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合集下载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学情分析1、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2、学生有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望。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维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⑶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⑷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⑵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⑶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过去的物质生活和习俗与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物质生活和习俗两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变迁。

在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非常简单。

他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下,依靠天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要。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手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

生活中缺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便利,例如没有电力、自来水和垃圾处理系统,人们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食物主要是以农作物、畜禽和海鲜为主,没有现代工业所生产的加工食品和速食产品。

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科技产品,例如手机、电脑、电视等,这些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人们的食物选择也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传统的饭菜到西餐、日料,各种美食任人选择。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效率和便捷,大部分人都习惯使用网络购物、外卖等现代服务。

除了物质生活的变迁,人们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

过去的习俗多与农耕文明相关,例如祭祀、拜神等传统活动。

社会结构较为封闭,家族观念十分浓厚,人们的社会关系多建立在家族之间。

而现代社会的习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人们更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

传统节日依然保留,但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庆祝方式和形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婚礼、葬礼等仪式也不再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来进行。

总的来说,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自然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种变迁既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也是每个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

我们应当珍惜过去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接纳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找到传统和现代的平衡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时光荏苒,但传统与现代生活永存共融。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人教版必修二)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2(人教版必修二)

展厅三 (居住) 展厅二 (饮食)
展厅四 (风俗 习惯) 展厅五 (回顾)
留言厅
展厅一 (服饰)
门厅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展厅
导 言
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 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 前。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 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 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 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 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 来参观一下吧!
展厅三 居住 猜一猜?这是我国哪里的民居?
山 东
广 西
北 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福建、赣西、安徽
花园洋房
我国住宅现今的特点?
逐渐西化,中西合璧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西餐;面包、咖啡等 解决温饱;注重吃 好 西式洋楼 自来水、电灯 不满足宽敞 还追求舒适
断发放足、改变婚 革除陋习、《婚 俗、社交礼仪平等、 姻法》、树立新 风尚、休闲方式 新节日 多样化
留言厅
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当今社会还 有哪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你 认为应该如何解决?
如:封建迷信、破坏环境、不讲究 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等等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 的婚礼.
断发
放足
革除陋习、《婚姻法》、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 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 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2、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 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4)、社交礼仪
作揖、鞠躬、拱手、叩首 握手
旧时称呼:老爷、大人
新时代称呼:同志、先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 提高,娱乐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 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留言厅
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当今社会还有哪些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有,你认为应该如何 解决?
如:封建迷信、破坏环境、不讲究 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等等
西式快餐
粮票
布票
油票
1.以上的票据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以上的物品在现在的日常生活用还 发挥作用吗?为什么?
北京民居
上海民居
安徽民居
福建民居
外 滩
外滩12号汇 丰银行大楼
小屋容不下三代人,节 日聚餐只好在大杂院里 进行 黑龙江哈尔滨
一家三代 居住在 7.3平方 米空间 天津
改 革 开 放 后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幸福变得象花儿一样
展厅三 (居住) 展厅二 (饮食)
展厅四 (风俗 习惯) 展厅五 (回顾)
留言厅
展厅一 (服饰)
门厅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展厅
火眼金睛
你能 辨别出下列这些图片中的服饰 分别属于什么时期吗?
原始 社会
汉 装


唐代—— 胡服
清朝—— 旗装马褂
十大:八大菜系加京、沪
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鲁菜的特色:
拔丝珍珠苹果
脱骨扒鸡 蟹黄鱼翅
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用料广泛、 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 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
中餐四大采系、特色和招牌菜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小结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 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 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 的变化,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进步的 方向变化、发展。
表现
特点


现 代
表现
近 原因 代
影响

习俗
原因
(09江苏)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材料: •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 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 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 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 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 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 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 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 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4.(江苏2010、9T)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 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A.
答案:D
B.
C.
D.
6.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 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 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 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于封闭状态 )
答案:D
)
12.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账 本记载,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 685.04元,而到了2002
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但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 658.3元,比22 年前提高了16.75倍。这一账本是上海( 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 B.政治剧变的见证 C.率先跨入小康的见证 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 )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原 作业 因。 目标 2.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化的 具体史实。 作业 设计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Ⅰ)基础自测——第一时间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反馈点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请你推测一下,鸦片战争后中国老百姓服饰的材料主要是 ( ) A.丝织品 C.棉织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账本记载内容的变化体现 了上海市民社会生活的重大变迁,市民收入有了巨大增长,选 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 共52分) 反馈点3 拓展与综合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住”
传统 民居
欧式
洋房
江南民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上海弄堂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现代居室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正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 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 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2、改革开放后 衣: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穿暖到穿好) 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菜篮子工程”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吃饱到吃好) 住: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成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形成了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必修2)

5.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新人教必修2)

民国时期通商口岸最早出现西餐
现代美食
浙江菜
四川菜
江苏菜
山东菜
福建菜 湖南菜
现代美食
现代美食
广东菜
安徽菜
北京四合院
陕北窑洞
福建围屋
现代小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代小区
现代小区
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
现代家居
现代家居
社会习俗的变迁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民国时期集体婚礼
现代婚礼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清代男女服饰
民国旗袍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 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 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改革开放后
•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五彩缤纷,从 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清代末年社会动荡,皇室骄奢淫 逸,鱼肉百姓,饮食上极尽奢侈 之能事,比如满汉全席,普通百 姓生活困苦,长椿寺前打粥妇, 儿生六月娘十九。官家施粥但计 口,有口不论年长幼。儿食娘乳 娘食粥,一日两盂免枵腹。朝风 餐,夕露宿。儿在变,儿亡独, 儿病断乳娘泪续。儿且勿死,为 娘今日趁一粥,掩怀拭泪不敢哭。
旧习俗裹小脚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封 建 迷 信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2)社会习俗
时间 1840—1949 婚俗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其他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三、改革开放以来
表现
时间
改革 开放 以来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颜色:五彩 缤纷 款式:多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 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 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影响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 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 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 清民国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的进步。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36 人教课标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ppt36 人教课标版

11、下列表述不符合实际的有 A、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中国人民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是在1987年 C、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 下降 D、1995年,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 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 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 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 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 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 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 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4)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带动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吸收 西方文明的结果。
(5)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四次大变迁
1、第一个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 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 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近代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外因: (1)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西 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传入我国。 内因: (2)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以及民主革命运动的 发展 (3)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促进。 (4)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产 生活方式。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件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跪拜
作揖
清末中外官员握手意致
到鞠躬——
到握手
会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旳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休闲旅游
上网冲浪 唱歌娱乐
关心自己、关爱别人、关注社会成为新旳社会风尚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服务队凯旋归来
衣饰 西装、 中山装、 旗袍,新奇
饮食 中西餐并行
建筑 居住大院、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婚礼旳演变
本世纪—现 在流行个性婚纱 照。
50年代和60, 70年代旳结婚照是 差不多旳。
90年代—目前 旳化装技术连最亲 旳人也认不出来。
丧礼旳演变
直系亲属披麻带孝, 在死者旳坟前行跪拜礼。 地上旳白色小棍是用来驱 鬼“哭丧棒”。
给死者焚烧纸钱。
丧礼旳演变
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 应该做出怎样旳正确选择?
我旳观点
在西方文化旳接受问题上,作为老师我觉 得要注意正确旳引导。其实一味旳阻止或 进行批判,会引起人们旳逆反心理,假如 从另外一种层面,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 文化旳博大精深和深厚旳历史底蕴,我想 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旳中国文化,并找到 与西方文化友好旳结合之路。
第 14 课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旳变迁
清代官服标识
清代官服标识
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旳衣饰,但中山装不久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义 礼
民国上袄下裙
上 衣 下 裙
国人将西装与中国老式旳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发明出 一种中西合璧旳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旳牛皮鞋。当然,这么旳装束大多是 有身份、有地位旳大人物旳潮流,如某些国民党旳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2012、4、2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三阶段:汉唐时期南亚佛教文化的传入和本土化;明清时期欧洲文化的传入;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近代西学东渐三阶段:物质文明传入(洋务运动);政治文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精神文明(新文化运动)等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多年,是新陈代谢、急遽变革的一百多年。

近代以来,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风俗习惯,还是典章制度,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与男耕女织的旧时代大不相同了。

变化过程中,影响中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如西学东渐,西俗东传,趋势中有中国走向西化、近代化。

物质生活: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如衣食住行,如收入、家用器具等。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发式演变:发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何种样式都无可厚非,与时变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今天看来,发式的选择似乎是一件个人的私事。

但在中国历史上,发式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1)历史上发式演变的三阶段:披发阶段——远古时代,男女都蓄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挽髻或者束发阶段——远古时代后期到明朝,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即“束发为髻”。

一般在15岁以前,男子和女子都蓄发不剃,头发都是垂下来的,称为“垂髫”(陶潜《桃花源诗并记》:“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 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 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 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 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 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 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 的重大变革。2. 党和政府提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 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 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 统购 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 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 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迁的是( )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B剪辨与放足 C握手、鞠躬等礼仪 D“先生”“同志”等称 呼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方面:①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②服饰——断发易服;③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④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②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③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④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②历届政府的影响③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2、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哪些演变?原因是什么?物质生活:①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统购统销,稳定了物价。

②改革开放以来:“吃”——1987年基本实现温饱;实施“菜篮子工程”“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款式多样化“住”——农村住房不断更新并楼房化;1995年“安居工程”实施社会习俗方面:①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社会风气发生根本变化。

④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③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

(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④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⑤实行了改革开发政策1、断发易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痛感到民智不开是中国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评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评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评课今天有幸听了方老师执教《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方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

方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

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方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如在此节课中,可由学生自己讲述近代中国历史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因此产生的种种变化,使学生对中国的现状有个更清醒的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之对“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2、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着力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描述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流畅,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二:在“破四旧”运动中,有一个例 外现象,就是革去了西装旗袍的人们,时兴穿 着旧军装。毛泽东穿了军装上天安门检阅红卫 兵的行动和对宋彬彬说的不要文质彬彬而要 “武装”的言论,使一大批狂热的红卫兵穿起 了从父兄或戚友身上脱下来的旧军装。绿军装 成为革命、造反的象征。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 迁史》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唐二中
崔丽霞
Email shuishangruyan@
——通览社会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的现象
近代
服装 饮食 住房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 来
服饰多姿多彩 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行“菜篮子”工 程 安居工程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 成为日常生活的重 要内容
男装(长袍、西服、 男装(列宁装、中 中山装)女装(旗袍) 山装、绿军装)女 装布拉吉 西餐、面包、咖啡 统购统销, 使用粮票 城市住房总 体比较拥挤
根据服装变化的原因,总结饮食、 住房、风俗变化具体原因和变化趋势。
一、近代时期(1840—1949年)
材料一: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 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 的流变中推动了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 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挂灯曰 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 为尚……。”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晚清 民国卷》
变化原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国家政策的影响。
变化趋势:国际潮流化。
鸦片战争
先进中国 人的学习 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物 质 生 活 和 习 俗
传统、保守
开放、近现代化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中国,经过了百年的 变迁。这种转变不是中国自发产生的,而是中 国对外部现代性挑战的反应,它是列强用坚船 利炮敲开的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是先进的 工业文明对中华文明的碰撞。这也证明了闭关 锁国只能导致文明的衰退,而人类文明的现代 化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作为21世纪 的我们则应该把握时代,主动适应潮流,与世 界接轨!
变化原因: (1)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中苏两国的关系良好。 (2)严重的个人崇拜、国家经济的困难。
变化趋势:中化、独立化。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材料: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 74000亿元,增至2002年的102000亿元。全国 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亿吨。粮食等农产品的 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 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 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 居世界前列。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 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开始向 西方学习。 变化趋势:保守、传统 中西合璧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
材料一:1949年12月16日, 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了他对 苏联的第一次访问。毛泽东的这 次访苏之行,中苏两国关系跃上 了一个新的台阶。《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 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 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欧式洋房、中 西合璧豪宅
风俗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 勤俭节约、无私 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 奉献 仪式、社交礼仪等
芙蓉姐姐
犀利哥
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
徽菜
鲁菜
苏菜
闽菜
湘菜
粤菜
浙菜
◆中国传统住宅
南方“排屋”
(北方“四合院”)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透视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 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 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 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 。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材料四: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 男子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 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 式长裤。常礼服二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