏,来替一位野蛮的戏子贴金。”
伏尔泰论审美趣味
1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有共同美也有个别性质的美
“难道没有为所有的民族共同接受的关于鉴赏趣味的准则吗?毫无 疑问,这样的准则是有很多的。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荷马,德谟斯 梯尼,维吉尔,西塞罗等在某种程度上已将所有的欧洲人联合起来 置于他们的支配之下,并为所有各民族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文艺共和 国。但是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之中,各个国家引进了各自的特殊的欣 赏趣味。”
怜悯是“无用的、只满足于流几滴眼泪的怜悯,丝毫 无助于人类爱的产生。嗜血的苏拉听到讲别人的暴行 时也流泪,就是例证。”
“每当我在剧院里看见有人伤心落泪,我立即就会想 起美莎琳娜为可怜的瓦列里·阿齐阿兹基流下的眼泪。”
“当我们把眼泪献给虚构的作品时,我们就满足了人 道的需要而不再向我们提出其余的要求,但是现实生 活中受苦的人要求我们关心、支援、宽慰、帮忙就不 同了,如满足这些要求,就会使我们陷进他们的困 境,……”
提倡创作上的天才,反对法则
“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的束缚,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 的。指导写作的书比比皆是,而切实可行的范例却很少见到。用权 威的口吻谈论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讨 论作诗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创作出来的诗却只有一首。教授雄辩术 的教师随处可见,可是几乎就没有一个雄辩家。”
生平和思想特点
生平:1694-1778
青年时期两次入狱 32-34岁避居英国 回国后因书遭祸,隐居15年,曾任史官,52岁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曾受普鲁士国王邀请 晚年为《百科全书》撰稿 对中国文化与智慧的肯定
《中国孤儿》(1755);《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推崇儒家伦理道 德主义
戏剧理论中对“关系”和“情境”的 强调
思想总体特点
反“文明”的启蒙者
一般 的启蒙者都肯定科学和艺术,而卢梭在《论科学与 艺术》中则采取了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极端姿态来否 定科学和艺术。
这种否定的逻辑如下:人生而自由,这在原始“自然状 态”中才是完整的,文明的罪过在于伤害了这种自由 , 腐蚀和损害了人性 。(人性本善,而文明损害了人们本 来纯正的德行。使人奢侈、堕落,丧失了勇敢。)
制度的影响。 “把妇女关在闺房之中的民族的诗,与妇女享有没有限制的自由的民 族的诗是不会相同的”
语言 ”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 “
简评
伏尔泰在文学上主导倾向仍是古典主义的;但已具 有了欧洲化的甚至是世界的视野;他对审美趣味的 普遍与相对的看法带有辩证的力量,对各民族审美 差异比较与原因归结,已带有后来实证主义的色彩。
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对的美
“一朵马兰花可以在马兰花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花类中 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植物中是美的或丑的,可以在大自然 的产物中是美的或丑的。”
悲剧《贺拉斯》中的“让他死”
美在关系的意义和问题
指出了美的相对性
历史上不同的美 不同民族见到的不同的美 “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
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 路易十五(1715-1774)王权开始衰落 路易十六(1774-1792)
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主要启蒙思想家
孟德斯鸠(1689-1755) 伏尔泰(1694-1778) 卢梭(1712-1778) 狄德罗(1713-1784)
资产阶级革命(1789—1794)
三级会议—进攻巴士底狱—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雾 月政变
法国启蒙运动
总体倾向:
the Enlightenment (illumination);照亮、启迪 文艺复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理性主义、人道主义——封建主义、神学教条
反对宗教蒙昧,提倡理性与科学:理性衡量和判断一切 反对封建专制,宣扬“天赋人权”,主张自由和平等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论 美》)
“我把凡是本身包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在我的
悟性中唤起‘关系’这个概念的,叫做外在于
我的美;凡是(已经)唤起这个概念的一切,
我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
是客观的,是“物体所具有的形式”,卢浮宫的门面 (前壁)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
人体“任何一个器官的变化都会牵动其他器官发 生变化”;皮肤的色泽会“随着心灵轻盈活跃的 起伏而变化无穷”
绘画要表现出人物和身份和关系。
推崇格勒兹:他的风俗画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 情风俗,精确地描绘出了画中人的身份、地位、个性、 心情及彼此间的关系。
批评布歇:画面虚假、造作,没有生活气息。 加进了生活迹象的风景画,比单纯的影物画在意境上
“荷马、维吉尔、塔索和弥尔顿几乎全是凭自己的天才创作的。一 大堆法则和限制只会束缚这些伟大人物的发展,而对那种缺乏才能 的人也不会有所帮助。对于那些参加赛跑的人,是不应该将他们的 脚拴起来的。不少批评家想从荷马的作品中找寻法则,实际上这种 法则根本就不存在。” (《论史诗》)
对莎士比亚的矛盾评价
(莎士比亚)“创造性地发展了戏剧,他具有充沛的活力和 自然而卓绝的天才,但毫无高尚的趣味,也丝毫不懂戏剧艺 术的规律。”(《哲学通信·谈悲剧》)
肯定莎士比亚“动人的章节”和“优美的诗篇”;但认为 他趣味不够雅驯,像“喝醉了的野蛮人”。
《奥赛罗》扼杀妻子,她还大声喊冤 《哈姆雷特》中的掘墓人,饮着酒,唱小调,对见到的骷髅还开玩
审美差异性的成因
生活环境。 “英国人对有关航海生活的比拟和譬喻要比巴黎人清楚得多,后者一 般地说很少有机会见到船只。 ……
气候。 “在一个气候潮湿寒冷的国家里,会产生出建筑、家具、服饰上的特 殊风格,这种鉴赏力是非常良好的,但却是罗马或者西西里亚所完全 不能接受的。”
民族性格 。 有文化教养但寡于交往的民族与机智俏皮、交往广泛以至放荡不羁的 民族的缺点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两个民族的喜剧也有了不同的发展。
丽的天才,那种低级的灵魂” 柏克的评价:“除虚荣心而外,他不抱任何原则,
来左右他的感情或指导他的理智。” 休谟的评价:“他在整个一生中只是有所感觉,在
这方面他的敏感性达到我从未见过任何先例的高度; 然而这种敏感性给予他的,还是一种痛苦甚于快乐 的尖锐的感觉。他好像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 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在这情况下被赶出 去和猛烈的狂风暴雨进行搏斗。”
1746年开始与达朗贝主编《百科全书》25年。 这是他一生最 重要的工作。(出版时间1751—1772;37卷)
1749年因《论盲人书简》中的无神论立场而被投入监狱。 晚年曾受叶卡捷琳娜邀请访问,受到很高的礼遇和欢迎。 1784年2月29日跟客人聊天时还说“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
疑”。第二天午饭后溘然长逝。
矛盾:实际上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美,不存在 “外在于我的美”。
见到的美(美在关系)
“他们把那些本身包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唤起‘关系’ 这个概念的一切,叫作真实的美,而把凡能唤起与应 作比较的东西之间的恰当关系的一切叫作相对的美。”
事物本身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真实的美
孤立地看一朵花或一条鱼“在它们的构成部分之间看到了秩 序,安排,对称,关系。”
不同国家文风的比较 西班牙:词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 英国:更加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 于一切。 法国:则有更加明彻、严密和幽雅的风格。既没有英国人的力量, 也没有意大利人的柔和,前者在他们看来显得凶猛粗暴,后者在 他们看来又未免缺乏须眉气概。
审美趣味有高下之分
来美的发展史;如果你挑选一个你喜欢的其他品 质来作为一般美的特性,那么你的概念将立刻被 限制在空间和时间的某一点上。”
问题:
“关系”过于笼统,没有指明美的关系与不美的 关系是什么,所以等于没有对美进行界定。
后来对“美在关系”的具体化
《画论》关系明确化为事物的内在联系或因 果关系,直到发展成对“情境”的强调
卢梭的影响
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
《新爱洛伊丝》中的强烈的情感表现 “回到自然”的口号。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
生平 美在关系说 戏剧理论
生平
1713-1784 生于小城朗格里,父亲是制刀匠。希望他将来做担任神职。 1732年(19岁)获巴黎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在青年求学期间,博览群书,热衷于从文学、科学和哲学中汲取知识。
恩格斯的评价:如果说,有谁为了“对真理和正义的热诚”而 献出了整个生命,那么狄德罗就是这样的人。
影响:论声望他不及伏尔泰,论对后来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 不及卢梭;但通过主编《百科全书》,对整个启蒙思潮起到了 重要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尤其是他的文艺和美学思想要比伏尔 泵和卢梭都更为丰富。
美在关系说
主要内容:
宗教:自然神论、无神论——上帝、宗教迷信
斯宾诺莎(1632-1677):神即自然
哲学:机械唯物论——经院哲学 经济:自由放任——封建束缚 政治:社会契约——王权神授;自由、平等——专制、等
级 认识:科学、知识——习俗偏见和无知
伏尔泰的文艺美学
生平和思想特点 在文艺思想上的矛盾 论审美趣味 论审美差异的成因 简评
卢梭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影响
生平及人格 思想总体特点 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 卢梭的影响
卢梭生平
生平:1712-1778
生于日内瓦,钟表工人之子,从小生活贫困,做过学徒、 仆人和家庭教师。
1728年投奔华伦夫人 1742年去巴黎; 1743-1744,任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后回巴黎 1749和1755两次应第戎学院的征文,写《论科学与艺术》
“趣味无争辩”用在味觉上是合适的,而用在艺术上就不恰 当。
“由于在这里有着明显的美,那么,因而有能够马上识破 这些美的高明的鉴赏力,又有对它视而不见的低下的鉴赏 力”
“当然,也有僵化的心灵,反常的理智,它们是任何人任 何东西都无法打动,无法引导他们走上正路;不必与他们 去争辩趣味,因为对他们根本谈不上趣味。”
18世纪法国启蒙美学
——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的美学
内容
17、18世纪法国的历史概况
王朝与革命 启蒙运动
伏尔泰的文艺思想 卢梭对美学的影响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
17、18世纪的法国历史背景
封建王权的极盛和衰落
波旁王朝的统治(1589-1792;拿破伦帝国:1814-1830; 七月王朝1830-1848)
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6-1762:先是住“退隐庐”,后移居他处,《新爱络
绮丝》(1761)《社会契约论》《爱弥尔》(1762) 1762-1770:流亡:瑞士-圣皮埃尔岛-英国-法国-巴黎;期
间写成《忏悔录》 1778:逝世
并不完美的人格
偷窃;遗弃朋友;遗弃孩子;被害妄想狂 评价伏尔泰:“那种鼓吹不敬神的喇叭手,那种华
一切科学都源于卑鄙。
天文学出于占星术迷信;雄辩术出于野心;几何学Baidu Nhomakorabea于贪婪;物 理学出于无聊的好奇;伦理学发源于人的自尊等。
《给达朗贝论戏剧的信》
戏剧无助于人的道德完善
反驳“净化说” 。
唯一可以用来净化激情的武器是理性。而不是激起它。
反驳“悲剧通过恐怖引起怜悯” ,这种怜悯无用。
思想特点:两面性和矛盾性
政治:抨击专制,但主张一种开明的君主制,而不是共和制 宗教:反对蒙昧主义、宗教偏见和教会权威,但又认为宗教对于抑制人类
的情欲和恶习是必不可少的。 文学:有古典主义的趣味,但又反对法则
文艺思想上的矛盾性
对古典主义的推崇和实践
推崇古典主义剧作家拉辛、莫里哀,称他们为“神人般的人”。 实践:史诗《亨利亚德》(1728);悲剧遵循“三一律”
笑,
“我是头一个人从莎士比亚的大粪堆里所发现的珍珠指给法 国人看,真料想不到有一天我竟帮助人们把高乃依和拉辛的 桂冠放在脚下践踏,来替一位野蛮的戏子贴金。”
伏尔泰论审美趣味
1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有共同美也有个别性质的美
“难道没有为所有的民族共同接受的关于鉴赏趣味的准则吗?毫无 疑问,这样的准则是有很多的。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荷马,德谟斯 梯尼,维吉尔,西塞罗等在某种程度上已将所有的欧洲人联合起来 置于他们的支配之下,并为所有各民族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文艺共和 国。但是在这个共同的领域之中,各个国家引进了各自的特殊的欣 赏趣味。”
怜悯是“无用的、只满足于流几滴眼泪的怜悯,丝毫 无助于人类爱的产生。嗜血的苏拉听到讲别人的暴行 时也流泪,就是例证。”
“每当我在剧院里看见有人伤心落泪,我立即就会想 起美莎琳娜为可怜的瓦列里·阿齐阿兹基流下的眼泪。”
“当我们把眼泪献给虚构的作品时,我们就满足了人 道的需要而不再向我们提出其余的要求,但是现实生 活中受苦的人要求我们关心、支援、宽慰、帮忙就不 同了,如满足这些要求,就会使我们陷进他们的困 境,……”
提倡创作上的天才,反对法则
“几乎一切的艺术都受到法则的束缚,这些法则多半是无益而错误 的。指导写作的书比比皆是,而切实可行的范例却很少见到。用权 威的口吻谈论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再也没有比这更容易的了;讨 论作诗的著作有一百部,而创作出来的诗却只有一首。教授雄辩术 的教师随处可见,可是几乎就没有一个雄辩家。”
生平和思想特点
生平:1694-1778
青年时期两次入狱 32-34岁避居英国 回国后因书遭祸,隐居15年,曾任史官,52岁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曾受普鲁士国王邀请 晚年为《百科全书》撰稿 对中国文化与智慧的肯定
《中国孤儿》(1755);《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中推崇儒家伦理道 德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