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抗帕金森病药教学内容
(完整版)帕金森病教案

帕金森病教案课程名称:帕金森病课时:10分钟授课者:湖北中医药大学王东授课对象:李玉洁胡欣玫方惠东王梦梦李丽君邹杰授课媒体:PPT授课地点:内科2号楼神经内科10楼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掌握:帕金森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护理要点⏹熟悉: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和健康教育⏹了解: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教学重点】⏹帕金森病的概念⏹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难点)⏹临床表现-- 一般特点⏹主要临床表现概括⏹临床表现详细⏹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分类⏹帕金森病的治疗(重点)⏹帕金森病的护理要点(重点)⏹帕金森病的健康教育(重点)【教学安排】时间内容3min 介绍概念,帕金森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3min 帕金森病的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3min 讲解帕金森病的护理诊断、护理要点和健康教育1min 结束语、布置课后思考题【教学过程】1、引言介绍相关内容,与听课者达成互动,进入状态2、讲解帕金森病相关知识3、布置课后思考题、结课【教学小结】通过本次的小讲课,对帕金森这一疾病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帕金森病这一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实习工作中遇到了此类疾病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如何判断此疾病以及如何护理和如何向病人做健康教育。
希望大家能将此知识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帕金森病。
谢谢大家的聆听!【引言】各位同学,大家好,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161床吴恒舫这位爹爹,他静止性震颤的表现让我们印象深刻。
今天我将向大家讲解帕金森病的相关知识,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变和各种感染因子的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也逐渐频繁发生,下面带着大家并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疾病——帕金森病。
【教学内容】1.帕金森病概念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由于其突出特点是静止性震颤,故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2.病因及发病机制⏹年龄老化:黑质DA神经元、纹状体DA,随年龄增长逐年减少。
抗帕金森药用药监护及健康教育

抗帕金森药用药监护及健康教育摘要:帕金森病是因黑质病变使多巴胺合成减少,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从而产生帕金森病的肌张力增高症状。
因此,抗帕金森病药可分为拟多巴胺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两类。
由于抗胆碱受体阻断药的疗效不如左旋多巴,且副作用较大,自左旋多巴使用以来,在治疗帕金森病中已退居次要地位。
而拟多巴胺药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脑内的多巴胺含量,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多巴胺前体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多巴胺降解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帕金森药;监护;健康教育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退变性疾病。
典型表现为运动徐缓、肌强直、震颤及共济失调。
临床上按其病因分为4类:原发性、动脉硬化老年性、脑炎后遗症和化学药物中毒,后3类又总称为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是因黑质病变使多巴胺合成减少,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降低,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而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占优势,从而产生帕金森病的肌张力增高症状。
因此,抗帕金森病药可分为拟多巴胺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两类。
由于抗胆碱受体阻断药的疗效不如左旋多巴,且副作用较大,自左旋多巴使用以来,在治疗帕金森病中已退居次要地位。
而拟多巴胺药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脑内的多巴胺含量,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多巴胺前体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多巴胺降解酶抑制剂等。
1 多巴胺前体药物1.1药理作用此类药为体内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的前体物质,本身并无药理作用。
但它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经多巴脱羧酶的作用转化成多巴胺而发挥作用。
在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徐缓时效果明显,持续用药对震颤、流涎、吞咽困难及姿势不稳也有效。
1.2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常发生在治疗初期。
(2)心血管反应: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律失常。
抗帕金森药物

苯海索编辑尽ppt可能不用
加用DAs
加用MAO-B COMT抑制剂
40
中期帕金森病治疗
早期用药
DAs
MAO-B 金刚烷胺 抗胆碱药物
症状改善 不明显
低剂量 复方左旋多巴
症状改善 不明显
编辑ppt
中期用药
添加左旋多巴
增加左旋多巴剂量
添加DAs
添加MAO-B 添加金刚烷胺 添加COMT
编辑ppt
34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恩他卡朋
•抑制L-DA外周代谢---常规剂量 •抑制DA脑内代谢------极大剂量
托卡朋
•抑制L-DA外周代谢 •抑制DA脑内代谢
编辑ppt
35
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
恩他卡朋(珂丹) 药理作用:可逆、特异性、主要作用于外周的
编辑ppt
25
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
DR激动剂
非麦角类
普拉克索 吡贝地尔
麦角类
溴隐亭 培高利特
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
编辑ppt
26
多巴胺(DA)受体激动剂
可以减少L-DA的用量 延缓L-DA不良反应的发生 延缓长期服用L-DA所致运动波动症状
合用L-DA
直接刺激DA受体, 编长辑p期pt 的持续刺激,非L-DA的脉冲式刺激 27
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 高
编辑ppt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PD)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能神经 元变性缺失而导致多巴胺能与胆碱能系统不平衡,和 路易小体形成为特征
编辑ppt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十七章抗帕金森氏病药课件

量配伍(心宁美)。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辅助用药。 单独应用无效。
苄丝肼
苄丝肼与卡比多巴有同样的疗效,它与左旋 多巴以1:4的剂量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辅助 用药。
2.MAO-B抑制药
单胺氧化酶(MAO )分类
MAO-A
MAO-B
→黑质-纹状体→降解DA
第一节 抗帕金森病药
(Antiparkinsonism Drugs)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 (paralysis agitants),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 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817年由英 国人James Parkinson首次描述。
开:活动正常或几近正常 苄丝肼与卡比多巴有同样的疗效,它与左旋多巴以1:4的剂量作为治疗帕金森病的辅助用药。
3) 在治疗开始时,能更快地达到左旋多巴的有效剂量。
不良反应轻,并且是暂时的和可逆的。 ↑黑质DA
阻断Ach受体
1、掌握左旋多巴的作用、机制、应用和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心率失常
卡比多巴(carbidopa)和苄丝肼(benserazide)
卡比多巴又称α-甲基多巴肼,洛得新:是较强的 AADC抑制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与l-dopa合 用时仅抑制外周AADC的活性,从而减少l-dopa 在外周组织的耗损,同时提高脑内的DA浓度, 减轻不良反应。
与L-dopa合用的优点
1) 使左旋多巴的最适剂量减少75%; 2) 减轻和防止左旋多巴对心脏的毒性作用; 3) 在治疗开始时,能更快地达到左旋多巴的有效剂
【用途】 帕金森病 与L-DOPA合用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体位性低血压、心率失常
第十七抗帕金森病药讲课文档

三、其他
金刚烷胺(amantadine)
机制:促进黑质—纹状体DA神经末稍释放 DA。
溴隐亭(bromocriptine)
机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培高利特(pergolide)
机制: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1、D2受体), 作用比溴隐亭强10倍
第十四页,共14页。
1.胃肠道反应 厌食、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是由于DA兴奋延
脑催吐化学感受区所致。继续治疗,由于产生耐受性,胃肠 道反应可减轻。
2.心血管反应 部分病人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应,表现头 晕受体,所偶致见)晕厥。少数病人可致心律失常(DA兴奋心脏β1
3.不自主异常运动 如咬牙、吐舌、点头、做怪相及舞蹈样 动作,发生率约40~80%,多在长期用药后出现,主要是 由于DA补充过度有关,须减量。少数病人在长期用药后, 可出现“开关现象”,表现为突然多动不安(开),转为 全身产生强直不动(关),二者交替出现,机制尚无完满 解释。
4.精神障碍 其机制与DA过度兴奋中脑一边缘系统DA受体 有关。
第九页,共14页。
卡比多巴 苄丝肼
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单独应用对PD无治疗作用,主要与左旋多巴按一
定比例制成复方左旋多巴制剂供临床应用。
信尼麦(sinemet,心宁美)
左旋多巴:卡比多巴=10:1(100mg:10mg)
复方苄丝肼(美多巴,Madopar) 左旋多巴:苄丝肼=4∶1(100mg∶25mg)
第十页,共14页。
联合用药主要优点 1、提高左旋多巴疗效(增效) 2、减少外周副作用 3、减少左旋多巴用量(70~80%)
第十一页,共14页。
二、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MAO— BI)
17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十七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一. 学习要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指中枢神经组织慢性退行性变性所产生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震颤麻痹)、阿尔茨海默病等。
(一) 抗帕金森病药帕金森病(震颤麻痹,PD)是锥体外系功能障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抗帕金森病药可分为拟多巴胺类药和胆碱受体阻断药两类。
前者有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司来吉兰、金刚烷胺、溴隐亭及培高利特等,后者有苯海索和苯扎托品等。
左旋多巴(L-DOPA)是多巴胺的前体,通过血脑屏障后,主要在纹状体突触前由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内的L-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脱羧转化为多巴胺,补充纹状体中多巴胺的不足而发挥治疗作用。
治疗各类型PD病人,不论年龄和性别差异和病程长短均适用。
卡比多巴又称α-甲基多巴肼,卡比多巴与L-DOPA合用时能抑制外周AADC。
抑制L-DOPA在外周的脱羧,使进人中枢神经系统的L-DOPA增加,使用量减少,而明显减少副作用。
司来吉兰、金刚烷胺、溴隐亭及培高利特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略):抗胆碱药苯海索、丙环定的作用及应用(略)。
(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AD)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等的一般智力的丧失。
药物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胆碱酯酶抑制药代表药物为他克林、多奈哌齐等。
他克林为可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而增加乙酰胆碱的含量,还可通过下列机制发挥作用。
①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②增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N型受体密度;③加强神经肌肉传递:④抑制K+诱发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GABA的释放,拮抗NMDA和谷氨酸的神经元毒性:⑤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抑制NMDA和5-HT的摄取,促进释放;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由药物、缺氧、老化等引起的实验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降低。
2.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为占诺美林等。
药理学 抗帕金森病药PPT学习教案

第13页/共30页
[作用与用途] 1、抗震颤麻痹:
少量(1%左右)进入脑内的左旋 多 巴,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为多巴胺而 发挥作用,余下大部分在脑外生成多巴 胺引起不良反应.
第14页/共30页
第27页/共30页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1、早期:轻微的、功能尚完善的患者,主要采 取非药物治疗,以改变生活方式(多做主动运动、 理疗、职业治疗、减少饮食中的动物蛋白)为主。 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采用药 物治疗。药物可选用金刚烷胺、司来吉兰、抗胆碱 能药(针对震颤)。 2、中期:左旋多巴,多巴胺激动剂+左旋多巴 ,COMT抑制剂。 3、长期维持:左旋多巴为主,辅以司来吉兰、 抗胆碱能药、COMT抑制剂、金刚烷胺。
压,心律失常. 3 不自主的异常运动和开关现象. 4精神障碍 不安,焦虑,失眠.
第16页/共30页
[药物相互作用] 1 VitB6可增强多巴脱羧酶活性,
故左旋多巴与VitB6合用其外周不良反 应增强.
2 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α甲基多巴肼或苄丝肼合用可增加疗效.
3 抗精神病药(如吩噻嗪类,丁酰苯 类)禁与左旋多巴合用,因前者阻断DA 受体.
患者站立时呈低头 屈背、上臂内收肘 关节向外屈曲 走路失去重心,呈 前冲状,不能即时 停步,称慌张步态 。
第3页/共30页
(一)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PD的病理特征:中脑黑质致密部
(Substantia nigra par compacta, SNc)大 量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选择性死亡和 残存神经元内Lewy小体形成。
疗采用半夜加服一剂左旋多巴,换用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左旋多巴及其增效剂
• 左旋多巴(L-dopa) • 药理作用与机制 左旋多巴可使80%的病人症
状明显改善,其中20%的病人可正常运动状态。 特别初期用药疗效更为显著,用药后患者感觉 良好,抑制和淡漠症状改善,服药后先改善肌 强直和运动迟缓,后改善肌阵颤。由于情绪好 转,能关心周围环境,思维清晰敏捷,听觉口 语学习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医源性:PD病人长期大量应用左旋多巴,脑内DA增加 DA MAO-B 产生O2-,·OH 加重震颤麻痹症状。
新的治疗思路
以上氧化应激——自由基学说,导致神经元变性坏死, 又启发另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抗氧化治疗。即采用MAO-B 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药物治疗早期PD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以保护神经细胞,延缓PD病变进程;在病人病情许可的前 题下,应尽量延缓使用左旋多巴的时间。或者采用MAO-BI 、抗氧化剂(VitE)与左旋多巴合用以减少左旋多巴的用 量。这是PD治疗上一次较大的进展和传统观念的转变。即 从治疗症候群方向转向预防DA神经元自身中毒的问题。
左旋酪氨酸(来自血液) 酪氨酸羟化酶
左旋多巴
多巴脱羧酶
多巴胺 MAO和 COMT
高香草酸
体内过程
L-DOPA 脱—羧—酶DA 口服后主要在小肠经主动转运系统而迅速吸收。进
入中枢量不到1-3%, 99%在外周经脱羧转化为DA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
要原因。因此,提出与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合用达到 增效,减少不良反应,还可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
不良反应
大多是由于左旋多巴在体内生成DA所致。 早期 1.胃肠道反应 厌食、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是由于DA兴奋延脑催吐化
学感受区所致。继续治疗,由于产生耐受性,胃肠道反应可减轻。
2.心血管反应 部分病人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应,表现头晕,偶见晕厥。 少数病人可致心律失常(DA兴奋心脏β1受体所致)
第十七章-抗帕金森病药
抗帕金森病药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 痹(paralysis agitants)是中枢神经系统锥体 外系变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上,随着 社会老龄化,呈上升趋势。
• 原发性(帕金森病):病因尚未阐明。 •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症):抗精神病药、脑炎、
特点
①奏效慢,用药2~3周后才出现体征的改善, 1~6个月后获得最大疗效。
②对轻症及年轻患者疗效好,对重症及年老 患者疗效差。
③对肌肉僵直及运动困难疗效好,对肌肉震 颤疗效差。
④抗精神病药引起的帕金森无效,为什么? 原因:氯丙嗪阻断DA受体。
机制 L-dopa属DA的前体药,本身无药理
活性,在脑内转化为DA,补充了纹状体中 DA的不足,提高中枢DA神经功能,抑制 胆碱能神经功能,产生抗震颤麻痹的作用。
药物的相互作用
• VB6降低L-dopa 疗效, VB6是多巴脱羧酶 的辅酶,增强L-dopa的外周不良反应。
• 抗精神病药氯丙嗪阻断中枢多巴胺受体 引起帕金森综合症。
• 卡比多巴(Carbidopa) • 苄丝肼(benserazide)
临床应用
• 1.帕金森病治疗 广泛用于各种类型PD病人,运动障 碍症状不明显者一般不用。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 外系症状无效(禁忌抗精神病药解决?)病人长期用 药效果有较大个体差异。服药6年后,约半数病人失效。
• 2.肝昏迷辅助治疗 肝昏迷病人,由于肝功能障碍, 血中苯乙胺、酪胺升高,在神经细胞内经β-羟化酶作 用生成苯乙醇胺和 章胺(伪递质)防障正常神经功能。 用左旋多巴后,转化为NA恢复正常神经功能,病人逐 渐转为清醒。
长期治疗带来问题
3.不自主异常运动 如咬牙、吐舌、点头、做怪相及舞蹈样动作,发生率约 40~80%,多在长期用药后出现,主要是由于DA补充过度有关,须减量。 少数病人在长期用药后,可出现“开关现象”,表现为突然多动不安 (开),转为全身产生强直不动(关),二者交替出现,机制尚无完满 解释。
4.精神障碍 其机制与DA过度兴奋中脑一边缘系统DA受体有关。
基底神经节 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变性坏死
DA(5-HT、GABA) Ach(包括组胺能神经)
锥体外系 相互调节、动态平衡→ 维持机体正常运动功能
DA↓ Ach↑ DA↑ Ach ↓
锥体外系反应(帕金森病) 不自主运动,手足徐动症、舞蹈病
根据以上发病机制,提出PD治疗思路
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疗思路
一. 增强中枢DA神经功能 • 1.补充 DA递质(L-dopa) • 2.激动多巴胺受体(溴隐葶) • 3.促进多巴胺释放(金刚烷胺)
二. 阻断中枢胆碱受体(本海索)
• 总体目标是恢复DA能和胆碱能神经功能的平衡状态
• 除此以外,应用抗组胺药或补充5-HT的前体5-羟色氨
酸对本病也有帮助。
研究进展
1、外因:近年来认为PD与接触一种甲苯四氢吡啶(MPTP) 物质有关,该物质是有机合成中一种常用的化学原料。
2、内因变化:正常时,脑内CA递质(DA、NA等),代谢 产生过氧化氢(H2O2),需通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 酶来清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这两种酶的含 量活性减少(PD病人此二酶更少),DA氧化代谢过程中 产生的H2O2和O2在黑质部位Fe+1催化下生成O2-和·OH自 由基,导致DA神经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变性坏死。
• ①死亡的帕金森病人黒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仅是正常人的5-10%。
• ②给PD补充DA 或采用DA 受体激动剂使病人症状缓解和减轻,从治 疗学得到肯定。
• ③采用神经毒性物质,如甲苯四氢吡啶或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在内 的这些药物可以复制出帕金森病的动物模型。
• 因此,DA学说是一个比较公认的学说。
病变部位及发病机制
脑动脉硬化、CO、锰中毒、利血平等所致。
主要症状:
• 静止性震颤 • 肌紧张强直和运动障碍(呈特殊面容、 姿势与步态)。 • 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痴呆、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卧
床不起。
病因学说:
• 多巴胺(DA)学说(公认)
•
兴奋性神经毒性学说
•
氧化应激和自由基学说
•
线粒体功能障碍学说
• 支持此学说大体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