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
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一、高中数学必修模块:必修①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必修②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第四章 圆与方程必修③第一章 算法初步 第二章 统计 第三章 概率必修④第一章 三角函数 第二章 平面向量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必修⑤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二章 数列 第三章 不等式目前大多数地方采用的顺序是:①④②③⑤.二、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与区别1、 数学语言初中数学语言比较形象、通俗易懂;高中数学语言比较抽象,有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象语言等。
例如:关于增函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表述为:因变量y 随着自变量x 增大而增大的函数是增函数;而高中数学表述为:对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D 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12,,x x 当12x x <时,都有12()()f x f x <的函数()f x 在区间D 上是增函数。
2、 思维方式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更加注重逻辑分析能力及知识的灵活应用。
例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 与2a 的大小时,要不就错、要不就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
3、 知识内容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
比如函数,将会陆续学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比如几何,将由初中的平面几何推广到立体几何等。
可以说,初中是花三年的时间学两年的内容,而高中是花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内容。
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也相应减少。
4、 学习方法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学生基本上不需自学。
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衔接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初中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掌握高中数学
学习的基础知识,并能够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之间的过渡。
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差异、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
教学重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数学教科书、高中数学教科书。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 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简单介绍,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激发学生
学习高中数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
1. 教师讲解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如函数、导数、积分等,并与初中数学进行比较。
2. 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引导学生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三、练习与讨论
1.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操作。
2.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
四、总结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差异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且掌握了高中数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内容
初高中数学衔接内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在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为了让同学们能够顺利地从初中数学过渡到高中数学,做好衔接工作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
一、知识内容的衔接1、数与式在初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无理数、整式、分式等基本的数与式的概念和运算。
而在高中,会进一步拓展到复数的概念和运算,同时对代数式的变形和化简要求更高,例如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因式分解的技巧等。
2、方程与不等式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简单的不等式。
到了高中,会接触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高次方程、分式方程、绝对值不等式等内容,并且需要掌握更复杂的求解方法和应用。
3、函数函数是初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主要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
高中则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更多类型的函数,同时对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函数的图像变换以及函数的综合应用有更深入的要求。
4、几何图形初中的几何主要集中在平面几何,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的性质和定理。
高中则将几何拓展到空间几何,学习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并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5、三角函数初中阶段,我们初步了解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简单应用。
高中会对三角函数进行系统的学习,包括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等。
二、思维方式的衔接1、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初中数学的内容相对较为直观和形象,例如通过图形来理解几何问题,通过实际例子来学习函数。
而高中数学则更加抽象,需要同学们具备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理解函数的概念、空间几何的位置关系等。
2、从常量思维到变量思维初中数学中,大多数问题涉及的是常量的计算和求解。
而高中数学中,变量的概念无处不在,函数就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
(完整版)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数与式的运算1.1.1 1.1.2 1.1.3 1.1.4绝对值乘法公式二次根式分式1.2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二次函数y二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二次函数的应用2.3方程与不等式2.3.1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三角形3.2.1三角形的五心3.2.2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圆3.3.1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幕定理3.3.2点的轨迹3.3.3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例1解不等式:|x 1 x 3 >4.解法一:由x 1 0 ,得x 1 ;由x 3 0,得x 3 ;①若x 1,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 V0,又x v 1 ,二x v 0;②若1 x 2,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1> 4,二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③若x 3,不等式可变为(x 1) (x 3) 4 ,即2x 4 >4,解得x>4.又x>3二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x V0, 或x>4.解法二:如图1. 1- 1, x 1表示x轴上坐标为x的点P到坐标为1的点A之间的距离|RA|,即|RA| = |x- 1|; |x-3|表示x轴上点P到坐标为2的点B之间的距离|PB|,即|PB|= |x- 3|.所以,不等式x 1 x 3 >4的几何意义即为|RA| + |PB|> 4.由|AB|= 2,可知点P在点C(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x V0,或x>4.P 丄CL A 丄BLDL---- x0134x V|x-3||x- 1|图1. 1-12.2练 1. 2.3. 习 填空: (1) 若 x (2) 如果|a b 选择题: 下 )(A )(C )化简: 5,贝y x= 5,且a _若x 则b =4,贝y x= _____ ;若 1 c 2,则 C =若a 若a|x — 5|—|2X — 13| (x >5). 1.1.2.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 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 2 ; (2) 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 2 2ab b 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b , b ,则 a b (B) (D) 若a b ,贝S a 若a b ,则a解法 :原式= (x 2 1) (x 21)2 x 2 = (x 2 1)(x4 2x1)= 6x 1 .解法 *■.原式=(x 1)(x 2 x 2 1)(x 1)(x x 1)=(x 3 1)(x 3 1)= 6 x 1 .例2 已知a b c 4 , ab bc ac 4,求 a 2 b 2 c 2 的值解: 2 a .2 2b c (a b c)2 2(ab bc ac) 8 . 练 习1. 填空: (1) 1 2 a 1.2 b ( 4 b ;a)( );9 4 2 3(2) (4 m)2 16m 24m ( );(3 ) (a 2b c)2 a 2 4b 2 c 2 ( ). 1). 选择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 1 计算:(x 1)(x 1)( x 2x 1)(x 2 x (1 )x 2 Imx k平方式,(1) 立方和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 b ; (2) 立方差公式 (a b)(a 2 ab b 2) 3 a 3b ;(3) 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 2 b 2 2 c 2(ab bc(4) 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 3ab 2 b 3;(5) 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3 a 3 3a 2b3ab 2 b 3 .ac);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A) m2(B) - m2(C) - m2(D)丄m24 3 16((2 ) 不论a , b为何实数,a2 b2 2a 4b 8 的值((A )总是正数(B )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a 0)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例如3a「a?—b 2b , . a^b2等是无理式,而.2x2彳x 1 , x2、2x y , ■■ a2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J2与.2 , 3'、a 与,-. 3 .6 与方.6 , 2-. 3 3',2 与 2.3 3-2,等等. 一般地,ax与x , a、、x b. y与a、、x b y , a、、x b与a、、x b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ab(a 0,b 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 .二次根式-a2的意义a, a 0, aa, a 0.例1将下歹J式子化为最简一次根式:(1) 両; (2) VOb(a0);(3) J4x6y(x 0).解:(1) ^A2b2顶;(2) Ja2b a 7b aVb(a 0);(3) 』4x6y 2 x^/y 2X3TT(X0).例2计算:暑(3 73).解法- -.73 (33 V3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法二:解:=-3 (3 . 3)(3 . 3)(3、、3)=3^3 39 3=3(、、3 1)6=.3 12.3 (3、、3)=—3 V3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2 '.诃禾口、、仃110 ;(1) V J2.1112 11111 1011 -101= 丽3^3 1)_ 1 = _______________ = .3 1(.3 1)C 3 1)J 2)_ 6^ _ 、石)(.12 ;11)和 2.2— 6 . .12 ,11(、石 *10)(、11 ”10) 、石;10又. .12、一 11 5^ ,10 ,••• .,12 ,11 v .11.(2).. 2运—庇 2屁苗212-46)(242+46)又 4>2 2, _• ° •号 6 + 4 > . 6 + 2 习 2,• 一2 v 2、、2—•、6..6 4化简:C.3 , 2)2004 ( -.. 3 . 2) 2005解:(、、3 , 2)2004 ( .3、、2严=,2)2004 ( -.3 ,2)2004 (-. 3= C3、、2 C3 =12004(4 2、2+ 6 ,3 11 .12 11 ' __ 1 ___ 11 '一 10 '2,2+「6’.2 ) 2004 (「3.2)5化简:2) = .3、、2 .(1) .9 4*5 ;(2)x 2解: (1)原式(2)原式={(x *).(5)2 2 2 -5 221 x••• 06 已知xx 1 ,-丄3 2 、3 2 ,y1 22(0 x 1).x7(2 V5)2 2 71 x ,所以,原式=-x密茫,求3x 2 5xy 3y 2的值.、3 <2解:「X y :3 : ;〕2 (―2)2do , 32 3 2Xy.3, 2 , 3 . 2 1,2 2 2 2…3X 5xy 3y 3(X y) 11xy 3 1011 289 .练 习1.1.4 .分式1.分式的意义 形如A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B 0,则称A 为分式.当MHO 时,分BB式A 具有下列性质:BA A MA A MB B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a像_^ , 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 繁分式. c d _2m_n P例1若空匕 A —,求常数A,B 的值.X (X 2) X X 21. 填空:1 (1)(2) (3) (4) 13若.、(5 x)(x 3)2 (X 3)、、亍,则X 的取值范围是4.24 6,54 3 .96 2. 150 若X 巨,则、厂 ''厂22. 选择题:.立3. 4.(B )1U ,求 a a 1比较大小:2— 3 _______ ; 5— 4 (填b 的值. (C )N”.(D )0X 2解:~A B• ____ _x x 2.A B 5,2A 4,(1)试证: A(x 2) Bx (A B)x 2A 5x 4 x(x 2) 解得 x(x 2) x(x 2) 2,B 1.2. 3.4.(1) (2) (2)(3) 证明:1 n 12 3证明:对任意大于 计算: 1 n(n 1) 1 1 2(其中n 是正整数);1 9 10 '的正整数n ,有二 —2 3 3 41n(n 1)解:由 1 2(3)证明:..1 1• -------n n 1. 1n(n 1)(1)可知丄L2 31 12 3 3 41 n(n 1),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n n(n 1) 1 n 1 (n 1)19 10 1 1 1 -)( )1 2 2 31 1 1 1— _ (― 一)(— n(n 1) 2 3 31又n 》2且n 是正整数,二.11, 1 1 • • LV2 3 3 4 n(n 1)2且 e >1, 2c 2 — 5ac + 2a 2_0, 解:在2c 2— 5ac + 2a 2_0两边同除以a 2,得2呂—5e + 2_ 0,• (2e — 1)(e — 2)_ 0,1• e _ 2 V 1,舍去; •- e _ 2.或 e = 2. 一定为正数,求e 的值.丄 10910_丄_ 2习填空题: 选择题: 若) (A)对任意的正整数 2x yx正数x,y 满足 x 2 n ,1n(n 2)(丄n(B)2xy ,求 54x yx的值.y(C ) 4(D)计算丄- 99 100习题1. 1 A 组1.解不等式:(1) (3) 2 .已知x y 1 , x 1 3;(2) x 3x 27 ;x 1 x 1 6 .3xy 的值. 求 x 3 y 3 3. 填空:(1) (2) (3)(2 .3)18(2若,(T 1 .2a)21,(1 a)22 , 1__ ?则a 的取值范围是1 4「51.填空:(1) a2.1.(2)若 x 2xy 2y 2已知:x 1 2,y3a 2 2 3a 5ab 2b2小0,则—xy yx y _x . y ab 2 _________________22 _ __ ---------y」y _的值.x yC 组选择题: ((A ) a b(B ) a b(C ) a b 0 (D ) b a 0( 2)计算a :等于( )(A) < ~(B ) ■- a (C )-(D ) 、、a2.解方程2(x 2丄)13(x -)1 0 .x x3.计算:-——-1 L 1.132 43 59 1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有1L -1 1 —<-.b 2 一 ab 、、b a若 则)a () n(n 1)(n2) 2 3 41 2 3 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 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 1.十字相乘法例1分解因式: (1) x 2-3x + 2;(2) x 2 + 4x —(3) x 2 (a b )xy aby 2 ; (4) xy 1 x y .解:(1)如图1. 1- 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分解成一1与一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一 3x ,就是 x 2-3x +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 3x + 2 = (x - 1)(x -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 1- 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 1-2所示).(2) 由图1. 1-3,得x 2 + 4x - 12 = (x - 2)(x + 6).(3) 由图1. 1-4,得2 2x (a b)xy aby = (x ay)(x by) x―1(4) xy 1 x y = xy + (x - y) — 1y ”1=(x - 1) (y+1)(如图 1. 1-5 所示).图 1. 1-5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x 5x 6 。
初高中知识衔接数学教案
初高中知识衔接数学教案教学内容: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2. 掌握数学知识的渐进性和深入性;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重点:1.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点;2. 渐进式学习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高中数学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2. 如何利用初中数学知识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关系,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步:理论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对几个例题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点;2. 教师讲解数学知识的渐进性和深入性,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步:实例练习(2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衔接性的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 学生自主练习,并彼此交流讨论。
第四步: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
第五步: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之间的知识衔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
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要求。
同时,要注重渐进式学习方法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论初高中数学教材的衔接问题
中校园 的学 生来说会 带来 抽象思 维能 力上 的考 验 。第 三 , 初高 中数学 教材 中还 存在 着 知识脱 节 的现 象 。在初 中数
学 教 材 中 没 有 进 行 重 点 讲 解 的 知 识 有 很 多 都 是 需 要 在 高
2创新课 堂教学 方式 ,加 强初高 中知识的衔接 。笔者 .
认 为 ,创 新 课 堂 教 学 方 式 ,加 强 初 高 中 知 识 的衔 接 ,应
中学习过程 中经 常用 到的 。
2学 生 思 维 方 式 发 生 变 化 。 在 初 中 数 学 学 习 阶 段 .虽 .
二 、初 高中数学教材衔 接存在 的问题 1 中教 材内容难 度明显增 大。高 中新 教材 中的教学 . 高
内容 同初 中新 教 材 中 的 内容相 比难 度 明显 增 加 。首 先 ,
从 高中教 材第 一 、二章 所讲 述 的 内容来 看 ,仅 数 学概 念 就涉及 到 2 0多个 ,有关 的性质 、定理 、公 理等 也多 达十 几个 。 当前 初 中数 学教 材 的难度 普 遍降 低 了 ,而 高 中数 学教 材 的难 度却 没 有发 生改 变 ,这无 形 中就加 大 了初 高 中数 学教 材 内容 的难度 差距 。其 次 ,高 中教材 中还 有 大
接 问题 展 开 了论 述 ,首 先 论 述 了解 决 初 高 中数 学教 材 衔 接 问题 的 必要 性 ,继 而 分 析 了初 高 中 数 学 教 材 衔 接 存 在 的 问题 , 最 后提 出 了 解 决 初 高 中数 学 衔 接 教 材 问题 的 几 点 对 策 , 以期 能 够 提 供 一 点 可 借 鉴 之 处 。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共28页)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引 入 乘法公式 第一讲 因式分解 第二讲 函数与方程第三讲 三角形的“四心”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 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 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 b b 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a b a a b a 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第一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说明:(2)x 2+4x -12=(x -2)(x +6).(3) 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1-5所示). 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教案标题:初高中数学衔接课教案教学目标:1. 确保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
2. 为学生提供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使他们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学习。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和巩固初中数学知识。
2. 引入高中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
2. 如何帮助学生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进行衔接。
教学准备:1. 教材:包括初中数学教材和高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复习初中数学知识(20分钟)1. 复习初中数学知识点,如整数、分数、代数等。
2. 提供一些初中数学题目进行巩固练习。
三、引入高中数学概念(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高中数学的学科内容和学习方法。
2. 介绍高中数学中的新概念,如函数、三角函数等。
3. 通过示例和图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理解高中数学概念。
四、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25分钟)1. 分析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和联系。
2. 引导学生将初中数学知识与高中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和衔接。
3. 提供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初中数学知识解决高中数学问题。
五、培养数学思维能力(20分钟)1. 进行一些数学思维训练,如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和思路。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习题。
2. 建议学生积极参加数学竞赛和活动,拓宽数学视野。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情况。
3. 学生对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理解程度。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精选5篇)
初高中数学连接的紧要性(精选5篇)初高中数学连接的紧要性范文第1篇【关键词】新课改;出高中数学;连接问题;分析;讨论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全面实行,中学与高中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差异渐渐明显,中学属于义务教育,而高中同学则要面临高考,两个学龄的教育特点显现差异。
在中学阶段,数学相对简单,更加偏重于定量计算和常量讨论,对同学数学思维没有较高要求,而在高中阶段,数学学科内容多、难度高,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要求同学具有较强的数学思维,同时,新课程指出要求老师重视对同学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的培育,在此背景下,针对初高中数学连接问题进行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1初高中连接显现问题的重要原因1.1教材原因高中数学教材与中学数学教材在内容方面具有较大差异,高中教材在广度、深度以及难度方面都有所提高,而中学教材趣味性更强、内容也更加简单直观,对同学的条理性、基本技能以及解题方法也要求更低。
而高中教材概念更加抽象、逻辑性更强、内容更加艰深,对同学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要求更高。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更加重视教学评价、设计思路、内容标准。
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目标。
1.2同学原因当同学升入高中后,数学课时以及教材都显现明显的变更,在紧张的气氛下、陌生的环境下,同学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同时,一些寄宿生离开父母还要面临生活的困难,心理显现反差,自卑感和失落感随之而来,甚至显现厌学的情绪。
种种因素导致同学没有做好数学连接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学问结构不完善、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会严重影响其高中数学学习成绩。
同时,一些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缺乏研讨精神、总结本领以及反思本领,让学习变得多而杂繁重。
1.3老师原因新课改实行后,中学数学学问更加简单,教学进度也更加缓慢,老师对同学各项本领没有进行全面培育,老师只是简单依据大纲开展教学,对于一些中考没有涉及的学问就删除去,而这些学问恰好是初高中连接内容。
在这种教育观念下,老师缺乏对同学的了解,轻本领而重学问,导致很多同学在升入高中后,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上课无法紧跟老师思路,自信念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失去学习爱好。
2024年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总结
2024年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总结2024年初的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的教育重点逐渐向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转变。
而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教学,则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环节。
在2024年初的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我们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在教材选择上,我们选择了与初中数学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将高中数学教材与初中数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承接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数学的知识。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选取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优质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和巩固。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思路。
在课堂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此外,在课外辅导和习题训练方面,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和活动。
通过参加数学竞赛,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供一定数量和难度的习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最后,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注重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培养。
开展各类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们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有了较好的过渡和延续,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提升,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任务仍然很重。
数学知识体系庞大,要想真正做到初高中衔接无缝对接,需要我们的教师队伍不断进步,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比较, 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 以及学习方法上差异性显著.如何做好教学衔接工作, 是提高数学科目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笔者就个人在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谈谈自己实践中的体会.一、初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为高中教学奠定基础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及时复习, 以及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等良好学习习惯.除此之外,多项数学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教学中应特别关注. 1.要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实现教学内容的自我构建.例如:学生对概率和统计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引导下,通过习题与实际生活的应用结合,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试题模型上升到综合应用的层次.同时,加强对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及时进行归类总结, 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 形成学生自己的解题策略.2.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 首先有赖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编拟问题, 引导阅读, 如概念的叙述与理解, 定理、命题的证明方法与思路等.让学生边阅读边回答, 对概念要求会联系、会举例; 定理要求会分析、会应用;解题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章结束后会用图表归纳结论和要点,弄清重点概念和定理、公式,明白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技能.3.提高数形结合能力.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初中阶段,二次函数的学习是培养该能力的重要模块,通过二次函数的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二次三项式能否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等系列问题,用二次函数的图象都可以明确地作出几何解释,用图象这种特殊的数学语言形象表达.4.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分析与综合是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基本途径.一道陌生的几何题摆在面前,常使人感到无从下手, 在简单的证法未被发现之前,我们不得不向各个方向伸出思维的触角,试探、摸索、寻推正确的方向.通过一体多解,一点多变的训练,达成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5.提高运算能力.部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重思考,轻计算.认为想出解题的方法就行.在解题中出现“高位截瘫”现象.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做到会做的一定算对.要求数学表达,格式清晰,结果正确,不提倡在初中数学解题中过度使用计算器.二、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1. 利用旧知识, 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 对初中数学的概念和知识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 要注意旧知识的复习, 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补充讲解根的判别式及二次方程,函数和不等式的关系,充分利用下表,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x+c>0或ax2+bx+c<0(a=/0) 的解集:设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的两根为x1,x2 ,,则不等式的解的各种情况如下表:2. 利用旧知识, 挖掘加深新知识.例如:初中平面几何中, 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 到高中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 也有可能是异面.其实, 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成立, 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步深入挖掘, 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逐步接受、理解新知识. 3. 利用旧知识,拓展新知识.在初中有研究性学习,高中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的活动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这也是初中知识方法的延续,定期布置一定量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数学教学则基采用“已知理性知识——新的理性知识——实践” 的方法.根据上述特点,教学中更应“授之以渔”,教给基本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 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所在, 掌握学习方法是攻破这个难点的有效措施之一.如问题讨论法、自学辅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等, 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需要高中和初中教师加强探讨交流,通过实践检验,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教学案例,用教学量表对比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这些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4年度初中和高中数学衔接
掌握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判断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
相关问题。
函数周期性
03
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能够判断并求解函数的周期。
8
立体几何与空间想象力培养
空间几何体
认识并掌握各种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如柱体、锥体、球体等。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理解并掌握空间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平 行、垂直等关系。
21
概率统计类例题应用场景分析
2024/2/2
古典概型的计算与应用
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掌握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 应用问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
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念,掌握分布列和期望的计算方法,并能 分析实际应用问题。
统计图表的识别与数据分析
识别常见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并能从图表 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024/2/2
24
模拟测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2/2
模拟测试卷
根据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内容,设计多套模拟测试卷,供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答案解析
提供详尽的答案解析,帮助学生 了解自身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及时纠正错误思路。
25
备考策略分享
制定复习计划
建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
22
06
实战演练与模拟测试
2024/2/2
23
针对性练习题选讲
代数部分
包括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通过精 选例题,深入剖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几何部分
涵盖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初步等知识点,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帮助 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观。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做到紧密衔接,确保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1. 知识梳理与扩充:初中的数学知识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是在初中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扩充的。
因此,在初中数学阶段,需要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清晰梳理,打牢基础。
2. 概念理解:初中数学是概念理解的阶段,高中数学需要进一步深化这些概念,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3. 技能养成:初中数学是技能养成的阶段,高中数学需要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能,打牢数学技能。
4. 知识层次的提高:高中数学是知识层次逐步提高的阶段,需要给学生提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
5. 综合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注重综合思维、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阶段,学生需要多进行实践性实验,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综合思维。
6. 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初中数学阶段,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阶段,需要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如何做好衔接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如何做好衔接1.深入理解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在初中学习数学时,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
理解和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解题思路是成功衔接的基础。
确保初中数学知识的透彻掌握,对于后续的高中数学学习非常重要。
2.关注高中数学的拓展和延伸: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而言,难度更大,也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在初中学习数学的基础上,要积极了解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要求,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和重点。
通过自主阅读、查阅参考书籍和教辅资料,了解高中数学的拓展和延伸内容,为高中数学学习做好准备。
3.着重巩固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重叠内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之间有很大的交叉和重叠部分。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可以特别关注那些在高中数学中重要且常用的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
通过反复的巩固和强化,对这些重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4.主动探索与思考:在初中和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不仅要做好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习题,还要主动寻找和学习更多的数学题目。
通过遇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
6.寻求帮助和指导:如果在学习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犹豫,要及时寻求帮助和指导。
可以向老师请教,或者与同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也可以借助各种数学教辅资料,寻找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拓宽自己的学习渠道。
总之,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关注高中数学的拓展和延伸,着重巩固和强化初中和高中数学的重叠内容,主动探索与思考数学问题,创设数学应用场景,并积极寻求帮助和指导。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衔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1.缩写并使用衔接教材初、高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函数的概念、映射与对应等。
其中有的是高中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适当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
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编制适量习题,抚平初、高中数学习题的台阶。
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2.强化新课标的自学加强学习高中新课标,深入研究教材,排查“盲区”要到位,解决学生知识衔接。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明确各知识点。
全面掌握新课程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
3.强化低初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为高、初中教师提供相互听课、评课、座谈的机会。
加强学法指导的教学,并时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请初中参加过课改的老师就初中课改情况及初中学法特点进行专题讲座。
4.日常教学研究教法,培养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1)减慢初始教学进度,逐步大力推进教学节奏由于初中生习惯较慢的教学进度,因而若从一开始进度就较快,学生势必不能很好适应,极易影响教学效果。
所以,高一起始教学进度应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必须使学生知其然,更应当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
这就建议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贯通时,特别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摆事实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阐明崭新科学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明确提出过程,例题数学分析的探究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归纳过程,并使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认知得更加深刻。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许多科学知识单凭课堂上听得懂就是远远不够的,还须要深入细致消化。
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教案
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初中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材《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介绍初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打下学习数学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总结初中数学知识,复习基础概念和公式。
2. 介绍高中数学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数学的难点和重点。
3. 综合初高中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老师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反馈
教师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答案进行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五、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自学更深入的数学知识,拓展延伸新的数学题目,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六、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授课内容清晰,学生互动积极,但仍需在课堂练习环节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未来需要更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学习有什么衔接?
初中数学学习与高中数学学习有什么衔接?初中数学学习为高中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但二者并非简单的线性并列关系。
高中数学学习在内容深度、思维和学习方法上都有质的飞跃,初中生需要做好充分的衔接过渡准备,才能顺利过渡到高中阶段的学习。
一、内容上的衔接与扩展初中数学主要涉及数与代数、平面几何、统计与概率等,而高中数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并拓展了新的内容。
例如:代数部分: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基础知识,发展到多元函数、微积分等。
几何部分:从平面几何扩展到立体几何,并融入了解析几何的概念。
此外,高中数学还引入了逻辑推理、集合与映射等抽象概念,以及数列、排列组合、概率等更高级的内容。
初中生需要回顾和巩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要提前预习一些高中数学内容,了解学习方向,建立起大致的认知框架。
二、思维的转变与提升高中数学更加强调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与初中数学相比,需要更强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例如:从具体到抽象:初中数学主要注重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而高中数学则要求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从运算到证明:初中数学主要以计算为主,高中数学则更加注重证明过程,要求学生严谨、规范地通过逻辑推理进行证明。
从单一到综合:初中数学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高中数学则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应用,要求学生具备更强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要逐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阅读数学书籍、参加数学竞赛等方式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三、学习方法的调整与优化高中数学学习节奏更快、内容更深,对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生需要调整学习方法,适应高中学习的节奏,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主动提前预习:提前预习新课内容,了解学习目标和难点,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注重课堂笔记: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及时巩固复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昆十六中刘锡元随着高中教育规模的扩大,大量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认为数学难学,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较好,但步入高中后数学成绩明显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初、高中数学未能很好衔接。
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材内容方面:初中数学教材通俗易懂,难度不大,侧重于定量计算;而高中数学教材,较多研究的是变量和集合,不但注重定量计算,且需作定性研究,注重于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等,在初、高中教材知识点衔接上有脱节现象。
解决方案: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知识点的比较,注意相关知识点内涵的差异,及与高中阶段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联系紧密的知识及知识的交汇点,重点选择与高中知识和能力相关联的教学内容,补充部分相关知识;增设旧知识的应用与提高,增加问题解决的学习环节。
从而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提升能力,解决初高中知识和能力的衔接问题,实施过程中注意(1)保护好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连贯性、衔接性、渗透性,具有较强针对性、普适性、选择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感。
(3)将知识点比较和补充融合到相关的知识中。
二、教学方法方面:初中教师的教学主要依据初中学生特点及教材的内容,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都有较多时间反复强调、答疑解惑;而高中教师在处理高中教材时却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反复强调教材内容,对于习惯于初中教师教法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以适应高中教师的教法。
另外,初中教师在知识点的处理上侧重记忆,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和法则加以认真讲解,还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加上其他原因,要求教学中不但重视书本上内容,还要补充各种课外知识,对习惯于“依样画葫芦”缺乏“举一反三”能力的高一学生,显然无法接受。
解决方案:由问题引入新课,引入新课的过程中注重以初中学生已知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为出发点,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问题的某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新的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穿插衔接教学对方案进行合理性、可行性论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结合旧知识或方法的复习和运用,使学生能通过探索,给出问题的完整的解答;在应用实践过程中,增加部分简单应用的问题,完成初、高中教法和学法的衔接,三、学习方法方面: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数学问题,缺乏归纳总结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常涉及到一些线段的长度、长度比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与研究中,我们发现平行线常能产生一些重要的长度比.在一张方格纸上,我们作平行线123,,l l l (如图 3.1-1),直线a 交123,,l l l 于点,,A B C ,2,3AB BC ==,另作直线b 交123,,l l l 于点',',A B C ,不难发现''2.''3A B A B B C B C == 我们将这个结论一般化,归纳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3.1-2,123////l l l ,有AB DE BCEF=.当然,也可以得出AB D E ACD F=.在运用该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线段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 如图3.1-2, 123////l l l , 且2,3,4,AB BC DF ===求,DE EF . 解:1232////,,3A BD El l l B C E F \==Q28312,.235235D E D F E F D F ====++例2 在ABC 中,,D E 为边,AB AC 上的点,//D E B C ,求证:AD AE D E ABACBC==.证法一 //,,,DE BC ADE ABC AED ACB ∴∠=∠∠=∠AD E ∴ ∽ABC ,.AD AE D E ABACBC∴==证法二 如图3.1-3,过A 作直线//l BC ,////,l DE BCADAEAB AC∴=.过E 作//E F A B 交A B 于D ,得B D E F ,图 3.1-1图 3.1-2图3.1-3因而.D E B F =//,.A E B F D E E F A B A C B CB C∴==.AD AE D EABACBC∴==从上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它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例3 已知ABC ,D 在AC 上,:2:1A D D C =,能否在A B 上找到一点E ,使得线段EC 的中点在B D 上. 解: 假设能找到,如图3.1-4,设EC 交B D 于F ,则F 为EC 的中点,作//E G A C 交B D 于G .//,EG AC EF FC= ,∴E G F C D F ≅ ,且E G D C =,1//,2E G A D B E G B A D ∴ ,且1,2BE EG BA AD ==E∴为A B 的中点.可见,当E 为A B 的中点时,EC 的中点在B D 上.我们在探索一些存在性问题时,常常先假设其存在,再解之,有解则存在,无解或矛盾则不存在.例4 在ABC V 中,A D 为BAC Ð的平分线,求证:AB BD ACD C=.证明:过C 作CE //AD ,交BA 延长线于E ,//A D C E.B A B D A ED C∴=AD 平分B A C ∠,BAD DAC ∴∠=∠由//A D C E 知,BAD E ∠=∠,DAC ACE ∠=∠,E ACE ∴∠=∠即,AE AC = A B B D A CD C∴=.例4的结论也称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叙述为角平分线分对边成比例(等于该角的两边之比).图 3.1-4图3.1-5图 3.1-7图3.1-8图 3.1-9 图3.1-10练 习1.如图3.1-6,123////l l l ,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A .AD C E D F BC = B .ADBC BE AF =C .C E AD D FBC= D.AFBE D FC E=2.如图3.1-7,//,//,DE BC EF AB 5,AD cm =3,2,DB cm FC cm ==求B F . 3.如图,在ABC V 中,AD 是角BAC 的平分线,AB =5cm,AC =4cm,BC =7cm,求BD 的长. 4.如图,在ABC V 中,BAC Ð的外角平分线A D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 ,求证:AB BD ACD C=.5.如图,在ABC V 的边AB 、AC 上分别取D 、E 两点,使BD =CE ,DE 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F .求证:D F AC EFAB=.答案: 1.D 2.设510,,,283D EA DxB F x x BC A B x ==∴==+,即103B F =.3.535,.49A B B D B D cm A C D C ==∴= 4.作//C F A B 交A D于F,则A B B DC FD C=,又A F C F A E F A ∠=∠=∠得,AC CF =AB BD ACDC∴=.5.作//E G A B 交BC 于G ,,,E G C E C E G C A B A BA C∴= 即,AC CE DB ABEGEG==DF AC EFAB∴=.图3.1-6图3.1-11图3.1-133.1.2.相似形我们学过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方法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例5 如图3.1-11,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B A C C D B ∠=∠,求证:D A C C B D ∠=∠.证明 在O A B ∆与O D C ∆中,,,AOB DOC OAB ODC ∠=∠∠=∠O A B∆ ∽O D C ∆,O A O B O DO C∴=,即O A O DO BO C=.又O A D ∆与O B C ∆中,A O D B O C ∠=∠,O A D∴∆∽O B C ∆,D A C C B D ∴∠=∠.例6 如图3.1-12,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 Ð为直角,AD BC D ⊥于. 求证:(1)2AB BD BC = ,2AC CD CB = ;(2)2AD BD CD =证明:(1)在R t B A C V 与R t B D A V 中,B B ∠=∠,B AC ∴∆∽BD A ∆,2,.BA BC AB BD BC BDBA∴==⋅即同理可证得2AC CD CB = .(2)在R t A B D V 与R t C A D V 中,90C CAD BAD ∠=-∠=∠ ,R t A B D∴∆∽R t C A D ∆,2,.A D D C A D B D D C B DA D∴==⋅即我们把这个例题的结论称为射影定理,该定理对直角三角形的运算很有用.例7 在A B C ∆中,,,AD BC D DE AB E DF AC F ⊥⊥⊥于于于, 求证:A E A B A F A C ⋅=⋅.证明:A D B C ⊥ ,AD B ∴∆为直角三角形,又D E AB ⊥,由射影定理,知2AD AE AB = . 同理可得2AD AF AC = .AE AB AF AC∴⋅=⋅.图3.1-12例8 如图3.1-14,在ABC V 中,D 为边BC 的中点,E 为边AC 上的任意一点,B E 交A D 于点O .某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 当11211AE AC ==+时,有22321AO AD ==+.(如图3.1-14a )(2) 当11312AE AC ==+时,有22422AO AD ==+.(如图3.1-14b )(3) 当11413AE AC==+时,有22523AO AD ==+.(如图3.1-14c )在图3.1-14d 中,当11AE ACn=+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用n 表示A O A D的一般结论,并给出证明(其中n 为正整数).解:依题意可以猜想:当11AE ACn=+时,有22AO ADn=+成立.证明:过点D 作//D F B E 交AC 于点F ,D 是BC 的中点,∴F 是EC 的中点,由11AE ACn=+可知1AE ECn=,22,.2A E A EE Fn A Fn∴==+.2.2A O A E A DA Fn∴==+想一想,图3.1-14d 中,若1A O ADn=,则?A E A C=本题中采用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我们常从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一些规律,进而作出一般性的猜想,然后加以证明或否定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图3.1-14图3.1-15 图3.1-16练 习1.如图3.1-15,D 是A B C ∆的边AB 上的一点,过D 点作DE //BC 交AC 于E .已知AD :DB =2:3,则:AD EBC D ES S V 四边形等于( )A .2:3B .4:9C .4:5D .4:212.若一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的比是3:2,则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是__________.3.已知:A B C ∆的三边长分别是3,4,5,与其相似的'''A B C ∆的最大边长是15,求'''A B C ∆的面积'''A B C S ∆.4.已知:如图3.1-16,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1) 请判断四边形EFGH 是什么四边形,试说明理由;(2) 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 、BD 满足什么条件时,EFGH 是菱形?是正方形?5.如图3.1-17,点C 、D 在线段AB 上,P C D ∆是等边三角形, (1) 当AC 、CD 、DB 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 C P ∆∽PD B ∆? (2) 当A C P ∆∽PD B ∆时,求APB ∠的度数.答案:1.C2.12,18 3.2'''115346,()654.25A B C A B C S S =⨯⨯=∴=⨯=4.(1)因为1////,2EH BD FG 所以EFGH 是平行四边形;(2)当A C B D =时,EFGH 为菱形;当,AC BD AC BD =⊥时,EFGH 为正方形.5.(1)当2CD AC BD =⋅时,A C P P D B ;(2)120o APB ∠=.图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