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鱼虾蟹等养殖品种不摄食或吃食不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鱼虾蟹等养殖品种不摄食或吃食不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水产养殖过程中,保证水产动物的理想摄食正是提高产量的有效保证,但很多情况可见摄食不理想(摄食慢,摄食量少,不摄食或厌食)。
在此统全面分析一下其原因:1、寄生虫:当鱼体寄生了寄生虫后,鱼会身体不适,鳃上较多寄生车轮虫,斜管虫或指环虫后,鳃上粘液增多,利用氧气的能力下降,造成摄食量下降。
2、水体溶氧过低:当水中出现大量轮虫或枝角类或连续阴雨天等情况时,均可使水中溶氧降低,引起鱼的食欲下降。
3、细菌感染:当鱼患有肠炎、烂鳃、或其他细菌性疾病时,会造成不摄食4、有害藻类:尤其是一些不易消化的藻类如裸藻、蓝藻等,这些藻类被摄食后不能及时被下滑,以至于影响了鱼的摄食,同时有些藻类含有毒素如微囊藻,会刺激鱼的肠道,使肠道发红,引起肠炎,甚至中毒。
5、换料引起:如常时间使用同一种饲料,突然性的换料会引起鱼的不适,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摄食量下降,甚至拒食。
6、用药所致: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使用一些药物来控制病虫害,而有些药物在杀虫的同时也会对鱼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摄食。
7、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如水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长期过高,就会对鱼的鳃部产生损伤,影响鱼的呼吸作用,造成鱼产生病理性缺氧,导致摄食量下降。
8、温差过大造成:秋季昼夜温差过大,白天气温高,水温也较高。
而到了晚上,气温骤降,使表层的水温急剧下季节,水的密度增加。
而底层水温较高,密度较小,所以造成上下水层产生对流。
底层无氧水携带着池底大量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向上层流动,水变的浑浊不堪,同时有机物的分解耗氧,使整个水体处于缺氧状态,从而影响鱼的摄食。
此时我们会发现鱼一般上午摄食不好,而下午摄食好。
其主要原因是上午尤其是早晨水中的溶氧很低,鱼摄食不好,而经过一中午的阳光照射后,水中溶氧由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上升,这时鱼开始摄食,而此时的养殖户喂料心切,争于把上午没有吃的料补回来,所以较平时的投喂量大。
等到了晚上,水中溶氧开始中下降,鱼由于吃的过饱,消化时需要大量耗氧,所以较正常时候更容易浮头。
最新养殖鱼四类摄食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
养殖鱼四类摄食异常现象的原因分析进入养殖旺季,原本应摄食旺盛的养殖鱼却摄食异常,养殖户遇到这种现象,总希望尽快找到原因、有效解决。
养殖鱼摄食异常的情况可分为四类:1、连续几天甚至十来天都不吃东西;2、鱼群正在水面抢食时,突然“哗”一下四处逃窜,瞬间消失,过一会又聚拢成群抢食,又突然受惊逃跑,每喂一顿料反复多次出现这种现象;3、鱼只在水底活动,都不上浮抢食;4、鱼群食欲不振,只在塘内狂游。
第1种情况分析(l)池水太瘦,水的透明度超过40厘米,有的甚至达到60厘米以上。
这样的池水中浮游植物不丰富,氧的补偿能力差,导致鱼类处于轻浮头或暗浮头状态之中,鱼类自然不会进食。
改善的方法是尽快补充一部分肥水入池,同时再施用尿素或碳按每亩3-5千克培水。
(2)池水由肥水变成了老水。
淤泥深厚的老龄塘最易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老水中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分解,水中不仅严重缺氧,而且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升高,鱼不仅不吃食,还可能因此而中毒死亡。
对策是赶快立即大量换水,连续2-3次。
(3)池水中有大量的裸甲藻、三毛金藻,它们会产生大量毒素使鱼中毒,鱼儿当然不能进食。
防治措施一是大量换注水,二可全池泼洒硫酸铜(每立方米水体0.7克),杀死这些藻类,但泼过硫酸铜液后晚上要早开增氧机以防泛池死鱼。
(4)池水的酸性或碱性过强,通常PH小于6.0或大于9.5鱼就要停食。
改良措施一是大量换水,二可用生石灰或醋酸(食醋也行)来调节池水的PH值,使其在6.5-8.5的范围内。
(5)刚分塘(转塘)的鱼,因不适应新塘的环境条件,会出现暂时的停食;新购回来的外来鱼种因没有经过严格的驯食训练,也会出现不进食现象。
只要经过耐心的驯化,几天后就能恢复正常。
(6)饲料不适口。
一般在中途突然变换不同厂家的饲料或不同原料配方的饲料,常出现拒食现象。
建议养殖户无特殊原因最好不要随意更换饲料,迫不得已非改不可时,应该先把新旧两种饲料按比例掺和在一起喂上几天,然后再逐渐减少原喂料的比例,最终过渡到全喂新料;另一种情况是饲料的粒径不适口,往往是粒径偏大,鱼吞不下,眼看着饲料沉下水底。
影响鱼的食欲和食性变化的7大因素
影响鱼的食欲和食性变化的7大因素影响鱼的食欲和食性变化的7大因素发布时间:17-12-1219:59优质原创作者钓者经常能看到水面波纹连连,鱼儿四处窜游,但却一无所获,鱼为什么不吃食?鱼的食欲有强有弱,鱼的食性有时也会有改变,鱼不吃食主要受下面七个因素的影响:(一)水质的影响水是鱼生活的环境。
水质由于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人为因素影响而会改变。
如有了洪水,水色变得浑浊,水中多泥沙,不利于鱼的生活;水生植物过多,或腐烂变质,也会影响到水质。
特别是受人的影响,如人们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倒人江河湖塘堤堰中,会使水质变差;工厂的废水含有化学物质、有毒物质,流人自然水域,鱼就受到严重威胁,不但无食欲,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
因此说,水质的好坏是影响鱼的食性和食欲的主要因素。
(二)水温的影响属于温带性的鱼生活的最佳水温是15度C一25度,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鱼活跃,食欲旺盛。
若水温低于10℃或高于350C,鱼会感到不舒服,活动量减少,食欲很低,甚至不吃食。
大自然的气象瞬息万变,一会儿是万里晴空,一会儿是乌云压顶,一会儿又是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水中有了波浪,浊泥翻起,使鱼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相应带来了生理的变化。
若是燥热的气温下降,微风细雨,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鱼儿就会由呆滞变得活跃,就会增加食欲,这时钓鱼的效果自然会好。
(三)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鱼。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因地域不同,温度差异比较大,长期生活在这些地域的鱼对环境、气温逐渐有了适应性。
如,罗非鱼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热带性鱼类,在我国,它只能在南方生活,它的适应温度是10℃以上,当温度降到8℃以下时,它就会死亡。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温带性鱼类较多,如鲫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等。
东北地区气温相对较低,但有些鱼在这样的寒冷地区也能生活,这些鱼我们叫它为冷水性鱼。
如黑龙江的哲罗鱼、狗鱼等。
若甲地的鱼到乙地生活,一时会难以适应新的环境,食欲状况肯定不佳,因此导致鱼不吃食。
水产养殖贴士影响水产饲料系数五因素
水产养殖贴士影响水产饲料系数五因素第一篇:水产养殖贴士影响水产饲料系数五因素水产养殖贴士影响水产饲料系数五因素饲料系数,是评价饲养鱼虾饲料的常用指标,是根据生产单位重量所需的饲料的数量计算而得。
通俗的说法就是“用几斤饲料养几斤鱼”,数字越小,表示饲料质量越好;如果越大,则表示饲料质量越差,纵观近两年的养殖,无论是对虾还是海水鱼等品种,这个指标都在逐年的变大。
近几年间,对虾的饲料系数大致从1.0上升到1.3或以上。
出现这样的情况,养殖户往会把责任归到饲料生产企业,以为一定是饲料厂家“偷工减料”。
其实,影响饲料系数的原因,在排除饲料企业降低饲料质量的可能外,还与以下几个方面息息相关。
1、养殖品种的种苗的质量下降这种情况,在对虾的养殖上表现的特别突出。
一般来讲选择体质健壮的优良种苗,其生长速度快,食欲好,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对饲料的利用率高,饲料系数低。
而体弱多病的劣质的种苗,则生长速度慢,可谓“光吃东西不长肉”,养殖成活率低,饲料系数无形中也就高了。
2、饲料的投喂方法不当饲料投喂技术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确定投饵量。
投饵量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饲料消耗的多少,也关系到养殖品种生长的快慢及产量的高低。
养殖对象的摄食量与它的食欲、种类、大小、饲料的品质及水温、溶氧,及水的PH值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在确定投饵量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在生产实践中,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养殖对象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合理制定出各阶段的投饵量。
所谓日投饵量即每日投喂量占池塘养殖对象总重的百分率。
还要跟据不同养殖对象的生活习性安排每天的投喂次数、时间、各餐的投喂量比例及投喂地点。
3、养殖品种的生存环境养殖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养殖生产的稳定与高产,还直接影响到饲料系数的高低。
如溶氧的高低,据资料显示,鱼类在溶氧3.0mg/L时的饲料系数要比在4.0mg/L增大一倍。
一般来讲,一个池塘在经过3-5年的养殖后,池塘就会“老化”。
这些池塘在放苗前也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程序,但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这种老化池塘的弊端就会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有害物质的含量容易上升,氨氮、亚硝酸盐偏高等。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第10课 鱼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表中:N指的是无节幼体、Z为蚤状幼体、M为糠 虾、P为仔虾
第四节 鱼虾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一、消化吸收的途径和机制
物消理化消结化作果用:、在化学消消化化道作用内产生大量的低聚糖、二糖、低 聚肽、单酸甘油酯及少量单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混 合物。 吸收途径:吸收态的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消化中 间产物→上皮的微绒毛刷状缘→细胞内→进一步降解 为单糖、氨基酸等简单化合物→吸收→运输到体内各 部位。
几丁质酶:几丁质酶的活性与动物的食性有关,以浮 游动物、甲壳动物为食的鱼类,几丁质酶活性特别高。且 认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几丁质酶有不同的最适pH值范围,前 者为4左右,后者为7左右。
肠道微生物:纤维素、木聚糖、果胶和几丁质,明 胶、酪蛋白、卵磷脂
肠杆菌(Enteromobacter)和弧菌(Vibrio)可产生 几丁质酶、纤维素酶。
1、胃容积。 2、体重: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 数函数增加;然而日摄食率呈指数函数减少。
3、空腹状态。俄勒冈皱唇鱼-胃排空-摄食 大多数鱼是在胃排空之前开始摄食。
饥饿-摄食量 4、日周期变化。
虾(中国对虾、墨节对虾):黄昏、黎明
大鲮鲆:黎明-14:00
金鱼、蓝鳃:整天
5、群体影响。 鲫鱼、歧尾斗鱼……
1、扩散。
吸收的主要方式
扩散是纯物理化学 过程,与肠粘膜生物 化学机制无关,所以 根皮苷、2,4-二硝基 苯酚等磷酸化抑制剂 对扩散无影响。
2、过滤。 高压
根皮苷、2,4-二硝基苯酚等 磷酸化抑制剂对过滤无影响。
低压
3、主动运输。
能量
4、胞饮作用
原始 非选择性
二、影响消化速度的因素
胃排空时间、总消化时间
(一)食性与总消化时间 一般地,肉食性鱼类总消化时间较长,消化吸收率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及对策
一、鱼类摄食减少的原因?
1.鱼体有寄生虫最常见的鱼体寄生虫是中华鳋和锚头鳋,当其繁殖寄生达到
一定数量时,鱼便显得焦躁不安,摄食速度减慢。
此类现象多发生于混养池塘,如塘内混养有青虾、鳜鱼、河蚌等特种水产时,渔农不敢用杀虫药物预防,病情就更趋严重。
?
2.池水缺氧池底淤泥厚,腐殖质多,残饵腐败分解;池鱼密度大,池水波浪
作用不强而呈停滞分层状态;池塘周围高大树木多,通风透光性差;一次施肥过多,有机物耗氧量过大;暴雨、低气压或连绵阴雨等因素都会造成池水缺氧,从而导致鱼摄食量减少。
?
3.水质突变池塘施肥用药量不当,导致池塘水质变化过大;鱼池换水不畅或
不及时,导致水质恶化,这些都会引起池鱼对池水的适应能力降低,摄食量减少。
?
4.其他鱼病先兆若池内有鱼离群独游,体色异常,躯体局部充血发炎,对声
响反应迟钝,则鱼可能感染了疾病,这也会引起鱼的摄食减少。
?
二、防治对策?
养鱼过程中若遇到鱼摄食减少的情况,一定要查明原因,对症解决。
一时无法
诊断的要仔细观察或请行家指导。
一般来讲,由鱼池环境变化引起的摄食减少,时间是短暂的,是可以调节的;经常性的摄食减少应首先考虑水质问题;持久性的摄食减少,则池鱼可能患了病。
若鱼患了寄生虫病,首选药物是对特种水产无不良影响的中草药制剂。
无此类药物时,也可用常规药物杀虫,但应严格选择药物品种和控制使用剂量。
据实践,鱼蚌混养池用药品种可参照精养鱼池,浓度尽量取低限;青虾、鳜鱼混养池可用硫酸铜杀灭中华鳋;鳜鱼池还可用敌杀死灭虫。
但虾池、鳜鱼池内严禁用敌百虫、灭虫灵全池泼洒;虾塘内不可泼洒敌杀死。
5-鱼类摄食情况的判断分析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3)为池塘疾病预防提供参考 ① 是疾病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 是药物使用效果判断的参考因素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2.鱼类摄食状况判断失误的坏处: (1)不能及时预防疾病,导致鱼病爆发。 (2)饲料投不下去,鱼生长速度缓慢。 (3)饲料投喂过多,造成饲料浪费,饵料系数升高,同时水体环境变得 不稳定。 (4)不能及时地调节水质。
摄食情况判断的重要性
3.业务员熟练掌握摄食情况判断方法的必要性 我们的定位:服务营销人员主动服务 我们的价值:提升养殖户技术水平,帮助养殖户创造价值。 基于上述原因,所以: (1)我们必须了判断鱼类摄食状况的判断方法。 (2)我们必须能够解析鱼类异常摄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和改进措施。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根据鱼类所食饵料生物的生态类型来划分: •浮游生物食性:大头 •底栖生物食性:鲮鱼、鲫鱼 •中层生物食性:草鱼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3、根据鱼类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分:
•狭食性:大头、草鱼
•广食性:罗非鱼、鲫鱼、鲮鱼 4、有些鱼类吃的食物比较多样,往往可以划入两种食性类型。
粤海理念:主动服务,创造价值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1.摄食类型
鱼类的摄食类型与鱼类的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其消化器官的形态
结构相适应,这是鱼类在演化过程中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摄 食类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鱼类的摄食类型和摄食方式
2.摄食类型分类方法 1、根据成鱼阶段所摄取的主要食物性质分类: • 植物食性的鱼类 • 动物食性的鱼类:又可分为: 温和肉食性鱼类:以无脊椎动物为食。 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为食。 •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摄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 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质。
鱼类厌食的5大主要因素
鱼类厌食的5大主要因素1、水体环境(1)理化指标:养殖水体溶氧应维持在5毫克/升以上,长期处于低溶解氧状态下的养殖对象会基本停食,因缺氧不能使水中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还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大,pH值小于6.5,可削弱血液载氧能力,造成“富氧性缺氧”.有食不食现象pH值过高时,会导致鳃丝出血,腐蚀鳃组织等现象,很容易出现厌食情况。
当水中亚硝酸盐达到0.1毫克/升时,血液载氧逐渐丧夫,会造成慢性中毒,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表现出缺氧浮头症状。
养殖动物躁动不安,摄食量降低。
水中氨氮高时,会干扰鱼类渗透压调节,破坏鳃粘膜,降低血红素携氧能力,从而影响摄食。
(2)藻类:当有害藻类(如蓝藻中的微囊藻;甲藻类中的裸甲藻、多甲藻;金藻中的二毛金藻)在水体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群时,对水环境和养殖水生动物的影响较大,往往会造成养殖对象食欲不佳。
(3)浮游动物:池塘巾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吃食浮游植物,造成通过光合作川产生溶氧的浮游植物减少,致使水中溶氧降低。
最终造成暗浮头或早晨浮头及不吃食现象的出现。
这种情况在北方经常出现,主要是水体轮虫的大量繁殖,池塘透明度很高,常呈白浊色,导致养殖鱼类拱边.之水血发散和摄食量下降等现象。
2.药物影响经常性用约、盲目用药、超剂量用药等现象往往也会导致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异常。
最常见的情况是滥用敌百虫、蕞酸铜、盐酸氯苯胍等毒性大的药物。
使用敌百虫后,鱼类轻者3~5天不摄食,重者10天半月都会停食。
3.疾病鱼类一旦患病,尤其是鳃部病害,使鱼呼吸困难.食量大减或干脆不进食。
如烂鳃病、鳃霉病、鳃部寄生虫病:4.天气因素在早春气温、水温比较低时,加上苗种体质较差.表层可能见不到鱼类摄食了;天气突变也是引起养殖动物食欲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气温突降造成水温突变、连续阴雨天气.闷热天,台风登陆前后等,造成养殖池塘水质变化,因而善殖动物出现强烈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摄食异常。
5.饲料因素如果突然更换饲料的品种或颗粒大小规格的变更,养殖动物在味觉上产生短时间不适应而拒食;如在所投饲料里搅拌入某些药物时,也有可能产生拒食。
影响鱼饲料系数的四个因素
影响鱼饲料系数的四个因素影响鱼饲料系数的四个因素来自中国水产养殖网饲料是养殖鱼类的物质基础,饲料费一般占养殖鱼类总费用的50—60%。
因此如何解决饲料问题是养殖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其实鱼类对饲料的消化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饲料配方、加工工艺、投喂方法和水环境条件等都的影响饲料系数和饲料成本的主要因素。
一、饲料配方的合理性饲料本身的营养成份,对饲料的系数影响很大。
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是饲料的两个主要营养指标,而且其含量越高饲料系数就越低,鱼类的消化吸收就越好。
但同样含量或相近含量的饲料又与其有效成份的存在状态和结构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以大麦、燕麦和小麦为例:鲤鱼对这三种籽粒饲料的蛋白质消化率为“大麦>燕麦>小麦”。
这主要是小麦蛋白质质量比大麦和燕麦差,也就是说小麦中的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低。
根据必需氨基酸指数计算的饲料中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小麦为55、燕麦为70、大麦为73。
此外,饲料中必需的营养成份含量过高还会引起消化不良,如蛋白质含量过多时,鱼体蛋白质的积蓄量几乎不变,体重的增加并不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这不但造成了蛋白质的浪费,其蛋白质的代谢产物还污染水质。
因此,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含量应有一个最适量,实践证明,鱼饲料中蛋白质和非蛋白质之间应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而且只有蛋白质充足时,其它的营养成份才能有效地被利用。
若饲料中的某种营养成份缺乏还会影响其它有效成份的利用。
饲料中的原料营养互补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鱼类对饲料的营养须要存有其自身的特点。
例如鱼类能够充分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但无法较好地利用碳水化合物,而且很难消化纤维素,鱼类的食性相同营养须要也相同。
所以必须因鱼而异制订合理的饲料配方,只有当饲料中的营养成分与鱼类的市场需求相吻合时就可以提升消化吸收率,减少饲料系数。
这也就说道,饲料系数非常大程度上同意于饲料配方合理性。
二、饲料原料的质量与加工调制饲料原料的品种、产地、等级、异物含量、储藏条件以及贮存期的相同,其营养成分的差别非常大。
水产动物的摄食与消化吸收
2)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A、水温:可以提高酶的活性,缩短消化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和消化 率无关。水温降低,消化率降低 B、投饲频率:对于肉食性鱼类,一次摄食多;无胃鱼类,连续多次 摄食,提高消化率,一般每日5 次为好。 C、生长阶段:幼鱼消化道短,但代谢极为旺盛,但因消化酶系不健 全,对饲料蛋白质消化率较低。 D、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如粗纤维含量为3~5%时合适,粗纤维过 高,消化率降低 E、饲料颗粒大小、色泽等对消化率有一定的影响
A' F A' B Dp(%) = (1 − × ) ×100 = (1 − × ' ) ×100 A D A B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Nutrition and Feed of Aquatic Animals
测定消化率的方法:
绝食代谢(停食法),饥饿代谢 无氮日粮法测定 (不准确) 相关分析法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Nutrition and Feed of Aquatic Animals
三、消化与吸收 消化吸收率 1)测定方法:体外法(人工消化试验):
试管中,用市售的酶或从试验鱼消化器官中提取酶液,消化蛋白质和其它营 养物质,以求消化率的近似值。1897年Knauthe对鲤鱼前肠酶或肝胰脏酶进 行消化率测定,认为体内和人工消化率完全一致;而赤筑(鲸血纷和蚕蛹蛋 白试验)用鲤鱼作对比试验,认为体内和人工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猿谷 (褐色鱼粉和白色鱼粉)测定发现消化率不同。 缺陷:试管内,反应条件基本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分解产物不能及时处 理,分解产物淤积过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化酶的作用,同时某些微生 物的污染还可导致分解环境恶化。
应激期
鱼类摄食异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鱼类摄食异常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第17期管清华摄食是鱼类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同时,摄食活动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条件一旦不能满足需要,则会导致摄食异常。
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不仅浪费饲料,影响生长,而且污染水质,感染疾病,对于亲鱼则可延缓性腺的成熟而影响繁殖。
所以探索并改善这些因素对于鱼类养殖是十分必要的。
1少食、停食1.1症状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摄食减少甚至停食的情况。
主要表现是:抢食不积极,集群在食场附近乱转。
或鱼群只在水底摄食,不浮上水面抢食。
受到惊吓时,则逃离食场,过一会儿又回到食场,然后再次逃窜,喂一顿料往往反复多次。
还有的连续几天不摄食。
1.2原因1.2.1环境因子光照:对于依赖视觉摄食的鱼类,影响摄食最重要的因素是光照。
不同种类的鱼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一样,当光照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时,则会少食甚至停食。
温度:鱼类是变温动物,一般而言,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而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摄食量。
盐度:鱼的种类不同对环境的盐度要求不同,每种鱼类都有其合适的盐度,盐度不适合时(过高或过低),摄食量则会减少或停食,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特别是狭盐性鱼类对盐度的要求更严。
溶解氧:鱼类摄食率受溶解氧的影响很大,当溶解氧下降到饱和度的50%-70%以下,大多数鱼类的摄食量剧减,严重时导致浮头或死亡。
毒素及污染物:水质老化时,鱼类摄食量会剧减,因为此事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水里不仅缺氧,而且还有浮游生物尸体腐烂产生的毒素,鱼类在这种水中几乎不摄食。
池水中有大量裸藻存在时会导致鱼类少食或停食,因为裸藻产生大量毒素污染水质。
氨氮、鱼药、农药、污染物等也会影响鱼类的摄食,严重时导致鱼类拒食或死亡。
敌害生物:食场周围有敌害生物(如肉食性凶猛鱼类、水蛇、家禽、家畜、飞禽、人类等)时,鱼类因害怕而逃离食场。
鱼类被寄生虫或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而发病时,摄食量降低,严重时则拒食。
影响采食量的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
一、环境因素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和环境温度等,均会降低动物的采食量。
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
二、饲喂技术正确的饲喂技术能够使动物保持强烈的食欲,以最节省的饲料消耗,达到最高的生产水平。
(一)饮水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
只有在饮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动物的采食量才可达到最大。
此外,饮水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
动物会拒绝饮用被粪尿等污染的水源。
(二)饲料形态与粉料相比,颗粒料可提高采食量。
与整粒籽实相比,压扁或破碎可提高采食量。
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降低或消除反刍,增加食糜通过消化道的速度,降低胃肠道的紧张度,增加采食量。
任何降低饲料粉尘的方法均可提高采食量。
鱼类摄食要求饲粮颗粒必须与鱼体大小相适应。
(三)饲喂方式和时间自由采食时动物的采食量高于限饲时。
少喂勤添可使动物保持较高的食欲,并减少饲料浪费。
在环境温度过高时,将饲喂时间改在夜间气温凉爽时,可保持采食量不下降。
在人类营养中,通常认为少食多餐比每日2-3餐增重较快。
仔猪实验发现,饲粮添加风味剂后,14日龄仔猪在24小时内的采食频率提高。
这可能使饲粮不断地摄入消化道,从而使养分消化吸收达到最佳状态。
(四)饲喂的连续性从营养上讲,动物从出生起的整个生命,虽然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但前后之间存在连续性。
如母猪妊娠期的采食量不仅影响妊娠期母猪的增重、胎儿的发育,也会影响泌乳期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产乳量。
因此,应该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母猪各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此外,需注意,凡增减喂量或变换饲料种类,均应采取逐渐更换的方法,不可骤然打乱采食习惯。
否则,轻则引起不安、消化紊乱,便秘或下痢;重则引起胃扩张、肠结、甚至死亡。
一、环境因素各种造成动物应激的环境因素如拥挤、运输和环境温度等,均会降低动物的采食量。
因为应激使动物体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糖原和脂肪分解加速,血糖浓度提高,从而降低采食量。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
水生动物采食量影响与调控的几大技术关键点在实践中,人们对于鱼虾采食量的关注度排序往往是优先于生长性能的。
但在解决采食量问题时,却往往只停留在饲料的适口性层面。
其实,采食量是动物和饵料共同决定的一个结果,因此单纯强调饵料或者是动物自身都是达不到理想的采食量调控目的的。
换料采食量与整体采食量在实践中有两种最为普遍的采食量问题,即换料采食量和整体采食量。
换料采食量顾名思义是指在换料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采食量改变。
整体采食量是指鱼虾在一段时间乃至整个生长季节的采食量情况。
采食量问题是目前配方师突出关心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拒食、料、采食速度慢、采食量下降等。
换料采食量往往与鱼虾的饵料经历或特定品种的喜好有关。
这通常与鱼虾的嗅觉和味觉感受甚至是颗粒的质感直接有关。
富含呈味物质相对于较少呈味物质的饵料在换料的头几餐是更容易获得较高的采食量的。
即使是高低食盐的浓度也会引起一定程度换料采食量的差异。
大部分换料采食量的差异仅仅表现在换料后的头几餐,而不会影响到鱼虾的整体采食量,因此也不会导致生产成绩的改变。
人们很容易观察到换料采食量的改变,并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指标。
而整体采食量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实整体采食量对养殖效果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换料采食量。
除了能量浓度差异引起的采食量改变的正常情况外,异常的整体采食量偏低,意味着鱼虾的生长潜力受到抑制,因此必然表现为饵料效果不理想。
其实还有一种现象需要和采食量高度关联的是明显偏高的饵料系数。
在生产实践中如果在早期观察到养殖水体水质容易恶化,需要联想到硬颗粒吐料的情况,以尽快分析并采取措施。
能量浓度与采食量同陆生动物一样,下丘脑是水生动物采食量调控的中枢,同时消化道的物理感受也参与采食量的调控,总体表现为因能而食的特性。
但是相对于陆生动物,采食量的中枢调控在水生动物上的精准度相对较差。
因此在使用高能配方时,鱼虾总是倾向于食入更多的能量,而在使用低能配方时,总是倾向食入较少的能量。
影响鱼饲料使用效果的七大因素
6 时。当水温在3 ℃以上时,每天投喂1 ,选在 0 次 上 午 9 ;3定 量 ,按 饲 料 使 用 说 明 ,根据 池塘 时 ) 条件及鱼类 品种 、规格、重量等确定 日投喂量 , 每次投饵以8%- 5 0 8%的鱼群食后游走为准 ;4 ) 定 质 ,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 的饲料 ,其中各种成分 的含量都要满足鱼类生长之需 。
o 养殖管理
养殖 管 理水平 也 与饲 料使 用效 果好 坏 息息 相
关。利用配合饲料养殖的水体 ,首先要保证健康 养殖 , 放养 品种要符合精养条件 ,吃食性鱼类如 草、鳊、鲫等放养比例要大 ,一般 占放养总量的
敲击饲料桶的声音)对鱼类进行驯化 ,时间一般 5 1 。驯化方法是 :先停食1d ~ 0d 。然后在第2 d 喂食 , 先将一瓢颗粒饲料慢慢地呈扇形撒放水中, 力 求饲 料 同 时到 达 水 面 ,分 布 范 围 要 小 。 第2 次 以同样的方法投料 ,两次投料时间相隔5 i n m 左右 , 保持此频率不变 ,驯化1 。第3 d .h 5 和前一天的 投饵方法相同 ,只是要驯化1 。第4 d h 以后每天 保持1h 的驯化 时间 ,直到 吃食性鱼类全部上浮
到2 %。在养殖中应根据不 同的养殖对象确定 相应 的 . 4 饲料及投饲率 。
4 ,辛水壹Ju 州 Bi gFhrs O.蜘0 6 I 4r ci iei 6 _n i s eN .  ̄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伺鹤园地
e 0 J J
。 投喂数量
到水 面 抢 食 ,饲 料在 水 表 层2 m的 深度 内全部 0c
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
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影响鱼类摄食的三要素我在“鱼鹰子的三把刀!”一文中曾提到影响鱼类正常摄食的三大主要原因有鱼情、水质和气候,鉴于目前还有很多渔友对此了解的还不够透彻,故此我再详细的介绍一下:鱼类除了维持生命最基本的新陈代谢以外,其正常游动、觅食和避敌、避害的逃逸以及鱼类抗恶劣环境、抗击病原体侵袭、受伤和患病时修复被损害组织等都会大量消耗体内的营养物。
因此,鱼类会不停的摄食以补充自身的需要,但这只是鱼类在正常环境下的生存模式。
那么,鱼情、水质和气候究竟会对鱼类的生长和我们的垂钓都有哪些影响呢?首先说一下鱼情:垂钓是在水中有鱼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的一项体育活动。
那么,最基本的外出垂钓条件就是要确定所去的垂钓水域是否有鱼!在确定有鱼之后,还应该对鱼的种类、大小及密度做些详细的了解,其次还要对已经钓到的鱼的健康状况进行目检,看看鱼的皮毛是否完整?是否患有各种常见的鱼病?因为身体不健康的鱼类摄食力较低,会直接影响到垂钓的效果!一般病毒性和细菌性鱼病,通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脓肿、腐烂和蛀腮、竖鳞等;寄生虫引起的鱼病通常表现出黏液过多、出血、羽点状或块状的孢囊;疥疮病则表现在病变部位的发炎和脓肿;白皮病是在病变部位发白、黏液少等等。
因为我们是为垂钓做准备而不是去搞养殖,所以知道这些简单的对鱼病目检的常识也就足够了!其次再说一说水质:水色标志着水的肥瘦程度和水中浮游生物的多少,同时也反映出水体的清洁与污染的程度!有经验的钓手一般都可以通过查看水色来分析和判断水质:一:黄褐色水(包括褐色水和褐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所含的藻类以硅藻、绿藻门的藻类为主。
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
当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会呈黄褐色,该种水色是垂钓的上等水色!二:黄绿色水、草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主要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球藻、新朋藻、多芒藻等。
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鲜绿色。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
鱼类摄食量变动规律和原因如下:
1.食性不同。
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草食性的鱼>杂食性
的鱼>肉食性的鱼。
2.胃及消化道容积不同。
有胃鱼的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
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有胃鱼个体越大,它的胃也越大,
相应的它的摄食量比小体的有胃鱼也大。
3.饥饱状态。
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空腹)才重新开始摄
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
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4.鱼类生理状态。
繁殖期间的鱼类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当鱼
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
5.鱼类适应性能力。
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
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摄食
水平。
6.群体效应。
鱼类的摄食量因群体行为和单独行为而有差别,群
体行为时比单独行为时摄食量大。
7.体重。
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直线指数函数增加。
8.水温。
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
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影响鱼类摄入量的因素
影响鱼类摄入量的因素1、饲料原料的影响:农作物的产地、施肥及收获物均会影响到其含量,从而影响鱼类饲料中添加维生素的量。
如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ve的消耗量。
又如va在绿色植物和幼嫩植物中含量丰富,而老化植物叶中含量很少;ve在成熟的玉米中含量丰富,而在未成熟时收获的玉米中含量大大降低。
如用含水量为13%的玉米作为vb1、vc和vk的载体,经过4个月的贮存,则60%的效价被破坏。
再如某些原料作物含脂肪氧化酶,则会破坏va、ve的活性。
2、加工、贮存方法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维生素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温度、湿度、光照强度、脂肪酶含量、微量元素种类及多寡、ph值高低等因素均可能损害饲料中维生素的活性,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
颗粒饲料在制粒过程中,制粒温度、挤压温度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维生素的效价。
3、鱼类本身的影响:鱼体内不能合成vc、胆碱、肌醇和烟酸,它们必须*饲料添加,而且添加量较其他维生素的量要大得多。
另外,不同的鱼类、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维生素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也不同。
温水性鱼类大约需要15种维生素;而冷水性鱼类除15种维生素外,还需要对氨基苯甲酸。
4、疾病及应激的影响:随着集约化程度提高、饲养密度加大、生长速度加快,使鱼类处于不同的应激状态,从而导致鱼类对微生素需要量发生变化。
而疾病的发生,将导致鱼体内酶系统活力改变。
这就需要维生素的补给量随之发生变化,同时肠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往往破坏其正常吸收功能,并竞争维生素的利用,以及体内病毒与细菌产生毒素的排除与降解均可导致对维生素需求的改变。
而维生素的超常量添加,特别是vc和ve可降低鱼类应激和缩短治疗时间。
5、维生素之间及维生素与添加剂的影响添加维生素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一些易被破坏的维生素应选用包膜制剂。
微量元素的存在是维生素失去稳定性的重要原因,例如fe、cu等微量元素与va、vd、ve、vb12、vc等混合,则会加快这些维生素的破坏。
鳜鱼食欲影响因素与用药技巧 - -
鳜鱼食欲影响因素与用药技巧摘要:1鳜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的主要原因 1.1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鳜鱼养殖户往往由于水源不良、自认为池水良好等因素而不换水,其中不少养殖户自认为池水良好而拒绝换水。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鳜鱼大量捕食饲料鱼,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尤其在水体底部),但从表1鳜鱼食欲减退或不摄食的主要原因1.1长期不换水,水质恶化鳜鱼养殖户往往由于水源不良、自认为池水良好等因素而不换水,其中不少养殖户自认为池水良好而拒绝换水。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鳜鱼大量捕食饲料鱼,其排泄物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十分严重(尤其在水体底部),但从表面来看水却很清。
养殖户往往用成鱼养殖看水色的方法来判定水质的好坏,认为池水清、透明度高就是水质良好,不肯换水,在鱼病防治上不肯予以合作。
水质污染后,鳜鱼往往出现回食(捕食后又将饵料鱼吐出)、饱食死亡(死鱼腹中有饲料鱼)、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等现象。
在排除鳜鱼养殖病害和水体药害的前提下,应及时换水。
因为鳜鱼在饱食后对水质的要求比空腹时高,如水质不良将产生回食现象,少数鳜鱼因腹中饲料鱼回不出而出现饱食死亡现象。
换水的方法是先将鱼池底层水抽去1/2~2/3后,及时注入新鲜水。
放足饲料鱼后,用水体消毒剂(如二氧化氯、强氯精、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络合碘等)将水体消毒一次。
一般即能恢复食欲。
如2~3d后食欲再次减退,则再换水一次即可。
有些养殖户采取一边进水、一边放水的方法,其只换去了表层水,效果很差。
换水后,也可进一步采用生石灰化水体池均匀泼洒的方法来改善水质,1公顷用量为75kg。
水质的改善除采取换水外,可使用生物制剂来净化水质,如施放光合细菌、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如西菲利)等。
也可在池底种植水草来净化水质。
1.2多次用药、盲目和超标用药,引起药害由于鳜鱼养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所以有些养殖户为了提高鳜鱼养殖的成活率,经常用药、盲目用药、超剂量用药,将鳜鱼“泡”在药水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影响鱼类摄食量因素
摄食量的多少是影响鱼的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而鱼类摄食量也受诸如鱼体自身、水体环境、饲料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鱼体自身因素
l、食性不同:不同种类的鱼食性不同,影响着摄食量的多少,一般情况下对比鱼类的摄食率呈现以下状况:草食性的鱼>杂食性的鱼>肉食性的鱼,例如草鱼的投饲率一般在5%左右,而青鱼为3%左右。
2、胃及消化道容积和食性不同:胃容积相对体重的比例变化很大,胃容积大则摄食量大,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成鱼>鱼种>幼鱼,有的鱼无胃,所摄食的饵料依靠肠道来消化,草食性鱼类肠道很长,一般为鱼体长的6-7倍,而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一般为鱼体长的1/3—3/4,杂食性的鱼类居中,按摄食量大小排序一般为草食性鱼>杂食性鱼>肉食性鱼。
另外空腹状态也与摄食量大小有关,有的鱼等到胃几乎排空之后才重新开始摄食饵料,而大多数种类都在胃排空之前便开始摄食饵料,所以前者的摄食量大于后者。
3、鱼类的生理状态:当鱼处于饥饿状态时摄食量开始增加,随后逐渐下降直至稳定,但长期饥饿会抑制食欲。
繁殖期间摄食水平一般都会下降。
当鱼处于应激状态下,也会降低摄食量,因此水质条件发生变化以及拉网锻炼捕捞时都会使鱼类处于应激状态而影响其摄食水平。
4、鱼类适应性能力:鱼类饲喂一定的饲料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反应,在其消化道内产生相应的优势菌群和消化内环境,而影响摄食水平。
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水环境中产生的适应性也会影响鱼类的生理反应进而影响鱼的摄食量。
5、群体效应:在鱼群体中摄食活动存在强烈的模仿和竞争意识,群体摄食量强于单体摄食水平,但达到一定的群体水平时则降低摄食水平所以在养殖时要有效的控制水体载鱼量达到最佳状态。
二、环境因素
1、水温:水温在一定范围内与鱼类的饲料消耗呈正相关的关系,水温升高,鱼体代谢率增加,饲料消耗时间缩短,摄食量增加。
一般水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则鱼的摄食量也相应随之变化。
夏季摄食量最大,而冬季水温小于10℃时鱼则停止摄食。
2、溶氧:在高溶氧的水体中鱼类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报酬也高,因为鱼的摄食量随着溶氧的增高而增加,所以要求水中溶氧在5mg/L以上,若溶氧在4mg/L则鱼的摄食量减少l2%,在3 mg /L时减少26%,在2mg/L减少51%,在lmg/L时基本上停止摄食。
3、透明度:大多数鱼靠视觉来摄食,只有少部分靠嗅觉和味觉,那么水体中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摄食水平,一般透明度越大,养殖水体中光线越好,鱼的摄食量越多,相反则减少。
三、饲料因素
1、饲料组成:饲料的质量与鱼类的摄食量有关。
一般来说,饲料的质量越高即营养水平高,则鱼的摄食量则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
另外在某些鱼用饲料中加入一些诱食剂及一些着色剂可以提高鱼的嗅觉味觉以及视觉的敏感性,相应地提高鱼的摄食量。
2、饲料类型:颗粒饲料大小的不同直接影响鱼的摄食量大小。
一般鱼配合饲料都要制成颗粒饲料(鳗鱼除外),颗粒饲料粒度的大小须根据鱼的口径的大小而制成大小不一的颗粒。
一般鱼苗阶段颗粒最小,鱼种居中,成鱼最大。
另外根据鱼的食性的不同和生活水层的不同可制成不同性质的颗粒类型,如上层鱼可制成漂浮颗粒饲料,中层
鱼为半浮性颗粒饲料,下层鱼为沉性颗粒饲料。
四、管理因素
l、投喂次数:投喂次数适宜增加时,日摄食量也相应增加,不同鱼类达到最大日摄食量的每日投喂次数不一样,一般肉食鱼类大多有胃,杂草食性鱼类无胃,因此配合饲料对有胃无胃的投饲次数不一样,有胃鱼对饲料有较大的储存能力,只有当胃内的储存量小于饱和量时,才能产生积极进食的欲望;而无胃鱼没有储存食物的本领,需连续不断的进行摄食,养殖者应尽量满足其需要,一般对有胃鱼日投喂2-3次,无胃鱼为4-5次。
2、投饲率:投饲率即每天投喂饲料量占养殖对象体重的百分数。
投饲率的大小是根据鱼的规格、水温、水中溶氧和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而确定的,在适温下投饲率随水温升高而升高,随鱼的规格的增大而减小。
我国池塘养鱼对几种重要养殖鱼类的投饲率掌握在3%一6%。
3、投饲方法:投饲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鱼类摄食量的大小,故在投喂时应采取正确的投喂方法,一般投喂饲料时,应尽量做到饲料投到水中能很快被鱼摄食,采用“慢、快、慢”,“少、多、少”的原则,即开始投饵时,先用少量饲料慢慢投喂,等鱼诱集在一起摄食时,加大投饵量,加快投饵频率,等大部分鱼已吃饱慢慢游走,再减少投饵量,减慢投饵频率,最后停止投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