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自净作用

合集下载

试述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试述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水体自净机制和影响因素1. 水体自净机制概述水体自净是指水体自身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和恢复水质的能力。

水体自净机制主要包括生物自净、化学自净和物理自净三个方面。

1.1 生物自净生物自净是指水体内的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和相互作用,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分解、转化、吸附和沉淀,从而净化水质。

生物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沉淀。

•生物降解:水体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生物吸附:水体中的生物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和无机物吸附在其表面,从而使其从水体中去除。

例如,藻类可以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净化水质。

•生物沉淀:水体中的生物通过生长和繁殖过程形成的生物体,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质结合并沉淀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1.2 化学自净化学自净是指水体中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过程,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化学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和酸碱中和。

•氧化:水体中的氧气和氧化剂可以与有机物和无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氧气可以将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还原:水体中的还原剂可以与氧化剂反应,将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物质。

例如,还原剂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沉淀,净化水质。

•酸碱中和:水体中的酸和碱可以相互中和,将水体中的酸碱度调节到适宜的范围,净化水质。

1.3 物理自净物理自净是指水体中的物理过程通过沉淀、过滤和扩散等方式,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从水体中去除,从而净化水质。

物理自净的主要过程包括沉淀、过滤和扩散。

•沉淀:水体中的悬浮物质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到水底,从而净化水质。

例如,悬浮在水中的泥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沉淀到水底。

•过滤:水体通过地下层土壤和岩石的过滤作用,将悬浮物质和溶解物质去除。

例如,地下水经过土壤层的过滤后,水质得到净化。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

简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天然水体是指自然形成的湖泊、河流、湿地等水域,它们通常具有自净能力,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将污染物质降解并提供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本文将详细阐述天然水体的生物自净过程,并逐步回答中括号内的问题。

第一部分:生物自净的概念和背景知识1. 生物自净的概念和意义(200字)- 生物自净是指天然水体中生物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和作用,将污染物质减少或除去的过程。

- 生物自净是水体净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有助于维持水体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

2. 天然水体的基本特征(200字)- 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湖泊、河流等水体可以通过自然过程消除一定程度的污染。

- 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取决于水体的水动力学、水质状况以及生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等因素。

第二部分:天然水体的主要生物自净过程1. 光合作用(300字)- 水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这有助于氧化水体中的有机物质。

- 光合作用还能净化水体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污染物,通过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将无机污染物转化为有机物。

2. 蓝藻和浮游植物的净化作用(300字)- 水体中存在的蓝藻和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以生长维持自身生活活动。

- 蓝藻和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消耗了水体中的营养盐,使得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下降。

3. 细菌的降解作用(400字)- 水体中存在的一些特定细菌具有降解污染物质的能力,如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和腐败物,使其减少浓度。

- 细菌还能将某些重金属离子转化为不溶性沉淀物,从而减少其对水体的毒性。

4. 水生动物的净化作用(400字)- 各类水生动物如鱼类、贝类、浮游动物等通过捕食植物、细菌和其他生物,帮助净化水体。

- 鱼类和有壳生物如贝类还能过滤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提高水质的透明度。

5. 湿地的净化作用(300字)- 湿地是水体生物自净的重要环节,湿地中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吸附和降解有机物质和营养盐。

什么是水体自净

什么是水体自净

第七章1、什么是水体自净?怎样理解水环境容量?怎样理解水污染的概念?(1)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以内,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2)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对污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既所谓的环境容量。

(3)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2、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1)点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2)面污染源(3危害: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作用、发生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间接影响。

3、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有那些?污水的水质指标包括那些内容?(1)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物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酸碱污染、石油类、放射性物质、热污染、病原体。

4、水污染防治对策有那些?效果如何?(1)“防”,污染源的控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2)“治”,废水无害化(3)“管”,管理控制对策5、污水处理技术包括那些类型废水的物理处理法、废水的化学处理法、废水的生物处理法6、大气污染源有哪几种?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2)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7、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对颗粒物的治理方式有那些?可以通过改变燃料结构、改进燃烧方式、安装除尘装置8、治理气态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有那些?SO2和NO X的治理、汽车尾气的治理9、汽车尾气污染与气态污染物的异同?常用的治理方式有那些?10、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主要的危害是什么?主要是CO2的增加。

主要危害: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威胁人类的食品供应和居住环境。

11、酸雨的主要类型是哪些?它产生的原因与主要危害是什么?(1)主要有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2)主要是工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70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及其成因》_70

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学习目标] 1.联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结合实际,理解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

2.理解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①消纳、②同化能力,这就是环境的自净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机理:主要包括③物理净化、④化学净化、⑤生物净化等。

3.不同类型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弱:⑥河流水>⑦湖泊水>⑧地下水。

4.掌握不同水体自净规律的意义:掌握不同水体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⑨自净能力,就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5.水污染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⑩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⑪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⑫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1.为什么河流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强?答案河流水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

流动的河水中含有的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相比河流,湖泊水流动性弱,更新速度慢,污染物稀释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截至2015年3月底,山东省控河流断面中,还有15个水质劣于五类,占总数的14.0%,比去年同期减少了7个;劣五类断面主要集中在小清河、海河、半岛流域的东营、滨州、青岛等市。

从水质状况看,今年第一季度,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为29.4mg/L和1.73mg/L,同比分别上升19.3%和18.3%。

(1)水污染是怎样产生的?(2)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3)水体的自净能力与水污染有什么样的关系?(4)为什么废水特别是工业废水对海洋的污染程度要远远轻于对河流和湖泊的污染程度?答案(1)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水体污染现象。

(2)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小一是取决于水量;二是取决于水的流速或水体的更新速度。

同样数量的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水体的水量越大、流动性越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越强。

自净作用

自净作用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环境单元内,土壤所允许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也就是说 在此土壤时空内,土壤中容纳的某污染物质不致阻滞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引起植物可食部分中某污染物积累 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的净化功能。
土壤是一个半稳定状态的复杂物质体系,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外来的物质有很大的缓冲能力。从广义上 说,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或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 用、氧化还原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 物链或排出土壤。狭义的土壤自净能力则主要是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使污染化合物转变为难 溶性化合物的作用。但是,土壤在自然净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本身也会遭到严重污染。因为土壤污 染及其去污,决定于污染物进入量与土壤天然净化能力之间的消长关系,当污染物的数量和污染速度超过了土壤 的净化能力时,破坏了土壤本身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 土壤质量下降。在通常情况下,土壤的净化能力决定于土壤物质组成及其特性,也和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有关。 不同土壤对污染物质的负荷量(或容量)不同,同一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应当指出,土壤的 净化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化学合成的某些产品以及 一些重金属,土壤是难以使之净化的。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壤的自净作用。
关于水质受污染的河流的自净作用,即意味着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流动的过程中自然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 的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点:(1)物理净化:通过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沉淀等作用使浓度降低。(2)化学净化: 通过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吸附、凝聚等作用使浓度降低。(3)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特别是水中的异养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在其中起主要的作用。狭义的自净作用,就是指生物的净化作用, 通常都是采用这个定义。作为自净作用的具体实例,如伴随河水的流动,而生物需氧量(BOD)或悬浮物量 (suspended solid,SS)的逐渐减少等。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
水体自净的基本原理是物理自净、生物自净和化学自净三者相结合
的结果。

物理自净的原理是:水的流动(物理混合)能够导致空气与水接触,
从而分解有机物。

水流动也可以把悬浮物运到水体的较深处,这样它
们就受到了光照的稀疏,当受到更强的光照,悬浮物就会凝结,并与
固体沉淀物结合,落在水体的底部。

生物自净原理是:水中有大量的可爱藻类,由于它们对阳光量类和温
度的需求特别多,只有在水体深处才能生长。

藻类吸入水里的有机物,比如水质中的氮、磷等,藻类的增生可以使水中的有机物减少。

化学自净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饱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使水中的某些
有害物质变化形态而分解,例如氧化、还原、水热反应等。

这种反应
产物对鱼类致病有效,而且更易沉淀在水底,因此有助于净化水体。

水动力条件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对水体自净作用的影响
水动力条件是指水流状态的一系列特征参数,包括流速、流质、流泥沙和水深等,是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中,水动力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是常规清洗水体处理系统中最基本参数之一。

此外,水动力条件也与水体自净作用有着重大关系。

首先,适当的水动力条件有助于污染物的迁移,从而可以促进水体的清洁。

污染物随水流携带及沉积在水体表面、底部和堤岸上时,水动力条件决定了污染物的迁移和沉积速度。

此外,如果流速过快,污染物会被水体带走,较慢的流速可以使污染物沉积在水体表面、底部和堤岸上,从而发挥水体清洁的作用。

其次,正确的水动力条件也有利于水体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生长需要极其复杂的情况,水动力条件能够满足这种复杂情况,使微生物活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地清除污染物,发挥水体自净作用。

除了控制水质,水动力条件也有助于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这是利用水动力条件发挥水体自净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动力条件有误,可能会影响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水体的清洗效果。

总体来看,水动力条件特别是污染物的迁移,是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重要因素。

此外,正确的水动力条件也能够增强清洗效果,有助于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助于水体自净作用的发挥。

环境的自净作用的名词解释

环境的自净作用的名词解释

环境的自净作用的名词解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给地球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巨大威胁。

然而,地球的环境并非一无是处,它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能够通过一系列自然过程实现自身的净化和恢复,这就是环境的自净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指自然界中环境系统净化和恢复自身功能的一种内在机制。

它是通过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作用、转化和迁移来实现的。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

首先,大气的自净作用是指大气中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被大气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转化成无害物质的过程。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SO2)经过氧化反应转化为硫酸雾滴,随着大气混合和雨水的降落,硫酸盐会沉降到地面,起到了净化大气、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其次,水体的自净作用是指水环境中溶解态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等)通过化学反应、生物作用和物理过程进行转化和去除的过程。

例如,水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促进藻类的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但同时也会促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拟虾等微生物的繁殖,形成水体的自净能力。

这些微生物通过摄食藻类和吸附重金属等方式,将溶解态污染物转化为生物库、沉积物和生物质的形式,进而净化水体。

最后,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通过土壤中微生物、植物根系和物理化学反应等过程,将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并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解能力。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减少土壤中的有毒物质。

同时,一些植物根系具有吸附和累积重金属的特性,它们通过吸附重金属离子到根系和茎叶中,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环境的自净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环境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境的污染放任不管。

现代社会的污染问题严重,环境的自净作用已经无法完全承担起净化环境的任务。

水体自净的原理

水体自净的原理

水体自净的原理嘿,你问水体自净啥原理呀?这事儿吧,让我好好给你唠唠。

咱先说说啥是水体自净呢?简单来说呀,就是水自己把自己弄干净喽。

就像咱人会打扫房间一样,水也有它自己的办法把脏东西弄走。

我给你讲个我小时候的事儿吧。

那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子旁边有一条小河。

那河水可清了,清得能看见水底的小鱼小虾在游来游去。

我们小伙伴们经常去河里捉鱼捉虾,玩得可开心了。

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

雨停了之后,我们又跑去河边玩。

结果发现河水变得有点浑浊了,里面还有一些树枝啊、树叶啊什么的。

我们就觉得很奇怪,这河水咋变脏了呢?但是过了几天,我们再去看的时候,发现河水又变清了。

那些树枝树叶啥的都不见了。

这是咋回事呢?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水体自净的作用。

水体自净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理呢。

首先啊,水会自己流动。

就像那条小河,河水一直在流。

那些脏东西呢,就会被水流带着走。

水流就像一个清洁工,把脏东西都运到别的地方去了。

还有啊,水里有很多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厉害了,它们能把一些脏东西吃掉。

比如说,有些微生物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害的物质。

就像我们吃了东西,要消化一样,微生物也会把水里的脏东西消化掉。

另外呢,水里的植物也能帮忙。

河边那些水草啊、芦苇啊啥的,它们的根可以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

这样一来,那些对水有害的物质就会减少。

就拿那条小河来说吧,下了雨之后,河水变浑浊了。

但是随着水流的流动,那些树枝树叶就被冲走了。

水里的微生物也开始工作,把一些有机物分解掉。

河边的植物也在发挥作用,吸收着水里的营养物质。

慢慢地,河水就又变清了。

水体自净真的很神奇呢!它让我们的水变得干净,让我们能有一个好的环境。

我们也要保护好水,不要往水里扔垃圾,不要污染水。

这样水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自净作用。

哎呀,说了这么多,你应该明白水体自净的原理了吧?就像那条小河一样,水有它自己的办法把自己弄干净。

我们也要珍惜水,让水一直保持干净清澈。

嘿嘿,咋样,我说得够明白不?。

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

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

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1、什么是水体自净?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河流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转化,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或者从最初的超过水质标准降低到等于水质标准。

2、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

一般分为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

3、现在污水处理技术有哪些?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4、五个水的测量指标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是表示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

理论需氧量(thOD):水中某一种有机物的理论需氧量。

通常是指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需氧量的理论值(即按完全氧化反应式计算出的需氧量。

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

总有机碳(TOC): 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5、什么情况采用生化法处理?一般认为BOD/COD值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采用生化法处理。

6、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什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物理指标:色,浑浊度,臭和味。

7、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钾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主要是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8、什么叫溶解氧?溶解在水体中的氧被称溶解氧。

水体自净的原理

水体自净的原理

水体自净的原理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来说,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存环境的良好与否。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进行自净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水体自净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水体自净的原理与水体本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密切相关。

水具有独特的溶解性和流动性,这使得水能够溶解和携带各种物质,同时也便于水中的生物活动。

水体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溶解的无机盐、有机物质等物质,都是水体自净的重要基础。

其次,水体自净的原理与水中的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通过吸收有机物质、氧化无机物质等方式,参与了水体的自净过程。

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废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微生物还可以吸收水中的氧气,促进水体中氧气的再溶解,维持水体的氧气平衡。

另外,水体自净的原理还与水体中的植物有关。

水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水体中的氧气含量。

同时,水中的植物还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减少水中的营养盐浓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植物的根系还可以固定水体底泥,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质含量。

此外,水体自净的原理还与水体的自然循环有关。

水体的自然循环包括了蒸发、降水、地下水补给、河流流动等过程,这些过程能够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稀释和清除,促进水体的自净。

总的来说,水体自净的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了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以及水体中的微生物、植物和自然循环等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水体自净的原理,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治理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

希望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够更好地实现水体的自净和保护。

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

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

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针对青少年《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你知道吗?》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被污染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得干净一些呢?这背后其实藏着水体的自净秘密哦!就比如说一条小河,被工厂排出来的脏水弄脏了。

但是别担心,大自然有它自己的办法。

水里的小鱼、小虾还有各种微生物,它们就像是小卫士一样。

小鱼会吃掉一些脏东西,微生物能把有害物质分解掉,就像把一个大拼图拆成小块块,让水慢慢变干净。

所以,下次看到一条有点脏的小河,别着急,也许过段时间,它就自己变干净啦,这都是水体自净的功劳哟!《神奇的水体自净,一起来瞧瞧!》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超级神奇的事儿——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

想象一下,你家旁边的小池塘被倒了一堆垃圾,水变得又黑又臭。

但是过了一阵子,你会发现水好像没那么糟糕了。

这是咋回事呢?其实呀,水里有好多小小的生物在努力工作呢。

比如那些小小的细菌,它们可勤劳啦,把那些脏脏的东西一点点吃掉,变成对水没坏处的东西。

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去郊外,看到一条被污染的小溪,水都浑浊得不行。

但是几个月后再去,水居然清了好多!原来,是水流把脏东西带走了,加上水里的生物们不停地努力,小溪又恢复了生机。

所以呀,大自然真的很厉害,水体能够自己变干净,是不是很神奇?《水体自净,大自然的魔法》小朋友们,你们相信吗?水也会自己变干净,就像会魔法一样!这就是水体的自净过程原理。

比如说,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小湖。

如果有人往里面扔了垃圾,一开始湖水可能会变脏。

但是,过不了多久,湖水又会重新变得清澈。

这是因为水里面有一些看不见的小精灵在帮忙。

这些小精灵就是各种微生物,它们会把垃圾分解掉,让水重新干净起来。

还有风姐姐和雨哥哥也会帮忙。

风会吹动水面,让脏东西飘走;雨会带来新的水,把旧的脏水冲淡。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看到山脚下有一条小河,河水被旁边的农田里的农药污染了。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河水又能看到小鱼在游来游去了。

这都是水体自净的功劳呀!所以,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不要乱丢垃圾,让水体的自净能够更顺利地进行。

水体自净

水体自净

** 有关生物的形态见下图天蓝喇叭虫、椎尾水 轮虫、栉虾。
天蓝喇叭虫
椎尾水轮虫
栉虾
β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细菌数量减少,每毫 升水只有几万个。 2. 藻类大量繁殖,水生 植物出现。*** 3. 原生动物有固着型纤 毛虫如:独缩虫、聚缩 虫等活跃,轮虫、浮游 甲壳动物及昆虫出现。
4.水体自净指标综合应用——污化系统
较洁净水体(可使用)——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 化分(共Ⅴ类)
劣Ⅴ类的水体(无使用价值)——用污化系统划分, 依据上述判断指标。
污化系统将污染水体划属为不同的污染带类型。多污 带、α中污带、β中污带、寡污带
多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多污带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种类很少,厌氧菌和 兼性厌氧菌种类多,数 量大,每毫升水含有几 亿个细菌。有能分解复 杂有机物的菌种,硫酸 还原菌、产甲烷菌等。 2. 无显花植物,鱼类绝 迹。 3. 河底淤泥中有大量寡 毛类(颤蚯蚓)动物。*
1. 暗灰色, 很浑浊, 含大 量有机物,BOD 高, 溶解氧极低(或无),为 厌氧状态。 2. 在有机物分解过程中, 60~100 产生 H2S、C02 和 CH4 等气体。臭味。 3. 水底沉积许多由有机 和无机物形成的淤泥。 水面上有气泡。
注:*颤蚯蚓属后 生动物,与陆地上 的蚯蚓从体态和习 性上都十分相似, 他们也是环节动物, 栖息于水底污泥中, 与蚯蚓类似吞食污 泥故俗称水蚯蚓, 与蚯蚓不同的是, 他们体表多毛。
α中污带
类型 河 流 流 向 外观 BIP 生物特征 1. 生物种类比多污带稍 多。细菌数量较多,每 毫升水约有几千万个。 2. 出现有蓝藻、裸藻、 绿藻,原生动物有天蓝 喇叭虫、美观独缩虫、 椎尾水轮虫、臂尾水轮 虫及栉虾等。** 3. 底泥已部分无机化, 滋生了很多颤蚯蚓。

水污染控制期末考点

水污染控制期末考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一、污水分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二、滤膜:反渗透膜<1nm 纳滤膜<2nm 超滤膜2-50nm 微滤膜200nm三、水体的自净作用(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的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和分解);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四、污染源类型(点源与面源)五、氧垂曲线定义: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氧垂曲线。

六、天然水体的水质参数:色、嗅和味、溶解固体、总固体、硬度。

(无COD等!!!)七、城市污水处理三阶段: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一、格栅的种类及作用(1)作用:去除可能堵塞和缠绕水泵机组、曝气器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2)种类:A、按格栅形状:平面格栅+曲面格栅B、按栅条净间距:1)粗格栅50-100mm;2)中格栅10-40mm 3)细格栅1.5-10mmC、按栅条断面形状:圆形矩形方形二、格栅筛网截留的污染物的处置方法:填埋焚烧(820摄氏度以上)堆肥把栅渣粉碎后再返回废水中,作为可沉固体进入初沉池三、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可沉性能,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沉淀处理工艺的四种用法:(1)沉砂池:作为预处理手段去除无机易沉物(2)初沉池:去除水中悬浮物,包含部分呈悬浮态有机物,减轻后续处理的有机负荷(3)二沉池:分离前方生物处理中产生的污泥/生物膜,减轻使水澄清(浊度下降)(4)污泥浓缩池:把初沉池与二沉池的污泥进一步浓缩,以减小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尺寸、处理负荷及成本等。

四、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五、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以理想沉淀池解释)(1)理想沉淀池包括: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与污泥区域(2)理想沉淀池的几个假设:A、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速度为vB、悬浮颗粒物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C、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D、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除去六、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作用(1)工作原理: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物则随水流带走(2)从污水中去除沙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物,以免这些杂志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七、沉砂池形式(类型):平流式曝气沉砂池旋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1)污水在池中存在水平流动和池的横断面上产生旋转流动,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2)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物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沉于池底的砂粒较为纯净,有机物含量只有5%左右八、沉砂池分类(1)按使用功能分:初次沉淀池(生物处理法的预处理,去除30%的BOD5,55%的悬浮物)二次沉淀池(用于生物处理后)(2)按水流方向:平流式竖流式(池内水流由下向上)辐流式(池内水向四周辐流)其中,多为圆形,有方形或多角形(3)按运行方式分:间歇式(工作过程:进水静止沉淀排水)连续式九、沉淀池组成: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出水区十、竖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1)沉降速度u与污水从下向上做竖流运动的速度v之间的关系决定能否去除2)在自由沉淀和絮凝沉淀中,竖流式沉淀池比平流式沉淀池的去除效率低十一、油的状态:悬浮态乳化态溶解态十二、气浮法(1)原理:将空气以微小气泡的形式通入水中,使微小气泡与水中悬浮物粘附,形成三相体系,使悬浮物整体的密度下降,当低于水的密度时就会浮上水面,从水中分离形成浮渣。

2.2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2.2 水体自净的基本规律
O2
CO2+H2O+NH3+… 微 O2 NO2-+NO3-
四.有机物的污染与自净
1.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与DO的平衡
2.有机物降解与溶解氧平衡的数学模型
当水中有足够的氧且温度不变,有 机物降解速率与有机物含量成正比.
即:
-
dt
耗氧常数
∫ ∫ Lt L0
dL L
浓度差异越大,……
2.混合:
混合系数 = Q 混
Q
Q CR
= L 计算 L 混合


qCw
L计 L混
完全混合断面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
C=
qCw+CR. .Q q+.Q
排放口形式: 单点岸边排放
多点岸边排放
单点中心排放
3.沉淀
二.化学净化作用
氧化 吸 还附 原 凝聚 中和
三.生物化学作用
微 有机物
浓度梯度
(1).污染物顺水流方向运动的移流率.mg/m2.s O1=U(x,t) C(x,t)
或 O1=U(x,y,z,t)×C(x,y,z,t)
(2).扩散通量
xe e
C
O2=-Dx
---浓度梯度
顺x方向的扩散系数
e
e
e
c
c
c
O2=-(DX
e
x
+Dy
e
y +Dz
e
)
z
结 论:
河流流速越大,单位时间通过 单位面积的污染物质的量越多。
=
t
o
K1dt
ln
Lt L0
= -K1t
e Lt = LO. -K1t
Lt = LO.10-k1t

第十三章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讲解

第十三章 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讲解

第一阶段 化学氧化分解,历时数小时。
有机物的
自净过程 第二阶段 生物化学氧化分解一般要延续数日。
分三阶段
第三阶段 含氮有机物的硝化过程,延续一月左右。
①浓度逐渐降低;

②毒性降低;

自 ③重金属可沉淀至底泥或进入食物链;

过 ④复杂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⑤不稳定的转变为稳定的化合物;

特 ⑥初期,水中溶解氧含量急剧降低,到达最低点后又缓慢上升,并逐渐恢复正常;
(1)竖向混合阶段 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因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和弥散
作用逐步向河水中分散,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 度分布均匀。
(2)横向混合阶段 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在横向上还存在
混合过程。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达 到浓度分布均匀。
(3)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 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
代谢的极限速度
3.自净的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大致如下
a.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b.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物理作用 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被水稀释,有机和无机固体沉降到河底; c.非持久污染物的稀释扩散 d.水体的氧平衡
生物作用 好氧菌↑
溶氧↓
溶解氧↑
好氧菌↓
有机物降解
厌氧菌↑ 自然溶氧、藻类产氧
• 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因各种水生生物需要不同的生存条件,故在各个带中 可找到不同的代表性指示生物,这些指示生物包括细 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轮虫、浮 游甲壳动物、鱼类及底栖动物等。
根据指示生物的不同,污化系统中的污化带分为多污 带、-中污带、-中污带和寡污带。
多污带(polysaprobic zone)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体污染与自净

臭氧氧化法等
• 3、物理化学处理法


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污水中处于各种形态
• 的污染物质,然后去除相应的生成物混凝处理法、吸附法、气浮法等。
• 4、生物处理法

•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
• 2、水温、日照等物理因素的影响;水温不适合,细菌 • 就会逐渐死亡,日光有杀菌能力。
• 3、pH、有毒物质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 4、生物吞食;水中某些生物吞食细菌,使细菌数目逐渐 • 减少。
2.3 水环境保护
• 水环境保护有量和质两个方面。以水质保护为主。
• 一、水体水质评价
• 1、现状评价


的 回用系统在技术上可行,操作简便


价格应比自来水低廉
应有安全使用的保障
城市生活用水



和市政用水
城 市绿地灌 溉


农业、林业、
市政与建筑用水

渔业和畜牧业

城市景观



工 艺生产用 水

几 个
地下水回灌
冷却用水

锅 炉补充 水

其他方面
其 他杂用 水
三、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 1、物理处理法
⑴综合污染指数(K)法

⑵水质质量系数(P)法
• 2、预断评价

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先的
• 断定和评价。
二、水环境容量(水体纳污能力)

是指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
• 的最大允许污染物负荷量。
• W = f(C0,CN,x,Q,q,t)

简述水体自净作用的类型

简述水体自净作用的类型

简述水体自净作用的类型
1、物理自净作用: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物理作用被稀释、
扩散、对流、挥发等作用而减少或消失。

例如,水体中的污染物随着水的流动而扩散,或者在阳光下挥发。

2、化学自净作用: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化学反应而被分解、
化合、氧化、还原等作用而减少或消失。

例如,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者被氧化剂氧化为无机物。

3、生物自净作用: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生物作用而被吸收、
代谢、排泄等作用而减少或消失。

例如,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者被植物吸收并代谢为有机物质。

4、生态自净作用:是指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平衡作
用而被减少或消失。

例如,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水生生物吸收或降解,或者被植物覆盖而减少水的流速和污染物质的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7,第一版
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的措施的情况下,其浓度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即成为水的自净。

实际上,水体自净可以看作是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的过程。

从机制方面讲可以将水体自净分为物理自净、化学自净、生物自净三类。

他们往往是同时发生而又相互影响的。

1,物理自净
物理自净作用主要指的是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混合稀释和自然沉淀过程。

沉淀作用指的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中含有微小的颗粒,如颗粒态的重金属、虫卵等由于流速较小而逐渐沉入水底。

污染物沉淀对水质来说是净化,但对底泥来说则污染物反而增加。

混合稀释作用只能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不能减少其总量。

水体的混合稀释作用主要由紊动扩散作用、推流作用和离散作用引起。

2,化学自净
氧化还原反应是水体化学净化的重要作用。

流动的水流通过水面波浪不断将大气中的氧气溶入,氧化其中的污染物,如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因氧化而生成难溶物(如铁、锰等)而沉降析出;硫化物可氧化为硫代硫酸盐而被净化。

还原作用对水体净化也有作用,但这类反应多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

因天然水体接近中性,左右酸碱反应在水体中的作用不大。

天然水体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胶体,如硅、铝、铁等的氢氧化物、黏土颗粒和腐殖质等,由于有些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另有一些物质本身就是凝聚剂,这就是天然水体所具有的混凝沉淀做用,从而使有些污染物随着这些作用从水中去除。

3,生物自净
生物自净的基本过程是水中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溶解氧充分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有机污染物当作食饵耗掉,将另一部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成无害的简单无机物。

影响生物作用的关键是:溶解氧的含量、有机污染物的性质、浓度以及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生物自净的快慢与有机污染物的数量和性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