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高教版】4

合集下载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课《我很重要》ppt课件1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课《我很重要》ppt课件1

3 .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我很重要”之前,作者先介绍“我不重要”的观点,有什 么好处?
欲扬先抑,表达了对社会僵化思想的不满,喊出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
(2)第7~15自然段 每四位同学组成一个互相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①自由朗读第8~15自然段。
②在这几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阐述“我很重要”的?作者有 哪些“我很重要”的理由?
第三部分(30—40:“我对自己小声说。”至最后):激励自信心,肯 定自我很重要。
五.品读·揣摩
第1~6自然段 1. 为什么“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
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2. 这部分有很多个“不重要”,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个“不重要”,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有很大联系。 我国是一个讲究谦虚的国度。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求突出别人和集体, 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和熏陶。 如果有一个人反其道而行之,别人会投来异样的目光,视此人为异类, 并且可能会受到“群起而攻之”的“待遇”,正所谓“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或者叫做“枪打出头鸟”。
(3)品读第16~29自然段
1、同学们,这部分有好多精美的句子,请找找看,找到后,分析一下句子的修 辞特点和意思。
例如:
①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 平洋为之涨潮。
(夸张,写出父母的伤悲。) ②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 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总结:作者多角度阐述“我很重要” 的依据,用“我很重要”这条红线 把文章这部分的语言像颗颗珍珠一 样串连起来(一线串珠)。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我与地坛(节选)》教学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我与地坛(节选)》教学PPT课件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无人看管 沉寂

蜂飞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并 不 衰
露珠滚动

草木竞长
比喻 夸张 拟人 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最初几年:我对生命的思考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 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 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 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yù tiē
熨帖

宿命
gèn gǔ
亘古
整体感知








“我”、地坛、母亲之间有什么联系?
探究文本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
一开始“我”在地坛中看到了什么环境?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 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 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 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 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徜徉十五年:我对生命的思考
落日的灿烂 雨燕的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和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太阳,雨燕,孩子的脚印,古柏,草木泥土的芬芳,
落叶的歌舞与气息让我感到:最博大与最精深,最沉静与
生 命
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
后来我为什么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职业模块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一、目标定向(一)学习目标1.感受和品味诚挚、朴实的语言表达。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学习面对挫折,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1.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法。

(三)学习难点理解和学习作者面对挫折自我感悟提升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二、基础夯实(一)导入新课人人都希望一生平安,但谁敢保证一生平安呢?又有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说人生更多的是不如意,不顺利,不成功。

那么,怎么才能进行转化、升华呢?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会给我以启发。

(二)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

21岁双腿瘫痪,开始轮椅生涯;30岁患肾病,悉心从事写作;47岁确诊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逝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共350万字。

成就:以文学表达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史铁生名言1.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4.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四)写作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高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目录(职业模块、财经、商贸及服务类)

高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目录(职业模块、财经、商贸及服务类)

高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目录(职业模块、财经、商贸及服务类)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目录第一单元自知与自强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阅读与欣赏教学建议一我与地坛(节选)二人格是最高的学位表达与交流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接待写作应用文会议记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关于练习第二单元责任与义务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阅读与欣赏教学建议四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五最后的常春藤叶表达与交流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洽谈写作应用文说明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关于练习第三单元人生与创造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阅读与欣赏教学建议七沁园春·长沙八我的早年生活表达与交流教学建议口语交际答询写作应用文广告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关于练习第四单元职业与理想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阅读与欣赏教学建议十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十一绝品表达与交流教学建议口语交际协商写作应用文策划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关于练习五单元敬业与乐业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阅读与欣赏教学建议十三一张诊断书十四跨越百年的美丽表达与交流教学建议口语交际解释与致歉写作应用文求职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关于练习第六单元关爱与和谐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内容分析阅读与欣赏教学建议十六再塑生命的人十七那一年,面包飘香表达与交流教学建议口语交际应聘写作应用文应聘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关于练习。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作者要想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且还是“总是”去?用原文的回答。(“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9、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读。
7、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8、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6、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更加动人。也更自然。
(二)分组概括母亲的形象
明确:2、3、8段。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三)思考讨论

第一专题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

第一专题  第1课  我与地坛(节选)

参考答案:
段落 景物
“剥蚀的琉璃”“淡褪 的朱红”“坍圮的高墙 3段 ”“散落的雕栏”“苍 幽的老柏树”“茂盛的 野草荒藤”“散发着沉 静的光芒的夕阳”
特点
“我”的感悟
从地坛的沧桑变 ②______________
化中,看到了人生 ①______ 古老、 ________________ 荒芜、冷 ________________ 的真相;在满园沉 ________ 落、沉寂 ________________ 静中,看到自己, ________
参考答案:经历了四百年的风风雨雨,地坛已褪去了往日 的荣耀而变得荒芜冷落,这时“我”也忽地残废了,整个人失 魂落魄,需要一个精神栖息地,所以作者说“我”该来了。
2.第 4 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易混辨析 1.反应 vs 反映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 课本 ,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 原句 反应 。 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_____
“反应”表示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应对。作动词时,不 带宾语;“反映”表示对上级或有关单位申诉意见、报告 辨析 情况,也指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客观事物的实质,作动词时 ,可带宾语。一般说,“反映”是主动的,“反应”是被 动的。 反映 日极力响应美遏制中国政策。日本不 东海动态_____ 即境 反应 能逼迫美国扩大对日本的 断挑衅,希望中国的过激_____ 活用 既有安全保证。
三、从名言中积累 1.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 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张海迪 ——卡耐基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第一单元第2课《我与地坛》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服务类第一单元第2课《我与地坛》课件
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透出睿 智与机敏。
(2)物我对话,情景交融 文中的地坛,每一景、每一物,无不印记着作者对生命的反思与
体察,无不浸,它们亦是作者的思之所得。
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
正音正形
荒芜huāng wú
狼藉jí
坍圮tān pǐ 亘古不变gèn 捋胡须lǚ 瓢虫piáo
隽永juàn 熨帖yù tiē 恪守kè 蝉蜕tuì
猝然cù
意蕴yùn
余暇xiá 譬如pì
剥蚀bō shí
灼烈zhuó
窸窸窣窣xī sū
文本梳理
第一 部 分 走进地坛 感悟生命
正是这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 涌动,促使他与命运进行抗争,引发他对生命 的长久的思考。
地坛 废弃的古园
剥蚀淡褪坍圮 苍幽坦荡
蚂蚁 摇头晃脑 蜂儿 一朵小雾 瓢虫 忽悠升空 蝉蜕 一间空屋 露水 万道金光
我 残废了双腿
失魂落魄 理解意图
窥看心魂
看见自己 一个事实 落日 平铺 灿烂 雨燕 高歌 苍凉 雪地 脚印 猜想 古柏 苍黑 镇静 暴雨 草泥 灼烈清纯 风霜 落叶 坦然微苦
句子赏析
(2)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从出生的时候就都是注 定要死亡的,所以死就成了“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就 是,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 活下去的问题。当一个人能够 豁达地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 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 的时候,他当然就获得了坚强 活下去的自信。
3.作者的母亲是怎样体谅又关心照顾自己儿子的?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 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 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 儿子不声不响摇着轮椅走向古园的孤独举动 在母亲心里引起了不祥的预感,母亲常常是在不 伤及儿子自尊的情况下看护着他,用深沉的母爱 理解儿子的一切。“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 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 印。”

高教版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 服务类 《我与地坛 节选 》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 职业模块 服务类 《我与地坛 节选 》ppt课件
❖ 明确:正是母亲的行动,使作者在她猝然去 世后,进行设想、体会。
3、文中第二节有一句话“只是在她猝然去世 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设想”对 刻画母亲有 Nhomakorabea么作用?
明确:这种“设想”无论对写作对生活都很有启发。 能作这样的设想,才能充分理解母亲的爱心。如果仅 仅写母亲帮我上轮椅车,目送“我”上地坛,到园中 来找“我”那还不足以表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都历尽沧桑。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 基础。
整体感悟
思考:
1、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 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母亲 2、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 是……?
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 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 怎样的难题。”
提问:作者在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 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 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 怎样的关系?
❖ 明确:
❖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 望的过程。
❖ 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 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 作家的心灵以强烈的震动。文章中的地坛概括地说, 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坛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 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 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用文中的话即为: 荒芜但并不衰败。
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
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 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 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 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合欢树》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高教版】4

《合欢树》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高教版】4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4
谢谢欣赏!
2019/8/9
教学资料精选
25
聊起合欢树
为我治病 早生华发 不在人世 去世多年
2、合作交流
1 提问:课文描述了母亲给 “我”治病过程 中的哪些细节?(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1)“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肖像描写) (2)“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打
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
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炙”。“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呵护关爱
痛悔
回避

编者语
• 要如何做到上课认真听讲?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45分钟如何保持时时刻刻都能认真听讲不走神呢?

1、往前坐

坐的位置越靠后,注意力就越难集中。老师不会注意到你的事实可以让你不再紧张,放心去做别的事情。坐在后面,视线分散,哪怕你是在看老师,如果有人移动,你的视线就会飘到那个同学的后脑勺上去,也就无法集中注意力。 而且,坐在后面很

2、不要看书,要看老师的眼睛

只要老师不是在一味地读教材,那老师的“话”就不可能和你低头看着的教材上的“文字”一致。头脑聪明的学生,也许能做到既集中精神听老师的话,又集中精神看眼前书上的内容。可是实际上大部分的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

认真听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上课时间无条件地“往前看”,上课的时候看书往往很容易开小差。摒除杂念,将视线从摊在眼前的书上移开。老师讲课的时候只看前面,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嘴里说出来的话,那才是认真听讲的态度。
思考:文章先后写了哪些人和物,作者想借 此表达什么主题?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课《我很重要》ppt课件2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1课《我很重要》ppt课件2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 因为,我真的很重要
因为我很重要,所以——
• 我提什么要求你都得满足我 • 我讲的话就是“圣旨” • 我的利害得失是一切的出发点 • …… ……
• 我会爱惜自己 • 我会好好活下去 • 我不会随意离开自己的岗位 • 我会努力承担责任 • …… ……
讨论
• 强调“我很重要”与“我最重要”甚至“惟我独尊”是否相同, 为什么?
• 链接1:沉痛地告诉大家.doc • 链接2:贴在BBS上的.doc
• 我,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我无法捉摸, 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却在于我自己掌握。我
郑重许诺:绝不辜负生命
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加重要?
• 在家里,你是唯一或约等于唯一,但你是否重 要?是否被需要呢?(家人对你是否有心理期 待?你是否能给家人带来别人带不来的快乐?)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高教版】中职【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4课《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教案

【高教版】中职【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4课《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教案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教案教学目标能够说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卡尔·马克思(1818—1883 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 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投身于政治斗争,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不断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1847年和恩格斯一起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他们的学说,深刻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指南.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马克思一面组织和领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于1864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一面进行大量写作和研究,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于1867年发表《资本论》第一卷.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期间,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写了《法兰西内战》,深刻地总结了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883年3月14日病逝于伦敦.其著作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二.写作背景1835年8月12日,就读于特里尔中学的马克思完成了他的中学毕业考试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阅卷老师批阅后,评论道:“思想丰富,精采有力,值得赞许”,校长威登巴赫读后也赞扬:“此文以思想丰富和结构严谨而引人注目. ”这年,马克思只有17 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规划和设计.他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三.导入课文十六七岁应是尝试规划人生、设计人生未来方向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若干原则,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四.研讨课文1. 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应考虑哪两方面的问题?明确:怎样选择职业和选择怎样的职业.2. 马克思认为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是什么?明确: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3. 马克思认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冷静地研究所选择的职业? 明确:在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短暂的热情的情况下.百度教学、应有尽有4. “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这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所选职业超越体质的极限.5.马克思提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应遵循哪几个原则?明确:有尊严、深信正确、能提供广阔场所的接近完美的境地.6.马克思为人们选择职业指明的主要方向是什么?明确: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7.马克思自己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明确: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这其实是他在十七岁向社会发出的职业理想激情宣告.五.质疑探究1.写作思路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文章开头,马克思谈到选择职业时,“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深层考虑,我们有必要找出鼓舞的来源.接下来,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若干因素,即容易让我们在职业选择时产生鼓舞的若干因素,它们是虚荣心、名利欲、幻想、亲人朋友、社会上的关系、体质、自身能力.把这些因素都考虑清楚后,再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如果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这份职业.最后一部分,马克思谈自己的职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及自己的职业选择.马克思在谈了对青年选择职业有影响的若干因素后,又对尊严的职业和职业选择一旦失误所造成的后果进一步作了阐释并对正确选择职业后对自身的影响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谈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基本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在文章的最后,马克思以他十七岁的年龄为他自身的职业选择作了激情的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献身.2.重难点阐释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两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个方面,马克思谈的是怎样选择职业的原则.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谈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个人喜好、身体条件、自身能力.在个人喜好因素中,虚荣心最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幻想,以为自己所选职业是自己真的受到了鼓舞后的选择,其实不然,“鼓舞”的背后是虚荣心让我们对某种职业产生了短暂的热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对待,马克思在文中说,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了它的困难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这个时候我们才应该选择这份职业. 在身体条件因素中,马克思坚持青年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在个人能力因素中,马克思强调青年应该在正确估计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在马克思看来,对这三个因素的重视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职业选择的方法原则.第二个方面,马克思谈的选择怎样的职业,这一原则体现了对职业选择的价值追求.在这一方面,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从文章最后的激情宣告中,我们知道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应如何尝试去设计人生、规划未来,选择我们的职业?十六七岁的年龄应该是尝试规划自己的人生、设计自己的未来的时候,马克思说: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以十七岁的年纪谈了青年必须认真考虑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职业选择必须考虑的若干因素以及自己职业选择的初步方向.在与伟人的对话中,我们应该尝试着考虑自己百度教学、应有尽有一生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六.小结本文富有激情和理性,文章逻辑性强.作者先谈怎样选择职业,再谈选择怎样的职业,然后谈自己的职业选择原则及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每一部分,行文中都能让我们看到作者思考的缜密和思想的睿智.七.作业根据你的个人实际,请为你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作一个设计,并请说出选择这种职业的理由.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缜密的思考和睿智的思想.2、规划人生,设计未来思考自己的追求,对自我生命存在价值不断拷问.二、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三、教学时数: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十六七岁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同学们应该好好学习,尝试规划人生设计未来.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来思考自己的追求.下面是当今最热门的几种职业:房地产经纪人、注册会计师、项目管理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电子商务师、网络工程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将来会选择哪种职业,为什么?(二)作者简介: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市.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哺育了世界西方和东方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恩格斯语).(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明确:百度教学、应有尽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在文中把相应的语句画出来,并概括出要点.(1)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第二段,虚荣容易让人丧失理智,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安排;第三段,职业不是用来炫耀的;第四段,不要用幻想把职业美化.这几段的中心就是要理智选择,务必克服虚荣心.板书:克服虚荣心(2)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作者还提出体质与选择职业之间的关系.超越体质限制,我们会垮的.恪尽职守而不顾体弱地努力工作固然可敬,但我认为最不可仿效.较好的是二者能够相匹配,如果体质略有赢余,那就更好了.板书:体质.(3)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力”,不仅指体力、体质,还指能力.能力不胜任,就会妄自菲薄.前提是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板书:能力.(4)明确:作者提出要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问:这种尊严与前面提出的虚荣心有何不同呢?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强调独立性和创造性.虚荣心则不同,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理智已经无法支配”,只能靠幻想安排了.板书:尊严.(5)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问:文章中有一段非常明确地总结出当具备了相应的条件后,“就应该选择它”,原话是怎么说的?这是针对我们自身而言的,-那么,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什么问: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原话是——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板书:造福人类.百度教学、应有尽有教师总结:马克思以自己十七岁的年纪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宣告:要为人类的幸福而献身.青春的激情与深刻的理性在这里交融.2、再读品味:前面我们讲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原则,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后明确:在谈选择怎样的职业时,马克思主要提出了选择有尊严的职业、深信其正确的职业、能为我们提供广阔场所的完美境地的职业等原则.其最终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所向往的职业是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四)、活动体验:参见书后活动体验第3题,让学生自己填写并讨论交流.五、作业:请同学课后思考并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设计.板书设计:提出问题:青年择业应考虑什么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分析问题:怎样选择职业解决问题:选择怎样的职业百度教学、应有尽有。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我与地坛课件 图文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四册教案系列我与地坛课件 图文

①指文中的“我”。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②“一切”指所有 能够促使“我”认真思考人生意义,促使“我”认识 不断转变的条件。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③在这没有人来 搅扰的沉静的环境中,一个人可以冷静地思考,可以 从更为广阔的角度看到时间上的流逝,历史的变迁, 可以看清一个人在历史的发展中应处的位置。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说作者在春天的地坛里没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没有
依据。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这是一句带有总结性
的语句。
虽然身陷残疾,但这座古园让“我”获得了对生命的 理解,使“我”重新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命运,犹如重生一 般,因此作者讲“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此外,节选部分 删去了原文的第二节,作者之所以“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还在于这一节所写的对母爱的感受。
6.“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这句话出 现在文末,具有什么作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上页
下一节
回目录页
提示
在作者的心目中, 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 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 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提示
④地坛的破败景象, 更衬托出“我”在“残废了双腿”后的最初一段时间 里的悲苦心情,这种破败景象与“我”的心情相合, 这正是“我”最初愿意到这里来的重要原因。
返回 回目录页
提示
①作者说园子并不 衰败,是根据上面对“蜂儿”“蚂蚁”“瓢虫”等的描写,作 者笔下的这些小生命都是充满生机的,整个园子有了 生机就不显得衰败了。
①这是作者对生命 的理解和感悟。在经历了截瘫及孤独的痛悲之后,作 者从地坛的一草一木领悟了死的真谛:死是一种人生 的必然,就像生一样,作者从“死亡的陷阱”中逃生, 走出了死亡的阴影,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经历 了“死亡”将使他更加珍惜生命,这样,作者便坦然 了:他将笑迎必然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4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节选)》课件46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②从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而认识自己)
1、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
段落
一朵小雾稳 稳地停在半空……寒 寒窣窣寒寒窣窣片刻 不息。
①竞相生长,充满生机。
②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因此就不该抱怨:虽残疾,却不应该生活颓废)
1、“我”为什么要去地坛?
2、“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缘分?二者有何相似点?园子荒芜冷落,而“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 怜,两者都历尽沧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 找不到了。
被人记起。荒芜冷落被人遗弃的古园
……一座废弃的 古园, ……园子 荒芜冷落得如同 一片野地,很少
3、对于这三个问题,作者是否在原文中找到了答案?
PART-03细读文本
段落
景物
特点
“我”的感悟
第 3 段
剥蚀的琉璃、淡褪 的朱红、坍圮的高墙 、散落的雕栏、苍幽 的老柏树、茂盛的野 草荒藤,以及散发着 沉静的光芒的夕阳。
①古老、荒芜、冷落、沉寂,是一个“宁静 的去处”
失魂落魄被社会遗弃的人
地坛
3、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在地坛中思考了三个问题? 分别是什么?
答案一:“一个人,出生了,这 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 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 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答案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答案三:“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 多久。”
《我与地坛》:
PART-05课外延伸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者:史铁生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 个小山村儿——清平湾。那儿只有黄土,不见平坦的塬地。洪水年年 吞噬,塬地总在塌方,顺着沟、渠、小河,流进 了黄河。从洛川再往北,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 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清 楚 。(写环境有地域性。沟壑纵横,全是山端,植被 稀疏,是陕北地貌特征。)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 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就好喽。破老汉总是笑笑 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

02 教学课件_我与地坛(节选)(第1课时)

02 教学课件_我与地坛(节选)(第1课时)
特点: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因为其间的动植物展现出蓬勃生 机。
4.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 临的节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对“死”的搁置,意味着对“生”的珍视。对生与死的 思考有了答案,于是“我”便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磨 难,视“死”如“节日”,从而获得活下去的信心。
6. “ 那时她的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 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 变化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歉疚与忏悔,因为当时作 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着想,甚至来不及 体会母亲的痛苦。
从“我”到“她的儿子”,说明作者是从旁观者的角 度对自己当时的做法进行了否定。
7.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 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 痛苦。她不但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还要随 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 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8.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是为了表现什么?
作者插入“我”与作家朋友的对话,由作家朋友的写 作动机引出“我”自己的创作动机。由作家朋友为母亲着 想的一番话引出自己的想法,为当时不能为母亲考虑而自 责。
9.品味“上天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沉痛悼念。母亲的悲苦 太深重了,所以说上天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 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作者也只能以 此无奈地安慰自己。
1.读一读加点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窸窸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 (2)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3)急于求成:急着要取得成功。 (4)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ppt课件1

精选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ppt课件1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 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 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 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 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 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 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 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 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 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 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 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谢谢!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课文研讨
• 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启示?
• (地坛)古园 荒芜,不衰败
•我
残疾,不颓废
• 应该顺应自然,不应消极
拓展延伸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 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 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 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 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ppt课件2

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服务类)第1课《我与地坛(节选)》ppt课件2

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
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
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 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 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 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 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 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 活得最苦的母亲。"
史铁生面对这些微小的生命个体,他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 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 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最后一幅画面
(六个譬如) 谁能概括一下这处景物特点及它给作者的启示呢?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生命的永恒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 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 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 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
史铁生
走进作者
我思故我在 ——地坛里的生命哲学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 安插队。21岁生日那天,因腿疾住进医院,从 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 转向写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 授及其夫人》,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 平湾》,一举成名。《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 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作品以关注人 生的独特主题和风格引人注目。主要作品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 》、《插 队的故事》、《务虚笔记》、《夏日的玫瑰》、 《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 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祗 (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 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15个皇帝 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明朝 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 坛举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 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 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作 方泽坛。嘉靖13年(1534年), 改叫地坛。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
无意中进入地坛,作者徘徊流连于其间就是15年。地坛 以它独有的魅力,在静默里接纳了他,给了他生命的暗示。面 对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他思考了,是苦苦究原的那种:身体 残疾了,生命是不是就该结束?残疾的人,为什么要出生?已 经是一个事实的时候,人该怎样活?如果说沧桑的园帮他解决 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后面的两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解读古 园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人伴随于左右,那就是 他的母亲。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 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 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 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熨帖而微苦,作者咀嚼的不光落叶的味道,在心魂终于 归宿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荒园已经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15年守望,一朝度化!我们隐约听见了在旷茫的宇宙间,一个 辗转的生命在春天的叶尖上发出的关于生命的呼唤!再于细微 处品读,我们又感受到了一些迷茫、一些伤感。荒园没有解决 的问题,留给了另一种伟大——母亲。 可以说,如何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本篇思想的核心。明于此, 便有了一把解读这篇散文的钥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样的开头,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 打下了基础。
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自身情况)来到地坛的?
• 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 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 找不到了的时候。
阅读第3自然段: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 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 “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 太 阳 ……” 地 坛 “ 剥 蚀 …… 淡 褪 …… 坍 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 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 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 “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 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 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 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 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 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 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可提示学 生逆向思考)
霍金,因病被禁锢 在轮椅上达20年之 久。却被誉为继爱 因斯坦之后最著名 的科学思想家和最 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家。
罗斯福,腿 有残疾,连 任四届美国 总统,为世 界和平作出 重要贡献。
张海迪,著名的 作家、翻译家。 5岁的时候,因 患脊髓血管瘤造 成高位截瘫,身 残志坚,被誉为 “当代保尔”。
• 6、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 文原文回答。
•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 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 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 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 刻。”
• 7、再回头看看前面的那个“遗留”的问题(怎么 活),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 5、作者与作家朋友谈到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时,认 为朋友的想法过于简单天真了,联系作者发表第 一篇小说后的想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 明确:通过对比突出母爱的伟大,突出了母亲苦 难的命运,也加深了作者痛楚、自咎、思念的情 感。第五段,这些苍凉的文字来自心灵深处,没 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这样凝重苍凉的文字 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动 的热流。
在园中景象的感召下 作者对于死的理 我开始长时间地思考: 解是怎样的?
(读第6段)
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 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 么结论?
• 明确:1、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 是就此一死了之?2、我为什么要出生?3、怎样活。地坛帮他解 决了前两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他精神跋 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 要的一个——他的母亲。
命运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 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 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 “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 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海伦·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社 会活动家。一岁零 七个月时,失去了 视觉、听觉以及说 话的能力。
感悟: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
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
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
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 “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 明确:生命的暗示
• 10、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在最后一段有 一句形象的表述?
• 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 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11、在这些“想到”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文的最后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 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 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我们怎么来理解这 些“脚印”“车辙”“我”“地坛”以及“母亲” 的关系?
•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对我姓 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去 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 ——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
小结:
海德格尔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痛 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 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 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 自由,变成‘诗性的存在’。”
• 明确: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 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就如 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的启示一样,在作者的 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了一体,和作者的坚 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 明确: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这正是回 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 8、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为什么这样写? 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 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 思想感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 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侧面 烘托出母亲对我无言的爱与支撑。
感知课文的第二部分
问题1:文中写了母亲的哪些行动,体现了母亲对儿 子怎样的感情?
每次我要去地坛时,她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车……
母亲对儿子的理解
送我出门,经常去找儿子……
母亲对儿子的担忧
• 1、在第一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 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 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给母 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 意味。
史铁生
地坛
占地37.4公顷
地坛现状
作者简介:
•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 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 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第7段,作者的思考有了怎样的变化?
作者的视野转向怎样活的问题。 • 在这个问题上,地坛给了他怎样的启示? • 原文中找答案
5.齐读六个“譬如”句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 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 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残
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 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 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如何理解地坛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 地坛已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景物描写的作用
•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 • 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
萧煌奇
作业
• 将你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要求不 能少于5句话。
第二部分

研读第二部分,体验母爱。
•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 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 第1节为过渡段。
• 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 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 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重点鉴赏,第一部分:
• 第一部分,走进地坛,感悟生命。 •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 • 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阅读1-3段:作者为什么说与地坛有 “宿命”?
• 一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 “越搬离它越近”;二是园子荒芜冷落,而 “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 两者都历尽沧桑。
• 明确: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 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 母亲。
• 4、读“有一回……”(第3自然段)一段,体会其 中的意味。
• 明确: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 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 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 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 系?二者有何相似点?
地坛
“我”
……一座废弃的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
古园,……园子荒芜 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
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
很少被人记起。
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被人遗弃的古园
被社会遗弃的人
同病相怜
读第3、5两节,思考:地坛具有怎样 的特点?
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 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 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 对“世界”的解读。
• 《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 得人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作家史铁生以极 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今 天我们所共同探讨的这一部分,讲述所围绕 的核心就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 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 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 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正是在这 种情况下,那座古老的荒芜而不衰败的地坛 最终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 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 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 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 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 默默支撑的忍耐。
•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 答。
• 明确:“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 3、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 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