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军事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首先,《孙子兵法》的思想精粹在于其强调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强调战略重于战术。
在《孙子兵法》中,军事活动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而不是去展示武力或者斗争的残忍性。
此外,孙子强调战争的目的是要保证全局的胜利,也就是说,应该把握大的方向,确定最终的胜利手段,最终走向胜利。
其次,《孙子兵法》的理论贡献在于其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理论,并专注于研究战争本质及其规律。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深入思考了战争的本质及其规律,以此去揭示出战争中的战术和策略,以及胜利的真正手段。
他强调战争中的重要规律,例如用兵之道奇正相生、形神兼备,以及主帅必须了解情况、相信并运用将士等。
最后,《孙子兵法》的当代价值在于其对于军事战略、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孙子的教导仍然非常重要,其背后蕴含着我们必须学习的军事策略和军事战略手段,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所需的智慧和实践技巧。
此外,《孙子兵法》也是一部包含着领导和团队精神的经典之作,其方法、技能和智慧,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商业和其他领域。
总之,《孙子兵法》一直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经典文本,其思想精粹、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都不可亵渎。
《孙子兵法》军事哲学思想研究
《 孙子兵法》 作为 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 的兵 书 , 其 的探索与认识
文化 中 占据着 重要 地位 。唐太 宗 曾赞 之 日 : “ 朕 观诸 兵 是 的原则 , 认 为要 想赢 得 战争 胜利 , 必 须具 备强 大 的物
书, 无出孙武 , 孙武十三篇 , 无 出虚实。 夫用兵识虚实之 质基础 , 具 备 战争取 胜 的各 种 条件 。 “ 经之 以五 事 , 校 之
书早 ,而且 还形 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军 事哲 学 思想 理论 体 展” 和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 的理性思维等方面, 对孙子 以就教 于大 方之家 。 系, 并被世人广泛流传 , 享有崇高 的地位 。《 孙子兵法》 的军 事哲 学思 想作 些粗 浅 的探讨 , 共 1 3篇 , 包 括 计篇 、 作战篇、 谋攻篇 、 行篇 、 势篇 、 虚 实 篇、 军争篇 、 九 变篇 、 行军篇 、 地形篇 、 九 地篇 、 火 攻篇 、
世界上 最 早 的兵 书 。 它早 在唐 朝 时就传 到 了 日本 , 稍 后 哲学 意 义。
传人朝 鲜 , 十八 世 纪 以后 又传 到 欧洲 , 陆续有 多 国文 字
的译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 备受世人重视。
中 的军 事 思想 处处 闪烁着 智 慧 的光芒 ,在 中 国历 史 与
二、 战场上胜 负判 断 , 孙武 进行 了唯物 主义
者, 远近 、 险易 、 广狭 、 死生也。将者 , 智、 信、 仁、 勇、 严 也。 法者 , 曲制、 官道、 主用也。 凡此五者 , 将莫不闻, 知
的主要 因素 。
四、 结 语
《 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上最早 的一部兵法 , 它不仅 之 者胜 , 不 知 者不 胜 。 ” 这 五个 方面 , 是 预测 战 争胜 负 是一部卓 越 的军 事著作 ,而且是 一部 闪烁 着智 慧光 芒 的哲学著作 ,其中所具有的哲学观点是其在历史上产 辩 证唯 物主 义认 为 , 理 论来 自实 践 , 经过 实践 检验 生长期而深远的原 因之一。 现如今 , 《 孙子兵法》 更是被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崇道尚义贵和慎战为特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特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崇道尚义贵和慎战为特色
1、重站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2、慎战思想.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3、备战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绸缪.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
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战思想.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特点如下: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孙子在用兵上强调奇正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的启发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所著的著名兵书,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治军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1.强调军事组织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组织应当根据国家的资源和人力条件
进行规划,使军队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
要的启发作用。
2.强调军队的严肃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的纪律和训练要严格,以保证军队的战斗
力和服从性。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
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3.强调军事指挥的科学性。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指挥要根据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进行
科学规划,以使军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更快地取得胜利。
4.强调军事斗争的多种形式。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有多种形式,包括直接战斗、
攻城掠地、谋略计谋等。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和战场情况采取适当的军事斗争方式,以取得最大
的战斗力。
5.强调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
孙子兵法提出,军队应当建立良好的联合作战机制,使
不同部队能够协同作战,以取得最大的战斗力。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
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总的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使军队能够在战争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出贡献。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
孙武被誉为“兵学鼻祖”,受到后世推崇,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因为他为后人留下的那部惊世骇俗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言简意赅,内容博大精深,可以说字字玑珠,是国内外公认的“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从战争的实际出发,总结和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在于它具有着深刻的谋略内涵、道德内涵和哲学内涵,具有超越所处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
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一些主要观点:(一)重战慎战──孙子的慎战论《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
“兵者,国之大事”,道理非常浅显,但并不见得为所有的治国者所深知。
在这方面,《孙子》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
不仅在《始计篇》从生死存亡的战争后果论述了重战的思想,在《作战篇》又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反复指出:“带甲十万”要“日费千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兵外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同样,出于战争后果的考虑,《火攻篇》则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为动,是孙子重战慎战思想的核心,是《孙子》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二)“胜兵先胜”──孙子的先胜论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治军思想《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它蕴含着丰富的治军思想,它是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的“令文齐武”、“修道保法”和“将帅五德”等治军理论,是治军思想中最精华的部分。
一、《孙子·行军篇》中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平素能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贯彻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
命令平素能得以认真贯彻执行,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其意思是领导者应以恩仁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而使之心悦诚服;同时也须以刑威去整治下属的行为,而使之整齐划一。
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众的爱戴和敬畏。
这里还是说要“恩威并重”,即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取敌之利者,货之。
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
”就是说,对于勇于夺取敌人物资装备的士兵要予以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缴获敌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
W·曼彻斯特指出:“一个人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出卖给你,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而把生命奉献给你。
”由此可见,精神激励在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所能收到的巨大效果,这是因为他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在企业经营中,对有功者给予物质奖励固然重要,而注重精神激励更为重要,及时而科学地表彰先进和激励优秀关系到组织活力环境的营造。
二、“修道保法”是治军的依据,也是《孙子兵法》治军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制度要完备。
《孙子?计篇》中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所谓“曲制”,就是军队中的各项编制和军事制度;所谓“官道”,就是官员的任免和职责等官吏制度;所谓“主用”,就是军费、粮秣、车马、器械等管理和开支的财务制度。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
《孙子兵法》的谋略制胜思想及现实启示军事谋略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主要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探索了战争制胜的简要过程和主要方法,体现了原始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思维,其思想或思维对当前我们备战和作战均有强烈启示意义。
标签:理想目标;哲学思考;人文情怀;《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军事谋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探讨了战争制胜的目标、条件和策略问题。
一、提供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和基本条件“兵者诡道”“兵以诈立”,有人习惯性地依此认为《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主要是隐真示假、以迂为直之类的狭义的军事谋略,玩弄技巧,擅长示形,甚至将“美人计”“走为上计”之类的也罗列其中。
其实,无论制胜目标还是用谋条件,《孙子兵法》的见解均非同寻常。
(一)树立了战争制胜的理想目标筹划战争、运筹作战,目的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孙子兵法》并不满足于此,其《谋攻》篇认为“百战百胜”也不过如此。
唯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顿而利可全”才是“善之善”。
可见,在《孙子兵法》看来,力争以最小代价获取战争最大胜利才是最理想的目标。
“善之善”“利可全”,这其实也是给军事家、谋略家甚至政治家等制订了一条谋略制胜的理想标准。
《孙子兵法》的真正意图是倡导慎战、备战和善战,反对穷兵黩武、耀武扬威和仓促应战。
这无论以往还是当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仍然是惊世鸿论。
(二)提供了战争制胜的基本条件谋略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结果,故强调智商。
而军事谋略作为战争领域的克知制胜的思维活动,尤其强调高智商。
因此,“将者,智、信、仁、勇、严”,《计》篇将“智”作为将领的“五德”之首。
“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智将务食于敌”“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是故智者,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视,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而莫知我所以胜之形”,《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篇指出,能否用好高智商的间谍,能否很好地解决境外作战的后勤保障问题,能否在作战过程中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能否围绕作战目标任务并根据战场变化“因敌制胜”,能否隐藏自己的作战意图却能洞察敌方的作战企图,这才是“大智”。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PPT课件
美军: 重点搜索北路? 重点搜索南路?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4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之金之漆宾粮十车驰凡 师,奉之客则万千车用 举然、材之内,乘千兵 矣后日、用外千,驷之 。十费车、之里带,法
万千甲胶费馈甲革,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35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77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引至疑矣政之縻而知进不 胜矣,。者事军谓军而知 。,则三,而。之之谓军
是诸军则同不退不之之 为侯既军三知,可进不 乱之惑士军三是以,可 军难且疑之军谓退不以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78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取谓武齐以故 。必,之文令 。 是以,之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为法修善
胜,道用
败故而兵
正能保者
。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47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知
全
谋
伐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48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利知则兵不 也用不之尽 。兵能害知
之尽者用 ,
知众成动将故 也者功而,明 。,出胜所君
先于人以贤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79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8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也知必不不可先 。敌取可可取知
之于验象于者 情人于于鬼, 者,度事神不
,,,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81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重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一、关于战争问题的认识(一)国家至上,胜利第一(价值判断)。
这是《孙子兵法》战争观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它认为,决定战争现一不战最根本的依据是国家利益;要求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对于国君错误的指令也可以不执行,执行国;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唯民是保,安国全军。
要维护、扩大国家利益,就必须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
因此,《孙子兵法》全书论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对敌斗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制胜法”,从庙算多算到战场指挥,从选将到治卒,所有的谋划和行动都是为了一个“胜”字。
(评:价值准则,国家利益,唯民是保,安国全军)(二)慎战。
《孙子兵法》认识到战争是关乎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因此强调必须对战争高度重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重视战争,就必须备战:1.要“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不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2.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到胜敌一筹。
甚至要“以镒称铢”,“先为不可胜”造成绝对优势。
3.备战,但不可浪战,而必须“慎之”、“警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战”。
(评:因关系重大,代价大,付出大,成本高,必须慎战。
如果关系重大,但代价小,付出小,成本低,则可试探。
战争有五不战:非利、非得、非危、主不可以怒和将不可以愠)(三)多因素制胜。
《孙子兵法》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道、天、地、将、法。
道是政治,要使人民与统治者同心同德,就必须政治修明。
这一条是定点争胜首要因素。
道、天、地、将、法后人称这为“五事”。
此外,《孙子兵法》还看到了战争的对经济的依赖关系,认为经济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作战篇》、《用间篇》都论及了这一问题。
(评:决定战争胜负《孙子兵法》认识是“五事”、“七计”。
“五事”中没有论及经济、武器等因素,这是一个缺陷。
)二、关于战略战术原则(一)先知原则。
《孙子兵法》说:“故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兵书,作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战略家孙武 (公元前 544 年 - 公元前 496 年)。
这部书总共包含 13 篇,涵盖了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军队组织、指挥、布阵,到军事战略、策略、谋略,都有详细的论述。
以下是《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1. 兵者诡道:孙子兵法的第一个原则是“兵者诡道”,即战争中要善于伪装、欺骗、引诱敌人,出奇制胜。
2.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的第二个原则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即要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战略和策略,以确保安全。
3. 以逸待劳:孙子兵法的第三个原则是“以逸待劳”,即在战场上要选择有利的地形和时机,避免与敌人在疲劳、士气低落的情况下作战。
4. 无战而胜:孙子兵法的第四个原则是“无战而胜”,即通过谋略、策略和外交手段,不通过战斗就取得胜利。
5. 用人所长:孙子兵法的第五个原则是“用人所长”,即要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和优点,制定合适的战术和策略。
6. 必死则生,幸而免者:孙子兵法的第六个原则是“必死则生,幸而免者”,即在战场上要有勇气和决心,不怕牺牲,也要有运气和机遇,才能取得胜利。
7. 金玉满堂:孙子兵法的第七个原则是“金玉满堂”,即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物资,包括金钱、物资、人力等,来取得胜利。
8. 勇而知耻:孙子兵法的第八个原则是“勇而知耻”,即在战场上要有的勇气和羞耻心,不要因为贪婪或自大而冒险或做出不当的行为。
9. 恭敬谦卑:孙子兵法的第九个原则是“恭敬谦卑”,即在战场上要谦虚、恭敬,尊重敌人和自己,不要自大和傲慢。
10. 以寡敌众:孙子兵法的第十个原则是“以寡敌众”,即在战场上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劣势,避免与敌人在人数和力量上过于悬殊的情况下作战。
11. 疾而不乱:孙子兵法的第十一个原则是“疾而不乱”,即在战场上要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要因为紧张或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12. 齐国为雄:孙子兵法的最后一个原则是“齐国为雄”,即在战场上要善于利用各种策略和手段,不择手段地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
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
"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
正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当时,战争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
孙子瞧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她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
兵凶战危,不就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
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
"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她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就是科学,战争就是艺术。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她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就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她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
"称'就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瞧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就是说。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及现代价值《孙子兵法》号称“武经冠冕",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被尊为兵学奔祖。
(一)孙子最理想的战略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兵书,但是它的最高追求却不是战争,不是追求战争的胜利。
它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那么,什么才是它最理想的战略追求呢?它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
通观《孙子兵法》,我们看到,从很大程度上说,它主要讲了两个字(词):一个是“全",一个是“破”。
“全”是不战而胜,“破”是交战而胜。
“全胜"为上,“破胜"次之。
实现“全胜”的方法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实现“破胜"的方法是“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也就是说,在敌人的战略企图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揭露它、破坏它,使之夭折,使之破产.这是一种最省力、最省事、最高明的斗争方法。
在孙子所处的那个春秋时代,这种“伐谋"的方法是确能实现的。
说明这一策略最典型的例证无过于与孙子同时代的墨子救宋的故事.楚国的公输般发明并制作了攻城用的云梯,准备用来作为楚军进攻宋国的利器。
楚国强大,宋国弱小。
墨子是“非攻”的倡导者,一贯反对非正义战争。
当听说楚国要侵宋,急忙来到楚国,劝阻楚王和公输般侵宋,但楚王和公输般依仗拥有新式攻城器具云梯,不为墨子的游说所动.墨子于是同公输般在楚王面前以衣带作城池,以木片作攻守城邑武器,表演了一番楚攻宋守的“作战模拟”。
结果“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有余”(《墨子·公输》),迫使楚王放弃了侵宋的计划。
“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挫败敌人的战略企图,虽然也是不战而胜,但是较之于“伐谋”要欠缺一些,因为外交活动比较费力、费事。
春秋战国时代,外交活动十分频繁,特别是战国的合纵连横极大地影响国家的安危。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它的主要军事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语,强调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
战争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孙子强调要对战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认为,在战争中,了解敌人和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了解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实力,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战术,从而避免失败。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
三、兵者,诡道也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诡诈的行为。
在战争中,要用诡计和欺骗的手段来迷惑敌人,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从而取得胜利。
因此,孙子强调要善于使用计谋和策略,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四、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认为,战争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行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
因此,要根据敌情和战场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制定战略和战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这也是《孙子兵法》的又一个核心思想。
五、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
因此,他主张要用攻心为上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通过心理战和其他手段来影响敌人的情绪和士气,使敌人失去斗志和信心,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六、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认为,将领在战争中要有独立的决策权和指挥权。
如果一切都要听从君主的命令,那么就会束缚将领的手脚,使得将领无法根据战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因此,将领应该在遵循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七、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斗力的论述。
孙子认为,战斗力是由士气、勇气、决心和训练等因素组成的。
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培养,才能使军队具备强大的战斗力。
同时,孙子也强调了战斗力的发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指挥体系和战术配合。
八、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战术的论述。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初探
(本文校对:吴秀)
2.主观指导上的“出奇”谋略。“奇正”是孙子首创的一对军事范畴,一般而言,“正”指常法,“奇”指变通。他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主张“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以敌人意料不到的“奇”胜敌。孙子认为,用兵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贵在灵活变化,“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九变》)。“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还形容说,“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无竭如 河海”(《势》)。“出奇”谋略可细分为三:一是变奇力。通过诡诈示形调动敌人,改变力量的数量、编成和使用方向,从而改变在某一局部的敌我实力对比,形成“我众敌寡”“我专而敌分”局面,我军以“正”应对,以“奇”从容攻取。二是造奇势。孙子重视“势”的研究,《势》中专门谈了战斗力的养成问题,主张“善战者,求之于势”。谋求优势,就是“占据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空间位置,创造出一种有利己方不利于敌方的战场环境和态势”。也就是要争取对己有利的态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三是运奇术。战术上,由作战对象、作战态势、作战地点的规定性来确定谋略。对骄傲之敌,要词卑示弱,使它麻痹松懈;对贪利之敌,要“以迂为直”利而诱之,使之上当受骗;兵力对比不同时,要“知众寡之用”。兵力居劣垫则防守,占优势时才能进攻;优势程度不同作战方法也不同:“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作战地点不同时,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散地则毋战,轻地则毋止,争地则毋攻,交地则毋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九地》)。“出奇”还要在思维上不走极端、正如《九地》所强调“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一意孤行则会导致自取灭亡,“必死或杀,必生可虏”。
1.实力上的“击虚”谋略。《计》明确提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打击敌薄弱之处、疏忽之处是军事家屡屡取性的奥秘所在,也是战法谋略的精髓所在。也就是说,不管作战诸要素敌我对比如何,千方百计要使己“实”令敌“虚”,形成“我专敌分”、“以镒称株”这种我军占局部优势的局面,再以我之强击敌之弱。《虚实》指出,“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九地》说得更详细:“兵之情主数也,乘人之不给也,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用兵的规律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来不及之机,从它料想不到之处,攻击其疏于防守之处。在以实击虚的运作上,主张“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虚实》),察明敌之虚实;同时要善于转化敌我虚实形势,以“攻其所必救”、“胶其所之”来调动牵制做人,使“敌之所备者多,析战者寡”,构成空虚,在我方兵力使用上强调集中,“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九地》),造成我军力量优势战而胜之;其次主张击敌之虚与严防敌击我之虚,认为“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不攻也”(《虚实》)。从而“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形》)。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谋略思想一、关于战争问题《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把战争看作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而加以认真研究,并且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火攻》)。
它又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九变》)。
主张对敌对邻国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
这些论述,反映了它重视战争,对战争抱慎重态度和要求有备无患的思想。
《孙子兵法》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事”,井分别作了阐述,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还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力量(包括军事力量)。
有利的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平时严明的管理和训练,战时正确的军事指挥等。
这些也是《孙子兵法》对战争问题的可贵见解。
二、关于战略原则问题《孙子兵法》中关于战略原则,包括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等,都体现了军事谋略思想。
在作战方针上,《孙子兵法》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贵胜,不贵久”(《作战》),认为“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作战》)。
这反映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政治上要求发展的需要和当时经济、军队组织等条件的限制。
为了达到进攻还胜的目的,在具体作战上,《孙子兵法》主张要充分准备,“先胜而后求战”(《形篇》)。
要“并气积力”(《九地》)、“并力、料敌,取人”(《行军》)、“并敌一向”(《九地》)。
这些都是要求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集中兵力。
《孙子兵法》对进攻行动要求突然性,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计篇》);要“避实而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虚实》),这些突然性都体现了避实击虚的奇袭思想和机动作战思想。
所谓“虚”,是指敌人的弱点。
《孙子兵法》的进攻作战,主张速决。
它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九地》)。
要求军队的行动要“其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
它注重造势,造成有利的进攻态势。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渊源《孙子兵法》历经了两千多年而不衰,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
西汉初的名将韩信曾以此书对部将教导谆谆,指挥其军队“举之不断、行而不迷、进退有据”,使他的军队攻无不克、风靡南北。
据说拿破仑在戎马倥偬间也常看此书,他以雄才大略和多谋善胜著称于世,拿破仑的杰出战略战术思想不无借鉴《孙子兵法》。
即使在现代,《孙子兵法》仍不失为军事战略的指南,他的“不战而胜”思想已为世人所熟知。
解读《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渊源,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应当有所裨益。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基础是《老子》哲学,正如《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一样,《孙子兵法》十三篇始终贯穿着老子哲学思想,它是《老子》哲学思想方法论在军事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卓越发挥。
老子原名李耳,具体生卒年代未详,但他是孔子(公元前551至前479年)的前辈,孔子曾远道登门“问礼于老子”,终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去。
孙武生长于齐国贵族家庭,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至前496年在位)曾拜授孙武为吴军统帅,“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孙武是否到过老子那里求教,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俩人哲学思想的比较中,略知《孙子兵法》军事哲学基础的来龙去脉。
老子哲学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均有影响,但对兵家的影响尤大。
在老子的主要著作《道德经》五千言中,谈兵的字眼就有268字。
全书有一部分内容是直接谈兵的,还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哲理来喻兵的,其他内容也贯穿着战略战术思想。
我们通过比较、评析,可以看到《孙子兵法》对老子哲学在论兵方面的全面承续关系,以及老子哲学对孙武军事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不战而胜思想老子反对轻率的战争,认为“佳兵不祥”,即好战者不能得到吉祥,“兵者,不祥之器”,他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主张“无为而治”。
孙子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他指出:“凡兴师十万……日费千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他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的先胜思想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先胜”。
“先胜”思想指的是在军事行动中,要先取得胜利,而不是等待敌人的攻击。
孙子兵法中的“先胜”思想,主要指的是在军事行动中,要先取得胜利,而不
是等待敌人的攻击。
孙子认为,只有先取得胜利,才能保证最终的胜利。
因此,他建议将军事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攻击和守卫。
在准备阶段,要收集有关敌人的情报,分析敌人的战略,并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在攻击阶段,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及时发动攻击,以取得胜利。
在守卫阶段,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以防止敌人的反击。
孙子兵法中的“先胜”思想,不仅在军事行动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日常生
活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不要等待机会,而是要主动去创造机会。
只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先胜”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思想,它不仅在军事行
动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不要等待机会,而是要主动去创造机会。
只有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取得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
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
"①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
正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②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当时,战争就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
孙子瞧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她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
兵凶战危,不就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
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
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
"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她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就是科学,战争就是艺术。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
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她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就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她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
"称'就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瞧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就是说。
称就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
在孙子瞧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④
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她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所谓"计利",就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
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
孙子所说的"造势",便就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与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瞧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她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修道而保法"。
但就是,她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就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
在她瞧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这就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孙子兵法》揭示出一系列指导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若干著名的军事原则与军事范畴,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后世的重视,主要就是因为她从战争指导规律的角度,提出了在全胜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制胜之术。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而不通过直接交战迫使敌人放下武器,屈服归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胜,孙子称之为"全";战而胜之,她称之为"破"。
"全"为上策,"破"为下策。
因此,她明确指出:"百战百胜,非各之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另一个方面就是在作战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通观《孙子兵法》,其绝大多数篇幅就是论述如何战而胜之的。
对于如何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作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在战争准备上,她提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要求确有胜利的把握才可求战。
她还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自己必须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自己占有优势,但这还只就是具备了一半的胜利条件;能否战胜敌人。
还要瞧敌人就是否有隙可乘。
因此,孙子在指出"先为不可胜"之后,紧接着指出"以待敌之可胜",要待敌之隙,待敌之虚,等待敌人犯错误,等待敌人暴露弱点。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主张"因敌制胜",灵活多变。
为了作到这一点,她非常重视对敌情的了解,强调"知彼知已"、"知天知地",要求通过"五间俱起",了解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
孙子十分反对将帅打莽撞仗,有勇无谋。
她指出"将有五危","兵有六过","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必须就是"静以幽,正以治",具有沉着镇定、机智果敢的军事素养。
在指导战争时,作战方向要正确,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即将主攻方向指向敌人薄弱的翼侧,攻击点必须就是敌人的关节部位、要害部位,即所谓"避实击虚","先其所爱"。
兵力优势就应当进攻,"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而实施进攻作战就要速战速决("兵之情主速"),突然袭击("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快速行动("动如脱兔"),大胆深入("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孙子强调,一个五德具备的指挥员,在复杂惨烈的战争环境中,要善于害中见利,利中思害,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注意通过"示形"惑敌之法,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三,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孙子在军队建设上,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进行战争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封建军队的治军主张,其核心就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文"就就是奖赏,重赏
有功的官兵,提拔立功的将士。
爱兵也就是"文"的重要内容,孙子主张"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
在奴隶制时代的春秋末期能提出爱兵与优待俘虏("卒善而养之")的主张就是难能可贵的。
"武"就是惩罚、就是严刑。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文武并用,恩威并施,这就就是孙子治军的基本主张。
对于士兵,孙子提出了"士卒孰练"、"兵无选锋则北"等问题,但就是比较她对将吏的要求,则无论就是在内容上还就是在分量上都大不相同。
孙子认为"将者,国之辅也",将帅就是"生民之司命",就是国家"安危之主也"。
一个"知兵之将",必须"智信仁勇严"五德皆备,还要"知天知地"、"通于九变",在品德上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她还特别指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房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五种性格上的缺陷,将帅必须克服,必须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