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
中国古代四大别称中国古代四大别称神州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上当辰极,下正地心,俗称“神州大地”。
神州即华夏、中国、中土。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
俗称“神州大地”。
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
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
神州雄屹九垓数千载,何以万古相冠?不亦谬哉!夫万古者,诚非精微象数也。
实寄吾辈之情思,托区区之遐想,祈与太清同始兴而舍湮灭耳!春风放胆梳万柳,夜雨瞒人润百花。
廿一纪,九天居士拟春风夜雨为标范;欲仙游而观万仞,骋翰逸而致神飞。
腕下汩汩泻出“数泠清泉挟几多珠玉”,化文以成《万古神州赋》。
记曰:寰宇裂而玄幽失,混沌开而光明至。
孰知何纪?水波浩淼,盈漫田畴。
紫微璀璨,布陈太空。
经长年,五洲七洋遂成。
越累月,八索九丘踵生。
借奇硕金晴,居苍穹俯瞰:亚细亚东端,太平洋西畔,状若“雄鸡”,内蕴“龙体”。
膏腴富庶者,神州之属也。
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
本义为周朝于西周时期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后复包举中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中国的古称。
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族战败,并入黄帝族,炎黄联盟初具雏形。
炎黄集团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主体,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并与山东境内东夷集团的其他部落组成更庞大的大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流基本固定。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黄河中下游黄帝族的后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民族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
古代中国别称
古代中国别称
中国古代有神州、九州、华夏、中夏、函夏、九牧、九域、中华、海内等多种叫法。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
1、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2、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3、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4、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
5、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的《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
中国的12个别称
你知道吗?中国曾有的11个别称NO.1Sinian(震旦)Sinian(震旦):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
曾经认为这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
其实,震旦纪,是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NO.2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
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
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了剧场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NO.3China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
有一种说法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中文读音与英文读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
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NO.4Chink(清国人)Chi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
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
NO.5Chinoiserie(中国风)Chinoiserie(中国风):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就是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创造出新形象。
后来演化的意思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琐;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NO.6Chinees(西内逊)Chinees(西内逊):“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
别称大全——精选推荐
别称⼤全别称⼤全古代男⼦别称:古代男⼦别称丁:《史记.律书》记载:"丁者,⾔万物之丁壮也。
丈夫、⼤丈夫:"丈夫"不仅仅是妻⼦的配偶,它也是男⼦的别称。
⽽"⼤丈夫"则是⼈们对有志⽓、有作为的男⼦的称呼,如我们常说的"⼤丈夫敢作敢为......"、"⼤丈夫⼀⾔既出,驷马难追"等等。
"后来,⼈们因此⽽称美好的男⼦或⼥⼦爱恋的男⼦为"萧郎"。
"古时以为男⼦之美在于须眉,故以须眉来代称男⼦。
吉⼠、⽟郎:古⼈对男⼦的美称。
美⼈、⾹草:也曾作为过男⼦的别称。
中国古代帝王别称中国古代帝王别称_yu4977的⼝袋_经验⼝袋。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
道家称有帝王之德⽽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
49、驾、⼤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为帝王的代称。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73、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下纥处理政事的地⽅,也⽤作中央政府和帝王的代称。
皇帝皇帝。
皇帝⾃称"朕",其他⼈当⾯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官家"、"⾄尊"等。
南越武帝赵陀超过⼋⼗岁的皇帝只有七位,即最长寿的南越武帝赵佗(约103岁)、乾隆皇帝(89)、梁武帝萧衍(86)、⼥皇帝武瞾(82)、宋⾼宗赵构(81)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镠(81)、元世祖忽必烈(80)。
皇帝的在位时间 在位最久的皇帝:康熙皇帝(1661-1722,共61年)和乾隆皇帝(1735-1795,共60年)。
中国古代帝王别称中国古代帝王别称中国古代帝王别称。
古人对人的雅称
古代中国人对人的雅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雅称:
君子:用于称呼品德高尚、有学问、有修养的男子。
家人:用于称呼家庭成员,表示亲密和尊敬。
贤人:用于称呼有才德、有学问的人。
美人:用于称呼容貌漂亮的女子。
世家子弟:用于称呼出身名门望族的子弟。
仁人:用于称呼有仁德之心的人。
赤子:用于称呼忠诚正直的人。
志士:用于称呼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仙人:用于称呼道德高尚、精神超脱的人。
风流人物:用于称呼有风度、有魅力的人。
这些雅称在古代社会中是对人的尊称,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意和赞美。
中国别称知多少
中国别称知多少作者:薛吉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14期在我国古代,“国”指城或邦,顾名思义,“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我国称为中国的历史,可以远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尚书》和《诗经》就已用“中国”来代称商王朝。
自汉代开始,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中国”。
“中国”专指我国全部领土,最初见于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
1912年中国民国成立,简称“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简称“中国”。
中国的别称众多,不同字眼寓含的情感也不同。
“华夏”也称“诸夏”或“诸华”,简称“华”或“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鲁迅在小说《药》中虚构了华家和夏家的故事,两家的悲剧正是华夏的悲剧,从而揭示了民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代,《三国志·魏书》:“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
”随着版图的扩大,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统称为“中华”,泛指中国。
“中华”也简称“华”,侨居海外的中国人则称“华侨”。
“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韩偓《清源山南台岩》),诗人满怀激情地描写了泉州和海外往来的繁忙景象。
与“中华”同类的还有:中夏,“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后汉书·班固传》);中州,“世有大人兮,在呼中州”(《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原,“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晋书·石勒传》);中土,“堂堂中土,亘古制匈奴”(洪仁玕《干王洪宝制》)。
“九州”是传说中的我国中原地区的古行政区划,历来说法不一。
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把天下分为九州,名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关于九州的记载,只是州名有所差异,后世即以“九州”代指中国。
中国的别称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国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本国人称说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
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认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以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起源。
契丹族树立的辽朝,武力富强,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大,把持着全部蒙古高原及其四周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披靡。
而当时刚崛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四大名绣】苏绣〖姑苏〗、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逐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色是: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呈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办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绝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而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
以下是为你带来的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大全,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见别号:五柳先生--晋陶渊明青莲居士--唐李白香山居士--唐白居易东坡居士--宋苏轼六一居士--宋欧阳修幽栖居士--宋朱淑贞九华山人--唐杜荀鹤半山老人--宋王安石山谷道人--宋黄庭坚淮海居士--宋秦观白石道人--宋姜夔石湖居士--宋范成大后山居士--宋陈师道芦山居士--宋张元平易安居士--宋李清照清真居士--宋周邦彦衡山居士--明文征明六如居士--明唐寅温陵居士--明李贽柳泉居士--清蒲松龄称居士的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无相居士宋濂(明画家)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香光居士董其昌(明清书法家)闲闲居士袁可立(明清官)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梅溪居士钱泳(明清文学家)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万松居士钱载(清诗人、画家)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随园居士袁枚(清文学家)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天瓶居士张照(清代书法家)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崟(清代画家)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称官爵的: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称地望的: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岛)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称子的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韩湘子:八仙之一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别称
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代中国四大别称:神州、九州、华夏、中原;四大自然奇观:云南石林、吉林雾淞、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四大名酒:贵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泸州老窖、陕西西凤酒;四大美男: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四大才女: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四大奸臣:蔡京、秦桧、严嵩、和珅;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四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国粹:中国武术、中国医学、中国京剧、中国书法。
中国最著名的别称一、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又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外国叫海外。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古代中国的别称
古代中国的别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其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领土范围和政权更替不断变化,因此也有了许多不同的别称。
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还反映了不同政权的统治和文化特征。
1. 中华:中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常见别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中华一词最初是指中原地区,后来逐渐扩展为整个中国的名称。
中华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特征。
2. 夏: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华夏族的始祖。
夏朝成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后来,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别称之一,用来描述中国的古代历史。
3. 周: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长久的朝代,它的统治时间跨越了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
周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因此,“周”这个别称常被用来代表古代中国的辉煌和灿烂。
4. 大禹之国:大禹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被尊称为“治水圣人”。
据说他治理了洪水,平定了乱世,为后来的夏朝创造了良好的治理基础。
因此,“大禹之国”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别称,强调了古代中国在灾害管理和社会秩序方面的成就。
5. 中国: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中国这个最为常用的别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最初是指西周的王室领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名称,用来描述整个中国的领土和人民。
除了以上提到的别称,中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些其他的称呼,比如秦、汉、唐、宋等各个朝代,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别称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元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独特性。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有许多别称,每个别称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些别称不仅代表了中国的不同时期和政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辉煌。
通过探索这些别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哪些
古代中国的别称有哪些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的别称,这些别称多是从历史、地理或文化等方面而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古代中国的别称:1. 中华:这是中国最常用的别称之一,它源自古代河南地区的中原,后来逐渐扩展到整个中国大陆。
"中华"一词被视为中国的代名词,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身份。
2. 天下:这个词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十分常见,意为"天下万邦",用来代指整个世界。
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称为"天下",强调中国作为中心的地位。
3.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是由秦朝的国号秦漢時又擴大的天朝中央到全土之试,所以将国家称为中国。
源自中原的意思。
4. 大唐:这是指唐朝时期的中国。
唐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富饶和文化高峰的时期,因此"大唐"也成为了对古代中国的赞美和美化的称呼。
5. 天朝:这是中国帝王称号之一,意为"天下的君主"。
"天朝"这个词也反映了古代中国自视甚高的一面,认为中国是天命所在、万邦的中心。
6. 大明:这是指明朝时期的中国。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因此"大明"也成为对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刻画。
7. 九州:这是古代中国地理上的称呼,代指中国大陆的七个大地区:中原、河南、江南、湖北、湖南、四川和山东。
"九州"一词后来泛指整个中国。
8. 中国有时也被称为"万国",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政权经常强调中国是世界的核心和中心。
这个称呼强调了中国历史上对外界影响力的扩展。
这些别称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无论哪个别称,它们都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底蕴和特殊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别称大全
中国⽂化中的别称⼤全中国⽂化中的别称⼤全⼀讲⽉令:⼀⽉:正⽉,孟春,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征⽉,初⽉,泰⽉,杨⽉,寅⽉,孟阳,春阳,初阳,⾸阳,新正,⽉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仲春,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杏⽉,丽⽉,令⽉,卯⽉,花朝,⽵秋。
三⽉:季春,暮春,晚春,末春,嘉⽉,蚕⽉,花⽉,桃⽉,桃浪。
四⽉:初夏,⾸夏,孟夏,维夏,槐夏,仲⽉,梅⽉,阴⽉,乏⽉,麦⽉,余⽉,巳⽉,槐⽉,清和⽉,中吕,麦候,麦秋。
五⽉:仲夏,中夏,榴⽉,蒲⽉,午⽉,皋⽉,天中,端阳。
六⽉:季夏,晚夏,暮夏,暑⽉,季⽉,荷⽉,伏⽉。
七⽉:⾸秋,早秋,新秋,初秋,孟秋,上秋,兰秋,申⽉,兰⽉,巧⽉,相⽉,霜⽉。
⼋⽉:仲秋,正秋,桂⽉,壮⽉,⾣⽉,获⽉,仲商,南吕。
九⽉:暮秋,晚秋,季秋,凉秋,菊⽉,戌⽉,⽞⽉,秋⽩,霜序,暮商,季商。
⼗⽉:初冬,孟冬,上冬,开冬,吉⽉,良⽉,坤⽉,阳⽉,⼩阳春,亥⽉,应钟。
⼗⼀⽉:仲冬,中冬,⼦⽉,辜⽉,龙潜⽉,葭⽉,畅⽉,黄钟。
⼗⼆⽉:严冬,季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腊⽉,冰⽉,⼤吕。
⼆讲季令:⼀年四季,⼀季三个⽉,常⽤孟、仲、季来称呼。
如:孟春、仲春、季春。
春:阳春,三春,九春,芳春,青春,艳阳,阳中。
夏:朱夏,三夏,九夏,朱明,昊天。
秋:⾦秋,素秋,三秋,九秋,素商,⾼商,⾦天。
冬:寒冬,三冬,九冬,安宁。
三讲节令:正⽉初⼀:正朝,三朝,元春,元旦,元⽇,⽆朔,元正,元春。
初七:⼈⽈。
正⽉⼗五:元宵,元⼣,元夜,上元,灯节。
⼆⽉初⼀:中和⽇。
三⽉初三:重三,上巳,三巳,上除,令节。
四⽉初⼋:浴佛⽇。
⼗九⽇:浣花⽇。
五⽉初五:端午节,蒲节,午⽇。
六⽉初六:天贶节。
七⽉初七:七⼣,星节,乞巧节。
⼗五:中元。
⼋⽉⼗五:中秋节,仲秋节。
九⽉初九:重阳节,菊花节,重九。
⼗⽉⼗五:下元。
⼗⼆⽉三⼗:除⼣,守岁。
第四年花果婚第五年⽊婚第六年糖婚第七年⽑婚第⼋年铜婚第九年陶婚第⼗年锡婚第⼗⼀年钢婚第⼗⼆年丝婚第⼗三年花边婚第⼗四年象⽛婚第⼗五年⽔晶婚第⼆⼗年磁婚第⼆⼗五年银婚第三⼗年珍珠婚第三⼗五年珊瑚婚第四⼗年红宝⽯婚第四⼗五年青⽟婚第五⼗年⾦婚第五⼗五年绿宝⽯婚第六⼗年⽩⾦婚五讲年龄:孩提幼⼉时期总⾓童年时期及笄⼥⼦15岁弱冠男⼦20岁花信⼥⼦24岁⽽⽴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耄耄80-90岁期颐100岁六讲时⾠:⼀昼夜分⼗⼆个时⾠,⽤⼗⼆地⽀表⽰,其“别称”分别为:⼦时——“夜半”、丑时——“鸡鸣”、寅时——“平旦”、卯时——“⽇初”、⾠时——“⾷时”、巳时——“隅中”、午时——“⽇中”、未时——“⽇映”、申时——“哺时”、⾣时——“⽇⼊”、戌时——“黄昏”、亥时——“⼈定”。
文化常识-中国的别称及由来
版本1:1、华夏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2、中华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区(河,黄河;洛,洛水、洛阳)。
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区别其他四方而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与“中原”同义)。
后随着历史演化与融合,因此凡属于中华文化范畴的皆属中国。
华者,初源于华胥氏(位于华山之西,今西安市蓝田华胥镇)。
《列子·黄帝》有载,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子少典。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故而,华胥正是炎黄之祖也。
3、诸华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4、神州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shén zhōu),俗称“神州大地”,又名“赤县神州”、“九州”(中国),是属于黄种人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
5、中原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域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有所蔓延。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族自视文明,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
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_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别称。
简称号。
精品学习网为大家准备了我国古代文人别号,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文学常识: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青莲居士--唐·李白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东坡居士--宋·苏轼
六一居士--宋·欧阳修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九华山人--唐·杜荀鹤半山老人--宋·王安石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淮海居士--宋·秦观
白石道人--宋·姜夔石湖居士--宋·范成大
后山居士--宋·陈师道芦山居士--宋·张元平
易安居士--宋·李清照清真居士--宋·周邦彦
衡山居士--明·文征明六如居士--明·唐寅
温陵居士--明·李贽柳泉居士--清·蒲松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这些冷门的古代别称,美入骨髓!
这些冷门的古代别称,美入骨髓!碧落碧落,读音为bì luò,泛指天上的意思。
示例:唐·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
”紫陌紫陌,读音zǐ mò,在古代时的原意是长安的大街,文人泛称京都郊野之路为紫陌。
现比喻虚幻的荣华。
示例:欧阳修《蝶恋花·翠苑红芳晴满目词》:“紫陌闲随金轣辘,马蹄踏遍春郊绿。
”翠微翠微,读音cuì wēi,代指青山。
示例: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即看燕子入山扉,岂有黄鹂历翠微。
”沧渊沧渊,读音cānɡ yuān,意思是指沧海;深潭。
示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九流分逝,北朝沧渊。
”苍灵苍灵,读音为cāng líng,意思是青帝,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春季。
示例:《周书·孝闵帝纪》:“上协苍灵之庆,下昭后祇之锡。
”朱律朱律,拼音是zhū lǜ,意思是夏季。
示例:唐·王勃《为人与蜀城父老书》:“方今白藏绍序,朱律谢期。
天高而林野疏,候肃而江山静。
”素律素律,读音sù lǜ,意思是秋令;秋季。
示例:韦庄《三用韵》:“素律初回驭,商飙暗触襟。
”玄英玄英,拼音是xuán yīng,意思是纯黑色或是冬天。
示例:唐·魏徵《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清瑶清瑶,读音为qīng yáo,指水。
示例: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一:“清瑶谓水。
”天酒天酒,读音tiān jiǔ,意思是甘露。
示例:《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但日饮天酒五斗。
”张华云:“天酒,甘露也。
”青女青女,读音为qīng nǚ,青女是中国传说里掌管霜雪的仙女;借指霜雪。
示例: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鹤轸鹤轸,拼音是hè zhěn,是琴的代称。
中国古代的那些别称集锦
中国古代的那些别称集锦先秦时期1.春秋老子人称“广成子”,因居于空洞上,又自号“空洞子”。
2.春秋百里奚沦落楚国,被秦穆公用五张羖(gǔ,指黑公羊)皮赎回相秦,人称“五羖大夫”。
3.战国邹衍,精通阴阳五行,爱发议论,时人认为不合常理,称他“谈天衍”。
4.战国时越国大夫范蠡。
他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激流勇退,归隐民间为商贾,于是以“鸱夷子皮”自号,并改名为“陶朱公”,范蠡还被称为“商圣”。
5.“九流”: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6.战国时楚国将领养由基,射箭技术高超,常一箭射杀敌人,人们称他“养一箭”。
7.孔门四圣(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合称:孔孟(孔子、孟子)、老庄(老子、庄子)、孟荀(孟子、荀子)、屈宋(屈原、宋玉)、杨墨(杨朱、墨子)。
8.战国四君子:魏—信陵君—魏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9.春秋五霸:齐桓公(尊王攘夷、葵丘会盟、老马识途)、宋襄公、晋文公(城濮大战、寒食节、退避三舍、竭泽而渔、兵不厌诈等)、秦穆公(秦晋之好)、楚庄王(庄王葬马、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秦汉三国两晋时期1.秦汉人范增,足智多谋,为项羽效力,项羽尊称他为“亚父”。
2.汉代杜诗做南阳太守,除暴安良,关心民生,百姓感激他,称他为“杜母”。
3.汉代李广,精于骑射,勇冠三军,人称“飞将军”。
4.汉代郅都,任中郎将、中尉等,敢于直谏,执法严酷,权贵称他为“苍鹰”。
5.汉代卢植为人刚毅有气节,曹操称赞他为“国之桢干(栋梁)”。
6.三国时曹操部将许褚,容貌雄奇,勇力绝伦,而为人赤诚近于痴,时人称他为“虎痴”。
7.三国时的阮咸好喝酒,据说一年中只有三日醒着,他曾任仆射一职,人称“三日仆射”。
8.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的称谓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及其解释:
1.帝王自称:孤、寡、朕。
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自称,用以表
示其威严和尊贵。
2.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官吏的
谦虚和自谦。
3.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这些称谓显示了
读书人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4.对亲属朋友的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这
些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朋友,体现了亲近和尊重。
5.其他自谦词: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称妾。
这些都是古
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自谦称呼。
6.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这些敬
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尊重。
7.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这是对将军的一种敬称,表示对其的敬意
和尊重。
8.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以示尊重和敬意。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敬称:圣。
这是对品德高尚、智慧
超群的人的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
以上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些称谓,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
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称谓也往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些称谓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谦逊、尊重和礼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别称
(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
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与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
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与河北省的西部与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与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与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与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与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就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
赤县内,自有九州。
”《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
”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就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
”《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
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
”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
”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
(十二)六合,即上下与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
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十五)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