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论文选题
地理科学论文题目选题
地理科学论文题目选题古人常形容一个人的才学,总是夸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足以显示地理知识对古人的重要性,小编整理了地理科学论文题目选题,欢迎阅读!地理科学论文题目选题1、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2、地理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原则3、地理教学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4、通过中学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能力5、地理课堂教学的模式研究6、CAIG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7、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8、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9、论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10、地理教育中的美育研究1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分类及其作用12、启发式教学的功能及其应用要求13、发挥地理文理兼备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14、地理开放式教学的特点15、地理课堂教学的反馈16、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17、地理学习法研究18、赏识教育的实践19、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20、培养学生的环境行为道德2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技巧22、论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地理方法的转变23、谈“高新技术产业”一节的教学设计地理科学论文阳宅风水与地理科学的相关分析摘要:风水理论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在传统建筑、民居建筑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力求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对风水的奥秘作一些探究,为研究者和实践家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风水原理;探究;运用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181-01长期以来,风水因其迷信、愚昧、光怪陆离的形色,而被当成糟粕,为文化人所不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对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反思,风水理论中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重视。
风水理论来源于观察和改造自然的体验,其本质不在于它庸俗可笑的表达方式,而在于它展示的优良结果。
我们甩开巫术、迷信乃至神秘色彩,不难发现,风水在研究天地人关系过程中,凝聚着地理学、建筑学、心理学、天文学、美学的智慧,闪烁着现代科学的火花。
风水理论追求的阳基理想模式,认为龙脉是第一重要的,龙脉砂穴之树木不能砍伐,土石不能乱动,龙脉是生存者的生命之源,人类的保护神,兴旺发达的象征。
历史系09级学年论文选题(5篇材料)
历史系09级学年论文选题(5篇材料)第一篇:历史系09级学年论文选题历史系09级学年论文选题一、中国史1.中国古代生态问题研究【说明:可分阶段、朝代和专题(文化生态、环境生态)】;2.中国历史上的和亲事件研究【说明:可分阶段、朝代和专题进行个案分析】;3.江南区域口述历史研究【说明:可以具体地区、分时段对流传于江南区域的神话、历史传说及近现代时期重要事件、人物进行个案研究】;4.明清江南市镇问题研究【说明:可分地区、阶段进行个案研究】;5.中国历史上的恐怖事件与反恐问题研究【说明:可分阶段、朝代进行专题分析】;6.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谋略问题研究【说明:可分阶段、朝代进行专题分析】;7.中国历史上的农民生存状态研究【说明:可分阶段、朝代和地区(县、村)进行专题分析】;8.江南区域学术流变问题研究【说明:可分阶段、朝代和具体地区、人物进行专题分析】;9.江南区域文化保护问题研究【说明:可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具体地区或项目为个案进行专题调研分析】;10.浙江地区明清以来望族研究【说明:可分阶段和具体县、市、镇,围绕重点家族人物进行专题分析】;11.浙江书院问题研究【说明:可分阶段和具体地区,进行个案分析】; 12.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在江南的嬗变【说明:可分时段,以地区为例进行分析】; 13.中国古代重要文化、学术人物交友考【说明:可围绕某一人物进行专题研究】; 14.中国古代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再研究【要求: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新视角对诸如孔子、吕不韦、董仲舒等进行专题个案研究】; 15.江南藏书楼、藏书家个案研究;1.明初整顿吏治的措施及其现实意义。
2.明初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与意义。
3.明中期政府解决流民问题的措施、评价与当代借鉴。
4.明中期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性质、社会影响。
5.明代市镇群体研究、市镇个体研究与市镇个体比较研究。
6.明代市民阶层与市民文化的兴起。
7.明代抗倭斗争研究。
8.明代学术家与学术思想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答案2022第一章1.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答案:重访千年古城2.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答案: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3.关于中国的历史地理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不好4.孔子说“礼失求诸野”,这里的“诸野”可以理解为答案:地域文化5.地域文化的前提是()。
答案:该区域的文化和周围区域文化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章6.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集大成者,著有《历代舆地图》。
答案:杨守敬7.开始,整个东亚地区都进入到低温气候,气温比现在低1.8℃。
答案:128.公元前1100年左右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持续时间达200年。
答案:寒冷期9.明清小冰期,又称,由于地方志的兴起,对灾害气象的关注和记载比以往世代更多。
答案:方志期10.第四纪又被称为,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时期,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
答案:灵生代11.在《古地理学》中,提出,更新世早期中国气候已经明显分成三个动态大区:东部季风区、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答案:周延儒12.在中,我国气候普遍寒冷,代表寒冷气候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遗体在东北和华北等地大量发现。
答案:大理冰期13.汉武帝时已经将农牧分界线推至以北地区,并在东汉时期形成农牧杂处的过渡带。
答案:河套14.根据满志敏和朱士光以及王铮等人的研究,以后是气候转折的过渡期,寒冷干燥天气持续到五代时期。
答案:九世纪第三章16.是植被变迁的主导因素,但是历史时期的人为因素也不可小觑。
答案:气候17.在结束后的全新世,由于全球性的温暖湿润气候,形成了现今植物分布的区域状态。
答案:第四纪冰期18.在我国主要分为三个地段,西北的草原和荒漠、北部的草原和荒漠、东部自北而南分布的各种。
答案:林带19.新石器时代,温带和亚热带北界高于现在的纬度,其中暖温带考扩东北、华北与黄土高原的大部分。
答案:2-3个20.距今年的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大量木结构房屋遗存,柱洞面积之大,足以证明当时所用木料的粗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料可能出现题目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2、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加
历史时期黄河的泥沙含量逐渐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南方山地垦殖运动,导致长江中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3、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黄河河道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黄河的下游平原地区。长江河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荆江河段,号称九曲回肠。
4、人为活动越来越多地影响河流水文状况的变化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着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原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可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原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
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此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地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日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二、论文参考题目地理学硕士毕业论文中学地理空间观教育研究《荆州万城堤图说》地理学辩考语境主义编史方法论中的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内蒙古地区的汉人移民史研究行为地理学视角的小城镇集聚力研究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改进研究及其应用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西北五省区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的历史村镇保护开发策略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总统先生》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中国海蟹守螺科Cerithiidae的系统分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锡林郭勒盟察哈尔口语语言地理学研究地理学视角下西宁东关回族社区转型研究基于叶绿体DNAtrnL-FB序列研究天然红松的分子系统地理学明代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银杏(Ginkgo biloba)叶绿体DNA系统地理学研究基于自然地理学下的豫西地区窑洞民居研究石蒜属(Lycoris)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及石蒜(L。
radiat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金融地理学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黄山松的谱系生物地理学研究秦岭地区蠋步甲(Dolichus halensis)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东亚草木菝葜的物种分化和亲缘地理学研究汉江上游地区小稻蝗的谱系地理学研究秦岭地区隆肛蛙谱系地理学及群体遗传结构初步研究从气象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医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科学内涵李属樱亚属植物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武夷山脉Potamidae和Parathelphusidae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意义基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序列的天然红松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及保护遗传学研究金钱槭属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中国岩羊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探从《自然史》看古希腊罗马的地理学秦岭地区蜜蜂科昆虫生物地理学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拓展模型:比较优势与工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证从民族地理学视域下看《徐霞客游记》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地理学特征解析日治时期(1895—1945)的“岛都”台北意象:一个人文地理学取向的研究京津冀地区汉代墓葬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演化视角下的地理环境引导论秦岭山区蝎蛉科昆虫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地理学的一般方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改革开放后山区农村人口跨境迁移的地理学分析:基于福建省明溪县沙溪村的调查李旭旦与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的秦岭地区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 Mayr)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紧张与亲密: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翻译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文本汉英翻译探析山蜡梅复合种亲缘地理学初步研究四川绵阳地区方言音系实验语音学分析及方言地理学研究流动的歌声福建省信息产业人才空间分布与开发研究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观照下的阿提卡基于Agt1序列及nSSR的黄精叶钩吻属亲缘地理学研究满族先民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大眼华鳊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地理学研究西部城市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与多层级金融增长极的构建湖南省茶叶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地理学分析巴山松与油松的谱系地理学及其物种形成研究我国斑翅山鹑遗传多样性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纺织服装业发展研究基于Web的实验经济地理学平台开发与探讨旅游地理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中国文学地理学论著的数理统计与分析宜昌市猇亭区犯罪问题的地理学防控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我国边境线城市形态研究启发式教学在本科旅游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考据时风下的征实地理学家《会展地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老工业区的创意转型路径研究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GIS的实践与探索地理学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形象演变研究媒介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国舆论监督研究基于Internet的人文地理学信息资源及其利用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楚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研究地理学困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与激发策略研究天津FDI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消费性服务产业空间结构研究消费模式和空间集聚—基于Swarm的仿真研究《绿山墙的安妮》的文学地理学解读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家与西南边疆新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研究襄樊南漳地区传统民居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基于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八年级地理学案设计地缘东方的“异托邦"基于北斗和GIS的地理学野外实习服务平台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地区差距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手机传播研究中国及东北亚地区林蛙分子系统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历史地理学知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人文地理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构建日本FDI在华空间集聚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河源客家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媒介地理学视阈下的《星暹日报》研究明清时期西方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金融地理学视角下贵州省银行业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体育地理学视域下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明清苏州村落的景观要素及其变迁过度聚集是否可能抑制经济增长晋城市城区刑事案件犯罪地理学分析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研究改进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其在甲醇合成转化率软测量的应用东亚岛屿特有濒危植物舟山新木姜子(Neoltisea sericea)的亲缘地理学研究基于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的输电网规划鞍山市高中文科区域地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研究杨慎与西南地区地理学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千岛湖岛屿特征对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保护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的潮安县传统民居研究彼得·阿克诺德的伦敦:不正义空间基于WebGIS的野外实习教学辅助系统研究我国东中西部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西北太平洋边缘海厚蟹属的物种界定与历史地理学三种云杉的谱系地理与物种界定零售商业区位理论及其对零售业选址的指导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论《广志绎》的人文地理学贡献金融地理学视角下东北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研究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孟德斯鸠地理学说的法哲学意义初探福州市盗窃犯罪空间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集聚研究高中地理学案编制的改进策略研究关于中学生心理地图建构的研究解非线性双层规划的算法研究乌珠穆沁土话语言地理研究媒介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城市媒体中国大陆黑斑侧褶蛙种群的线粒体DNA分岐与建群历史:上新世隔离事件与独立的避难所扩张全球合作减排行为的计算机人文地理学实验北京历史街区建筑环境色彩定性分析与评价秦巴山区小稻蝗种群分化研究明代词人地域分布研究人教版《地理1》学习障碍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地区工资差距研究基于行为地理学的城市交通规划初探区域产业集聚与转移的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阔亦田之战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分析考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配电网多目标规划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研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环渤海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北京传统街区环境色彩设计研究出口开放与市场潜能对我国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结课论文关于“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句话的分析学号:********名:***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翻译首先,我先谈谈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理由有三:一是我酷爱中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宋朝、明朝以及中国近代的历史,也读过很多这方面的书,诸如最基本的《宋史》、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以及《明朝那些事》,还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史书,此处我便不一一例举;二是我作为一个文科生,更擅长于剖开表面挖掘更深层的内涵,比起理科生我相信我的分析更加具有层次性、条理性;三是这个话题我认为更加贴近我们当今的社会现状,我觉得有很大的探讨的必要。
在正式开始写论文之前,我必须申明一下,以下纯属我个人观点,如有冒犯,还望见谅,同时由于我作为一个本科生知识水平有限,分析的不够透彻的地方,希望老师多多包涵。
对于“崖山之后再无华夏”这句话,我在这里还是觉得很悲哀,因为在写本篇论文之前,我曾经做了一个调查,我问了很多人是否赞同这句话,超过一半的人反问我崖山是什么东西,这不禁让我有一丝孤寂的悲凉。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是持赞同的意见,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我又持反对意见,上了大学之后,我想对于任何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都得辩证的看待。
废话少说,首先我必须先阐述一下崖山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何来这句话的由来。
在不懂历史的普通人看来,在他们的印象里宋朝就有一个杨家将,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有的就是宋朝被各种国家诸如辽朝、金朝以及被后来的蒙古吊打,最终灭国。
而在看来,纵观宋王朝,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针尽管避免了藩镇割据带来的内乱,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手工业和工商业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却导致了军事上屡受外敌羞辱的悲惨结局,最终南宋被蒙古所灭,中华大地历史上第一次被外族全面统治。
史学界更有“中国第一次亡国”之说。
而崖山之战可以说可以是蒙古灭宋的最后一役,崖山之战,数十万百姓以及社会精英跳海自尽,与国同亡,据史料记载,尸体覆盖了整个海面,可想当时有多么的悲壮,或许一些人看来,这就是王朝的更替,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当初秦始皇征服六国,杀的人可不止这个数,可是在我看来,跟随着他们而亡的,也是中华民族的的精神和灵魂。
中国历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历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历史论文选题参考1、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2、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3、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4、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5、用Kriging方法对中国历史气温数据插值可行性讨论6、中国历史文化村镇空间结构与相关性研究7、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8、从美、英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看中国历史教学新大纲9、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分析10、中国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集的重建方法述评11、论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其社会影响1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3、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4、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15、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的过程与机理16、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出洋考察18、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19、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20、中国历史古城的保护与利用二、中国历史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2、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4、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流向和分期5、自然灾害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与中国自然灾害的关系6、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7、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Ⅱ): "好(坏)天时"与历史上的"顺(乱)世"8、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文化及其发展9、《新史学》之后——192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10、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谈翻译理论的发展11、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2、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13、《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14、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15、中国历史地震烈度表研究16、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7、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基于中国历史数据的检验18、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兼论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19、中国历史上一次可能的慢地震——1597年10月6日渤海地震20、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三、热门中国历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关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统一性问题——对黑格尔曲解中国历史特点的驳论2、《集结号》:对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3、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4、近三十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方法的进展——以文献资料为中心5、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6、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分析7、对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思考8、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9、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季风导致唐朝灭亡说的质疑10、明清史与宋元史:史学史与社会史视角的反思——兼评《中国历史上的宋元明变迁》11、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中)12、《孽海花》与中国历史小说模式的现代转变13、中国历史大洪水14、中国历史:社会性别分析的一个有用的范畴15、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16、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17、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18、中国历史人口周期性巨大波动的自然原因初探19、中国历史上死亡一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的时间特征20、试论井上靖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的美学特征四、关于中国历史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历史探空资料中的一些过失误差及偏差问题2、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3、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4、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特征的新认识——纪念竺可桢《中国过去五千年温度变化初步研究》发表30周年5、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下)6、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7、中国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8、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9、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10、世界及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11、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12、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Ⅰ):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1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15、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16、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17、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18、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9、中国历史文献中的高分辨古气候记录20、中国历史上森林破坏对水旱灾害的影响——试论森林的气候和水文效应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历史论文题目1、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授体会2、中国历史: 晚清民国卷3、中国历史水灾案例数据库的建立及相关问题探讨4、重新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5、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6、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7、中国历史大地震的矩震级8、环境营造:中国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贡献9、中国历史蝗灾动态的社会影响及生态环境意义10、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11、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12、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治蝗13、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14、东晋南朝的守国形势——兼说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对立15、中国历史之中的连续和变革与中国现当代民族主义16、论中国历史上反对“与民争利”的思想17、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18、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20、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
中国历史地理相关题目
一、结合植物、动物、江河、湖泊、沙漠或海岸线,谈气候对中国古代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试述中华民族的内涵及其形成过程。
三、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及特征四、谈一下对以下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认识:中印边界、外蒙、南海、中日(钓鱼岛)五、中国古代迁都的特点及原因三、中国古代移民的类型和特点历史上的中国移民从类型上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最普遍的一个类别。
早在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越过南岭,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并建立了郡县。
这种以开疆拓土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同时也是一次由北而南的移民活动。
此后,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都属于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这类移民,大多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和影响都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移民。
二、强制型移民。
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防卫边疆、开发边地,或为了控制少数民族,往往运用政治或军事手段强迫有一定背景的居民迁入指定的地方,从而形成强制型移民。
历史上周灭商后将商遗民及“顽民”迁往宋地和成周洛邑;秦灭六国时将各国国君与贵族迁往秦国内地,把“天下富豪”12万户迁入咸阳;西汉初年的迁关东贵族、豪强、富人充实首都及其周围设陵县三、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从平原到山区类型。
从明代中期起,南方地区对丘陵、山区开始大规模垦荒。
伴随对丘陵、山区的开发也就形成了由平原到山区的开发性移民。
这种移民在南方明显地表现为由东向西开发和移民的特点,所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形象地反映了这一进程。
开发型移民的另一种形式是从内地到边疆的移民,18世纪以后,由于北方人口压力增大,又无像南方那样面积广大的山区容纳大量移民,所以,北方百姓开始了自发向边疆的移民,如历史上的移民台湾,闯关东、走西口等都是这类移民。
四、少数民族的内徙和西迁。
当中原政权势力强大时,游牧民族往往西迁,如东汉时北匈奴西迁欧洲,唐代时西突厥西迁中东都是典型例证。
中国历史论文题目
中国历史论文题目1. 从中华文明到中国历史:演变与转变2. 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3. 春秋战国时期:分裂与统一的兴衰4. 秦汉帝国: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5.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6. 唐宋时期:国力强盛与文化辉煌的时代7. 元明清王朝:外来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8. 中国近现代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9. 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10. 儒家、道家、法家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和演变,更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从古代的封建王朝到现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历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转变。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研究不仅限于政治和军事方面,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对于每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内容,以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
同时,还可以从历史中发现那些对当今社会产生影响的元素和因素,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更好地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
仅凭对历史的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当下的挑战和问题,更好地推进国家发展的进程。
很多历史学者和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各个时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鼎盛时期,也经历过分裂和动荡,但中国人民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智慧,始终保持着对自己历史和传统的珍视和传承。
中国历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自身,也为世界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
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在历史上曾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其在思想、哲学、宗教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魅力。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期末考试(尔雅)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1相对其他吴语,杭州话更偏向官话,带有北方口音。
这一现象被称为()。
(1.0分)1.0 分A、文化沙丘B、文化高地C、文化岛D、文化半岛我的答案:C2汉朝时期,齐郡的首府临淄之所以人口相当多,是因为受人文因素中()的影响。
(1.0分)1.0 分A、生产方式B、政治C、军事D、民族我的答案:A3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之处是以()的应用为主。
(1.0分)1.0 分A、长江上游B、长江中下游C、黄河中下游D、黄河上游我的答案:C4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中统的人选主要来自()。
(1.0分)1.0 分A、绍兴B、湖州奉化D、江山我的答案:B5清朝晚期,民国年间,从内地去拉萨最便利、最安全的路线是()。
(1.0分)1.0 分A、从成都直接过去B、从云南直接过去C、从青海直接过去D、借道印度、新加坡过去我的答案:D6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为()。
(1.0分)1.0 分A、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B、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C、低出生、高死亡、低增长D、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我的答案:D7国民党时期,政治集团里侍卫官的人选主要来自()。
(1.0分)1.0 分A、绍兴B、湖州C、奉化D、江山我的答案:C8下列少数民族中,是在当地形成发展而成,不是因迁入中国而形成的是()。
(1.0分)1.0 分A、B、布依族C、京族D、塔塔尔族我的答案:B9()是迁入中国后形成的新民族。
(1.0分)1.0 分A、维吾尔族B、朝鲜族C、藏族D、回族我的答案:D10中国早期文明如满天星斗,后汇聚到(),再由它重新扩展到各地并延续至今。
(1.0分)1.0 分A、长江中下游B、淮河中下游C、黄河中下游D、珠江中下游我的答案:C11中国戏曲之甬剧是以()为基础。
(1.0分)1.0 分A、绍兴话B、上海话C、宁波话D、我的答案:C12中国历史上,牧业民族主动迁移时,一般往()迁移。
(1.0分)1.0 分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我的答案:D13市的形成最早是出于()的需要。
历史与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与地理论文题目历史与地理——探究两门学科的关系历史与地理作为人文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历史研究过去的事件和社会发展,而地理则研究地球上的空间分布和环境特征。
本文将探讨历史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学科交叉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与地理的交叉研究历史和地理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在历史研究中,地理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当时的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的迁徙、定居和发展,进而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尼罗河的季节性洪水为古埃及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古埃及王国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在地理研究中,历史资料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分析地理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文献记录了过去的地理信息和人类活动,可以为地理学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例如,在研究环境变化时,过去的气象记录和历史文献中的描述可以帮助地理学家重新构建过去的气候和环境模式,从而更好地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二、历史对地理的影响历史的进程塑造了地理的现状和空间分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事件和人类活动造成了地理环境的变化。
例如,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森林的砍伐和土地的开垦,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貌。
此外,历史上的战争和迁徙也对地理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国界和人口分布。
同时,历史文化对地理景观的形成和演变也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事件塑造了地理空间的特征和地理景观的风貌。
例如,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们不仅是具有实际防御功能的建筑物,也成为了地理标志和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地理对历史的启迪地理研究为历史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启示。
地理条件可以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原因和背后的动因。
例如,地理因素可以解释为何古代希腊成为了一个海上贸易强国,而古代埃及成为了一个农业大国。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
历史地理论文题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影响古代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贸易通道之一,连接起了东方和西方,不仅仅在物质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出发,论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对相关地区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丝绸之路古老而悠久,起源于公元前138年的汉武帝时期。
当时,汉朝使臣张骞率领使团经过险峻的天山山脉,成功地抵达了西域,与西方的大宛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此后的几百年间,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并逐步扩展至欧洲地区。
丝绸之路沿途经过沙漠、高山、平原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多条主要通道,如北线、南线和中线等。
二、丝绸之路的地理影响1. 商贸繁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各种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玛瑙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进行了广泛交易。
这不仅促进了贸易繁荣,也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推动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与发展。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交汇。
东方的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以及西方的佛罗马文化等在这条交通线上相互碰撞、交流融合。
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从中受益,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3. 地理认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的人们相互了解对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形成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人们通过交流和贸易活动,开拓了眼界,拓宽了地理视野,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
4. 地方发展: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因为贸易和交流的繁荣而蓬勃发展。
各个城市和港口沿线兴起了繁华的集市,人口流动使得这些地方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
同时,交通建设也得到了发展,道路、港口、驿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增长。
三、丝绸之路的经济影响1. 促进贸易: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网络,使各种商品得以流通。
特别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各种奢侈品,成为了西方贵族追求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工艺的繁荣。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选题方向:
1. 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迁与民族融合
这个选题可以探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疆域扩张与收缩,以及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地图,可以了解不同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影响。
2.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这个选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念、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演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3. 中国古代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
这个选题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生产技术的演变、农村聚落的形成与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4. 中国历史上的交通与贸易
这个选题可以研究中国古代的交通路线、交通工具、贸易往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交通和贸易的状况,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运行规律和特点,以及交通和贸易对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5. 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
这个选题可以探讨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规律、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以上仅是一些可供参考的选题方向,中国历史地理还有许多其他的研究领域,具体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进行选择。
中国历史地理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填空题1.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六大古都分别是、、、、、。
2.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和共同创造了人类。
3.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4. 《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朝的。
5.在近2000年的时期内,中国行政区划出现了、和三个阶段。
6.秦汉时期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三个,即、和。
7.在两汉时期,全国形成了三大丝织业中心,即以、和为中心的三个地区。
8.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人口突破1亿大关是在,突破2亿大关是在明代万历年间,道光三十年中国人口达到了4.3亿,是传统社会人口的最高峰值。
9.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便出现了图经,其中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10.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11、东晋和南北朝时的政区制度的变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和土断法并行。
1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13、我国古代划分经济区思想源于西汉的史学家。
14、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三地带,即、和。
15、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且地位要比郡。
16、历史城市地理的三维标准是:所属的时间范围是,具体对象是,基本内容是。
17、辽代在契丹族辖地高有特殊的政区组织,即18、明代的棉纺织中心是和。
19、三国时期曹魏在地方区体制外,还实行和士家制。
20、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负责建设的。
21、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22、《岭外代答》是朝的所写的。
23、世界上最早的湿法治铁技术出现于代。
24、元朝时被誉为“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及”的城市是指。
25、“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
26、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27、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其作者是北魏的。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
中国历史地理选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演进和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地理的选题中,可以选择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话题进行研究:1. 中国历史上的水利工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这些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选择研究中国古代的灌溉系统、运河、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探讨其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2.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历史演进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自然灾害频繁。
可以选择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演变和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应对能力和防灾措施的演变,以及这些自然灾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国历史上的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选择研究中国古代的道路、驿站、航道、邮政、传信系统等交通与通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探讨其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可以选择研究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内容,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文化的形成。
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城市文明的形成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以上选题仅为中国历史地理的一小部分内容,每个选题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地理数据和实地调查等方法,深入探讨各个选题所涉及的历史地理问题,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题数:50,共 50.0 分)1最先考察中国西部后提出“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地理学家是()。
(分)1.0 分A、英国人B、中国人C、法国人D、德国人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2东汉末年,农人起义此起彼伏,为镇压起义,刺史的权利发生了哪些转变?()(分)1.0 分A、亲民事B、领兵马C、成为最高行政长官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3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
(分)1.0 分A、南蛮,北胡B、南蛮,索虏C、岛夷,索虏D、岛夷,北胡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4西汉刺史制度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即()。
(分)1.0 分A、“奉诏四条察州”B、“奉诏五条察州”C、“奉诏六条察州”D、“奉诏七条察州”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5以下选项中,属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组成的是()。
(分)1.0 分A、历史人文(社会)地理B、历史自然地理C、历史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对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6此刻的()在宋朝时期被称为“南京”。
(分)1.0 分A、开封B、扬州C、商丘D、西安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7清朝,()下令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归福建省管辖。
(分)1.0 分A、康熙B、乾隆C、雍正D、咸丰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答案解析:8阿斯塔那古墓群所发觉的遗骸证明两千连年前()抵达过新疆地域。
(分)1.0 分A、南亚人B、中东人C、欧洲白种人D、非洲人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9()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
(分)1.0 分B、唐太宗C、唐玄宗D、唐文宗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答案解析:10中国古时选择与维持首都时,以下选项不属于从制内角度考虑的因素和方法的是()。
(分)1.0 分A、位上游B、四塞之地C、设关隘D、近边疆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11明代把一省之权分为三司,其中()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核题目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核题目(历史专业)
请针对以下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写一篇字数在3000左右的论文,题目自拟,但要要准确表达论文的内容,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题目一:请对历史时期广西人地关系与环境变迁进行分析评价。
题目二:请分析历史时期广西西江水系交通发展与城镇布局的形成。
题目三:请对广西某一地区历史时期政区建置变迁的区域效应进行分析评价。
备注:
1、文章结构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引文,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几
个部分。
.
2、用论文纸(每人两张论文纸,不够写的同学自己复印)、签字笔手写,拒绝打
印稿,并注明班级、姓名、学号等基本信息。
3、6月25号前统一交到学习委那里。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论文选题
1。
试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经济都会发展的关系
2。
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情况初探(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朝代)
3。
1919年至1931年间东北的移民问题研究(移民与区域经济发关系;移民与土地开垦的展的关系等)
4。
秦统一的地理条件
5.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6.唐宋时期的城市与城市经济
7。
植物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8。
明清经济作物(如烟草、玉米、番薯等)的传入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如番薯传入梅州后,对梅州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9.关于梅州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对策研究(可以以梅州市任一个古村落为例)
10。
梅州市镇个体研究(如松口镇等)
11。
交通环境对你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12.调查研究XX(以选题者的家乡为主)城市的兴起、发展状况(如开埠、人口、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
历史地理——精选推荐
历史地理2014级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期末复习资料Ⅰ填空题1.中国最早的正统派权威性历史地理著作是《禹贡》。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图是《马王堆汉墓帛书》。
3.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志是东晋常璩(qu)所撰的《华阳图志》。
4.明末清初顾祖禹编纂的《读史⽅舆纪要》,标志着封建时代沿⾰地理学的⾼峰。
Ⅱ名词解释1.竺可桢“脉动论”中国5000年来⽓候变化像脉搏搏动⼀样,温暖潮湿⽓候和寒冷⼲燥⽓候交替出现,周⽽复始波动变化。
2.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称“明清⼩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3.仰韶温暖期距今8000——3000年前,进⼊全新纪中期时,曾出现过世界性⽓候回暖时期,这段时期内中国相当于仰韶⽂化时期,故称“仰韶温暖期”4.皇⽊采办明清两朝为了满⾜宫廷园林,陵寝建筑的需要,在南⽅尤其是西南地区进⾏官⽅⼤规模伐⽊运动。
皇⽊采办消耗了⼤量的⼈⼒物⼒财⼒,这些均出⾃采办地⽅政府,严重破坏了采办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态⾓度讲,由于明清以来皇⽊采办使得南⽅地区的林⽊资源已基本枯竭。
5.乾隆垦殖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迅速增加,造成⼈地⽭盾⼗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能为⼒。
清政府采取措施⿎励民众向深⼭进军,扩⼤耕地⾯积,种植⾼产旱地作物,从⽽掀起⼀个⼭地垦殖运动。
它的背后是以⼤量牺牲森林资源和破坏⾃然环境为代价的。
6.梁⼭泊在今⼭东省巨野县东北,古时为济⽔灌注,称为“兖(yan)州薮(sou)”,秦汉时期称为巨野泽,⼜称⼤野泽,唐代南北达三百⾥,五代时期黄河决⼝,巨野泽南部淤积⽽向北扩展,梁⼭成为湖中之⼭,形成了⼋百⾥梁⼭泊。
到元代还是个汪洋⼤湖,以后⽔量减少,逐渐萎缩,到清康熙年间,终于淤成平原。
7.低海岸地势平坦宽阔的海岸称为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松散的沉积物组成。
这种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
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岛屿。
8.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贝壳及其碎⽚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薄层组成的,与海岸线⼤致平⾏或交⾓很⼩的堤状地貌堆积体,形成于⾼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1欢迎下载 1.试论历史上交通运输与经济都会发展的关系
2.明清时期人口迁移情况初探(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朝代)
3.1919年至1931年间东北的移民问题研究(移民与区域经济发关系;移民与土地开垦的展的关系等)
4.秦统一的地理条件
5.地方行政体制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
6.唐宋时期的城市与城市经济
7.植物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8.明清经济作物(如烟草、玉米、番薯等)的传入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
(如番薯传入梅州后,对梅州经济与文化的影响)
9.关于梅州古村落开发与保护的对策研究(可以以梅州市任一个古村落为例)
10.梅州市镇个体研究(如松口镇等)
11.交通环境对你家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调查研究XX (以选题者的家乡为主)城市的兴起、发展状况(如开埠、人口、城市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