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如辞藻华丽、情感真挚等。

3. 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顾《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难点: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并能进行适当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教师讲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艺术特色。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关《归去来兮辞》的问题。

3. 采用默写法,检查学生对《归去来兮辞》中名句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及作者陶渊明。

2.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并进行解读。

3. 教师示范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并进行解释。

4. 学生自主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教师巡回指导。

5. 学生展示默写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归去来兮辞》,理解课文内容。

2. 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思考《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归去来兮辞》的古文版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 设计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儒家、道家思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问答和默写活动中的积极性。

2. 默写成果: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名句的默写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生版)广州市第97中学备课组一、作者介绍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课文分析《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的原因。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的情怀。

四、基础训练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舟遥遥以轻飏.()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景翳翳...以将入()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欲何之()..以寻壑()胡为乎遑遑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2、找出通假字:(1)乃瞻衡.宇()(2)景.翳翳以将入()3、找出活用字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或棹.孤舟()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于时风波..()。

..未静()。

(2)尝从人事(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4)悦亲戚..之情话()。

(5)幼稚..()。

..盈室()。

(6)于是怅然慷慨(7)恨.晨光之熹微()。

(8)将有事..于西畴()。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归去来兮辞》。

3. 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 分析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文学背景及作者。

2. 《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和背诵。

3.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4. 《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归去来兮辞》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 《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归去来兮辞》。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其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 文学特色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如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归去来兮辞》,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

3. 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发现《归去来兮辞》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归去来兮辞》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

3. 探究学习: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一、文学文化常识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注意活用和句式。

(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 )途。

会.(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 )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 )自然,非尝从.( )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 )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 )逝。

寻.(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 )心为形.( )役.( ),奚.( )惆怅..( )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1(学生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作家作品知识、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3、背诵课文【重点难点】1、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思路。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溢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2.掌握辞格、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3.学会分析和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主旨;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前预习1.阅读《归去来兮辞》原文;2.学习辞格、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相关知识;3.查询《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和作者资料。

三、课堂学习1. 课堂导入欢迎同学们参加这次《归去来兮辞》学案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阅读过的古文或现代文中使用的一些辞格和修辞手法。

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辞格、修辞手法和词语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2. 学习《归去来兮辞》(1)背景和作者介绍《归去来兮辞》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乐府诗歌。

作者是楚国大夫屈原。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民间艺术家,他的《离骚》、《天问》、《渔父》等诗歌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2)辞格和修辞手法《归去来兮辞》中运用了大量的辞格和修辞手法。

例如:•运用了问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和反问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运用了对称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运用了假设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排比句“乘风而行,纵横观测,东海之水,何其多也!”,等等。

(3)词语意义《归去来兮辞》中的很多词汇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隐喻。

例如:•“归去来兮”是一种形象的感叹,意为“回到过去,重新来一遍”;•“岁寒三友”指的是梅、竹、菊,它们都是在冬季和寒风中能够顽强生长的植物,是中国文人墨客们所喜爱的文化象征;•“蜀道之难”是指蜀地地形险峻,交通艰难,旅行十分困难。

(4)意境和主旨《归去来兮辞》的主旨是“感叹人生短暂,呼唤真情”。

通过描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作者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珍惜眼前的美好。

同时,作者也表现了对华夏文化的敬仰和对祖国的深切眷恋。

整个诗歌,流露着一种怀旧、思乡、赞美祖国的情感。

作者用生动、艳丽、富有感染力的词句,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在诗意的渲染下,好像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画卷。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一:了解背景知识1. 《辞》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是什么?2. 《归去来兮辞》是谁的作品?3. 作者留存在历史上的其他作品有哪些?4. 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学案二:全文阅读1. 阅读《归去来兮辞》,了解主人公何去何从的原因和心情。

2. 总结全文的主题和主旨。

3. 用你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一些难懂词语。

学案三:诗意把握1. 分析诗歌中的抒情语言和意象,解读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诗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有哪些?分析它们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押韵方式,揭示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学案四:写作拓展1. 以《归去来兮辞》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2. 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或典故,写一篇关于它的小故事或寓言。

学案五:名句赏析1. 选取几句你特别喜欢的诗句,解释你的理解和感受。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高三语文上册《甘地被刺》教学目标:1.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和思想;2. 分析小说《甘地被刺》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理解小说中所探讨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4. 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甘地的生平和思想;2. 分析小说《甘地被刺》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探讨小说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4. 进行文学阅读和讨论。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活动介绍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和思想,引发学生对《甘地被刺》这个题材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阅读理解安排学生阅读小说《甘地被刺》,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注意对关键事件和细节的分析和理解。

Step 3:讨论道德和伦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暴力与非暴力、个人权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等。

Step 4:文学鉴赏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如描写细腻、借物抒情等。

4.《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4.《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复习《归去来兮辞》,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解题1.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2.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文化常识1.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在本文指归隐家园,也表示厌官思归。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3.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垂髫、龆龀: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男子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指50岁。

花甲: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三、断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四、翻译句子(掌握加框的重点字词)1.5.7.9.刚放亮。

10.而常关。

13.15.【教后记】《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复习《陶潜集》节选,并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教后记】。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指出特殊句型并翻译句子,以检查复习效果。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隧见用于小吏眷然有归欤之情皆口服自役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携幼入室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景翳翳以将入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帝乡不可期或植杖而耘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三、小练习题酒以成礼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值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③且托寐以观之:④既而问毓何以拜:2.翻译下列句子:①且托寐以观之。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常羊学射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①于云梦②,使③虞人④起⑤禽而射之,禽发⑥,鹿出于王左,麋交⑦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⑧拂王旃⑨而过,翼若垂云⑩。

王注矢于弓⑾,不知其所射。

养叔⑿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田:同“畋”,打猎。

②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③使:让。

④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⑤起:赶起。

⑥发:跑出来。

⑦交:交错。

⑧鹄(hú):天鹅。

⑨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⑩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⑾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案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本文2、能够脱离课本完成下面的练习【必做】一、一词多义1、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行人)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2、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归隐)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到死)3、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4、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5、委:曷不委心任去留顺从,随从委命下吏(把……交给)6、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既窈窕以寻壑(探寻)7、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悟已往之不谏(过往)8、以①乐琴书以消忧连词,来,表目的②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而”③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④引壶觞以自酌连词,表承接⑤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顺承⑥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因果⑦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9、而①觉今是而昨非连词表并列②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③时矫首而遐观连词表修饰④鸟倦飞而知还连词表顺承⑤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10、之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②恨晨光之熹微助词,取独③悦亲戚之情话助词,取独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助词,取独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到,往二、词类活用生.生所资(名用动,维持)园日.涉以成趣(名用状,每天)乐.琴书以消忧(意动,以……为快乐)或棹.孤舟(名用动,划)悦.亲戚之情话(意动,以……为喜悦)三、特殊句式复驾言兮焉求(宾前)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前)乐夫天命复奚疑(宾前)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四、通假字乃瞻衡宇(横)五、找出并解释古今异义悦亲戚之情话()六、默写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4.策扶老以流憩 ,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6.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一、一词多义1.夫问征夫以前路()乐夫天命复奚疑?()2.归田园将芜胡不归?()聊乘化以归尽()3、心:因事顺心()既自以心为形役()4、故:故便求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奚:奚惆怅而独悲()乐夫天命复奚疑()6、委:曷不委心任去留()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命下吏()7、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既窈窕以寻壑( )8、往怀良辰以孤往( ) 悟已往之不谏( )9、以:既自以心为形役()农人告余以春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10、而门虽设而常关()觉今是而昨非()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11、之悦亲戚之情话()感吾生之行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怀良辰以孤往( ) 悟已往之不谏( ) 二、词类活用:写出用法并解释字词含义。

1、A、或棹.孤舟()B、策.扶老以流憩()C、乐琴书..以消忧()2.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3.审容膝..之易安()4.携幼.入室()倚南窗以寄傲.()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6.眄庭柯以怡颜()三、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将有事于西畴农人告余以春及问征夫以前路(2)宾语前置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复驾言兮焉求? C、乐夫天命复奚疑?3、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四、名句积累1、悟已往之不谏,。

,。

2、,风飘飘而吹衣。

3、引壶觞以自酌,。

,。

4、,乐琴书以消忧。

5、,亦崎岖而经丘。

,。

6、,。

聊乘化以归尽,!《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一、指出通假字并释义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 6.失其所与,不知()二、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 夜.缒而出 2、朝.济而夕.设版焉 3、既东.封郑4、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5、与郑人盟.6、既东封.郑7、阙秦以利.晋 8、越国以鄙.远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若不阙.秦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2、烛之武退.秦师13、且贰.于楚也三、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越国以鄙远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许①许之/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一、复习目标: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2.积累“行、质”等文言实词,“以”等文言虚词,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等文言现象。

二、复习巩固:(一)解释加点词语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2.载欣载奔3.引壶觞以自酌4.审容膝之易安5.景翳翳以将入6.或命巾车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8.聊乘化以归尽9.田园将芜胡不归10.奚惆怅而独悲11.曷不委心任去留(二)虚词:以1.既自以心为形役2.木欣欣以向荣3.农人告余以春及4.斧斤以时入山林5.以勇气闻于诸侯6.洎牧以馋诛7.不赂者以赂者丧8.作《师说》以贻之9.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0.夷以近,则游者众11.乐琴书以消忧12.登东皋以舒啸1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4.无以,则王乎15.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三)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句子1. 被钟嵘《诗品》评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在作品中多以飞鸟自喻,表达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怀,如“ ,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农村出游见到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的两句是“ , ”。

3.作者在文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

(四)选择题1.对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维持生活) B.脱然有怀(忽然)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非矫厉所得(造作勉强)2.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 ②诸侯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 ④足以为酒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 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4.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

【范文】高一《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范文】高一《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高一《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生版)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生版)

课题: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型:文言文讲读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诵读课文,订正字音,识记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说出“辞”的文体特点。

【学习重点】熟读小序,归纳小序的内容和作用。

【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

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

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

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

作者的代表作:诗(),散文()《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2、朗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轻飏.壶觞.眄.流憩.矫首遐.观出岫.景翳..翳西畴.窈窕遑...遑耘耔..东皋.心惮.远役犹望一稔.【学习活动】一、写作背景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晋书·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二、解题: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

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学生版)一、课前预习1.查字典.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荒芜()惆怅()衡宇()盈樽()轻飏()熹微()眄庭柯()壶觞()矫()首盘桓()崎岖()出岫()西畴()窈窕()2.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息交:断绝交游。

B.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亲戚:包括父母亲朋在内的亲人。

C.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耕种之事。

D.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得以休息一下。

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B.《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都是陶渊明的诗。

C.陶渊明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

D.“辞”作为一种文体,古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古体诗歌的一种,一种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又称赋,或辞赋。

4.填空。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序文,完成下面问题(1)下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给靡惮稔敛A.jīmídànyànliànB.jǐmǐdànrěnliǎnC.ɡěimǐdānrěnliǎnD.ɡěimídànniǎnliàn(2).对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①生生所资(生产生活)②心惮远役(怕)B.①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②犹望一稔(谷熟指一年)C.①眷然有归与之情(依恋的样子)②非矫厉所得(勉强去做)D.①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②因事顺心(就)(3).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1不足以自给足以: 4 会有四方之事会:2遂见用于小邑见: 5 心惮远役惮:3何则?质性自然。

何则: 6 因事顺心因:(4) “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侯以惠爱为德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归去来兮》学案 学生版

《归去来兮》学案 学生版

班级:姓名:《归去来兮辞并序》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积累文言知识。

3、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二、课前预习:1、了解“辞”的特点。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

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

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

似乎是一种召唤。

2、了解陶渊明及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学习过程1、读课文,注意节奏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例如: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2、学习序言(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a、词类活用:b、重点虚词:c、古今异义d、特殊句式(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3、学习第一段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特殊句式(2)古今异义(3)、思考a、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b、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4、学习第二段。

(1)通假字(2)古今异义策扶老以流憩(3)词类活用(4)固定句式乃瞻衡宇,载欣载奔(5 )翻译第二段。

(6 )思考:a、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c、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d、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e、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5、学习第三段(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思考:a、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b、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6、学习第四段(1)特殊句式:(2)、思考a、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b、“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c、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四、全文总结:五、练习a、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一、文学文化常识
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请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注意活用和句式。

( )。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 )途。

会.
( )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 )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
( )远役,彭泽去.( )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 )有归欤之情。

何则..( )?质性..( )自然,非
尝从.( )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
( )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 )逝。

寻.
( )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 )不归!既自以.( )心为形.( )役.( ),奚.( )惆怅..( )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
( ),知来者之可追.
(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舟遥遥以轻飏
..(),
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
..(),复驾言.()
兮焉求?悦亲戚
..()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
去留?胡为乎遑遑
..()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三、基础知识总结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