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蔡某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某个下午,一名30多岁的陌生男子闯进宿舍,拿着一本很精致的笔记本说:“同学,这本笔记本我两块钱卖给你,你四块钱能把它推销出去吗?”我接过笔记本看了看,质量还不错,那个人看我对他的“诱饵”感兴趣,就边说边打开他那装的鼓鼓的书包,“你们看,我这里还有水笔、钢笔、笔芯、雨伞——全是名牌,一律三块钱!”见我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他趁热打铁:“想你们大学生在学校也不容易,我以低价格卖给你们,你们在学校卖的时候价格可以高一点,我这一包东西可以让你们最少挣到三四百块钱!”面对眼前利润的诱惑,加上很早就羡慕那些靠自己赚钱上大学的人,所以整个宿舍成员达成一致,共同出资,用400块钱买下了这些东西。

可当推销员走后不久,就发现:一盒200支的笔芯只有七八十支,还都是那些被用胶带粘在盒壁上的;水笔,也只有外面的一层,里面夹的全是硬纸,打他留的电话号码却是空号。

典型案例二:张某某高校软件学院06级学生最近在淘宝上选中一双安踏鞋,准备买下来,后来无意间又在另一个网站上看到了同样的一双鞋,但价钱却便宜一半,不禁心动,就从这个网站上买了下来,可过两天寄来的一双鞋居然是个冒牌货,穿了两次就扔了。

典型案例三:大连理工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张洋无意中在淘宝网上看见一则广告,“联想品牌机超低价仅售2000元。

”这让早就想买一台电脑的他高兴极了,同样配置的电脑市场价是1.4万元。

惊喜之余他立刻拨打了网站的电话。

卖主刘健称,公司总部设在南京,如果诚心购买,可送货上门,但前提是先预交1000元订金。

张洋说,他原以为交些订金是很正常的事,就立即把钱汇了过去。

次日,一位自称是送货的杨经理给张洋打来电话,称他已经从公司总部送货到了大连,要求张洋到指定银行交完另一半货款后拿着存单直接到长江路某地点拿货。

此时,张洋要求先见面看看电脑再当面付款拿货,但杨经理称,这是公司的规矩,他没有权利直接让买家见货。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接触的信息量巨大,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相对较弱,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的大学生受骗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学生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李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某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则招聘兼职的广告,声称只需在家上网,每天工作几小时,就能轻松赚取几百元。

小李心动之下,按照广告上的联系方式添加了对方。

对方要求小李先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并承诺工作后会返还。

小李在没有核实对方身份的情况下,便按照要求转账。

结果,对方收到钱后便消失无踪,小李意识到自己被骗。

分析:此类诈骗利用了大学生想要兼职赚钱的心理,通过虚假的招聘信息诱导受害者交纳所谓的保证金或培训费。

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对于要求先交费的工作要格外警惕。

案例二:虚假购物诈骗小张在网上看到一款手机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便决定购买。

在与卖家沟通后,卖家要求小张通过非官方渠道转账支付。

小张转账后,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发货,最后直接失联。

小张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虚假购物诈骗。

分析:虚假购物诈骗通常以低价诱惑消费者,然后通过非正规渠道要求转账。

大学生在网购时,应选择信誉良好的平台,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要提高警惕,避免私下交易。

案例三:冒充熟人诈骗小王收到一条短信,称是其好友小赵,因为手机丢失,需要小王帮忙转账给一个紧急联系人。

小王没有多想,便按照短信中的指示进行了转账。

后来,小王联系到小赵,才知道小赵的手机并未丢失,自己遭遇了冒充熟人的诈骗。

分析:冒充熟人诈骗利用了受害者对熟人的信任,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诈骗。

大学生在接到此类信息时,应先与熟人直接联系确认,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信息。

案例四:虚假奖学金诈骗小刘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声称是学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通知小刘获得了一笔奖学金,并要求小刘提供银行卡信息以便转账。

真实大学生法律案例(3篇)

真实大学生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某高校大学生,性格开朗,热爱生活。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同时积累社会经验,小明决定在课余时间找一份兼职工作。

某日,小明在校园内看到一则招聘兼职的广告,内容是某知名电商公司招聘兼职客服,待遇优厚,工作时间灵活。

小明心想,这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于是毫不犹豫地拨打了广告上的电话。

二、事件经过小明拨通电话后,对方自称是该电商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询问了小明的个人信息后,便安排小明填写一份兼职申请表。

填写完毕后,对方告诉小明,由于公司业务繁忙,需要提前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保证兼职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明觉得有些疑惑,但还是按照对方的要求,通过支付宝向对方账户转账了500元。

几天后,小明收到了一份兼职合同,合同中约定了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

小明仔细阅读后,发现合同中有一条条款,即如果小明在兼职期间离职,需向公司支付违约金1000元。

小明觉得这条条款不合理,但对方表示这是公司的规定,不能更改。

小明无奈之下,只能同意。

然而,当小明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到公司报到时,却发现该公司并非真正的电商公司,而是一家骗子公司。

该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支付小明工资,并要求小明支付违约金。

小明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于是向警方报案。

三、法律分析1. 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骗子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小明500元保证金,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2. 劳动合同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

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

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例在当今社会,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也成为了网络诈骗的重要目标。

网络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而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和法律意识,往往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关于大学生网络诈骗的真实案例,以期提醒大家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案例一,校园兼职诈骗。

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校园论坛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兼职的帖子,对方声称只要在家轻松工作,每天几个小时就能赚取可观的报酬。

小明心生兴趣,通过微信联系了对方,并按照对方指示提供了个人身份信息。

随后,对方要求小明先交纳一定的“押金”作为保证金,才能开始工作。

小明照做了,但随后对方却消失了。

原来,这是一起校园兼职诈骗案件,小明被骗了数千元。

案例二,虚假投资诈骗。

小红是一名大学生,她在社交平台上关注了一位自称是股票投资专家的“大V”,对方每天都在朋友圈里晒着自己的高额收益。

小红被对方的言辞所吸引,便通过私信向对方咨询投资事宜。

对方称只要投资一定金额,就能获得高额回报。

小红动心了,便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了对方所说的投资项目中。

然而,等到该项目到期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小红的提款请求,最终导致小红本金付之东流。

案例三,虚假求职诈骗。

小李是一名应届大学生,他在求职网站上投递了多份简历,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邀请电话,对方声称只要交纳一定的“培训费”,就能保证录用。

小李怀疑对方的诚信,便查找了该公司的资质信息,结果发现该公司根本就不存在。

原来,这是一起虚假求职诈骗案件,小李险些上当受骗。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它们告诉我们,网络诈骗无处不在,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更需要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识别和防范网络诈骗的能力。

在面对类似诈骗时,大学生要保持冷静,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而掉以轻心,要多与家人、朋友商量,避免孤军奋战。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一、案例事件:案例一:王龙同学兼职不慎受骗.某课外补习学校与附近其他几所学校因生源的恶性竞争存在矛盾,因此捏造是非,制造谣言并做成传单散发。

该补习学校为了逃避责任便招聘一些兼职大学生帮其派发。

该同学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因不知或无视其传单内容可能引起的社会纠纷或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帮其派发。

后有人举报,该同学被带到当地派出所协助调查。

学校得知消息后,马上指派老师出面协调,并将该同学带回学校处理.案例二:常洁同学被某咨询公司聘为教育顾问.其工作就是在公司负责接待工作,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

工资可月结也可日结。

当同学去了以后,公司以办工作为名收取押金.同学交了钱以后就没动静了.每次与公司交涉,该公司都以各种理由一拖再拖,直到没消息了.辅导员了解情况后,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一起去公司要回了押金。

二、案例主题:本着“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的理念,加强大学生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在兼职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兼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案例背景: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有兼职的经历和需求。

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锻炼自己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和改善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

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不知如何维权等特点,给大学生设计陷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兼职时上当受骗。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辅导员接到学生受骗消息后,马上展开调查,了解情况,并于第一时间向所在院系领导和学工部做了汇报.学校高度重视,指派保卫处、学工部代表学校与工商局、劳动仲裁部门、派出所及学生兼职公司取得联系,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争取同学利益最大化。

(二)教育引导,提高认识。

待事件平息后,学校对涉及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客观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危害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受骗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指出今后应注意的事项,使同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三)以此为鉴,强化教育.事件中涉及的学生是个别的,但校园内正在从事社会兼职或有兼职需求的学生却很多。

大学生生活中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生活中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网络购物诈骗案例,探讨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简介小王是一名大学生,平时喜欢在网上购物。

一天,他在一个名为“校园购物节”的微信群里看到一则广告,宣称某品牌手机正在搞优惠活动,原价5000元的手机只需3000元。

小王心动了,便通过广告中的联系方式联系到了卖家。

卖家告诉小王,由于是优惠活动,需要先支付全款才能发货。

小王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相信卖家,于是通过支付宝转账3000元。

然而,支付后,卖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发货,并要求小王再支付运费。

小王意识到可能遇到了诈骗,便向卖家索要退款,但卖家已将联系方式拉黑。

三、法律分析1. 网络购物诈骗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本案中,卖家未履行发货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卖家以虚假优惠信息诱骗小王支付3000元,涉嫌诈骗。

2. 小王的权利与救济途径(1)与卖家协商:小王可以尝试与卖家沟通,要求其履行发货义务或退款。

(2)报警:如果卖家拒绝履行义务,小王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寻求法律帮助。

(3)申请支付平台介入:小王可以申请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介入,要求平台协助处理纠纷。

(4)寻求法律援助:如果小王的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寻求律师的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案例分析1. 小王在网络购物中应如何防范诈骗?(1)选择正规平台购物:尽量在知名电商平台购物,避免在陌生网站或微信等社交平台购买商品。

大学生身边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身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法律风险。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大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一、案例一:大学生兼职遭遇侵权案例简介:小王是某大学的一名大一新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利用课余时间在一家餐厅做兼职服务员。

某日,小王在打扫餐厅时,不慎将清洁剂溅到顾客身上,导致顾客受伤。

顾客要求餐厅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2万元。

餐厅认为小王是兼职,应由其自行承担赔偿责任,双方协商未果,小王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本案中,小王在餐厅兼职,属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案中,餐厅与小王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侵犯了小王的合法权益。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小王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应由餐厅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启示:1. 大学生在兼职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 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疏忽造成他人损害。

3. 如遇到侵权行为,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二:大学生网络购物遭遇诈骗案例简介:小李在一家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了一部手机,支付了5000元货款。

收到手机后,小李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遂要求卖家退货。

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小李遂向卖家索要退款。

卖家以退款需要收取手续费为由,要求小李支付1000元。

小李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遂报警。

案例分析:本案中,卖家以退款为由,要求小李支付手续费,属于典型的网络诈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法律启示:1. 大学生在网购时,要提高警惕,避免遭遇诈骗。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介绍分析(3篇)

大学生典型法律案例介绍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然而,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道德观念的模糊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仍可能遭遇各种法律问题。

本文将介绍和分析几个典型的涉及大学生的法律案例,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法律知识普及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

二、案例一:大学生盗窃案【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一次深夜,小张潜入宿舍楼,盗取了宿舍内某同学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

被盗窃的同学发现后报警,警方将小张抓获。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 案例启示: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盗窃等违法行为。

同时,宿舍楼应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三、案例二:大学生网络侵权案【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李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拍摄的照片上传至网络,并配以侮辱性文字。

被侵权人发现后,要求小李删除侵权内容并公开道歉,但小李拒绝。

随后,被侵权人将小李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未经他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作品、图片、声音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案例启示: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应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传播、不制作、不转发侵权内容。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

四、案例三:大学生校园贷纠纷案【案例背景】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急需用钱,向校园贷平台借款。

在还款过程中,小王因无力偿还,导致借款本金及利息不断攀升。

小王向借款平台提出协商还款,但遭到拒绝。

无奈之下,小王将借款平台诉至法院。

【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大学真实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真实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李某,男,20岁,某大学大三学生。

2019年6月,李某通过互联网结识了一名自称“富二代”的网友,对方表示愿意以高额利息向李某借款。

李某信以为真,遂与对方签订了借款合同,约定借款金额为10万元,月利率为2%。

此后,李某陆续向对方转账共计30万元。

然而,借款到期后,对方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李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件事实1. 李某与网友通过互联网相识,双方约定借款事宜。

2. 李某按照约定向对方转账共计30万元。

3. 借款到期后,对方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

4. 李某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法律分析1.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骗取对方30万元,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2. 李某的犯罪情节是否严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在本案中,李某诈骗金额为30万元,属于“数额巨大”的范畴,其犯罪情节严重。

3. 李某是否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从轻处罚。

”在本案中,李某在案发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有悔罪表现,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四、结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诈骗罪,犯罪情节严重。

鉴于其有悔罪表现,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在二^一世纪文明社会,高校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受骗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高校学生受骗不但给自己造成了物质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

高校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受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保护我们大学生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诈骗案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

兼职被骗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暑寒期时间打工,亦或是做兼职,在此过程中,常常遭遇许多陷阱。

在此编者温情提示:大学生应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应及时投诉,注意维权保护自己,切莫让不法中介或是骗人黑公司得逞。

典型案例一:吴爱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学生今年11月10号,吴某(大二学生)在赶集网上看到家教信息,中午被对方“家长”约到一家高级酒店吃中饭,说是见一面再商量其他事宜。

吴某信了,并按时赶到了一家指定的酒店。

期间,对方点了很多菜之后,借口有事然后中途离开,顺手“牵走了”几条名烟,留下吴某一人坐在那里…… 结果报了警。

典型案例二:尹杰某高校电子系07级学生今年放暑假前看到校园里贴着的招聘启事就报了名,随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北京。

到达目的地后,事先说好的接送车辆没有出现,就滞留在候车室里,许久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个公司的人。

他说的待遇和招聘启示上说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工资低至最低标准以下,待遇,提成,奖金,休息日没有,并且身体素质要求也相当高,最后说:“来这里打工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现在不同意这些条件,你们在这里就没有着落了,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

”由于不堪忍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赶快买了张车票仓皇逃离了令人向往的北京……典型案例三:刘新铎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3月,3人(他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枣林街旁一招工启事上所标明的地址去应聘,然而却找不到招聘者,无奈,又打启事上的电话,在联系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联系人的办公室。

办公室所在地很隐蔽,一桌两椅,桌上什么都没有,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当代大学生法律案例精选(3篇)

当代大学生法律案例精选(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逐渐壮大,大学生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常常会遇到各种法律问题。

本文精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案例,以期为大学生提供法律知识和警示。

二、案例一:大学生网络购物维权案例背景:某大学生在一家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手机,收货后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

大学生尝试与卖家沟通,但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或赔偿。

处理结果:大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向电商平台投诉,并收集证据,包括购买凭证、聊天记录等。

电商平台在核实情况后,对卖家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卖家赔偿大学生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例反映了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在网购时,要关注商品质量,保留好购买凭证和聊天记录等证据,一旦遇到问题,要及时通过正规渠道维权。

三、案例二:大学生宿舍盗窃案案例背景:某大学生宿舍内发生盗窃案,损失价值数千元。

宿舍内其他学生被怀疑是盗窃者,但缺乏确凿证据。

处理结果:警方介入调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询问目击者等方式,最终找到了真正的盗窃者,并对其进行了处罚。

案例分析:此案例警示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妥善保管个人财物。

在遇到类似案件时,要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切勿盲目怀疑他人,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四、案例三:大学生侵权案案例背景: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关于某知名品牌的负面评价,引起了品牌方的注意。

品牌方认为该评价损害了其商业信誉,要求大学生删除并赔偿损失。

处理结果:大学生在与品牌方协商未果后,被起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后认为,大学生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发布负面评价,侵犯了品牌方的名誉权,判决大学生赔偿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例提醒大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

在发表言论时,要核实事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五、案例四:大学生恋爱纠纷案案例背景:某大学生与女友分手后,女友要求大学生归还恋爱期间所送礼物。

大学生易犯法律问题案例(3篇)

大学生易犯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然而,在追求知识、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容易陷入法律问题的泥潭。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大学生易犯的法律问题,以期为大学生提供警示。

案例一:网络侵权小王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擅长编程。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发现了一款热门游戏,并对其进行了破解。

小王将破解后的游戏分享到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玩家下载。

然而,这款游戏是某游戏公司开发的,小王的行为侵犯了该公司的著作权。

不久后,该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王赔偿损失。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小王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根据法律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均属于侵权行为。

小王未经授权破解游戏并分享,侵犯了游戏公司的著作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二:非法集会小张是一名热衷于社会公益的大学生,他发起了一次反对校园欺凌的签名活动。

在活动筹备过程中,小张发现校园内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于是决定邀请同学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然而,在讨论过程中,小张等人越过了合法途径,擅自组织了抗议活动,导致校园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小张等人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根据法律规定,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未经许可,擅自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将受到法律制裁。

小张等人未依法申请,擅自组织抗议活动,扰乱了社会秩序,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三:盗窃小李是一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为了筹集学费和生活费,他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在一次晚自习后,小李趁机潜入教室,盗取了同学的笔记本电脑。

然而,他的行为很快被同学发现,并报警处理。

案例分析:此案例中,小李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根据法律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受骗案例及分析大学生消费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蔡某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某个下午,一名30多岁的陌生男子闯进宿舍,拿着一本很精致的笔记本说:“同学,这本笔记本我两块钱卖给你,你四块钱能把它推销出去吗?”我接过笔记本看了看,质量还不错,那个人看我对他的“诱饵”感兴趣,就边说边打开他那装的鼓鼓的书包,“你们看,我这里还有水笔、钢笔、笔芯、雨伞——全是名牌,一律三块钱!”见我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他趁热打铁:“想你们大学生在学校也不容易,我以低价格卖给你们,你们在学校卖的时候价格可以高一点,我这一包东西可以让你们最少挣到三四百块钱!”面对眼前利润的诱惑,加上很早就羡慕那些靠自己赚钱上大学的人,所以整个宿舍成员达成一致,共同出资,用400块钱买下了这些东西。

可当推销员走后不久,就发现:一盒200支的笔芯只有七八十支,还都是那些被用胶带粘在盒壁上的;水笔,也只有外面的一层,里面夹的全是硬纸,打他留的电话号码却是空号。

典型案例二:张某某高校软件学院06级学生最近在淘宝上选中一双安踏鞋,准备买下来,后来无意间又在另一个网站上看到了同样的一双鞋,但价钱却便宜一半,不禁心动,就从这个网站上买了下来,可过两天寄来的一双鞋居然是个冒牌货,穿了两次就扔了。

典型案例三:大连理工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张洋无意中在淘宝网上看见一则广告,“联想品牌机超低价仅售2000元。

”这让早就想买一台电脑的他高兴极了,同样配置的电脑市场价是1.4万元。

惊喜之余他立刻拨打了网站的电话。

卖主刘健称,公司总部设在南京,如果诚心购买,可送货上门,但前提是先预交1000元订金。

张洋说,他原以为交些订金是很正常的事,就立即把钱汇了过去。

次日,一位自称是送货的杨经理给张洋打来电话,称他已经从公司总部送货到了大连,要求张洋到指定银行交完另一半货款后拿着存单直接到长江路某地点拿货。

此时,张洋要求先见面看看电脑再当面付款拿货,但杨经理称,这是公司的规矩,他没有权利直接让买家见货。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大学生兼职市场一直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还是积累社会经验,很多大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然而,兼职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骗局,许多大学生在寻求兼职机会时不慎上当受骗。

本文将从实际案例出发,分析大学生兼职受骗的原因和应对之策。

案例一:网络兼职诈骗小明是一名大学生,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一个看起来很靠谱的兼职广告。

网上招聘信息称,只需要通过手机上的某个应用进行简单任务即可赚取可观的报酬。

于是,小明下载了该应用,并跟着应用提示完成了第一次任务。

然而,小明再也没有收到过任务。

他试图联系工作人员,但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最终,小明不仅没有得到报酬,还丢失了一些个人隐私信息。

该案例中的骗局主要利用了大学生们对网络兼职的渴望和信任心理。

通过美化广告内容并通过虚假报道和假证明等手段,使骗子看起来非常可信。

然而,一旦有人上当受骗,他们往往很难追究到底。

应对之策:1. 提高警惕:要保持对各种兼职广告和招聘信息的警惕,尤其是那些报酬过高、任务过于简单或只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兼职。

2. 多方求证:在接受兼职之前,应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公司背景、业务情况等。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老师或就业指导中心来获取更多信息。

3. 避免透露个人隐私信息:不轻易提供个人隐私信息,尤其是与财务相关的信息。

如果需要提供,应先确认对方的身份和合法性。

4. 及时举报:如果发现兼职存在骗局,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或当地警方举报,以便他们能够进一步调查和警示其他潜在被害人。

案例二:传销兼职骗局小红是一名大学新生,她在校园里听说了一个能够轻松赚钱的兼职项目。

这个项目声称可以通过销售产品来赚取高额利润,并且声称可以帮助她在短期内获得成功。

于是,小红被说服参与其中并支付了一笔参与费用。

然而,小红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已经被这个项目所占据,她不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学习和兼职。

而且,她发现很多同学也加入了这个项目,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最终,小红没有赚到钱,反而花费了不少金钱和精力。

析大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3篇)

析大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

然而,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大学生身边的法律案例,探讨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大学生网络侵权甲同学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乙同学的私密照片,导致乙同学遭受网络暴力。

经调查,甲同学并未得到乙同学的同意。

此案中,甲同学侵犯了乙同学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分析:甲同学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案警示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2. 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陷阱乙同学为了满足个人消费需求,通过网络贷款平台借了5万元。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乙同学发现贷款利率远高于市场利率,且存在强制捆绑销售保险等不合理条款。

此案中,乙同学遭遇了校园贷陷阱。

分析:此案暴露出部分大学生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容易陷入校园贷陷阱。

校园贷陷阱侵犯了乙同学的资金安全和个人权益。

大学生应提高警惕,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3. 案例三:大学生宿舍盗窃案丙同学在宿舍发现丢失了一部手机。

经过调查,发现丁同学有重大作案嫌疑。

此案中,丁同学涉嫌盗窃。

分析:此案反映了大学生宿舍盗窃现象的存在。

宿舍盗窃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财产安全,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生应加强宿舍安全管理,提高防范意识。

4. 案例四:大学生酒后驾车戊同学在参加同学聚会后,酒后驾车回家。

不幸的是,在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导致对方车辆受损,戊同学也受到轻伤。

此案中,戊同学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分析:此案警示我们,大学生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

酒后驾车不仅危害自身安全,还可能给他人带来伤害。

三、启示与防范措施1. 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 提高防范意识:针对网络侵权、校园贷陷阱等常见问题,大学生应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李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经管系学生一个下午,李某乘车去湘雅医院看望外婆。

做公车时,手机借给了邻座的一男士看,说是只看一下。

过了几分钟后,手机被还回来了。

李某下车后,接到一陌生电话,说你外婆病危,需要手术费,刻不容缓,立马打500元手续费过来。

李某觉得自己离医院的确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把身上的几百块钱都打入了那个指定的账号。

结果急忙赶到医院后,发现外婆仍安在。

典型案例二:陈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理工系学生陈某在长沙解放路闲逛时,看见一个铺子堆满了日用百货——大到VCD机,小到打火机,各类商品一应俱全,挂出的标价低得诱人。

商家设定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交上一定押金后,在纸盒里抽取纸片,摸到几号就可以“优惠价”购买对应商品。

每回可摸两次,如果摸到不同产品,可以以原价退还其中一件商品。

陈某看到,有人第一次抽中原价380元、现销售价为200元的一部MP4。

他付上100元现金后摸取第一次,又中得仅为6元的一只水壶。

这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买下便宜水壶,同时得到200的相机退款,“净赚”100元,乐得喜笑颜开。

陈某禁不起诱惑也玩上一把,可他自己的“运气”实在不佳,两次抽中的都是相机,不得已掏钱买下一部。

拿回家去,陈某越琢磨越觉不对头:这相机掂量起来,轻如塑料玩具,功能又极其简单,可真值这么多钱?跟旁人一打听,这种深圳产的天马牌傻瓜相机,实际价格只有100多元。

陈某想来想去,觉得那幸运者是“托儿”无疑。

典型案例三:8月26日下午7时许,兰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某下了火车,徒步前往盘旋路坐公交车的途中,遇到一老一少两个骗子联手演双簧,将他从家里带来的6800元学费骗了个精光。

张某告诉记者,8月26日,他怀揣父母给的6800元学费,独自一人坐上了天水开往兰州的火车返校报到。

下午7时许,火车到达兰州站,张某下车后步行前往盘旋路东口乘坐公交车。

当他走到兰大对面的工商银行门口时,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突然上前跟他搭讪,此时,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从他们面前走过,从兜里掉出了一沓钱,而老人浑然不觉。

大学生事例法律案例分享(3篇)

大学生事例法律案例分享(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以一则大学生校园贷风波的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急需资金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在2019年,小明通过某校园贷平台借款2万元,约定月利率为2%,借款期限为12个月。

然而,在还款过程中,小明发现借款金额远超预期,实际还款金额高达5万元。

经过一番调查,小明发现该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于是,小明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法律问题校园贷是指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的一种短期、小额的信贷服务。

然而,近年来,一些校园贷平台利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经济能力较弱的特点,采取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手段,严重侵犯了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211条规定,借款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而校园贷的月利率高达2%,远超法律规定,属于高利贷行为。

2. 法律意识的重要性(1)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大学生在面临经济困难时,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选择合法的借贷途径。

如遇到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要勇敢维权,向有关部门举报。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应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避免因攀比心理而陷入债务危机。

(3)提高法治素养。

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法治教育,了解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身法治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启示与建议1. 加强法治教育。

学校应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完善法律法规。

针对校园贷等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3. 加强监管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校园贷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高利贷、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

大学生消费法律案例(3篇)

大学生消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便捷购物的同时,大学生也面临着诸多消费陷阱。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网购案例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简介小明是一名大学生,热衷于网购。

某天,小明在一家名为“潮流前线”的网店购买了一款时尚手机壳。

收到货后,小明发现手机壳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表面有明显的划痕,且材质与描述不符。

小明联系卖家要求退货,但卖家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退货。

无奈之下,小明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三、案例分析1. 案例性质本案属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

消费者协会在接到投诉后,调查发现“潮流前线”网店存在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2. 消费者权益受损(1)虚假宣传:卖家在商品描述中夸大产品性能,误导消费者购买。

(2)产品质量问题:手机壳存在质量问题,影响消费者正常使用。

(3)售后服务不到位:卖家拒绝退货,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3. 维权途径(1)与卖家协商:消费者在发现商品存在问题后,应第一时间与卖家沟通,要求退货或换货。

(2)消费者协会投诉:若协商无果,消费者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

(3)法律途径:在消费者协会调解无效的情况下,消费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启示1.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要树立维权意识,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 仔细甄别商品信息在网购时,要仔细阅读商品描述,关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避免购买到劣质商品。

3. 保留购物凭证在网购过程中,要保留好购物凭证,如订单截图、聊天记录等,以便在维权过程中提供证据。

4. 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大学生要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了解自己的权益,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五、总结本案通过一起大学生网购案例,揭示了网购陷阱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要提高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受骗案例及分析

大学生遭遇被骗案例典型案例一:李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经管系学生一个下午,李某乘车去湘雅医院看望外婆。

做公车时,手机借给了邻座的一男士看,说是只看一下。

过了几分钟后,手机被还回来了。

李某下车后,接到一陌生电话,说你外婆病危,需要手术费,刻不容缓,立马打500元手续费过来。

李某觉得自己离医院的确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把身上的几百块钱都打入了那个指定的账号。

结果急忙赶到医院后,发现外婆仍安在。

典型案例二:陈某湖南师大树达学院理工系学生陈某在长沙解放路闲逛时,看见一个铺子堆满了日用百货——大到VCD机,小到打火机,各类商品一应俱全,挂出的标价低得诱人。

商家设定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交上一定押金后,在纸盒里抽取纸片,摸到几号就可以“优惠价”购买对应商品。

每回可摸两次,如果摸到不同产品,可以以原价退还其中一件商品。

陈某看到,有人第一次抽中原价380元、现销售价为200元的一部MP4。

他付上100元现金后摸取第一次,又中得仅为6元的一只水壶。

这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买下便宜水壶,同时得到200的相机退款,“净赚”100元,乐得喜笑颜开。

陈某禁不起诱惑也玩上一把,可他自己的“运气”实在不佳,两次抽中的都是相机,不得已掏钱买下一部。

拿回家去,陈某越琢磨越觉不对头:这相机掂量起来,轻如塑料玩具,功能又极其简单,可真值这么多钱?跟旁人一打听,这种深圳产的天马牌傻瓜相机,实际价格只有100多元。

陈某想来想去,觉得那幸运者是“托儿”无疑。

典型案例三:8月26日下午7时许,兰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张某下了火车,徒步前往盘旋路坐公交车的途中,遇到一老一少两个骗子联手演双簧,将他从家里带来的6800元学费骗了个精光。

张某告诉记者,8月26日,他怀揣父母给的6800元学费,独自一人坐上了天水开往兰州的火车返校报到。

下午7时许,火车到达兰州站,张某下车后步行前往盘旋路东口乘坐公交车。

当他走到兰大对面的工商银行门口时,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突然上前跟他搭讪,此时,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从他们面前走过,从兜里掉出了一沓钱,而老人浑然不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在二十一世纪文明社会,高校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例却屡见不鲜,受骗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高校学生受骗不但给自己造成了物质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

高校诈骗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受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为了保护我们大学生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诈骗案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骗措施。

兼职被骗
时下,不少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暑寒期时间打工,亦或是做兼职,在此过程中,常常遭遇许多陷阱。

在此编者温情提示:大学生应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侵权行为时应及时投诉,注意维权保护自己,切莫让不法中介或是骗人黑公司得逞。

典型案例一:吴爱岚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文法系学生
今年11月10号,吴某(大二学生)在赶集网上看到家教信息,中午被对方“家长”约到一家高级酒店吃中饭,说是见一面再商量其他事宜。

吴某信了,并按时赶到了一家指定的酒店。

期间,对方点了很多菜之后,借口有事然后中途
离开,顺手“牵走了”几条名烟,留下吴某一人坐在那里……结果报了警。

典型案例二:尹杰某高校电子系07级学生
今年放暑假前看到校园里贴着的招聘启事就报了名,随同其他同学一起去了北京。

到达目的地后,事先说好的接送车辆没有出现,就滞留在候车室里,许久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个公司的人。

他说的待遇和招聘启示上说的几乎是天壤之别:工资低至最低标准以下,待遇,提成,奖金,休息日没有,并且身体素质要求也相当高,最后说:“来这里打工的人员已经趋于饱和,现在不同意这些条件,你们在这里就没有着落了,可能就无法生存下去。

”由于不堪忍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赶快买了张车票仓皇逃离了令人向往的北京……
典型案例三:刘新铎某高校土木系06级学生
3月,3人(他和另外两名同学)根据枣林街旁一招工启事上所标明的地址去应聘,然而却找不到招聘者,无奈,又打启事上的电话,在联系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联系人的办公室。

办公室所在地很隐蔽,一桌两椅,桌上什么都没有,
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在说明来意后,那个人让他们每个人交80元中介费。

我们身上没有带那么多现金,凑了50元钱,老板答应给我们3人都找份工作。

可等了数日,他们得到的却是一份连50元手续费都赚不回来的“工作”。

典型案例四:某同学在一招聘会上投了一家科技公司,经过简单的现场面试,即被通知下午去公司面试。

下午,接待的她还是上午的招聘人员。

招聘人员把她领进一个办公室,当着她的面给“经理”打电话,然后对她说“经理”要等会才来,让她先等一会。

过了约五分钟“经理”还没过来,招聘人员就欲再次打电话给“经理”,不巧他手机没电了,随就借小韩手机一用,小韩也没多想就直接给了他,招聘人员称室内电话听不清楚就出去了,结果一去不复返。

典型案例五:“那是一家皮包公司,专骗大学生暑期给他们免费工作。

”来自南阳的大二学生小邓投诉称,自6月18日开始,他在郑州一汽车用品公司推销汽车用品,结果试用期7天做满后,和他一起应聘的8名同学全部被辞退,原因是未完成任务。

而且,招聘时口头承诺的底薪800元,也没有按实际工作天数发放,只给了100元。

此类案例之分析:我们大学生思想较单纯,容易上当受
骗。

由于我们教育中存在一些局限,导致广大大学生脱离社会,社会经验较少,因而思想十分单纯。

大学生的单纯和社会的复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大学生对复杂的社会认识不够时,就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导致上当受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