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导学案(新部编)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他忍辱负重著书立说的伟大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司马迁忍辱著书的精神内涵。

2、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思考。

(2)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却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这个人就是司马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报任安书》,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痛苦与坚定。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司马迁(约前 145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 91 年),戾太子刘据起兵诛杀江充。

当时任安任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

戾太子派人持节到北军,欲调发北军兵。

任安受节,但闭门不出。

事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有二心”,将其下狱。

任安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四)研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分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报任安书导学案1

报任安书导学案1
曩者囹圄倜傥缧绁
强颜将相愠色桎梏
绛侯魏其剌谬以头枪地
诎体圜墙箠楚前辱之责
槛阱摩灭大底暴肌肤
放矢关木索
展示导思(25分钟)
课中合作探究
一、阅读1-3节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加以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
2、其次关木索
3、见狱吏则头枪地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5、及罪至罔加
(二)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1、若望仆不相师
2、请略陈固陋
3、用之所趋异也
4、积威约之渐
(三)说出下列加点的词的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囊者辱赐书
2、请略陈固陋
3、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
4、流俗之所轻也
4、太上不辱先
5、曷足贵乎?
6、衣赭衣
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
1、结合译文,思考:任安写给司马迁的信的内容是什么?
D.鞭箠枝体辞令权倾五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迎接全国十运会的召开,今年以来,南京市下大力气整顿市容,画地为牢,分区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据《扬子晚报》11月8日报道,经过历史学家近段时间的考证,扑朔迷离一千多年的唐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的墓葬竟然藏之名山,埋葬于江南小城句容境内的龙山。
C.从11月5日起,美军和伊拉克部队在伊西部哈赛巴镇发起了“铁幕行动”,对反美武装实施重于泰山的打击,遭到当地逊尼派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D.每年6亿多美元的联合国会费,对经济总量占全球财富28%的美国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但美国偏偏不肯支付,连续多年大数量地拖欠,去年最多时候竟达18亿美元之巨。
课后自主反思
B.愠色(yùn)放失(shī)轩辕(xuān)沉溺(nì)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新部编本1

《报任安书(节选)》教案新部编本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报任安书》教案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漫谈、讨论、交流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导学案4

《报任安书》导学案4

《报任安书》导学案4《报任安书》导学案41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19报任安书导学案

19报任安书导学案

19 报任安书导学案司马迁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将课文中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背诵三四段.方法与过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妙语珍藏:神奇的转折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

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

”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

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史家之绝唱”。

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着。

转折是如此神奇啊。

一、研习第三段(一)知识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倜傥..()()仲尼厄.()厥.()有国语膑.()脚思垂空文以自见.()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垂空文以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1)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厥.有国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舒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思垂空文...以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报任安书》网络课程导学案

《报任安书》网络课程导学案

《报任安书》网络课程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语言目标:熟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或者互联网理解文章大意,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背诵第三、四段。

2.思维目标:对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行为能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并由此对人生的不幸有进一步的认识,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

(重点)3.审美目标:学习本文作为书信体所使用的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感受本文情真意切的语言之美。

(难点)4.文化目标: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培养崇高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追求。

【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借助互联网完成下面的练习,时间:30分钟。

【认识作者】司马迁,字_______。

我国_______(朝代)时期的_______家、_______和_______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_______(填人名)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腐刑,又叫“宫刑”,是古代切除男性的生殖器官的一种刑罚)。

出狱后,司马迁任_______(填官职名),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__》,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该书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高度评价此书:“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_。

”【背景介绍】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文章脉络】请用自己的话概况每一段的意思。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13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报任安书》教案设计2。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同学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谈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

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同学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同学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以领悟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受与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同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支配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学校、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同学学习的乐观性,然后将学校、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同学学习课本中的一篇学问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同学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同学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终让同学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进行一次讨论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支配: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
4、请略陈固陋
5、阙然久不报
6、幸勿为过
7、牛马走、辱、幸
8、仆于妻子何如哉
9、亦颇识去就之分
10、恨私心有所不尽
11、鄙陋没世
12、仲尼厄而作《春秋》
13、不韦迁蜀
14、发愤之所为作也
15、以舒其愤
16、仆窃不逊
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18、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19、会遭此祸
20、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21、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二)分析理解
1.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简析】此段叙述得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22、通其狂惑
23、今虽欲自雕琢
24、曼辞以自饰
25、适足取辱耳
四、文言句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五、重点虚词积累
A、于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

5.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巩固提升】
1、 掌握《非常学案》 “基础梳理”部分。 2、 处理《非常学案》练习题 1—1书》 课型:新授 学时: 4 主备人:刘洪峰 审核人: 使用说明:1.先学习课本 P83—P89,然后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依次完成【预习
自知】 【交流共研】 【巩固提升】三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2.《非常学案》15—16 题为选做题。
【交流共研】
思想火花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有关知识。 2、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3、通读文本,理解司马迁“隐忍苟活”的原因。 4.积累文言知识。 【重点难点】 1、积累掌握“幸” “务” “望” “重”等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与句式。 2、理解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 【预习自知】 1. 读《非常学案》P45“作者名片”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家有关知识, 了解写作背景。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检查过关。 我的问题


2. 通读课文,注意勾画,并随手将所思所感所惑记在课本的的空白处。 3.找出难读难认的字词,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并强化记忆。要求:以学习 小组为单位检查过关。
积威约之渐也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东渐于海 权倾五伯 虚心倾耳以听 杞国无事忧天倾 倾 见客但倾酒 倾家竭产 为之倾倒 不表于后世 潼关表里山河路 表 循表而夜涉 仁者,天下之表也 出师表 略表寸心 重为乡党所笑 任重而道远 尊贤而重士 重 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 添酒回灯重开宴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肉体上、精神上受到了哪些摧残?这给了他怎样 的感受?(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文本探究 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毛泽东主席 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 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对生死的价值问题你有何认识?请谈谈 你的看法。

报任安书导学案(含答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含答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背景材料及体裁1.背景资料《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报任安书》的内容)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三、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蝼.蚁箠.楚诎.体槛阱..圜.墙强.颜暴.肌肤占卜.缧绁....愠.色倜傥羑.里髡.刑劓.刑刖.刑绛.色魏其.赭.衣贪生恶.死没.世孙膑.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及以至是(2)被箠楚受辱(3)其次剔毛发 (4)幽于圜墙之中(5)见狱吏则头枪地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9)则仆偿前辱之责 (10)及罪至罔加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②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③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⑤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⑥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虽仆虽怯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退而论书策③以思垂空文以自见欲以究天人之际仆以口语遭此祸④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草创未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卒就死耳⑤道不得通其道然此可为智者道伐无道,诛暴秦⑥用而用流俗人之言用之所趋异也⑦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⑧通通邑大都通古今之变通其狂惑5.解释黑体字的词语曩者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太史公牛马走《兵法》修列苦望仆不相师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思垂空文以自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时俯仰今虽欲自雕琢要之死日太上不辱先勇者不必死节韩非囚秦衣赭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流俗之所轻也6.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句子。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生看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教师补充解说《史记》,强调:1、思想(四点);2、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3、影响。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出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迴”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它的纵横捭阖、起伏迭宕。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预习案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对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预习自测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性的长篇书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自主学习,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3、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痛苦和发愤著书的顽强意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文学常识知多少查看《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全优课堂》,了解以下相关资料。

1.写作背景:司马迁因处以宫刑,出狱后任,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

任安此时写信给他,希望他能。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

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报任安书》。

本文大意是:自己身为“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

2.司马迁:时期著名、和思想家。

其主要作品是,这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下至初年三千年的历史。

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共篇。

鲁迅称之为。

3、书:是。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常见信题: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二、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阙.然()贪生恶.死()缧绁..()臧.获婢.妾()倜傥..()厥.()膑.脚()不韦.()说难.()放失.旧闻()稽.其成败()愠.色()谤议..()..()虽累.百世()剌谬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思垂空文以自见4.放失旧闻5.则仆偿前辱之责四、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全文,整体把握,能口头概述大致内容。

五、研读第一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字牛马走......()...()再.拜言()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略陈固陋..久不报()..()阙然幸勿为过.()2.翻译重点语句(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3、认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学习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注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价值观。

【学习过程】一、关于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思考:从这两幅对联中,我们读出了有关司马迁的哪些信息?二、司马迁的有关资料1、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世典周史”,其父司马谈在任太史令时就曾想到利用做官的便利条件,修著一部记述“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史书,但未能如愿。

临终时,他把这一理想和愿望留给了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做太史,不要忘记他所欲论著的心愿,并认为一个人事亲、事君的最后目的在于自立,扬名后世,以显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父亲的话对司马迁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司马迁流着泪向父亲承诺:“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2、遭遇李陵之祸,接受宫刑。

这对司马迁影响极大,经历此事,他对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性和上层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很痛苦、很深切的感受,直接影响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也影响了他对《史记》一书的创作。

司马迁之所以在为名节自杀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选择后者,全是因为《史记》未成。

他发愤著书,以十分刚毅的精神完成《史记》的写作,并通过《史记》一书来鞭挞黑暗,表彰正义,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思想感情。

读《史记》不能不了解司马迁,了解司马迁,不能不读《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

在这封写给朋友任安的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的奇耻大辱,倾诉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委婉地述说了他受刑后忍辱苟活的苦衷。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

《报任安书》教案6篇任安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是栏目我花时间整理的内容。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

仅供参考,盼望能为你供应参考!《报任安书》教案篇1[教学目的]一、学问点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背景资料,特殊是对他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大事,以便比较精确地理解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他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巨大动力。

2积累文言学问:重点把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二、力量点1培育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中解释读懂文言文的力量。

2评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赏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德育渗透1熟悉不幸对人生的意义。

2熟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读懂文章的内容,结合上下文精确把握文言词语的意义。

2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曲折丰富的情感,理解的生死观、价值观。

二、难点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内容涉及的家世、古代刑罚、古代王侯将相受辱大事,以及至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名传千古的事例等,同学不太熟识;且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与同学距离太远,同学人生阅历尚浅,对司马迁在文中表达的丰富情感、深刻的感受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

三、解决方法1印发司马迁的有关资料及历代学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使同学对司马迁有感性的熟悉和较为完整的了解,为阅读作些铺垫。

2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链接”,让同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家庭背景有所了解,从而理解他受宫刑后为何依旧发愤著书。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课本中的解释自读课文,发觉问题,为课堂争论作预备。

[课时支配]:两课时。

[师生互动设计]一、第一课时,师生、同学之间互动答疑,解决疏通大意、读懂基本内容的问题。

二、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或课下阅读《太史公自序》等篇章,进一步理解课文,其次节课评价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朱媛媛编制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预习内容【资料园地】1.走近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

太初元年(前104年)继承父业为太史令,正式着手写作《史记》。

天汉二年(前99年)因李陵事件上奏汉武帝而获罪,受宫刑。

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忍受了宫刑的巨大耻辱,专心著述《史记》,太始四年(前93年)在司马迁给任安写信时基本完成了《史记》的编著工作。

2.背景展示《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上书为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出狱后为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人所轻贱。

任安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因“江充诬蛊案”被汉武帝判处腰斩,下狱待刑。

入狱之前,任安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实则希望司马迁为他说情。

司马迁鉴于自己在“李陵之祸”后的地位和资格无力相助,也鉴于“推贤进士”与自己当时的志愿理想相去甚远,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提出疑惑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2、翻译语句,体会深沉情感二、问题导学1.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2.《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怎样的人生观和创作观?3. 4.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么评价?三、当堂练习●【字词梳理】1.正音曩.者 ( ) 倡.优 ( ) 诎.体 ( )槛.阱 ( ) 榜箠. ( ) 强.颜 ( )羑.里 ( ) 赭.衣 ( ) 钳.奴 ( )魏其.侯 ( ) 沉溺. ( ) 缧绁.. ( ) ( )倜傥.. ( ) ( ) 膑.脚 ( ) 稽.查 ( )愠.色 ( ) 散佚. ( ) 杀戮. ( )污垢. ( ) 剌.谬 ( )2.辨音 强.颜欢笑 ( ) 倡.优( ) 槛.阱( ) 鲜.明( )强.劲有力 ( ) 提倡.( ) 门槛.( ) 鲜.为人知( )3.辨形刀(cì) 污 (ɡîu) 脚(bìn)谬(là) 骂(ɡîu) 弃(bìn)出 (bìn)【词语积累】画地为牢:原指在地皮上画个圈,作为牢狱。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6篇)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6篇)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篇1一、主备人:通课时间: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通课内容:《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一、解题导入1、题解: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

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报任安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示: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5段)
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着《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
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着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四、欣赏品味。

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

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

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着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