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城市,烟尘、NOx和SO2等主要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
本章侧重介绍燃料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控制燃烧过程,以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燃料是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
常规燃料:煤、燃料油和天然气非常规燃料:除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燃料外,所有可燃性物质都包括在非常规燃料之列。
燃料按物理状态可分为:(1)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的优点是燃烧迅速,其燃烧状态可基本上由空气与燃料的扩散或混合所控制。
(2)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也是以气态形式燃烧,因此它的燃烧速度受其蒸发过程控制。
(3)固体激料:固体燃料的燃烧则受此二种现象控制:燃料中挥发性组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而遗留下来的固定碳则以固态燃烧,后者的速率由氧向固体表面的扩散控制。
一、煤煤是最重要的固体燃料,它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聚集体。
煤的可燃成分主要是由碳、氢及少量氧、氮和硫等一起构成的有机聚合物。
1.煤的分类:(1)褐煤:褐煤是由泥煤形成的初始煤化物。
是煤中等级最低的一类,形成年代最短。
呈黑色、褐色、或泥土色,其结构类似木材。
水分和灰分含量都较高,燃烧热值较低。
(2)烟煤:烟煤的形成历史较褐煤为长.呈黑色.外形有可见条纹。
成焦性较强,且含氧量低.水分和灰分含量一般不高,适宜工业上的一般应用。
(3)无烟煤:无烟煤是碳含量最高.煤化时间最长的煤。
它具有明亮的黑色光泽,机械强度高。
碳含量一般高于93%,无机物含量低于10%,因而着火困难,储存时稳定,不易自燃。
2.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故测硫含量和热值,这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①水分:水分包括外部水分和内部水分。
测定外部水分的方法是:称取一定量的13mm以下粒度的煤样,置于干燥箱内,在318—323K温度下干燥8h,取出冷却.干燥后所失去的水分质量占煤样原来质量的百分数就是煤的外部水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二章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城市,烟尘、NOx和SO2等主要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
本章侧重介绍燃料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污染物的生成机理、以及如何控制燃烧过程,以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一节燃料的性质燃料是指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放出热量,且在经济上可以取得效益的物质.常规燃料:煤、燃料油和天然气非常规燃料:除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燃料外,所有可燃性物质都包括在非常规燃料之列。
燃料按物理状态可分为:(1)气体燃料:气体燃料的优点是燃烧迅速,其燃烧状态可基本上由空气与燃料的扩散或混合所控制.(2)液体燃料:液体燃料也是以气态形式燃烧,因此它的燃烧速度受其蒸发过程控制。
(3)固体激料:固体燃料的燃烧则受此二种现象控制:燃料中挥发性组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而遗留下来的固定碳则以固态燃烧,后者的速率由氧向固体表面的扩散控制。
一、煤煤是最重要的固体燃料,它是一种复杂的物质聚集体。
煤的可燃成分主要是由碳、氢及少量氧、氮和硫等一起构成的有机聚合物。
1。
煤的分类:(1)褐煤:褐煤是由泥煤形成的初始煤化物.是煤中等级最低的一类,形成年代最短。
呈黑色、褐色、或泥土色,其结构类似木材。
水分和灰分含量都较高,燃烧热值较低。
(2)烟煤:烟煤的形成历史较褐煤为长.呈黑色.外形有可见条纹。
成焦性较强,且含氧量低.水分和灰分含量一般不高,适宜工业上的一般应用。
(3)无烟煤:无烟煤是碳含量最高.煤化时间最长的煤.它具有明亮的黑色光泽,机械强度高。
碳含量一般高于93%,无机物含量低于10%,因而着火困难,储存时稳定,不易自燃。
2。
煤的工业分析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以及故测硫含量和热值,这是评价工业用煤的主要指标。
①水分:水分包括外部水分和内部水分.测定外部水分的方法是:称取一定量的13mm以下粒度的煤样,置于干燥箱内,在318—323K温度下干燥8h,取出冷却.干燥后所失去的水分质量占煤样原来质量的百分数就是煤的外部水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生专业及年级:环境工程0203教师姓名:教师职称:讲师所用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马广大参考书:《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彭定一、林少宁《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唐永鉴本课程总学时数:64 本学期总学时数:64本学期上课周数:16 平均每周学时数:4讲课:实验:0测验:习题课:课程性质:必修专业课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第一章概论【课时安排】§1.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1学时§1.2 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0.5学时§1.3 大气环境标准0.5学时总计2学时【掌握内容】1基本概念:大气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2 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主要的污染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熟悉内容】1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2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采取的措施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警报标准【教学难点】1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2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2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3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形成的原因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采取的措施【教学内容】§1—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的种类【授课时间】1学时【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一大气的组成及大气污染1.大气(1)大气的定义:下垫面(即地球表面)0m—2000~3000km包含的气体(2)大气的质量:5.3×1015T(3)空气:小区域的大气2.大气的组成恒定组分:氮N2(78.09%)、氧O2(20.95%)、氩Ar、氖Ne、氦He、氪Kr、氙Xe等组成比例90k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空气的垂真运动、水平运动以及分子扩散)可变组分:CO2、O3、H2O(0.02~6%)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变化(例如,CO2来源于燃料的燃烧、有机体的腐解以及动植物的呼吸等,从总量上来讲,夏天>冬天,陆地>海洋,城市>乡村,在大工业城市CO2含量高达0.05~0.07%)不定组分: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的气态物质和悬浮颗粒例如,NO2自然因素:雷雨时产生;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SO2自然因素:火山和温泉的排出物;人为因素:燃料的燃烧关系:恒定组分+ 可变组分= 纯净大气纯净大气-H2O = 干洁大气3.大气污染(1)定义;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完整word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八章硫氧化物旳污染控制第一节硫循环及硫排放(自学)第二节燃烧前燃料脱硫一、煤炭旳固态加工按国外用于发电、冶金、动力旳煤质原则,原煤必须通过度选,以除去煤中旳矿物质。
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旳选煤工艺仍然是重力分选法。
分选后原煤含硫量减少40~90%。
硫旳净化效率取决于煤中黄铁矿旳硫颗粒大小及无机硫含量。
正在研究旳新脱硫措施有浮选法、氧化脱硫法、化学浸出法、化学破碎法、细菌脱硫、微波脱硫、磁力脱硫及溶剂精炼等多种措施,但至今在工业上实际应用旳措施为数很少。
煤型固硫是另一条控制二氧化硫污染旳经济有效途径。
选用不一样煤种,以无粘结剂法或以沥青等为粘结剂,用廉价旳钙系固硫剂,经干馏成型或直接压制成型,制得多种煤型。
二、煤炭旳转化1.煤旳气化煤旳气化是指以煤炭为原料,采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为气化剂,在气化炉内进行煤旳气化反应,可以生产出不一样组分、不一样热值旳煤气。
煤气化技术总旳方向是,气化压力由常压向中高压发展;气化温度向高温发展;气化原料向多样化发展,固态排渣向液态排渣发展。
伴随煤气化技术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不一样旳汽化措施。
按煤在气化炉中旳流体力学行为,可分为移动床、流化床、气流床三种措施,均已工业化或已建示范装置。
2.煤旳液化煤炭液化是把固体旳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为液体产品(液态烃类燃料,如汽油、柴油等产品或化工原料)旳技术。
根据不一样旳加工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
直接液化是对煤进行高温高压加氢直接得到液体产品旳技术,间接液化是先把煤气化转化为合成气,然后再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液体燃料和其他化工产品旳技术。
煤炭通过液化将其中旳硫等有害元素以及矿物质脱除,产品为洁净燃料。
直接液化比较著名旳工艺有:溶剂精炼煤法、供氢溶剂法、氢煤法、德国新工艺、英国旳溶剂萃取法和日本旳溶剂分解法等。
间接液化旳经典工艺是弗—托合成法,又称一氧化碳加氢法。
其重要反应是合成烷烃旳反应以及少许合成烯烃旳反应。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概述1.1 大气污染的定义与分类1.2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与排放1.3 大气污染的危害1.4 大气污染控制的意义与目标第二章:大气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2.1 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2.2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过程2.3 大气污染物的衰减与扩散2.4 大气污染物的受体分布第三章: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3.1 大气污染物采样方法3.2 分析仪器与设备3.3 监测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3.4 大气污染物监测案例分析第四章: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原理4.1 静电除尘技术4.2 布袋除尘技术4.3 湿式除尘技术4.4 活性炭吸附技术第五章: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与应用5.1 常用大气污染控制设备介绍5.2 设备选型与设计原则5.3 设备安装与运行维护5.4 案例分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应用实例第六章:大气污染化学与反应工程6.1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反应机制6.2 气溶胶化学6.3 光化学烟雾与臭氧6.4 酸雨成因与控制第七章:大气污染数值模拟与模型7.1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7.2 空气质量模型7.3 大气污染控制模型7.4 数值模拟软件与应用第八章:区域大气污染控制策略8.1 区域大气污染现状与问题8.2 区域大气污染控制规划8.3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8.4 案例分析: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实践第九章:大气污染法律法规与标准9.1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9.2 国际大气污染控制政策与协议9.3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标准与规范9.4 企业大气污染排放管理与合规第十章:大气污染过程控制工程案例分析10.1 案例一:工业炉窑大气污染控制10.2 案例二:电力行业大气污染控制10.3 案例三:交通领域大气污染控制10.4 案例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工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补充和说明: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大气污染过程控制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
这包括了解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排放方式,掌握大气污染物的传输机制和转化过程,以及了解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1.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来源、环境效应以及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
2.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包括:2.1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2.2了解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2.3了解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3.教学内容3.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1.1大气污染的定义和分类3.1.2大气污染的特征和危害3.2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3.2.1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2.2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3.3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3.3.1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控制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应用3.3.2传统技术和新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3.4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3.4.1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技术3.4.2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4.教学重点和难点4.1教学重点:4.1.1大气污染的特征和污染物的分类4.1.2大气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4.1.3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和标准4.2教学难点:4.2.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原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4.2.2大气污染环境标准的解释和应用5.教学方法5.1讲授法: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治理方法和技术、监测方法和标准。
5.2实验法:实验操作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监测技术。
5.3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标准。
6.教学评估6.1考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检测学生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掌握程度。
6.2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于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掌握情况。
6.3论文作业: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要求写一篇关于大气污染控制的论文,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第一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一、湍流概念简介大气的无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风速的脉动(或涨落)和风向的摆动就是湍流作用的结果。
按照湍流形成原因可分为两种湍流:一是由于垂直方向温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热力湍流,其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稳定度;二是由于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的机械湍流,其强度主要取决于风速梯度和地面粗糙度。
实际的湍流是上述两种湍流叠加的结果。
湍流有极强的扩散能力,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但在风场运动的主风方向上,由于平均风速比脉动风速大的多,所以在主风方向上风的平流输送作用是主要的。
归结起来,风速越大,湍流越强,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
二、湍流扩散理论简介大气扩散的基本问题,是研究湍流与烟流传播和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问题。
目前处理这类问题有三种广泛应用的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湍流统计理论和相似理论。
1.梯度输送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是通过与菲克扩散理论的类比而建立起来的。
菲克认为分子扩散的规律与傅立叶提出的固体中的热传导的规律类似,皆可用相同的数学方程式描述。
湍流梯度输送理论进一步假定,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
为了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必须对分子扩散方程在进行扩散的大气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下求解。
然而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是在持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2.湍流统计理论泰勒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问题,并于1921年提出了著名的泰勒公式。
图4-1是从污染源放心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的扩散情况。
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稳定的。
从原点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
如果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
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
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五章第五章颗粒物燃物控制技术基础为了深入理解各种除尘器的除尘机理和性能,正确设计、选择和应用各种除尘器,必须了解粉尘的物理性质和除尘器性能的表示方法及粉尘性质和除尘器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一、颗粒的粒径粉尘颗粒大小不同,其物理、化学特性不同,对人和环境的危害亦不同,而且对除尘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所以颗粒的大小是粉尘的基本特性之一。
若颗粒是大小均匀的球体,则可用其直径作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
但实际上,不仅颗粒的大小不同,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
所以需要按一定的方法确定一个表示颗粒大小的代表性尺寸,作为颗粒的直径,简称为粒径。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粒径定义方法。
(1)用显微镜法观测颗粒时,采用如下几种粒径表示方法:....①定向直径dF,也称菲雷待(Feret)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中同一方向上的最大投影长度,如图5—1(a)所示。
②定向面积等分直径dM,也称马丁(Martin)直径,为各颗粒在投影图上按同一方向将颗粒投影面积二等分的线段长度,如图5—1(b)所示。
③投影面积直径dA,也称黑乌德(Heywood)直径,为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如图5一l(c)所示。
若颗粒投影面积为A,则dA=(4A/π)1、2。
根据黑乌德测定分析表明,同一颗粒的dF>dA>dM。
(2)用筛分法测定时可得到筛分直径,为颗粒能够通过的最小方孔的宽度。
...(3)用光散射法测定时可得到等体积直径dV,为与颗粒体积相等的球的直径。
若颗粒体积为V,则dV=(6V..../π)1、3。
(4)用沉降法测定时,一殷采用如下两种定义:...①斯托克斯(toke)直径dS,为在同一流体中与颗粒的密度相同和沉降速度相等的球的直径。
②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a,为在空气中与颗粒的沉降速度相等的单位密度(ρp=1g、cm3)的球的直径。
斯托克斯直径和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是除尘技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直径,原因在于它们与颗粒在流体中的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一、教学目的
本教学计划旨在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控制方法,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
1. 大气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种类: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大气污染危害:影响健康、破坏环境、引发气候变化等。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及其方法
•控制工程:烟囱高度、烟气的净化、氮氧化物还原、脱硝、脱硫、废气回收等;
•控制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手段和行业管理等。
3. 大气污染控制案例分析
•美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管理法、清洁空气法等;
•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十条、VOCs技术指南等。
三、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通过教学PPT、视频等材料讲授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方法;
•手动实验:利用实验室设备模拟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学生亲手体验并掌握污染物减排的技术;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探讨、分享实践心得,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估
•课堂测试:出题方式包括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考察学生对大气污染的掌握情况;
•学生报告:由学生围绕控制案例进行课堂报告,考察其研究掌握案例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的调研报告或现场观察报告,考察其孔亟性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参考资料
1.《大气污染防治法》;
2.《VOCs技术指南》;
3.《空气质量管理法》;
4.《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
5.《清洁空气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重点: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空气污染指数。
教学难点: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学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和组成,大气污染发生和发展过程,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空气污染指数;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国内外大气污染控制现状。
教学内容:人是完全靠空气生存的,成年人平均每天约需1Kg粮食和2Kg水,但对空气的需求就大得多,每天约13.6Kg(合10m3)。
若三者都断绝供应,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要是空气中混进有毒害的物质,则毒物随空气不断地被吸入肺部,通过血液遍布全身,对人体健康直接产生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的影响不同于土壤和水的污染,它不仅时间长且范围广(较多是地域性的,也有全球性的)。
地球上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五起是因大气污染造成的。
当然,空气污染的原因不只是人类的活动,还有像森林、火灾和火山爆发一类的天然事件。
不过后者通常在空气污染中起次要作用。
§1.1 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结构和组成1、大气圈随地球引力而转的大气层叫大气圈。
大气圈的最外层的界限是很难确切划分的,但大气也不能认为是无限的。
在地球场内受引力而旋转的气层高度可达10¸000Km。
有的学者就以10¸000Km作为大气圈的最外层。
一般情况下认为,从地球表面到1¸000~1¸400Km的气层作为大气圈的厚度,超出1¸400Km以外气体非常稀薄,就是宇宙空间了。
大气圈中的空气分布是不均匀的,海平面上的空气最稠密。
在近地层的大气层里,气体的密度随高度的上升而迅速的变稀。
但是在400~1¸400Km大气层里空气是渐渐变稀薄的。
大气圈的总质量约为6000万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的构造:根据大气圈中大气组成状况及大气在垂直高度上的温度变化,划分大气圈层的结构如下图:从地球表面向上,大约到90Km高度,大气的主要成分氧和氮的组成比例几乎无什么变化,具有这样特性的大气层叫均质大气层(简称均质层)。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一章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大气与大气污染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与空气大气(atmosphere):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The entire mass of air which surrounds the Earth)环境空气(ambient air):指人类、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Outdoor air to which people,plants,animals and structures are exposed)。
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但在环境科学中,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有时两个名词分别使用,一般对于室内和特指某个地方(车间,厂区等),供给植物生存的气体,习惯上称为空气,对这类场所的空气污染用空气污染一词,并规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而对大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常用大气以词,同时对区域性的空气污染称为大气污染,并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基本上都是环境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而且更侧重于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近地层空气。
据研究,成年人平均每天需1公斤粮食和2公斤水,而对空气的需求则大的多,每天约13.6公斤(合10m3),不仅如此,如果三者同时断绝供给,则引起死亡的首先是空气。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混合组成、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蒸汽和各种杂质。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如表1—1所示(2)。
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以及分子扩散,使不同高度、不同地区的大气得以交换和混合。
因而大气的组成比例直到90一100km的高度还基本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任何地方干洁空气的物理性质是基本相同的。
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平均不到0.5%,而且随着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九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九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九章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第一节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我们通常所说的氮氧化物主要包括:n2o,no,n2o3,no2,n2o4和n2o5,大气中nox主要以no,no2形式存在,但最近研究发现n2o不仅对全球气候变暖有显著影响,而且也参与对臭氧层的破坏。
n2o又称笑气,是一种具有麻醉特征的惰性气体,它在环境大气中的含量非常少,显著低于对生物产生影响的限值。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来源主要存有两方面。
一方面就是由自然界中的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所产生;另一方面就是化工生产中的硝酸生产、硝化过程、炸药生产和金属表面硝酸处置等。
第二节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一、热力型氮氧化物构成的热力学1.一氧化氮生成量与温度的关系2.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变3.烟气冷却对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平衡的影响二、热力型氮氧化物构成的动力学―泽利多维奇模型三、瞬时一氧化氮的构成四、燃料型氮氧化物的构成第三节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一、传统的高氮氧化物冷却技术早期开发的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不要求对燃烧系统作大的改动,只是对燃烧装置的运行方式或部分运行方式作调整或改进。
因此简单易行,可方便的用于现存装置,但一氧化氮的降低幅度有限。
这类技术包括低氧燃烧、烟气循环燃烧、分段燃烧、浓淡燃烧技术等。
1.高空气短缺系数运转技术氮氧化物排放量随着炉内空气量的增加而增加,为了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锅炉应在炉内空气量较低的工况下运行。
采用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而且减少了锅炉排烟热损失,可提高锅炉热效率。
-1-2.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课堂教学说明,这一措施不必用作燃煤、燃油锅炉,对于燃气锅炉,则存有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的显著效果。
3.烟气循环燃烧烟气循环冷却法使用冷却产生的部分烟气加热后,在循环送到冷却区,起著减少氧浓度和冷却区温度的促进作用,以达至增加一氧化氮生成量的目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设计1. 前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直被高度关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及控制工程领域的认知和技能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计划。
2. 教学目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处理方法,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现状和前沿,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种类和成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情况;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常用大气采样和分析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的工艺、优化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 教学方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应以理论课程为基础,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和报告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 实验设计5.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5.2 实验设备实验室需要具备以下设备:•多功能大气污染控制试验台•大气污染采样仪•多参数分析仪•恒温水浴器•滴定管、量筒、分析天平等基础实验设备5.3 实验步骤步骤一:大气污染采样依据教师讲授的采样方法,进行大气污染采样并记录相关参数。
步骤二:样品处理根据采样回收的大气污染样品,进行水解、萃取等样品处理操作,并记录操作过程和参数。
步骤三:参数测定运用多参数分析仪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大气污染物的多参数测定,并记录实验数据。
步骤四: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4 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要求,学生需要按照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和方法、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6. 实验效果本实验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
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第一篇:大气污染控制教案(大全)大气污染控制教案 1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第一章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知识§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一、大气污染1、大气的组成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干燥清洁的空气、水汽和悬浮微粒。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体积);氖、氦、氪甲烷等次要成分只占0.004%左右。
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以及分子扩散,使得干洁空气的组成比例直到90—100km的高度还基本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人类经常活在人类经常活动的范围内,任何地方干洁空气的物理性质是基本相同的。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其变化范围可达0.02%—6%。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虽然很少,但却导致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天气现象:云、雾、雨、雪、霜、露等。
这些现象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而且还能引起热量的转化。
同时,水汽又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长的能力,对地面的保温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中的悬浮微粒,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冰晶外(云、雾即是由微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主要是大气尘埃和悬浮在空气中的其他杂质。
它们有的来自流星在大气中燃烧后产生的宇宙灰尘;有的是地面上燃料产生的烟尘,或被风卷起的尘土;有的是海洋中浪花溅起在空中蒸发留下的盐粒;有的是火山喷发后留在空中的火山灰;有的是由细菌、动物呼出的病毒、植物花粉等组成的有机灰尘等。
悬浮微粒对大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削弱太阳辐射,在大气中形成各种光学现象,影响大气能见度等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所谓人类活动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而且包括生活活动,如做饭、取暖、交通等。
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及大气圈中空气运动等。
内科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1章 绪论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大致可分为四种: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三、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1.2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
一、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大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
2、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简称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总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见表1-2所示;
对于气态污染物,又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5)雾(fog)
是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工程中,雾一般泛指小液体粒子悬浮体;
在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还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 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和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气体,其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6%(体积);
水蒸气含量,平均不到0.5%,导致了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对地面的保温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中的各种杂质是由于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排到大气中的各种悬浮微粒和气态物质组成的。
二、大气污染
1、定义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人们的福利,甚至危害了生态环境。大气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内科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10章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
催化燃烧实际上为完全的催化氧化,即在催化剂作用下,使废气中的有害可燃组分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由于绝大部分有机物均具有可燃烧性,因此催化燃烧法已成为净化含碳氢化合物废气的有效手段之一。
与其他种类的燃烧法相比,催化燃烧法具有如下特点:催化燃烧为无火焰燃烧,安全性好;要求的燃烧温度低,故辅助燃料消耗少;对可燃组分浓度和热值限制较小;为使催化剂延长使用寿命,不允许废气中含有尘粒和雾滴。
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可用普通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每摩尔燃料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燃烧热,单位为kJ/mol。热化学方程式是进行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及设计燃烧装置的依据。
二、燃烧工艺
1、直接燃烧Leabharlann 直接燃烧是把废气中可燃有害组分当作燃料直接燃烧。因此,该方法只适用于净化含可燃有害组分浓度较高的废气,或者用于净化有害组分燃烧时热值较高的废气。
1、接触冷凝
接触冷凝是指在接触冷凝器中,被冷凝气体与冷却介质(通常采用冷水)直接接触而使气体中的VOCs组分得以冷凝,冷凝液与冷却介质以废液的形式排除冷却器。接触冷凝有利于强化传热,但冷凝液需进一步处理,常用的冷凝设备有喷射塔、喷淋塔、填料塔和筛板塔。
2、表面冷凝
表面冷凝也称间接冷却,冷却壁把冷凝气与冷凝液分开,因而冷凝液组分较为单一,可以直接回收利用。常用的间接冷凝设备有列管冷凝器、翅管空冷冷凝器、喷淋式冷凝器及螺旋板冷凝器。
一、冷凝原理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具有不同的饱和蒸气压。对应于废气中有害物质的饱和蒸气下的温度,成为该混合气体的露点温度。也就是说,在一定压力下,某气体物质开始冷凝出现第一个液滴时的温度,即为露点温度,简称为露点。因此,混合气体中有害物质的温度必须低于露点,才能冷凝下来。在衡压下加热液体,液体开始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简称泡点,冷凝温度一般在露点和泡点之间,冷凝温度越接近泡点,则净化程度越高。通常也可用压缩法使气态有害物质在临界温度下临界压力下变成液态,从而除去或回收有害物质,但由于费用较高,目前很少使用。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3版电子教案 3 大气污染气象学
4
一、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
散
1.大气圈垂直结构
逸 层
① Troposphere(对流层) ② The layer closest to the
ground extending to an altitude of 16-17 km over the equator and 8-9 km over the poles.
1.大气圈垂直结构
➢均质大气层: 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大气水汽分布 赤道比极地气 象变化剧烈
10
一、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
2.主要气象要素
➢ 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 ➢ 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
气温 气压 空气湿度(气湿) 风(风向、风速) 云况(云量云状) 能见度 降水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等
气温直减率:单位高度气温的变化值。 温度层结:根据气温与高度的变化关系作图得到的曲线。
思考题:温度层结对大气扩散的影响?
34
二、大气的热力过程
3.大气稳定度
① 大气稳定度的定义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定性描述: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 下降,撤去外力后
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 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 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
54
三、大气的运动和风
2.风随高度的变化
➢ 风速廓线: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曲线
2.主要气象要素
⑤ 云况
云:漂浮在空中的水汽凝结物(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减小)。 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以m为单位。 云量: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① 总云量:指所有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② 低云量:低云掩盖天空的成数。
云量的记录:以总云量/低云量的形式记录,如10/7,8/3。 国外云量与我国云量的比较: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引言大气污染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和应用工程技术,开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本章将全面介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第二节:大气污染的根源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是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农业活动和生活污染。
工业排放包括工厂和发电厂排放的废气和气态废物。
交通运输排放主要是由汽车尾气和货车废气产生的。
农业活动包括农作物的施肥和畜禽养殖排放的氨气。
生活污染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炭和油料等所产生的废气。
第三节:大气污染的影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这些污染物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其次,大气污染还导致了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危害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核心目标是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在实施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源头控制: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
例如,改进工业生产工艺和燃烧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气排放。
2. 尾部治理:对已经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和清除。
例如,利用吸收、吸附、脱硫和脱氮等技术,减少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浓度。
3. 多方合作:大气污染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国际合作和政策整合可以帮助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第五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涉及多种技术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技术:1. 静电除尘:利用静电力将颗粒物从废气中分离。
2. 湿式除尘:利用水喷雾将废气中的颗粒物捕集。
3. 脱硫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去除废气中的二氧化硫。
4. 脱氮技术:利用催化剂催化反应去除废气中的氮氧化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大气扩散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
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层的结构是指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即地球表面情况)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最低的一层。
平均厚度为12公里。
自下垫面算起的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1)对流层虽然较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它是天气变化最复杂、对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一层;(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 m平均降温约0.65℃;(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大气垂直混合很激烈。
主要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
(4)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对流层的下层,厚度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的影响很大,称为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
其中从地面到100m左右的一层又称近地层。
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温差很大,可达1—2℃。
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地面摩擦的影响越来越小。
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探的影响,所以称为自由大气。
在大气边界层中,由于受地面冷热的直接影响,所以气温的日变化很明显,特别是近地层,昼夜可相差十儿乃至几十度。
出于气流运动受地面摩擦的影响,故风速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大。
在这一层中.大气上下有规则的对流和无规则的湍流运动都比较盛行.加上水汽充足,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扩散和转化。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60km高度的一层称为平流层。
主要特点是:(1)从对流层项到35—40km左右的一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称为同温层;从这以上到平流层顶,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高,称为逆温层。
(2)几乎没有空气对流运动,空气垂直混合微弱。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一层称为中间层。
这一层的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因之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垂直混合明显。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为暖层。
其特点是,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再度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存在着大量的离了和电子.故又称电离层。
5散逸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统称为散逸层。
它是大气的外层,气温很高,空气极为稀薄,空气粒子酌运动速度很高,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到太空中。
二、主要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云况、能见度等。
1.气温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百帕hPa,它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1atm=101326Pa=1013.26hPa=760mmHg3气湿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
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气压、相对湿度、含湿量、水汽体积分数及露点等。
(1)绝对湿度:在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kg),称为湿空气的绝对湿度。
(2)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之百分比。
(3)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所包含的水汽质量(kg)称为含湿量,气象中也称为比湿。
(4)水气体积分数: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混合气体中某一气体的体积分数等于其摩尔分数。
(5)露点:在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湿度。
4风向和风速气象上把水平方向的空气运动称为风。
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
风向可用8个方位或16个方位表示。
也可用角度表示,如图3—2所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 /s 或km /s 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如2min 或10min)的平均值。
若粗赂估计风速.可依自然现象——风力大小来表示。
根据自然现象将风力分为13个等级(0—12级),则风速υ(单位km/s)为υ≈3.023F5.云云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它是由飘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
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起反射作用,反射的强弱视云的厚度而定。
云层存在的效果是使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减小。
从污染物扩散的观点看,主要关心的是云量和云高。
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的成数。
我国将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
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零;阴天云量为10。
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分,云遮蔽几分云量就是几。
两者的换算关系为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高度,根据云底高度可将云分为:高云:云底高度一般在5000m 以上,它由冰晶组成,云体呈白色,有蚕丝般光泽,薄而透明。
中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5000m 之间,由过冷的微小水滴几冰晶构成,颜色为白色或灰白色,云体稠密。
低云:云底高度一般在2500m 以下,不稳定气层中的低云常分散为孤立的大块,稳定气层中低云云层低而黑,结构稀松。
6能见度能见度是在当时的大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 或km 表示。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大气透明或混浊的程度。
三、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1.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每上升单位距离(通常取100m )的湿度变化称为干空气的绝热垂直递减率,简称干绝热直减率。
以γd 表示,定义式为:γd =-di dZ dT ⎪⎭⎫ ⎝⎛i —表示空气块d —表示干空气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推导出:γd =-di dZ dT ⎪⎭⎫ ⎝⎛≈g/C p =0.98k/100m ≈1k/100m 因此干空气在作绝热上升或下降运动时,每升高(或下降)100m,温度约降低或升高1k 。
2.位温一干空气块绝热升降到标准气压(1000hPa )处所具有的温度称为它的位温,以θ表示。
Θ=0T 288.000/010001000⎪⎪⎭⎫ ⎝⎛=⎪⎪⎭⎫ ⎝⎛P T P Cp R3.气温的垂直分布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来表示,简称气温直减率。
它指单位高度(通常取100m )气温的变化值。
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时递减的,γ为正值,反之,γ为负值。
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可以在一张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如图3-4所示。
这种曲线称为气温沿高度分布曲线或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γ>γd ,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γ=γd ,称为中性层结;(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γ=0,称为等温层结;(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γ<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4.大气的垂直稳定度(1)定义: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对于大气稳定度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如果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了上升或下降运动后,可能发生三种情况:(I)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则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2)当外力去除后,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3)当外力去除后,气块被外力推到哪里就停到哪里或作等速运动,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2)大气稳定度的判别那么,大气是否稳定如何判断呢?根据气块的受力分析,可推导出气块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g dZ T dγγ-由上式可知:当γ-γd >0时,a>0,气块加速运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γ-γd <0时,a<0,气块减速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当γ-γd =0时,a=0,大气处于中性状态。
因此,γγd 可作为大气稳定度的判据。
5.逆温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空中辐射能量,这种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极强。
因此,在大气边界层内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下而上的增高;即气温随高度是垂直递减的,也就是γ>0,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出现γ=0或γ<0的情况。
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
由于受污染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累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
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有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
逆温可以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
根据逆温生成的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等五种。
(1).辐射逆温这种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
图3—6示出辐射逆温在—昼夜间从生成到消失的过程。
图中(a)是下午时递减温度层结;(b)是路落前1小时逆温开始生成的情况;随着地面辐别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中的(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下而上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失(图中(d));大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逆温层完全消失(图中的(e))。
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
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一300m,有时可达400m左右。
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
再有云层遮盖时,辐射逆温强度将减少,这是因为云层吸收了地面辐射射来的能量,重新辐射到地面上的缘故。
另外,强烈的压力梯度所引起的风使湍流增加,因而使逆温强度减弱。
6~9m/s的风速,可以完全制止逆温的出现。
(2)下沉逆温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
即当上层空气下沉时,落入高压气团中,因受压而变热,使气温高于下层的空气。
下沉逆温多处现在高压控制区,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逆温一般达到某一高度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再高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