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论李约瑟难题之解答
论李约瑟难题之解答郑宏飞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2 、缺乏持续性发展连年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使得古代中国不能保持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使很多的科学技术浪费,失传。
3 、缺乏专利与股份专利与股份可以成为古代民众技术名的强大动力,同时专利和股份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技术4 、缺乏交流与交通5、封建时代的末期,中国缺少与外部周边国家的交流,知识很难传递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6、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7、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古代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我们的普通民众普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迷信思想,上层社会的文人学士也普遍重文轻技8、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
9、古代中国的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
(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
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
11、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力12、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13、数学的不足中国古代对数学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讨论:李约瑟难题。
1.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2.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难题介绍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dj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与中国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历史核心考点之-李约瑟难题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一:引言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也就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二:材料分析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和影响却有天壤之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
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
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1)两个启蒙的区别:中国明清之情的进步思潮是借助中国的传统儒学的民本的思想来批判宋明理学,揭露程朱理学的虚伪,主要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借助中国传统这种关怀现实,天道自然的传统价值观来反对总结神学,进而打击了封建制度(中国的儒家思想,主要是人道自然观,关注社会的那种精神,因为欧洲长期处于宗教神学信仰之中,而中国可以说没有这种思想,传统中国主要是祖宗崇拜,对宗教神学关注不多,孔子就说过对鬼神敬而远之,主要关注现实问题,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2)产生两个思潮的社会基础的相似性:两者采用儒家思想的精华的社会基础有某种相似性,社会基础包括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的先进阶级或者阶层,传统政治的腐败,官方哲学的愚昧这3个因素。
李约瑟难题解答
李约瑟难题解答●从文化竞争模型: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西方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西方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经济基础:中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导致社会发展进程不同,进而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古代文明:一、中国自南宋以来的专制集权制度,特别是封建专制者对中国人愈来愈加强的集权制度下的儒家思想教育是造成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根本原因。
儒家学说一反前朝历代只限于道德说教的范畴,在礼仪甚至从法律规范上对上至士绅下至普通百姓的思想行为,实施强行的灌输与限止,从而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动力。
二、南宋时期朝廷偏安一偶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经济贸易发展来维持国家的税收收入,这样也就使得国家工商业空前发展。
工商业的发展致使南宋社会分工更加细致,贫富差别加大。
三、在政治上一方面表现为民众为追求工商业发展特别是相关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更加宽松倡明的社会环境,要求封建统治者在保护封建土地制度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工商业者的社会利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关系愈来愈向商贸化金钱化方向发展,私欲膨胀、只认利益而轻视道德规范,特别是缺乏对封建道德意识和国家民族意识的认同,从而造成社会混乱,特别是造成了宋朝普通民众、军队的爱国热情严重低下。
当时的状况使社会发展走到了一个政治上的十字路口,要不国家政治通过一定程度上打破封建专制而使社会制度更加清明民主,要不就为了巩固封建专制更进一步地加强对民众的政治思想统治。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解析及对当今中国科教兴国的启示“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为什么在近代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得出如下一些结论。
1 独特的地理位置论1.1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文化交流的有限性中国处在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太平洋的西海岸,珠穆朗玛峰将中国与南亚次大陆隔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与西亚、欧洲及南亚次大陆文明的交流仅限于丝绸之路这一条通道。
而且这一通道时断时续,到了明清时代更是基本上不通。
因此严重的阻碍了近代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从历史上看,凡是这条通道打通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都比较发达(盛唐、元代)。
有人说,中国可以通过海上交流,但科技水平不高的时候,海洋是交通的最大障碍,虽然有郑和下西洋,但主要是明成祖朱棣为了炫耀武力而不是为了文化交流。
而且海上交流成本太高,时间效率差,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古代来说无异于劳民伤财。
古希腊人的科技,大多借鉴于古埃及、两河流域,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提高。
他们的冶金、建筑等技术都是从西亚传入的。
这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交流起来比较方便。
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国具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政治统一与思想统一中国封闭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的土地与劳动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从秦代开始实行大一统政治,社会改革比较因难,稳定的因素大于改革的因素,形成超级稳定的结构,尽管时不时改朝换代,但很快又被整合起来,致使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概念,所以整个社会处于缓慢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中。
思想统一以后,就没有了自由,自由创新就成为艰难的事情。
独尊儒术,就像焚书坑儒一样,都是扼杀文化的做法,甚至比后者更为严重。
思想没有自由,就不能创新,没有创新,科学就不可能发展。
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两千年中都走在欧洲人的前面,但在科学发展的萌芽时期,即使观念落后也并不妨碍科技的缓慢进步,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具有较多先进思想的人(但是密度不大)足以推动科技在古代中国的发展。
李约瑟难题
*经济原因
中国没有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 碍了中国的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没有取得独立性,未能发展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是罪魁 祸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个体农 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都是对内自给自足,对外封闭的, 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由此决定,生产针对的是小 范围内的直接消费者,而不是为了交换目的,为了使用价值而 生产就是为了人本身而生产,自然经济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 只能维持循环的再生产而不会进行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因 而中国工商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状态的经济环境,加之没 有国外的市场,在封闭状态下人的自我满足就是的中国的工商 业发展内外受限,无法为科学的发展创造经济基础;于此同时, 西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的特点是工商业较早地获得了自 身发展的独立性,他们不断扩大的手工业规模,城市的诞生等, 最后使得商品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经济,为科学的诞生创造了 良好的基础。
文 化 语 境 原 因
思 维 方 式 原 因
经 济 原 因
社 会 原 因
分二 析“ 李 约 瑟 ” 原 因 .
* * * * * *
*
Hale Waihona Puke ****社会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 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制度本 质上是不同 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 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 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 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 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 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 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 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 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 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 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 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 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 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 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 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 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 更高的层次。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2、“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 平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 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留下了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 欧人早1000多年;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 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 “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使科学技术 完全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 外; 4、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如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也妨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5、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 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 障碍; 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3 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诞生. 4、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 一度辉煌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 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以感性和经验成为主 较少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 实用性;而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 律的探究之上,表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科技的差别 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李约瑟难题及其科学经济教育方面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其科学、经济、教育方面的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及内涵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于中国科学社庆祝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李约瑟曾出席在贵州湄潭举行的年会,并发表《科学与中国文化》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首次批评了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此前提出的关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论证。
他说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接近于科学解释,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近代实验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产生在西方而不是在中国。
这里,李约瑟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提出了后来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之后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书中,李约瑟再次提出了引起世界各方学者广泛讨论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提出“李约瑟难题”之前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强烈关注。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在科学方面的解答李约瑟说:“在中国并没有希腊时代那种自由思想的高潮,但是也没有中古世纪的冬蛰时期。
在最初14个世纪中,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科学方面远胜于欧洲,其进步的程度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李约瑟所说无不道理。
从秦汉到唐宋可以说是古代社会科学能力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产生了许多为当时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和第一流的科研成果。
但在15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科技能力已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至完全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归咎其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许多珍贵的科技成果被销毁。
如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珍贵藏书被靖康之变的金兵毁之一炬。
1275年元兵进入南宋再次破坏了科技文化发展进程以及社会的生产水平。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没有出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引起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文化角度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工业革命呢?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具有了高度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导致社会结构相对封闭,并且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天命思想,导致人们不愿意变革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
相比之下,西方在古代就有更为开放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推崇个人的创新和变革,这就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二、经济发展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虽然技术发达,但却缺乏了工业革命所需的资本和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而且世袭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资源的垄断。
相比之下,西方具有更为多元化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需求。
三、制度体制角度从制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具有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和官僚体系,这导致了社会的封闭和阻碍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具有更为灵活和去中心化的政治制度,这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空间。
四、历史事件角度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战乱、政治动荡等,都对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些事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从而阻碍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古代相对稳定,这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五、当代启示对于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当代启示。
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开放和包容,鼓励创新和变革。
我们需要优化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我们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建立更为灵活和透明的政治机制。
论文:李约瑟难题及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解答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著名者如鉴真和尚。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唐代传到日本,唐代的教育内容和精神也支配了日本,经书成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左传》为大经,《毛诗》、《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为小经。
继唐代经疏传到日本的是宋明的理学,朱子理学传到了日本。
1593年,德川家康召见大儒藤原惺窝于江户,惶窝举《大学》,《贞观政要》的要义以进,家康大为器重。
惺窝讲学以朱子为主也颇取陆象山及汉唐儒者的学说,他作有“四书”、“五经”的训名本,把儒家经典浅易化。
1601年,德川家康设学校于伏见圆光寺令僧俗入学,是为德川氏立学之始。
以后又建弘文馆、立孔子庙大小藩主都分别模仿幕府,设学校于藩城。
汉籍教科书通行的丢“四书”、“五经”、《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当纲目》等。
总体来看,日本德川时代,儒学普及于中等社会。
除了儒家学说和思想传到日本外,中国的佛教思想也传到了日本,并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母国,唐有什么佛教宗派,日本佛教便有相应宗派。
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被日本人称为“日本律宗太祖”、“日本文化的恩人”。
2.对朝鲜的影响中国的儒家学说早在朝鲜史上的古朝鲜时期(公元前5世纪一公元前1世纪中叶)就输入了朝鲜。
三国时期(公元前l世纪中叶一7世纪中叶),朝鲜三国从不同渠道大规模引人中国文化:高句丽从陆路传人儒教,以汉儒的典章制度为重点;百济从海路传人中国南方文化,吸收了六朝的多样性学术思想;新罗则是经过高句丽、百济间接地吸收中国文化。
李约瑟难题NeedhamPuzzle
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在西方科技发展史中,曾经提出过许多重大的"难题"和"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庞加莱猜想等等,对于这些"难题"和"猜想"的攻克,往往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某一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其影响甚至超过某一学科本身。
"李约瑟难题"同样也是这类问题之一,自李约瑟提出之后,全世界的专家和学者都非常重视。
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1900-1995)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
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是二十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
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巨大成就享誉国际学术界,1968年在巴黎第12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上被授予乔治萨顿奖。
1974-1977年,李约瑟博士还当选为国际科学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的科学史分会主席。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贡献。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呢,这使李约瑟觉得很不可思议。
实际上李约瑟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提出了这一问题。
1976年,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正式地将这一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还把"李约瑟难题"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李约瑟难题”新解
“李约瑟难题”新解【摘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后,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李约瑟问题”: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只是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文章在借鉴前人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在席文反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辉格式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反对用欧洲早期科学和近代科学为标准,来评价非欧文明,试图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以一种全局的人类学家的眼光来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解答。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 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历境主义从公元前1 世纪到公元15 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从李约瑟一开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时就提出来了。
由于”李约瑟难题”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问题,这一问题事关近代科学的诞生,触及到西方科学史研究的中心之一--近代科学革命问题,因此,李约瑟的设问及其回答,立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李约瑟在提出”李约瑟难题”的时候,自己就试图以一种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他推崇中国文化与古代科学,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泛滥的西方中心主义,他批判了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科学技术以及”停滞的发展”等一些流行一时的观点,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这个难题的解决思路,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首先在欧洲兴起,而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封建社会体制的不同,欧洲是以农奴为基础的贵族式的封建制度,而中国则是以农民为基础的庞大的封建文官制度,能更好的防止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无从建立,所以近代科学也就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中国的科学技术就落后于西方了。
在李约瑟之后,其他国内外学者也广泛关注,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评判,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之于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地域因素、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乃至于社会经济制度等不同因素,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找到一个至善至美的令人满意的答案,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探讨,但是仍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答案。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于这一问题,通过查找资料并且结合自己浅薄的知识,我得出了以下结论: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科研的阻碍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智力上的差别这个就不存在了!至于说为什么到后来近代科学落后了,我个人认为主要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我国一直比较稳定,是传统的农耕文明。
中国古代农业,世界闻名,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和这些息息相关,明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当然自古以来都是重农轻商,规模化的生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相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进步。
2.科举制度对创新的阻碍中国古代发明的最伟大的年度制度之一科举考试制度,从隋王朝开科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文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自清朝末年以来,世人对于科举制度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科举制度的好处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李约瑟难题
我国古代,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凭借口述、手抄方式传播,著作很难成为商品。随着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著作物得以广泛流传,出版商获取到利益。这些商人为了制止他人冒名盗印,开始寻求法律保护。据有关资料,宋代已有保护出版权的记载。如南宋咸淳年间,两浙为保护《方舆胜览》等四部书的权益而专发榜文。在五代后唐长兴三年,朝廷令田敏在国子监主持校正《九经》,并“刻板印卖”,这是官府刻书之始,可谓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以出售为目的大规模印制图书的“出版社”。为保护《九经》蓝本,朝廷曾下令禁止一般人刻印这本书,从而保护国子监对《九经》出版的专有权,这相当于后来欧洲出现的特许制度。这些均可为我国著作权保护的萌芽。
郑成思先生认为,“无论东、西方的知识产权学者,都无例外地认为版权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进而,郑先生认为,“如果版权确实是随着印刷术的采用而出现的,它就应当最早出现在我国。”[3]但是,时间顺序上的先后并不代表逻辑意义上的原因和结果。事实上,尽管我国有千年科技领先史,并且最早将活字印刷投入生产实践,但是,我国并没有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是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般认为,“知识产权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民事权利,也并非起源于任何一种财产权。它起源于封建社会的特权。”[4]在这一点上,我国有着和西方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起源地同样的、甚至可能还要早的所谓“起点”。但是,事实上的结果是,虽然我国有着类似的封建特权,这一封建特权最终并没有转化为“私权”。虽然同时可以认为,在我国“古代‘帝国控制’的主旨之下”,封建特权法律“客观”上“保护了某些私权”。[5]
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仁玕于1859年总管朝政后,在他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中提出过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具体专利形式的出现则是在清朝光绪年间。1881年资产阶级改良派郑观应向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要求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机器织布工艺以10年专利。随后,不断有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专利申请,被批准为专利的日渐增多。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光绪帝于1898年5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里的专利权实质上是专营权,与现行专利权的含义是不同的。后由于顽固派极力反对,改良派主张的兴专利一直未能付诸实施。因此,直到清朝末年专利制度也未能在我国建立和发展。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形成,严格地讲是从辛亥革命以后开始的。1912年12月当时的工商部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这在法律上看,已是我国第一部成文法,具有现代专利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因素。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
从多个角度解答李约瑟难题及其理论启示(一)、“李约瑟难题”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1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这一难题自提出以来,就收到了学术界的广大学者的关注,对李约瑟难题的内容的解释性表述,他们为我初次接触并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个难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我查阅了众多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建制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了我的结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可以解释的,是与一个社会的发展由着紧密联系的,而社会的发展不受单方面的因素决定,是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历史背景,宗教制度,政治等等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些百家之言都有其观点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够全面,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方位阐述它的原因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先阐述我对与李约瑟难题的解读,对于这个问题内涵的的解读是进一步分析前提准备,①:李约瑟所说的为什么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技是按照现代西方人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而提出的疑问,但是“科学技术”一词包含了“科学”、“技术”两层涵义,科学和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究竟什么是科学呢?贝尔纳认为“科学因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征,是难以定义的”2,但是按照现代学者普遍的观点: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包括由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升华而成的理论体系,具有“以逻辑、数学、实验为基础”、“形式上的系统性”、“表达上的概念化、公式化”等特征。
而技术则不同,只是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李约瑟先生所述的“中国在1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准确的表述我认为应该是16世纪前的中国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我认为,在16世纪前的中国,在冶铁,印刷,火药,造船,数学,天文等等许多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多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依靠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所获得的,他们的表述方式也大多是技术经验描述式的,本质上时感性知识的积累,即使有一些从表面上看来具有科学的特征,例如数学,天文,但是都只是相似于科学,其实质是不一样的,如中国古代的数学的特点是“算”,从而有了算盘等工具的制造,而西方数学的特点是“证”,讲求的是逻辑的演绎,推理。
李约瑟难题浅析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近现代史资料题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又名:李约瑟难题(资料从此入手容易查)关键字:近代科学,中国与欧洲,十七世纪,文艺复兴一.中欧 概括性 对比: 从中国的角度:①明清时期的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③思想文化的专制,压制了人的思想④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⑤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和西方思想的传入从欧洲的角度: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海外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的思想。
二.多方面解析 1中国方面:(1).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革命之所以没在近代中国发生,与中国传统儒学有关。
中国传统儒学的核心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保守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没有从自然角度去认识,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而仅仅寻找的是人际关系的有序稳定和处世技巧,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忽略二者的主客体分立关系,对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阻碍作用;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儒家思想过于重视道德伦理,讲究讲究的是尽心、尽性、尽伦、尽制之尽理的伦理文化,走入了“泛道德主义”的极端。
(2).科举制度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他认为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单一、僵化,僵化,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违背了科学技术需要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科举制度下选拔的人才都只是为统治者服务,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他们只会在文学上、伦理上有所作为,在这种制度下是不可能培养出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因此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李约瑟难题
孔子:果坠地,其然也! 孔子:果坠地,其然也! 牛顿: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 牛顿: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
现代人的“迷失”
科学为人对自然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 人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福利; 人与自然的鸿沟不断加深,人类将面对自然 资源的匮乏和自然本身的失衡; 当然,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只要人类合理而 有效地发展科学,这些问题不难解决;
中国能够再度崛起, 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 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 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李约瑟
中学时代李约 瑟就啃下了恩格斯 德文版的《自然辨 证法》!
提出背景—西方中心主义
18世纪中后期,西方中心主义已经以欧洲的文明、 进步与东方的落后、停滞发展表现出来 19世纪,西方社会更把这种思想加以发挥,中国兴 起“洋务运动” 20世纪,世界各地纷纷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民族国 家,进行工业化建设,并且大都放弃了本民族原有 的学术语言,学着黑格尔一样使用理性、科学、自 由、民主、进步、逻辑与整体性等概念说话。西方 文明世界化了,也即世界西方化了
可是,我们紧接着碰到了人与自然发生严重分 裂之后所产生的最难克服的危机,人的生存意义的 危机。 这一危机突出表现之一是,人在与自然疏远之 后普遍感到“无家可归”。当突飞猛进的现代科学 给人营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时,生活于其中的 人们反而有一种无根感、不真实感,乃至荒诞感。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分裂,只有弥 合人与自然的裂缝,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让自然重新回归到人的生活中来,人才 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础。 近些年,我国重新兴起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 一时间“国学热”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文明 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实践需要 方面要比西方有成就的多?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 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李约瑟难题的回答
李约瑟难题的回答1过分强调实用主义。
以中国古代的数学发展为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学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科技的许多成就虽在当时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仅仅停留在定性与经验水平,没有进一步加以量化而达到自觉运用数学的阶段,所以在达到一定的极限后便裹足不前了。
由于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都较差,所以中国古代科技呈现出经验臆断过多、理性实验不足、逻辑自组织能力低等非定量化特点。
这种缺陷造成了中国古代科技难以产生革命性的飞跃。
中国古代科学的实用主义倾向表明,仅仅着眼于现实实用性是一种短视行为,放弃具有潜在价值的基础研究,其结果只能是连同现实应用一起丧失掉。
只有完整而又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才能赋予科学以最广泛的应用性。
2儒家文化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科学精神与学术自由的散失。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几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始终没能把认识视角定位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上,而仅仅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秩序与结构。
在中国古代,科技只是一门技艺,而不是一种抽象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一直弱不禁风,被视为雕虫小技。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科学技术普遍持鄙视态度,因为古代科技的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大多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属劳动者的对象,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熏陶下,科技称不上大学问。
3地理位置上看不利于对外交流。
北临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帕米尔高原,西南青藏高原,东临大海,中国与外界隔绝,对外交流不畅,不利于科学的进步。
尤其是进入明清后中国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上采取闭关锁国,这一时期中国的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时机。
而西方尤其是西欧各国向来来往密切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互相推动,在政治科技等各方面都各取所长。
4封建社会过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科学发展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发展缓慢。
西方的科技发展则在资本主义的萌芽中逐渐开始兴盛(启蒙运动),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更是迅速发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实现了质的飞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姓名:张秋杰学号:1211302014李约瑟难题解答及其理论启示摘要: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 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 遵循科学发展规律, 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
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 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经典理论解答; 理论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有很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重大猜想,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费马大定律等等。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某一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某一学科本身,“李约瑟难题”就是这类问题之一,对此问题,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争论和解答众说纷纭, 各有千秋。
如果说“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和讨论曾一度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中华民族的话, 那么由此所触发的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才是真正深刻而久远的, 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代意义。
一、“李约瑟难题”概述英国著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1900年至1995年) 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 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 远胜于西欧, 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 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 国内外一些学者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
在新世纪之初, 重新探究这一问题, 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 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使我国重新回到世界科技的前沿, 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就是遵循这一宗旨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 以求效用。
二、“李约瑟难题”的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
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2、经济原因:中国没有由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中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没有取得独立性,未能发展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是罪魁祸首。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都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个体农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都是对内自给自足,对外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由此决定,生产针对的是小范围内的直接消费者,而不是为了交换目的,为了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了人本身而生产,自然经济的这一性质决定了社会只能维持循环的再生产,而不会进行资本积累的扩大再生产,因而中国工商业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封闭状态的经济环境,加之没有国外的市场,在封闭状态下人的自我满足就是的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内外受限,无法为科学的发展创造经济基础;于此同时,西方的情况却恰恰相反,他们的特点是工商业较早地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独立性,他们不断扩大的手工业规模,城市的诞生等,最后使得商品经济完全取代了自然经济,为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3、思维方式原因: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在本民族和本地区的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历史惯性。
所以说思维方式的转变只能是潜移默化, 逐渐实现的。
而对于科学和文化来说,它们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 封建社会中以稳定秩序为核心的观念必然具有封闭、保守和僵化教条的特征。
封闭保守的观念体系直接限制了人们对外界客体的不断追问,这种观念体系不是将人们的思维活动引向自然界,而是引向主体自身, 主要是去感悟主体行为与周围环境是否吻合, 即是否符合道德实践的行为标准问题。
因而与中国农耕文化相适应的这种僵化固守的观念形态表现出重道德而不重自然、重人伦而不重科学的特征。
这种思维方式所塑造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必然会抑制科学的发展。
所以说封闭僵化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停滞和落后。
4、文化语境原因:追溯古今中外的科技发展史, 可以看出,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
从根本上讲,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科学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换言之, 科学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决定了科学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语境中, 必然会产生出中国式的科学。
如中医学和农学等。
而在西方的语境中必然会产生伽利略式的近代科学。
这种差异是综合因素而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形式逻辑体系和系统实验是西方传统, 中国缺乏这两个传统, 也就没有形成与西方相似的科学, 这样看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这充分说明了社会文化语境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 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会诞生出不同的科学形态。
所以说,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诞生不出西方意义上的科学, 同样道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不可能为西方科学提供适宜的养料, 所以说西方科学这棵大树在中国的土壤里生长得枝枯叶黄。
满足于现状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绊脚石。
以上便是从社会文化语境方面对“李约瑟难题”给出的分析结论。
5、李约瑟本人的答案:李约瑟本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式大一统的官僚体制,该制度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水利灌溉网体系的需要;而欧洲是贵族式封建体制,这种制度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
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
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然而它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的实现向现代的过渡,故而落后了。
三、“李约瑟难题”的理论启示综观全文,对“李约瑟难题”给予了较详尽的理论分析, 从不同层面, 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理论解答。
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找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和落后的真正原因,变被动为主动,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从李约瑟先生的观点来看,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科学与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是两列火车, 公元前2世纪至16世纪, 后者是超过前者的, 只不过在最近四百年前者蓬勃发展, 暂时遮挡了后者。
如果我们借用李约瑟的比喻, 人们可以得出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问题有二: 第一, 在人类历史上是否存在着另一列火车?也就是说是否存在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科学?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第二, 东方科学这一火车是不是已报废了?也就是说东方科学现在能否继续发展, 赶上甚至超过西方科学; 或者与西方科学融合,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第一个问题, 各种研究早已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中国古代不但有科学, 而且中国古代科学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尤其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
对于第二个问题, 人们发现西方科学这一火车出现了障碍, 无论是西方科学自身的发展, 还是在处理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关系上, 都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出现了不可持续的严重问题。
其次, 科学的发展、社会和经济的进步都呼吁一种新的科学, 而这种科学与东方科学不谋而合, 东方科学这一火车又有了新的动力, 将面临一个大的发展。
第三, 单靠东方科学这一火车带动人类文明发展力不从心, 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这两列火车应当而且必然结合在一起, 共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也就是说西方科学与东方科学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 将出现一个大融合的趋势, 它们将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回顾近八十年来我国学者有关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 以及近10年来对“李约瑟难题”本身的质疑, 我认为, 有关从古到今中西方文化史和科学史的比较研究, 始终是一个既有学术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能够早日使东方科学这列现已慢行的火车赶上并超过西方科学的那列火车, 或是两者并轨运行, 推进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呢?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为此, 我们要有充分的未来意识和长远的发展眼光。
因此我们在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理论反思和展望的同时, 不仅要探讨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 还应当探讨中国有哪些传统科学可以与现代科学并存, 我们还可以从中国传统科学中吸取哪些仍然有价值的内容, 而且还要考虑, 在努力实现中国科学现代化的同时, 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犯过的错误, 并吸取它们的教训。
真正做到取之有道, 用之有效。
我们相信,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论探讨就会回归学术研究的轨道, 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历史学界的问题, 届时, 还将带给我们无尽的反思与理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