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湘科版)】雨和雪-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雨和雪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雨和雪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雨和雪》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雨和雪》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进修《雨和雪》,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雨和雪》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介绍杜牧及其代表作品,讲解《雨和雪》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

2.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和展示,诗歌朗诵和赏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杜牧的图片和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雨和雪》:教师起首朗读《雨和雪》,然后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雨和雪》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赏析: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赏析,体会诗歌的美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雨和雪》的读后感或评论。

6. 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判,引导学生对进修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作业设计:1. 阅读杜牧的其他代表作品,写一篇关于杜牧的作品介绍。

2. 练习诗歌朗诵,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

3. 选取一幅图片,写一篇与《雨和雪》相关的短文,展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完成一篇关于《雨和雪》的读后感,包括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六、评判标准:1. 对杜牧及其代表作品有一定了解,能够准确描述《雨和雪》的内容和主题。

2. 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 诗歌朗诵和赏析表现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科学第7课《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第7课《雨和雪》教案标题:小学科学第7课《雨和雪》教案引言:《雨和雪》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一篇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以及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为了有效教授这一课程,本文将提供一份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评价方法等内容,以期帮助教师开展一堂生动有趣的科学课。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特别是液态到气态和液态到固态的转变。

2. 引导学生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阐述水的三态变化及其转化过程。

2. 讲解水的循环以及其中的关键概念和过程。

3. 通过观察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等来辅助教学。

3. 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思维交流。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雨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下雨?- 提示学生回忆前几课讲解的水的形态。

2. 导入新课(10分钟):- 向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水从哪里来?”-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的特性和相互转化过程。

3. 探究实验(25分钟):- 将一杯水放置于教室中,观察水的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杯中的水会消失?水去了哪里?- 解释蒸发的原理,解释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过程。

4. 概念讲解(15分钟):- 利用图片和动画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

5. 启发思考(10分钟):- 提问:雪是怎么形成的?雨和雪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激发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6. 实践活动(25分钟):- 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制作小型水循环模型,如水循环瓶模型等。

-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记录结果,分享观察结果。

小学科学第22课雨和雪(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2课雨和雪(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22课雨和雪(教学设计)小学科学第22课——雨和雪(教学设计)1. 引言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科学第22课《雨和雪》所设计的教学活动。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雨和雪是水的不同状态,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了解雨和雪是水的不同状态;- 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了解雨和雪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与实验揭示事物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3. 教学重点- 雨和雪的不同状态;- 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4. 教学准备- 图片或PPT展示关于雨和雪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纸杯、冰块、水等实验器材;- 扩音设备及相关设备。

5. 教学过程5.1 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如气温、物体的热胀冷缩等。

-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雨和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和雪的兴趣。

5.2 探究(25分钟)- 分小组让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天气,询问天气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

- 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块会变成水?”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雨和雪是水的哪个状态?”“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并呈现相关资料进行讲解。

- 分组讨论并设计小实验,展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5.3 梳理(10分钟)- 让学生分享小组实验的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概念澄清,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4 实践应用(20分钟)- 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利用纸杯、水等实验器材进行模拟实验,观察雨和雪的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雨和雪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讨论。

5.5 总结(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呈现。

- 整理雨和雪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自主思考。

小学科学第15课《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第15课《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第15课《雨和雪》(教案)雨和雪(教案)【导语】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小学科学第15课《雨和雪》中,学生将学习到雨、雪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与水蒸气的关系。

本教案将以任务为导向,通过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雨的形成过程,理解水蒸气的凝结过程。

b. 了解雪的形成过程,理解水蒸气的冻结过程。

2. 能力目标:a. 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b. 能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并进行科学推理。

【二、教学重点】1. 手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2. 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增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气象变化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1. 实验装置及材料:a. 烧杯b. 冰块c. 温水d. 密闭容器2. 教学媒体:投影仪、幻灯片、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3. 制作学生实验操作手册和练习册【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雨和雪的好奇心,如观看有关雨和雪的图片或短视频,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a. 你们平时遇到过雨和雪吗?b. 雨和雪是从哪里来的?c. 雨和雪是怎么形成的?2. 探究活动a. 雨的形成过程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并加热。

步骤2:覆盖烧杯的盖子。

步骤3:观察烧杯盖子上的现象。

步骤4:向学生提问:“烧杯盖子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步骤5: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b. 雪的形成过程步骤1:准备一个冰块。

步骤2:将冰块放入密闭容器中。

步骤3:观察密闭容器壁上的现象。

步骤4:向学生提问:“密闭容器壁上的晶体是从哪里来的?”步骤5: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雪的形成过程。

3. 实验总结a.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总结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b. 让学生将总结内容写在每个实验操作手册的最后一页,并相互交流。

小学科学415《雨和雪》(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5《雨和雪》(教案及反思)

小学科学415《雨和雪》(教案及反思)《雨和雪》教案及反思一、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演示材料:透明玻璃杯、水、碎冰块。

2.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下雨和下雪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

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思考过雨和雪是如何形成的呢?”Step 2 探究(10分钟)向学生介绍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解释降水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条件下会产生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雪?Step 3 实验(2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和雪的形成。

1. 在透明玻璃杯里倒入一些温水,让学生观察水从哪里蒸发。

2. 再向玻璃杯中加入一些碎冰块,让学生观察冰块融化后水滴的形成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水滴出现?水滴是如何形成的?Step 4 总结(10分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帮助学生理解雨和雪的形成机制:水蒸气在空中冷却成为水滴,形成云和雨;水蒸气在冷空气中直接凝结成为雪花。

Step 5 拓展(10分钟)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云和雨、雪。

引导他们总结观察到的现象。

Step 6 提问与讨论(10分钟)提出一些与雨和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并引导他们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反思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问题引发思考、观察实验、多媒体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小学科学22《雨和雪》教案(教案)

小学科学22《雨和雪》教案(教案)

小学科学22《雨和雪》教案(教案)雨和雪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雨和雪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积极参与活动的精神。

教学准备:1. 雨和雪的图片、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水、冰块、玻璃杯、水蒸气发生器。

3. 学生实验材料:纸、铅笔、水彩笔。

教学步骤:【导入】1. 引入学生对雨和雪的认知:引导学生回忆在哪些天气情况下会下雨或下雪,并询问他们对雨和雪的观察结果。

【探究】2. 向学生展示一段关于雨和雪形成过程的视频资料,并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现象和区别。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雨和雪的观察结果和疑问。

4. 引导学生围绕形成雨和雪的原理展开探究。

教师可以提问如下问题:a. 雨和雪是怎么形成的?b. 雨和雪的区别是什么?c. 雨和雪与气温有什么关系?d. 雨和雪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实验】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实验步骤如下:a. 将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b. 在冰块上滴一滴水彩笔液体,观察其现象。

c. 利用水蒸气发生器产生水蒸气,将玻璃杯口缓缓倾斜在水蒸气上,观察其现象。

d. 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和思考。

【展示与分享】6. 邀请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形成雨和雪的原理,让学生归纳提炼出关键词。

【拓展活动】7. 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或搜索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并帮助他们回答可能存在的疑问。

8. 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实验,验证与雨和雪相关的现象或原理。

【总结】9.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关于雨和雪的文章,包括形成过程、影响以及个人观察和体验等方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和实验,学生对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生不仅培养了观察和思考能力,也提高了合作和表达能力。

雨和雪教案及反思

雨和雪教案及反思

2.2、《雨和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雨的形成: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

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知道雪的形成: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

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

2.科学探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猜测,探究雨的形成。

在对雨形成原因探究的基础上,能够类推雪的形成。

3.科学态度、STSE对于雨雪现象与水蒸气之间的关联有探究兴趣,实事求是,乐于合作与分享。

能完成雨的模拟实验,有创新精神。

通过人工降雨,体会到人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烧杯、水、金属圆盘、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课件呈现教材P19上方两幅图。

这两幅图分别代表了什么自然现象?(下雨和下雪)(2)谈话引入并揭示课题:雨和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

想一想,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雨和云有关系吗?雪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1. 探究雨的形成(1)描述雨。

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雨和云。

例如:有云不一定就有雨;乌云一般压得比较低。

一般天空有乌云,就快要下雨了……(2)推测雨的形成。

雨是怎样形成的?(3)班级交流,形成假设: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

(4)介绍器材,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装有少量水的烧杯、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怎样用模拟实验检验我们的推测?(5)提示:圆盘的作用,相当于让水蒸气在空中遇冷。

(6)交流汇报,形成众人认可的实验方案:在装有少量水的烧杯底部加热,在烧杯顶部放置一个盛有冰块的金属圆盘,观察现象并记录。

雨和雪科学教案8篇

雨和雪科学教案8篇

雨和雪科学教案8篇雨和雪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知道金属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管,纸,毛线等材料不能导电。

3、简单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电线,铜丝,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纸绳,电灯泡,电池。

2 、记录表,笔,橡皮。

教师自制道具。

活动过程:一、教师表演“魔术”1、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电池2、电池的两端一样吗?介绍电池的正极和负极3、小朋友想一想,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亮?二、实验??1 、出示铜丝:它是什么?铜丝铜丝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出示纸绳:它是什么?纸绳纸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2、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电线,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

请小朋友实验。

哪种材料能是小灯泡亮起来?3、介绍记录表:在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在不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指导观察。

5 、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和幼儿总结:金属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

毛线纸等材料不能导电。

三、结束部分:出示两根电线(一根两边露出铜线的,一根两边没有铜线的。

)1、它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请幼儿实验2、教师总结:电线外面的塑料外衣是不能导电的,他是保护我们的,有了它我们就不容易触电。

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

因为平时生活正的用电,电压很高是很危险的。

雨和雪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企鹅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企鹅不怕冷的原因,激发幼儿热爱、保护它的情感。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企鹅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让幼儿了解企鹅不怕冷的原因。

活动准备:企鹅图片、企鹅玩具、企鹅视频活动过程:一、教师用企鹅玩具进行情景表演,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看是谁来了?(教师出示企鹅)可是刚刚小企鹅告诉我它来到这里有些不习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幼儿回答)2、引导幼儿说出企鹅的生活习性。

2024年秋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2雨和雪(教案)

2024年秋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2雨和雪(教案)

谈话:雨和雪有哪些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提问1:根据雨的成因,你能推测出雪的成因吗?
全班交流、分析。

(预设:温度低雨南方雪北方)
谈话:这是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日期和气温数据,分析下雪
天的日期和当日气温,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

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3.自然界中其他的一些降水形式。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6篇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6篇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6篇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

(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7篇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7篇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7篇教案在起草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要强调与时俱进,教案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息息相关的,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读、听、辨活动,充分认识青春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

2.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青春期健康计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科学知识4.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5.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征。

难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辨析。

教学准备】有关青春期生理变化特征、青春期保健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2、关于青春期你还知道一些什么?(让学生充分汇报自己了解的有关青春期的知识,有的学生可能在汇报的过程中有点羞涩,老师要给学生打气,告诉学生人体的发育是科学的事实。

)3、老师对学生的汇报做小结并揭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1、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青春期生理发展特征的视频)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这里,老师要进一步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

应该告诉学生,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谁了解得更清楚,更有利于自己拥有健康。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1、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成人的重要时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

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观察书上的图片。

雨和雪科学教案参考5篇

雨和雪科学教案参考5篇

雨和雪科学教案参考5篇教案的设计应紧扣实际的教学需求,才能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案的细致安排使得教师能够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课堂的良好秩序,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雨和雪科学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雨和雪科学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比较轻重,让幼儿感知、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2、让幼儿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根据物体的轻重排序。

3、提高幼儿的感知觉能力。

活动准备:1、衣架一个2、三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三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3、一大一小积木若干,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按3、6、10数量扎一起)4、棉花沙包、豆子沙包若干、篮球、铁球、苹果、梨、桔子5、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中学习如何使用天平活动过程:一、出示平衡的衣架,让幼儿观察并提问: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衣架)它有什么作用?(挂衣服用的)现在我挂在前面,它处于什么位置?(水平)。

请小朋友再看:我在衣架的一侧挂上一袋橡皮,你们观察衣架有什么变化?(挂橡皮的一侧下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挂橡皮一侧重,另一侧没挂物品的轻)你们在看,我在衣架另一侧挂一把尺子,你会发现什么变化?(挂尺子的一端下垂,挂橡皮的一端翘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或这说明了什么?(挂尺子的一端比挂橡皮一端重)师:小朋友非常聪明,知道在平衡的衣架上挂物品,重的一端下垂,轻的一端上翘,衣服架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二、出示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料的物品来比较轻重(一)1、教师:我这里有三个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子)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装满水的重;装半瓶水的轻;空瓶子的最轻(利用目测)教师:请幼儿验证,用手掂一掂,感知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2、按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排序教师:现在,小朋友知道哪个重、哪个轻,请你按由轻到重排序,再按由重到轻排序。

小学科学第10课《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雨和雪》(教案)【雨和雪】小学科学第10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和雪是水的两种不同形态;2. 掌握雨水和雪花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雨和雪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水和雪的模型;3. 防水衣、雨伞、雪花模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PPT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下雨的场景。

提问:“你们都见过下雨吗?下雨时,你有没有见到过雨滴是什么样子的?”2. 发现雨水的特点(15分钟)a. 在板书和PPT上展示“雨滴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

让学生观察雨滴形状,并进行描述。

b. 让学生用手指模拟雨滴形状,并观察自己手指上的水珠,引导他们发现雨滴呈圆形。

c. 引导学生围绕思考为什么雨滴是圆形的,解释表面张力的概念。

引导学生理解表面张力使得水分子紧凑地聚在一起,形成球状。

3. 阐述雨水的形成原因(20分钟)a. 通过PPT展示雨水的形成原因,寒暖气团相撞形成云,云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为水滴,最终落下成为雨水。

b. 引导学生理解蒸发和凝结的概念,帮助他们明白雨水是由蒸发后凝结成的水滴形成的。

4. 观察雪花的特点(15分钟)a. 给每个学生发放雪花模具,并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制作雪花。

b.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雪花形状,与同学们进行比较,发现雪花的形状各不相同。

c.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雪花的形状各不相同,解释雪花的形状与空气湿度、温度有关。

5. 阐述雪花的形成原因(20分钟)a. 展示PPT,讲解雪花的形成原因。

冷空气中的水蒸气经过凝结后形成冰晶,冰晶在云中遇到更多的水蒸气,经过凝结形成雪花。

b. 引导学生理解凝结的过程,帮助他们明白雪花是由冰晶凝结形成的。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通过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雨和雪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与天气相关的现象,如雷电、风等,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雨和雪教案教案:小学科学,雨和雪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掌握不同种类的降水的形态;3.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内容:1.雨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雨的分类;3.雪的形成原理和特点;4.雪的分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小明,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有时候会有雨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有人回答“是云里的水滴掉下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雨的形成原理,带领学生进入新课。

2.雨的形成原理和特点(30分钟):通过图片、实物、幻灯片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雨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引导学生注意雨的特点,如水滴大小、形状、颜色等。

3.雨的分类(20分钟):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降水并进行分类。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降水,如毛毛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降水的分类。

4.雪的形成原理和特点(30分钟):通过视频、实物、幻灯片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雪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雪花的形状、颜色等特点。

5.雪的分类(20分钟):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雪并进行分类。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雪,如小雪、中雪、大雪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雪的分类。

6.总结(15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小结,回顾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强调它们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并提醒学生保护环境。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2.图片、实物、幻灯片等展示相关内容。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2.学生能准确地分类不同形态的降水和雪;3.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六、教学反思:1.教师在展示多媒体内容时,要确保内容简明扼要,生动有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降水和雪时,应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雨和雪》 教学设计

《雨和雪》 教学设计

《雨和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及条件。

能够区分雨和雪的形态、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和工具,收集、分析和处理与雨和雪相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雨和雪的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理解雨和雪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特点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模拟水汽凝结成水滴、模拟冰晶的形成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雨和雪形成的条件。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雨和雪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雨和雪的形态、下落方式等,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雨和雪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雨和雪的不同之处。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对雨和雪的感受和经历,引发学生的兴趣。

2、知识讲解(15 分钟)讲解雨的形成过程: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照射后变成水蒸气,蒸发到空气中。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相互碰撞、合并,形成云。

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足够大时,受到重力作用就会下落形成雨。

讲解雪的形成过程:在温度更低的情况下,云中的水汽会直接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在相互碰撞、合并后增大,当重力大于空气阻力时就会以雪花的形式飘落下来。

3、实验演示(15 分钟)进行“水汽凝结成水滴”的实验:准备一个透明的杯子,里面倒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块冷玻璃片盖在杯口。

过一会儿,学生可以观察到玻璃片上有小水珠形成。

进行“模拟冰晶形成”的实验:准备一个塑料盒,里面放入一些冰块和盐,然后将一个装满水的小塑料瓶放入其中。

小学科学15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15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15雨和雪(教案)小学科学15 雨和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雨水和雪的形成原理;2. 认识雨水和雪对大自然的作用;3. 能够描述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雨水和雪的特征。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图片等;2. 学生准备:教科书、绘画纸、颜料。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PPT播放相关雨和雪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雨和雪的注意和兴趣,然后提问:“你们见过雨吗?它是怎样形成的?”2. 探究(30分钟)①实验:雨水的形成教师准备两个透明玻璃杯,一个装满温水,另一个装满冰水。

在热水杯子上方方放一块冰块,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然后教师提问:“为什么会有水滴在冰块上方出现?”学生思考后给出答案。

②图片观察:雪的形成教师通过PPT展示形成雪花的过程图,向学生解释每个阶段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让学生用绘画纸和颜料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雪花。

3. 补充知识(20分钟)通过PPT和图示,教师向学生介绍大气中的水蒸气,它是雨水和雪形成的关键因素。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雨水和雪对大自然的作用,如滋润大地、补充水源等。

然后,学生将自己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同学之间进行分享。

5. 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讨论的结果,以小组形式设计一个小实验,展示雨水和雪对大自然的作用。

学生可以选择绘制海报、制作模型等进行展示。

6. 小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最后,教师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网上资源,进一步了解雨水和雪的形成原理。

2. 学生可以观察不同季节和不同地区的雨水和雪,比较它们的特征和影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雨和雪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验和图片观察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概念,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小学科学22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22雨和雪(教案)

小学科学22雨和雪(教案)小学科学21:雨和雪(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向小学生介绍雨和雪的形成原理,让他们了解到降水过程中的水的不同形态,并探索雨和雪的差异。

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认识降水过程中的水的不同形态,初步了解雨和雪的差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冰块、冷水、热水、烧杯架、酒精灯、玻璃棒、放大镜等。

2. 实验材料:雪花模型、水滴模型、降水过程材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素材:课件、教辅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张雨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天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对雨水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吗?二、探究活动(10分钟)1. 小组合作活动: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观察实验。

2. 实验内容:a. 实验1:将一些冷水倒入烧杯中,用放大镜观察烧杯外壁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b. 实验2:取一个冰块,用玻璃棒轻轻摩擦冰块上的一小部分,观察所摩擦的部分有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3.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并与全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三、概念讲解(1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解释水的三种形态:液体、固体、气体。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讲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转变过程。

3. 引导学生分析水蒸气在空气中冷却后的变化,进而引导他们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

四、观察实验(15分钟)1. 展示雪花模型和水滴模型,并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和细节。

2.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雪花和水滴之间的差异,并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在课件或黑板上呈现几道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雨和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雨和雪导学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雨和雪》导学案第一课时导语:《雨和雪》是一部由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创作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却让人感动。

本次导学案将带领同学们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情感和主题,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的精髓。

一、作者简介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1938年5月25日-1988年8月2日),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

他以其简洁的写作风格和对中下层人物生活的深刻描绘而著称,被誉为“迷你现实主义之王”。

二、故事梗概《雨和雪》是一部描写一个已婚男子和一个已婚女子之间复杂感情的故事。

男主角是一位建筑师,女主角是一位服务生。

雨天时,男主角和女主角相遇并产生共鸣,两人之间的感情逐渐升温,却又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

最终,两人的感情被迫终结,但他们之间的那份情感,却在雪天时被重新点燃。

三、文学分析1. 主题分析:《雨和雪》通过男主角和女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对感情的干扰。

同时,作品也呈现了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遗憾的无奈。

2. 文学手法:卡佛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男女主角的内心矛盾和羁绊。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暗示,将读者带入故事,引发共鸣。

3. 故事结构:故事结构清晰,情节起伏适度,紧扣主题,通过雨和雪这两种自然元素的对比,突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情感起伏。

四、思考问题1. 男主角和女主角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他们各自的选择是否正确?2. 雨和雪在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象征意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3. 你对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感情纠葛有什么看法?他们应该怎样处理彼此的感情?4. 你认为作者选择以“雨和雪”作为故事的主题元素有何用意?对整个故事的表达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五、课堂讨论1. 小组讨论男主角和女主角的行为和心理动机,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探讨作家选择以雨和雪为主题元素的原因,分析其象征意义以及对故事的影响。

3. 分享对《雨和雪》故事的个人理解和感悟,探讨不同人对爱情和生活的看法。

六年级【科学(湘科版)】雨和雪-教学设计

六年级【科学(湘科版)】雨和雪-教学设计
2.出示“雨”的图片,聚焦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
5分
探究“雨”的成因
1.出示下雨前、下雨时图片,
提问:下雨前和下雨时一般是什么样子?
小结:下雨前和下雨时都有云;下雨前有闷热感。
2.讨论:云和雨的关系,什么条件下才会下雨?
小结:有雨时一定有云,有云时不一定有雨。
3.知识补充:云是如何形成的?“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
实验用品
作用
烧杯中的水
模拟自然界中的水
盛有冰块的小碟子
酒精灯
提示:实验中各环节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8.分析实验,推测雨的成因: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9.出示图片增雨火箭、碘化银药粉,讲解人工降雨小知识。
5分
类推“雪的成因”
1.谈话: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雪又是如何形成的?它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
2.推测讨论
观点梳理:(1)下雪和下雨一样都有云;(2)雪的形成大概和温度有关。
3.小结:下雨和下雪的区别在于温度不同。
4.出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资料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出示提示资料: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
4.观察:下雨时的云和不下雨时的云有什么区别?
小结:(1)云层里的水蒸气多了,就会更重,托不住便掉下来。
(2)若云层里的水蒸气少,那么就不会掉下来。
5.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
6.观看实验:模拟雨的形成,思考以下问题:
(1)你准备怎样模拟水的蒸发?
(2)你准备怎样模拟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
7.学生观看实验,思考问题,填写实验单:

雨和雪科学教案

雨和雪科学教案

雨和雪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区别。

2.掌握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和做出推论的科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区别。

2.难点:掌握观察、记录、提出问题和做出推论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PPT或黑板白板。

2.实验器材:两个玻璃杯,冰块,热水壶,盐,温度计。

3.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现象。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来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对于雨和雪有一个初步认识。

同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降水现象的认识以及对于雨和雪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的看法。

Step 2 探究实验(20分钟)老师将会进行一个简单易懂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且通过实验来理解雨和雪的形成原理和区别。

1.将两个玻璃杯分别放入冰箱和烤箱中降温或加热。

2.取出降温的玻璃杯,倒入一些盐水,用温度计测量它的温度。

3.取出加热的玻璃杯,倒入同样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它的温度。

4.将两个玻璃杯放在同一处地方,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现象。

5.记录实验结果并且与同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6.讨论实验结果并且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雨和雪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Step 3 知识总结(10分钟)老师通过讲解来总结学生们在探究实验中所得到的知识,并且对于雨和雪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进行简单明了地阐述。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才能够预测下一次降水是雨还是雪?Step 4 拓展练习(1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练习来检验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这些练习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1.填空题:雨和雪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 _______ 。

2.选择题:下面哪一项是形成雪花的原因?(A.温度太高,B.温度太低,C.温度适中)3.判断题:在同样的气象条件下,降水既可以是雨也可以是雪。

(√或×)Step 5 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且鼓励学生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发现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下降落形成雨或雪。
科学探究:
学生通过类比实验和推理,能推测出雨和雪的成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态度、STSE:
知道雨、雪、霜、露、冰雹等都是自然现象,理解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通过人
工降雨等实例,体会人类敬畏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雨和雪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后降落形成的;
5分
类推“雪的成因”
1.谈话: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雪又是如何形成的?它和雨的形成有什么共同点?
2.推测讨论
观点梳理:(1)下雪和下雨一样都有云;(2)雪的形成大概和温度有关。
3.小结:下雨和下雪的区别在于温度不同。
4.出示吉林省长春市往年初雪资料图,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出示提示资料: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
实验用品
作用
烧杯中的水
模拟自然界中的水
盛有冰块的小碟子
酒精灯
提示:实验中各环节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8.分析实验,推测雨的成因: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9.出示图片增雨火箭、碘化银药粉,讲解人工降雨小知识。
6.提问:根据以上资料,请你说说雪的成因。
学生思考,根据已有知识梳理、整理,类推雪的成因,完成任务单2。
7.通过分析整理,类推雪的成因: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或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2分
自然界中其他形式的一些降水
请大家课后阅读教材22页,了解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
2.知道当低空中的温度高于0°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水珠降落形成了雨,当低空中
的温度低于0°C时,高空中凝结成的小冰晶降落形成了雪。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当水蒸气聚集增大到空气托不住时会往下降落,以此探究推测
雨的成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分
复习导入
1.阅读单元页小诗,初步感知“雨和雪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降水现象。”
2.出示“雨”的图片,聚焦问题:雨是如何形成的?
5分
探究“雨”的成因
1.出示下雨前、下雨时图片,
提问:下雨前和下雨时一般是什么样子?
小结:下雨前和下雨时都有云;下雨前有闷热感。
2.讨论:云和雨的关系,什么条件下才会下雨?
小结:有雨时一定有云,有云时不一定有雨。
3.知识补充:云是如何形成的?“云是水蒸气遇冷变的。”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科学
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雨和雪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8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雨、雪、露、霜、冰雹都是自然界中的降水形式;。
2.通过对雨的成因实验探究,知道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聚集达到空气托不住时就会
4.观察:下雨时的云和不下雨时的云有什么区别?
小结:(1)云层里的水蒸气多了,就会更重,托不住便掉下来。
(2)若云层里的水蒸气少,那么就不会掉下来。
5.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雨的成因。
6.观看实验:模拟雨的形成,思考以下问题:
(1)你准备怎样模拟水的蒸发?
(2)你准备怎样模ຫໍສະໝຸດ 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7.学生观看实验,思考问题,填写实验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