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语文S版(2022)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语文S版(2022)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1古诗二首∣语文S版(2022)21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中描绘的情景。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背诵课文,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1.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一观画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梅》。

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习生字墨mò)3.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学习生字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yàntaikuājiǎng4.分清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夸独体字:砚5.齐读古诗。

三初读古诗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最新2018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二首

最新2018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21古诗二首

万 径 人 踪 灭。
小路
足迹 消失(没有了)
诗意: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 踪影。
孤 舟 蓑 笠 翁,
孤零零的 一条小船 身披蓑衣,头 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寒冷的江面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 的江面上钓鱼。
yàn

洗砚池
诗文解读
墨梅
【洗砚池】写字、 (元)王冕 画画后洗笔洗砚的 池子,借用王羲之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临池学书,池水 个个花开淡墨痕。 【淡墨痕】淡淡 尽黑”的典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的墨痕,指花的 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清气】双关, 梅花的清香,也 指清高的气节。
【乾坤】天地之间,人世间。
21 古诗二首
语文版·三年级上册
墨 梅
视频欣赏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新课导入
梅 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字词学习 yàn mò
我会读
kuā jìnɡ
洗砚池
zōnɡ 踪影
状元成才路
墨水
ɡū 孤舟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夸奖
wēnɡ 老翁
结构梳理
墨 梅
池头树
形态
状物 淡墨痕
状元成才路
不媚世俗 洁身自好 言志
状元成才路
不要
精神
状元成才路
好颜色
状元成才路
清气
满乾坤
主旨概括 这首诗意在言志,诗人将诗格、画格、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预习作业-第三单元语文S版-教学文档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预习作业-第三单元语文S版-教学文档
点拨:
见“字词详解析”。
搜集有关“秋色”的古诗。
点拨:
见“学考拓展”。
本文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的地方,表达了作者。
点拨:
见“主题解析”。
1.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北大荒的秋天。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默读两遍,朗诵三遍,读通、读顺课文。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点拨:略。
生字:嘴()黄()浓()
透()场()满()
苗()紫()
多音字:好()友爱好()
注意:“黄、场”的写法和笔顺。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加点的词语重点理解。
五颜六色
点拨:
见“字词详解析”。
搜集有关“秋色”的古诗。
点拨:
见“学考拓展”。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两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两首

21、古诗两首(课时训练)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妆( )赤( )孤( )壮( )亦( )狐( )二、改错别字。

天门中段楚江开,_________绿水东留至此回。

__________两岸青山相队出,_________孤凡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三、根据诗意写诗句。

1.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空蒙,雨中景致也很奇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给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潋滟浓抹空蒙1.云雾迷茫的样子。

( )2.波光闪动的样子。

( )3.浓艳华丽的打扮。

(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去年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只美丽的“小花鹿”。

它既不会跑,也不会跳,是个泥制的储蓄罐。

“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

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的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

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张小嘴微微撅着,像是要跟我说话。

“小花鹿”的身体是橘黄色的,上面还有大红色的梅花斑纹。

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

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一下,它变得更加神气和漂亮了。

自从我有了“小花鹿”以后,那些话梅啦、山楂啦、橄榄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无论是《江雪》还是《马诗》中都有景物描写,它们能反应诗人的心境,或孤独凄冷,或欢愉温暖……你也来描写一些景物吧,它能反映出你怎样的心境呢?
参考答案:一、yàn zōnɡsuōjìnɡ
二、1.梅花淡淡 2.小径老翁孤独 3.唐诗夸奖
三、1. B 2.C 3. A 4. B
四、1. B 2.B
五、1.× 2.× 3.√
六、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B 3.在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
戴斗笠的老翁,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4. 不惧不畏
七、1.比喻如似 2.B 3.A
八、示例:天,总是蓝蓝的,让人心醉,偶尔飘过的云朵,变换着各种图形,任你遐想无
际……。

三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二首(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二首(语文S版)
30
拓展延伸
与雪有关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踏莎行》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南秦雪》
31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和词语。
32
2.墨 梅
33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 元画家、 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 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 (今属浙江)人。归隐九里山,卖画为 生。工墨梅,学扬无咎,花密枝繁,生 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 梅。亦擅竹石。传世作品有《墨梅》 《南枝春早》等图。诗作语言质朴, 不拘常格。有《竹斋集》。
孤舟蓑笠翁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 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寒冷的江面
独钓寒江雪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18
译文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 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迹。 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 戴斗笠的老渔翁, 独自一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
41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 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 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抒发自己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高尚情操。
42
结构图解
形 态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
状 物
自 甘






品 不要人夸好颜色 言 纯 格 只留清气满乾坤 志 洁
43
主题概括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 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 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二首语文S版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二、读诗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

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1、品“淡墨”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3古诗两首_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3古诗两首_语文S版

13 古诗两首同步练习与现在“教”一称最靠近的“老”观点,最早也要追忆至宋元期。

金代元好《示侄伯安》云:“伯安入小学,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字惊老。

”于是看,宋元期小学教被称“老”有案可稽。

清朝称主考官也“老”,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称“教”或“教”。

可,“教”一是比晚的事了。

现在领会,“教”的含比之“老”一,拥有和学程度上低一些的差。

辛亥革命后,教与其余官一依法律委任,故又称“教” “教”。

一、加偏旁部首新字,再注音并。

一般来,“教”观点之形成了十分漫的史。

士(唐初学者,四博士)《春秋谷梁疏》曰:“ 者教人以不及,故也”。

儿的“ ”,其就是先秦尔后代教的称之一。

《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教之弗”其“ ” 自然也赐教。

儿的“ ” 和“ ” 可称“教”观点的形,但仍不上是名副其的“教”,因“教”必要有明确的授知的象和自己明确的。

例:寺 +()=()→ shī→(歌)“ ”之观点,大概是从先秦期的“ 、傅、先生”而来。

其中“ 傅”更早意指春秋国君的老。

《文解字》中有注曰:“ 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 ”之含,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授知技也或是某方面有特得学者。

“老”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 ”。

“老”在旧中也是一种尊称,年长且学问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先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纪的限制,老小皆可合用。

不过司马迁笔下的“老师”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不过“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

今日看来,“教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更重于流传知识。

色+()=()→ _______→()鸟+()=()→ _______→()卒+()=()→ _______→()天+()=()→ _______→()二、辨字组词。

帝()含()伯()船()旁()念()泊()般()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说。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3古诗两首_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3古诗两首_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3古诗两首_语文S版一、加偏旁部首组新字,再注音并组词。

例:寺+〔讠〕=〔诗〕→shī→〔诗歌〕
色+〔〕=〔〕→_______→〔〕
鸟+〔〕=〔〕→_______→〔〕
卒+〔〕=〔〕→_______→〔〕
天+〔〕=〔〕→_______→〔〕
二、辨字组词。

帝〔〕含〔〕伯〔〕船〔〕
旁〔〕念〔〕泊〔〕般〔〕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朝辞.白帝彩云间。

〔〕
〔1〕不接受,央求离去。

〔2〕告别。

2、千里江陵一日还.。

〔1〕出借。

〔2〕前往。

3、门泊东吴万里
..船。

〔〕
〔1〕路途很远。

〔2〕一万里路。

四、课内阅读。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在横线上填写古诗缺少的诗句。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诗人,被先人誉为:。

13.«古诗两首»课时练答案
一、色+纟=绝→jué→绝美鸟+口=鸣→mínɡ→鸣叫
卒+羽=翠→cuì→青翠天+口=吴→wú→姓吴二、帝王含有大伯小船
旁边想念停靠普通
三、1.〔2〕 2.〔2〕 3.〔1〕
四、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唐朝李白诗仙。

三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古诗两首∣语文S版

三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古诗两首∣语文S版

三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古诗两首∣语文S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规范书写词语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二

基础过关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洗砚.池(yàn xiàn)踪.迹(zōnɡzhōnɡ)
蓑.笠翁(suōsh uō)万径.(jìn jìnɡ)
二、读拼音写词语。

méi huādàn dàn
1.那散发着的清香。

2.僻静的上只有一位地行走着。

tánɡshīkuājiǎnɡ
3. 我能背诵300多首宋词,老师我的记忆力极佳。

mòbǎo
4.在方丈的请求下,苏轼留下千金难求的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朵朵花开淡.墨痕()A.与“咸”相对B.与“浓”相对C.不热心
2.只流清气满.乾坤()A.骄傲B.全部充实C.弥漫
3.千山鸟飞绝.( )A.尽B.回来C.消失
4.万径.人踪灭( ) A.大道B.小路C.小河
四、给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只流清气满.乾坤。

()
A.只是把清新的空气留在天地间
B.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独钓寒江雪。

( )
A.单单喜欢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B.冒着风雪独自在江面上钓鱼。

五、根据诗歌内容判断。

1.《墨梅》中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的诗句是“个个花开淡墨痕”。

()
2.《江雪》是一幅雪景图,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
3.《江雪》中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
跟我学“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一种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主的写景作文方法。

景物存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止的,一种是运动着的,我们把静止不动的景物叫静景,如高山、田野、房屋、村庄等;把运动着的景物叫动景,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等。

写作文时将两者相结合会使景物的特点更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探究应用
六、课内阅读。

江雪
[唐]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对诗歌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A.孤舟∥蓑笠翁。

B. 独钓∥寒∕江∕雪
C. 独钓∥寒江∕雪
3.说说第3、4句诗句的意思。

4.诗歌体现了诗人风雪、荒寒的精神。

七、课外阅读。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1.诗歌的第一、二两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我是从、看出来的。

2.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原野上吃草。

B.披着威武的鞍具(金络脑),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3.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A.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了自己热望建功立业却又不被赏识的愤懑之情.
B.希望自己像马一样在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八、妙笔生花。

无论是《江雪》还是《马诗》中都有景物描写,它们能反应诗人的心境,或孤独凄冷,或欢愉温暖……你也来描写一些景物吧,它能反映出你怎样的心境呢?
参考答案:一、yàn zōnɡsuōjìn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
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二、1.梅花淡淡 2.小径老翁孤独 3.唐诗夸奖
三、1. B 2.C 3. A 4. B
四、1. B 2.B
五、1.× 2.×3.√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六、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B 3.在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
头戴斗笠的老翁,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4. 不惧不畏
七、1.比喻如似 2.B 3.A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
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八、示例:天,总是蓝蓝的,让人心醉,偶尔飘过的云朵,变换着各种图形,任你遐想无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