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的故事
聂耳―――短暂而卓绝的一生

聂耳―――短暂而卓绝的一生一、聂耳其人聂耳,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1912年2月,聂耳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到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
1933年初,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
二、代表性作品在聂耳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
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
其主要作品如下: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雪花飞》,《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1935年《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代表性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
三,聂耳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1935年初,聂耳听说电通影片公司正在筹备拍摄影片“风云儿女”,影片内容是号召文艺青年起来抗战,走与民众结合的路。
故事梗概是田汉写的,后因田汉被捕入狱,由夏衍写成电影剧本。
田汉被捕前危急仓促,主题歌的歌词没有用稿纸或其它书写用纸来写,而是写在一张包香烟锡纸的衬底上。
聂耳知道此事,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动要求为主题歌谱曲。
聂耳的主要事迹

聂耳的主要事迹聂耳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和革命先驱。
他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本文将介绍他的主要事迹,以纪念这位传奇人物。
一、生平- 1912年,聂耳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 1931年,聂耳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了他在音乐领域的学习和创作。
- 1934年,聂耳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现代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
- 1935年,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
- 1937年,聂耳随中国红军北上,继续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 1941年,聂耳因病去世,年仅29岁。
二、创作成就- 《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音乐之一。
1935年,聂耳以“李自成剿匪战争进行曲”为基础创作了这首乐曲。
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自此,这首曲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进行曲。
- 交响乐聂耳以交响乐为主要创作方向。
他致力于融合中西方音乐,倡导“中国音乐之路”——用现代音乐手法表现中国人民的情感和命运。
其代表作有《黄河》、《长江》、《古战场》等作品。
- 电影音乐聂耳还曾创作过大量的电影、广播、戏曲音乐等。
这些作品也在中国电影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如电影《武训传》的主题曲《武训神话》、《风云儿女》等。
三、参加革命斗争聂耳自幼家境贫寒,他深知贫苦农民的苦难和压迫。
自小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他在学习音乐艺术的同时,逐渐认识到音乐与革命有着密切联系。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
1937年,他随着红军征战了千里长征。
在战争中,他写下了大量抗日救国的音乐作品,如《烽火戏诸侯》等。
四、意义与影响聂耳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革命家。
他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并积极投身中国革命事业。
他用音乐为人民打造了一扇窗户,让人们通过音乐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志愿和决心。
他的影响不仅在音乐领域,更是影响了整个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他的《义勇军进行曲》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和精神财富。
聂耳的故事

聂耳的故事【聂耳的故事一】聂耳的故事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
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立刻就要开学,但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爱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
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爱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
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
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齐学。
之后,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
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之后,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
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
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
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
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
这一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
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向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立刻跑去报名。
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
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个性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之后,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聂耳和朋友的故事

《聂耳和朋友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聂耳和朋友的故事。
聂耳呀,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音乐家。
他有好多好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小李。
有一天,聂耳和小李一起出去玩。
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水哗哗地流着,河边的小花五颜六色的,可漂亮啦!聂耳和小李就在河边坐下,一起聊天。
聂耳说他想写一首好听的歌,让大家都能喜欢。
小李马上说:“聂耳,你一定能行!”还有一次,聂耳生病了,躺在床上很难受。
他的朋友们都来看他,给他带了好吃的水果和好玩的玩具。
小李还给他讲了好多有趣的故事,让聂耳忘记了病痛。
等聂耳病好了,他就更加努力地写歌,他说要谢谢朋友们的关心。
小朋友们,聂耳和朋友们的感情是不是很好呀?《聂耳和朋友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聂耳和朋友的故事哟!聂耳有个朋友叫小王,小王特别喜欢唱歌。
有一天,小王找到聂耳说:“聂耳,我想唱你写的歌。
”聂耳笑着答应了,然后认真地给他写了一首好听的歌。
后来,他们一起去参加了一个表演。
在舞台上,小王唱着聂耳写的歌,声音可好听了。
表演结束后,观众们都使劲鼓掌。
聂耳和小王高兴极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还有一回,聂耳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
山上的风景真美呀,有绿绿的树,还有飞来飞去的小鸟。
他们一边爬山,一边说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小朋友们,聂耳和朋友们在一起可真快乐!《聂耳和朋友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讲讲聂耳和朋友的故事。
聂耳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小张。
有一次,聂耳为了写一首新歌,怎么都写不好,心情特别不好。
小张就拉着聂耳去公园散步。
公园里的花开得正艳,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小张说:“聂耳,别着急,灵感会来的。
”果然,聂耳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一下子有了灵感,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好听的歌。
还有啊,聂耳和朋友们经常一起组织活动。
他们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们送吃的、穿的。
大家一起努力,做了好多好多好事。
小朋友们,聂耳和朋友们是不是很棒呀?。
关于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聂耳小时候的故事聂耳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伟大代表之一,因其作品“义勇军进行曲”而被世人所熟知。
然而,聂耳的音乐之路始于他的小时候,种种经历,都给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关于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聂耳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父亲是一名教师,祖父是岳阳名门之一的聂家大族的掌舵人。
聂耳小时候已经展现出了音乐天赋,在三岁时就扮演过电视剧的角色。
五岁时,他已经开始学习钢琴,父亲常常给他放唐代的音乐,给他开阔音乐视野,奠定了聂耳音乐生涯的开端。
小时候,聂耳非常喜欢野外生活,不管是游戏、探险还是户外活动,都能让他乐在其中。
而这些经历在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比如,他的名曲《骆驼祥子》中,采用了描写走西口、开拓新天地等主题,使得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聂耳小时候的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他曾经在一个戏曲班学过唢呐。
湖南对唢呐早有着长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唢呐的音色也与民族音乐渊源流长。
这一段经历,无疑为聂耳后来作为音乐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根基。
与此同时,在聂耳的成长过程中,他也曾受到不少创伤。
例如在11岁那年,因为家境的窘迫和父母感情的破裂,聂耳决定离家出走,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这段经历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不仅要应对生活上的困难,还需要避开儒家传统价值体系下的道德约束,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
这段经历,化为他音乐作品中那种引人入胜的哀情和细腻感性。
聂耳的生活并不平淡,起伏不断。
虽然他的音乐之路不时面临阻碍,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不断展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决心。
这种精神也正是他的音乐所代表的精神——勇敢、顽强、独立。
总之,聂耳小时候的经历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
那些曲折和风雨,让他的音乐更富有情感和人文气息。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时常受到苦难与挫折,我们也应当勇往直前,探寻生命的真谛。
名人成长故事:聂耳的童年故事

名人成长故事:聂耳的童年故事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
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马上就要开学,不过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
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欢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
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
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起学。
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
从此他的家就乐声持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后来,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
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
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他亲眼看见****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
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
因为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
这个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
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直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马上跑去报名。
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
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因为他的耳朵特别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来,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歌剧社的节目仍然是风花雪月,聂耳认为年轻人不应沉迷于靡靡之音,离开了歌剧社。
聂耳的故事

【一】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
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立刻就要开学,但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爱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
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爱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
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
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齐学。
之后,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
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之后,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
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
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
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
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
这一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
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向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立刻跑去报名。
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
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个性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之后,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歌剧社的节目仍然是风花雪月,聂耳认为年轻人不应沉迷于靡靡之音,离开了歌剧社。
不久,他结识了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
聂耳的故事

聂耳的故事母亲的歌让他着迷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
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
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
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
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
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
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
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
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
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
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岁那年,聂耳终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
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
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
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
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演艺圈的“拼命三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聂耳来到上海,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员的工作。
聂耳的清廉的故事

聂耳的清廉的故事
聂耳的清廉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
1. 聂耳与张天虚的故事:聂耳与张天虚在五卅运动期间相识,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怀揣着同样的革命热情,两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
他们先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成为音乐戏剧界和小说创作界引人瞩目的青年才俊。
2. 聂耳与彭寂宽的故事:聂耳在昆明行医期间,遇到一个小偷潜入屋子偷药。
小偷告诉她,自己家里有4个孩子,饭都吃不上,偷药是为了给老婆治病。
彭寂宽听了后不仅没有责怪他,还详细询问了病情,并抓了2服药送给他带回去治病。
这两个故事都展现了聂耳的清廉和仁爱之心。
聂耳家风家训的故事

聂耳家风家训的故事聂耳家风家训是聂耳先生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的一种规矩。
他的父亲是一位乐器制造家,经常忙于工作,对家庭的管教主要落在了母亲和祖父的身上。
早年的聂耳因为生长在一个富贵人家庭,过分娇生惯养,心气也较高,看不惯别人比自己优秀,容易被肆无忌惮的赞扬冲昏头脑。
在祖父的引导下,聂耳学习了家风家训,很快地就逐渐懂得了尊重他人,坚守品德,做到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等,成为了一个有自控自律能力的人。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它需要在长期时间的积累中才能得到形成。
家训则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和规范,这些教育和规范被传承下来成为了家族的助推力和鞭策力。
以下是聂耳家族的家风家训:第一,爱国:在任何时候都要怀有爱国之心,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负起责任。
第二,诚信守信:保持一颗真诚、有信仰、守承诺的心,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第三,敬老爱幼:尊敬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当呈现给后人的基本初衷。
第四,节俭持家: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优化财务,守护家庭的健康、稳定和有序。
第五,崇尚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展。
通过家风家训的引导,聂耳从小就接受了正确的道德教育,并且变得越来越勤奋好学,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聂耳家族的这些家风家训一直在影响着聂耳的一生,他的音乐作品也多次表达了对这些家风家训的推崇和尊重。
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
对于个人而言,它能够引导个人成为一个有道德良知、有社会责任、有家国情怀的人;对于家庭而言,它能够保持家庭的健康、和谐,使家庭成为一个人们归属感和归宿感的港湾。
聂耳的家族的这些家风家训,源于他们自身的传统文化,表达了聂耳家族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总之,家风家训的力量是深入人心的,它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内核。
聂耳家族的家风家训,为聂耳的音乐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一生的音乐也是对家风家训的高度詮释。
关于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聂耳小时候的故事聂耳(1912年2月2日-1935年12月13日),原名聂雨篁,字东篱,男,汉族,山东莒县人,中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民族英雄。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音乐创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聂耳小时候的故事,虽然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却一直深深地扎根在聂耳成长的历程中,成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聂耳小时候,家里虽然算不上富有,但是生活还算安稳。
他的父亲聂天麟是一位大族绅,常年在外行商做生意,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热衷于教育和慈善事业。
他的爷爷则是一个十分古板的封建传统人物,尤其重视家族门第,对于没出过书院的孙子并不放心。
尽管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的聂耳,可是在爷爷的眼里,唯有考中进士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于是,他的爷爷就开始为他进行严格的文言文训练和中式思维灌输,希望他能早日成为“进士状元”。
可是,聂耳年幼时并不擅长这些内容,每天从早到晚地背诵文言文,对他来说是相当痛苦的事情。
他常常偷偷跑到祖母家的胡同里,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他们会在一起唱歌、跳舞、吹口哨玩耍,直到天黑回家。
他觉得,这些活动才是他真正喜欢的,也才是他应该去做的。
一天天地过去,聂耳越来越反感坐在书案前面,开始偷偷摸摸地往外跑。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越来越多,除了唱歌跳舞,他还开始尝试玩笛子、打鼓等乐器,渐渐地,他发现这些音乐造诣竟然不亚于他的文化水平。
于是,聂耳决心要找到一个机会,专门学习音乐。
但是,爷爷却认为,音乐是一种低级趣味,是一种祸害人类的东西,不应该浪费时间去学。
他把聂耳拉回到了书桌前,开始更加严苛的训练,这让聂耳痛苦不已。
可是,正是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多么珍贵和难以得到。
聂耳的母亲非常赞成儿子学习音乐,也支持他去寻找合适的老师来进行练习。
她和家人合计,筹集了一点钱,最终找到了一位民间音乐家。
这位老师从小养育孩子起,就非常注重音乐的启发和教育。
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聂耳,而是让他和自己一起演奏,慢慢地让他掌握了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
关于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聂⽿⼩时候的故事 聂⽿,云南⽟溪⼈。
⾃幼喜爱民间⾳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运动,翌年考进“明⽉歌舞团”,向黎锦辉学习作曲。
以下是⼩编为⼤家准备的关于聂⽿⼩时候的故事,欢迎⼤家前来参阅。
学校乐团⾥的⼩指挥家 1912年,聂⽿出⽣在昆明。
他的⽗亲聂鸿仪是⽟溪颇有名⽓的中医师,于光绪末年带着妻⼦彭寂宽到昆明悬壶⾏医。
在聂⽿上⾯,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
聂⽿原名聂守信,是家⾥最⼩的孩⼦。
聂⽿⾃幼⽣性活泼,除了在校认真读书外,对⾳乐、戏剧、⽂学、美术和体育都有着⼴泛的爱好。
由于聂⽿⾃⼩受到云南丰富多彩的地⽅戏曲和民间⾳乐的熏陶,10岁时,他就跟邻居⼀位姓邱的⽊匠师傅学会了吹笛⼦。
后来⼜陆续学会了拉⼆胡、弹三弦、弹⽉琴。
聂⽿所在的⼩学曾组织过⼀个学⽣乐团,聂⽿在乐团⾥不仅会演奏各种乐器,还担任指挥。
在⾎与⽕的⽃争中不断成长 聂⽿上中学时,正是我国⾰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期,中共云南地下党在学校开展⼯作,传播⾰命思想。
他从15岁时便开始读马克思的论着,还在⽇记⾥写了不少读书笔记。
1927年蒋介⽯叛变⾰命,昆明也笼罩在⼀⽚⽩⾊恐怖之中。
1928年3⽉28⽇,聂⽿亲眼⽬睹了共产党员赵琼仙⽼师英勇就义壮烈牺牲的情景。
同年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团省委负责⼈李国柱的领导下,参加了印刷散发传单、上街游⾏⽰威、到监狱⾥探望⾰命志⼠等活动,使他在⾎与⽕的⽃争中不断成长。
1928年冬,在同学们的⿎动下,聂⽿瞒着家⾥报考了驻湖南的滇军国民⾰命军第⼗六军学⽣军。
1929年遇上军队整编遣散,于5⽉6⽇重⼜回到昆明继续进省师攻读。
聂⽿从⼩是在苦⽔⾥泡⼤的,穷⼈的孩⼦早当家,艰难困苦的⽣存环境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三座⼤⼭的压迫使他从⼩懂得了⾰命的道理,使他在⽃争中茁壮成长。
情系故乡⽟溪⼭⽔ 聂⽿虽然出⽣在昆明,却是在⽟溪县长⼤的,⽼家住在州城北门街3号。
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聂⽿还参加了⽟溪青年改进会(后改为⽟溪青年学术研究会),他对⾃⼰的故乡⽟溪,充满着深厚的感情。
音乐家聂耳小时候的故事

聂耳的父亲去世较早,家境十分贫寒。
小聂耳要上三年级了,在学校马上就要开学的时候,他家里还是没有交学费的钱。
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什么书?”“上课的书哇。
”小聂耳回答,他从书包里拿出两本用香烟盒纸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看着本子,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一个夏天的傍晚,聂耳听见邱师傅家里飘出了悠扬的笛声。
聂耳被这悠扬的乐声所吸引,听到这样的.音乐,那些恼人的事情,都飞得无影无踪了。
从此,聂耳常去听邱师傅吹笛子,听熟了,就抽空问邱师傅吹笛子的方法。
邱师傅见这孩子爱学,也愿意教。
过了几天,聂耳就能吹出几支简单的曲子了。
从此,聂耳迷上了音乐。
有了音乐的陪伴,聂耳的生活充满了快乐。
后来,聂耳又学会了演奏二胡、三弦、月琴、风琴,他成了学校学生音乐团的组织者和指挥。
聂耳的故事

聂耳的故事(1912.2.14-1935.7.17)聂耳(原名聂守信)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193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1935年所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
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
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命从此结合到一起。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声可闻、难民在街上到处流离奔走哭喊的环境中,聂耳在日记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
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
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
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周恩来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这足以告慰早年英逝于异国的英灵。
主要作品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所写的,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聂耳经常与田汉合作。
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1932年:《进行曲》、(口琴曲)《圆舞曲》、《天伦之爱》(歌舞曲)。
1933年:《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
1934年:《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一个女明星》、《雪花飞》、《翠湖春晓》、《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
聂耳的童年故事

聂耳的童年故事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
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马上就要开学,可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欢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
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名人故事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欢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
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
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起学。
后来,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
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后来,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
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
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
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并加入了共青团。
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被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离开家乡去了上海。
这一年,他刚18岁。
初到上海,他在一家云南人开的商号里当伙计。
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收学员的广告,想到自己从邱木匠那里受到启蒙至今,一直没有机会投身艺术,便马上跑去报名。
主考人是音乐家黎锦晖,他见这个年轻人身上洋溢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又有音乐基础,立即录取了他。
在歌剧社,聂守信很快就成了首席小提琴手,由于他的耳朵特别敏锐,大家就叫他耳朵先生,后来,他干脆改名叫聂耳。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危难,歌剧社的节目仍然是风花雪月,聂耳认为年轻人不应沉迷于靡靡之音,离开了歌剧社。
不久,他结识了诗人田汉,参加了革命音乐组织。
聂耳的感人事迹五篇800字

聂耳的感人事迹五篇800字聂耳,云南玉溪人。
自幼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辉学习作曲。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聂耳的感人事迹作文,接下来随着一起来看看吧!聂耳的感人事迹1聂耳是我家乡的名人。
聂耳192021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昆明人,汉族。
聂耳从小喜爱音乐,原名聂守信,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所以改名为聂耳。
192021年7月17日聂耳的父亲病故,家庭经济立即陷入困境。
192021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创作了大量歌曲:有《圆舞曲》、《天伦之爱》、《雪飞花》、《卖报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现在还被称为了国歌呢!他不仅在昆明有名,而且在全国也有名。
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也有人说是被鲨鱼吃掉,也有人说是被日本机关暗杀的。
聂耳在1933年的春天的傍晚,他和朋友周伯勋出去散步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个卖报的小姑娘,卖报时喊的名字和声音都很好听,想让周伯也听一听。
”当时他们走到吕班路现在的上海重庆南路时,果然看到了小姑娘,她的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着卖报。
聂耳看着她很可怜就走过去把她的报纸全部买了下来。
并跟她聊了起来,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
听了这些聂耳很沉重地说:“我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
”过了几天聂耳想着那位小姑娘卖报时很开心,开头的那里就写下了:啦啦啦……因为她天天吃不好,睡不好,这是聂耳加上了几句话,写了三四天,聂耳把写好的歌曲给小姑娘看,她说再加上七个铜板就卖一份报,聂耳整理了以后,就成了一首歌。
那个小姑娘一边唱一边卖,使她的生意好了起来。
现在聂耳早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经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
聂耳创作了大量歌曲,有一首歌曲还被称为了国歌。
聂耳因此在全国而出名,我生在昆明为聂耳而感到骄傲。
聂耳的感人事迹2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特别敏感。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故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聂耳的故事的名人故事1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
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
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
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
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
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
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
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
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
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
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岁那年,聂耳终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
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
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
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
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名人故事】聂耳的童年故事

【名人故事】聂耳的童年故事聂耳,原名聂修业,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伟大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正能量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誉为“音乐家中的战士”。
聂耳的童年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忧无虑。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家境十分困难。
他的父亲是个贩卖煤炭的小商贩,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聂耳从小就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但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音乐的热爱。
聂耳的父亲非常支持他的音乐梦想,虽然时常面临经济压力,但他还是尽力满足聂耳的学习需要。
他经常给聂耳买些廉价的音乐书籍和乐器,以鼓励他对音乐的学习和探索。
聂耳在家里只有一把破旧的小提琴和一本简陋的音乐教程,但他用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学习,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
除了家庭经济困难之外,聂耳还面临着传统观念对他音乐梦想的阻碍。
那时候,乐器和音乐教育被认为是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特权,普通人家的子女只能学习一些实用的手艺。
而聂耳却不顾一切地追求他的音乐梦想,他每天都在学校和家里偷偷地练习小提琴,时常忍受着邻居们的嘲笑和侮辱。
尽管聂耳的童年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在幼年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逐渐成为学校和社区里的小有名气的音乐家。
他勤奋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知识,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在聂耳15岁那年,他考入了当地一所音乐学校。
在这个机会之前,聂耳只是一个农村的乡村音乐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
但他通过勤奋努力和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成功地进入了音乐学校。
在音乐学校的几年时间里,他学到了更多的音乐知识,拓宽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将来的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聂耳的童年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激情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聂耳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执着追求,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巨人,他的音乐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斗争和奋斗的象征。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聂耳故事总结

聂耳故事总结前言聂耳(1903年 - 1935年),原名聂石,字子山,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
他出生在湖北省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经过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聂耳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对聂耳的故事进行总结,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并探讨他对中国音乐的影响。
生平和故事聂耳的父亲是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条件十分艰苦。
尽管如此,聂耳在父亲的鼓励下从小就展现了对音乐的天赋和兴趣。
在得到一位心地善良的社区居民赞助的情况下,聂耳得以进入了武汉音乐学院学习音乐。
他在学院期间表现出色,并且师从著名音乐教育家林尚德。
在学院的时候,聂耳开始创作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曲子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标志之一,激励了无数的抗战士兵。
《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旋律激昂嘹亮,表现出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志,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的经典之作。
聂耳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成就引起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一些政治家和文化名流的注意。
他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并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
他利用这个职位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并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人才。
然而,聂耳的一生并不完美。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动乱时期,他因为被指控有“敌对主义思想”,被捕并遭受了非人道的待遇。
最终,聂耳在1935年被处决,年仅32岁。
对中国音乐的影响聂耳的音乐作品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短暂的一生中,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致力于推动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首先,聂耳的音乐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既有中国民歌的悠扬和婉转,又有西方交响乐的宏大和激情。
这种独特的风格使他的音乐作品在国内外都备受赞赏。
其次,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国抗战期间的代表作品,激发了无数的抗战士兵的斗志。
这首曲子一度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标志之一,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
【名人故事】聂耳的童年故事

【名人故事】聂耳的童年故事
聂耳(1902年2月2日—1935年7月28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曲家和革命家。
他
早年成长在一个非常不幸的家庭里,但在努力学习、自力更生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下面是他的童年故事。
聂耳的父亲是个跑船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
他在1898年出生在辽宁省新民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
他的父亲时常醉酒,家里的生活条件非常糟糕。
他的
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关系十分紧张。
在他的四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
为了养活她的孩子,聂耳的母亲开始在附近的田地
里干活,但她只会种种小作物。
聂耳有时会帮助她,但他的身体很弱,只能干一些轻活。
他在书法、绘画和音乐等方面很有天赋,然而他的母亲却认为这些活动徒劳无功,并逼迫
他放弃。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聂耳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开始靠卖土豆、
洗菜和喂鸡等做零工来赚钱,买入一些书籍自学。
虽然他很穷,但他非常努力。
他不断地
学习,终于在当地的私塾里考取了学位。
然而聂耳的命运再次发生了改变。
因为他家庭缺乏资金,当他获得了一份有关音乐的
奖学金时,他的母亲拒绝了这一机会。
于是,聂耳决定离家出走,去找到自己的梦想。
他
在路上和一位管乐队的人结交,学习了如何演奏各种不同的乐器。
他逐渐地成为了一位成
功的音乐家,并成功地把他的音乐思想带给了世界。
聂耳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努力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
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我们才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耳的故事一】聂耳的故事聂耳原名聂守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境况困难。
聂耳该上三年级了,学校立刻就要开学,但是哪有钱交学费买书呢?妈妈悄悄把聂耳爸爸在世时最喜爱的八音钟卖了,学费有了着落。
可书费呢?开学那天,小聂耳拉住妈妈的衣角说:妈妈,我有书了。
他从书包里拿出两个订得整整齐齐的本子。
妈妈翻开本子一看就呆住了,聂耳用香烟盒纸工工整整地抄了两本,一本国语,一本算术。
贫寒的生活丝毫没有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家有一位邻居姓邱,是位木匠,闲暇时喜爱拿一枝短笛坐在门口吹,那美妙的旋律时而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悠扬舒缓,时而像森林里的小鸟一样活泼跳跃。
年幼的聂守信陶醉不已,忍不住跑到邱木匠家,跟他学习吹笛子。
聂守信很聪明,学得很快,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哥哥也跟着一齐学。
之后,他们用压岁钱买了一枝竹笛和一把二胡。
从此他的家就乐声不断,常引得路人停下脚步聆听。
之后,聂守信又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
在学校,他是学生音乐团出色的小指挥,在他家居住的胡同,他又是街坊儿童小乐团的热心组织者。
中学毕业后,聂守信被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录取。
一天,他亲眼看见***当局杀害了三位革命者,还割下他们的头,挖出他们的心,暴尸示众。
聂守信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开始思考民族演许幸之被那激昂有力的旋律深深打动,但是他觉得结尾不够有力,歌曲原来的结尾是前进!前进!前进!在他的推荐下,聂耳把它改成前进!前进!前进进!变得更有气势了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名字由来聂守信年轻的时候,对音乐个性敏感。
大家都说,只要能从耳朵进去的,都能从他嘴里唱出来。
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联欢会上,聂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种人说话,而且还能让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大伙儿都被逗得大笑起来。
总经理给聂守信送礼物,并称他为聂耳博士。
聂守信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四只耳朵(聂的繁体字聂)连成一串,不像一个炮弹吗?从此,聂守信改名为聂耳。
梦见龙卷风热爱音乐聂耳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他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的女性》。
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着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
这不仅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
创作国歌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
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
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
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
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能够借鉴。
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
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齐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刻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
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
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聂耳的故事三】聂耳的故事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药店的楼上,原名紫艺。
不久,父亲死了,药店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
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
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必须要让母亲过好日子。
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屡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
从照片中看,母亲彭寂宽是比较典型的傣族妇女的长相。
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医书,丈夫死后还能坐堂把脉问诊,养家活口。
彭氏的聪慧,显然也遗传给了儿子。
聂耳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乖巧伶俐,一支简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缤纷,甚得亲友疼爱。
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等。
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小聂耳着迷。
蔡锷功成名就之时,聂耳还是黄口小儿,但他从母亲的歌里认识了蔡锷。
蔡将军云南首义讨袁护国的壮举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习武从军曾是少年聂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岁那年,聂耳最后憋不住了,背着家人偷偷参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后投考黄埔军校不果,又被军队遣散,习武之念才在无奈之中打消。
不得已,转而读书、演戏、作曲,但成就伟业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观》的中学作文中,聂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会从事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行当。
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学,然后出外游历,最好是出国,行路读书,增长见识,学术上有所建树。
最后挣几个钱,与几个谈得来的朋友,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读书,弹琴,度悠闲时光。
他还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将是自己隐逸的首选。
待到年长几岁也就是中学毕业考入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后,聂耳又写了篇《我之人生观》,他的学生腔明显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期望学工科,研究点艺术,做一个并不是鲁滨逊那种个人主义的思想的游历家,然后以实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设新的社会。
演艺圈的拼命三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聂耳来到上海,举目无亲,托人帮忙在申庄采购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员的工作。
谁知申庄在昆明的总部云丰商行正因偷税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关门。
聂耳失业了。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刊登在《申报》上的招生启事引起聂耳的注意。
每月能挣十元津贴,还管吃住,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聂耳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正因紧张而发挥得一般,但却被主考官黎锦晖录取了。
明月歌舞剧社的前身,是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剧团。
这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性歌舞团。
阵容虽然不大,但是正因拥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丽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噪一时。
聂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练习生。
七八个人一间的狭小宿舍,练琴时得站在墙角,但聂耳却感到了生活的奢侈。
初到不久,他帮忙昆明老家的朋友张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电影拷贝,得到一百元报酬。
一百元啊,离开大家庭以来他还从未拥有过这么多的钱,聂耳的心狂跳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邮局给母亲邮去一半。
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还有两本乐谱。
这把普通的小提琴,从此为聂耳的生活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艺是聂耳的专职小提琴老师。
于是,人们常常看到师徒二人认真地矫正指法,错了,又错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时断时续。
小老师与聂耳同龄,平常为人很随和,教琴却毫不马虎。
十九岁的聂耳,刚刚摸琴,连乐谱都看不懂,哪里懂什么对位、和声,小老师有点急了。
但聂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师。
必须能学会,他对自己说。
吃罢晚饭,大家都结伴去逛四马路,到大世界看杂耍,聂耳却一声不吭,躲进房间练琴。
他要完成自己的业务指标:一天至少恶补七个小时的琴。
拼命三郎聂耳很快出名了。
其时,电影和戏剧往往裹挟在一齐。
一套演员班底,一会儿在舞台上演话剧,一会儿又聚集的水银灯下。
这样做,虽出于制片商节省成本的策略,客观上却锻炼了演职员。
比如王人美在电影《风云儿女》中除饰演女主角之外,还要唱主题歌。
拉小提琴的聂耳,也要时不时上场扮个什么卖油炸臭豆腐的小贩;或者涂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矿工。
他善于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尽人皆知。
1959年,赵丹在电影《聂耳》里出演聂耳时,还不止一次地谈及当时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滩演艺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孙瑜、卜万苍、金焰、郑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丽珠、赵丹、周璇、阮玲玉,等等。
近观名人,聂耳才体会到什么是风头正健。
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于此只为谋生的聂耳,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活泼,天真,十九岁的聂耳是个孩子王,身边总围着歌剧社的小演员们。
做游戏,输了,孩子们起哄,聂耳乐颠颠地耸动着两只耳朵。
大家不满足,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嘛!聂耳又秀了一下。
聂耳最爱看电影,而且每遇动情之处必哭,这在朋友中出了名。
他的这个习惯常被朋友们当做笑料,他自己却觉得再自然但是。
至情至性,有何不好?那时,聂耳与他的同乡、上海泉漳中学的教员李生萱来往很频繁,此人即之后的着名哲学家艾思奇,聂耳因此对哲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和向往。
一;二八以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中共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壮大左翼力量。
年轻活跃的聂耳被列为首批培养对象。
培养和联系人是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之后说聂耳入党的也正是田汉。
但在聂耳目前保留下来的十多万字的日记、文章、书札里,关于田汉的描述却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至多用很好这样的字眼笼统地表示一下。
勤写日记和书信的聂耳,逢田何故谨慎规避?令人不得而知。
当然,在田汉的眼里,聂耳最初只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追求革命的贫苦学生,两人阅历、资历以及性格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但这并不妨碍田、聂二人在音乐创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两年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一同创作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几乎占了聂耳全部作品的一半。
聂耳的处女作《开矿歌》是两人合作的开端。
之后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则是两人合作的巅峰。
电影《风云儿女》剧本刚刚完稿,编剧田汉被捕了。
聂耳见到导演夏衍的第一句话是:《风云儿女》谁来作曲?第二句话就是: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
自信与笃定溢于言表。
狱中的田汉果然同意了聂耳的请求。
很快,聂耳就拿出初稿,定稿是聂耳到日本后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