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7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积累并运用“又--又--”,AABB式词语。

3、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4、知道小猴子下山交给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体会小猴子最终一无所获的原因,知道小猴子下山交给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教学方法教法:引导法(创设情境、点拨思维、激发参与、图文结合)学法:朗读领悟、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复习感知1、PPT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呀出个谜语让你们猜猜看看谁最聪明,请看屏幕“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猴子下山2、复习生字,ppt出示,摘苹果读生字词。

3、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1.自由读课文,找出“又~又~”式词语。

(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

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PPT 出示)(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

)(3)进行说话训练。

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

(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拓展: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并描述出来;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猴子的性格特点;4.掌握一些词语的发音和用法,如“沿着、跌倒、爬起、眼前、迷路”等。

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描述和理解;2.小猴子的性格特点;3.词语的发音和用法。

教学准备1.课本;2.黑板笔、橡皮;3.彩色粘纸、剪刀、笔、扇子、毛笔、纸张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儿歌、口胡、做体操等活动热身。

2.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并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看并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如山、树、小猴子等;2.让学生想想一个问题:小猴子为什么要下山?3. 新课呈现1.课前播放小猴子跳舞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小猴子的机智聪明;2.阅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强调词语的发音和用法;3.让学生跟读,模仿教师语音语调;4.完成课后练习。

4. 拓展1.辅导学生朗读课文;2.结合课文中小猴子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创作一篇寓言故事;3.分组活动,让小组以小猴子为主题制作手抄报;4.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寻找自然景观,并以毛笔写字的方式记录景观,如“青山绿树、晴空明月”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询问问题并表达观点,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猴子的性格特点,掌握一些词语的发音和用法,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作业布置1.回家后再次阅读并朗读课文;2.结合小猴子的故事情节,发挥想象写一篇寓言故事;3.自行寻找自然景观并以毛笔写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参考资料1.《小猴子下山》课本,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网络教学资源。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介绍教学目标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目标, 即深入剖析小猴子的决策过程, 理解并讨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以避免类似错误。
讲解
分解故事情节
逐一解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如小猴 子的行为、遇到的事物和其决策等, 以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分析决策过程
通过讲解和讨论,明确小猴子在故事 中的决策过程,如其对事物的认知、 目标的设定和决策的依据等。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学习态度、专注度、回答问题的 能力等方面,以评估学生的学习
效果。
小组讨论成果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内 部的交流和协作,促进学生对所 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小组讨论 的成果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和思维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案例分 析,并提交分析报告。通过报告 的内容、结构、逻辑等方面评估
详细描述:学生需要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决策分析,包 括决策的背景、目标、方案选择、执行过程等方面,进 一步理解“三心二意”行为的危害和避免方法。
详细描述:学生可以进行案例之间的比较,分析不同决 策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异同点,加深对正确决策的理解和 认识。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避免“三心二意”的行为,并写
讨论
分组讨论
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如贪婪、决策、目标和 后果等。
思考避免错误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类似小猴子的错误,提 出具体的建议和策略。
案例分析
小组分析案例
学生小组选择或自编与故事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如贪婪导致失败、不合理决策 的后果等,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目标意识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小猴子 下山”为题写一篇短文,培养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回顾故事内容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总结故事寓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的目的和内容 作业的形式和要求 作业的评估和反馈 作业的改进和提升
汇报人:
拓展延伸
故事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意义 角色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行为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学习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运用技巧 想象与创造: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
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原因。 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有始有终”的道理。
汇报人:
目录
知识与技能
认识“猴、结”等 12个生字,会写 “空、他”等6个 汉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理解课 文内容,知道小猴子 下山空着手回家的原 因。
懂得做事要有明确的 目的,要有始有终, 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 槌,将一事无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故事情节,引 导学生理解“小猴 子下山”的故事寓 意。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讨论、角色 扮演等,帮助学生深 入理解故事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互动,提高他 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 的问题,培养他们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 之情
引导学生懂得做事要有恒 心和毅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珍惜劳动成果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公开课精品教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让学生来猜测这是什么动物。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的内容,询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小猴子在上一节课中做了什么事情。

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一节课的主题——《小猴子下山》。

二、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含义。

老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课文一起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动作词的含义,例如“掰、扛、扔、摘、捧、抱”等,可以通过动作演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图文结合,理解故事情节。

老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然后让他们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四、推断故事结局,明确目标。

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并让他们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的重要性。

五、课堂练,巩固研究成果。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堂练,例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情节,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故事情节等,来巩固他们的研究成果。

六、课堂总结,梳理知识点。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1.今天我们班迎来了一位可爱的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要你们能准确地读出这些词语,它就会出来跟大家见面。

2.出示以下词语:掰下、扛着、扔了、摘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1)全班一起读出这些词语。

2)分组认读这些词语。

3.在课件上展示一张猴子的图片并问:“你们看,它是谁?”(小猴子)然后揭示课题《小猴子下山》。

4.质疑导入:小猴子下山去了哪些地方?它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复,巩固已学知识,并为研究新课做好铺垫。

再通过课件展示猴子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课文18《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课文18《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

18 小猴子下山【教学目标】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会写:非、常、进、空。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识字认字。

1、询问属相,猜老师属什么,要有依据。

2、引出课题。

板书“猴”,齐读。

平时常说公园里有一只——猴子。

板书“子”,标拼音,读。

3、板书课题,指导朗读,两个词语,中间略停顿。

4、听老师讲故事。

(边讲边出示,一个字一个字出示)5、猜猜故事结果?板书:结果。

6、出示故事的结果。

7、读生字。

8、小猴子一边走一边忙,看图看看小猴子做了哪些事。

(掰玉米讲解:掰。

你扛过什么?你摘过什么?做个动作:捧着书。

还可以追什么?做“蹦”动作。

9、齐读这些要会认的字。

10、这些字和什么有关?老师做动作,你猜是什么字?这些字和什么有关?认读多音字:结果。

二、朗读课文。

1、自由读文。

2、这篇文章有几幅图?有几段话?3、请五个同学读。

三、学讲故事,拓展练习。

和老师一起讲故事。

老师出示上句,你讲下句。

四、讲故事1.讲清楚小猴子分别来到了哪些地方。

(1)先看着插图说一说:小猴子分别来到了哪几个地方?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往回走的路上回家的路上(2)带上数量词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一块玉米地一棵桃树下一片西瓜地里。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一说:这些地方,有什么,是什么吸引了小猴子。

(1)用上课文中词语说一说。

(2)跟着老师读: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2.讲清楚小猴在这些地方分别干了什么。

(1)结合插图说一说。

(2)教师导,学生读。

导:在玉米地,小猴子……读:掰玉米扛着玉米往前走在桃树下,小猴子……读:扔玉米摘桃子在西瓜地里,小猴子……读:扔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路上,小猴子……读:抱着西瓜往回走扔西瓜追小兔3.借助插图,按照“地点——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这样的顺序,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将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意丰富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小猴子在下山的过程中,不断看到新奇的事物,因而放下手中已有的东西去追求新的目标,最终却一无所获的故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从小猴子的经历中吸取教训,明白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

教学难点1. 理解寓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认识到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

2. 词汇掌握:学生对课文中的新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 词汇卡片:用于辅助学生学习和记忆新词汇。

3.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角色扮演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通过朗读、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新词汇。

3. 巩固: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拓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寓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专注和坚持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故事《小猴子下山》2. 关键词汇:山、水果、选择、后悔3. 故事结构:引入、发展、高潮、结局4. 寓意总结: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能见异思迁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家长监督孩子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流利度和理解力。

2. 词汇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课文新词汇的掌握。

3. 思维导图:绘制故事思维导图,梳理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参与程度,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黑板出示词语。
一块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一棵桃树 又大又红 摘 捧
一片西瓜地 又大又圆 摘 抱
一只小兔子 蹦蹦跳跳 追
2.看看板书,讲讲故事,再演演动作。
3.结果怎么样了?
二、揭示主题
1.出示图。原先,小猴子的手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可是现在却两手空空,看看小猴子的动作,猜猜小猴子心里会想些什么?
5.指导写“进”、“空”。
提示书写顺序:先里后外,先上后下。
6.师范写,生练写,师生评议。
板书
小猴子下山
掰 摘 摘 追
玉米 桃子 西瓜 小兔子
扛 捧 抱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ppt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18 小猴子下山
年级
一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备课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课文以“小猴子下山”为线索,描写了一只小猴子下山后得到了许多好吃的,最后却一无所获的故事。课文通过简明的故事,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懂得要一心一意,珍惜眼前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复习上节课生字,继续学习剩下的4个生字并书写。
3.师生共评。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小猴子带来一些生字,你会读吗?出示生字,开火车快速读正确。
2.出示“块”“往”“进”“空”,指名读。
3.指导书写“块”“往”。
指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宽窄,三看高低。
师范写:
块:提土靠上,撇捺舒展。
往:左窄右宽,左右等高,三横等距,下横最长。
4.学生练写,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评价。
2.揭示文章主题,创设情景,练习讲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完整、流利地说出故事。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因贪心而不断捡起物品,最终一无所获的故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回顾、主题思想的探讨以及寓言故事的特点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讲述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掌握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贪心的危害,培养他们珍惜现有、知足常乐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寓意,特别是贪心的后果。

2.掌握寓言故事的特点,如寓意、讽刺等。

教具学具准备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故事动画。

2.故事卡片,用于帮助学生回顾故事情节。

3.小组讨论表格,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成果。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故事动画,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故事,找出故事中的寓意。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寓意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探讨贪心的危害。

5.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故事情节。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如寓意、讽刺等。

7.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感悟。

板书设计1.《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2.重点:故事情节、寓意、寓言故事特点3.难点:理解寓意、掌握寓言故事特点4.教学过程:导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角色扮演、总结提升、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撰写一篇关于寓言故事的感悟,要求不少于300字。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提前了解寓言故事的其他特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动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猴子下山》的寓意,培养了他们珍惜现有、知足常乐的价值观。

同时,通过总结寓言故事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17《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小猴子下山》的第二课时,选自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

本节课的内容是延续上一课时的故事,通过讲述小猴子下山后的所见所闻,进一步学习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中初步了解了小猴子的形象,学习了故事中的生字词,对故事情节有了基本掌握。

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生字词,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1. 语言素养:通过阅读和理解故事《小猴子下山》,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素养: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分析小猴子下山的原因和后果,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人文素养:通过体会故事寓意,学生能够认识到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做事态度和习惯。

4. 合作素养: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互相交流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实践素养: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如朗读、表演、绘画等,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a. 生字词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下山”、“猴子”、“桃子”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例如,学生需要学会正确拼读和书写这些生字词,理解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b. 理解故事情节: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情节,包括小猴子为什么下山,他在山下看到了什么,以及他最后的选择是什么。

例如,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小猴子下山后看到各种水果,但他没有专心选择,最终一无所获的情节。

c. 体会故事寓意:学生需要从故事中体会到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故事中角色行为的正 确评价和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 感。
0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01
02
03
04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 投影仪等。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了解学生 对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
准备小猴子和其他动物的道具 或图片,增强学生对故事角色
角色扮演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 身体验小猴子的情感和行为。
课堂小结
内容回顾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再次强调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即不要轻易放弃,要学会坚持。
巩固练习
01
02
03
词汇练习
给出图片和单词,让学生 匹配。
句型练习
给出情境,让学生用新学 的句型进行表达。
的理解。
学生准备
复习第一课时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和生词。 准备纸、笔等绘画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提前预习第二课时内容,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猴子下山的故事,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小猴子下山都 带了哪些东西,又分别在什么时候丢掉了它们?
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
作业评估中,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 评分,并写出具体的评价意见。
情境导入
播放小猴子下山的小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新课教学
01
02
03
04
文本解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 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小猴子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0

小猴子下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0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一、导入1.上节课小猴子已经带着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着小猴子来学习这篇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

想要跟着小猴子下山看看,就要解决一路上的拦路虎。

小猴子下山之后去了很多地方,你能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排列出来么?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评:看来你对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很熟悉。

就让我们紧跟着小猴子,看看下山之后的他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吧。

二、新授(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过渡:话说,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他看到了怎样的玉米呢?“又大又多”。

谁来读好这个词?评:你读出了玉米的大、多。

我仿佛看见这样的一块玉米地。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词。

2.玉米长的这么好,小猴子看到了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这还不是一般的高兴,课文里用到了一个词“非常”,谁来给它找个近义词?(特别、十分、无比)。

让我们为小猴子高兴一下,读好这个词。

3.看到这么好的玉米,小猴子是怎么做的呢?你能不能找出小猴子的两个动作。

“掰”“扛”。

4什么是“掰”?老师这里有一只粉笔,你能把它掰断吗?(学生上台掰粉笔)。

像这样两只手用力的把东西分开就是掰(出示图片)。

看,小猴子左手握住玉米,右手握住玉米,用力往下一掰,玉米就拿到手了。

谁来边做动作读好这个词?评:我看出了你的用力。

看来你理解了掰的意思。

请女生一起掰一掰。

男生也来掰一个。

5.小猴子就这么掰了一个玉米。

一个玉米重不重?那为什么他不拿手里,而要扛起来呢?(请你注意小猴子的表情、动作。

那谁来扛着玉米走一走,感受一下?)评:是啊,扛着玉米走,显得神气十足、得意...6.让我们一起做着动作,一起读好这句话。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小猴子继续走啊走,它扛着玉米走到了一棵桃树下。

1.这次,小猴子看到又·又·的桃子呢?“又大又红”,读来读好这个词。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精品教案公开课

统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精品教案公开课

18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词朗读,掌握多音字“结”、“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抗扔摘捧抱”这些词,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简单复述故事,说出“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回馈,激趣导入1.同学们,动物王国上周开完了大会,小猴子一领到任务就下山啦!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只小猴子吧!谁来夸夸它。

(指名回答)可爱、淘气、顽皮、偷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了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学习“猴”字。

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提示:猴子是动物,所以“猴”字是反犬旁。

注意右部是“候”少了一竖。

再读。

2.小猴子下山前可是经过层层考验的,现在它也想来考考我们,有信心吗?第一关我会读猴子掰开抱着(读准确)摘下追赶(翘舌音)西瓜一块(三拼音节)满地进去(前鼻音)非常来往扛着扔下捧着蹦蹦跳跳(后鼻音)去掉拼音,还能读准确吗?课文中还有一些字,潘老师实在不会读,谁能来帮帮我?结、空(多音字辨析)恭喜各位同学,闯过第一关。

下面来看看小猴子为我们准备的第二关吧!看,小猴子做起了各种动作。

第二关我会认掰抗扔摘捧抱谁来读一读。

你发现了什么?(提手旁,与手部动作有关)能学着小猴子的动作来演一演吗?指名演,师领读短语。

掰。

用双手用力把东西分开叫“掰”。

摘:一个手就可以做到。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

(体积或长或大,稳稳的:玉米。

圆圆的西瓜不行。

)“捧”和“抱”: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很小心:桃子容易烂)。

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

(紧紧抱,怕摔:西瓜)扔: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这些动作还能和别的物品搭配呢,你会连吗?指名回答后齐读。

第三关我会说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小猴子除了教会我们这么多动作之外,还带来了这样几个词语。

谁来读一读。

《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瓜、进、空”3个生字。

2.通过动作演示等方式,正确理解“扔、摘、捧、抱、蹦”等词的意思。

3.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读懂故事内容,图文对照,尝试讲故事。

【教学重点】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字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新的生字朋友,一起来认读一下词语吧。

(PPT出示词语)猴子西瓜结果掰开扛着扔了摘果子捧着拥抱蹦跳追逐满足2.复习文意:课文第一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预设:小猴子下山了,它来到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板书:小猴子下山玉米地玉米又大又多掰玉米扛着走)3.导入新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一看小猴子又到了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词语游戏,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第一自然段内容的回顾,对本课继续学习的内容进行铺垫。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了解小猴子的所见和所做,根据课文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探究活动(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遇到了一只小猴子,跟随它的步伐,来到了玉米地里掰了玉米。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小猴子走到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2)交流第二自然段。

①找出小猴子看见的东西。

师: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特别高兴,掰了一个玉米就扛着往前走,他走到了哪里?预设:桃树下。

(板书:桃树下)师:小猴子在桃树下又看见了什么呢?预设: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板书:桃子又大又红)(出示词卡“又大又红”)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高兴吗?预设:非常开心;非常高兴。

②找出小猴子的动作。

师:小猴子这么开心,它在桃树下是怎么做的呢?预设:扔了玉米,摘桃子。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随文讲解,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生字,你还记得它们吗?2.引导学生说一说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教师适时指导。

(1)自读、教师指名读。

(2)全班齐读。

3.过渡: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并且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小猴子最后空手而归的原因。

板块二品读课文,了解原因1.师:现在,让我们赶紧跟随小猴子的脚步去玉米地看看吧!(1)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了解小猴子在玉米地的收获。

(2)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玉米地的情况。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又大又多”,感受玉米的茂盛。

“又大又多”写出了玉米的两个特点:一个是“大”,一个是“多”。

②联系上文玉米“又大又多”,理解小猴子的心情。

A.师: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非常高兴)B.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非常”,体会“非常”强调了小猴子高兴的程度。

(3)师: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①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字“掰”,想象小猴子掰玉米的场景。

A.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掰过什么东西?怎么掰的?B.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掰”字,根据它的结构,理解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一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

C.教师请两个学生表演“掰手腕”,体会“掰”字意味着用的力气很大。

②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字“扛”,进一步理解玉米的大。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读准多音字“只、空”,会写“瓜、进、空”3个字。

2.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扔、摘、捧、抱、蹦”等词的意思。

3.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读懂故事内容,图文对照,尝试讲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1.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填空。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________里,再走到一棵________下,接着走到一片________里,最后看见了一只________。

设计意图:回顾第1课时所学,及时梳理、总结课文写法,以便学生在本课进行迁移运用,自主学习。

2.齐读第1自然段,回顾写法,教师板贴词条“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

3.引导学生按词条顺序,讲一讲第1自然段的内容。

(1)学生看板书自主练说。

(2)学生上台戴头饰展示讲故事。

二、学习第2~4自然段,借助插图讲故事1.请学生选择第2~4自然段中最喜欢的一段,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的“所见”,圈出“所做”。

2.学生分自然段反馈,教师随机板贴关键词。

第2自然段:又大又红扛扔摘第3自然段:又大又圆捧扔摘第4自然段:蹦蹦跳跳抱扔追3.引导学生识记和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

(1)学生做动作理解“扔、摘”。

(2)动作体验,区分“捧”和“抱”,知道小东西用“捧”,大东西用“抱”。

(3)关注偏旁,动作体验,识记“蹦”和“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把故事说清楚;借助插图讲故事,细化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说清故事内容。

4.指导学生加上动作读第2~4自然段。

5.引导学生借助板书把小猴子的“所见”和“所做”说清楚。

6.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讲一讲故事。

7.引导学生探究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填空说一说。

因为小猴子看到________,就扔了________;看到________,就扔了________;看到________,就扔了________,所以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优质教案设计
3.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
(2)指导学生看第三幅图,边看边填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圆)的西瓜,非常高,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把自己非常喜欢的桃子扔掉了,张开双臂,迈着大步,高兴地跑向西瓜地里去摘西瓜。
(3)理解“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好,“非常高兴”又一次出现,“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子非常高兴,那么又大又圆的西瓜,小猴子,看见自然非常喜欢了。




1、“扔”的发音要特别注意,避免方言的干扰。2、课堂临场发挥有些不流畅,语言不够自然。3、时间上把握不够好,最后没有时间让孩子们说说新编的故事,没有更好的课堂生成。4、对孩子回答问题的读音错误,没及时纠正,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4、对学生的点评太单一,以后要更具体些。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下山》。




1、了解故事内容,能用“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心里想(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复述这个故事,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可以。




1、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2、能用“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心里想(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编写一个新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名读下面词语。
一块 非常 往回 西瓜 空手 捧着 抱着 扛着
满树 小猴子 结玉米 掰玉米 扔玉米 摘桃子 摘西瓜 追兔子 蹦蹦跳跳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案
预设1: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预设2:小猴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
三、重点指导,朗读感悟。
小猴子下山以后先后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
1.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12: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小猴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
(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板书
内容
玉米地玉米又大又多掰玉米
小猴子下山 桃树下 桃子又大又红 扔玉米——摘桃子 三心二意
瓜地里西瓜又大又圆扔桃子——摘西瓜一无所获
往回走兔子蹦蹦跳跳扔西瓜——追兔子
(2)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板书:桃树下 桃子 又大又红 扔玉米摘桃子)
(3)(课件出示14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4)(课件出示15第三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板书:瓜地里 西瓜又大又圆 扔桃子摘西瓜)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总结延伸。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板书: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2.(课件出示20)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你想对小猴子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选一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设计意图:先从圈画出本课中小猴子的动作入手,再来做这个动作,再用动词造句。】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又大又多”,联想到还有什么又大又多,是一种运用和拓展。】
【设计意图:从第一自然段的扶到2一5自然段的放,设计填空,理解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
18《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锤子一无所获。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体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中。

在本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又_又_”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撮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学习了一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初步学了结合词句的理解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些方法,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注意力还不是很集中,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动画课件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难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方法:图文结合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玉米、桃子、西瓜图片及实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客人,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只要你们能把这些词语准确地读出来,它就会出来跟你们见面了。

2.出示词语:掰下扛着扔了摘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1)学生齐读词语。

(2)分组认读词语。

3.课件出示猴子图说:“你们看,它是谁?”’(小猴子)然后揭示课题《小猴子下山》
4.质疑导入:小猴子下山去到了那些地方,看见了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再通过课件展示猴子图片,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猴子下山去到了那些地方,看见了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2.抽生汇报,(玉米地玉米、桃树下桃子、西瓜地西瓜、小兔子)然后课件演示小猴子下山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看动画小猴子下山的情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又为学生走进课本,创造了情感的体验。

三、学习课文,积累词语。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小猴子首先去到了什么地方?(玉米地)出示课文插图一,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谁在哪里干什么?
2.课文是怎样写小猴子掰玉米的?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数一数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3.抽生汇报后,课件出示动画标出①、②两句话。

请一二组同学读第一句,三四组同学读第二句。

说说小猴子下山走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4.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5.小猴子看见玉米结的又大又多,它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动词:“掰”和“扛”。

(教师示范做“掰”和“扛”的动作。


6.指导朗读第二句。

(我们学学小猴子掰玉米,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7.小猴子摘了这么大的玉米,心情怎样?(高兴)
8.指导用高兴的语气朗读第一自然段。

9.小结:小猴子走到(),看见(),就()了一个。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看图写话做下铺垫。

通过实物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掰和扛”把抽象的变为直观的,形象生动,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理解。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小猴子扛着玉米,又走到哪里呢?我们快点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抽生说说小猴子走到了哪里?(桃树下),看见了什么?(又大又红的桃子)?它是怎么做的?(扔、摘)
3.小猴子是怎么扔玉米和摘桃子的呢?指名学生做动作理解词语“扔”、“摘”,并练习用“扔”、“摘”说一句话。

4.小猴子摘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心情怎样?(高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自然段。

5.小结:小猴子走到(),看见(),就()。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让学生图文结合,动作演示,并练习说话。

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这些词的理解运用。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引导:刚才我们用读课文,找出小猴子的动作词语,再有感情的读一读的方法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看见(),就去()。

2.抽生汇报学习情况。

(1)小猴子看见满地的西瓜长得怎样?(又大又圆)你能说出这样的词语吗?课件出示又()又()进行积累。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圆的西瓜,心情怎样?(高兴)课件出示:“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指导朗读这句话,理解“非常”并用“非常”练习说话。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度:小猴子抱着大西瓜往回走,它又看到了什么呢?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小猴子看见了谁?(小兔子)小兔子长得怎么样?(蹦蹦跳跳,非常可爱)积累像蹦蹦跳跳这样的“AABB”式的词语。

3.小猴子看见小兔子,它就怎么做的?(扔西瓜追兔子)。

【设计意图】课文的主要段落内容,结构都是差不多的。

通过引导总结前面两段的学习方法,进行学法迁移,举一反三,自主学习三、四自然段,充分运用自主互助的学习模式,体现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你觉得小猴子最后追到小兔子吗?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

2.小组讨论交流:“小猴子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呢?”
3.汇报点拨。

(做事三心二意)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学习、方法指导、自主学习、交流启发、情境练习表达等,实现阅读表达与思想教育共同成长。

四、巩固动词学习,情景表演。

1.过渡:这篇故事中对小猴子的描写生动有趣,课文用很多的词语描写了小猴子的动作,我们来读一读(掰、扛、扔、摘、捧、抱、追)。

2.师表演动作,生猜是哪个词;师说词语,生表演动作。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演一演小猴子下山这个故事(戴上小猴子和小兔子头饰,师摆放好玉米、桃子、西瓜。

),师生共同评议。

4.师适当指导:注意表演好小猴的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动作词语、师生互动表演、练习表演复述故事、展示评议,这样做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快乐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使教学内容得到申华。

五、全文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要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像小猴子那样,做事三心二意的,那样就会一事无成。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

本课的语言结构相似,教学中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训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点。

通过“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的句式反复让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说完整,从而为他们说一个完整的故事做铺垫。

在学习中,还不断总结、提醒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迁移运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积累“又()又()”和“AABB”式的词语等。

通过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扔”“摘”并练习说话,再通过朗读演示小猴子的动作、神态,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既落实了双基训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