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福民中心小学1、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2、新课改不仅仅是课程设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学价值的创新(教学价值:(a)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b)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c)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是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构成(新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其主体地位,教师是支持者、辅导者和合作者),更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创造(新的教学关系: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是为了促进学,服务于学)。
3、新课改重视“五个提倡”和“四个主张”。
“五个提倡”:即提倡问题意识、提倡综合运用、提倡实际生活能力的培养,提倡探究性学习,提倡与生活的联系。
“四个主张”: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把班级还给学生,主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4、叶圣陶先进教育思想的三个基本观点:(a)自主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自学自勉;(b)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c)探索学习:引导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5、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要求<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发展”;“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立足于生活经验,关注科技动态”;关注“科学探究”和“平等对话”;教学评价应关注“发展”等理念。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的教育观知识以及有关的学科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三〉娴熟的教学技能:在传统的教学技能基础上,补充新的教学技能,如创设情境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技能,探究技能,师生沟通的技能等。
〈四〉完善的能力结构:教育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技能驾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吸取心知识的能力,灵活机动的教育机制等。
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09、3、12。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浅谈一、背景及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转变,随之人们逐渐产生了对科技的崇拜,而对人的情感普遍漠视,致使了人格发展的惨白和道德教化功能的隐退。
由此引发了人的价值信仰危机和道德没落。
与此同时,经济全世界化和信息社会化成为新世纪时期精神的“主旋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材之间的竞争,培育什么样的人材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育学生踊跃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眼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名语文老师眼前的一个大问题。
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来讲,由于各种原因,咱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锁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头上。
在许多学校,讲义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
教学进程中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考试模式单一、呆板,轻忽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轻忽了人文精神的培育。
很多地方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术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致使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
咱们培育出来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性,缺乏情感品质。
这与时期所呼唤“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的主题是背道而驰的。
面对各种不良现状,咱们必需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
二、改革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提几点意见。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主题是: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1.引领新思想和新理念。
所谓“新思想”,就是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思想,如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提高质量的思想,面向全部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等等。
所谓“新理念”,就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与传统教学不同的理念,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
生命视野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生命视野下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践者。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认识到课堂教学对师生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课堂教学自身的生命力所在。
要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意识,教师带着生命意识的理念来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生活。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意识;教学生活课程实施是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而课程实施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最重要的则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因此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就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的新内涵1.传统教师课堂教学的弊端第一,在功利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片面的强调培养学生的外在的生存本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内在品质的熏陶。
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灵被桎梏,缺乏精神滋养,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理想和意义。
第二,在唯理性主义教学思想的影响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体,因而过分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培养,学生感受不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
2.“教师课堂教学”的新内涵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然而这并不是对传统教师课堂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抛弃了以上所述的传统教师课堂教学的弊端之后,赋予了教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
在新课程中,教师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展示其娴熟的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而是每个学生实现其正常的人生发展的一种心路历程。
课堂教学也不再是死水一般,而是充满着动态的生命的活力。
二、教师课堂教学生命意识的觉醒在这样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自觉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
而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领会新课程赋予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改变其课堂教学观念——教师课堂教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1.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新课程新课标提出了“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交流表达等能力。
同时,结合学科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
2.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应该通过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材编写要更加精简、实用,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并且能够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重视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翻转课堂等交互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重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教学质量评价针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特点,教学质量评价也需要相应地调整和改进。
应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包括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能力与特长等多方面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应用能力,在评估教师教学水平时,也要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纳入到评价体系中。
总之,落实新课程新课标,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体系。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80年代以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革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
本次教学改革,一方面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因此可望在一个更高、更深、更全面的层次上展开;另一方面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是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革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方位的推进!二、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首先介绍了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特点。
接着讨论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包括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角色。
同时也分析了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文章还探讨了实施新课程理念所面临的挑战,如教师素质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
展望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了注重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变革、挑战、展望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概述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一切向学生”,而是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思考。
新课程理念也要求学生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参与课堂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2. 正文2.1 新课程理念的内涵新课程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理念。
如何依据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依据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大潮里,教师只有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自己、更新理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谈谈小学有效语文课堂教学。
一、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如果在课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还能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曾经听过有位老师教学《浪花》一课时,她组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后,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把学法迁移到第三、四自然段。
这样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汇报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并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情境营造,不仅提供刺激物,而且增强气氛,还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中若能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音乐或者是幻灯图片,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这一特色。
把学生带进课文中的情景,就能更好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让学生深入地抓住课文关键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
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沙群岛五光十色”这一段课文时,他摈弃传统解析方法,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海水的美、沙滩的美。
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
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
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课程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教育更贴近实际需求,更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改革的概念、目标、意义和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课程教学改革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在保证基本国情、地方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打破陈规旧俗,突破传统束缚,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提供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一方面,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课程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有力保障,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走一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道路。
要创新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创新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
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要的优秀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领者和榜样。
课程教学改革也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的发展。
政府应当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蕴涵着哪些重要而深刻的内涵呢?我们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解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观察,可以认为她包括着如下的教育理念、教育观个教学观:
1、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新课程中蕴涵着全新的教育理念,表现在:坚持教育的民主、平等,促进专制教育向民主教育的转变;要求学会理解、合作,促进国家主义教育向国际主义教育的转变;坚持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大众,促进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要求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促进学会生存向学会关心转变;注重个性、创新教育,促进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的转变。
2、新课程下的教育观----新教育理念中包含着如下方面的教育观念转变:课程权利观的转变----课程权利集中转向三级分权;课程结构观的转变---分科课程向综合课程转变;学校功能观的转变----学校兼具传知、创知功能;教师作用观的转变----教师是真理宣讲者、发现者,发现真理的引导者;学生作用观的转变----学生既是课程享受者、也课程提供者;教材作用观的转变----教材是范例、师生活动的中介;家长作用观的转变----家长是教育的伙伴,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观的转变:被动的接受识记转向主动的意义建构。
3、新课程下的教学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观的转变: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教学中心的转移;科学本位转向科学与人文整合----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师对教材的忠实转向互适----教学中介的转变;教师独白转向师生对话----教学过程的转变;统一教学转向差异教学----教学模式的改变;盲目接受转向主动建构----学习方式的革命。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阐述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求是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活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其中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根底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根据,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评价的根本根据,是学校教学人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根据,也是国民素质到达国家期望要求的重要保障。
对教材和考纲的过度依赖,各学科课程标准被搁置一边,造成了教学工作包含教学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造成了根底教育教学质量观的偏向,甚至还造成了教学改革方向的偏离,需要认真加以纠正。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新课标关于教学的“四个核心问题〞的意见和要求,明确教学要到哪里去,要教什么、学什么,要怎样教、怎样学,要怎样检测学生、怎样评价和改良教学,系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的目的定位对于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我,在研究物理课程标准时,要清楚物理教学的目的定位是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才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浸透和引导,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保持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对事物的好奇心理,养成科学探究的才能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同时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消费中的实际问题,感受物理课程的实用性。
新课程各学科教学都强调不能简单传授知识,而要注重才能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浸透,在教学价值定位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
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在知识与技能中,认识和掌握声、光、力、热、电等现象和内容,且掌握初步的实验技能和处理数据的才能。
在过程与方法中,经过观察和实验,进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概括和信息交流的才能。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可以保持对自然和生活的好奇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优化现代社会生活变化开展很快,中小学教学既要保存必要的经典内容,还要及时、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每个老师都应该建立自己的开放的、动态的教学资源库,从单一、固定的教教材中解放出来。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
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仔细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之所以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除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与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1.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不够的。
3.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
三、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1.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2.转变学习方式。
3.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4.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
简述教学内涵的理解
简述教学内涵的理解
教学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教学是一种活动:教学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特殊的培养人才的活动。
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
2. 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素养的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 教学包含多个方面:如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这些都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方面都需要得到充分的考虑和规划,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 教学需要关注目标和评价:新课标提出了对教学评价的新要求,强调了教学评的一体化,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应相互一致,相互促进。
评价应基于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
5.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应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调整。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反思作者:赵玮璋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3年第02期普通高中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锐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教师。
然而,毋庸讳言,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差异,解读新课程的能力各不相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和曲解,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检视,以便获得进一步推进课改的有益启迪。
一、注重“过程”不等于注重形式新课程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注重“过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有利于纠正传统教学中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弊端。
然而,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却曲解了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本意,仅仅在形式上大做文章。
(一)提问对话流于形式课程标准强调师生的对话与互动,而这离不开“提问”这一最常见的表达方式。
“善教者,必善问”。
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问题确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对话的方向,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问题设计得巧妙,问得恰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催生出精彩的师生对话与互动,不仅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生活。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吃透对话理念的内涵,只是将对话简单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你问———我答”,一堂课变成了“问答课”,一味追求提问的数量和课堂气氛热闹,却忽视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问答占用了绝大部分时间,而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由此导致了课堂教学流于空泛、散漫、随意的“假对话”。
一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并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新课改的九要素解读
《关于新时代课改指导意见》解读转变“育”的方式,基于“九个新要素”的教学改革同志们:为落实《xx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精神,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xx市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我作为42所课改领航学校的教学副校长,于xx年8月4日至7日,参加了xx市教学研究室组织的为期4天的《xx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培训会。
聆听了省教科院及省内课改名校6位知名专家专业解读《xx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我把《意见》中的转变“育”的方式,基于“九个新要素”的教学改革给各位同仁汇报如下: 《意见》指出: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内容是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这三个核心内容合起来讲就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
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呢?重点是关注“学”的发生,学习目标、资源、脚手架、具体讲就是要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师生的共同学习目标,把有利于教学内容学习的资源交给学生,搭建起脚手架,促进学生自学自育。
在实践中育人方式重点应关注“九个新要素”,课程标准、学生学习、特定主体、内容整合、情境、技术、实践、选择、评价等方面的育人方式。
一、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
《意见》指出:探索研制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
侧重突出课标的统领作用和“课标——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内在一致性。
教学中要贯彻课标新理念、体现课标新意图,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进一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学科大概念/大单元为统领,突出学科思想与方法,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标准”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解读:一是顶层设计。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论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作者:徐京飞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年第04期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1. 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
构建以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提问、讨论等新型的课堂模式,来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贯彻新课改的主体性、合作性、开放性等原则,培养学生成独立的人格、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2. 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们大量地灌输知识,却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高分低能。
所以,要改变原来陈旧滞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3.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在构建主体合作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引导、指导、教导等方面。
引导就是在不改变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障碍,进行有效地指导。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使整个教学课堂成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形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思维更加敏捷,这样就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主体合作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笔者认为,“主体合作开放型”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适应新课改的模式。
主体性体现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处地位以及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师生间、小组成员间等,通过合作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合作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黎传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做到“三个构建”,即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
第一部分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这里谈一谈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策略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具体内容。
1、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内涵的个人理解
我想课堂改革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断的去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它是没有终点同时与时代一起发展。
虽然提倡新课标已经有好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保持传统课堂的一个基本形式。
我下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谈谈我对传统课堂的理解和为什么要课堂改革。
传统课堂它灌输知识的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无论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要是学生不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新的看法。
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创造力会被慢慢的磨灭。
创造力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灯泡的发明,让我们进入电气时代,汽车改变人类的交通方式,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诺贝尔奖都需要创新的能力。
所以我想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在参加国际的数学比赛,得到的结论是基本功很扎实,创新能力公认的不足是有一定原因的。
第二个问题在传统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老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形式特别少。
老师上得不够精彩,学生不参与进来,当很多学生可以在一天的课堂中一天也不说话,上课时间又长,所以学生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学习就理所当然了。
这样上课导致学生表达能力不强,说话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太爱说话,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中国人几乎没有阅读的习惯,即使你到了外面新华书城你也会发现大多数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各类学生的辅导书占据了书城。
德国为什么如此经济发达,人的素质那么高?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
因为他们热爱阅读,善于学习,善于反思所以出了很多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诗人。
在科技,人才,教育方面也是世界领先的。
那么我想谈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等团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不要看小这些形式活动,这些形式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的能力培养。
单单的学生或者老师讲都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这也是传统课堂的一个弊端。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想法都要让学生去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
同时团队的领导力也可以从中发挥作用,与其说学习不如说是探究,探究才是独立去想的问题,不能迷信权威。
探究合作也就显得更重要了,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靠个人单干的社会了。
我们国家很多的团体运动项目根本玩不过其他国家比如篮球,足球,棒垒球等等很大程度是很难把人心聚集在一起。
所以常常在工作中看到很多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勾心斗角。
虽然改革的内容有很多个方面但基于我以上的三个问题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一些基本常见的问题1不爱阅读,不善于反思2创造能力不足3判断力批判性能力弱,迷信权威4缺乏独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5缺少真善美的信仰。
经常看到在QQ群上说今天是腾讯的老板的生日,转发此消息可以有话费赠送,在QQ上显示你在抽奖中了多少钱,手机信息电话诈骗的案例。
要是有点判断力针对这件事情多问几个问题我想也不会被骗。
一台苹果手机,90%的利润都是被美国拿去,中国只是拿廉价的加工费,可想而知一个核心技术是多么的重要,这涉及到很多的技术科技实用创新。
要是教育只是为了教育如何做人,传播书本的知识,传道解惑授业,没有把创新能力当作培养重点我想以后的科技经济是很难上去的。
记得在朋友圈上看到一篇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充分的显示想象力的差距。
在美国10岁的孩子的英文课写作文的题目是《我怎么看人类的文化》。
上历史课给学生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
在物理课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的照明系统布局。
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我想这些问题该有多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美国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
只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加有想像力创造力的想法。
这让我想起我的小学到高中的学习过程,繁多的考试,几十年固定的标准答案,沉重的课程,想想都有阴影。
那于是就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好的模式?应该怎么改革?那看看世界的优秀学府哈佛大学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
哈佛大学的环境不只允许、而且鼓励人们从自己的特立独行中寻求乐趣,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学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你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
他们创造了平等、轻松和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独立创造和思想探索的积极性教师把很多时间花在研讨课、个人或小组辅导、实验室工作和查询档案资料等,对学生的考核不再使用常规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研究论文的形式。
学生花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更多,他们独立探询未知的事物。
这种做法更加强调了大学对学生的重视。
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伦理、数理伦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等,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探求对他们所遇到各种情景的最透彻理解。
我想从哈佛教学中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内容不是通过写几篇文章关于初中高中新课标准解读学校就按照这个标准的执行就完事了,我想是不断的向顶尖的国家教育事业学习,不断的去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从而在教育-人才-科技领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