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较,找出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与劣势,提出取长补短之策。

曹骥赟等以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为例,就城市圈可接近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可接近性比较差,发展层次差异大,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王国华和王英通过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唐城市圈的差距,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不足;圈内武汉独大,大而不强;城市结构不成熟,周边城市发展不够;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差,产业整合不够;整合协调不够,开放度不够。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从武汉城市圈自身因素出发,寻求壮大圈域经济之策。

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袁希民指出要特别重视武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认为城市圈发展要有个龙头,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武汉就是龙头,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武汉自身的发展,增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陈桂春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重点是产业合作,要把企业推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沿,由企业行为带动经济发展。

杨孝伟则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发展是否合理影响到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课题组主要执笔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了实现武汉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双迁模式。

“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

唐茂华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政府合作的形式展开,致力于三大职能: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和监管职能、城市规划的统筹引导职能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协商职能。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研究,而对圈内各城市主体,以及各城市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武汉圈域城市发展水平与差异研究

武汉圈域城市发展水平与差异研究
武汉 圈域城市发展水 平与差异研 究
王瑞 琪 武 汉 理 工大 学 经济 学 院 4 0 7 同构 成武汉城 市 圈,其城 市密集度较 高 ,经济基础较 好 ,环境 条件优越 。然而 ,与东鄙 三 大城 市经 济圈相比 ,武 汉城 市 圈在诸 多方 面仍存 在一 定差 距,这限制 了城市 圈功 能的发挥 ,不利 于 中部 区域 的
发展 。 本 文 综 合 考 虑 经 济 实 力 、 产 业 结 构 、 社 会 及 居 民生 活 、对 外 开 放 等 对 经 济 发展 的 影 响 因 素 ,建 立 复合 型 指 标体 系,运 用主 成分 分析 法和 灰 色关联 法计算得 到 圈域 城市 发展 水平 的综合情况及各 个指标 与城 市 圈发展 情况 的 相关程度 ,研 究圈域城 市经济 发展 水平差异 的指 向型影响 因素。通过 分析 ,武 汉城 市 圈中心城 市呈现 出一支独 秀 的局 面,缺 乏有带动功 能的副 中心城市 ,需在继续加 强武汉的核心城 市地 位的 同时,努 力发展 次级核心城市 。 关键 词 : 武汉城 市圈 ;主成份 ;灰 色关联 ;发展 差异
武 汉 圈 域 城 市 的 各 项 数 据 来 源 于 ( 北 省 统 计 年 鉴 ( 湖 引 言 1 利 城 市 圈 是 在 城 镇 化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 以 一 或 两 个 经 201 》 ,将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极 大 值 法 的 无 量 纲 处 理 , PSS累 计 贡 献 率 济 较 发达 、具有 较强 辐 射 带动 力 的 中心 城市 为 核心 , 用 主成 分分 析法 进 行 降维处 理 ,运用 S %以 上 的 因 子 作 为 主 成 分 ,这 些 主 成 分 综 合 反 向 周 围 辐 射 构 成 城 市 的 集 合 区 域 。 发 展 城 市 圈 可 以 在 达 到 85 更 大 范 围 内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 促 进 城 市 圈 内 各 城 市 自 身 映 原 指 标 绝 大 部 分 信 息 。 由 表 二 , 提 取 了 三 个 主 成 份 , 方 差 累 积 贡 献 率 达 到 的 发展 。 8 5. 8 5 武 汉 城 市 圈 是 指 武 汉 及 其 周 边 1 里 范 围 以 内 9 0 %>8 % 。运 用 方 差 最 大 正 交 旋 转 对 变 量 进 行 0公 O 的 黄 石 、 鄂 州 、 黄 冈 、孝 感 、 咸 宁 、 仙 桃 、 潜 江 、 天 线 性 变 换 , 公 因 子 作 为 自 变 量 , 进 行 回 归 分 析 得 出 各 门 八 市 , 又 称 “ +8” 城 市 圈 。 该 圈 占湖 北 省 3 %的 公 因 子 得 分 , 以 其 特 征 值 为 权 重 加 权 求 和 可 得 各 县 域 1 3 土 地 和 51 6 . %的 人 口 ,城 市 密 集 度 较 高 , 经 济 基 础 较 的 综 合 得 分 。 该 得 分 越 高 ,说 明 该 县 域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好 ,环 境 条 件 优 越 , 在 湖 北 省 经 济 增 长 中 处 于 举 足 轻 平 越 高 ,反 之 越 低 。 重 的 位 置 。 武 汉 城 市 圈 圈 域 城 市 的 城 市 发 展 水 平 有 较 大 的 差 异 , 并 在 经 济 实 力 、 产 业 结 构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和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上 也 各 有 侧 重 。 作 为 中部 崛 起 一 个 新 的 战 略 支 点 ,武 汉 城 市 圈 具 有 承 启 西 、 连 南 接 北 的 区 其 中 , ZA 是 第 m 个 准 则 层 的 的 得 分 。 计 算 m 位 优 势 。 建 设 好 武 汉 城 市 圈 , 仅 可 带 动 湖 北 经 济 的 快 乙 到 武 汉 城 市 圈 各 城 市 综 合 得 分 、 排 名 及 准 则 层 不 得 速 发展 , 能有力 地促 进 中部崛起 。 更 ( 1~A4)得 分 如 表 三 所 示 。 A = 为 了 定 量 揭 示 武 汉 圈 域 城 市 发 展 水 平 现 状 、 差 异 以 武 汉 综 合 得 分 为 o. 2 , 的 远 远 高 于 其 他 地 市 , 66 7 及 相 似 性 , 本 文 拟 运 用 多 元 统 计 方 法 对 武 汉 圈 域 经 济 排 在 武 汉 之 后 的 依 次 是 黄 冈 市 、 孝 感 市 、 咸 宁 市 、 黄 ∑ ^ 发展 水 平 的空 间差 异 分 析 进行 分 析 。综合 考 虑 经济 、 石 市 、 天 门 市 、 鄂 州 市 、 仙 桃 市 、 潜 江 市 。 武 汉 市 作 社 会 、 人 口 , 对 外 开 放 等 等 对 城 市 发 展 的 影 响 , 建 立 为 城 市 圈 的 核 心 城 市 ,在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 居 民 生 活 质 mJ ∑ / × 科 学 的 指 标 体 系 ,综 合 运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计 算 圈 域 城 量 、 对 外 开 放 水 平 方 面 都 是 城 市 圈 的 龙 头 。 除 武 汉 以 市 发 展 水 平 得 分 并 利 用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计 算 关 联 度 ,研 外 , 其 他 八 市 在 经 济 、 民 生 、 产 业 结 构 、 对 外 开 放 程 究 圈域 城市 发展 水平 的差异 的指 向型 影响 因素 。 度 上 也 各 有 差 异 。 黄 冈市 在 综 合 排 名 上 仅 次 于 武 汉 , × 其 在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上 、 产 业 结 构 上 较 为 突 出 ;黄 石 在 6 二 、 指 标 体 系 的 建 立 人 民 生 活 质 量 、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方 面 稳 居 前 列 ;鄂 州 在 本 文 采 用 复 合 型 指 标 体 系 , 选 取 了 涉 及 综 合 经 济 实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 民 生 等 方 面 的 成 绩 突 出 ,对 外 放 水 平 力 、 产 业 结 构 水 平 、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这 上 也 有 较 大 发 展 潜 力 。 四 个 大 方 面 的 若 干 指 标 , 多 角 度 、 多 层 面 来 对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经 济 发 展 情 况 进 行 评 价 。 确 定 了 涵 盖 四 个 方 面 四 武 汉 圈 域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的3 个 指标 建立 指标 体系 ( 表 1 。 0 见 ) 为 了 进 一 步 剖 析 对 于 提 高 圈 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具 有 指 向 型 的 因 素 , 利 用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将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最新-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 精品

最新-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 精品

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加强,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推动武汉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武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应突出比较优势从近期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市为圆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资料显示,这9市以占全省33的面积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核心圈。

由表一、表二可见,九个城市按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综合考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汉。

武汉在这一地区中可谓鹤立鸡群,其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了武汉对于周边地区强烈的极化作用;第二层次是黄石、鄂州、孝感、潜江、仙桃,成为这一地区较具发展活力,最有潜力可挖的城市;第三个层次是咸宁、天门、黄冈,发展较为迟缓,需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才可望有一个跨越式的推进。

此外,武汉、黄石的工业增加值均在150亿元以上,而其他城市相对较小。

九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发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不足。

表三显示了该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机制。

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最大的问题。

武汉市已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轻纺工业已基本退出,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金融、贸易、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使武汉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要求较之过去更高。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SWOT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SWOT分析
人 才 、
【 关键词 】 武汉城 市圈 S T分析法 中部崛起 战略 WO
全球化

产 业 转 移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经验表明 , 城市 圈在 国内乃至 国际经 济 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 国近年逐渐形成的东部三
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 力密集区 , 第三大科技教育 中心 , 相对 于全 国其他区域 的一个比较优势是科教水平 。武汉城市圈拥有 非常 丰富 的高新技术人 才资源 , 区域现 有 4 高校 , 5所 进入 全国 21 1 工程的重点大学 7 ,8名两院院士 , 所 4 高校的专任教师中教 授, 副教授 占 3 . 3 61 5万在校大 学生 , %, 每年 5万余名大学生 毕 业生 ;0个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5万名专业科技人 员,3 1 4 20多所职 业技 术学院 , 每年培 养出各类技术 工人 6万人 。丰富 的科技 资 源是武汉 市的科技发展 的坚实保障。 三、 瓶颈劣势
≯≮
区 域 经 济
【 摘要】 文章以 S 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WO 系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外 部 机 遇 与 挑 战 和 内部 的 优 、 劣 势 . 合 分 析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现 状 和 潜 力 , 武 汉 城 市 综 为
3 雄 厚 的 产 业 基 础 、
武汉城市 圈内农业 历史悠久 , 工业门 类齐全 , 三产业 比 第 较发达 。武汉是我国的近 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 工业基础雄厚 , 伴 随改革 开放 , 形成 了以冶金 、 机械 、 汽车 、 织为 支柱 的综 合 纺
圈在 中部 崛 起 战 略 中发 挥 更 大 拉 动 作 用提 供 理论 参 考 。武 汉 城

中国30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中国30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 0.22114 18
- 0.14879 16
- 1.18457 26 - 0.16575 17 - 0.09909 14
- 0.77947 23
- 0.02598 13
- 0.68764 22
决策 & 信息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291 期
特别视点
城市群名称
综合竞争力
指数
排名
汕头城市群 - 2.6099 24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未来发展的 四点战略建议:
1.国家应制定 2030 年全国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应 制定到 2030 年的一体化城市群发展规划。
2.改革户籍、金融、财政、土地、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制 度以促进区域之间和城市群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 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开放,以创新中国城市群 制度框架。
排名
3.008108 1
2.474355 3
2.75484
2
1.082087
4
0.960038
6
0.658742
7
1.039192
5
- 0.14123 15
0.497029
8
0.381479
9
0.09856
11
0.150497 10
- 0.31733 19
0.086995 12
- 0.56334 21
特别视点
中国 30 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文 / 连玉明 武建忠
20 08 年 3 月发布的《2007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 书》通过对中国 30 个城市群的各项竞争力指数 和排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格局为: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最强、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前三大城市群差距 较小,城市群竞争力两极分化趋势依然存在。 第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呈较高的相关 性。总体上,成长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第三,三个最强的城市群比较,先天竞争力长三角最 强,珠三角次之,京津唐第三;现实竞争力珠三角最强,长三

武汉城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比较研究

武汉城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比较研究
人 , 农 业人 口 1187 人 , 非 7 .5万 占全 国 人 口的 2 3 %。 .5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 ,0 7 20 年武汉市地 区生产总 值达 到 3 1 4 14 90 8万 元 , 占到武 汉 城 市 圈 的地 区 生产 总值 的
5 . %。由此可 以看 出武汉城 市圈是 一典 型的 以特 大城市 为中 65 2 山东半岛城 市群 的基 本情况 。山东半 岛城市群 的空 间地 心 的单 中心结构。然而区域 内城市 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 ) 并未产生 域范 围包括济南 , 岛两个 副省级 城市 , 中青 岛市是 我 国五个 有效的集聚优势。 青 其
Hale Waihona Puke 计划单列 市 , 淄博 市 、 坊市 、 潍 东营市 、 台市 、 烟 威海 市 、 I F照市 六
2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 岛城市群的城市化率较高 ,09 ) 20 年 个 地 级 市 , 及 邹 平 县 。 土 地 面 积 约 7 4万 k , 全 国 比 重 达到 5 %, 以 . m2 占 7 高于同年全国的平均城市化率 9 个百分点。笔者认 为山 0 7 %。20 .7 0 9年总人 口约 47 0 1 万人 , 占全国的 35 %。 .2 东半岛城市群处 于城 镇体 系发展 阶段 的集 聚一 扩散阶段 。该 阶
1 武汉 城市 圈与 山东半 岛城市 群基 本情况 比较
1武汉城市圈 的基 本情 况。武汉城 市圈 的空间地 域范 围 由 ) 位于长江 中游 的城市构 成 , 以武汉 为中心 , 包括一个副省级城 市 : 武汉 , 五个地级市 : 鄂州市 , 石市 , 冈市 , 感市 , 宁市。三 黄 黄 孝 咸 个县级市 : 桃市 , 门市, 仙 天 潜江 市 , 九个 城 市。2 0 共 0 9年年末 国 土面积 5 5 . 80 1 9 , 占全省的 3 .% , 国的 0 6 12 全 . %。常住人 口 30 13 0 .0万人 , 户籍人 口 3119 5 .6万人 , 其中农业人 口 1 5 .1 16 万 9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作者:罗翔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通过建立一套涵盖5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城市指标体系,以国际公认的统计软件包SAS8.2为数据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计算和比较。

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水平,将圈内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一、引言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02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1 S S 因 子 分 析 . 2 PS
全 球经 济一 体 化 的经 验 表 明 , 市 圈这 一城 市 聚合 体 在 国 城
际 乃至 国 际经 济竞争 与合 作 中 的作用 越来 越 重要 . 自法 国 学 者戈特 曼 1 5 年 提 出“ 97 大都 市 带 ” 念 以来 , 概 大都 市 圈 已 成 为衡量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社会 经 济发 展水 平 的重 要标 志 。 我 国改革 开放 以来 , 尤其 是 近几 年逐 渐形 成 了长 三 角城 市
中 图 分 类 号 : 1 76 F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9 0 - 0 5 0 10 - 3 8 2 0 )7 0 0 — 5
合 竞 争力 。 通过 比较 分 析武 汉城 市 圈与 沿海 三 大都市 圈 的
0 引 言

差 异 . 出武汉 城 市 圈 发展 的优 势 和 潜力 , 找 为武 汉 城市 圈
的经 济 区域 ,并 日益 成 为 我 国经 济增 长 的主要 推 动 力 ] 。 武 汉 市作 为华 中地 区 的特大 城 市 , 湖北 省乃 至 整个 华 中 在
累计百 分 率大 于或 等 于某 一百 分率 ( 城市 竞 争 总力定 为 对 10 对 城市竞 争 力 各分力 定 为9 %) 0 %, 0 的原则 , 定 选取 主 决 成 分 的具体 数 值 。假定 前m个 主成 分分 别 为 :
地 区区域 经济 发展 中起 到重 要 的带 动 和推进 作 用 。 目前 ,
武 汉 城市 圈正 处 于 由初 级 阶段 向中级 阶段 推 进 的关 键 阶 段 ]在 城 市 化 、 业 化 、 息 化 等 不 断 加 速发 展 的环 境 , 工 信 下 , 国 家 中部 崛起 战 略 背景 下 , 须分 析 武 汉 城市 圈综 在 亟

武汉都市圈和长三角比较研究

武汉都市圈和长三角比较研究

武汉都市圈和长三角比较研究一、城市圈、城市群与大都市圈1.1 全球化与城市圈、城市群的崛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跨国公司的广泛建立是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深刻影响着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区域一体化成为了各国的普遍选择。

从宏观上讲,地域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组成了经济共同体,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从微观上讲,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日益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点,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由过去的单一较量转向密切合作、有机分工的城市群或城市区域的比拼,从而有力地占据全球分工与生产链中的关键一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城市圈、城市群在世界各地快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也为所在国家或地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城市圈、城市群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正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1.2 国内外对城市群等相关概念的界定1.2.1 国外对城市群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基于人口统计的需要,美国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概念从1910年的的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 District),转变为1949年的标准大都市区(SMA),1959年的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1980年之后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大都市区主要指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①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具体是指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

他于1970年代指出了世界上的6大都市带,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和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①20世纪50年代日本行政管理厅提出了都市圈的概念,即以一日为周期,可以接受城市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中心城市人口规模须大于10万。

中国50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点评

中国50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点评

中国50个城市分项竞争力排名点评按照20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于前10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天津、宁波、南京、温州,最后10位依次是晋城、宿州、铁岭、巢湖、宣城、汉中、保山、亳州、延安、池州。

毫无疑问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多位于三大都市圈内。

东部沿海某些省份的一批地级市竞争力较强,提升也较快。

在本次研究中,综合竞争力指标由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4大类指标综合而成,按50个城市比较数据计算,各分项指标的排名状况依次如下(详细数据及排名见第二部分有关内容)。

一人才本体竞争力在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中,列前10位的分别是北京、深圳、广州、上海、苏州、厦门、温州、镇江、常州、佛山,最后10位依次是芜湖、郑州、呼和浩特、威海、南昌、天津、福州、石家庄、秦皇岛、徐州。

总体上看,人才本体竞争力比较好的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小城市相对较弱,同时一些中小城市如温州、镇江、常州、佛山等挤入全国人才本体竞争力前10名中,说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加大了对人才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

人才本体竞争力指标由健康水平指数、知识水平指数、技术水平指数、能力水平指数、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意识指数、交往操守指数8个指标综合而成。

这八类指标的基本排名状况如下:①健康水平指数排名。

健康水平指数由人口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从业人员占总人口比例三个指标组成。

列前10位的分别为深圳、珠海、北京、哈尔滨、秦皇岛、青岛、威海、石家庄、广州、上海-南宁(并列),最后10名依次是:芜湖、温州、乌鲁木齐、长沙、合肥、南昌、成都、泉州、重庆、台州。

②知识水平指数排名。

知识水平指数由成人识字识字率、大专以上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知识水平综合指数三项组成。

列前10名的是北京、上海、苏州、镇江、深圳、南京、厦门、南通、哈尔滨-西安、无锡-合肥,最后10位分别是:温州-台州、中山、南宁、天津、呼和浩特、徐州、重庆、惠州、泉州、东莞。

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域 内部 的 分 工 协 作 导 致 城 市 之 间
的经 济 联 系 日益 紧密 . 镇 体 系 的 城
空 间形态 也 发生 重 构 . 特 定 区 域 在
为 我 国最具 活 力 的 经 济 区域 . 日 并 益 成 为 我 国经 济 增 长 的 主要 推 动 力 武 汉市 作 为华 中地 区的特大 城 市 . 湖 北 省乃 至 整 个 华 中地 区 的 在
城 市密 度 分别 为 京 津唐 、 长三 角 和 珠 三 角 的 06 、. .0 05 6和 03 .7倍 。 城
市 化 水 平 也 只 为 沿 海 城 市 圈 O 6倍 。 . 、. 2 o . o 从 要素 作 用 强 度看 . 汉城 市 武 圈 的 货 运 强 度 与 沿 海 城 市 圈 是 相
合 体— — 城 市 圈 城 市 信 息 化 、 工 经 济 发 展 中 起 到重 要 的 带 动 和 推
城 市 圈外 . 汉 城 市 圈 的空 间 面积 武 和 人 口规 模 大 于沿 海 的 京 津 唐 和 则 小 于京 津 唐 、 三 角和 珠 三 角城 长 市 圈 , 别 只 是 它 们 的 08 、 .7 分 .1 06 和 06 .3倍 从 城市 化 程度来 分 析 . 无论 是 城 市密 度 、 成 区面积 还 是 建 城市 化 水 平 . 武汉 城 市 圈都 远 远 不 及其 他 三 个城 市 圈 . 汉 城市 圈 的 武
进 作 用 目前 , 汉 城 市 圈正 处 于 武 由初 级 阶 段 向 中级 阶段 演 进 的 关
采 用 城 市 规 模 、 济 发 展 水 经
平 、 素 作 用 强度 和信 息 化程 度 4 要
个 要 素 层 面 反 映武 汉 城 市 圈 与 京 津 唐 、 三 角 、 三 角 城 市 圈 的基 长 珠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21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1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2.资金实力X4: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5人均居民储蓄余额=城市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城市地区总人口X6人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总人口X4表明一年内城市投资增量,其大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上)

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上)

作者: NULL
作者机构: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课题组
出版物刊名: 长江论坛
页码: 28-31页
主题词: 区域经济;武汉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政策建议
摘要:21世纪是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积极探索城市联动发展的新路子,共同推进城市间深度整合,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区域整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构筑我国经济腾飞所需的世界级大城市的现实选择.武汉是中部的中心城市,是内陆与全球市场的重要结合部.据初步测算,加快武汉及周围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武汉城市圈将带动大约1.7亿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而且还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城市经济圈的结合,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

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地区城市群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一、东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最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群。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城市群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经济实力强大、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等特点著称。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中心,集聚了大量金融、贸易及科技创新等产业;珠三角地区以广州为中心,拥有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京津冀地区则以北京为核心,具备政治文化中心及先进制造业基础。

东部地区城市群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然而,在快速经济增长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环境压力、城市交通拥堵、人口过度集聚等。

因此,东部地区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中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工业基础雄厚、交通网络密集等特点著称。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核心,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环渤海城市群以天津为核心,具备重要港口和航运优势。

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由于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早,并且受到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较大。

因此,在加强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并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三、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但近年来在城市群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成渝城市群、西南地区城市群等在这一地区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

这些城市群以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等特点著称。

成渝城市群以重庆为核心,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南地区城市群以昆明为核心,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引言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湖北省会武汉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和地区,形成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等方面紧密联系的区域。

作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圈之一,武汉城市圈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武汉城市圈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前景。

地理位置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它东临江汉平原,西界武当山区,北靠鄂北平原,南濒江南山地。

武汉市地势起伏不大,多为平原和丘陵,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经济特点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现代化服务业。

武汉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居中部地区城市之首,被誉为中部的“中心城市”。

主要经济产业包括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为城市圈带来了大量的产值和就业机会。

在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中心,有一些重要的发展区域,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口北部新城。

这些区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推动了整个城市圈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交通网络武汉城市圈积极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拥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首先,武汉作为长江的重要港口,拥有长江航运资源,方便城市与沿江地区的贸易往来。

其次,武汉也是中国铁路的交通枢纽,连接了许多主要铁路线,方便了城市与全国其他城市的交流。

此外,武汉还有多个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交汇点,使得城市圈内的交通更加便捷。

发展前景武汉城市圈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武汉市附近的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武汉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地位重要,被列入中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这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同时,随着国内和国际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武汉的地理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

33个城市群竞争力点评与排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沿江沿海“ T”带,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它由沿江城市带和杭州湾城市群(杭州湾是不是真可以建一个多中心的城市群,其实以目前的规模,根本算不上一个城市群,要想真正构成一个城市群,城市数量上肯定太少了。

证明:分散经济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快捷途径!在钱塘江下游流域,杭州市区的城市首位度太高了,这也是杭州县域经济稍显弱小的原因)构成,以上海市为中心,包含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六个城市,江苏的南京、扬州、常州、泰州、镇江、无锡、南通、苏州等八个城市。

其辐射区涵盖了浙江金华和衢州两市。

该城市群目前形成以上海为核心,以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为中心的一核心、多中心”杭州就应该自己做自己的的核心,拉动周围县市成为地方中心的空间格局。

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布局使得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形成了多样化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

2007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一,其中先天竞争力排名为第一,现实竞争力第二,成长竞争力第一。

(1)先天竞争力。

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

此外,在城市水资源供给、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也使该城市群成为投资热点。

该城市群商品经济发达,农副产品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2)现实竞争力。

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和杭州以生产性服务业1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武汉城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对比:除经济外,武汉城市圈有哪些潜力?

武汉城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对比:除经济外,武汉城市圈有哪些潜力?

武汉城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对比:除经济外,武汉城市圈有哪些潜力?城市圈和都市圈概念其实是一样的,当然,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概念不一、含义多样、因人而异,划定要素往往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在我国的概念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由核心城市及外围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所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

截止目前,获得有国家级都市圈名号的分别是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

其中南京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是两个跨省级行政区的都市圈。

在6个国家级都市圈里面,没有“武汉都市圈”,而武汉城市圈则是较早就开始规划的。

那么武汉城市圈和南京都市圈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呢?南京都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情况武汉城市圈又被称为武汉“1+8”城市圈,是以我国中部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为中心和周边约1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市构成的城市联合体。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地跨苏皖两省,是我国第一个规划建设的跨省级行政区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成员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常州的溧阳、金坛。

两个都市圈的经济情况对比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以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和一半的人口,并且还创造了全省三分之二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近3万亿元。

南京都市圈包含了3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和16个县,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近37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元。

两个都市圈基本上都是“1+8”的结构,有所不同的是武汉城市圈包含了仙桃、天门和潜江3个省直辖的县级市,南京城市圈则包含了常州的溧阳和金坛两个县级行政区。

经济方面两个领头羊分别是武汉和南京,武汉的经济虽然高于南京,但是这两个城市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其实从成员中能看的出来,南京都市圈成员在“GDP前100强”的城市里面占了6个,分别是南京、镇江、淮安、扬州、滁州、芜湖;而武汉城市圈只有武汉一个城市在百强之内,其余的地区甚至有部分县市刚退出贫困县序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63
60.651
60.651
11.098
44.390
44.390
2
3.619
14.476
75.127
3.619
14.476
75.127
4.514
18.054
62.444
3
1.587
6.347
81.474
1.587
6.347
81474
3.117
12.467
74.911
4
1.355
5.419
86.893
(2)核心城 市 间 综 合 竞 争 力 差距 明 显 ,武 汉 市 与 其 它 城市圈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 圳)竞争力差距较大。 除了居民素质、城市与产业结构竞争
表1 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Component
Total
Initial Eigenvalues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摘 要:采用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从两个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
综合计算得出城市圈及其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定量评价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竞争力。 研究结果表明,武
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在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中总体上处于落后地位;通
过对各项指标的比较,武汉城市圈在对外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圈域居民素质指标上表现出较为明
1.355
5.419
86.893
1.262
5.047
79.958
5
1.043
4.173
91.066
1.043
4.173
91.066
1.243
4.974
84.932
6
0.698
2.793
93.859
0.698
2.793
96.859
1.121
4.485
89.416
7
0.398
1.592
95.451
0.398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15.163
60.651
60.651
0.102
99.688
18
1.525E-02 6.101E-02
99.902 1.525E-02 6.101E-02
99.902 2.259E-02 9.036E-02
99.779
19
8.608E-03 3.443E-02
99.936 8.608E-03 3.443E-02
99.936 2.004E-02 8.016E-02
·6·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年
…… factoril=fil(xi1,xi2,xi3,…xim) …… factorim=fim(xi1,xi2,xi3,…xim) 将第i城市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各解释变量数值代 入, 可 得 到factori1、factori2、factori3…factoril…factorim的 数 值 , 然后根据这m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累加,即构 造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或分力指数,数学表达式如下: Ei=λ1·factori1+λ2·factori2+λ3·factori3+…+λm·factorim 其 中 Ei为 总 竞 争 力 或 分 竞 争 力 指 数 ;λ1、λ2、λ3… λm为 前 m个特征值。
利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矩阵进行处理 ,得到主成分的特 征值、 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如表1)。 选取Initial Eigenvalues(数据相关 阵 的 特征 值 )大 于1,共 有5个 成 分 特征 值 大于1,这5个成分特征值累积占了总方差的91.066%。 因此 选取这5个主成分对城市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100.00
第7期
刘承良,刘春,田颖,等: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7·
表2 城市圈竞争力得分比较
区域
显示性 指标
经济 实力
城市与 产业结构
解释性指标 居民 金融资 基础 素质 本实力 设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管理 水平
开放 程度
北京 2.441 3.107 1.517 3.290 5.050 6.864 0.807 1.025
factori1=fi1(xi1,xi2,xi3,…xim) factori2=fi2(xi1,xi2,xi3,…xim)
收 稿 日 期 :2007-11-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8BJY015);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青 年 基 金 (08JC790030) 作 者 简 介 :刘 承 良 (1979-),男 ,湖 北 武 汉 人 ,硕 士 ,湖 北 大 学 商 学 院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城 市 区 域 经 济 、旅 游 规 划 与 管 理 。
第26卷%第7期 2009年 4 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6 No.7% Apr. 2009
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 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刘承良1,2,刘 春3,田 颖4,张贞冰4
(1.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大学 旅游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62; 3.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4.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98.427
0.266
1.066
97.926
11
9.095E-02
0.364
98.791 9.095E-02
0.364
98.791
0.124
0.496
98.422
12
6.988E-02
0.280
99.071 6.988E-02
0.280
99.071 8.507E-02
0.340
98.763
13
6.588E-02
1.592
95.451
0.897
3.589
93.005
8
0.334
1.338
96.789
0.334
1.338
96.789
0.682
2.729
95.734
9
0.226
0.903
97.692
0.226
0.903
97.692
0.282
1.126
96.861
10
0.184
0.735
98.427
0.184
0.735
99.859
20
7.013E-03 2.805E-02
99.964 7.013E-03 2.805E-02
99.964 1.518E-02 6.071E-02
99.920
21
4.756E-03 1.902E-02
99.984 4.756E-03 1.902E-02
99.984 1.158E-02 4.634E-02
经过对城市圈各样本城市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 理 ,运 用 SPSS对 数 据 进 行 数 理 处 理 后 得 到 城 市 圈 中 各 城 市 的 二 级 指 标 体 系 得 分 (如 表 2),作 为 对 城 市 圈 进 行 评 价 分 析的依据。
根据指标的贡献情况,经过综合计算得出城市圈及其 城市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名(如表3)。 从表中可以得出:
2 竞争力比较分析
2.1 城市圈竞争力评价的得分和排名 选取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
市群、珠三角城市 群 ),收 集整 理2005年 相 关 数 据 ,数 据 来 源于《2005北京统计年鉴》、《2005天津统计年鉴 》、《2005河 北 经 济 年 鉴 》、 《2005 广 东 统 计 年 鉴 》、 《2005 上 海 统 计 年 鉴》、《2005江苏统计年鉴》、《2005湖北统计年鉴 》、《2005中 国 城 市 统 计 年 鉴 》等 ,采 用 Z-SCORE法 将 原 始 数 据 标 准 化 。
合竞争力。通过比较分析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的 差异,找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为武汉城市圈 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实践指导,推动武汉城市圈向中国 又一个经济增长极的目标迈进。
1 研究方法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从两个方面构建武汉
城市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显示性指标从城市 圈竞争力的宏观层面上,表达城市圈战略竞争力;解释性 指标从城市圈竞争力的微观构成上,揭示城市圈竞争力的 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显示性指标从市场占有率、居民人均 收入两个方面来构建。 解释性指标从经济实力、城市产业 结构、居民素质、金融实力、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开放程度 7个 方 面 ,选 择 了 25个 可 度 量 指 标 。 1.2 SPSS因子分析
计算城市总竞争力表现要素及城市竞争力各分力构 成要素的相关矩阵, 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和累计值, 及主成分的载荷。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 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某一百分率(对城市竞争总力定为 100%,对 城 市 竞 争 力 各 分 力 定 为 90%)的 原 则 ,决 定 选 取 主 成分的具体数值。 假定前m个主成分分别为:
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将是武汉城市圈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