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
一、中国人的饮茶史
• 茶,原产于中国。我国 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历 史久远。 • 《神农本草》:“神农 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 含嚼----茶之为饮的前奏。 嚼槟榔 • 羹饮-----茶之为饮的过渡。 营养、药用 吃茗粥 • 煎服----茶之为饮的开端。 鲜叶、连汤带叶
秦汉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红茶
全发酵茶
乌龙茶 半发酵茶
干茶呈褐色,茶汤 福建武夷岩茶、铁观音、 金黄,香味芬芳浓 水仙 郁。
白茶
轻微发酵 茶
紧压茶 成品加工
花茶 窨制工艺
茸毛多,色白如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 汤色浅黄、香气清 眉、寿眉 新。 砖茶、普洱和沱茶
茉莉、菊花、桂花
三、茶 具
•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 代茶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 饮茶等四大类,陆羽《茶经》可 证。 • 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 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 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 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 • 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 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 又力求古雅美观。
• 公元765年。唐代上元初年, 陆羽(733-804)著作 《茶经》问世,成为世界 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书 中将“荼”字减去一横, 成为"茶"。至此,茶字统一 读音,统一书写,至今已 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 •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 的历史、源流、现状、生 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 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 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 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 出现了茶饼。 • 附加其他成分调味。
• 成为待客之道。
• 西汉时,茶成为宫廷及官 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
• 三国时期,以茶代酒
• • 魏晋南北朝,走入寻 常百姓家
隋唐
• 贡茶——栽培技术——名茶。加入薄荷、 盐、红枣调味。 • 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 • 讲究茶道。 茶、水的选择,烹煮方式,饮茶环境 • 中国茶漂洋过海到达日本,为以后日本茶 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 。
• 庐山云雾:
•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 “庐山云雾”。此茶产于江西庐山,是绿茶类 名茶。 • 庐山云雾茶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 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 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六安瓜片
•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 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 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 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 鲜,耐冲泡。
当代
• • • • 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 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 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 此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 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 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 展趋势之一。
二、茶的分类
•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以及茶色的不同将茶叶分为 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 和黑茶六大类。 • 按制造程序不同来分类,可分为毛茶和成品茶。 其中毛茶又包括初制的绿茶、红茶、乌龙茶、 白茶和黑茶五大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 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 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 兴紫砂壶,以小为贵。一般 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 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 约10-20毫升。
茶则
茶针
茶匙
茶挟
茶荷
茶漏
四、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 六安瓜片 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 武夷岩茶 祁门红茶 安溪铁观音
• 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 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 俗称。 • 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 茶,丘陵茶等等。
类别
绿茶
制作 工艺
不发酵茶
特点
“三绿”,即干茶 绿、汤色绿、叶底 绿。 叶红汤红、香味醇 和、耐冲耐泡。
代表
龙井茶、碧螺春、黄山 毛峰、信阳毛尖、六安 瓜片、庐山云雾 安徽祁红、云南滇红、 四川红茶、英德红茶
安溪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 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 为妙,茶具以小为上”,意思就是水以山泉水最好,茶具以小 巧方便为佳,如果用炭火来烧水那是最好不过。 其次是它独特的品饮方法: 焚香静气 悬壶高冲 游山玩水 鉴赏三色 叶嘉酬宾 春风拂面 关公巡城 初品奇茗 火煮山泉 重洗仙颜 韩信点兵 尽杯谢茶 孟臣淋漓 若琛出韵 三龙护鼎 乌龙入宫 玉液回壶 喜闻幽香
• 茶室四宝:玉书(石 畏)、潮汕炉、孟臣罐、 若琛瓯。 •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 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 壶,容水量约为250毫 升。水沸时,盖子“卜 卜”作声,如唤人泡茶。 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
•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 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 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 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
•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 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历史 上向有“狮”、“龙”、“云”、 “虎”四个品类之别,分为“狮 峰龙井”、“梅坞龙井”、“西 湖龙井”三个品类。 • 品尝高级龙井茶时,多用玻璃茶 杯,85℃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 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杯中 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 栩栩如生,宛如青兰初绽,翠竹 争艳。品饮欣赏,齿颊留芳,沁 人肺腑。
•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茶叶因茶树的名称而 得名。铁观音茶树原产于福建泉 州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 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 甘带蜜味;香气馥郁持久,有 “七泡有余香”之誉。 “圣妙香”、“天真味”、 “观
音韵”。
铁观音的品饮,目前在福 建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广东潮 汕一带和台湾,仍沿袭传统的 “功夫茶”品饮方式。
• 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 产品,堪称一绝。其成品叶缘向背 面翻卷,呈瓜子形,汤色翠绿明亮, 香气清高,味甘鲜醇。茶品分为名 片与一、二、三级共四个等级。用 开水沏泡,汤色清澈晶亮,尤以二 道茶香味最好,浓郁清香。又有清 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散风等功 效。
•普洱茶
•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 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 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 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 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 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 红,俗称象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美容 茶”“减肥茶”之声誉。 • 【青铜茶香】【中古初名】【近古鼎 盛】【现代寂寥】【近年高潮】
• 西湖龙井 •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 以龙井为佳。” (明高濂《四时幽赏 录》)
• 西湖龙井茶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 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
• 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 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 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 • 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 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 称“旗枪”;采一芽二叶初展 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 舌”。 • 特级龙井茶,标准是完整的一 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 约1· 5厘米。全年茶叶生产季 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 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 信阳县,信阳产茶已有两千多 年历史。 毛尖独特风格在于细采巧 烘。采摘是制好毛尖的第一关。 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分 20—25批次采,每隔2—3天 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一 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 一芽二三叶制2—3级毛尖。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 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 味浓。
宋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 调味品逐渐减少。 • 出现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 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 以散茶为主。 • 烹饮手续逐渐简化,出现 点茶法,传统的烹饮习惯, 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
• 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 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 冲泡为主发展。 • 明清之后,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 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 究。二、出现了六大茶类:绿茶、 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六、茶 道
•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 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 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 • 茶礼: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 • 茶境: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 • 修道: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洞庭碧螺春:
•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 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四绝”闻名中外。 •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末震 钧(1857—1918年)所著《 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 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 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 安之青者”。可见,碧螺春在 历史上就曾为冠。 • 有“一嫩(芽叶)三鲜”(色、 香、味)之称。
一、中国人的饮茶史
• 茶,原产于中国。我国 人民发现茶和利用茶历 史久远。 • 《神农本草》:“神农 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 含嚼----茶之为饮的前奏。 嚼槟榔 • 羹饮-----茶之为饮的过渡。 营养、药用 吃茗粥 • 煎服----茶之为饮的开端。 鲜叶、连汤带叶
秦汉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红茶
全发酵茶
乌龙茶 半发酵茶
干茶呈褐色,茶汤 福建武夷岩茶、铁观音、 金黄,香味芬芳浓 水仙 郁。
白茶
轻微发酵 茶
紧压茶 成品加工
花茶 窨制工艺
茸毛多,色白如银、白毫银针、白牡丹、贡 汤色浅黄、香气清 眉、寿眉 新。 砖茶、普洱和沱茶
茉莉、菊花、桂花
三、茶 具
• 茶具,其定义古今并非相同。古 代茶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 饮茶等四大类,陆羽《茶经》可 证。 • 现在所指专门与泡茶有关的专门 器具,古时叫茶器,直到宋代以 后,茶具与茶器才逐渐合一。目 前,则主要指饮茶器具。 • 对茶具总的要求是实用性与艺术 性并重,力求有益于茶的汤质, 又力求古雅美观。
• 公元765年。唐代上元初年, 陆羽(733-804)著作 《茶经》问世,成为世界 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书 中将“荼”字减去一横, 成为"茶"。至此,茶字统一 读音,统一书写,至今已 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 • 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 的历史、源流、现状、生 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 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 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
• 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 出现了茶饼。 • 附加其他成分调味。
• 成为待客之道。
• 西汉时,茶成为宫廷及官 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
• 三国时期,以茶代酒
• • 魏晋南北朝,走入寻 常百姓家
隋唐
• 贡茶——栽培技术——名茶。加入薄荷、 盐、红枣调味。 • 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 • 讲究茶道。 茶、水的选择,烹煮方式,饮茶环境 • 中国茶漂洋过海到达日本,为以后日本茶 道的演进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 。
• 庐山云雾:
• 庐山云雾茶,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 “庐山云雾”。此茶产于江西庐山,是绿茶类 名茶。 • 庐山云雾茶的品质特点:芽壮叶肥,白毫显露, 色泽翠绿,幽香如兰,滋味深厚,鲜爽甘醇, 耐冲泡,汤色明亮,饮后回味香绵。
•六安瓜片
•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 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 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 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 鲜,耐冲泡。
当代
• • • • 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 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 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 此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 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 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 展趋势之一。
二、茶的分类
•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以及茶色的不同将茶叶分为 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 和黑茶六大类。 • 按制造程序不同来分类,可分为毛茶和成品茶。 其中毛茶又包括初制的绿茶、红茶、乌龙茶、 白茶和黑茶五大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 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 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 孟臣罐即泡茶的茶壶。为宜 兴紫砂壶,以小为贵。一般 是300毫升以下容量的小壶。 • 若琛瓯即品茶杯。为白瓷翻 口小杯,杯小而浅,容水量 约10-20毫升。
茶则
茶针
茶匙
茶挟
茶荷
茶漏
四、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 六安瓜片 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 武夷岩茶 祁门红茶 安溪铁观音
• 有的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 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 俗称。 • 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 茶,丘陵茶等等。
类别
绿茶
制作 工艺
不发酵茶
特点
“三绿”,即干茶 绿、汤色绿、叶底 绿。 叶红汤红、香味醇 和、耐冲耐泡。
代表
龙井茶、碧螺春、黄山 毛峰、信阳毛尖、六安 瓜片、庐山云雾 安徽祁红、云南滇红、 四川红茶、英德红茶
安溪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 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 为妙,茶具以小为上”,意思就是水以山泉水最好,茶具以小 巧方便为佳,如果用炭火来烧水那是最好不过。 其次是它独特的品饮方法: 焚香静气 悬壶高冲 游山玩水 鉴赏三色 叶嘉酬宾 春风拂面 关公巡城 初品奇茗 火煮山泉 重洗仙颜 韩信点兵 尽杯谢茶 孟臣淋漓 若琛出韵 三龙护鼎 乌龙入宫 玉液回壶 喜闻幽香
• 茶室四宝:玉书(石 畏)、潮汕炉、孟臣罐、 若琛瓯。 • 玉书(石畏)即烧开水 的壶。为赭色薄瓷扁形 壶,容水量约为250毫 升。水沸时,盖子“卜 卜”作声,如唤人泡茶。 现代已经很少再用此壶。
• 潮汕炉是烧开水用的火炉。 小巧玲珑,可以调节风量, 掌握火力大小,以木炭作燃 料。此炉在现代亦使用较少。
• 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 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历史 上向有“狮”、“龙”、“云”、 “虎”四个品类之别,分为“狮 峰龙井”、“梅坞龙井”、“西 湖龙井”三个品类。 • 品尝高级龙井茶时,多用玻璃茶 杯,85℃左右的开水进行冲泡。 冲泡后芽叶一旗一枪,簇立杯中 交错相映,芽叶直立,上下沉浮, 栩栩如生,宛如青兰初绽,翠竹 争艳。品饮欣赏,齿颊留芳,沁 人肺腑。
•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茶叶因茶树的名称而 得名。铁观音茶树原产于福建泉 州安溪县西部的“内安溪”。 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 甘带蜜味;香气馥郁持久,有 “七泡有余香”之誉。 “圣妙香”、“天真味”、 “观
音韵”。
铁观音的品饮,目前在福 建泉州、厦门、漳州以及广东潮 汕一带和台湾,仍沿袭传统的 “功夫茶”品饮方式。
• 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 产品,堪称一绝。其成品叶缘向背 面翻卷,呈瓜子形,汤色翠绿明亮, 香气清高,味甘鲜醇。茶品分为名 片与一、二、三级共四个等级。用 开水沏泡,汤色清澈晶亮,尤以二 道茶香味最好,浓郁清香。又有清 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窍散风等功 效。
•普洱茶
• 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 云南省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红 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 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等 11个州市所属的639个乡镇。 • 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 红,俗称象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 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美容 茶”“减肥茶”之声誉。 • 【青铜茶香】【中古初名】【近古鼎 盛】【现代寂寥】【近年高潮】
• 西湖龙井 •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 以龙井为佳。” (明高濂《四时幽赏 录》)
• 西湖龙井茶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 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
• 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 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 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 • 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 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 称“旗枪”;采一芽二叶初展 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 舌”。 • 特级龙井茶,标准是完整的一 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全长 约1· 5厘米。全年茶叶生产季 节中要采摘30批左右,采摘次 数之多是龙井茶特有的。
• 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 信阳县,信阳产茶已有两千多 年历史。 毛尖独特风格在于细采巧 烘。采摘是制好毛尖的第一关。 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分 20—25批次采,每隔2—3天 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一 芽二叶初展为特级和一级毛尖; 一芽二三叶制2—3级毛尖。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 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 味浓。
宋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 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 调味品逐渐减少。 • 出现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 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 以散茶为主。 • 烹饮手续逐渐简化,出现 点茶法,传统的烹饮习惯, 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 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
• 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 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 冲泡为主发展。 • 明清之后,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 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 究。二、出现了六大茶类:绿茶、 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六、茶 道
•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 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 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 • 茶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 • 茶礼: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 • 茶境: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 • 修道: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洞庭碧螺春:
•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 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四绝”闻名中外。 •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末震 钧(1857—1918年)所著《 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 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 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 安之青者”。可见,碧螺春在 历史上就曾为冠。 • 有“一嫩(芽叶)三鲜”(色、 香、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