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学案
【○学】【学习内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学法指导】1.先通读教材,明确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
再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最后读教材或查资料,解决问题。
2.完成时间45分钟【知识链接】一、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1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例如豌豆的高茎,矮茎;人的色觉正常,色盲。
2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__________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3 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________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_______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 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_______和_______的现象。
5 性状分离比:1)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___ :___ = ___ :___2)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中出现___ :___ = ___ :___6 显性基因:又叫显性遗传因子,控制_________的基因,用大写字母(如D)表示。
7 隐性基因:又叫隐性遗传因子,控制_________的基因,用小写字母(如d)表示。
8 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基因。
如D与d是一对等位基因。
9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10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如高茎,矮茎11 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_____的个体。
如____ _____12 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_____的个体。
如_____13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
如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进行交配14 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15 测交:子一代与隐形纯合子杂交,从而测定子一代的基因组成。
16 正交与反交: 相对而言,正交中的父本和母本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本和父本。
二、必须掌握的符号符号P X ○×F1 F2 ♀♂含义教材助读: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⑴豌豆是严格_____________植物,而且是__________受粉,自然状态下不受外来花粉的干扰。
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第1课时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一节分离定律第1课时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共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及验证;显性的相对性。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未知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理解生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以后学习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等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过程及其解释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本质2 能力目标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结果和解释的介绍,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了解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试验结果——假说——试验验证——理论掌握在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符号及应用解答遗传学相关习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对孟德尔生平及研究过程的介绍,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与模块1相比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而且学生缺乏有关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有一定的难度。
四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孟德尔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常用遗传学术语;2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图解的写法五教学方法以实际生活中的遗传实例单双眼皮的遗传创设课堂情境;幻灯片动画介绍科学人物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相关结论;师生共同分析探讨试验现象并解释分析;六教学过程上课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学习选修2模块内容,先看一则报道。
【幻灯片展示一桩离奇的官司】一对夫妻都是双眼皮的,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儿子,丈夫听说眼皮是遗传的,以至怀疑儿子不是自己亲生。
经医院血型鉴定,丈夫为AB型,妻子为O型,而小孩为A型,最终闹到了法院。
但最后经DNA鉴定,确认为他们的亲生儿子。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孟德尔在一百多年之前给了我们一定的答案,一起来看看。
(一)孟德尔简介【幻灯片介绍孟德尔的简历和获得的科学成就】豌豆杂交试验,对遗传研究的贡献,揭示遗传学的经典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定律的课程设计
孟德尔定律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德尔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遗传规律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了解孟德尔定律中的基因分离、基因组合和基因表现等关键知识点。
3.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孟德尔遗传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遗传现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孟德尔定律进行遗传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思考,提出并验证遗传假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物遗传学的兴趣,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生物学科课程,以理论教学和实例分析为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生物遗传现象有一定了解,但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尚需加强。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本课程要求教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孟德尔定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例子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孟德尔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回顾基因和染色体的基本知识,导入孟德尔定律的学习。
- 知识点:基因的概念、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2. 孟德尔定律的基本原理:- 知识点: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组合定律、基因表现定律。
- 教学要求: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强调定律的适用条件和作用。
3. 遗传概率的计算:- 知识点:概率的基本概念、遗传概率的计算方法。
- 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遗传问题。
4. 遗传图谱的绘制:- 知识点:遗传图谱的概念、绘制方法。
- 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动手绘制遗传图谱,加深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
5. 实际例子的分析:- 知识点:运用孟德尔定律解释实际遗传现象。
- 教学要求:选取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孟德尔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1.1 分离定律课型:新授型课时:一课时年级:高二年级一、教材分析《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
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教师活动】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学生活动】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相关概念。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于科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 师生互动: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知识讲解1. 讲解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案例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探究式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实验设计1.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设计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2.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体会。
第六节:反思与拓展1. 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总结实验中的不足和改进。
2. 教师进行拓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应用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考。
五、教学建议:1.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孟德尔 分离定律(学案)
第一单元遗传因子的发现——揭秘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运用【单元整体概述】自然界中遗传现象俯拾皆是,亲子代之间通过生殖把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子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例如人类的体态、相貌、气质,植物的花色、抗性等等。
遗传的奥秘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充满艰难曲折,又精彩绝伦。
直到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两大遗传定律。
两大遗传定律是如何发现的?你能依据这些规律推测人类性状的遗传吗?【单元学习目标】1.构建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阐明两大定律的内容。
2.运用两大遗传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任务课时单元整体认知结合整合课程文本阅读教材及相关内容 1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分析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明确分离定律假说-演绎的过程,并应用分离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问题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分析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明确自由组合定律假说-演绎的过程,并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设计实验鉴定栗色公马的的基因型【课标要求】说明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学习目标】1.研读文本,结合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用自己的话说出“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过程。
2.自主设计实验鉴定栗色公马的的基因型,并解释子代可能出现白马的原因。
3.分享交流从孟德尔成功的历程中得到的两点收获。
【学法指导】1.阅读整合课程文本P35第三单元“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的总体要求,研读P41“内容要求”、“重点引领”,明确第二章“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整体架构和重难点。
2.在研读整合课程文本的基础上,研读教材P2-P7勾画重点,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以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并分析假说演绎法的基本过程。
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1.1 分离定律教案 浙科版必修2-浙科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举例说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讲出分离定律中的相关概念〔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说出遗传规律中常用符号以及概念〔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孟德尔的分离规律实验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2.能力与方法〔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
〔2〕通过本次学习,学生能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性模拟小游戏,提高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疑问探究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重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显性相对性5.[教学准备]塑料筒2个,四色小球各10个,多媒体课件6.[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是按科学史的发展线索来安排的,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减数分裂的知识,认知上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会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论方法,能深刻体会到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某某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分析和推理,通过背景材料,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明白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及相关概念,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及其结果。
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讨论,突破显性相对性这一难点。
7.[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课题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一串的规律。
教师:同学们,谁知道这首小诗写的是我们生物史上的哪一位科学家?学生回答:孟德尔。
教师:对。
这首诗里所说的遗传规律大家也应该都知道了。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
《分离定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遗传与进化观理解分离定律的内容。
2.通过对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实验,建立类推理与演绎的思维。
3.通过对孟德尔实验的分析,根据初中所学遗传的相关知识,构建生物模型。
4养成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离定律的内容。
【难点】分离定律的实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显性因子用D表示,隐性因子用d表示;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解释是假说,但是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
以此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测交实验孟德尔用杂交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测交,高茎豌豆(Dd)产生配子分别是D和d,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只产生配子d。
测交后,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茎,34株是矮茎,这两种性状的分离比接近1:1。
验证了假说。
2.假说——演绎法读书指导教材,什么是假说演绎法,结合孟德尔的研究历程,说一说分为哪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3.得出结论请同学讨论总结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提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 )?A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B测交后代分离比是1:1。
C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如果想知道一个生物是否为纯种,可以用什么方法呢?(自交、测交。
植物可以自交,动物无法自交就用测交。
测交可以用来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
分离定律第一课时教案
遗传规律之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应该可以: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豌豆的特点、杂交实验的过程,掌握常见的遗传学符号含义2、通过分析,初步理解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容易成功的优点3、通过学习,理解掌握常见的遗传名词,增强学习遗传的兴趣和基本能力4、通过分析,总结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共性现象5、通过分析,学会用孟德尔的假说来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共性现象学习重点:总结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共性现象学会用孟德尔的假说来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共性现象遗传名词的区分和理解初步的建模思想如何突破“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学习难点:学会用孟德尔的假说来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共性现象你知道怎么样学本节内容吗?本节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能说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出杂交实验中出现的共性特点。
分析理解孟德尔提出假说,能利用假说解释分离现象。
了解一种遗传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追寻孟德尔的研究思路:发现问题-进行实验-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形成理论。
课前预习很重要,比一比谁掌握的更多1、豌豆特点:(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豌豆是授粉而且是授粉植物,在自然情况下,一般都是。
(2)、豌豆成熟后籽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
(3)、豌豆具有多个稳定、易于区分的。
2、杂交实验过程步骤:人工去雄—套袋—采粉—人工授粉—套袋(1)人工去雄的对象是。
为什么要去雄?什么时候去雄?(2)去雄后为什么要套袋?(3)采粉的对象是。
(4)人工授粉的目的是。
什么时机授粉?授粉后为什么还要套袋?(5)思考:如果是单性花之间的人工异花授粉,需要以上的全部步骤吗?3、整理本节教材中出现的遗传学名词:。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基础知识常用符号表示符号P F1 F2 ×♀♂含义学习过程:研究课题一提供材料一:分析孟德尔完成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平行杂交试验后,出现了那些共性特点研究课题二提供材料二:利用孟德尔的假说怎么解释豌豆杂交实验现象活动:目的:通过活动更好的理解孟德尔的假说,同时体会孟德尔的分析推理能力要求,用围棋代替孟德尔假说中的“遗传因子”,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活动过程:请同学们在下图()和中摆上围棋表示基因P:紫花X 白花()()配子F1 紫花()配子F2 基因组成()()()()性状紫花紫花紫花白花3 : 1课后思考和整理:②性状类 ①交配类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容易获得成功的原因有什么?3、整理遗传定律中的概念系统杂交:自交:测交:性状:相对性状: 。
《分离定律》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必修1遗传与进化】
第二节分离定律(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知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理解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和分离定律等概念。
3.认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4.通过介绍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介绍孟德尔所进行的植物遗传学实验过程和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努力探索,积极尝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3.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2.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遗传的认识曾经很肤浅,一些传统学者基本认同“混合遗传学说”,即具有黑与白性状的亲代在简单融合后得到了具有灰性状的子代。
但是,孟德尔等科学家观察生物的许多遗传现象后,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
其中,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子一代全开紫花,并不是亲代的紫色与白色融合后的“淡紫色”。
那么,你想知道孟德尔是如何研究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吧!【新知讲解】(一)孟德尔的简介【教师】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孟德尔的生平资料。
哪位同学能把你收集整理的孟德尔的生平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呢?【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孟德尔的资料。
【教师】给予肯定并进行总结。
(建议使用资源:【生物世界】孟德尔的生平简介)(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教师】孟德尔是从一粒粒小小的豌豆里来揭开了生命的奥秘,那么豌豆又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使孟德尔名垂青史呢?【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豌豆的花,讲述豌豆的花是两性花即雌雄同株,但豌豆花在未开放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受粉,即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的植物。
【学生】听讲,理解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的豌豆其后代全是纯种。
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教学案 浙科版必修2-浙科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1.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易于区分的性状。
2.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那么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的为隐性性状。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约为3∶1;在测交实验中,后代的表现型比约为1∶1。
4.纯合子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5.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6.显性的表现形式: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考试内容必考加试分离定律(1)孟德尔选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原因(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解释及其验证(3)分离定律的实质(4)显性的相对性(5)分离定律的应用(6)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与科学方法bbbaccbbbacc(7)杂交实验的设计 c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1)它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豌豆成熟后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且子代数目多,便于统计。
(3)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2.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基本方法确定被研究的相对性状,选择父本和母本对母本人工去雄:除去未成熟的全部雄蕊套袋隔离:防止外来花粉干扰人工授粉:雌蕊成熟时将父本的花粉撒在母本雌蕊的柱头上再套袋隔离:保证杂交得到的种子是人工传粉后所结的实验过程说明P(亲本) 紫花×白花↓F1(子一代) 紫花①P具有相对性状②⎩⎪⎨⎪⎧显性性状是紫花隐性性状是白花F2(子二代) 紫花∶白花比例接近3∶1③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④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1.举例说明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关系,如何判断两性状是否为相对性状?提示:身高是性状,高和矮是相对性状。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2. 熟练运用孟德尔分离定律进行遗传问题的解决;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遗传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通过看图和班级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会有不同的特征。
2. 引出分离定律: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反馈,导入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二、讲解(15分钟)1. 孟德尔实验:通过讲解孟德尔的实验内容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
2. 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原理:讲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包括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纯合和杂合等概念。
三、探究(30分钟)1. 实验设计:给学生一个实验场景,让他们根据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原理设计一组实验,解决一个关于遗传的问题。
2.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3.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科学思维分析数据,解释发现的问题。
4. 讨论结果:学生将实验结果和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总结(10分钟)1. 学生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的内容,总结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局限性。
2.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思维在解决遗传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练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科学思考题:布置一个开放性的科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实验探究和总结的方式,全面培养学生对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离定律教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分离定律。
2、举例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与分离定律的解释中所涉与的相关概念。
3、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4、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逐步养成怀疑、批判、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与分离定律。
2、教学难点: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三、教学方法:讨论举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七、板书: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杂交实验的取材——豌豆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解释
三、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测交
四、显性的相对性
八、作业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
基于科学思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1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释孟德尔分离定律所述现象;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以问题导入学生:你们是否知道物种的特征是如何遗传的?2.老师简要介绍孟德尔及其工作,引出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3.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你认为孟德尔是如何得出这个定律的?二、知识讲解(20分钟)1.解释孟德尔的实验:介绍孟德尔的实验材料和方法。
2.讲解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解释孟德尔在豌豆植物上的实验结果,说明事实和数据是科学思维的基础。
3.介绍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解释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定义和原理。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生物物种的特征,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这个特征的遗传方式。
2.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然后通过实验结果解释这个特征的遗传方式。
四、实验设计(20分钟)1.学生根据所选特征,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其遗传方式。
2.引导学生列出实验步骤和所需材料,并提供指导和意见。
3.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并记录所得数据。
五、数据分析和总结(15分钟)1.学生利用实验结果,对特征的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和解释。
2.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释实验结果和数据,并与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比较。
3.引导学生总结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基本原理和要点。
六、拓展与应用(15分钟)1.学生分组开展小组讨论,探索其他生物特征的遗传方式。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运用科学思维分析和解释真实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学到的东西有用吗?2.老师进行总结,强调科学思维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本课设计基于科学思维,通过讲解事实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Ⅱ)教学案 浙科版必修2-浙科版高一必修2生物教学案
第一节分离定律(Ⅱ)知识内容必考要求加试要求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验证 b b 分离定律的实质 b b显性的相对性 a a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与科学方法 c c课时要求1.阐明测交实验的设计目的,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弄清分离定律的实质。
2.辨别显性的相对性。
根据孟德尔提出的基因相互分离的假设,能圆满的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理论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是怎样验证他的解释呢?孟德尔提出遗传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的,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一种科学方法——“假设——推理〞法。
一、分离假设的验证1.分离假设的核心内容(即分离定律的实质)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2.分离假设的验证方法——测交法(1)实验原理将F1(Cc)与隐性纯合子(白花亲本cc)进行杂交。
隐性亲本只产生c型一种配子,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出F1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2)实验预期(3)实验结果:F1×白花植株→85紫花∶81白花,接近1∶1。
(4)实验结论:测交实验的结果与预期完全相符。
证明了孟德尔遗传因子分离的假设是正确的,从而肯定了分离定律。
杂交、自交和测交在遗传中各有不同的用途,请分析以下遗传问题:1.豌豆豆荚的绿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如何来确定二者的显隐性关系?答案用纯合的绿豆荚豌豆和纯合的黄豆荚豌豆杂交,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2.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如何鉴定该高茎豌豆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答案让该高茎豌豆自交,假设后代全为高茎豌豆,那么该豌豆是纯合子,假设后代发生性状分离,那么该豌豆是杂合子。
3.羊的白毛对黑毛是显性,现有一只白毛公羊,如何鉴定该白毛公羊的基因型是纯合还是杂合?答案让该白毛公羊和多只黑毛母羊交配,子代如果出现黑毛羊,那么该白毛羊的基因型为杂合,假设子代全为白毛羊,那么该白毛羊的基因型为纯合。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分离定律》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一生物《分离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分离定律”是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提出的基本要求。
本节教材的编写特点也适于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且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和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交流、探讨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是否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
第1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遗传现象符合“融合遗传”的观点?哪些遗传现象与“融合遗传”相矛盾?讲述:列举典型的实例,如不同颜色的牡丹花、桃花,黑毛羊与白毛羊等,说明生物的遗传不遵循“融合遗传”的客观事实。
设疑:在140多年前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为什么能揭示这一科学奥秘?组织学生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了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交流对孟德尔的初步认识。
讲述:结合学生的汇报,主要对孟德尔做以下简介。
①孟德尔自幼酷爱自然科学,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学习,孟德尔具有了杂交可使生物产生变异的进化思想,以及应用数学方法分析遗传学问题的意识。
②在实践中孟德尔选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连续进行了多年的杂交实验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实验。
③当时科学界开展对多种动植物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新研究方法,如从单一性状入手观察分析遗传结果;用前人从未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用过的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战传统的观点,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等。
设疑:豌豆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孟德尔最成功的杂交实验是豌豆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揭示生物遗传奥秘的?初步了解孟德尔在遗传实验研究中方法的创新、思维方式的创新、敢于冲破原有观念的精神。
结合图解,分析总结1.为什么用豌豆作实验材料,结果会可靠?2.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3.如何通过纯种间的杂交获得杂种后代?概述自交、杂交的概念。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优秀教案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学案考点一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与性状有关的概念(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例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人的色觉正常与色盲。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种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性状分离比①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显∶隐=3 ∶1;②测交实验中,测交后代中出现显∶隐=1 ∶1。
2与基因有关的概念(1)显性基因:又叫显性遗传因子,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高茎,用D表示。
(2)隐性基因:又叫隐性遗传因子,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矮茎,用d表示。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
如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与d是一对等位基因。
3基因型与表现型(1)概念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关系: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区别(1)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纯合子,如DD、dd;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但不同的纯合子杂交,后代为杂合子。
(2)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杂合子,如Dd;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后代中会出现一定比例的纯合子。
5遗传因子、性状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1-1)含义作用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①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递规律②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一起,得到新品种③显隐性性状判断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①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例②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测交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从而测定F1的基因组成①验证遗传基本定律理论解释的正确性②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子的鉴定正交与反交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的父方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的母方和父方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或判定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考点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及实质(1)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科版·生物学·必修一
§1.1 分离定律
课型:新授型
课时:一课时
年级:高二年级
一、教材分析
《分离定律》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方法、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并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实质,本课时主要讲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分离定律是三大遗传定律的第一个定律,既需要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归纳总结出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又是后续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较强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本章教学内容涉及前面相关的旧知识点较多,并且还提出了新的遗传研究方法和许多新概念,识记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跨章节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思路容易受到干扰,出现混乱。
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排列组合和概率的基础,抽象难懂的新知识会使他们在学习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3.阐明分离定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3.尝试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归纳、比较、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讨论孟德尔遗传实验中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式。
2.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3.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遗传图解的写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图片。
提问: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对黄皮肤黑头发的夫妇生了一个白皮肤白头发的儿子,这个新闻可信吗?
【学生活动】
预设:有人说可信,有人说不可信。
【教师活动】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从生活小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同时也突出了生物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基本理念。
环节二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约15分钟)
【教师活动】
过渡: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实验,并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却用了35年之久才让人们认同他提出的分离定律。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第2-3页,了解孟德尔这段曲折的科学探究之路,并回答以下问题: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思考问题。
预设: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教师活动】
追问:孟德尔做了很多材料的杂交实验,其中豌豆杂交实验的成果最为突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
预设:第一,豌豆是一种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授粉时无外来花粉的干扰,便于形成纯种,能确保杂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而且花冠的形状又非常便于人工去雄(剪掉雄蕊)和授粉。
第二,豌豆成熟后豆粒都留在豆荚中,便于观察和计数。
第三,豌豆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教师活动】
讲解:其中一个原因是豌豆有多个可区分的性状。
所谓性状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的形状等都是性状。
每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比如豌豆的花色有紫花与白花,这就是一对相对性状。
正是相对性状的巨大差异性,才使得人们能快速准确地区分豌豆的性状。
巩固:豌豆种子的圆滑和皱缩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学生活动】
预设:是。
具备相对性状概念包含的三个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种子的形状;不同类型——圆滑和皱缩。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孟德尔的生平,对分离定律的发现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教师通过豌豆杂交实验的成功引出问题:为什么豌豆杂交实验的成果最为突出?进而提出新概念——性状和相对性状。
知识结构层层递进,不断扩展。
学生较易接受。
环节三合作学习,深入探讨(约17分钟)
【教师活动】
交待在遗传图解中常用符号:
P——亲本♀——母本♂——父本×——杂交——目交
——杂种子一代——杂种第二代
给出显性性状、隐形性状和性状分离的定义。
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单因子杂交实验,讨论完请各小组派代表简要叙述该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
展示单因子杂交实验的动画。
接下来请同学们对该实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活动】
分组回答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师活动】
点评,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思维形成的整个过程中来,感悟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巧妙设计。
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单纯地讲授,活跃了课堂气氛。
环节四总结归纳,梳理思路(约5分钟)
【教师活动】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
预设:知道了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
继续追问: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用遗传图解来表示你所了解的分离定律,其他同学在下面自己画。
【学生活动】
画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
点评学生所画的遗传图解,并根据遗传图解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内容。
七、板书设计
§1.1 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生平介绍
二、杂交实验的方法:假说—试验验证—理论
三、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显性性状:F1表现出来的亲本性状
性状
隐性性状:F1未能表现的另一亲本的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性状分离:杂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的现象。
四、分离定律的遗传图解
P紫花×白花
F1 紫花
F2 紫花:白花
3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