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研究_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先秦散文研究_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先秦散文研究_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师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先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答案

第一章先历史散文发展概况

一、填空

1甲骨卜辞2商周青铜器铭文3. 《尚书》4. 《书经》5.五十八6. 《国语·周语》7. 《国语》8. 今文、古文9.《春秋》10. 鲁《左传》11. 《左传》12.言13. 周成王15 《商书》15. 《国语》16 民本思想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 《尚书》19. 《春秋》20. 《国语》17.甲骨文、青铜铭文(金文)18 《尚书》19. 《春秋》20. 《国语》

二、名词解释

1. 甲骨卜辞

殷人笃信天命,重视占卜。他们用龟甲、兽骨占卜,并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以及占卜结果、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卜辞(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始于1898—1899年。其发现,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社会制度,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更可以看到我国散文的萌芽状态。目前存留的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容。甲骨卜辞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青铜器铭文

周代君臣公侯都可制作青铜器物,在这些青铜器物上面留下了许多铭文,有记事的,也有记言的,其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记事虽简略,却也明晰;其记言文字已接近《尚书》的训诰之类,反映出了我国散文的萌芽及早期状态。较之于甲骨卜辞,显然已有较大发展,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进步。

3 .尚书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夏书》大约为后人所追记,

《商书》、《周书》中有些篇章就比较可靠。如:《商书》的《盘庚》三篇,《周书》的《无逸》等,体现了我国早期散文的长足发展。《尚书》各篇所记大都是训话、谈话、诏命、政令、誓词等等,体现出以记言为主要容的特点,故被人们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书经》。前人认为“以其上古之书,故曰《尚书》。”“尚者上也”,《尚书》即上古的史书。

《尚书》记事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夏、商、周三代。时间跨度大,容相当丰富。不但记述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也广泛涉及了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历法、军事等诸多领域。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的矛盾和斗争,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宗法思想的逐步形成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

4.《春秋》

《春秋》本是当时史书的通用名称。如《鲁春秋》、《齐春秋》、《燕春秋》、《春秋》等,甚至还有《百国春秋》的说法,后来则成了孔子在《鲁春秋》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春秋》的专用名称,为儒家“六经”之一。《春秋》一书,表现了孔子维护周礼,推尊周王室统一地位的政治思想,被称为“礼义之大宗”。其记事的方式是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春秋》记事往往是一事一句,极为简略,显然还不是成熟的历史散文,但却独具成就和特色,对后来我国史书的撰写具有极为广泛深远的重要影响。

5. 春秋笔法

孔子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他采用了寓褒贬于一字的手法,在文字的运用上细加推敲,借此就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从而也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这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深得封建正统史学家的赞美,并高度评价了孔子的春秋笔法在政治上、道义上、伦理观念上的震撼力量。

6.《国语》

《国语》也是先时代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之一。它开创了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全书共21卷,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等八个部分,它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之事。其记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公元前1000年——前400年)。因其也偏于记言,故称《国语》。关于《国语》的作者,迄今尚无确论。《国语》对于阅读记事简略的《春秋》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故又称《国语》为“《春秋》外传”。《国语》在思想容上也体现出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些进步思想和观念。比如,儒家崇礼重民的主,重德的思想。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弥,止。

2.息,蕃殖、养育。

3.朝,使…….来朝。

4.胥,等待。5壅,堵塞。6.亲戚,同宗的大臣。7宣,开导,疏散。8.吊,忧虑9.惟,只是。10. 能,能够践行。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分析这段古文的思想容。

1、翻译:齐襄王派遣使者问候威后,书信还没有打开,威后就问使者:“今年的收成还可以吧?百姓还安乐吗?你们大王无恙吧?”使者听了就有点不高兴,说:“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问好,您不先问我们大王却先询问年成和老百姓的情况,这不是有点先卑而后尊了吧?”威后说:“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好年成,哪里有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没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大王又怎能安然地称王呢?因此,这哪里是舍本问末啊?”

回答: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越来越认识到老百姓的重要,春秋时代就产生了初步的“民本思想”,威后的这番话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不仅如此,威后还认为齐国像锺离子等能同情、帮助和教育老百姓的人也应该受到表彰和重用,因为他们的行为也是助王养民、息民的为国分忧之举。

2.我听说过忠于为善以减少怨恨,而没有听说凭借发威杜绝怨恨。如果用强硬手段去制止舆论,那未尝不能把大家嘴立刻堵住,但这种作法却同防水决口一样。如果我们用强硬的手段制止大家说话,那就会像河水决了大口子一样,伤人必多,我也无法挽救了,不如小决河水,使之疏导通畅。我听到舆论后,就把它当做治病的药石。

回答:这表现子产允许国人议论政事,发表看法。他采取善而从的高明态度,而不是压制、打击。

五、简答题

1. 《尚书》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 《尚书》虽为记言之作,但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2).作为“记言”之作,《尚书》中有些说理议论十分缜密而有力。如《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时的战前动员令,就显得义正词严,大义凛然,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又如《周书》中的《无逸》,该文中心明确,条理明晰,说理细密,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可以说已小具议论文的规模。

(3) 《尚书》的文字产生的时代较早,古奥难懂,诘屈聱牙。但在有些作品中使用了许多语气词,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用词用语也不乏准确、生动、精炼之处。《尚书》还能较好的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也是《尚书》值得人们重视的成就和特色。

2.《春秋》的文学成就和特色。

(1).《春秋》的叙事极为简洁精炼。它基本上是一句一事,而且语句简短,常常是五、六个字成记述一件事情,短的甚至一个字。对于所记事件的选择,也极为精炼,用字谨严,推敲细致的特点,深得后世人们的推崇和赞赏。

(2).形成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不仅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他就采用了寓褒贬于一字的手法,在文字的运用上细加推敲。同是记述杀人,而孔子却采用了杀、弑、诛不同的措辞,借此就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也表明了相关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的态度,从而也体现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而也使这部书具有了作者浓厚的主观意识的色彩,也就是所谓的寓褒贬于一字,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形成了“婉而成章”的风格特色。尽管孔子把表现自己的思想观念作为著述的宗旨,但也不便于作直接的议论和评述,把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委婉含蓄而耐人体味。这就形成了“婉而成章”风格特色。

3.《国语》在写作上的成就和特色。

(1).以纪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的风格。在《国语》中,作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议论,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去体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寻绎其中的思想价值和历史涵。

(2).《国语》的语言精炼生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如《吴语》、《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的始末,中不管是记述的语言,还是对话的本身,都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和精炼。《国语》中还有一些议论说理的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有的语言,朴实自然,接近日常口语。文风婉而多讽,平实真切。平易中肯而风姿摇曳。

(3).《国语》中还有一些情节生动曲折,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也塑造出了鲜活动人的人物形象。作者或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增饰,甚至有意吸收一些民间的传说,加以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形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如《晋语》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这些合理想象和虚构手法的运用,促进了史传著作中文学因素的增长和发展,这都对我国史传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4.简要说明先历史散文的发展情况。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属于历史大事记;《左传》是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散文;《国语》是一部按国别分类的史书;《战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史料集,先历史散文有两大类,一类以记言为主,一类以记事为主。

六、分析论述题

1.试析《召公谏厉王弥谤》。

分析: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题目是后来加上的。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是一个贪得无厌的暴君,他重用谄谀小人,霸占山林川泽,断绝那些赖此为生的老百姓的生路,搞得举国上下民怨沸腾,纷纷谴责厉王的贪暴行径,厉王派出卫国的神巫监视国人,对议论者横加杀戮,以此来钳制舆论以能弭谤而自鸣得意。大臣邵公对厉王的这一倒行逆施竭力劝阻,厉王一意孤行,终于激起国人暴动,厉王被流放到了彘地。本文就记述了这一事件,指出“防民之口”的危害,提醒统治者要广开言路,正确对待老百姓的议论,这当然是有进步意义的。本文虽然不长,却很有特点:

其一、《国语》的作者,有清醒的历史价值观,所以《国语》一书就体现出重在说教的特点,这篇文字就生动地体现了《国语》的这个基本特点,它所指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古往今来的当政者都可谓警策之言。其二、本文结构谨严,文字简明精炼。短短数百字,不仅叙事有序,生动明了,而且含义精警深刻,林云铭评之谓:“邵公所谏,语语格言”。其三、文中说理,注重摆事实,令人信服。又善于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让人易于接受。金圣叹赞之说:“真乃精奇无比之文。”

第二章《左传》

参考荅案:

一、填空

1.《左氏春秋》2.编年体 3. 《左传》4谷梁传. 《春秋》三传5《左传》。

6.战争

7.行人或行

8. 《左传》9《公羊传》、《谷梁传》10. 鲁哀公二十七年11.城濮12. 国别体

二、名词解释

1,《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鲁史官左丘明所撰(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的史事,全书共18万字。

《左传》代表了先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事,尤其是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善于记录外交辞令辞。

2.春秋三传

汉代学者认为《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都是解释

《春秋》的,故合称为“《春秋》三传”对于《公羊传》、《榖梁传》之传《春秋》,历代学者并无异议。但《左传》应该是一部以《春秋》纪年为纲目而又自成一家的著作。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参与

2.驻扎

3. 怨恨

4.轻狂放肆5复指前置宾语,指示代词6.满足7. 同缺,损8.美好9. 修葺10. 外交活动家11边界12.边境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伯曰:“晋围,既知亡矣。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而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翻译:夜里国人把烛之武从城墙上吊下去。烛之武见到穆公说:“晋两个大国包围了国,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国对您有好处,那么就烦劳您灭掉国吧。可是要想越过晋国而把国作为自己的边邑,您一定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可您为什么要灭掉国来增加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的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的削弱了。如果您舍弃国而把它作为您道路上的主人,国外交使节来来往往,国可以供应他们物资之所需,这对您当然不是坏事。况且您对晋君是给予过恩惠的呀,他也许诺把焦、瑕两地划给国。可是晋君早上渡过黄河,傍晚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能有什么满足呢?现在他把国作为东面的疆界。他必然还想扩西面的疆界,如果不使国受亏损,他还能将到哪里取得土地呢?损而有利于晋,请您认真考虑吧。”

回答:谈谈这段说辞的特点。

烛之武紧紧抓住利害关系打动对方,他先指出灭对国是没有丝毫的好处可言,反而因晋国的强大还会给国带来危害。这必然会使穆公对灭之事重做考虑。接着他又指出放弃灭才对国是有利可图的,一利一害之间,穆公肯定会重新做出选择。然

后利用发生在、晋之间的事情挑拨晋关系,再次指出灭会对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事实确凿,分析的又入情入理,自然是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的。终于使穆公不但放弃了灭的打算,还派了国的三位大将帮助国进行守卫,终于使国避免了一场亡国的灾难。当然,这也和烛之武胸有天下大局,洞悉列国之间复杂的利害关系是分不开的。

五、简答题

1.简述《左传》的思想容

(1).对贵族统治集团部的矛盾斗争以及残暴荒淫给予无情揭露(这一点和孔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如:隐公元年:“伯克段于鄢。”文公元年(前626年):“楚商臣弑父”等。如前者对发生在庄公母子兄弟之间的斗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和无情的揭露;后者则是对商臣与楚王这对君臣父子之间因权力之争而发生的流血事件的深刻展示,揭露了这些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阴险、残酷和狠毒。

(2).表现出了初步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在《左传》中就已经有民本思想的初步体现。《左传》中的民本思想主要是通过一些政治家之口来表现的。如在《剀论战》中,剀就把民心的向背看成是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此外,如襄公十四年载,师旷说,一个君主应该是“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至于那些“困民之主”,“百姓绝望,将安用之,弗去何为?”等等。

(3).表现了爱国思想。《左传》的爱国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爱国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述来表现的。如在《晋殽之战》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两位爱国者的形象,一是国的商人弦高,一是国的老臣蹇叔。再如,定公四年记载,在楚国有难,昭王奔随的危难情况下,“申包胥如乞师”,遭到了王的拒绝,申包胥就站在王的宫墙外痛哭,七天七夜,水米未进,终于感动了王,出兵救楚,从而使楚国转危为安。

2.简论《左传》的“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把《春秋》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详细、具体、曲折、生动的叙事散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

叙事散文的成熟。故知几《史通》卷八《模拟》中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其长于叙事的特点,就其主要方面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左传》的叙事结构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灵活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如倒叙、预叙、插叙、补叙、追叙等等,也正因为其叙事方法的灵活多变,才使得《左传》的文章灵活多变,摇曳多姿,跌宕起伏,富于波澜。

(2).结构严密、前后照应、条理井然,注重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

《左传》以叙事而见长。尤其是一些矛盾复杂而牵动面又非常广泛的事件,更能显示出作者的匠心和才华。《左传》中写了一系列战争,诸如城濮之战,邲之战,殽之战等,而作者不仅把这些描述得井井有条,而且非常生动。

(3).叙事生动,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好正以暇,穿插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左传》的叙事生动,有许多值得人们称道的精彩之笔。如“晋楚邲之战”中,晋兵溃败逃跑时的情景:“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左传》中亦有不少虚构想象语。《左传》中还写了大量的卜筮占梦之事,既富神秘色彩,又有趣味,增强了《左传》的文学色彩,这对于我国后来小说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谈谈《左传》写战争的特点。

谈到《左传》写战争,不仅条理明晰、脉络贯通、叙述详细、曲折生动、描写如画,更重要的特色还在于作者写战争时,并不单纯着眼于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一切影响战争胜败的原因。将它们逐一展示,逐一剖析,诸如政治问题、外交问题、人心向背、战略、策略等等,通过对这些相关问题的逐一剖析,层层剥笋,不断地对战争的结局做出预示。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战争问题的进步见解,对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战争规律的探讨,表现出作者在战争问题上的思想原则,从而使《左传》的战争记叙具有深刻的理性精神,浓厚的思辨色彩。比如,在《城濮之战》中

这一特点就得到了多方面的充分体现。如战前之准备:晋文公回国之后,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教育百姓;正确的外交策略及战略战术;双方对将帅的选择;晋国的同心同德与楚国君臣将士的离心离德,等等。作者通过对这些影响到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的剖析,揭示了这场战争晋胜楚败的必然性,从而使这场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得到了生动而全方位的展示。

4.简谈《晋公子重耳之亡》写人艺术的特点。

《晋公子重耳之亡》这段文字,比较完整地写了重耳由出亡到回国后的经历。重耳由出亡到回国,其间长达十九年之久,再加上回国后的一段时间,这篇作品反映的时间至少应在二十年之上。这是重耳一生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经历,也是重耳由青少年而到中年的重要成长阶段。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着墨不多,非常简练地写了重耳这二十多年的主要经历,作者以独具之匠心,选择了重耳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诸如“过卫”“过”“过齐”“过楚”等极富涵的典型事件以及重耳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和作法,反映了重耳在不同时期的性格特点。我们再把这些东西联系起来,进行前后对比,这段文字则又非常生动,非常明晰地反映了重耳由一个胸无大志、不谙世事的贵公子成长为一个宽厚大度、雄心勃勃的政治家的成长经历。

六.论述题

1.试论《左传》一书的艺术成就

(1)长于叙事

《左传》的叙事技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把《春秋》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详细、具体、曲折、生动的叙事散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故知几《史通》卷八《模拟》中云:“盖左氏为书,叙事之最。”其长于叙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其二、结构严密、前后照应、条理井然,注重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其三、叙事生动,在遵循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好正以暇,穿插生动的情节和细节(2)善于写人

《左传》的作者,非常善于写人物,书中广泛描写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人

物,从天子、国君到大夫,从主帅、将军到谋士,以至监军、说客、谋士、卫士、侍从、商人等等。对于这些来自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物,作者都能揣摩形象、洞悉心理、一个个写得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左传》写人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和作者成功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这些出色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作者能抓住典型事件去写人物。其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人物。其三、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

(3)《左传》也以善写战争而著称。《左传》一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其中城濮之战、崤之战、必阝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战。《左传》的作者对此都做了生动的记述,成为传诵不衰的名篇。《左传》描写战争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写战争而不局限于战争本身,着眼于政治、外交、人心向背等决定因素对战争胜败的影响,表现出作者对战争问题的深刻思考,对战争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体现了作者在战争问题上的思想原则。

(4)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左传》的语言艺术成就,除了表现在叙事写人的生动和传神之外,还突出的表现在记言文字的生动、精警、深刻和富于说服力上。这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的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其辞令之美,成为《左传》重要的成就和特色。

在《左传》中,像这样精彩的辞令和对答是非常多的,比如《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师》等。从这篇精彩的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则说辞的确起到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效果,使小小的国在面对两个大国的军事威胁之际,免除了一场亡国的劫难。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烛之武聪明机敏,能洞悉天下形势,把握大局,利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对方,因而使其说辞表现得入情入理、言辞恳切,且富于说服力。

2.谈谈《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在写人方面之所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和作者成功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这些出色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作者能抓住典型事件去写人物。所谓典型事件,即具有深刻涵,能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事件。要写出这样的事件,一是要求作者具有鉴识材料的眼光,能够认识和挖掘事件的涵;二是要有圆熟、准确的描述事件的能力。《左传》的作者在这些方面的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人物。人的行为,都是受到其思想、性格及情感等因素的支配,因此,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个性,去塑造人物形象,这是文章中写人非常重要的手法。在《左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手法非常杰出、非常成熟的表现,其中精彩的片断是非常多的。

(3).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人物。《左传》的作者不仅能选择重大的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去写人物,而且还能抓住一些生动传神的细节去表现人物,从细微之处对人物的形象、性格予以突现,从而把人物写得形象生动、细微逼真、有血有肉。

3.谈谈《左传》的语言艺术成就

《左传》的语言艺术成就,除了表现在叙事写人的生动和传神之外,还突出的表现在记言文字的生动、精警、深刻和富于说服力上。这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的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其辞令之美,成为《左传》重要的成就和特色。在《左传》中,精彩的辞令和对答是非常多的,比如在《烛之武退师》这篇精彩的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则说辞的确起到了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效果,使小小的国在面对两个大国的军事威胁之际,免除了一场亡国的劫难。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烛之武聪明机敏,能洞悉天下形势,把握大局,利用利害关系来打动对方,因而使其说辞表现得入情入理、言辞恳切,且富于说服力。

4.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写战争的特点。

《城濮之战》是《左传》中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作者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体现出作者对这场战争全面深入的思考,对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战

争规律的探讨。城濮之战是晋、楚之间不可避免的一场大战,历时既久,规模又大,实际上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决战。先后有十一个诸侯国卷入,整个战役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作者以晋楚矛盾为主,条分缕析,娓娓道来,事件过程表现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很有逻辑。在《城濮之战》中,作者着眼于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进行剖析,运用对比手法详细展示了两国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不同举措,甚至涉及双方对战争的态度、对将帅的选择等等。晋文公重德爱民,楚军主帅子玉刚而无礼,蛮横骄傲。晋国君臣齐心协力,反复磋商,制定了正确策略。而楚国君臣离心,主帅子玉一意孤行。在外交斗争中,晋文公老谋深算,处处占据主动,而楚国处处被动,最后完全陷入孤立。并从中展示出双方军事力量的消长变化,不断地对战争的结局作出预示。最后决战时,晋国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又激励晋国战士士气,战役开始时,晋军先击溃楚军两翼,然后合击其主力,大获全胜。战争结束后,晋文公得到周天子赏赐,确立霸业,而子玉被迫自杀。在《城濮之战》中,突出了政治、谋略、外交的作用,作者还塑造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些妙趣横生的细节描写,不仅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而且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第三章《战国策》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向2.曾巩3.三十三4.和义5.《战国策》6.朱熹7.《战国策·齐策》8.《战国策·楚策》9.《战国策·楚策》。10.《战国策·策》11.《谖客孟尝君》

二、名词解释

1.《战国策》

《战国策》共三十三篇,载有东周、西周、、齐、楚、、、、燕、宋、卫、等国的

史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并六国,约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其主要容是记述战国时代纵横家策士的言论和行动。总体来看,纵横家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原书分国成篇,书名又不一样,并且错杂凌乱,西汉向把它编校辑录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还取用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把它们精炼加工,运用讽刺的笔墨,表达一定的讽喻作用。如刺股(《策》),邹忌与徐公比美(《齐策》),美人掩鼻(《楚策》),狐假虎威(《楚策一》),画蛇添足(《齐策二》),南辕北辙(《策四》)等,都是饶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又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都是趣味盎然,富于幽默感的寓言故事。

《战国策》不讲礼法仁义,而大讲特讲权术诡诈、勾心斗角。写人物则个性扬,追名逐利。体现出与儒家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以朱熹说《战国策》是“乱世之文”,这也正好说明了《战国策》一书的特征

2.纵横家。

纵横家是战国时代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从事外交活动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出现及其频繁的活动,是时代的产物。当时社会长期分裂战乱,诸侯中的强大者,也都想统一天下。“地势形便”的国首先变法以致富,国势日强,打破了当时六国均势的局面。从此以后,以新兴力量向外扩,企图蚕食诸侯,统一天下。这就威胁到了关东诸国的存在。引起了各国间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武力,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外交活动,这就在与各国形成了合纵与连横两种外交方针,所谓纵横策士就是指从事这两种外交策略的谋士和说客,《战国策》中就以相当多的文字记述了他们的活动和“奇策异智”。

3.战国四公子:即国的平原君胜、国的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公子,都是以养士超过三千而闻名天下。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偏爱2.等待3.以……为客人4.蓋,同盍,何5.之,到6.祈祷7.崇尚8.回头9.道歉10.问候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后面的问题。

翻译:现在太后你给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还给了他很多宝物。如果不趁着现在为国立功,一旦您不幸辞世,长安君凭什么在国立足呢?老臣认为你没有给长安君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你对他的爱比不上对燕后的爱。太后说:“好了,这件事随你安排吧。”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这才出兵了。

回答:你认为这段说辞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这段说辞很有特点:

其一、迂回曲折的策略。当太后在让长安君做人质,换取齐国救兵的问题上与大臣们弄殭了的情况下,触龙自告奋勇去见太后,他采取了迂回曲折的策略,先谈老人们关心的饮食和健康的问题,缓和了气氛。然后再巧妙的把话题引到怎么样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的问题上,为这个已经无法对话的问题创造了对话的气氛和机会。

其二、接着,他回避具体矛盾,高屋建瓴,顺势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会接受的原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并用主及诸侯们的历史教训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再指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他们的子无法立身的根本原因,在这么多触目惊心的历史教训面前,触龙向太后提出问题:“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而且,触龙对固执的太后也没有采取一味指责的做法,而是肯定和赞美了她爱燕后的举措,利弊对比之中,也促使了太后态度的转变。

其三,触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而不发,终使太后接受了他的主。

五、简答题

1.简述《战国策》的时代特征

《战国策》不讲礼法仁义,而大讲特讲权术诡诈、勾心斗角;写人物则个性扬,追名逐利。表现出与《春秋》、《左传》、《尚书》、《国语》等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有非常密切、非常直接的关系。

战国时代,七雄兼并战争进入白热化。同时,在这些诸侯国的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也表现得更为频繁、更为复杂,矛盾斗争也是愈演愈烈。复杂的现实斗争

的需要,使那些头脑清醒的诸侯、贵族、政治家们也日益意识到“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对人才的尊重,而这种现实的激烈斗争也给士阶层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给他们的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三寸不烂之舌,可胜过百万之师,他们为诸侯、贵族的兼并战争和权利之争奔走游说,出谋划策,可以“朝为布衣,夕为卿相”,这种现实以及现实给他们提供的机遇,使他们扬眉吐气,使他们踌躇满志,使他们感到豪迈,在这种激烈的斗争中,传统的儒家的仁义之道,显然是迂阔于事、脱离实际的。这些站在时代斗争前沿和漩涡中的策士们,他们清醒而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言论、行为、价值观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出发,突破了儒家狭隘观念的限制,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形象活跃在当时现实政治斗争的舞台上他们贱视礼法仁义,大讲权术智谋、功名利禄。所以朱熹说《战国策》是“乱世之文”。这也正好说明了《战国策》一书的特征。

2.简述《战国策》的主要容

《战国策》虽然在思想上有一些混杂,但纵横家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导思想,它所记述的也以纵横家策士的事迹为多。所谓纵横家策士主要就是指在与六国之间从事合纵与连横这两种外交策略的谋士和说客,《战国策》中就以相当多的文字记述了他们的活动和“奇策异智”。

《战国策》所写的人物及其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不少人物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朝暮楚、纵横捭阖,没有一定的处世原则,只是把所从事的策略当作谋取功名富贵的手段。例如起初本以连横说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落得穷愁潦倒、狼狈不堪,乃转而以“合纵”说燕;轸先仕而后仕楚,既仕楚而又贰于,立场不定。但也有坚守正义、恪守节操、不谋私利,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志士,如义不帝的鲁仲连。也有为巩固主子的地位,收买人心而献计效力的贵族的食客,如焚卷市义的谖等。

在《战国策》中,还描写了一些正直廉洁,不屈从于权势的士人。齐国隐士颜斶,“直斥”王前,表现了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对国君的蔑视,显示了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和对权贵的蔑视。

《战国策》中还写了许多出身于下层的义士和勇士,如侯赢、毛遂、蔺相如、荆轲、唐且等,这些人都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了他们见义勇为、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反抗暴君的精神。

《战国策》还描写了许多琐屑的历史故事,或取用大量的民间流传的故事和寓言。

3.《战国策》语言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它的语言通俗流畅、形象生动、注意渲染、专于铺、有声有色、气势恢宏。由于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容,其语言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其描述性语言的精细深刻、生动传神之外,《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上。《战国策》的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一方面表现在丝丝入扣、严密细致、富于逻辑的说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铺扬厉、夸渲染、气势充沛、极富鼓动性。常常于娓娓笑谈之中,达到了游说者的目的,轻松的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甚至驱散一场大战的烽烟,化干戈为玉帛。比如《触龙说太后》中,在众多大臣的劝说都无法解决让长安君去作人质这一涉及国家安危的情况下,左帅触龙却以其智慧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引而不发,似乎是在两位老人娓娓交谈、漫话家常中得到了解决。《战国策》的作者对此进行了生动、细微、富有情趣的描述,读来引人入胜。《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极富个性的人物的语言。如的两次感慨、齐国隐士颜斶的“直斥”王前、仪的的“吾舌尚存足矣”等。

六。论述题

1.《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的人物为什么会塑造的如此成功?这与作者所运用的各种丰富的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至少运用了如下的手法:其一、作者运用了行动描。其二、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其三、心理描写。其四、运用了对比手法。其五、语言描写。

(2)叙事状物的技巧的发展。由于《战国策》有大量的叙事写人的容,其描述性的语言在《战国策》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这些语言就表现出精细深刻、生动传神的特点。这在《始将连横》、《谖客孟尝君》中都有非常生动的体现。比如在《谖客孟尝君》一文中,谖最初在孟尝君左右之人的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个“乃歌夫长铗归来者”的可笑形象,这都与作者运用文字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有极大的关系。

(3)《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它的语言通俗流畅、形象生动、注意渲染、专于铺、有声有色、气势恢宏。由于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容,其语言更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其描述性语言的精细深刻、生动传神的之外。《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上《战国策》的游说之辞、议论之辞,一方面表现在丝丝入扣、严密细致、富于逻辑的说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铺扬厉、夸渲染、气势充沛、极富鼓动性。常常于娓娓笑谈之中,达到了游说者的目的,轻松的解决了许多重大问题,甚至驱散一场大战的烽烟,化干戈为玉帛。《触龙说太后》中在众多大臣的劝说都无法解决让长安君去作人质这一涉及国家安危的情况下,左帅触龙却以其智慧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引而不发,似乎是在两位老人娓娓交谈、漫话家常中得到了解决。《战国策》的作者对此进行了生动、细微、富有情趣的描述,读来引人入胜。

(4)《战国策》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这些寓言形象生动、深刻而又深入浅出,同时又达到了游说对方的目的。如“画蛇添足”,使楚国大将昭阳放弃了攻齐的企图;“鹬蚌相争”使国终止了伐燕的行动;“南辕北辙”则使国改变了攻的计划,真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胜于百万之师。其它如刺股(《策》),邹忌与徐公比美(《齐策》),美人掩鼻(《楚策》),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策四》)等,都是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或历史故事。

2试析《始将连横》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法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至少运用了如下的手法:

(1).作者运用了行动描写。远离故乡,来到国,游说王、上书王、去而归、引锥刺股、游说六国、荣归故里的一系列行动,表现了他追求功业名利的艰辛,也

表现了他追求功业名利的坚定与执着,展现了他矢志不渝的百折不回的顽强性格。

(2).作者出色地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尤其是游说国失败之后,“黑貂之裘敝”、“羸縢履蹻”、“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歸色”,不仅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失败后的狼狈之状,游说之苦,也为后边突出人物坚毅执着的性格做了有力的铺垫。

(3).心理描写。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文中至少有两处,一是失败回家面对家人冷落之后的独白;一是荣归故里面对“亲戚畏惧”时的感慨。前者表现了面对失败和亲人的冷落不怨天尤人,自己勇于承担过错,失败之后仍然充满自信的鲜明性格;后者则表现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坦露出他醉心名利的心理特征。

(4).运用了对比手法。本人的成功与失败形成对比,不仅使文有波澜,也有力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家人前后对截然不同的态度,突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而为对人生所发的深沉感慨做了铺垫。

(5).高度的语言艺术成就。

文中的第一和第三两个自然段都是非常出色的说辞。就这些说辞本身来看,多用排比,富于气势,富于鼓动性,表现了极力鼓动对方接受自己主的心理和愿望。从说辞涉及到的容来看,反映了洞悉天下大势,尤其熟悉国情况的才智和眼光。

3.试析《谖客孟尝君》的艺术特色。

(1).出色的行动描写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征。比如,文中先写了三次“弹铗而歌”,一个本身“贫乏不能自存”的寒士,在做了孟尝君的门客之后,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弹铗作歌来表达对生活待遇的不断要求。初读此文,读者对谖也可能会有像孟尝君“左右”之人同样的看法,“可笑”乃至“可恶”,但读完全文,我们会从中感受到谖敢于不断提出对生活待遇的要求,正表现出他的自信。同时,我们也看到,三次弹铗而歌,也是谖对自己所要投靠的主人的考察,他虽然是“贫乏不能自存”,但绝不会把自己盲目的贱价拍卖。作为行动描写,作者后边着力写了谖为孟尝君经营三窟的行动,不仅表现了谖过人的聪明才智,也突出了谖积极报答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的处世信条。此外,像“焚卷市义”也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谖的政治远见和过人的胆略气魄。

(2).这篇文章还非常出色地运用了前抑后扬、抑扬对比的手法。使文章富于波澜,读来兴味盎然,引人入胜。

(3).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也是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战国策》不仅有了丰富的、圆熟的写人技巧,而且还出现了把一个人的事迹相对集中予以表现的记人作品同,这些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创立开创了先例。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实验学校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训练“写人叙事类” 油桐花开时(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训练“写人叙事类”油桐花开时 龚文瑞 四月,又到了油桐花开得最盛的时节。 我对于油桐花的印象,要追溯到25年前。1981年,我毕业分配在一个叫横溪的乡村中学教书。学校生活极为简朴、单调,教书之外几乎没有一点带色彩的生活内容。好在那时年轻,19岁的生命如花一般,从来就不缺乏美的创造。记忆中就是那三年的乡村生活,我学会了纵情山水,热爱自然。 我经常让自己幻化成自然之子,或是一枚嫩叶,或是一只小蝶……迷醉于醇醇的有点甜的季风吹拂中。我的居室在一面山坡上,围墙外面是无数绵延不尽的群山,让我对“开门见山”这个成语格外有体验;山风终年不息,响如哨音,特别是冬天,风声简直可以用凄厉来形容。我的居室兼办公室,一张睡觉的木床,一张堆满教科书和作业簿的写字桌。那时,我还没有沉醉于文学创作。 一年十二个月里,我最喜欢的是四月。此时,春渐渐远去,大地浸染透了诗意——山水绿如蓝,花儿芬芳地开。我的窗外那片山坡上有许多油桐花在绽放。我始终相信,花是有情物,懂得爱人与被人爱,甚至会释放情感。让我纯洁的生命所爱的,不是来自异性的吸引,而是来自这校园的油桐花。每每在夜里,我的十平方米斗室里便溢满了油桐花的清香,微风吹过,花香荡漾,我在芬芳中沉醉至入梦。直到次日和煦的晨光穿过窗帘,将我年轻的脸照得灼热,我又在花香中醒来,感受着为我催眠的油桐花香,一个乡村教师粗粝的生活被温暖,我的心里好多回滋生出一种淡淡的幸福感。数年以后回到城里,从此远离乡野与山花,

竟然不再喜欢微笑,甚至多了许多愁眉的时刻,清静时默想其中道理,是不是在太多欲望的城市里生活得躁动不安,身心缺少了乡村油桐花香的氤氲与爱抚呢?又过了好多年,我重入江湖,以性灵之心走进乡野,并付诸文字,才将从年轻时便积蕴的那份山水之情尽情释放。 在那个精神贫乏的年代,油桐花香给我的幸福远不仅只有催眠作用,油桐花落的情景就很有诗意!记得那几年的每个油桐花开的季节,晚饭后,我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踏着晚霞与学生或是同事们到横溪或桃江边散步去。穿过幽长而寂静的油桐林,静静地坐在岸畔,看日落西下,听斑鸠唱归,直到天幕落下。而这个过程中感觉最美的总是走过那长长的油桐林的时候。那是怎样一种情景呀!路径旁的一棵棵油桐树像张开的巨伞,绿色华盖上缀满了大朵大朵怒放的油桐花,灼灼的神态,灿烂的云霞,远远望去像一把把镶着绿边的碎花阳伞,在天穹下涌动着春浪,妩媚地摇荡着,让走近它的人心旌摇动,仿佛迎着长裙的艳妇似的,花未羞红人先心跳。待走到近处,但见一地落花,宛若铺了一张白色锦缎,若正好有微风掠过,花枝颤动,落英缤纷,瓣瓣花儿如音符从长号中泻出般纷纷坠地。 四月油桐花,还是我的文学的开始。记得一位学生为油桐花写了篇作文,送我阅读后,我尝试着修改了起来,修改至最后,竟全文重写了一回,甚至不惜指力用钢板刻印了数份,送给周围的同事欣赏。自然,那篇作文还算不上美文,甚至没有留存下来,但那毕竟是我的文学初恋,心底里是抹不去的。这份由油桐花及至文学的恋情,因为纯洁而美丽,因为美丽而隽永。十八年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问世,书名就以《落英缤纷》为题。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100篇》,有删改)探究练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甲骨文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

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但未经后人加工,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这些占卜之辞,短的只有几字,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整的如: 癸已卜,壳殳贞,旬亡田(咎)?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迄)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工口}方亦牜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这条卜辞,时、地、人、事齐全,叙述较为详细,略具叙事要素。这些卜辞,可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 同样未经后人加工的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商周时君王、公侯、臣子都可作铜器铭文,君王所作铜器被视为国之重宝。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

记叙性散文阅读练习

初三记叙性散文阅读训练 (一)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2007年佛山中考) 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一个夏天。 我的高考成绩很不理想,仅高出本科录取线3分。如果幸运垂青我,我会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一旦稍有闪失,我就会名落孙山。 我的忐忑在逼人的暑热里不断发酵、膨胀,我开始失眠。接着,我的饭量迅速减少,不久,我就瘦得皮包骨头了。父亲常年在外,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陪爸爸到乡下转转吧。”父亲说。我不大情愿,但又不愿让父亲失望。我们骑着车,穿过郊区,一直到了县城。 父亲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总骑在我前面。我们到了一条河边。说是河,水却枯了,裸露的河床是一片开阔的沙滩。对岸一片树林,蓊蓊郁郁的。父亲说:“咱们到那儿乘凉。”沙子被日头烤得炭一样烫,脚刚踏上去,就被烧得跳起来。我唏嘘着,下意识地调转车头。父亲说:“都大男子汉了,还那么娇气”说着,自顾在前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虽吃力,却沉稳。我无奈,只得跟随。脚上的感觉渐渐只剩下了热,后来,连热也没有了,只有麻木。半个小时后,父亲上了岸,我还有段距离。我不能不钦佩父亲。父亲向我招手,给我加油。我也上岸了,一霎间,我有点想哭。 树林里的确是个好地方,阴凉很厚,而且有风,把疲惫一点点地舔了去。坐下来拿出双脚,才知父亲和我都有了轻微的灼伤。父亲说这算个什么呀,他小时候天天就这样光脚跑,一点事没有。但是父亲还是从附近掐了一些草。揉碎了,敷在我的脚上。过了会儿,父亲变戏法似的从沙子里扒出一个花生来。这是农民收割遗留下的。父亲说这么大的沙滩,再翻找一遍至少能装满一个麻袋。父亲剥开花生,露出粉白的仁,递给我。我放进嘴里,轻轻一嚼,由于沙子的烘烤,竞格外的香甜。 我们拣了截树枝,不停地在沙土里翻拣着,果真找到了不少花生,品尝了一顿天然的美味。父亲说:“现在感觉怎样” 我笑了笑。我很久没有这么轻松地笑了。 父亲说:“再难的事,一咬牙,也就挺过来了。” 休息了一阵后,父亲还未尽兴。我们骑上车,又启程了。这次,我们进了一片农民收摘后的果林。父亲说:“这树上肯定还有果子,你能给爸爸摘一个解解渴吗”我点点头。我很快发现了一个果子,但长得很高。我不怕,脱下鞋子爬树。爬到了粗大的树杈上,再爬,树枝越来越细,心里面越来越虚。我不能再爬了,但我多想把果子摘下来。这时,父亲在下边叫我:“下来吃果子了。”我循声望去,父亲的手里竞托着好几个果子!我爬下树,心灰又自惭。父亲拍拍我的头:“长果子的树不止一棵啊,总有适合你摘的,人活着,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我默然无语。 第二天,父亲走了,我的心情却好了很多。我开始冷静地想一些事情,比如落榜后该怎么走,比如理想的院校未录取该怎么办。我有了思路,心中渐渐踏实了。 一段日子后,父亲又回来了。父亲拎着网,说:“咱们去河里捉鱼吧。”父亲过去捉鱼捉得上瘾,只是这些年调往异地,少有闲暇,很少下河了。我们沿着过去经常捉鱼的河走着。该下网了,可父亲不下。父亲说:“走。往上游走。”这是我极熟悉的一条河,却又是我极陌生的一条河。人工的防护堤没了,花坛和草坪没了,代之以古朴的桑树、老槐,一人高的藤草,和愈来愈分不清路的小径。一股沟汊,两股沟汊……蜿蜒着,交汇起来。水清得像空气一样透明,螃蟹在临水的洞口和水中的石块上悠然地爬行…… 我有些沉醉了。 父亲说:“多走几里路,不一样吧” 我使劲地点点头。 忽然,父亲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递给我。 我接过来,意外的惊喜让我一下子手足无措:我被第一志愿录取了,幸运之神站在了我这边! 父亲说:“祝贺你,孩子!以后,还要走得再远一些,像这河,追求无止境啊。” 11.请概括小说中“父亲”的主要性格特征。(2分) 12.小说描述了“我”陪父亲到乡下转转的两件事,从中“我”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第一件事的启示:

5.《左传》和先秦诸子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预习: 1、什么是叙事散文? 散文的一大类,主要是叙事,抒情。与记叙文不同的是,叙事性散文只有高潮,没有结果,没有议论部分,而多一个抒情部分,让结构更加明了,叙事性散文一般很受到大家的欢迎。叙事性散文比抒情性散文多一个叙事部分,从头到尾是叙事部分,没有记叙文那种鲜明的开头。 2、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和我国古代散文的起点是什么? 3、历史散文是叙事散文吗?先秦重要的历史散文有哪些? 4、我国叙事散文的发展是怎样的?(萌芽——发展——成熟)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与《尚书》、《春秋》 a)散文的萌芽 i.甲骨卜辞——至今发现的最老的记言、记事文字。文句形成初步的语言规律,有 的有完整的事件。 甲骨卜辞的内容和特点: ii.铜器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广泛记述商周社会生活。 商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周代铭文特点和内容: 《曶鼎》以记事为主 《毛公鼎》以记言为主、《尚书》以()为主。

b)《尚书》: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的意思,它是殷周两代古老的官方文告汇编,是我 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i.体例: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其中《虞 书》《夏书》是后人伪托,主要部分是《周书》。 ii.文体:主要有典、谟、诰、誓、训、命六类,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诰体”,即君上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告谕之辞。 iii.内容:主要是尧舜至春秋时代一些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辞、政令的记录,反映了上古时代的政治观念和某些统治经验,如举贤安民、明德慎罚、反对淫逸等。 iv.写作特点:其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有较完整的结构,中心明确,某些地方使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特征。 v.重要的代表作品是《》,记载的是殷商的中兴贤主迁都殷地时告谕臣民的三次讲话。它要言不烦,中心明确,夹叙夹议,语言生动,富于感情色彩,鲜明 地塑造了智慧、果敢、坚毅、具有远大眼光和改革精神的盘庚形象。 vi.《周书》: 1.主要文体是诰和誓,记录周公言论的作品有《洛诰》、《无逸》、《立政》《大 诰》《多土》、《多方》《康诰》《君奭》 2.记事为主的作品有:《金縢》和《顾命 c)《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其所以名为“春 秋”,是取春秋代序为一年的意思。历来认为,孔子是《春秋》的作者。 i.内容:记载鲁隐公元年(BC722)至鲁哀公十四年(BC481)间,发生在鲁国和王 朝及其他诸侯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在考察政治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教 训,从中反映出作者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ii.记事方式:记事简约,按时间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遣词造句十分审慎,一字之中能寓褒贬、别善恶。 iii.主要思想倾向:《春秋》是“礼仪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iv.写作特色:一字于褒贬的“春秋笔法”。 思考:什么是春秋笔法?

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散文 应用:①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 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②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一些士人,或撰儿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一)《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①《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今文《尚书》、古文 《尚书》、伪《古文尚书》; ②《逸周书》; 《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 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 ③铜器铭文; 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 文属于商代。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 步入全盛时代。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商、周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

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有一定的 文学价值。 ④《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 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 事件。 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 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 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附:《国语》简介) 识记:《春秋》三传。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 三传”。 理解:①《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出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 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 ②《国语》概况。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 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 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它 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①《左传》的叙事艺术;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对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指导 发表时间:2016-05-19T15:49:31.2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作者:江洁 [导读] 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江洁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二中学266100 摘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决定了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今天着重对叙事性散文的定义、常用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手法进行阐述。深入来讲,是通过把握文章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明晰文章中蕴含的深意。这里主要通过四点来指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其次总结出基本的六种线索设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立意。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人物线索立意 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无比重要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接触到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和少量的戏剧。我们今天就散文当中的一类——叙事性散文的阅读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点拨。 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了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饱满的感情。 它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而叙事性散文当中的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抒情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 在叙事性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等。这是叙事性散文的基本常识。那我们如何才能读懂叙事性散文,抓住其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明晰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呢? 首先,因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这样的词都是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但是怎么算勤奋、与谁相比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却不好理解;与之相反,人物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却形象可感,所以,叙事性作品当中一般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肖像语言的描写来表现和刻画人物。 同学们对于这样的题目一定不会陌生: 1.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性格特征。 2.请简要分析××的性格特点。 3.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4.文中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试简要分析。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我们首先要通过对人物具体的形象概述来抓住人物的外在特征(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爱好、生活习惯等)。进而去把握人物的内在特征(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思想变化、命运变迁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物形象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1.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借助小说精心设置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的性格。 3.通过典型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分析人物形象。 4.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不同人物在相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做到“言之有据”。 总之,阅读叙事性散文,要善于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细节描写中、环境表现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性格特点。做到这一点,就像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其次,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如果说人物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缀玉联珠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叙事类散文的线索设置通常是这样的: 1.以实物为线索。如萧乾的《枣核》一文,用“枣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内容可分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等几部分。 2.以人物为线索。即按照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线索。如《最后一课》中就是以小弗郎士的见闻为线索。又如《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 3.以事件为线索。有些文章的事件本身就是线索,如《社戏》一文就是以“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舟——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这一事件发展为线索的。 4.以时间为线索。如《登上地球之巅》。 最后,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之妙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如此,它表面看通篇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里,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确定了文章的线索,找到了全篇的文眼,一篇文章的全部已了然于胸,再做任何习题又怎会无往而不胜呢?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上古先民用幻想以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解释,用想象表达先民征服自然的强烈心愿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属于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是原始文学的重要形式,后世文艺的土壤。 2、神话的历史化: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即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把神话当作事实看待,构成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发展谱系。在世界其他民族文化史中或多或少均有体现。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神。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②神话思维具有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特征。 ③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④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卵中诞生出来的)、始祖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显示出她作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鲧禹父子治水,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战争神话(《史记?五帝本记载》黄帝经过阪泉之战而大胜炎帝,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发明创造神话(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根据音乐、地域不同的分类;风指音乐曲调,国风指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15国风多民歌;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幾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颂,宗庙祭祀之乐,多舞曲,较舒缓,分鲁商周。 2、赋比兴:赋比兴是诗歌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就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3、四家诗:《诗经》到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诗、齐诗、韩诗和古文毛诗,后世称其为“四家诗”。其中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邵南、邶风、卫风、秦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等。一般认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各有所司。至春秋末战国之世,史官地位虽不如前,然各国诸侯看重修史,史官四散在诸侯,史籍大兴,出现了“百国春秋”,体例颇有融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从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文史哲界限不清,人们的思维还带有文明史初期具象思维的诸多特点,因而其历史散文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使记叙记言声情并茂。 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与艺术,对后世史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等都有重大影响。 第一节《尚书》、《春秋》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或《书经》。本是历史文献,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约在春秋初期结成总集,历春秋、战国 而有所增删。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焚书后,西汉文帝时仅剩伏胜记诵的28篇,计有《虞书》两 篇,《夏书》两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篇,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 伪书。今传“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58篇,是今文和伪古文的合编本,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 共有,余皆梅赜伪造。 《尚书》多为古代官方文告,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尤其《周书》所蕴含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在后世各朝的意识形态领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尚书》风格简朴质直,往往以当时通行之语直抒命令或意见,但因时代久远,汉唐以来,人们颇感其文章艰深,古奥拙朴,晦涩难懂。不过,有些篇章颇有文学色彩。或整齐有韵,如《洪范》所记九条治国大法的第五条的十二句,音韵和协,颇近诗歌。或以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深刻透辟,如《盘庚》以死亡的“颠木”比喻旧都,以充满生机的新生“由蘖”比喻新都,形象鲜明又含暗喻与对比:因守旧都只能坐以待毙,迁徙新都则可获得新生。有的篇章记叙人的活动、描绘情节与场面,入理传神,如《金縢》写周成王对周公的误会与释误,曲折有味,颇富传奇性质;《顾命》描写周康王即位大典的场面,宏大肃穆,众多的人物,繁缛的礼节,琳琅满目的陈设,写来头绪清晰,井然有序。不少篇章都能围绕一个意思展开,结构完整,有的题目即反映主旨,

第三章 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占卜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情在事后的发展(验辞)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三七五) 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六四) 首先,表现出明确的时空观念。 其次,具有了推断性思维和对照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第三,一些比较完整的甲骨卜辞,已经能用简要的文字记载说明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有的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已经具备,为后代叙事散文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二、铜器铭文 金文、钟鼎文 《毛公鼎》 三、《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尚书》原称《书》,又称《书经》。 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伏生28篇 《古文尚书》:鲁恭王 东晋梅赜58篇 “记言文之祖” (一)已经具有结构较为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无逸》 (二)记言生动传神,适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商书·盘庚》:“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尚书》的局限:语言古奥艰涩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 第二节《春秋》和《左传》 一、《春秋》 1、地位及内容: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书》、《诗》、《礼》、《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内容上,考察政治的得失成败,总结兴亡治乱的教训。 2、艺术特色 (1)叙事简明严谨 《春秋》的记事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

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叙事性散文阅读技巧 篇一:叙事性散文阅读方法及例题分析 叙事类散文复习技巧 ①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②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③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态度或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能就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写作特色等作初步的鉴赏品评,提倡多角度有个性地理解。 ⑥能由文章的感情、观点、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等产生联想和创新。 现代文阅读考察中,先考察对文章整体阅读的宏观把握和感受,在考察细微之处的字词句的具体理解和运用;最后考察级和自身实际的延伸阐发。其中既有对阅读方法的评估,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展示和量化。 备考指南]

1.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从而理清脉络。 2.掌握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方位顺序来叙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用: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倒叙: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作用:埋下伏笔,造成悬念,以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避免叙述的平直呆板。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 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作用:衬托文章的中心内容,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或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和衬托作用。 3.熟悉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记叙是叙事类散文基本的写作方法。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亲切、真实。第二人称:直接,拉近距离,面对面。第三人称:灵活自由,叙述空间大。)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与人、事、物上,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 然渗透作者的感情。抒情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先秦历史散文作业与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先秦历史散文概念 篇一:先秦历史散文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 “中五之一”和“小(:先秦历史散文概念)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 九分之一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 4、夫人将启之。 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 6、既而悔之 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 7、闻之,有献于公。 献,本来是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 9.公入而赋 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 文言文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 (2)敢问何谓也?

叙事性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练习 NO.1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叙事类文章阅读

叙事类文章阅读 篇一: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怎样阅读记事类的文章? 名师支招: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 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记事的“六大要素”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结果六要素 (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可从时 间的先后和地点的转移两方面去掌握文章叙述是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 什么。这样才有助于把握全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叙事顺序(记叙方法) 读文章时,弄清作者的叙事顺序很有必要,便于把握事情的脉络。一般叙 事顺序有三种:①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 的最基本方式。②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

先写出来,然后 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 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③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 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 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3、弄清典型事例 阅读记事文章,注意体会文章所选取的典型事例。因为典型事例能深刻地 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从而让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顺利地达成。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得理解;社会环 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分析理解的

小学语文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及答案.

叙事类文章阅读专题 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 ㈠把握记事文叙述的“六要素” 记人叙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到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样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㈡理清叙述的线索 一篇记叙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线索是叙事文章的脉络,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在阅读时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阅读时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㈢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在分析倒叙与插叙时,要弄请他们和顺叙接茬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文章的条理和连贯。 ㈣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那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在运用议论时,往往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提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什么是顺叙?】 顺叙也称正叙.叙述的手法之一.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使用顺叙法,必须特别注意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既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什么是倒叙? 倒叙在写作中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的方法。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 强调:

初中语文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7篇(含答案) (2)

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一、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慈母在天堂

中考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中考叙事类散文阅读训练 一、靠窗的位置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及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过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儿说:“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