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从对面飞来”的妙处-最新文档

合集下载

宋词对面着笔艺术探析

宋词对面着笔艺术探析

2017年2月第32卷第3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Feb. 2017Vol.32 No.3【语言文化与文学研究】宋词对面着笔艺术探析曹章庆(广州工商学院基础部,广东佛山528138)摘要:对面着笔是创作主体设想客体情思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这种手法源自《诗》《骚》,发展于 汉魏六朝及唐代,至宋词则蔚为大观。

宋词中的对面着笔,按其表现形态,可分为整体对面着笔与部分对 面着笔两大类。

其情感内蕴主要指向男女相思、思乡、归隐、伤乱四维。

而其艺术功能,则体现为增加抒情 维度、拓展词境和深化词心三方面。

对面着笔手法的大量运用,是宋代词人艺术表达的自觉追求和词体特 质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宋词;对面着笔;表现形态;情感内蕴;艺术功能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7)03-0070-06收稿日期=2016-09-15作者简介:曹章庆(1955—),男,广东化州人,广州工商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文 艺美学研究。

对面着笔是古代诗词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 手法,它不是从正面抒写情思,而是从对方落墨,描 摹所思对象在深切地想念自己,或代己抒怀,从而 将主体情思表达得更加婉曲深致。

这种借客申主 的表达方式,人们通常称之为对面着笔。

对面着笔有种种称谓,浦起龙谓杜甫《月夜》是:“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1]360高亮功 评张炎《台城路》是:“对面着笔。

,’[2]632而黄苏评张 元干《满江红》则是:“悬想家中念己。

,’[3]188所谓 “诗从对面飞来”“对面着笔”“悬想”等,称谓不同 而内涵一致。

这一理论术语,在现当代古诗词赏评 中也颇为流行,如陈洵、俞陛云、梁启勋、夏承焘、唐 圭璋、詹安泰等对此都有引述。

对面着笔源远流 长。

它肇始于《诗》《骚》,发展于两汉六朝及唐代。

尤其是长于抒发幽微深细情感意绪的宋词,更是将 这一手法推向新的高度。

对面着笔情更浓

对面着笔情更浓

对面着笔情更浓摘要:许多经典的古典诗词,在抒发思念之情时,往往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方式,这种手法在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

本文以一些常见的诗词为例,具体分析运用这种抒情方法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思念抒情方式对面着笔古典诗词思念是文学作品表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抒写思念之情的诗文源源不断、佳句迭出。

笔者近读一些古典诗词,发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在思念之情的表达上,大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着力描绘对方如何思念自己的情形。

这样,更显示出了亲友之间彼此思念之情的浓烈,更能给读者强烈的感染力。

这种手法,文学上称为“对面着笔法”。

在此,我不妨略举数例来谈谈这种抒情方式。

首先,我们以下列几首著名唐诗为例,来具体感受一下这种手法的妙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正是运用了对面着笔法。

重阳佳节之际,漂泊异乡的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由地设想:此刻,自己的兄弟们,按家乡的习俗登山之际,惆怅地发现身边缺少了一位亲人,这人正是远在他乡的自己。

这样,两相映照,使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倍加浓烈。

读者吟诵此诗,感悟此情此景,怎能不为之黯然神伤?杜甫一生飘零,被叛军囚禁在长安时,曾写过望月思家的名诗《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者一入笔就从对方落墨,当时,明月当空,诗人孤独地品尝着旅居他乡的苦酒,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在家中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

眼前不禁幻化出这样的景象:自己那独守闺中的妻子,在冷寂的月光下,倚窗远眺,遥望着茫茫夜空,而自己那未谙世事的小儿女,此刻还不能理解母亲思念亲人的焦虑,而儿女的“未解忆”,使母亲的思念更为凄苦。

这样,诗人通过从对面虚写妻子之“闺中独看”和儿女之“未解忆”的描写,更加深化了自己内心的愁苦。

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古典诗词“对写法”例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事沉浮,命运乖违,人生往往聚散无常。

或为生计所迫,或为求取功名,或因时势动荡,或因征戍谪迁……人生种种无奈常常促成人们背井离乡,告别亲人朋友,踏上羁旅之程,成为他乡之客。

“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

”(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于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远离故土,孤旅天涯,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灵的诗心和独特的体验,加以艺术表现,总能道出常人无法言说的感慨,因此,“思乡怀人”成为古诗词中常写不衰的主题。

面对这一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尽显诗才,翻新求变,形成一些足资后人借鉴的表达技巧。

“对写法”就是其中颇具匠心的一种,它从思念对象的角度落笔,衬写诗人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诗意隽永,别有韵致。

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赫兹里特在《泛论诗歌》中说:“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写诗填词,免不了要想像。

诗歌创作中的想像方式丰富多样,其中由此及彼这一想象很独特,作者倒转空间,从他人的情感来写自己的情感。

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主要用于抒情诗,能增强诗的韵味,把双方的情感交融起来,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

《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的闺怨诗作。

第一章写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征人:“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后三章则以思家念归的征人口吻来写的,反复铺陈他在旅途中的辛劳和愁思,从而将思妇怀人的惆怅之情从征人思归这一角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对面落笔”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对面落笔”

解读古典诗词中的“对面落笔”作者:向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0期怎生“两处闲愁”?只为“一种相思”。

李清照以灵巧笔端流露出由一种相思情怀而引发的两地两人的愁绪,这一种相思情便将身在两地的主角融为一体。

无论思念佳人、亲人还是某地某物,彼此总是不在一处。

虽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为铁门限”,但也因“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浓郁的思念深情往往使作者身在此处却从彼处下笔,通过想象而虚写对方的思念,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却不直接进行描述,而是从对方着意,变单向思念为双向思念,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深沉,这种手法便是“对面落笔”。

本文将对典型的几首运用“对面落笔”写思念之情的古诗词作一个解读和赏析。

一.“对面落笔”写思人(一)思念佳人柳永的《八声甘州》中“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柳耆卿展开丰富想象,“我”思念佳人,想必佳人也在远方思念“我”,她登上妆楼盼“我”归去,还多次误识了归舟,这一虚写便是由“我”思妻子幻出妻子思“我”,从对面的妻子一方落笔,笔意双绾,包孕的内容与情感就比仅仅刻画自己单向的思念来得丰厚、深沉得多。

正是这一“对面落笔”的运用,不仅将“我”的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现得更曲折婉转,还可以让我们通过这一佳句解读赏析全词。

可见,“对面落笔”手法不仅可以让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变得婉转含蓄,还可以通过这一手法塑造诗句经典化。

同样,李商隐的《无题》也是如此,“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也用“对面落笔”手法,推己及人。

诗人想象对面的佳人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度着对方大概也是夜不能寐,吟诗遣怀,但是愁绪深重,无法排遣,所以愈发感到月光寒冷凄清,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对面落笔”手法在这首诗中的运用,使得我们更深切的理解了作者与佳人的相知相爱,情意绵绵。

(二)思念亲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便是思亲名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羁旅情思,往往可以激荡古今心灵,因为这种力量不仅来源于质朴、深厚又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对亲人、家乡的思念情怀,更来源于诗歌本身所运用的“对面落笔”手法。

诗从对面飞过来——主客移位

诗从对面飞过来——主客移位

不直写女主人公 念念不忘“粉郎” 及“言语”,而 通过鹦鹉学念来 表现,写出女主 人公在百无聊赖 中的自慰自遣, 让人倍感凄凉。
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 法,而这两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 试分别简述这一特点。
梦微之 白居易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诗歌研读· 移情于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请思考本诗的表现手法 和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一幅想 象的画面,即冬 至夜深时分,家 人还围坐灯前谈 论着自己这个远 行之人,以此来 表现“思家”之 情。这也是从对 方落笔,语言质 朴无华。
诗 从 对 面 飞 过 来
诗 歌 表 达 技 巧 之 主 客 移 位
目标
重点
掌握主客移位
1 “主客移位”借助联想和想象含蓄的抒情的特 点。 “主客移位”别出心裁的抒情角 2 度。 3 “主客移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 效果。
难点
主客移位后产生的虚实相生、物我交中,常见“诗从对面飞 来”“纯从对面落笔”的一种写法。可也 称之为“对写”。
这实际上就是“主客 移位”的表现手法。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物 、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 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 主:主体,即诗中的主人公;客:客体,可 以是景、物和人。 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 ,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 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 “主 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 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 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 感情,又强化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面着笔的艺术手法探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面着笔的艺术手法探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对面着笔的艺术手法探析摘要:“对面着笔”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传统手法,在一些写相思离别之苦或羁旅惆怅之思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

作者不直接描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通过描写对方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对方与自己的某种关系、情感或做法,烘托诗人的幽深情思,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关键词:古典诗歌对面着笔虚实映衬“对面着笔”是古典诗词中一种独特的抒发情感的手法,它不是从正面抒写情思,而是从对方落墨,描摹所思对象在深切地想念自己,或代己抒怀,从而将主体情思表达得更加婉曲深致。

这种借客申主的表达方式源远流长。

它肇始于《诗经》,发展于两汉六朝及唐代,宋词更是将这一手法推向新的高度。

下面我就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择例分析:一、想象怀忆以宾衬主、睹影知竿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故愚谓此诗当是妇人念夫行役而悯其劳苦之作。

后世杜甫‘今夜鄜州月’一首脱胎于此。

”其深远影响广泽后世。

徐陵《关山月》、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张仲素《春归思》、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多多少少体现了与《周南·卷耳》一脉相承的意味。

《诗经》中还有两首,就是《豳风·东山》和《魏风·陟岵》,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二、落笔对方设想悬念、婉曲抒怀对面着笔情更浓,回眸题诗心已老。

唐诗宋词中运用对面着笔手法的诗词俯拾即是,内容上多写思亲怀友之情或羁旅惆怅之思。

形式上,常使用诸如“忆”、“想”、“念”、“料”、“应”、“想得”、“遥知”、“遥怜”等“领”字来结构全篇。

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宋郑会《题邸间壁》:“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唐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秦观《鼓笛慢》(乱花丛里曾携手):“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

”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也谈“诗从对面飞来”的妙处

也谈“诗从对面飞来”的妙处
壮 之气 。
金 人 崛起 于 白 山黑 水 之 间 , 民 族性 格 粗 旷 豪 爽 。女 真人 立国专尚武功 , 金主 完颜亮的《 鹊桥仙》 词 可 见 一 斑: “ 停朽 不 举 。 停 歌 不 发 。等候 银 蟾 出 海 。不 知何 处 片 云来 。 做 许 大 通 天 障 碾 。蚌 髯燃 断 . 星 眸睁 裂 , 惟 银 剑 锋 不 快 。一 挥 挥 断 紫 云腰 。仔 细看 嫦 娥 仪 态 。” 读 他 的词 那 凶 狠 残 酷 的 狰 狞 面 目就 活 脱 脱 地 呈 现 在 我 们 面 前 .
系 东风 。鹊伴 游 丝 随 。蜂 黏蕊 空 。秋 千庭 院 小 廉 栊 。 多
界。“ 左手把青霓 , 右手挟明月” ; “ 十里张春波 , 一 棹 归 来. 只做 个 五湖 范 蠡 , 是则是 , 一般异扁舟 , 争 知 道 他 家 有 个 西子 。 ~鹏 北 海 , 凤朝阳 , 又携 书 剑 路茫 茫 。 明年 此 日青 云 上 , 却笑人间举子忙 。” “ 看垂天云翼 , 九 万 里 风 下, 与 造 物 同 游 。” 吉 到今 , 今到古, 现 实与 想 象 之 间 , 为 自己 开 辟 了 一 个 随 意 驱 遗 。 自 由驰 骋 的 心 灵 空 间 . 使 人 感到 , 气贯天地 , 囊括古今 , 并 吞 八荒 的气 魄 。真 是 : “ 其 词之体 . 如 张 乐洞 庭 之 野 。 无首无尾 , 又如春云浮空 。 卷 舒起灭 , 随所变 态 , 无非可观 , 无他 , 意不在作 词 。 而 其
退 不 忍 的 心 情 无 处 外 泻 。 浪 漫 的 想 象 成 了 唯 一 理 想 境
不 太雅 驯 的 人 物 。决 策 南归 之 后 的 他 本 想 以 了却 君王 天下 事 ” 为 己任 。 可他 被 置 闲 处 英 雄 无 用武 之 地 。 “ 池 水 凝 新碧 , 椭花 驻 老 江 。有 人独 奇 画 桥 东 。手 把 一 支杨 柳

文本细读其七:反弹琵琶诉深情——《苏幕遮》中对面落笔的妙用

文本细读其七:反弹琵琶诉深情——《苏幕遮》中对面落笔的妙用

⽂本细读其七:反弹琵琶诉深情——《苏幕遮》中对⾯落笔的妙⽤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是具有浓厚的耐⼈寻味的含蓄美。

诗贵含蓄⽽恶浅露。

中国历代诗⼈都把含蓄美作为⼀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清⼈刘⼤⽊魁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

”(《论⽂偶记》)他阐述的这种艺术境界就是含蓄美。

具有含蓄美的诗歌,不仅精悍、简洁,⽽且⽣动、传神,更富有⼀种艺术魅⼒。

古代诗歌中怀远思亲的诗很多,古⼈在含蓄委婉表达情感时,或借物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

其中对⾯落笔⼿法堪称⼀绝。

所谓“对⾯落笔”,就是在表达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的思念之情,⽽是反弹琵琶,从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动形象,富有意境,⼜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形式上,常常使⽤⼀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宋代词⼈周邦彦的《苏幕遮》中,这种⼿法的运⽤已经⾮常娴熟。

苏幕遮燎沈⾹,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清圆,⼀⼀风荷举。

故乡遥,何⽇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渔郎相忆否?⼩辑轻⾈,梦⼊芙蓉浦。

此词以咏⾬后荷花为中⼼,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词之上⽚描写盛夏晨景,下⽚抒思乡之情。

全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别具风韵。

陈延焯《云韶集》称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胸襟恬淡。

”此诗的结尾“五⽉渔郎相忆否?⼩楫轻⾈,梦⼊芙蓉浦”。

故乡⼉时的伙伴是否还记得,记得五⽉的时候,⼀同驾着⼩船⾏到荷花深处?多少次,作者梦回故园,还是⼉时的伙伴,还是⼗⾥荷花,是那样的⽆拘⽆束。

可是梦⼀醒来,那情景就遽然消失不在,它只适合出现在梦中了。

作者不直接说⾃⼰思念友⼈,⽽⽤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且不落俗套,含蓄委婉地传达出“⼀种相思,两处别愁”的意境。

[转载]关于诗词中的“对面落笔”手法

[转载]关于诗词中的“对面落笔”手法

[转载]关于诗词中的“对⾯落笔”⼿法原⽂地址:关于诗词中的“对⾯落笔”⼿法作者:海鸥船长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类诗作抒写诗⼈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是落笔对⽅,通过侧⾯描写来烘托诗⼈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下⾯择例类析。

(⼀)、故园之思。

李⽩《渡荆门送别》抒写诗⼈“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前六句写⾈⾏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

诗⼈从“五岁诵六甲”起,直⾄⼆⼗五岁远渡荆门,⼀直在四川⽣活,读书于戴天⼭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不说⾃⼰思念故乡,⽽说故乡之⽔恋恋不舍,万⾥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落笔,越发显出⾃⼰的思乡深情。

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放⾈东下,⼀路有青⼭绿⽔,蓝天⽩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江绿⽔,滔滔向前,相⽐之下,可见“故乡⽔”⼀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兄弟之思。

王维《九⽉九忆⼭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

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潮,出现警句。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不写⾃⼰,⽽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想念诗⼈的情景,远隔千⾥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登⾼,有说有笑,好不开⼼,突然发现少了⼀位兄弟——⾃⼰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诗从对面飞来——欣赏《涉江采芙蓉》中的婉曲表现方式

诗从对面飞来——欣赏《涉江采芙蓉》中的婉曲表现方式

诗从对面飞来——欣赏《涉江采芙蓉》中的婉曲表现方式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将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整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整理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整理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7篇)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1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慢慢消逝,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如同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家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文学赏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诗人离开家乡四川,开头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

《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的长江舟中写成的。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巡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

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尽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这一对句是在乎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淌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一直,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概,“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特别自然清爽,而且贴切入微。

景中隐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安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视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宽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安静的江面上所欣赏到的奇异美景。

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诗从对面飞来”

“诗从对面飞来”

“诗从对面飞来”欧明俊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杜甫《月夜》诗云:“心已弛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特别称赏杜诗从对面写来的独特艺术。

这种艺术手法,古代诗词中经常运用,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至今读来,犹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

早在《诗经》中,诗人即采用从对面写来的方法抒情。

《诗经·魏风·陟岵》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分三章,反复咏叹,分别以父、母、兄的口吻叨念抒情主人公在外夙兴夜寐,辛苦劳累,希望他多保重,别忘记亲人,早日平安回家。

诗描写行役在外的人登山思念亲人,接下却不直接写他如何思念,而是从对面写来,设想父、母、兄在故乡思念和祝愿自己。

构思巧妙,笔法新颖,感情表达真挚细腻,读来更觉亲切。

这种写法对历代诗词影响甚大,成为一大特色。

唐诗中从对面写来的例子比比皆是。

张九龄《望月怀远》五律前四句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诗写男女双方共对明月相互思念,设想情人在家埋怨夜长,通宵不眠,思念远行之人,将两地相思深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客游在外,又逢重阳佳节,倍加思念亲人。

他遥想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避灾的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诗人自己。

诗人思念兄弟,想象兄弟们也在思念自己,如此表达,曲折委婉,出乎常人想象,新奇精警,又似毫不着力,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适《除夜作》云: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通过写千里之外的亲人对自己的思念,衬托出客心悲愁,思乡情切,诗味无穷。

杜甫的《月夜》整首皆从对面写来,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古典诗歌中的“配对写作”

古典诗歌中的“配对写作”

古典诗歌中的“配对写作”自己整理的古典诗歌中的“配对写作”相关文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笔的反面是深情的——也论古典诗歌中的“对仗”结对写作是古代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

诗人本来是恋家的,但在诗歌中,他抛开自己,从另一面写作,想象着另一面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婉转含蓄地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这种“主客体转换”的方法,让作者作品中的主角有一种远视或想家的感觉,形象生动,意境饱满,具体而富有深度。

既加深感情,又强化主题。

首先,互相记下诗人并不直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是互相借鉴,扩大联想和想象,互相借用来写自己。

表面上是写对方,实际上是写自己,通过对方反映自己。

这是提升一层文字的方式,让文字更有意义,给人无限回味和遐想。

这是诗歌中“对仗”这一艺术手法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往往用“忆”、“要”、“遥知”、“遥怜”等引导性词语来架构全诗。

比如杜甫的《月夜》:在遥远的福州,她正看着月光,从她房间的窗户独自看着它。

因为我们的孩子,可怜的小宝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里。

她浑浊的头发带着薄雾是甜美的,她雪白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冰冷的。

我们什么时候再躺在屏幕上,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清朝的蒲启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入迷,诗从对面飞来。

”这两句突出了这首诗中采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手法——“对仗”。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失陷后送往长安。

当时,他的妻子和孩子住在宜州羌村。

作者*思乡,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从对方(妻子)出发,使意义更深入。

第一种联想就像一个思念自己的妻子:“在闺房里”指的是自己的妻子;朱利安指的是带着“长安”逃到长安的自己;领口进一步推测,他老婆在夜深的时候已经失落很久了:雾湿云浊,月冷臂冷;泰联以祝福结束,表示有意义。

备受赞赏的是领口描绘的场景:妻子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情绪低落,忍不住哭了。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相反的写法”来表达思念亲人的心情和夫妻之间真挚深厚的爱。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浅谈诗词创作中流水对的运用

浅谈诗词创作中流水对的运用

浅谈诗词创作中流水对的运用对仗是近体诗创作不可避免的难关,除了通常的宽对、工对之外,另有借对、扇对、交股对等特殊形式,但这些只是形式上的变格,对于作品的表达没有很大意义。

近体诗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题材,现在有许多诗人,用近体诗描摹一些景色,抒发一些感情,或者堆砌一些典故,可能还比较得心应手,但如果想用近体诗说明白一些事,那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这是因为,普通的对仗只能起到罗列相对的作用,不会运用流水对,就无法将一组对仗中的两句话连接起来,也就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连贯地表达清楚。

连意达都做不到,遑论意境、艺术?因此,在这里,我想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浅谈一下流水对的运用。

一、什么是流水对流水对,即下句连接上句而来,具有连贯性的对仗方式。

唐诗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等都是流水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也曾经谈到过流水对,并举了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为例。

我认为,王力先生所举的例子值得商榷。

杜甫这两句诗,相对于其他佳句而言,并不算非常出彩。

初盛唐时近体诗的技巧尚不完善,多数流水对,如“哪堪玄鬓影,来唱白头吟”(骆宾王《狱中咏蝉》)、“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但却不是最好的。

流水对在中晚唐时才逐渐成熟,并开始焕发出异彩。

中晚唐时期,最为著名的流水对诗句应数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之二》)以及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两组对仗都是令全篇生色的千古名句,标志着流水对运用的至高境界。

同时,这两组诗句,也恰恰是流水对运用的两种主要方式:由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流水对与不用关联词的流水对。

二、由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流水对陈陶的《陇西行之二》中的三四句,是一幅由关联词连接起来的流水对。

作者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形成了凄惨的疆场与美好的梦想这两幅画面。

古诗鉴赏《推窗》

古诗鉴赏《推窗》

古诗鉴赏《推窗》
古诗鉴赏《推窗》
推窗
袁枚
连宵风波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问: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这首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

满意答案
不要让大脑闲置!初级团合作回答者:1人 2010-09-20
这几夜风雨很大,不敢轻易开门,我推开窗子,对面的山和我就像一对久别的恋人,急切地扑向我的怀抱。

因此最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山赋予人的灵性,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作者此时此刻对山的喜爱之情。

可以看出这首诗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从忧郁惆怅到欢喜激动的变化过程,更加突出的表达了作者对山的喜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诗从对面飞来”的妙处
在中国古典诗歌游子怀乡思人类的诗歌中有一种很特殊
的表现手法,即诗从对面飞来。

就是明明主人公思念对方,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感情表达出来,也叫“对写法”或“对面”悬想。

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直接法”,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乡之情,迅即形成高潮。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作者在这里却笔锋一转不再写自己,而是写家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

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方法,出乎常情地写出了作者心中深厚的思乡之情。

这种写法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这首诗描写行走外乡的征夫思念家中的亲人,盼望回家的心情。

但诗人构思别致,将自己的思念,描写为家中父母弟兄对自己的思念,想象他们的念叨和说话,这样一拐弯使情思委婉含蓄。

细心体味,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我觉得就是作者故意拐了一道弯,从而创造了很多的妙处。

一、给诗歌造成含蓄美
中国的古典诗歌贵在含蓄,忌直露。

诗从对面飞来,恰恰造成诗歌的曲折有致,成就诗歌的含蓄美。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的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

它语言上虽然很质朴,但构思上却拐了一道弯,曲折地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它拐的弯就在于这首诗中无一“思”字,却处处含着“思”情,非常委婉;正因为采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使这首诗有曲折意,整首诗就沉浸在冬夜的灯影里了。

更曲折含蓄的是王建的“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他先从家中人写起,已经转了一次,接着又从家中人转到“道上人”,又转了一次,可谓含蓄之至。

二、可以使感情更深沉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云:“从对面设想,便深厚。

”各位作者在表现自己思乡怀人的感情时,单单从自己方面写似乎太单薄了,于是他们就拐一道弯,设想对方也在思念自己。

王维不说自己想念家中的兄弟,反说家中的兄弟想念他,使自己的思乡之情更增一倍厚度;那位征夫不说自己想念家中的父母兄长,却说家中的父母兄长对他的殷殷叮嘱,在这一声声亲人念己的叮嘱中,饱含了不尽的嗟叹、叮咛、希冀、盼望、爱怜、慰藉。

“真所谓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


古诗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可以当作一首很单纯的游子思乡之作,它的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本来是一句很直接的浩叹,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可以说,这首诗所抒写的思乡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这种对面悬想的表现方式,便使感情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响!
还有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作者在孤独中心情黯淡,明明自己思念家中亲人,却硬是拐了一道弯转写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借此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沈得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为采用了诗从对面飞来的方法。

李冰若《花
间集评注?栩庄漫记》说:“由己推人,代人念己,语弥淡而情弥深矣。

”高适的这首诗正是这句话的体现。

三、把读者带进联想与想象的美妙境界中
从形象上看,形象主体不再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更多。

像我们比较熟悉的杜甫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在天宝十五载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当时妻小寄居在羌村。

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巧用诗从对面飞来,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作者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通过这种设想我们看到一个孤独、美丽、坚韧的女性形象:独自支撑破败的家,独自抚养尚不懂世事的儿女,默默支持杜甫的理想与事业,苦苦期盼杜甫的归来。

这就比单写杜甫自己要丰富得多。

又如《西洲曲》中有“单衫杏子黄,双鬓鸦雏色”,“垂手明如玉”等句子,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是不是能想象出一个“君愁我亦愁”的美丽纯情的女子呢?
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一诗结尾写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人见月思亲,想到散居五处的兄长弟妹们,此时也正对着明月因思念而落泪吧!作者这样的写法就使诗中的形
象不再是作者一个人,而是散居五处的兄长弟妹们等多个形象了。

画面更多样,更美丽。

游子在外地滞留,他的心中自是充满哀与愁,无心观赏异地他乡的风景,倒是更容易想起家乡的景物。

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正好满足了游子的心境,除了想起家中的人物外,还能创设出美丽的画面。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句子。

就这一句,我们能够想象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手拈芙蓉的美丽女子正仰望远天,身后是密密荷叶、红丽荷花,两岸都是妩媚芳香的花草。

多么优美的画面啊!
阮阅词《眼儿媚》也给我们描述了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燕,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早春二月杏花初绽,绣楼色彩绮丽,落日晚霞飞舞,斜月冉冉升起,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幅画啊!这么美妙的画面中,一定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吧?远方的游子怎能不思念家乡,怎能不思念心中的她呢?
有美好的画面,也有充满愁情的画面。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下片写到“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上片写行人忆内。

行人离家,愈行愈远,离愁如春水迢迢不断。

下片却转而写闺人忆
外,为送行人设想了一幅充满愁绪的画面:平芜已远,春山更远,行人又在春山之外,人去之远,不能望见。

在层层递进中,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行人孤单行走在阔大的平原,越走越远,远山遮挡了行人的影子,再也看不见的画面,由此我们想到送行者内心的哀愁,以及远行人心中的悲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从联想与想象中领悟到的东西,获得的审美愉悦,比诗文本身所赋予的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综上所述,诗从对面飞来这种简单而常用的方法,使游子怀乡思人类的诗歌独具了感人肺腑的力量,也引起我们现代人的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