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学校变革与创想
和 自然 的教 育 变 革 (aua cag feuain 两 ntrl hn eo d ct ) o 类 。 由于 自然 的教 育变革 主要 是依 教育 规律 的变化
而 发生 的变革 , 以本文 以下所 要讨 论 的学校 变革 , 所 则 主要是 归属 于“ 有计 划 的教育 变革 ” 的范 畴 。换 言
国卉 男
摘
要: 中国处在 一 个经济发展 、 会 变革 的 关键 时期 , 社 由社 会 变化 而 引发 的 学校 变革 问
题 亦 已受到 了我 们社会 各界 的 广泛 关注 。本文 立足 于转型 时代 的社会 背景 和 学校 自身的 变革
需要 , 图梳 理 学校 变革 的相 关理 论 , 讨 当代我 国基 础教 育 学校 变革的性 质及 功 能定位 等 问 试 探
为 有计划 的教 育 变革 ( ln e h n eo d ct n pa n dc a g f uai ) e o
当前 我 国正处 在 一个 经 济发 展 、 会 变革 的所 社
谓转 型时期 , 由社 会 变 化 而 引发 的一 系 列学 校 问 题 亦 已受 到了社会 各界 的广 泛重视 与关 注 。如学生 学 业负担 过重 的 问题 、 试教 育 与 素 质 教育 的矛 盾 冲 应 突 问题 、 因市 场化 而 引 发 的教 育 功 利 主义 倾 向与 教
第 7卷 第 9期 21 0 0年 9月
墓 社 教盲
J u l f c o l gS u i o ma o h oi tde S n s
Vo . , . 1 7 No 9 S pe e. 0 0 e tmb r 2 1
当代 中 国基 础 教 育 的学 校 变 革 与 创 想
题 , 就 未来 学校 变革 的基 本 目标 和 策略 , 出 自己的看法 与建议 。 并 提
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反思及前瞻
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反思及前瞻改革开放后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问题的反思及前瞻金忠明李福春[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经历了以恢复常规、尊师重教为特征的启动阶段,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的宏观变革阶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微观改革阶段及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和制度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深化阶段。
在社会整体转型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凸显出历史问题的集聚与现实问题的碰撞。
主要表现为数量与质量冲突的目标问题、草根与精英分岔的动力问题、传承与创新对峙的功能问题、渐进与突变博弈的路径问题以及事功与立人抵牾的性质问题。
应从六方面加深对中国基础教育变革中问题的认识:一是变革方略的整体性,二是变革价值的基础性,三是变革深度的转型性,四是变革评估的针对性,五是变革问题的复杂性,六是变革过程的持续性。
[关键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反思;前瞻The Reflection and Foresight on the Problems in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Since the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Jin Zhongming Li Fuchun(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Abstract: In the 30 year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hasexperienced four phases: starting-up phase: characterized by resuming regular teaching and respecting teachers and their teaching; macroscopically changing phase: centered the reform the education system; microcosmic reform phase: centered the promotion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education reform phase: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balancing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collis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Five main problems appeared: the goal problem of the conflict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power problem of the dislocation between civilian and elites; the function problem of the confrontation of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the path problem of choosing to be gradually or suddenly; the nature problem of the incompatibility with utility and quality. We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change of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problem from six aspects: the integrity of strategy reform; the base of value refo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depth reform; the pertinence of evaluating evolution; the complexity of reform;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form process.Key words: Chinese basic education; problem; reflection; foresight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演变,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又有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代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女子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自19世纪末开始,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文明,并从中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对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特别是对于女子教育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觉醒。
在这篇文章中,将探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变化与挑战。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深刻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女子教育作为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教育一直受到很多限制。
儿童时期的中国女子通常被束缚在家庭和封建伦理的桎梏中,很少有机会接受正式的教育。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女子教育的需求开始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先进的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呼吁女子应当接受教育,并且享有平等的权益。
这些思想不仅来自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来自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思潮。
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许多著名的女性教育家和改革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严复根据西方的教育理念创办了新式女子学堂,提倡女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女性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思想家也纷纷提倡妇女解放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政府也开始重视女子教育,积极推动女子教育的普及。
然而,女子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女子教育的推广依然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
一些保守的封建家庭并不赞成女子接受教育,认为女子的主要职责是相夫教子。
其次,由于社会的落后和贫困现象广泛存在,许多女子并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再者,女子教育的质量也存在问题,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女子教育的发展。
然而,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对女子教育的影响是积极的。
女子教育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接触更广阔知识领域的机会,拓宽了她们的人生选择。
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几点思考
( ) 民 主 的 领 导 方 式 是 师 生 和 谐 发 展 的 有 力 保 障 三 教 师 的领 导 方 式 直 接 影 响 到 课 堂 气 氛 和学 生 的学
习 成 就 ,这 已为 许 多 中 外 研 究 成 果 所 证 实 。 师 生 之 间 的 和 谐 关 系 在 于 良好 的 意 见 沟 通 。 良好 的 意 见 沟 通 不 仅 有 助 于 教 师 与 学 生 之 间 的 磋 商 ,而 且 也 可 以增 进 师 生 间 的 感 情 ,避 免 出 现 对 抗 。 另 外 , 民主 的 领 导 方 式 还 表 现 在 尊 重 学 生 的 合 理要 求 ,树 立 在 学 生 心 中 的 人 格威 信 和专 业 权威 。
( ) 教 师 也 需 要 用 孩 子 的 视 角 看 待 现 在 孩 子 的 二
行 为
学生 和 教 师一 起 成 长 ,共 同感 悟 生 活 ,和 谐 发 展 ,才
能实 现学 生 和 教 师真Hale Waihona Puke 正 意义 上 的 全面 发 展 。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 “ 时刻 不 要 忘 记 ,你 曾也
■
价 值 的 、信仰 的 ,无 论 他 们 参 加 任 何 活 动 都 是 以一 个 完 整 的生 命 体 的 方式 参 与 和投 入 ,而 不 是 局 部 的 、孤 立 的参 与 投 入 ” 1,学 生 是社 会 的个 体 , “ 们 不 可 5 1 他 能 把 自己 的生 活 、 自己的 想 象 、 自己的 感 受 远 远 地 丢 在 校 门外 ,怀着 纯 而 又 纯 的 愿 望来 到学 校 ” 1 。我 国 6 1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的 复 杂 性 也 一 定 会 影 响 学 生 , 加 之 学 生 身 心 的不 成 熟 性 ,使 得 教 师 与 学 生 在 相 处 的 过 程 也 有
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国农村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谈 坚持 实现 从 “ 师 管 理 ” “ 教 到 教师 专业 管 题进 行 了深 入 而 又 热 烈 的探 讨 , 还结 合 大 丰 市农 村 教 育 挑 战 . 了 自己 的 看法 :
农 村 基 础 教 育 是农 村 教 育 的 重 中 之 重 , 是普 及 九 年 制 义 也
会 议 的 有 来 自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国 际农 村 教 育 研 究 务 教育 的最 核 心 的 内容 。在 社 会 转 型 的 背景 下 。 村 基 础 教 育 农 心 、 京师范大学 、 北 师范大学 、 东师范 大学 、 北 东 华 南 如 何 改 革 和 发 展 是 当前 我 们 开 展 农 村 教 育 研 究 所 必 需 要 研 究 南京师范大学 、 河南 大学 、 江南 大 学 、 京 晓 庄 学 院 、 南 南 和探 讨 的 问题 , 合 国 教科 文 组 织 国 际农 村教 育 研 究 与 培训 中 联 淮 阴 师 范 学 院 、 城师 范 学 院 和 英 国 布 里 斯 托 大 学 等 心 主 任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农 村 教 育 与 农 村 发 展 研 究 院朱 小 蔓教 盐 在 以县 为 主 ” 农村 义务 教 的 厅 _大 学 和研 究 机 构 , 自河 南 、 州 、 苏 等 地 省 、 、 来 贵 江 市 县 授 , 会 议 报 告 中介绍 了我 国确 立 了 “ 在 以乡 镇 为 主 ” 教 育 管 理 的 改育 行 政 部 门领 导 、 研 机 构 的研 究 人 员 和 一 线 的 教 育 育 管 理 体 制 . 许 多 方 面 打破 了过 去 “ 科 旨理 人 员 六 十 多人 。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
是 有 使 命 感 、责 任 感 的 ,对新 理 念 不 是 存 心 打 折 扣 或
肢 解 ,而 是 } 于 不 得 已 。 因 为这 一 轮 新 课 程 实 验 是 自 n 上 而 下 区域 推 进 的 ,带 有 强制 性 。 同 时 ,新 课 程 的具 体 实 践 者又 必须 面对 社 会 、面对 家庭 、面 对方 方 面 面 。
虽 然 ,不 理 解 、 不 认 同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教 师 是 越 来 越 少 。
费 、师 资 制 度 安 排 ,才 能有 规 范 的基 础 教 育 发展 。在
社 会 转 型 时 期 ,政府 对基 础 教 育 的均 衡 发 展应 该育行 政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的滞 后 ,政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张毅龙
( 南 省 教 育 厅 基 教 处 处 长 、 硕 士 生导 师) 湖
一
、
新 课 程 理 念 的 落 实 问题
展 优质 普 通高 中教 育 的 目的是 什 么 ,优 质教 育 是什 么 , 优 质 教 育 要 干 什 么 ,这 些 问题 还 没 有 一个 明确 的界 定
消 除 ,新 的全 面 的评 价体 系仍在 重构 当中 。
3 办 学 水 平 差 距 的 拉 大 ,既 反 映 了基 础 教 育 发 展 .
机 制 的不 完 善 ,也 反 映 了基 础 教 育 内部 管 理体 制 的缺
陷 。均 衡 发 展 是 基 础 教育 的基 础 秩 序 ,只 有规 范 的经
府 职 能 转 变 尚不 到位 ,完 善 的基 础 教 育 均衡 发 展 机 制 还 未 形 成 。 义务 教 育 学校 的正 常 运 转 和普 通 高 中学 校 债 务 问题 开 始 逐 步暴 露 出来 。人 们 担 心 的 中小 学 健 康 发 展 问题 ,主 要 在 于 我们 还 没 有 建 立 起一 整套 与 全 面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学分析与思考
the modernized advancement.啊le author thinks the social
roots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ing
reform
are
our
country 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 and the world.Social class structure change curricula
了谢意.
作者签名:三址
日
期:a芝丑:』:!!。
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阕;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country_'statl塔in
directly urges the view in this
change of words power on various
knowledge
curriculum
reform.What's more,the
status
of“developing
country"initiates"the late-development effect"to domain of
中文摘要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 的一件大事,它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在本文中,笔 者主要借用发展社会学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将当前的课程改革纳 入到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社会学分析,并认为近年来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和。后发展国家”地位是引发课程改革的重 要社会根源.其中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直接促使课程改革领域各课程知 识观同话语权的变化;而“后发展国家”地位则引发了课程改革领域 的。后发展效应”.这两方面的因素又共同作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并内在地决定了我国今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使其在课程管理上呈 现集权化与分权化并存、在课程内容上呈现城市化与实用化以及不断 强化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对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思考
对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思考[摘要]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呈现出开放多元化,价值取向不明确,教师专业价值判断标准提高和差异明显的变化特征,教师教育价值观在实践发展中冲突明显。
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视角下的对策是明确并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对策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
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
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
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
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
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
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
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
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
社会转型期幼儿教育公平问题探讨
维普资讯
赵海慧: 社会转型期幼儿教育公平问题探讨
是幼儿教 育失衡的基本 因素
1 政 府在幼儿教育投入的基本理念上存在偏 差 l 儿教育机构 的投入责任在不 同层级政府间的划分 , . 幼 l 而不 是由不同层级政府分别负责各 自幼儿园的投入 。
维普资讯
《 教学与管理》
20 年 7 2 06 月 0日
学
, I儿教育具有社 会融 合功能, 幼儿教育公平 l0 左右; % 5 西部的 一些省份和自 治区, 南省、 藏 如云 西
丁是 会 平在 育 f 社 公 教 领域的 和 现, 自 延伸 体 关l 治区、肃 青 甘 省、海省、夏回 治区  ̄ o 宁 族自 等, 2 o Jo
也在不断地增加 , 但是相对于人 口的增长和教育需求 : 总体水平 的基础上 , 缩小地区之间 、 乡之间 、 城 阶层之 的增长还远远不够 。 l 间的差距 。 前几年 国家提 出的 “ 西部大开发”、 振兴 “
由于自然条件和国家政策的不同, 在经济改革过 l 老工业区”和近年提 出的建构和谐社会 , 东北 目的就 程中形成的东西部巨大的地区性差异 , 社会转型带来 l 是平衡 区域经济 , 减小贫富差距 , 推动社会和谐 发展 。
l 藏I47 11. 37 I 儿 等 育 量 高 幼 园 向 定 群 招 西 l7 38 I19. l 园 教 质 较 的 儿 面 特 的 体 1l. 42 9 8 30 幼 8
l 海 『 9 00 18 . 168 l 接 教 质 差 大。 青 141 6 56 0 . 1 9 I 5 45 l 受的 育 量 别巨 3 ・ 所 I 夏 { 228 {11. 10 . l 国 公 员 子 享 进 机 幼 园 特 宁 2 6. 7 82 92 72 I 604 家 务 的 女 受 入 关 儿 的 权 47 l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慎思
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慎思作者:艾兴[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这个理论基础不是在西方国家土壤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而是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注重课程理论的本土建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知识传授与个体发展、课程与教学等之间的关系,促进课程文化的再生。
积极面对来自教师、学校和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课程课程改革目前有研究者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等根本的层面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进行了深入的争论,争论已经涉及到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知识观等课程的核心问题。
在改革的进程中保持不断的理论审视,出现观点上的争论和不同的声音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回过头来,“新课改”自2001年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了四个年头,的确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基础是什么?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有它施行的基础,所谓改革的基础是指改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之上,改革要合理、合法和可行。
课程改革也是一样,一个明智的课程改革方案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需要有坚实和鲜明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具备现实的实践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经验研究和比较研究,是在众多的学者、专家、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也是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继承与传统的关系中产生的。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开篇指出:新一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贯彻“两个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可见,纲要在制订之初就有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和指导思想,即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两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摘要: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良好的师德是其切实地担负起这一使命的重要保障。
师德就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师德要求的共性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
本文研究了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和内涵,希望广大教师都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
关键词:师德;意义;内涵;践行者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2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无论高校教师还是基础教育教师,师德要求的共性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
但是,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在师德要求又有差异,高校教师教授的对象大多是年过18岁的成年人,大学生的心智日趋成熟,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趋于理性化,自我评价能力也逐步增强,因此他们对老师更从品德、学识、能力等方面去期待和要求,师生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情感上的依恋。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是他们的心灵导师。
大学生正处于学知识、立志向、塑人格、强本领的关键人生阶段,他们的可朔性大,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老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对他们产生影响,既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认识到师德是为师之本,努力做高尚师德的践行者,惟此方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一)良好的师德是维护学生切身利益的根本要求大学生与学校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在学校,他们的根本利益就是身心健康,学有所成,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因此,势必要求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心学生成长的职责要求,有赖于教师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才能得以落实。
很难想像一个没有高尚师德的老师能真心去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让学生利益最大化。
(二)良好的师德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关爱学生的情感基础卓有成效的教育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内在表现,就老师而言,要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一股晦人不倦、好学不倦的敬业精神,同时还必须有一种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2024年新基础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丛书》一书中提出要重建学科教学价值观,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指出“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惟有如此,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6、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他们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最关注的是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可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把学生当作一个生命体了吗?我以前始终都是把学生看作认知体,认为只要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有一个好成绩就行了。从来不会考虑,教育对于学生和教师生命成长的意义是什么。叶教授的话让我真正开始认真思考:怎样的教育活动是最利于生命成长的。首先我认为要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表现,倾听学生的意见,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一个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氛围,改变学生的发言方式,用“我有个建议”“我还想补充”……其次做好自我反思,就是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如何改进。
“新基础教育”关注着教师的生命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句话,已经成为打动众多教师的一句名言。也许,这句话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正来自于它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深切关注。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是影响到权利公平与机会公平 的主要 因素和体现 ; 而 教 育 权 利 和 机 会 公 平 与 否 明 显 映 射 了教 育 资 源 的配 置 过 程 及 其 结 果 是 否 公 平 。
平 等 的受教育 权是 我 国的宪法 和教 育法 赋予 我们每个公 民的最基本 的权利 ,政府也承诺要 让每 个公 民都 享有平 等 的受教育 权和公 平 的受教育 机 会 。约翰 .罗尔斯提 出 “作为公平 的正义 ”,指出 了正义是社会制 度的首要价值 。但我国的教育事业 随着我 国整个经 济社会不 断发 展而发展 的同时 ,教 育领域 内不公平 的现象也 随之不 断扩张而扩 张。教 育公平 问题作 为一个 重要 社会 问题 被广泛关 注 ,是 因为教育领域本 身存 在太 多的不公 正 、不平等 、不 和谐 ,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质就是教育的不公平 ,笔 者在此谈论 教育公平问题 ,就是希望对我 国的教育 公平状 况展开研 究并探讨解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 从 而以达到推进 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价值 目标 ,进而 促 进社会公平和整个社会 的和谐 ,增进 国民的教育 福 利水 平。
我 国当前 正处在 一个 由贫 穷落 后 的农 业 大 国 向现代发达 的T业强 国转变 ,由闭关锁 国走 向全面 开 放 的社 会 转 型 时 期 。在 这 样 的 一 个 过 渡 时 期 的社 会最典型 的特征是社会 资源 ,包括经济资源 、政治 资源和教育文化资源等 的重新 配置 ,社会利益结构 和格局 的重新洗牌 和调 整 ,社会不 同利益群体分化 日益 明显 ,各种各样 的社会 矛盾和社会冲突空前激 发 与凸显 ,社会 公平 正 义问题逐 渐走 近公众 的视 野 ,尤其 表现在教育领域的教育公正与平等 问题更 是 给我 们 带 来 了强 烈 的 视 觉 冲 击 力 ,教 育 的不 公 平 引起 了社会强烈 的反响 ,已成为我 国学者们和政策 研究部 门重点关注 的热 点问题 。在教育领域所演奏 的不和谐 音符 已严重 影 响到 了整 个社 会 的公 正与 和谐 ,同时也严重影响 了我 国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 会 的 大局 。
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
社 会 转 型 期 的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要 正 视 特 殊 的 两 代 人
中 国正 处 于 从 计 划 经 济 社 会 向市 场 经 济 社 会 全 面
的利 益 。专制 仍 然 是 我们 家 庭 教 育 和学 校 教 育 的胎 记 ,
它 直 接 摧 毁 孩 子 们 的创 造 性 。 父 辈 们 价 值 观 形 成 的 基 础 是 物 质 匮 缺 的年 代 。在 改 革 开 放 中 长 大 的孩 子 们 不
是 光 宗 耀 祖 的传 承 ,更 是 在 市 场 经 济 和计 划 生 育 压 力 下 ,主动 的 选择 和 有 意 识 的行 动 。对 这 一代 孩 子 来 讲 , 从 生 下 来 就 注 定 要 弥 补 父 辈 一 生 的 遗憾 和 完 成 父 辈 的 梦 想 。百 分 之 百 的成 功 和 百 分 之百 的 失 败 ,使 父 母 和
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 。家庭教 育作为家庭生活 的重要 内容 ,必 然 会 随着 社 会 的转 型 而 彰 显 时 代 特 征 。呈 现
特 殊 的规 律 。特 殊 的 两代 人 构 成 了 历 史 发 展 时 的 特 定
再 为 温 饱 而 担 忧 时 ,也 丧 失 了 父 辈 儿 时 为 家 庭 做 贡 献 带 来 的 自豪 与 自信 ,丧 失 了培 养 责 任 感 与 生 活 能 力 的 机 会 ,从 而 也 就 在 家 中丧 失 了 价 值 。 孩 子 们 没 有 了兄
人关心孩子们 的精神世界 ;关 注他们 在亲情 、友情甚
至爱情上 的价值 观形成和情 感需要 。 “ 恋 ” “ 早 、 犯 罪 ” “自杀 ” “ 学 ” 等 种种 现 象 后 面 的思 维 机 制 , 、 、 弃
浅析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
浅析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一些影响改革的因素也逐渐的显现出来。
国际环境的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改革的步伐。
同时,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教育的影响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果。
因此,正确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因素;制约;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先进教师和先进学校的涌现、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自由发展等方面,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
然而,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背景中所发生的,所以这些因素就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或促进着教育改革的发生与发展。
一、政治因素1.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环境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变化,另一方面又由于个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偏见给全球特别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巨大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刻不容缓。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吸取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保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中小学办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地和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发挥学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吸纳先进的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基础教育得到有效发展。
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
加入WTO,就会看到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差距,这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加入WTO也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使其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快教育改革的开放程度,合理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全球事业、具有国际交流能力、能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引起我们更广泛的关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在了解他们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是发挥政府教育保障与政策扶持的主导作用;二是发挥家庭教育的监护、引导作用;三是坚持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作用;四是坚持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的培养作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而且会影响到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性格的塑造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等很多方面。
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教育不只来自学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都非常重要。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已经迫在眉睫。
据此,笔者将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孩子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其以下的未成年人,被界定为“农村留守儿童”[1]。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群体,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目前我国约有5 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4 000万人[2]。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祖国和未来农村发展的建设者,同时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很多农村家庭的幸福,甚至关联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因此监管力量缺失,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在德育、智育、心理素质、人身安全等方面极易出现偏差,导致学校对他们的教育难度加大,教育难问题特别突出,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转型期社会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转型期社会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期待今天的中国社会逐渐进入全面转型时期,教育自然也受到了社会转型带来的全新挑战和不小的冲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举措之一。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深刻影响。
这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与修订的社会背景。
转型期各种价值观念冲突嬗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多元文化交织发展,都将激发语文教育不断拓展思路,从而经受住转型期的种种考验。
社会转型人才培养价值观多元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改革开放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全面的转型时期,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一次特殊的复杂的整体性的转型。
其具体表现在政治上的集中走向民主,经济上的计划走向市场,思想上的保守走向开放,我国社会从整体上向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等方向发展。
可以说,社会转型既是语文教育变革的背景,也是语文教育变革的动力。
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新要求,语文教育自然也需要做出恰当而有力的回应。
一、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对语文教育提出的要求1.社会发展对现代人的要求转型期的社会发展主要是由传统走向现代,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到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再到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步步深化,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民主、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等方面。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并逐渐普及,信息的容量,信息的传播速度,信息的应用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这些大容量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但又十分庞杂,一些片面的、偏激的甚至错误的观点随处可见。
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但要有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能有效地识别、提取、处理各种信息。
民主、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
教育发现的趋势,目前教育现象分析,存在不足,教育的特点,教育
教育发现的趋势,目前教育现象分析,存在不足,教育的特点,教育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小学教育,各种理论各种观点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一切以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的出发点是最根本的东西,是不容随意篡改的。
如果把我们的成长成才看作是构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便是为建设高楼大厦打好稳固的地基。
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更形象的突出我们做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
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义务教育是,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
它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分为若干阶段。
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三大阶段,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
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贯性很强,“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
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作用是基础的。
二、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落后小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化是教学内容所呈现的趋势,而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一些课程,他们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
而目前小学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这必然导致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导致老师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
在这个同时跨越几个社会生产方式的时代,各种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作为关键的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发教育的思考,而基础教育更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当前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学者的思考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概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发展阶段和当前世界局势所决定的。
社会转型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以后的发展历程。
我们要吸取他国社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认准目标,使我国的社会转型顺利完成。
教育作为国家振兴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就是指社会主体对社会基本要素整体上的渐进性变革。
社会基本要素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为结构、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包括:社会结构的调适,社会体制的更新,价值观的重塑。
首先、社会转型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经济文化的不协调,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等,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失调,才有了转型期的很多问题,因此要进行结构的调适。
在调适过程中要看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经济、政治、文化机构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完成。
其次、社会体制的更新要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更新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的完善和发展,不断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这个方面我们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保证改革的方向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
最后、转型期不然会引起价值观的重大冲击。
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是转型期所避免不了的。
因此,价值观的重塑就成为转型期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社会转型是一项综合性、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变革运动。
当前最显著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而人才的修养要靠教育。
目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
二、转型时期的基础教育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基础结构落后的现实。
因此,经济发展中人的教育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当前教育的现实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基础教育的认识:1、基础教育的界定。
基础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没有明确的界定。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基础教育为中小学教育及扫除文盲。
因此,基础教育应界定为达到公民基本素质要求所应接受的教育。
2、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是为一个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前21世纪是一个知识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的时代。
国家间的竞争实际是人的质量的竞争,其基础有赖于公民的基础素质,公民的基础素质归根到底是从接受的教育中提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口、资源、犯罪、战争和经济发展都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
基础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应该高举这面旗帜,为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做出贡献。
”首先,基础教育是提高一个人素质的关键。
学校对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起着巨大的作用,基础教育在学校的普及使得愚昧、盲从、迷信、守旧、不卫生、不文明现象大量减少,个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次,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发展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秩序,基础教育的推广,有助于减少社会治安恶化、违法犯罪现象的严重出现的问题。
比如个别企业家销假,个别干部贪污,个别农村“村霸”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不足,无知愚昧,是基础教育的缺失。
最后,基础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然我国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心理素质,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问题: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基”开始在全国的部分地区实施,到今天国家减免中小学的学杂费问题,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随着时代的不同,基础教育问题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旧有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不段涌现,给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新的困难。
1、先进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国家提出“教育先行”的口号。
近十几年随着大学的扩招,许多新小学的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软硬件设施的需求增加,这必然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基础教育的教师的素质如何保证?大学扩招后大学生的素质如何?能不能胜任基础教育的重任?这样的问题不得不使我们呼吁“教育先行”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以免造成“素质差导致素质差”,“一代不如一代”的“教育退化”的恶性循环。
2、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不是可取的。
基础教育具有相对滞后的性质,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靠长期的投资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3、城乡、区域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差距也是呈拉大之势。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有基础的落后,自然条件的原因,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已经“形同虚设”,一个教师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统统承担。
教师资源的缺乏,教师工资普遍不高,这些都使得农村教育只能处于落后的处境,城乡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有所思考。
三、学者的思考中国的素质教育从官方提出开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目的是改变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的弊端。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有很多地方的教育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没有实施过,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中小学真正素质的培养,目前有些中小学也没这个条件实施。
地方教育部门下达的升学目标使得的学校方面不得不追求升学率,一切为了分数。
学生的道德意识、环保意识、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随着时间慢慢淡化,这是应当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首先,学者应具有专门的学问和高尚的道德。
学者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阶层,在人们眼里,学者是时代精神的代表,是真理的化身。
当代学者除了做好自己的学问外,应该怎样巩固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真正为人们素质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学者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
学者要想成为“人类的教师”,必须具备“人类的教师”所要求的知识,费希特曾说过“只有关于人的天资和需求的知识,而没有关于发展和满足这种天资和需求的科学,这不仅会成为一种极其可悲的和令人沮丧的知识,而且同时也会成为一种空洞的和毫无裨益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目标同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学者不仅要对人类的知识发展有个总体的目标,还要具有在人民群众中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这样才能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
其次,学者应该代表时代最高的道德水平。
“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风尚是每一个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整个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且是学者在社会中全部工作的最终目标。
学者的职责就是永远树立这个最终目标,当他在社会上做一切事情时都要首先想到这个目标。
学者在一切文化方面都应当比其他阶层走在前面,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花多少倍的力量啊!”当今中国学者能否承担起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作用,这是每个学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和平时代也不能使道德矮化,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在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把国家的复兴同自己的价值结合起来。
最后,学者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
”学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学院学者,不是在高校里面闭门造车,更重要的是关心周围的事情,把自己的学问投入到社会的推进当中。
“仅仅有真理感还不够,它还必须予以阐明、检验和澄清,而这正是学者的任务。
”面对中国广大农村教育普遍落后的现实,学者是否有一种牺牲精神,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抱怨大学里面激烈的竞争,何不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发挥作用,很多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期待高素质的教师,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困境要走出,必须有一代或许几代学者作出牺牲,这种牺牲不仅仅是空谈,我们不在乎学者在赈灾捐款中的数字,而是他们能为教育事业做些实际的工作。
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关键在于先进的教育注入到基础教育,这就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中国学者,哪怕利用空余时间到基础教育阵地做几次公益讲座,也是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更需要能扎根到农村的学者,就如费希特所说“为了她(真理),他们将愉快地忍受大人物狡猾地隐藏起来的仇恨,愚昧人发出的无谓微笑和短见人耸肩表示怜悯的举动。
”中国的学者也应该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愉快的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①] 高燕宁、卢萍、柳春清:《中国社会发展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②] 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③] 李小融:《中国基础教育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④]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⑤] 杨丹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支出配置》,《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⑥]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梁志学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新编教育社会学》论文《中国社会转型期基础教育问题及思考》学院:文法学院专业:社会工作班级:09社会工作-01姓名:万欣欣学号:2009080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