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应力
弹性力学 第二章应力状态理论
同理,由 Fy 0, Fz 0 :
fvx , fvy , fvz为fv在 x, y, z轴上的投影
fvy ms y n zy l xy fvz ns z l xy m yz
➢应力张量为对称张量。
➢ 一点的应力状态完全 由应力张量确定。
应力状态理论
§2-4 与坐标倾斜的微分面上的应力
z
C
o x
v
xy sx
sy
yx
xzfv
yz P zy zx
B
A
sz
PABC 的体积为 V
体力为 Fx,Fy,Fz
ABC 上的应力为 fv
v ― 平面ABC的外法线 v的方向弦为:
cos(v, x) l cos(v, y) m cos(v, z) n
应力状态理论
x面的应力: s x , xy , xz
y面的应力: s y , yx , yz
z面的应力: s z , zx , zy
应力状态理论
➢ 一点的应力状态: 过一点有无数的截面,这一点的各个截面上应力情况的集合,
称为这点的应力状态(State of Stress at a Given Point)。
偶排列 有序数组1,2,3逐次对换两个相邻的数字而得到的 排列 奇排列
e123 e231 e312 1
e132 e321 e213 1
应力状态理论
二阶对称张量 反对称张量
Tij T ji Tij T ji
任意一个二阶张量,总是可以分解为一个对称张 量和一个分对称张量之和。
张量的对称和反对称性质,可以推广到二阶以上 高阶张量。
应力状态理论
第二章 应力状态理论
§2-1 张量分析基础
张量——在数学上,如果某些量依赖于坐标轴的选择, 并在坐标变换时,按某种指定的形式变化,则称这些 量的总体为张量。简化缩写记号表达物理量的集合。 显著优点——基本方程以及其数学推导简洁 张量的特征——整体与描述坐标系无关
弹性力学_第二章__应力状态分析
弹性⼒学_第⼆章__应⼒状态分析第⼆章应⼒状态分析⼀、内容介绍弹性⼒学的研究对象为三维弹性体,因此分析从微分单元体⼊⼿,本章的任务就是从静⼒学观点出发,讨论⼀点的应⼒状态,建⽴平衡微分⽅程和⾯⼒边界条件。
应⼒状态是本章讨论的⾸要问题。
由于应⼒⽮量与内⼒和作⽤截⾯⽅位均有关。
因此,⼀点各个截⾯的应⼒是不同的。
确定⼀点不同截⾯的应⼒变化规律称为应⼒状态分析。
⾸先是确定应⼒状态的描述⽅法,这包括应⼒⽮量定义,及其分解为主应⼒、切应⼒和应⼒分量;其次是任意截⾯的应⼒分量的确定—转轴公式;最后是⼀点的特殊应⼒确定,主应⼒和主平⾯、最⼤切应⼒和应⼒圆等。
应⼒状态分析表明应⼒分量为⼆阶对称张量。
本课程分析中使⽤张量符号描述物理量和基本⽅程,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张量概念,请进⼊附录⼀,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本章的另⼀个任务是讨论弹性体内⼀点-微分单元体的平衡。
弹性体内部单元体的平衡条件为平衡微分⽅程和切应⼒互等定理;边界单元体的平衡条件为⾯⼒边界条件。
⼆、重点1、应⼒状态的定义:应⼒⽮量;正应⼒与切应⼒;应⼒分量;2、平衡微分⽅程与切应⼒互等定理;3、⾯⼒边界条件;4、应⼒分量的转轴公式;5、应⼒状态特征⽅程和应⼒不变量;知识点:体⼒;⾯⼒;应⼒⽮量;正应⼒与切应⼒;应⼒分量;应⼒⽮量与应⼒分量;平衡微分⽅程;⾯⼒边界条件;主平⾯与主应⼒;主应⼒性质;截⾯正应⼒与切应⼒;三向应⼒圆;⼋⾯体单元;偏应⼒张量不变量;切应⼒互等定理;应⼒分量转轴公式;平⾯问题的转轴公式;应⼒状态特征⽅程;应⼒不变量;最⼤切应⼒;球应⼒张量和偏应⼒张量§2.1 体⼒和⾯⼒学习思路:本节介绍弹性⼒学的基本概念——体⼒和⾯⼒,体⼒F b和⾯⼒F s的概念均不难理解。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弹性⼒学中,虽然体⼒和⾯⼒都是⽮量,但是它们均为作⽤于⼀点的⼒,⽽且体⼒是指单位体积的⼒;⾯⼒为单位⾯积的作⽤⼒。
体⼒⽮量⽤F b表⽰,其沿三个坐标轴的分量⽤F b i(i=1,2,3)或者F b x、F b y和F b z表⽰,称为体⼒分量。
高等材料力学课件第二章应力状态
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应变和应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应变是材料变形程度的度量,而应力是 材料受力的表现。了解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控 制材料的行为。
应力的平面转动
应力的平面转动是指在不同的坐标系下,应力分量的变化。通过对应力的平 面转动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在不同坐标系下的受力情况应力。掌握主应力和主应力方 向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分析材料的受力情况。
应力状态的分类
应力状态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平面应力、轴对称应力和空间应力。通过分类应力状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材 料在不同条件下的受力行为。
平面应力和轴对称应力
平面应力是指只存在于某一平面上的应力,而轴对称应力是指具有旋转对称 性的应力。通过研究平面应力和轴对称应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材料在不 同维度上的受力情况。
平面应力下的摩尔-库仑方程
摩尔-库仑方程是描述平面应力下材料力学行为的重要方程。通过掌握摩尔-库仑方程,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预测 材料在平面应力下的受力行为。
高等材料力学课件第二章 应力状态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应力的概念和定义,重点介绍主应力和主应力方 向的概念,以及应力状态的分类以及平面应力和轴对称应力的特点。
应力的定义和概念
了解应力是理解材料行为的关键。应力是材料内部的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通过深入研究应力的定义和概念,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力学行为。
弹性力学 第二章 应力分析
ν
∫∫ ∫∫∫ eijkr j T k dS + eijk rj Fkdv = 0
S
V
ν
因为Tk = σ rkν r ,所以由 Gauss 公式有
∫∫ ∫∫∫( ) eijkr jσ rkν r dS =
eijk rjσ rk ,r dv
S
V
又因为
rj ,r
= δ jr
=
∂x j ∂xr
故使上式成为
方程(2.5.3)式有根,应有三个根,即σ1 ,σ 2 ,σ 3 ,称为主应力,(2.5.3) 和 (2.5.4)式可重写成
(σ − σ1 )(σ − σ 2 )(σ − σ 3 ) = 0
J1 = σ1 + σ 2 +σ 3
J 2 = σ 1σ 2 + σ 2σ 3 + σ 3σ 1
J 3 = σ1σ 2σ 3
消去公因子得 (2.3.1a) 式的第二式,同理由另两个方向的平衡得到其余的两式,
∂σ xx ∂x
+
∂σ yx ∂y
+
∂σ zx ∂z
+
X
=
0
∂σ xy ∂x
+
∂σ yy ∂y
+
∂σ zy ∂z
+Y
=0
∂σ xz ∂x
+
∂σ yz ∂y
+
∂σ zz ∂z
+
Z
=0
或
(2.3.1a)
2
对应σ 2 , 可求出 ν j = a j − ib j ,因此 (4) 式中的因子
( )( ) 1 2
② 积分方程法 上述的平衡方程也可用积分方程的方法得到。作用在被分割出物体上的合力为零的矢量 方程为
第二章 土体中的应力
其中 cosβ=z/R1,同样可求得 x
2 p
R1
cos
sin 2
五、条形荷载作用 1.均布条形荷载作用
xz
zx
2 p R1
cos2
s in
z
p
[sin
1
cos1
sin
2
cos2
(1
2 )]
同理得: x
p
[ sin(1
2 ) cos(1
2 ) (1
2 )]
xz
p
说明;经常用到的是竖向自重应力,为简单起见,一律简写成 c ,即 c z 。
2.成层土条件下自重应力
设各层土的土层厚度分别为 h1、h2、h3,容重分别为 1、 2、 3,如图。分层
不影响对称性,仍用前述的方法截取土柱体,分段求合力,得 P=P1+P2+P3
即:P F 1 h1 F 2 h2 F 3 h3 由此得: c 1 h1 2 h2 3 h3
三、圆形面积上的荷载
1.均布荷载圆心点下
z
A
3 pZ3 2 R5
dF
o
p
ro
o
0
2 0
3 Z3
z
2 R5
dF
f( ) ro
0 —均布圆形荷载作用时中心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系数其中的 ro 为荷载作用面半径,z 计算点至荷载作用面的距离。
2. 均布荷载任意点下
z p
其中
f(r , z) ro ro
=
M/N,则
pm ax
m in
N Lb
(1
6e L
)
(e
L) 6
此时,基底反力呈梯形或三角形分布,如图,当 e>L/6 时,按上式计算基底出现拉力,而基底只能承压不能受拉,
弹性力学第二章 应力理论
主应力 & 应力不变量
应力1、第二主应力2和第三主应力3 ,且
1 2 3
Chapter 3.3
主应力 & 应力不变量
主应力的性质
3I12I2I30
➢ 不变性 由于特征方程的三个系数是不变量,所以作为特征 根的主应力及相应主方向都是不变量。
1, 2, 3
1, 2 , 3
➢ 实数性 即特征方程的根永远是实数。
Chapter 3.3
主应力 & 应力不变量
➢ 极值性
主应力1和3是一点正应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主坐标系中,任意斜截面上正应力的表达式:
n==ijij =11 222 233 2
= 1 (1 2 )2 2 (2 3 )3 2 1 = (1 3 )1 2 (2 3 )2 2 3 3
Chapter 3.3
e3
11
e1
32
31
23
13
22
12 21
x2 e2
x1
Chapter 3.1
外力、内力与应力
把作用在正面dSi上的应力矢量沿坐标轴正向分解得:
(1) 11e1 12e2 13e3 1jej
(2) 21e1 22e2 23e3 2jej
(3) 31e1 32e2 33e3 Nhomakorabea 3jej x3 33
主应力 & 应力不变量
x l xym xzn 0
xyl y m yzn 0
xzl yzm z n 0
由于l2m2n21,所以要有非零解,则上述三
个方程必须是线性相关的,亦即系数行列式为零:
x xy xz
xy y
yz
xz yz 0 z
第二章应力分析
应力不变量
I1 x y z 2 2 2 I 2 y z z x x y yx yz zx 2 2 2 I 3 x y z x yz y zx z yx 2 xy yz zx
2 2 l 2 12 m 2 2 n 2 3 82
推导略
1 8 2 I12 6 I 2 3
八面体上的正 应力是不变量
八面体上的剪 应力是不变量
因此,若已知一点六个应力分量,则可知该点的八面体应力 14
§2-4
应力张量分解
八面体和八面体应力
x xy xz m 0 0 x m xy xz ij yx y yz 0 m 0 yx y m yz 0 zy z 0 m zx zy z m zx
新坐标系下 (oxyz) 的应力分量 ij
7
§2-3
主应力、应力状态的不变量
主平面:没有剪应力的面 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正应力 由于主平面上的切应力为零,所以该面上的总应力S就等 于该面上的正应力,也就是主应力 N .于是该面上的总应力 P 在坐标轴上的投影为: x N l , Py N m, Pz N n ,代 入公式(2-1)有:
ij ,i f j 0
平衡微分方程
18
2 2 N ( N 2 )( N 3 ) yl ( 1 2 )( 1 3 ) 2 N lx 1 m 2 2 n 2 3 2 2 ( )( ) 2 2 2 2 2 2 2 2 N 3 N 1 N l 1 m 2 n 3 N m N ( 2 3 )( 2 1 ) 2 2 2 2 l m n 1 N ( N 1 )( N 2 ) 2 n ( 3 1 )( 3 2 )
第二章 应力分析
Z
2 3
1
通过A点所有单元上全应力的矢量末端都落在椭球面上。 (应力椭球)
2-7 应力球张量和应力偏张量
应力张量的分解
ij m ii sij
m ii
m 0 0 0
应力球量改变单元 体体积, 应力偏量改变单元 体形状。
m
0
0 0 m
2. 将Px、Py、Pz投影到x’轴上,得x’面上的正应力:
3. 将Px、Py、Pz分别向y’、z’轴投影,得x’面上沿y’方 向的剪应力和沿z’的剪应力:
三、平面问题的应力坐标转换公式 下面的α是由旧坐标系逆时针转的角所得到的 l1=cosα,m1=cos(90-α)=sinα
l2=cos(90+α) m2=cosα
剪应力
已知物体内一点的9个应力分量,就可求出 任一斜截面上的全应力和正应力、剪应力。
四、应力张量
使用应力张量可以完整地描述一点的应力状态
2-3
应力坐标转换
坐标系作平移变换时,同一点的应力分量是不会改变的
新的坐标系
Ox'y'z'
应力不仅随位置改变而 变化,而且随截面方位 改变而变化。
同一点由于截面的法线 方向不同,截面上的应 力也不同。 讨论应力分量在坐标变 换时的变化规律。
2-4
主应力、应力张量不变量
主平面是指剪应力为零的平面 应力主轴为主平面法线方向(或主方向) 主应力为主平面的正应力
一、应力状态的特征方程
A点处有一个主面n 剪应力为0 正应力即全应力
主应力的三个分量为Px,
Py,Pz
px il py im pz i n
第二章应力分析
内力、外力及截面法
面力:分布在物体表面上各点的外力(风力,流体压力,土
压力和接触力 )。
内力、外力及截面法
在 P点 周 围 , 包 含 P点 , 取 微 小 体 积 元 素 S
设 作 用 于 S的 外 力 为 Q ;
若 S 不 断 减 小 , 则 Q和 Q / S 都 将 不 断 地 改 变 其 大 小 、 方向和作用点;
同 理 , F y 0, F z 0, 可 得 y 和 z 方 向 结 果 , 写 在 一 起 为 :
Y N = l xy + m y + n zy Z N = l xz + m yz + n z
X
N
l
x
m
yx
n
zx
应力与应力分量—物体内一点 的应力状态
2 2 2
yz
2 n l z x
Cauchy公式和上式表明,只要知道物体内一点九个应力 分量,就可以求出过此点任一斜微分面上的应力,同时,九 个应力分量(只有六个独立)完全确定了一点的应力状态。
应力与应力分量—物体内一点 的应力状态
◆一点的应力分量与所取的坐标系有关,当坐标改变时,同一 点的应力分量表示形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该点应力状态 不随之变化。
◆ 受 力 平 衡 : Fx 0
BMC : ABC : x * l * S ; X
N
* S ;
yx
AMC :
* m * S ;
AMB :
MABC :
zx * n * S ;
X V ;
'
应力与应力分量—物体内一点 的应力状态
第二章 应力状态理论
§2-6
最大切应力
z
当三个主应力及主方向已知,如何求最大切应力呢?
1
n
pn
n
2
y
O
n
x
3
由斜面公式得:
z
1
n
pn l1i m 2 j n 3k
n
pn
y
2
O
n
n l 21 m2 2 n2 3
x
3
l m 1 2 m n 2 3 n l 3 1
y
2、在斜边上x=ytanβ:
l cos , m sin , f x 0, f y 0
x x y tan cos yx x y tan sin 0
xy x y tan
cos y
x y tan
----应力张量
yz zy, zx xz, xy yx
----切应力互等定理 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负面上的应力与坐标轴 负向相同时为正,反之为负。
应力正负号规定:正面上的应力与坐标轴正
§2-2 与坐标倾斜的微分面上的应力
z
c
z zx
x
x
y y yx yz O xz xy z yz x zy zx z O y a
3 1 1 例题2-4 在物体内的一点的应力张量为: 1 0 2 ij 1 2 0 试求主应力和主方向。
解:1、三个应力张量不变量: I1 x y z 3
2 2 2 I 2 x y y z z x xy yz zx 6
2 2 2 I 2 x y y z z x xy yz zx
第2章 应力-应变关系
P
n F
P
θ
n
P F 2 P cos n F P sin s cos F
σn称为正应力,σs称为剪应力。
x P P
NUDT 12.6
第二章 应力-应变关系
Chap. 02
2.1 符号规定
应力 弹性体 微元体
yx
z
zz
zy
xx
yz
正应力:
外法线 方向
i, j 1,2,3,4,5,6
0 1 0 0 0 2 0 0 0 3 C44 0 0 4 0 C55 0 5 0 0 C66 6 0 0
1
1 C11 C12 C13 C 2 21 C22 C23 3 C31 C32 C33 0 0 4 0 5 0 0 0 6 0 0 0
u w r z x
NUDT 12.6
第二章 应力-应变关系
Chap. 02
2.1 符号规定
正轴与偏轴
正轴(on-axis)应力应变: 偏轴(off-axis)应力应变:
xx xx
yy yy
ij i, j
zz yz zz yz
zx zx
xx , yy , zz
应力分 量指向
zx xy
o
yy yz
xz
yy
xz
y
正负号
xy
zx
zy
yx
剪应力:
xx
xy , xz , yx
zz
x
yz , zx , zy
02-2第二章-应力
解: P = σ 2 ⋅ A2 = 30 × 252 = 18.75 kN
N 1l1 N 2 l2 N 3 l3 ∆l = + + E A1 E A2 E A3 18750 0.2 0.4 0.2 = + + 9 π ⋅ 0.02 2 0.0252 π ⋅ 0.012 2 210 × 10 4 4
联立求解(1)和 联立求解 和(2), 得:
3 N1 = P , 14
6 N2 = P , 14
9 N3 = P 14
3杆轴力为最大 其强度条件为 杆轴力为最大,其强度条件为 杆轴力为最大 其强度条件为:
N3 9P σ3 = = ≤ [σ ] A3 14 A 14 ∴ P ≤ [σ ] A 9 14 [ P ] = [σ ] A 9
∆ 变形协调条件: l = ∆ l AC + ∆ l BC = 0 变形协调条件:
联立求解(1)和 联立求解 和(2), 得:
l2 l1 RA = P , RB = P l l
杆悬挂, 例7:刚性梁 由1、2、3杆悬挂,已知三 :刚性梁AD由 、 、 杆悬挂 杆材料相同,许用应力为[σ], 杆材料相同,许用应力为 ,材料的弹性模 量为 E,杆长均为 ,横截面面积均为 ,试求 ,杆长均为l,横截面面积均为A, 结构的许可载荷[P] 结构的许可载荷
解:静力平衡条件: 静力平衡条件:
N 1 + 2 N 2 + 3 N 3 = 3 P (1)
变形协调条件: 变形协调条件:
∆ l2 = 2 ∆ l1 , ∆ l3 = 3∆ l1
N2 l N1 l N 3 l N1 l 即: =2 , =3 EA EA EA EA
第二章_应力讲解
第二章 应力分析研究弹性力学问题要从三方面规律(条件):平衡、几何、物理来建立,本章就是研究第一个规律:平衡规律。
第1节 内力和外力1.1 外力:物体承受外因而导致变形,外因可以是热力作用、化学力作用、电磁力作用和机械力作用;另一方面从量纲分类,外力主要为体积力和表面积力。
我们讨论的外力是属于机械力中的体力和面力的范围。
1. 外部体力:作用在物体单位体积(质量)上的力如重力(惯性力)。
量纲:力/(长度)3。
求V 中任意点P 上承受体力采用极限方法:X X 2X X 2第2节 应力和应力张量2.1 应力当变形体受外力作用时,要发生变形,同时引起物体内部各点之间相互作用力(抵抗力)——内力,为了描述物体内任意点P 的内力可采取如下方法:过P 点设一个截面S 将V 分为两部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FF -l n n x ==1、m n n y ==2、n n n z ==3。
即n t m t l t n t n t n t n t t z y x i i n )()()(3)3(2)2(1)1()()( ++=++==,,1S n P B C S A B C ∆∆∆∆==0)()(=++-V f S t S t i i n ∆∆∆而 S n S t t i i i i ∆∆=-=-,)()(代入上式,并忽略高阶微量 0)()(=-S n t S t i i n ∆∆或 )()(i i n t n t =展开为 3)3(2)2(1)1()(n t n t n t t n++= 或n t m t l t t z y x n )()()()( ++=2.1 应力张量每个坐标面上的应力矢量又可以沿三个坐标面分解三个分量,比如坐标面法线为x 1jxj j j z xz y xy x xx x e e e e e e e e t t σσσσσσσσ==++=++==1313212111)()1(x 2x 1 x 1(x)x 3,,32S n PAB S n PAC ∆=∆∆=∆同理,得j yj j j z yz y yy x yx y e e e e e e e e t t σσσσσσσσ==++=++==2323222121)()2(jzj j j z zz y zy x zx z e e e e e e e e t t σσσσσσσσ==++=++==3333232131)()3(将法线方向n 取为单位长度,则将式(3.25)代入式(3.26),得3.3.2.讨论:) ( 333333222222253.l p l p l p l p ⎪⎪⎪⎭⎪⎬====σσσσ) (2631232221.l l l =++7)=1 ()()+() (23322222311.p p p σσσ+(1):如果以p 1,p 2,p 3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在此坐标系中,上式为一椭球面方程,主半轴分别为σ1,σ2,σ3,称为应力椭球面。
第二章应力状态理论(弹性力学)
第二章
应力状态理论
§2-1 张量分析基础
张量——在数学上,如果某些量依赖于坐标轴的选择, 并在坐标变换时,按某种指定的形式变化,则称这些 量的总体为张量。简化缩写记号表达物理量的集合。 显著优点——基本方程以及其数学推导简洁 张量的特征——整体与描述坐标系无关 ——分量需要通过适当的坐标系定义 一般张量——曲线坐标系定义
2 2 2 2 ∴ v = fvx + fvy + fvz −σv τ2
如已知 σ x ,σ y ,σz ,τ yz ,τ zx,τ xy, 就可求得任一斜截面 正应力和切应力。 正应力和切应力
应力状态理论
如果ABC是物体边界面:
lσx + m yx + n zx = fx τ τ
z
C v
fz
fxP
应力状态理论
§2-2 体力和面力
外力:构件外物体作用在构件上的力。 外力:构件外物体作用在构件上的力。
面力: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如接触力、 面力: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如接触力、液体压 力等。 表示。单位: 力等。用 fx , f y , fz 表示。单位:N/m2。 体力:分布在物体整个体积内部的力,如重力、 体力:分布在物体整个体积内部的力,如重力、惯
F 5
m
F 4
F 1 F 2
Ι
m
ΙΙ
F 3
F 5
F 4
F 1F 2ຫໍສະໝຸດ ΙΙΙF 3
应力状态理论
§2-3 应力和一点的应力状态 应力和一点的应力状态
应力:内力的分布集度。 应力:内力的分布集度。 r 平均应力: ①平均应力: r ∆ F f = ∆S 全应力: ②全应力: r r r ∆ F dF f v = lim = dS ∆S → 0 ∆ S
材料力学 第2章应力集中 剪切与挤压
键的右侧的下半部分受到轴给键的作用力,合力大小F‘;
(3)、剪切面: 两组力的作用线交错的面;
A = bl
(4)、挤压面: 相互压紧的局部接触面;
Abs
=
hl 2
(5) 挤压应力
σ bs
=
F Abs
例 齿轮与轴由平键(b×h×L=20 ×12 ×100)连接,它传递的
扭矩m=2KNm,轴的直径d=70mm,键的许用剪应力为[τ]= 60M Pa ,许用挤压应力为[σbs]= 100M Pa,试校核键的强度。
h
L
AQ
b
m P
d
综上,键满足强度要求。
接头的强度计算 在铆钉钢板的接头中,有几种可能的破坏?
P P
可能造成的破坏: (1)因铆钉被剪断而使铆接被破坏;
(2)铆钉和板在钉孔之间相互挤压过大,而使铆接被 破坏;
(3)因板有钉孔,在截面被削弱处被拉断。
N1a − N3a = 0
Δl1
=
N 1l EA
Δl2
=
N2l EA
Δ与原长相比为无穷小;
Δl3
=
N3l EA
且由静力学关系得知 Δl1 = Δl3
3、协调关系 作协调图,确定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 协调关系 Δ -⊿L2= ⊿L1
4、补充方程
Δ -⊿L2= ⊿L1 5、联立求解
Δ − N2l = N1l EA EA
A
B
由于在安装阶段,迫使杆件产生变形,
必定会在杆内 产生应力; 装配应力:
12
3
静不定结构中, 由于杆件的尺寸不准确, A
B
强行装配在一起,在未受载荷之前,杆内已产生应力。
即由于强行装配在一起而引起的应力。 装配应力的特点:
弹性力学_第二章__应力状态分析
第二章应力状态分析一、内容介绍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为三维弹性体,因此分析从微分单元体入手,本章的任务就是从静力学观点出发,讨论一点的应力状态,建立平衡微分方程和面力边界条件。
应力状态是本章讨论的首要问题。
由于应力矢量与内力和作用截面方位均有关。
因此,一点各个截面的应力是不同的。
确定一点不同截面的应力变化规律称为应力状态分析。
首先是确定应力状态的描述方法,这包括应力矢量定义,及其分解为主应力、切应力和应力分量;其次是任意截面的应力分量的确定—转轴公式;最后是一点的特殊应力确定,主应力和主平面、最大切应力和应力圆等。
应力状态分析表明应力分量为二阶对称张量。
本课程分析中使用张量符号描述物理量和基本方程,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张量概念,请进入附录一,或者查阅参考资料。
本章的另一个任务是讨论弹性体内一点-微分单元体的平衡。
弹性体内部单元体的平衡条件为平衡微分方程和切应力互等定理;边界单元体的平衡条件为面力边界条件。
二、重点1、应力状态的定义:应力矢量;正应力与切应力;应力分量;2、平衡微分方程与切应力互等定理;3、面力边界条件;4、应力分量的转轴公式;5、应力状态特征方程和应力不变量;知识点:体力;面力;应力矢量;正应力与切应力;应力分量;应力矢量与应力分量;平衡微分方程;面力边界条件;主平面与主应力;主应力性质;截面正应力与切应力;三向应力圆;八面体单元;偏应力张量不变量;切应力互等定理;应力分量转轴公式;平面问题的转轴公式;应力状态特征方程;应力不变量;最大切应力;球应力张量和偏应力张量§2.1 体力和面力学习思路:本节介绍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体力和面力,体力F b和面力F s的概念均不难理解。
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在弹性力学中,虽然体力和面力都是矢量,但是它们均为作用于一点的力,而且体力是指单位体积的力;面力为单位面积的作用力。
体力矢量用F b表示,其沿三个坐标轴的分量用F b i(i=1,2,3)或者F b x、F b y和F b z表示,称为体力分量。
第二章:应力分析
(2-10c)
xz X Y Z p l m n x 3 x 3 x 3 3 x
T
将式(2-10 b)代入式 (2-10c), 即有:
x 1 T 1 xy 2
T
xz 3 T
1 1
(2-11)
同理,可求得在以 y 和 z 轴为外法线方向的斜截面上的正 应力和切应力分别为 y 2 T 2 T (2-12) yx 1 2 yz 3 T 2
(2) 面力(Traction) —— 作用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外力
F lim
S 0
Q S
—— 面力分布集度(矢量) z
Z
Q
F X i Y j Z k
X Y Z —— 面力矢量在坐标轴上投影
单位: 1N/m2 =1Pa (帕)
k
X
O j
S Y
1MN/m2 = 106Pa = 1MPa (兆帕)
xy
y
x
应力张量通常用记号σij表示,则有:
x xy xz ij yx y yz z zx zy
由 M 0 得: zy d xd d z y d xd dy z x yz
zy yz
i
x
y
(1) F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说明: (2) F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第二章 应力分析
z
弹塑性力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力学系 5
Mechanics of Elasto-Plasticity
z
y
yz
y
pyyx
y
正 面
zx
dz x
xz
dy
zy
yz
dx
x
同样,在三个坐标面的负面, 可表示为
xy yx y
N xy y zy Z N xz l yz m z n
简记为:
pi ji l j
(2-8)′
特别重要地,在边界上,若边界外力设为 (Tx , Ty, Tz ),且外边界 面的法线方向 (l,m,n), 则有 外力边界条件: Tx x l yx m zx n
弹塑性力学
YN dS xy l ds y m ds zy n ds 0
0
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力学系 13
Mechanics of Elasto-Plasticity
得到斜截面上应力分量 (Cauchy stress formula) X N x l yx m zx n (2-8) Y l m n
P3
dP
y
x
P2
弹塑性力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工程力学系 3
Mechanics of Elasto-Plasticity
<ii>应力分量: 1°PN 可分解成沿截面法线的法向分量σN 和在截面内的切向分量τN ,
z
N
N
n PN y
σN 称为正应力; τN 称为切应力;
υ
x N PN sin N PN cos υ为PN 与截面间的夹角; yz z 下标N表示所在截面的外法线方向n。 y 2°应力分量表示: 当N与y轴一致时, 全应力P y 在法向上分量σy , yx 在切向上分量τy 。 切向应力分量τy 又沿坐标轴分解成 x x 方向切应力τyx 和 z 方向切应力τy z .
第二章应力状态
第二章 应力状态理论应力和应力张量在外力作用下,物体将产生应力和变形,即物体中诸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转变,由于这种转变,便产生了企图恢复其初始状态的附加彼此作使劲。
用以描述物体在受力后任何部位的内力和变形的力学量是应力和应变。
本章将讨论应力矢量和某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为了说明应力的概念,假想把受—组平衡力系作用的物体用一平面A 分成A 和B 两部份(图。
如将B 部份移去,则B 对A 的作用应代之以B 部份对A 部份的作使劲。
这种力在B 移去以前是物体内A 与B 之间在截面C 的内力,且为散布力。
如从C 面上点P 处掏出一包括P 点在内的微小面积元素S ∆,而S ∆上的内力矢量为F ∆,则内力的平均集度为F ∆/S ∆,如令S ∆无穷缩小而趋于点P ,则在内力持续散布的条件下F ∆/S ∆趋于必然的极限σo ,即σ=∆∆→∆S FS 0lim那个极限矢量σ就是物体在过c 面上点P 处的应力。
由于S ∆为标量,故,σ的方向与F ∆的极限方向一致。
内力矢量F ∆可分解为所在平面的外法线方向和切线方向两个分量n F ∆和s F ∆。
一样,应力σ可分解为所在平面的外法线方向和切线方向两个分量。
沿应力所在平面的外法线方向n 的应力分量称为正应力,记为n σ,沿切线方向的应力分量称为切应力,记为n τ。
此处脚注n 标明其所在面的外法线方向,由此, S ∆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图 应力矢量应力别离为在上面的讨论中,过点P的平面C是任选的。
显然,过点P能够做无穷多个如此的平面C,也就是说,过点P有无穷多个持续转变的n方向。
不同面上的应力是不同的。
如此,就产生了如何描画一点处的应力状态的问题。
为了研究点P处的应力状态,在点P处沿坐标轴x,y,z方向取一个微小的平行六面体(图,其六个面的外法线方向别离与三个坐标轴的正负方向重合,其边长别离为x ,Δy,Δz。
假定应力在各面上均匀散布,于是各面上的应力即可用作用在各面中心点的一个应力矢量来表示,每一个面上的应力矢量又可分解关一个正应力和两个切应力分量,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τ zx + τ zx + dz dxdy − τ zx dxdy + Xdxdydz = 0 ∂z
∂σ x ∂τ yx ∂τ zx + + + X =0 ∂x ∂y ∂z
由y、z方向的平衡
∂τ xy ∂x
+
∂σ y ∂y
+
∂τ zy ∂z
+Y = 0
∂ τ xz ∂ τ yz ∂ σ z + + +Z =0 ∂x ∂y ∂z
σz + ∂σ z dz ∂z
在x=0的面上,应力是σx、τxy、 τxz =0的面上,应力是σ 的面上
∂τ zx dz ∂z
τ yz + ∂τ yz ∂y dy
τ zy +
∂τ zy ∂z
τ zx +
dz
∂τ xz dx ∂x
∂τ xy ∂x dx
在x=dx面上的应力 面上的应力
σ
∂σ y ∂y dy
∂ σ x ∂ τ yx ∂ τ zx + +X =0 + ∂x ∂y ∂z
力矩平衡: 力矩平衡:绕z轴
(τxydydz)dx−(τyxdxdz)dy=0
τxy=τyx
绕x和y方向的形心轴取矩
τyz=τzy τxz= τzx
一点处应力状态的描述
二维应力状态 三维应力状态
z
O
σy τ yx
σx
C P
Z
k i
x O j
X
∆S Y
y
1MN/m2 = 106Pa = 1MPa (兆帕) (1) F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说明: 说明: (2) F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3) X Y Z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应 力
(1) 一点应力的概念
内力 (1) 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间的相互 不考虑) 作用力; 作用力; (不考虑)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2) 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ΔQ
x
z
τ yx
σx
y
τ zx
将应力合成
z
C T (-e x )
z
n T (-e y )
ez
Ο
T(n)
y
y
Β
ex
Α
ey
T (-e z )
x
x
由微四面体的平衡条件得:
T(n)dS+T(−ex)ldS+ T(− ey)mdS+ T(− ez)ndS +Xdh dS /3=0 T( n)=T(ex)l+T(ey)m+T(ez)n
X、Y、Z为体力矢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 、 为体力矢量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单位: 单位: N/m3 kN/m3
z
Z
∆Q
k i
O j
X ∆V Y
y
(1) F 是坐标的连续分布函数; x 说明: 说明:(2) F 的加载方式是任意的 (如:重力,磁场力、惯性力等 如 重力,磁场力、惯性力等) (3) X、Y、Z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 、 的正负号由坐标方向确定。
τ yx
τ xy
σy
x
应力张量
• 微六面体
τxy σx
用矩阵表示: 用矩阵表示:
σy
τxz
σ x τ xy τ xz [σ ] = τ yx σ y τ yz τ zx τ zy σ z
τzy σz
数学上,在坐标变换时, 数学上,在坐标变换时,服从一定坐标变换式的九个数 二阶张量. 所定义的量叫做 二阶张量.
σ ii =σ11 +σ22+σ33
∂Vk ∂V1 ∂V2 ∂V3 = + + ∂X k ∂X 1 ∂X 2 ∂X 3
自由指标:不重复出现的指标,例如, 自由指标:不重复出现的指标,例如,
Aijxi=Bj
是哑指标, 是自由指标,可以取1 其中i是哑指标,而j是自由指标,可以取1,2,3,
平衡微分方程
=[β] [σ] [β]T
σ x τ xy τ xz [σ] = τ yx σ y τ yz τ τ σ zx zy z
张量形式: 张量形式
l1 m1 n1 [β] = l2 m2 n2 l3 m3 n3
σ i′j′ = li′i l j′jσ ij
由外力引起的在 P点的某一面上内力分布集度
应力分量
应力的法向分量 应力的切向分量
σ
—— 正应力 —— 剪应力
τ
P
ΔA
ΔQ
τ
法线) σ (法线)
n
单位: 单位: 与面力相同
应力关于坐标连续分布的
MPa (兆帕)
σ = σ (x, y, z) τ = τ (x, y, z)
(2)
一点的应力状态
通过一点P 的各个面上应力状况的集合 —— 称为一点的应力状态
张量表示 用1、2、3取代下标x、y、z,
σ11 σ12 σ13 σ ij = σ 21 σ 22 σ 23 σ 31 σ 32 σ 33
张量求和约定
哑指标:重复出现两次的指标, 哑指标:重复出现两次的指标,累加求和
U i V i = U1V1 + U 2 V 2+ U3V3
T (-e z )
y
x
求斜截面的各种应力
(1)正应力
σn=T(n)• n = Txl + Tym + Tzn σn=σxl2+σym2+σzn2+2τxylm+2τyzmn+2τzxnl
=σijninj
(2) 剪应力
T (n) = Tx2 + Ty2 + Tz2
τn = T ( n)
2
− σ2 n
σ x τ xy τ xz [σ] = τ yx σ y τ yz τ τ σ zx zy z
l1 m1 n1 [β] = l2 m2 n2 l3 m3 n3
[σ′]=
σ x ' τ x ' y ' τ x ' z ' τ y ' x ' σ y ' τ y ' z ' τ z'x' τ z' y' σ z'
例题
[σ ]
ij
1 = 0 − 4
0 3 0
− 4 0 5
面上的法向正应力和切向剪应力
求在 n = • 解
1 1 1 e1 − e 2 + e3 2 2 2
2
T = lσ11 + mσ21 + nσ31 = 1 ×1 − 1 × 0 + 1 × (−4) = 1 − 2 2 1
τ=
2 3 2 T12+T2 +T3-σ N
1 = 27 + 48 2 2
应力分量的坐标变换
• 新旧坐标的夹角
ex
e′ ' x
e ′y '
′ ez'
ey m1 m2 m3
ez n1 n2 n3
l1 l2 l3
• e ′ ' 面(斜截面)的应力矢量在旧坐标下的分量 x
Tx=σxl1+τyxm1+τzxn1 Ty=τxyl1+σym1+τzyn1 Tz=τxzl1+τyzm1+σzn1
x
dx dy ds
A
y
y
τ xy τ N
B
σN
s
N
x
Chauchy公式(斜面应力公式)
已知三个互相垂直面上的应力矢量, 已知三个互相垂直面上的应力矢量,求任意一斜面上的应 力矢量,由四面体平衡条件导出。 力矢量,由四面体平衡条件导出。
∑Fx = 0
∑Fy = 0 ∑Fz = 0
Tx = σ xl + τ yx m + τ zx n Ty = τ xyl + σ y m + τ zy n Tz = τ xz l + τ yz m + σ z n
第二章 应 力
外 力
表面力和体积力, 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可以分为 表面力和体积力, 简称体力 面力. 体力和 材力:集中力、分布力。) 简称体力和面力. (材力:集中力、分布力。)
弹性体内单位体积 单位体积上所受的外力 (1) 体力 —— 弹性体内单位体积上所受的外力
∆Q —— 体力分布集度 F = lim 矢量) (矢量) ∆V →0 ∆V F = Xi + Yj + Zk
s = lim
∆A→0
n
(法线) 法线)
∆Q (1) P点的内力面分布集度 ----P点的应力 ∆A (2) 应力矢量.− ∆Q的极限方向 应力矢量.
P
ΔA
柯西首先提出 柯西首先提出 应力和应变的理论
(1)
一点应力的概念
∆Q (1) P点的内力面分布集度 s = lim ∆A→0 ∆A 应力矢量. (2) 应力矢量.− ∆Q的极限方向
将斜面应力矢量T( n)沿坐标轴方向分解 T( n)=Txex+Tyey+Tzez 斜截面公式 Tx=σxl+τyxm+τzxn Ty=τxyl+σym+τzyn Tz=τxzl+τyzm+σzn 张量表示 Tj = niσij
Α
T (-e y ) n C
z
T (-e x )
ez
Ο
T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