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赏析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赏析(15篇)
《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赏析(15篇)《水调歌头》赏析1编修公易镇武昌,安阳岳浦作歌头一片,奉祖行色。
甫再拜。
鲁口天下壮,襟楚带三吴。
山川表里营垒。
屯列拱神都。
鹦鹉洲前处士,黄鹤楼中仙客,拍手试招呼。
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
望樊冈,过赤壁,想雄图。
寂寥霸气,应笑当日阿瞒疏。
收拾周黄策略,成就孙刘基业,未信赏音无。
我醉君起舞,明日隔江湖。
此词作者为岳飞之孙岳甫。
据《全宋词》其名下简介推知,岳甫主要活动在孝宗、光宗年间,南宋覆亡前宋金对峙之际。
胡尘未已,烽烟时烈。
送人移镇武昌,从国难时艰的大局需要着眼,语多劝勉和激励,弹拨的是那个时代的爱国主调。
词中所谓“神都”,即京都临安。
封建官员向来看重在京城供职,接近权力中心,享受优渥;而不愿外放,尤其视任所偏远者为畏途。
行者身份是编修,参与国史实录的编纂者,也可能在国防机关枢密院掌文字,均清要之职,而武昌则西距杭城千里。
现在编修楼某要易地任职,驻镇武昌了,看来他显出了一些不痛快。
词上片歇拍处说得颇明白──“莫诵昔人句:不食武昌鱼”,“莫诵”是清楚的劝止、勉慰。
三国时吴统治者孙皓一度从建业迁都武昌,上层人士反对迁都,造作歌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现在词人对行人说,不要讲“不食武昌鱼”,而是应该到武昌去。
劝止之语放在上片结末处,很有份量,因为前面七句分两层,说的是武昌形势重要、武昌人物美好。
这两点说得很充分,出一“莫诵”便自然而有力。
“鲁口天下壮”,发语雄断,振领全篇。
第二句直接点“壮”之原因,第四句“拱”字,又对“壮”字作了作用上的补充,四句神完气足,笔势浑成。
鲁口当即指武昌一带。
武昌形势险要,雄踞京华上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元侵略者南犯,或由下游取扬州、润州,或由武昌犯潭州再西上东下,均证明了武昌居战略之要冲。
“襟楚带三吴”,襟、带均名词作意动用:以楚地为襟,以三吴为带。
意为,譬如人的衣着,楚地是武昌的襟领,三吴(宋时约指常州、苏州、湖州一带)则是它长长的飘带;它昂首荆楚,顾视湖杭,举措拂拭间,牵动全身。
《水调歌头》赏析及主题思想
《水调歌头》赏析及主题思想《水调歌头》赏析及主题思想《水调歌头》赏析及主题思想主题思想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赏析(3篇)1.苏轼的这种自我庆幸和自我宽慰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的思想深博而复杂,以儒为根底,但并不排斥佛、老,而且善于将佛、老的某些妙理玄言与儒学理论融汇贯通,用以处理行藏、出处、进退之节。
中国士大夫对待人生、事业的挫折,大体遵循两条道路:或放弃理想,与世浮沉;或坚持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以身相殉。
苏轼则以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走了第三条道路。
他既不放弃理想,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走极端激烈抗争,而是听其自然,力求超脱。
仕途受挫,他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忧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的态度来对待。
天地无穷,人生短促,他以享有清风明月自矜,在寄情山水、物我交融中怡然自得。
亲人分离,他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宽解祝福……作为近千年前的古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不无缺憾,但他一辈子处人处事坦荡圆通,随遇而安,因缘而适,有效地保持了内心的平静,一生乐观、开朗,达到了多少人心向往之而苦求不得的人生境界。
这就是苏轼,这就是《水调歌头》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2.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3.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作者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能帮到你!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1)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
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
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
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
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
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崛,情思高远。
又逢佳节,皎月当空,面对皎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您何时开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达了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
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
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暖亲切。
宋词《水调歌头》鉴赏
宋词《水调歌头》鉴赏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宋词《水调歌头》鉴赏(共含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宋词《水调歌头》鉴赏苏轼(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朝隋炀帝开挖汴河的时候,曾命人制作“水调歌”。
后来,唐朝人把这首曲调演绎为歌舞大曲。
大曲由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组成,而“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所谓“水调歌头”就是水调大曲中序的第一章的曲调。
水调歌头又叫《元会曲》、《台城游》等。
全词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不等,前后片各四平韵。
苏轼(公元1037-1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宋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20岁那年,他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他个性独立,一生追求自由。
42岁任知湖州时,因涉嫌诽谤御史台入狱,第二年被贬到黄州,在东坡修筑一室,自号东坡居士。
49岁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57岁又因出言不慎,被贬惠州、儋州。
63岁被召北归回京,次年死于常州。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思念亲人的词。
作者在序言中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丙辰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
中秋节的夜晚,他和朋友们通宵饮酒,酩酊大醉,借着酒兴,抒发压抑多时的郁闷心情。
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
想不到酒后胡言竟成了千古名篇。
现在我们就来听他怎么唱吧: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道明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此时,我想拿起酒杯,向上天先敬一杯酒,然后问一问青天,这个月亮究竟是什么来历。
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也不知道天上的那些神仙居住的宫殿,以及无数琼台楼阁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都说天上一天就是人间一年,那么,今天晚上,是神仙们的哪一年呢?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案例与点评
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能够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的画面和
情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苏轼
和宋词的知识。
情感目标
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思 乡之情。
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生活,培养积极 乐观的心态。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够欣赏宋词 的美学价值。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和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
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 境和情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 辞手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 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 导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境。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消 极态度,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教师主要依赖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方式较为单一,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进建议
1 2
优化时间管理
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更精确的把控,确保每 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避免课堂节奏过于 拖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教学案例与点评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反思与点评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的创作背景 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 迹。
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 和特点,以及苏轼在 宋词史上的地位。
理解词中意象和意境 的营造,以及词牌名 的含义。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赏析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豪放洒脱的七言绝句,是他在流放岭南时的
作品之一。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无畏风浪的心态。
首句“明月几时有”是诗人对明月的呼唤,暗示诗人对自由和美好事物的向往。
接着
诗人叙述了月亮从来没有停息,一直在不停地出现、消失的现象。
这里,明亮的月光
也象征着充满希望的生活,对于苏轼这位在岭南时期遭受流放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
种宝贵而美好的存在。
第二句“把酒问青天”是诗人对天地间命运之事的诘问,表达了他对自己和国家前途
命运的思考。
通过“把酒”,诗人抒发了他对命运的愤懑和不甘心,也表达了他追求
真理和正义的决心。
第三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感受,同时
也反映了他对节日和欢乐的思念。
面对困苦流放的现实,诗人对现实的无知感到无奈,对未来的迷茫感到痛心。
最后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诗人对归乡的向往,但同
时也表现了对归乡后可能面临的困苦和寂寞的担忧。
这句话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由
的渴求和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抒发,表达了苏轼豪情壮志、追求自由的精神,同
时也反映了他在流放期间的苦闷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具有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通过
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触,展示了他的气节和个性。
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于自然和命运
的感慨和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案例及反思二、案例简述过程:(一)新课导入(二)简介背景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明月几时有?”这一疑问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这一突兀起笔,透露出一位政治失意、处境寂寞的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讨论后明确:“琼楼玉宇”明指月宫,暗喻朝廷,高处的“寒冷”;明写诗人对天上气候的想象,暗抒自己对朝廷内政治斗争氛围的感受。
一个“归”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透露出他对往日朝中为官的留恋。
3、解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学生1:作者认为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
学生2:这里“人间”指“密州”,也是双关,既与“天上”呼应,又与“朝廷”相对。
学生3:这里所谓“人间”,既指做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
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答得好,我暗自高兴。
)学生4:我认为“起舞弄清影”是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舞。
(这个答案太突然,也太离奇,在这之前我是没想到过的。
让他说明理由。
)学生4:前面写作者想到月宫中去,可又怕高处不胜寒,正在犹豫时,想象一下月宫中的生活,他想到了月宫中很冷清,所以觉得人间好。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想到历代文人学者,甚至苏词研究专家从来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难道——)为了冷静地考虑一下,暂不作回答,于是让全班同学展开一场“天上——人间”讨论。
全班同学讨论热烈,很快分成两大阵容,认为作者在人间起舞的为甲方,认为作者想象在月宫中起舞的为乙方,双方轮流派代表发言。
以下是双方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甲组:(1)前面小序中写“欢饮达旦,大醉”,说明作者是喝醉了酒才迷迷糊糊跳起舞来的。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水调歌头》解析一、引言《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词。
本文将通过对这首词的解析,从语言、意境、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深意,为读者揭示这首词的真正魅力。
二、语言的韵律之美《水调歌头》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押韵和平仄的组合,使整首词展现出一种动人的韵律之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有”和“天”押韵,“几时”和“问青”平仄相对,使词句的节奏感十分鲜明。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能够增加词的音乐性,更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三、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描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月亮、酒和青天等意象,他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寥孤独的夜晚,进而引发读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的明月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月亮作为故乡的象征物的思念,而“把酒问青天”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渴望和疑问。
这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描绘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苦闷和惆怅。
四、文化内涵的解读《水调歌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解读。
这首词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情怀和人生观。
苏轼身处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家国情怀的追求。
词中所用的酒的意象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将思念与情感化为文字的媒介,而在《水调歌头》中,作者通过把酒跟青天对话,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将酒与情感相结合的文化内涵使词的意义更为丰富和深远。
五、本文的观点和理解通过对《水调歌头》的分析和解读,我认为这首词的真正魅力在于它通过细腻而动人的语言表达和意象描绘,诉说了人们对故乡的浓浓情感和对温暖故乡呼唤的渴望。
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提醒着我们珍惜家乡情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解析,我们对《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语言之美、情感之深以及文化内涵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水调歌头》赏析15篇
《水调歌头》赏析15篇《水调歌头》赏析15篇《水调歌头》赏析1原文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
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
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
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
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
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
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赏析《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
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
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
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
先点明时间、地点。
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
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队伍,驰骋于战场。
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
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
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
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注释①皋:水边高地。
②隰:低下的湿地。
③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
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队伍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④看剑引杯长:用杜甫《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原句。
《水调歌头》赏析2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
水调歌头赏析文〔推荐8篇〕篇1:水调歌头赏析文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苏轼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他政治失意,处境孤寂。
词中苏轼的焦虑、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自然流露。
但苏轼又是洒脱旷达的,他可以自己拯救自己,使得自己超然,而不是沉溺于此种情绪之中。
这首词,明晰鲜明地呈现出了他心灵觉悟和超越以及回归的轨迹和历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孤独、焦虑、烦闷的苏轼举杯望月而发问,开篇便把自己置身于茫茫青天之中,一边是寥廓无边,一边是孤独可怜。
如此之问,使得自己从苦痛孤独之中挣扎出来,他要去追求自身的价值。
他心中有了希望,可是现实对他的羁绊太甚,心灵的负荷又太重,当他即将飞越之际,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他怀着超越的希望,却拖拉着沉重的步子在彷徨,此时,他的心里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害怕天上的理想境界会比人间的现实更加冷酷无情。
转念一想,在人间对月起舞,不是一样欢快自由吗?心开场觉悟。
既然心灵不再飞向遥远的天空,就只能望月兴叹。
看着月亮缓缓而行,让孤独的人又无法安眠。
月圆思亲,可是月亮总是在人别时更加盈圆。
这是多么让人觉得无奈。
无可奈何之际,只有求助于心灵的自我抚慰,人生的悲欢离合,不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么?一样的自古难全。
与其愁闷,倒不如彼此对望明月,互相祝福,同寓思念啊!孤独苦闷之心终得以解脱,跳出了自我情感的桎梏,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
整首词从孤独苦闷到自我觉悟,再到彷徨犹豫,最终走向心灵的安宁与回归,作者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豁达的人生观照,现实生活与人生际遇,需要我们自己开导自己,先有自我的觉悟,途径矛盾与挣扎,最终走向心灵的回归。
篇2:水调歌头赏析文这首词表现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入的孤独感。
从小序中可以知道,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是“欢饮达旦”,但此欢饮是几个人饮?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那是苏轼一个人在饮酒。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宋代最为经典的一首词,也是大家熟悉
的一首民谣。
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它既是一首千古流传的文人诗,
也是一首经久不衰的民歌。
在内容上,《水调歌头》讲述了苏轼在清晨五更时分,身处古井两边,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景象灌注在诗中,抒发了深情厚谊。
更为重要的是,他用“锄禾日当午”等农民劳作生活画出了大家
普遍共同的舞台,代表了中国古代农村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人们可以
领略到当时苏轼对于风俗文明、革命运动、忠信节操的博学普及,以
及对共同奋斗的信念之中所激起的对同胞亲情的温暖和热爱的情怀。
在形式上,《水调歌头》是诸多名句的精集,自相矛盾的“落花
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把当时精神
抒发得淋漓尽致。
歌中“白日依山尽”比喻天佑人间,“黄河入海流”比喻在困苦中坚决前行,湛湛诗句似乎成了把党的理想洗礼的艺术形式。
苏轼的这首词,使我们在古韵之中,体会到多少古老中国的革命
斗争精神,也感受到人生苦乐坎坷的真挚深情。
《水调歌头》的气势恢宏,语言言简意赅,苏轼以朴实的词句描
绘出丰富的文化氛围,表达了革命理想的深刻韵律,也让我们在衷心
之间感受到了宋代文人诗人最真挚的心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老
又经典的意境。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优秀8篇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一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篇二月亮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从远处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也不知道几月几时。
我愿乘御风回天,我怕在细玉的楼阁里,经不起九天寒气。
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月亮变成了猩红色的亭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窗上,照着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应该对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人走了才是圆的?人们有悲伤和快乐,他们分离又重逢。
月亮有阴有阳,有盈有亏。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即使在过去。
我们希望彼此长寿,以分享这优美的月光的美丽,即使我们相隔万里。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自然风光中,月亮是非常浪漫的,它能激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弯新月会使人想起初生的萌芽;满月会让人想起美好完整的人生;明月会让人想起光明磊落的人格。
人类很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都集中在月球上。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水调歌头》既是一首好词,也是一首好歌。
正因为它的诗词意境优美,以至于被后人编成了一首歌,传唱至今。
作者-苏轼在写这首词时,一定十分用心。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赏析一】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
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
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的赏析引言:《水调歌头》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词,是苏轼代表作之一,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水调歌头》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
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
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苏轼的一首佳作。
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方面,我们可以对这首词进行以下解析:一、历史背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这首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和总结。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二、作者当时的境遇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经离开了朝廷,被贬到密州。
虽然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词的热情,但是他的境遇已经大不如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词的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开篇,通过提问“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作者对于中秋佳节的期待和对于月光的赞美。
同时,“把酒问青天”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慨和对于未来的思考。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通过提问“今夕是何年”,表达了作者对于时间的感慨和对于生命的思考。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通过描写作者想要乘风归去,但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琼楼玉宇”也象征着华丽、高贵的生活,与下文“人有悲欢离合”相呼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整首词的结尾,通过祝愿亲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但愿人长久”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四、总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宋词中的佳作之一。
幼儿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语文水调歌头教学案例分析1. 背景介绍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起点,语文水调歌头是我国传统诗歌的精髓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幼儿园开展水调歌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幼儿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情操。
本文将从教学案例的角度出发,探讨在幼儿园开展水调歌头教学的重要性、方法和效果。
2. 教学目标在幼儿园开展水调歌头教学,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提高幼儿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培养其细致观察、美感表达和情感体验的能力。
3. 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芳龄段的幼儿,可以选取不同难度和长度的水调歌头进行教学。
对于3-4岁的幼儿,可以选择简单易记的水调歌头,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对于4-5岁的幼儿,可以选择内容稍复杂的水调歌头,如《春江花月夜》、《桃花源记》等。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朗诵和表演能力,让他们在诗歌中感受语言的韵律和美感。
4.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观看有关水调歌头的动画片或音频,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好;利用图片、手偶或布偶等视觉辅助工具,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表演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和表演能力。
5. 教学效果通过对幼儿园开展水调歌头教学案例的分析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增强幼儿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还可以培养幼儿积极参与、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6. 个人观点从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在幼儿园开展水调歌头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美好,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7. 总结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开展水调歌头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水调歌头》鉴赏
这首词是诗歌史上的名篇,被推为中秋词的绝唱;也是音乐史上的名作,宋元时期曾广为传唱。
据北宋末年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某年中秋之夜,苏轼与客游金山,让当时的“歌坛巨星”袁绹演唱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为之起舞,对大家说:“这就是神仙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南宋末年吴潜《霜天晓角》中有“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的句子,《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到八月十五夜唱“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都是它作为歌词流行于世的证据。
到了当代,此词由台湾音乐人梁弘志重新谱曲,歌名改为《但愿人长久》,邓丽君首唱而风靡一时,王菲等翻唱而至今不衰,可谓旧曲新翻的佳话。
它能成为好歌词,首先因为它是一首绝妙好词。
上片写“我”,以“我”带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个“天问”破空而来,立即吊起了读者的胃口。
神话故事中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所以作者紧接着又抛出第二问:不知道人间今晚,月宫里是哪一年?作者为什么如此关心天上的时间?下面一句中的“归去”二字透露消息:兴许这位苏大才子和李白一样是位“谪仙人”!但他又不想回到月宫,因为受不了高天的寒冷。
还不如留在人间,像这样翩翩起舞,玩赏月下的影子,多么美好!这其实是苏轼心中“出世”与“入世”的纠结,他终究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人间有很多的不完美、不如意,仍然割舍不下亲情友情以及人世间的种种乐趣。
下片写月,以月带人。
“转朱阁”三句,写月光照进楼阁窗户,照着无法入眠的“我”。
为什么“无眠”,结合词题中的“兼怀子由”,是指作者思念异地的弟弟。
“不应有恨”两句,是说明月总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它不会是对人有所怨恨吧?作者用这种看似无理的指责,表达了对离别深深的无奈。
接下去又作自我劝慰之语:人有悲欢聚散,和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如此,难以周全。
最后以祝愿语收篇:但愿亲人健康平安,纵使相隔千里,还能共享明月的光辉。
婵娟,代指明月。
苏轼博览群书,词中有些句子是从古人作品中信手拈来略作改装,如自己出。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案例 《水调歌头》赏析
小学语文教学优秀案例《水调歌头》赏析开始语:孩子们,请你们放轻自己的脚步,跟上老师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入do re mi古诗词欣赏时间。
本周我们欣赏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为豪放派词人,更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广播来朗诵这首古诗,来感受一下这首词中豪放洒脱的情感吧!孩子们,诗歌听完了,你们能够感受到词中豪放洒脱的情感吗?好了,孩子们,今天的do re mi古诗词欣赏时间结束了,现在请你们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自己的课本,静静的等待上课铃声吧!《Do re mi 午茶》开始语:孩子们,短暂的“午间活动”结束了,轻松地123午茶就要开始了,请你们放轻自己的脚步,跟随老师一起畅游在音乐的海洋吧!!本周我们欣赏的是由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改编的歌曲,这首宋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清新如画,下面呢请同学跟着广播一起来聆听哼唱这首歌曲吧!聆听时想一想这首歌曲中,四句古诗歌词出现了几遍?好了,让我们开始欣赏吧!... 好了同学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老师希望你们在明天do re mi课程开始之前来告诉老师?好了,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自己的课本,静静的等待上课铃声吧!周二:《Do re mi 古诗词欣赏》开始语:孩子们,请你们放轻自己的脚步,跟上老师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入do re mi古诗词欣赏时间。
本周我们欣赏的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这首词分成上阕、下阕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渗透着是人不一样的感情,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下面请同学们跟随广播来朗诵这首古诗,想一想这首词上片中哪一句更能表达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性情呢?孩子们,诗歌听完了,那么问题的答案你们知道了吗?请你们将问题的答案在告诉老师,老师看看哪一位的孩子最聪明!好了,孩子们,今天的古诗词欣赏时间结束了,现在请你们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自己的课本,静静的等待上课铃声吧!《Do re mi 午茶》开始语:孩子们,短暂的“午间活动”结束了,轻松地123午茶就要开始了,请你们放轻自己的脚步,跟随老师一起畅游在音乐的海洋吧!!本周我们欣赏的是由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改编的歌曲,这首宋词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清新如画,全诗在歌曲中出现了两遍,那么同学们你们听听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小声哼唱吧!...好了,同学们听出来了吗,现在这首歌曲会唱了吗?好了,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安安静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自己的课本,静静的等待上课铃声吧!周三:《Do re mi 古诗词欣赏》开始语:孩子们,请你们放轻自己的脚步,跟上老师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入do re mi古诗词欣赏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赏析《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
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1、导语设计: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
(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1)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
他从小刻苦学习,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艺术才能。
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独具风格,特别是他的词独树一帜,对后世有很大影响2)题解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
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3)预习检测宫阙què,琼楼qióng,无眠mián,婵娟chán,不胜寒shèng 绮户qǐ二、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诵读要求,范读全词。
2、学生自由试读。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初步感知词的意境及音乐美。
(可以边看画面边想像词的意境)5、学生默读全词,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边点拨边出示相关PPT课件):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qùe):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不应:不该。
何事:为什么。
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大意: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
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三、品赏探究1、联想想象,感悟情境。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出示PPT课件边点拨: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
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他回到了房里准备休息。
只见那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慢慢贴近雕花的窗户,却照得我无法入眠!他想:那可人的月亮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又圆又亮?哎!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
既然如此,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吧!2、品味词句,体会诗情。
1)诵读全词:女生读上半阙,男生读下半阙。
(要读出情景交融的意味)讨论、合作:1、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上下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2、文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语句上?4、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明确:1,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3,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点拨。
可能有(适当点拨):①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
这问年问月连发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追问:那么他为什么向往月宫呢?因为他写这首词时正被贬官,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向往月宫,进而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妙想。
②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
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
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③这里的“归去”应怎样理解?(“归去”带有归隐、超然世外的意思。
)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词人陶醉。
这境遇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
“何似在人间”是词人“起舞弄清影”的感受。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什么作用?(“转”、“低”描写月光慢慢转移,表明夜渐渐深了。
“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朱阁”“绮户”与上阙的“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这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然过渡到怀念弟弟子由的手足深情,引出下面“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
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⑦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的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安慰,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这句与上阙结束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以美好的境界结束。
)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课堂小结。
逐步引导学生对全词作小结。
点拨并板书(参见板书设计):本词上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半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