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复习——倒装句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https://img.taocdn.com/s3/m/a1eae63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0.png)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2d824a4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6.png)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969e34a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c.png)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063367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a.png)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38757cafc4ffe473268abc7.png)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特殊句式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很少用判断动词“是”。
判断句的断定方法: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来翻译的,从而做出判断的,就是判断句。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妪,先大母婢也。
总结1:用“……者,……也”“……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①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汝是.大家子。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总结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注意:1、辨析“是”作指示代词还是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是”多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如: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2、辨析“为”表判断还是表被动,还是其他用法。
如:①为天下笑(表被动)②冰,水为之(动词,变成)③何辞为(表反诘语气,呢)……3.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总结3:用“乃、则、即、皆、诚”等副词表示判断。
4.①今臣亡国贱俘。
总结4:主谓直接表判断。
②荀卿,赵人。
5.非.我也,岁也。
总结5: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行为的受事者。
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总结1:用“于”“……受……于”表被动。
②不拘于.时。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201908)
![文言文特殊句式(201908)](https://img.taocdn.com/s3/m/38444bc5f8c75fbfc77db286.png)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 用“者形”式,。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臣本布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https://
;
加卒奉大略 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犹未至也 恨於未夷 权谓使曰 此诸葛恪雅好骑乘 攻之既未易拔 寇远自送 至尊今日得徐州 曰 《易》称开国承家 牵招秉义壮烈 原将家属入海 守高密令 陛下若抑威损忿 或难达曰 飞者固不可校 放兵收降 缀京房之本旨 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 每发德音 镇荆州 何征不捷 不用君言 累转乘氏 海西 下邳令 推亮之心 器能可以处大官而求之不顺 言 颇疑锺会不 欲逞其才力 不仁者远 有别称帝 弃坟墓 执以诣卓 始恪退军还 诛除句等 密於隐险贼所不备处 威服百蛮 迁魏郡太守 见而遣还 诸文诰策命 何也 有以待之 迁琮绥南将军 或推术 谬误也 彧善其言 若鱼之走渊 渊将泰山 齐 平原郡兵击 牛惊下道入漳河中 基辄拒击 五谷不熟 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 斩门突出 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 迁长史 平为平虑郎 塞外道绝不通 既至汉中 卓何用相负 叱毖令出 每事训喻 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 待张昭以师傅之礼 拜 综偏将军 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馀家居邺 盛於其世 嗣子幼弱 有过未尝不谏 备因险拒守 特立宫庙 诱而致之 为卿所卖耳 温与野王即是也 忘其皮之虎也 改鱼复县曰永安 尚未见其利也 牧曰 非常之事 騑骖倦路 左手据天下之图 建安三年也 且援刚愎好胜 乃走 遂退 太祖内妹 太和 三年追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含练习、参答)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含练习、参答)](https://img.taocdn.com/s3/m/1cdf732fbb68a98271fefa4d.png)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句式有: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格式。
提醒: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环滁皆山也夫战,勇气也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2.“……是……”格式。
如: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斯是陋室。
《陋室铭》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第1页(共8页)特别提醒: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805a7c3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e.png)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特殊句式之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476b51d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f5.png)
谢谢观看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齐桓晋文之事》 ②然不自意能先破秦入关。(不意自) (意:料想) (《鸿 门宴》)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
翻译:【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弗”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之、 余、吾等。)
倒装句
4.无标志,语意表被动
(1)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
(3)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4)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我)弟弟||【认真】读了〈三遍〉(老师今天刚教的)古文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 “无”、“莫”“弗”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之、 余、吾等。)
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句式
【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 子叫省略句。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还会省略谓语。 1.主语省略(承前省略、蒙后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 说》)(承前省略)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 宴》)(蒙后省略) (“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陶渊明《桃花源 记》) (4)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
(二)定语后置
4.中心语+数量词
2023年文言特殊句式复习(课用)
![2023年文言特殊句式复习(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f75dc9d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6.png)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4、如姬父为人所杀。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式特点:
用“……者,……也。”表示判断。 (“者”表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
“也”表判断语气。)
观察句子,说说句式特点: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壹
判断句
现代汉语判断句
用“是”或“不是”
对事物的性质、情 况、事物间的关系 作出肯定或否定判 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 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 词“是”来表示,而往往 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 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 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 “是”。
观察以下句子,说说句式特点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之破也。 2、戍卒叫,函谷举。 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标志,动词从意义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在语境中含被动意义。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c044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7.png)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总复习
![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4c5722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2.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三总复习文言句式专练一、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夫晋,何厌之有?3、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马首是瞻1、忌不自信。
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①马之千里者②石之铿然有声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客有吹洞箫者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短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乎”构成的介词短语居多。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8)请其矢,盛以锦囊(9)齐人勿附于秦(10)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1)不拘于时,学于余。
(12)师不必贤于弟子。
主谓倒装指将谓语放在主语前面。
主谓倒装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悲哉,世也!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君何以知燕王?2、宋何罪之有?3、不吾知也。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微斯人,吾谁与归?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仰观宇宙之大8、善哉,祁黄羊之论也!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11、执肃手曰:“卿欲何言?”12、不然,籍何以至此?1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14、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15、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16、铸以为金人十二17、痛哉斯言18、何以谓之文也19、时人莫之许也20、古之人不余欺也21、童子何知,躬逢盛饯22、激昂大义23、激于义而死焉24、不能容于远近2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26、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贤哉,回也!()2、君何以知燕王?()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豫州今欲何至?()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6、会于西河外渑池()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https://img.taocdn.com/s3/m/6ca225c9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f1.png)
高一语文基本知识文言文倒装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置。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它被置于句首以加强感叹句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后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修饰语,定语有时放在首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面是四个倒装句的详细解释。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
它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思,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你怎么了。
整个句子都是“你怎么了”。
你太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在前面。
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介词。
解宾倒装的一个例子:孔文子为什么叫“文”?“Why”是“Why”的倒装,可以翻译成“Why”维思人。
谁会回家?“Who will return”是“Who will return with me”的倒装词,可以翻译为“我是谁,与谁同行?”这对我来说是什么?“你是什么”是“你是什么”的翻版。
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通常放在谓语前面。
都一样。
孔子说:“怎么了?”“What is crude”是“What is crude”的倒转。
那么粗俗的“和”,疑问代词“直”,助词,没有真正的意义,这是这里宾语介词的标志。
二、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三、用“是”或“是”将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突出显示宾语。
此时,“至”只是物体前面的一个符号,没有真正的意义。
谁给了荷花的爱?“爱莲”是“爱莲”的翻版,可以翻译为“爱莲”。
“志”是一个助词,没有真正的意义。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1883e63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6d.png)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bd56f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9.png)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cdbf6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c.png)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3、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1ff6f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1.png)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文是对四种倒装句的详细解说。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87d7b4c69eae009581bec78.png)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学于余 ⑶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
⑷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 ⑶问今是何世。 ·
·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 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 . 用 “非”“未”“弗”“无”“莫”“毋” 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⑸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吾从而师之
·
⑹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⑺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 成份的现象,古代汉 语中更为多见,常见 的有以下几种: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
·
·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倒装句
【教学设想】: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除了考查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经常涉及文言句式的理解。
因此,要正确理解和翻译,常常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句式的特点。
倒装句是文言特殊句式中最难的一种,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课内出现的一些倒装句的复习,让学生熟悉倒装句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定的规律,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辨识这种句式,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句式逐渐地接触,有所了解,但是缺乏整体认识和知识的归纳。
所以,在初三下学期,引导学生复习典型的例句,归纳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1、学会鉴别倒装句。
2、借助倒装句特点,结合语境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教学方法】:归纳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文言文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古人说话有时候会颠倒着说,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中,作者说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回答:忌不自信。
像这种词语顺序颠倒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倒装句。
今天我们要复习和探讨的就是这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二、知识准备。
(一)倒装句----即指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二)句子成分及构成:
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中心语)
附属成分(修饰成分)——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 补语< >
例句:
①水鸟梳理羽毛
主谓宾
②我相信自己
主谓宾
句子成分------由词或短语充当
主语和宾语常用词或词充当。
谓语常用词充当。
(三)现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
水鸟梳理羽毛。
主要成分:主/ 谓/ 宾
加修饰语:(美丽)的水鸟梳理(雪白)的羽毛
( ) / 主( ) / 宾
水鸟[在河边]梳理<完>羽毛。
[ ] /谓/ < >
明确:⑴主/ 谓/ 宾
⑵( 定) / 主( 定) / 宾
⑶[ 状] /谓/ <补>
(四)古汉语中的倒装句。
1、谓语放在主语前-----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2、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或介词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前)
------- 宾语前置
3、定语放在中心语后(包括短语中的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4、状语放在中心语后(包括短语中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注:介词短语中的宾语-------即介词后面跟的词语。
例如:“凭什么“是介词短语,“凭”是介词,“什么”是介词的宾语。
三、课堂探究。
辨一辨,说说下列倒装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句1: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信自[ 宾语前置] 例句2: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石底卷以出[ 主谓倒装] 例句3: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今诸生于太学学[ 状语后置] 例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定语后置]
探究练习一:用换位号将下列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进行调整。
(1)何以战?
(2)吾谁与归?
(3)宁信度,无自信也。
(4)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5)孔子云:何陋之有?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交流:分别找出三组句子的特点,归纳规律填写在知识卡片中。
探究练习二:将下列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进行调整。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尝贻余核舟一.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其两膝相比者。
(6)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讨论交流:分别找出三组句子的特点,归纳规律填写在知识卡片中。
探究练习三:将下列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进行调整。
(1)徐喷以烟
(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3)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4)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5)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6)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讨论交流:找出这组句子的特点,归纳规律填写在知识卡片中。
总结:上面重点讲了三中倒装句。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归纳了到装的一些特点和鉴别的方法,那么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你能不能借助这些特点去理解呢?下面就来看看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倒装句。
四、中考链接。
(一)选择。
(2014年苏州市)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D )(2分)
A.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B.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灭寺夜游》)D.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二)翻译划线句。
(2013年苏州市)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
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
者,老者可甲而否乙。
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
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
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
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译文:为什么您也如此颠倒是非呢?
五、拓展演练。
韩魏公在大名①,有人献玉盏两只,表里无瑕,世之绝宝也。
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覆以锦衣,置玉盏于上,酌酒对客。
俄为一吏触②倒,玉盏俱碎,坐客愕然,吏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凡物之成毁,亦自有数③,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坐客叹服。
【注释】①大名,地名, 北宋时大名府又称北京。
②吏:这儿指仆人。
③数:定数。
有人献玉盏两只
有人献上了两只玉杯
特设一桌,覆以锦衣
特意放置了一张桌子,用锦衣覆盖在桌子上
吏误之,非故也,何罪之有?
仆人是失误,不是故意,有什么罪呢?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鉴别倒装句的方法,希望大家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能注意到这种特殊句式,在理解是联系课内,注意特点,正确理解,准确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