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
一、重点难点
1.重点: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

2.难点:七言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二、背景材料
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谈诗论文,结下深厚的友谊。

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次年应试仍未第。

从此困居长安近十年,终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安史乱起,历经离乱,备尝艰辛,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投奔肃宗,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久弃官入蜀,在成都浣花溪建草堂,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依靠,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因贫病在云安、夔州滞留两年多,于大历三年(768)出蜀,在荆、湘一带过了三年的飘泊生活。

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故于长沙与岳阳之间的湘江舟上,终年59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大都着眼于唐代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

他的诗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

在艺术上,杜甫转益多师,兼融并蓄,进行了多种形式和风格的不懈探索和创造,尤其在近体诗格律声韵的推敲和诗歌语言的锤炼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2.《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

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住近两年。

《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三、作品串讲
秋兴八首(其一)[1]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4]。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5]。

[1] 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七。

兴:感兴。

秋兴:是秋日感兴。

[2] 玉露:白露。

巫山:山名。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大江流经其中,成为巫峡。

气:气象。

萧森:萧
瑟阴森。

[3] 江间:此指巫峡。

兼:并,连。

塞:关隘险要之处。

塞上:边塞、关塞。

此指形势险要的巫峡上空。

[4] 两开:两次开过。

杜甫于唐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次年秋又滞留夔州,故云“丛菊两开”。


日:往日。

一系:长系。

故园:指长安。

[5] 刀尺:剪刀和尺。

催刀尺:催人赶制衣裳。

砧(zhēn):捣洗衣服用的石头。

急暮砧:傍晚时捣洗衣服
的声音一声紧似一声。

翻译:
寒霜威逼,催红了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森。

长江上翻腾的波涛气势凌云,关塞上弥漫的云气直连地阴。

丛生的菊花再度开放使我不禁落泪,铁链能系住孤零的船只但系不住我怀念故乡的心。

为游子赶制寒衣到处都忙着裁剪衣服。

傍晚白帝城下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四、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

诗人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相呼应的。

诗人以身居夔州、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发了客居他乡感时伤事的忧愁。

诗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隘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杜甫出蜀,目的是为了回长安,使自己有所作为。

但两年过去了,诗人还是欲归不能,还在异地他乡漂泊。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五、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同。

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

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

写波涛,是
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

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

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

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

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

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

中间两联对仗。

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

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

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

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

六、《秋兴八首》组诗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宵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氵美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练习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动乱。

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的?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

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

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阅读《秋兴八首》组诗,体会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魅力。

(1)组诗章法缜密严谨,脉络分明。

《秋兴八首》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

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处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从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诗。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

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忧不安。

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事与愿违。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

至此才揭示忧郁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

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

帝王享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

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

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氵美陂春日效游的诗意豪情。

(2)八首诗是一个整体每一首诗都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法表现主题。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

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

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

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

总之,八首诗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这样
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3)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还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

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

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

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

这是两次往复。

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

这是第三次往复。

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

第四、五首,一写长安数十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

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

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

第八首,从长安“昆吾御宿自逶迤”的美好过去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

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点。

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反面加深了感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

(4)情景交融,用壮阔的景象、华丽的语言写衰愁。

情景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诗人不是机械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的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

更有助于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

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

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丽、华美的字和词来写深深的哀愁。

乍看起来似与诗里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的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

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

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

这样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更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