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海洋藻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海洋藻类

1、川蔓藻

开放分类:单子叶植物纲川蔓藻属泽泻亚纲泽泻目眼子菜科

川蔓藻是眼子菜科,川蔓藻属的沉水草本。主要分部在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海南、广西等

中文学名:川蔓藻二名法:Ruppia maritima L.

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又称百合纲。亚纲:泽泻亚纲(Alismatidae)

目:眼子菜科在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被分到茨藻目(Najadales)中。亚目:在1998年的APG 分类法和2003年经修订的APG II 分类法中被分到泽泻目

科: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属:川蔓藻属(Ruppia Linn.)

种:川蔓藻分布:全球温带、亚热带海域及盐湖均产。

川蔓藻 - 基本资料

种中文名:川蔓藻

种拉丁名:Ruppia maritima Linn.

川蔓藻

科中文名:眼子菜科

科拉丁名:Potamogetonaceae

属中文名:川蔓藻属

属拉丁名:Ruppia

国内分布:辽宁、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及其沿海岛屿、海南、广西等地。

国外分布:全球温带、亚热带海域及盐湖均产。

中国植物志:8:083

川蔓藻 - 基本特征

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咸水中,我国南北均产之。纤弱、分枝、沉水草本,生于咸水中;叶纤细,线形,延长,基部阔鞘状;花小,两性,2-6朵生于一短柄上由叶鞘内抽出,花柄在花后增长;花被缺;雄蕊2,花丝短而宽;花粉粒狭长形,稍弯;心皮4-6,有胚珠1颗,结果时有长柄;瘦果卵状,钝头或有喙;种子悬垂,无胚乳。

川蔓藻川蔓

2、石莼

石莼Ulva lactuca L.属于绿藻门,丝藻目,石莼科,石莼属。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属常见海藻。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

中文学名:石莼二名法:Ulva lactuca L

界:植物界门:绿藻门Chlorophyta

纲:石莼纲

目:丝藻目

Ulvophyceae

科:石莼科属:石莼属

分布:常见海藻。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种:石莼

带,可供食用。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冬春采收,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 - 简介

石莼

石莼 Ulva lactuca L,属于绿藻门,丝藻目,石莼科,石莼属。亦称海白菜、海青菜、海莴苣、绿菜、青苔菜、纶布,又名石被(《连江县志》),纸菜(《广东新语》),海莴苣(《中国植物图鉴》),海白菜(《中药志》)。

属常见海藻。为石莼科植物石莼或孔石莼的叶状体。片状,近似卵形的叶片体由两层细胞构成,高10—40 厘米,鲜绿色,基部以固着器固着于岩石上,生活于海岸潮间带,生长在海湾内中、低潮带的岩石上,东海、南海分布多、黄海、渤海稀少,冬春采收,可供食用,鲜食或漂洗晒干。

石莼 - 种类

石莼

1.石莼,又名:菜石莼。

藻体黄绿色,长10~30厘米,可达40厘米。体近似卵形,边缘常略有波状,或呈广宽的叶片状。体厚在45微米上下。生长在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

2孔石莼(石莼科)Uiva pertusa

地方名:海波菜、海条、猪母菜。

形态特征:藻体有卵形、椭圆形、圆形和技针形、叶片上有形状、大小不一的孔,这些孔可使叶片分裂成不规则裂片。叶边缘略有皱褶或呈波状。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但无柄。株高10~40厘米。颜色碧绿,干后浓绿色。

产地、产季: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省沿海均有分布,长江口以南沿海虽也有生长,但逐渐稀少。孔石莼全年均有,繁殖生长期主要在冬春季,春末夏初是采收盛期。

经济价值:孔石莼的化学成分很复杂,据北戴河产的孔石莼干品分析,含氯2. 10%、钾5. 21%、氯化钾8.20%、碘0.013%、灰分8.12%、可溶性盐21.12%和多种维生素、麦角固醇,此外还含有醋酸、丙酸、丁酸、戌酸、十四酸、十六酸和亚麻酸、香芹酮、糠醛、苯甲醛、柠檬酸、首香醛、香草醛、桂皮醛、异香草醛、柠檬烯、洋棕木醚、对聚伞檬花素、枝叶素、丁子香酚、芳香醇、维生素B12。所以孔石莼、石莼是药用海藻,在福建、广东各地的中药店内称昆布。其性味咸寒,能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水降压,可治中暑、水肿、小便不利、颈部淋巴结肿,单纯性甲状性肿、疮病和高血压,亦可作菜吃。

石莼

3.裂片石莼

藻体暗绿色,一般高10-12cm,也可达60cm。不规则二叉分裂。裂片似舌状或线状,边缘不规则波状或钝齿状。膜质,厚70-80μm。

分布:生长在中潮带及低潮带和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石上。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浙江至广东海南岛沿岸,江苏等地沿海,长江以南的东海和南海沿岸也有生长,但由北向南逐渐稀少。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②《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鬲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耳”一作“疳”)疾。

应用参考:

1.喉炎、颈淋巴结肿:石莼、铁钉菜、大青叶各15克,水煎服,1日2次。

2.疮疔、瘿瘤:石莼、铜藻各30克,水煎服。

采集:冬、春二季采收。

性味:味甘,平,无毒。

做药材时为干燥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产地:广东、福建等地。

石莼干品每百克含水分11.5 克,蛋白质3.6 克,粗纤维6.69 克,还含有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麦角固醇等成分。

石莼性味甘咸寒,具有软坚散结、利水解毒等功效。用于喉炎、颈淋巴结肿、水肿、瘿瘤等病症。《本草纲目拾遗》载“下水,利小便。”孕妇及脾胃虚寒和有湿滞者忌食用。

石莼 - 药材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