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学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作物育种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作物育种是通过人工选择、杂交、诱变等方法,改变作物的遗传特性,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本实验以小麦为材料,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出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
三、实验材料1. 材料名称:小麦;2. 材料来源:本地小麦品种;3. 实验用具:剪刀、放大镜、温度计、电子天平、播种箱、培养皿、无菌水、消毒液、显微镜、记录本等。
四、实验步骤1. 亲本选择:选择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品种作为亲本,一个为抗病品种,一个为高产、优质品种。
2. 种子消毒:将亲本种子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3. 播种:将消毒后的种子播种在播种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 杂交:在小麦花蕾期,将抗病品种的花粉授粉于高产、优质品种的柱头上,完成杂交。
5. 种子收获:待杂交后的种子成熟后,收获并晾干。
6. 种子播种:将收获的种子播种在培养皿中,进行室内培养。
7. 田间种植:将培养皿中的幼苗移栽到田间,进行田间管理。
8.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记录植株高度、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指标。
9. 数据分析: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优良品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亲本选择:经过观察,亲本品种在抗病性、产量、品质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状。
2. 杂交:经过杂交,产生了大量杂交后代。
3. 田间种植:经过田间种植,观察到部分杂交后代表现出抗病、高产、优质的特点。
4.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代。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实验结果表明,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验证了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价值;2. 通过实验,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育种学实习报告4篇
育种学实习报告4篇育种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了解种子园在现实林木良种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种子园的分类方式,和园址的选择要求,还有种子园内无性系的数目、树种传份距离、无性系配置距离、无性系或家系的同步程度、去劣伐疏强度等。
了解种子园内无性系的配置的方式和施工管理方法,知道怎样提高种子园的产量的措施。
在课堂上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育种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以遗传理论为指导进行林木改良和选育以及林木的良种繁育,以提高森林生产力,我们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种子园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林木育种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终目的。
实习内容:一、都匀市马寨种子园介绍:贵州省都匀市马寨马尾松1.5代无性系种子园。
该种子园位于北纬26。
16 ,东径107。
31的贵州省南部。
属中亚热带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一6.9 ℃≥lO ℃积温4 879.9℃,年平均降雨量1423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9%,全年日照时数1145.5h,生长期达300 d以上。
园区为低山丘陵。
海拔860~950 m,地势开阔,坡度平缓,土壤为pH值在5.03—5.2之间的原积型山地黄壤。
土壤屑状至块状结构,肥力中等。
贵州省都匀市马寨马尾松1.5代无性系种子园现有5个大区,65个无性系配置小区。
I一Ⅳ大区初植株行距为4m×5 m,V 大区株行距为6 m×8 m。
无性系配置方式采用顺序错位设计。
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的通知》(林场发〔〕11号)文件精神,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对林木良种的需求,推动我国林木良种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国家林业局充分调查研究、严格筛选和科学评定的基础上,贵州都匀马寨马尾松良种基地被列入我国第一批131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之一。
贵州都匀马寨马尾松良种基地建于1992年,基地位处马寨营上石榴坡,基地建设的核心项目为综合遗传增益达15%以上的48个优良无性系营建,面积为38.33公顷,主要营建马尾松1.5代种子园。
播种繁殖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常用草本花卉的播种方法与技术。
2. 理解播种繁殖的原理和过程。
3. 比较不同播种方法对花卉生长的影响。
4.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三色堇、万寿菊、波斯菊等草本花卉种子。
2. 实验用具:播种箱、育苗盘、土壤、水壶、温度计、放大镜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种子:- 将种子洗净,晾干。
- 根据不同花卉的播种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浸泡、消毒等。
2. 准备土壤:- 使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
- 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使其适合花卉生长。
3. 播种:- 将处理好的种子按照规定的播种量撒播在育苗盘内。
- 根据不同花卉的播种深度要求,覆盖一层细土。
- 用喷壶轻轻喷水,使土壤湿润。
4. 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湿或过干。
- 定期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及时移除病苗、弱苗。
- 观察幼苗生长状况,适时进行间苗、定苗。
5. 数据记录:- 记录不同播种方法下,种子的发芽率、幼苗生长速度、植株高度、叶片数量等指标。
- 观察不同播种方法对花卉生长的影响,分析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芽率:- 三色堇、万寿菊、波斯菊等花卉的发芽率分别为80%、75%、70%。
- 不同播种方法对发芽率的影响不大,但土壤湿度、温度等因素对发芽率有较大影响。
2. 幼苗生长速度:- 三色堇、万寿菊、波斯菊等花卉的幼苗生长速度分别为每天0.5cm、0.4cm、0.3cm。
- 播种深度、土壤养分、水分等因素对幼苗生长速度有较大影响。
3. 植株高度与叶片数量:- 三色堇、万寿菊、波斯菊等花卉的植株高度分别为10cm、8cm、6cm,叶片数量分别为10片、8片、6片。
- 播种时间、土壤养分、水分等因素对植株高度和叶片数量有较大影响。
五、结论1. 播种繁殖是花卉繁殖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2. 不同播种方法对花卉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
实验田小麦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实验田开展了小麦育种实验,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二、实验目的1. 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小麦品种。
2. 探讨小麦育种技术,为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小麦品种为我国常见的冬小麦品种,包括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莱州95021、山农664、泰山21号、邯6172、汶农5号、临麦2号、山农优麦3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19号、烟农18号、鲁麦21号等。
2. 实验方法(1)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筛选出优良品种。
(2)杂交育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3)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快速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4)田间试验: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验证其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等指标。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品种筛选在实验田内,经过观察和比较,筛选出以下优良品种:(1)济麦20: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4)济麦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 杂交育种通过对济麦20、淄麦12、烟农19、济麦19等品种进行杂交,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以下优良杂交组合:(1)济麦20×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2)济麦20×烟农19: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济麦19×淄麦12: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
3. 单倍体育种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的方法,获得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育种学实习报告三篇
育种学实习报告三篇育种学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目的:通过实习理解和掌握水稻种子覆土育苗过程基础知识,熟练操作多种水稻品种分类覆土育苗的基本技术。
为以后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二:实习地点:原延边大学农学院龙井校区试验基地三:实习时间:20__年4月15日四:实习内容:1.晒种,浸种消毒:在浸种前,选择晴暖天气将种子翻晒1天,可以增强种皮的透性,使种子内部有足够的氧气,促进种子内部酶的活性,消除种子间含水量的差异,浸种后吸水均匀,提高发芽率并使出苗整齐。
另外,晒种还能起到一定的杀菌作用用浸种灵、强氯精等浸种,可以防治通过种子传染的恶苗病、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
浸种时间最好5天左右,浸种时间过短或过长对发芽都有不利影响。
2.做床,施肥和土壤消毒:床土要选肥沃、无病菌、无草籽、偏酸性、通透性能好的土壤,如山地腐熟土、草炭土、葱地土、坝边土等,做床时,要干整地干做床,使床土平整细碎,土质疏松。
做好床后浇透水,不用抹平,以免破坏床土的理化性状。
把壮秧剂均匀施入床土里就可以了。
如床土肥力低,可增施一部分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
注意未腐熟好的有机肥不能在苗床上施用。
3.播种,撒土:将苗床分成15cm平方的小格子,分撒多种水稻品种稀播是育壮苗的一个关键措施,播种密度一般4-5两/m2,如怕苗不够,可增加苗床面积,但不要增大播种密度。
用筛子将沙子筛过与通透性能好的土壤,如山地腐熟土、草炭土、葱地土、坝边土等,均匀拌匀,轻撒在苗床上覆土。
五:实习总结:通过一天的水稻育种实习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水平,尤其是在实践中解决了很多理论上的误区。
实习充实了我们专业课的理论知识,把我们课堂上的知识全面的应用在实习中,提高了我的个身能力。
育种学实习报告篇2一、实习背景种子园是由优良遗传特性的林木组成的人工林,其目的是生产大量优质的.种子。
种子园在实现林木良种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学习和了解种子园的总体规划和区划、建园技术等对我们的林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花生育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实验旨在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提高花生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实验材料1. 试验田:选择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的试验田。
2. 试验品种:选用我国主要花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
3. 育种材料:包括亲本品种、杂交组合、自交系等。
三、实验方法1. 杂交育种(1)亲本选择:根据花生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杂交组合:按照杂交组合设计,将亲本进行杂交。
(3)杂交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保留优良性状。
2. 自交育种(1)自交系筛选:对亲本进行自交,筛选出优良自交系。
(2)自交系自交:将优良自交系进行自交,进一步提高纯度和优良性状。
3. 杂交与自交结合育种(1)选择优良杂交组合:将杂交育种和自交育种相结合,选择优良杂交组合。
(2)杂交后代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筛选,保留优良性状。
4. 抗逆性育种(1)抗病性鉴定:对花生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
(2)抗逆性筛选:对花生品种进行抗逆性筛选,提高品种的抗逆性。
四、实验步骤1. 试验田准备:施肥、整地、播种。
2. 杂交育种:进行亲本选择、杂交组合设计、杂交后代选择等。
3. 自交育种:进行自交系筛选、自交系自交、自交后代选择等。
4. 抗逆性育种:进行抗病性鉴定、抗逆性筛选等。
5. 品种鉴定:对选育出的花生品种进行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鉴定。
五、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1. 产量:记录花生品种的产量,包括亩产、百粒重等。
2. 品质:记录花生品种的品质,包括蛋白质含量、油酸含量等。
3. 抗逆性:记录花生品种的抗逆性,包括抗病性、抗倒伏性等。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花生新品种。
2. 杂交育种和自交育种相结合,可提高花生品种的优良性状。
3. 抗逆性育种对提高花生品种的抗病性、抗倒伏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育种学实验报告
育种学实验报告引言育种学是农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植物或动物,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小麦的育种进行实验,探索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选择和交配小麦植株,培育出具有高产量和耐病性的品种。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了解育种学的基本原理、遗传基础和实际应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小麦种子•肥料•容器•灌溉设备•病虫害防治药剂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种植容器,填充适当数量的土壤,并施加适量的肥料。
–将小麦种子浸泡在水中,以增加发芽率。
–将种子播种在土壤中,并均匀覆盖一层土壤。
2.种子发芽和苗期管理:–对种植容器进行适当的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定期观察和记录小麦种子的发芽情况。
–在苗期,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施用药剂。
3.选择和交配:–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和产量,选择生长较好的植株作为亲本。
–选择不同亲本进行交配,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根据交配的结果,记录下下一代植株的性状和产量。
4.后续培育:–根据记录的性状和产量数据,选择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重复选择和交配的过程,逐步培育出具有高产量和耐病性的小麦品种。
结果和讨论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培育出了一种具有高产量和耐病性的小麦品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生长较好的植株作为亲本,并进行了多次交配,以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通过后续的培育过程,我们逐步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植株,并最终培育出了我们期望的小麦品种。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遗传基因在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选择适当的亲本,进行合理的交配,能够增加基因的多样性,并进一步改良农作物的性状。
同时,我们还发现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对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量也非常重要。
本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育种学的理解,还为实际农业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对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有效地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育种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小学开展了育种实验活动。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了解了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植物繁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在实验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然后,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种子、土壤、肥料、实验器材等。
2. 实验步骤(1)种子处理:将购买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虫害。
(2)播种:将处理好的种子按照一定的密度播种在花盆中,覆盖一层薄土。
(3)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发芽。
(4)施肥: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适时施加肥料,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营养。
(5)观察与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时间、生长速度、叶片颜色、花朵数量等。
(6)筛选优良品种:根据观察记录,筛选出生长速度快、叶片颜色鲜艳、花朵数量多的优良品种。
3.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记录,我们成功筛选出了一些优良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叶片颜色、花朵数量等方面均优于普通品种。
四、实验总结1. 育种实验让我们了解了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植物繁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育种实验,我们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了我们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4.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土壤营养不足等。
这些问题让我们意识到,育种实验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操作经验。
五、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育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杂交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法,将不同品种的小麦、水稻、玉米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
(3)结果与分析:观察杂交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杂交种的遗传特性。
2. 实验二:诱变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射线照射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基因突变。
(3)结果与分析:观察诱变后的种子生长情况,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3. 实验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中的特定基因。
(3)结果与分析:分析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
4. 实验四:品质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品质分析仪器,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的品质指标。
(3)结果与分析:分析品质指标与产量、抗病性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
5. 实验五:抗病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抗病性测定。
(3)结果与分析:分析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了一代杂交种,其生长发育状况良好,遗传特性稳定。
2. 实验二: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后续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3. 实验三: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为育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4. 实验四:通过品质分析,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种子资源。
5. 实验五:通过抗病性测定,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抗病品种。
育种学实验报告
育种学实验报告育种学实验报告引言:育种学是农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致力于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植物和动物品种,以满足人们对食物、纤维和能源的需求。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选择和配对优良个体,探索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性繁殖和杂交,改良玉米的产量和抗病性。
通过实验,我们将了解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探究遗传因素对这些性状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生长培养基、温室和实验室设备。
2. 实验方法:a) 种子处理:将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分别浸泡在含有适量营养液的生长培养基中,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b) 选择性繁殖:根据玉米植株的产量和抗病性,选择具有较高产量和较强抗病性的个体进行繁殖,以逐步改良玉米的性状。
c) 杂交实验:选择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进行人工授粉,观察后代的性状表现,以研究遗传因素对玉米性状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种玉米的选择性繁殖,我们逐渐改良了玉米的产量和抗病性。
经过多代的选择,我们获得了一些优良品种,其产量明显高于普通品种,并且表现出更强的抗病能力。
这表明选择性繁殖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可以通过筛选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逐步改良植物品种。
在杂交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基因型的玉米在产量和抗病性方面存在差异。
通过人工授粉,我们将具有高产量和抗病性的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得到了一些后代植株。
我们观察到,一些后代植株表现出了更高的产量和更强的抗病性,而另一些后代植株则表现出了较低的产量和较弱的抗病性。
这说明产量和抗病性这两个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控制,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实验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选择性繁殖和杂交是育种学中常用的手段,可以改良植物品种的性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此外,我们还发现产量和抗病性这些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控制,遗传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育种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深入了解育种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于2023年10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育种学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操作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育种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实验方法。
二、实习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育种的基本技术。
2. 学习育种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激发对育种学研究的兴趣。
三、实习内容1. 实习项目本次实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植物遗传资源调查:对当地主要农作物进行遗传资源调查,了解其遗传多样性。
(2)杂交育种:学习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亲本选择、杂交组合设计、种子收获等。
(3)诱变育种:了解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处理、筛选等。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学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包括分子标记的选择、数据分析、选择方案设计等。
2. 实习过程(1)植物遗传资源调查:我们走访了当地多个村庄,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进行遗传资源调查,记录了品种特征、产量、抗病性等数据。
(2)杂交育种: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亲本选择、杂交组合设计、种子收获等操作。
我们选取了两个优良品种进行杂交,并进行了田间管理。
(3)诱变育种:我们学习了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处理、筛选等操作。
通过诱变处理,我们得到了一批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变异材料。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我们学习了分子标记的选择、数据分析、选择方案设计等。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我们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
四、实习总结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收获:(1)掌握了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
(2)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了田间管理、种子收获、诱变处理等操作。
(3)学会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单倍体育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通过诱导玉米花药形成单倍体,再进行染色体加倍,最终获得纯合的二倍体植株,从而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Duc11- 玉米花药:从玉米植株上采集成熟的花药- 植物激素:6-苄基腺嘌呤(6-BA)、NAA、生长素等- 植物培养基:MS培养基、1/2MS培养基等- 肥水:营养液、蒸馏水等2. 实验设备:- 植物组织培养室- 离心机- 恒温培养箱- 显微镜- 烤箱- 高压灭菌锅三、实验方法1. 花药培养:(1)将采集到的玉米花药进行表面消毒,然后用无菌手术刀将花药从花丝上切下。
(2)将切下的花药放入装有MS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激素,放入植物组织培养室中培养。
(3)定期观察花药培养情况,待花药形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时,将其转入分化培养基中。
2. 植株诱导与生根:(1)将分化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生长素,诱导其生根。
(2)待植株生根后,将其移栽到营养液中,进行水培培养。
3. 染色体加倍:(1)选取生长良好的植株,进行表面消毒,然后进行DNA提取。
(2)利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等方法,诱导染色体加倍。
(3)观察加倍效果,选取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植株进行进一步培养。
4. 田间试验:(1)将加倍后的植株移栽到田间,进行田间试验。
(2)观察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记录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花药培养:本实验成功诱导玉米花药形成愈伤组织或胚状体,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0%,胚状体诱导率为60%。
2. 植株诱导与生根:本实验成功诱导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生根,生根率为70%。
3. 染色体加倍:本实验成功诱导染色体加倍,加倍率为90%。
4. 田间试验:加倍后的植株在田间生长表现良好,产量较对照提高20%,抗病性也有所增强。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应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林木育种学实验报告
林木育种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旨在了解林木育种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术,掌握常用的育种技术,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加强对林木育种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实验原理林木育种学是研究如何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林木的科学,主要有两种常用的育种方法: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选择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父本和母本,再通过交配、选择和繁殖的方法,逐步筛选出优良品种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有效传递只有一个基因或少数几个基因控制的性状。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不同个体间进行人工授粉,使基因进行交流、重组,从而培育出具有良好性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有效传递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三、实验器材和药品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试管架、离心机、PCR仪等。
试剂:DNA提取试剂盒、引物、dNTP、聚合酶等。
四、实验步骤1. DNA提取从林木样本中提取DNA,以获取遗传信息。
采用DNA提取试剂盒的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将提取得到的DNA样品保存至低温冰箱备用。
2. 引物设计根据所选育种目标,设计合适的引物,用于检测目标基因是否存在。
3. PCR扩增按照PCR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进行反应体系的配制,并设置PCR程序。
将提取得到的DNA样品与引物进行反应,扩增所需的目标基因。
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PCR扩增产物与DNA标记物一同加入琼脂糖凝胶槽中,进行电泳。
通过电泳,根据扩增产物的迁移情况判断目标基因是否存在。
5. 分析结果观察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像,根据PCR扩增产物的大小和目标基因的迁移位置,判断样本是否具备所需基因。
五、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获得了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图像,根据扩增产物的大小和目标基因的迁移位置,判断样本是否具备所需基因。
通过对多份样本的分析,我们得到了相应的育种数据,确定了适合育种的优良个体。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林木育种学的实验操作,详细了解了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育种学实习报告(共6篇)
育种学实习报告(共6篇)第1篇:育种学实习一、实习目的育种学实习通过实习认识和理解耕作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实习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土壤、地貌等自然生态因素;理解掌握间、混、套作、复种、轮作与连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地养地制度.掌握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有关知识,以及如何进行土壤耕作、保护和培肥土地的知识,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达到能够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不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目的。
二、实习地点:青岛农业大学莱阳科教试验田莱阳叶家泊村农田三、实习时间:10月24号四、实习内容1、种植制度了解考察地的作物布局,作物种类、面积和比例;加深认识间、混、套作、复种、轮作与连作不同的种植方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采用不同种植方式的理论依据。
2、养地制度结合考察地情况,认识如何进行土壤耕作、土壤培肥、保持水土等。
五、实习结果1、种植制度通过对叶家泊农田的调查以及对当地农民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当地多半是种一些价值高周期短的作物,这样一年能收好几季。
耕作制度主要是一些经济作物的套作与间作,还搭配一部分混作,轮作也较普遍。
大多是黄秋葵与稻豆套种,玉米与花菜间作,菠菜与油菜间作,秋月梨与黄秋葵套种,小麦和玉米轮作等等。
(1)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
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间作具体是指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
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间作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
育种学实习报告结果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育种学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学科,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育种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于XX年XX月至XX年XX月在XX农业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育种学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2. 掌握育种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践操作技能;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4. 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习内容1. 育种学基本理论实习期间,我系统学习了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
通过学习,我对育种学的基本概念、育种目标、育种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育种技术研究(1)杂交育种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玉米杂交育种实验。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用了优良亲本进行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行了筛选、鉴定和测定。
通过实验,我掌握了杂交育种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诱变育种在诱变育种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化学诱变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
经过诱变处理后,对突变体进行了筛选、鉴定和培育。
通过实验,我了解了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实验中,我们选取了玉米基因组的DN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我们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后续育种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3. 育种实践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参与了育种实践操作。
包括:(1)田间调查:对玉米、小麦等作物进行田间调查,了解其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2)田间试验:根据育种目标,进行田间试验,观察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筛选优良品种;(3)种子繁殖:对育种材料进行种子繁殖,确保育种材料的纯度和遗传稳定性。
四、实习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对育种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技能方面:掌握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育种技术,以及田间调查、田间试验、种子繁殖等实践操作技能。
育种学 种源试验 实验报告
育种学种源试验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种源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为育种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设计
1. 试验作物:小麦。
2. 种源:选取了来自不同地区的10个小麦种源。
3. 种植条件:在相同的土地、气候、养分和灌溉条件下进行种植。
4.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分组设计,每个种源分为3组,每组面积相同,每个处理重复3次。
5. 实验指标:收获量、籽粒质量、籽粒数量、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品质指数。
三、实验过程
1. 种子培育:将不同种源的小麦种子分别放入含有养分的培养液中发芽。
2. 种植:将已经发芽的小麦种子移植到田地中,进行标准化的育苗管理和定植。
3. 生长期监测:在生长期间对植株进行定期观察和处理,确保每个种源的生长情况相同。
4. 收获:在小麦成熟后,对每个处理进行收获,记录收获量、籽粒质量、籽粒数量、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品质指数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
1. 不同种源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显著。
2. 具体实验结果详见附表。
五、实验结论
1. 种源的选择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地区的种源。
2. 种源的选择需要结合土壤和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考虑,综合选择最优种源。
3. 需要进一步进行试验和研究,探究不同种源对不同作物的影响。
参观育种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参观育种学实验室,了解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技术,增强对作物育种实践的认识,提高对农业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育种学实验室三、实验内容1. 实验室参观(1)实验室环境:实验室面积约为100平方米,分为实验操作区、样品存放区、数据分析区等。
实验室环境整洁,设施齐全,包括恒温恒湿培养箱、显微镜、基因测序仪等先进设备。
(2)实验人员:实验室由一名教授和三名研究生组成,教授负责指导实验工作,研究生负责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
2. 作物育种学基本原理(1)作物育种学概述:作物育种学是研究作物遗传、变异、进化及育种方法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等优良性状的作物新品种。
(2)育种方法:主要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3. 实验操作(1)杂交育种:在实验室参观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杂交育种的基本步骤,包括选择亲本、配制杂交组合、收获种子等。
(2)诱变育种:了解了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等。
(3)基因工程育种:学习了基因工程育种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化等。
4. 数据分析(1)观察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了不同育种方法所得出的实验结果,包括植株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
(2)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判断不同育种方法的效果。
四、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技术。
2. 了解了不同育种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为今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反思体会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实验室参观让我们对农业科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我们投身农业科研的热情。
植物育种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植物杂交、选择、诱变等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
3. 学习如何观察和分析植物遗传变异现象。
二、实验原理植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杂交、诱变等手段,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原理:1. 基因重组:通过杂交,将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后代中。
2. 选择:从后代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个体。
3. 诱变:利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诱发植物基因突变,产生新的遗传变异。
4. 基因表达调控: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控植物基因的表达,改变植物性状。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
2. 实验用品:显微镜、解剖镜、剪刀、镊子、酒精灯、无菌操作台、培养基、激素等。
四、实验步骤1. 杂交实验:(1)选择优良品种,进行自交或互交,获得杂交种子。
(2)将杂交种子播种,培育成幼苗。
(3)观察和分析杂交后代的表现型,记录数据。
2. 选择实验:(1)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
(2)将亲本进行自交或杂交,获得后代。
(3)观察和分析后代的表现型,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3. 诱变实验:(1)将植物材料暴露于物理或化学诱变剂中。
(2)将诱变后的植物材料播种,培育成幼苗。
(3)观察和分析幼苗的表现型,记录数据。
4. 基因表达调控实验:(1)提取植物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克隆。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转化植物细胞。
(3)观察和分析转化后的植物性状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杂交实验:(1)观察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发现部分后代具有优良性状。
(2)分析数据,得出杂交育种的效果。
2. 选择实验:(1)观察选择后的植物性状,发现部分个体符合育种目标。
(2)分析数据,得出选择育种的效果。
3. 诱变实验:(1)观察诱变后的植物性状,发现部分个体具有新的遗传变异。
(2)分析数据,得出诱变育种的效果。
4. 基因表达调控实验:(1)观察转化后的植物性状,发现部分个体具有新的性状。
育种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牧草田间性状鉴定和亲本选配一:目的和意义学习牧草和草坪草田间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测定的方法。
能够设计育种计划,选择适宜的亲本,进行亲本选配。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已做过的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二:材料和用具1.材料不同种属、不同生活年限的豆科、禾本科或其他科人工草地饲料作物地。
2.用具电子天平、斤秤、镰刀、菜刀、线绳、塑料袋、剪刀、钢卷尺。
三:方法豆科、禾本科、其他科牧草的田间农艺性状测定(一)产草量的测定:刈割法在牧草地取样4处,每处0.25~1m2,用镰刀或剪刀齐地面(生物原产量)或距地面3~4cm(经济产量割下)或剪下牧草并立即称重得鲜草产量,从鲜草中称取1000g装入布袋阴干,至重量不变时称重即为风干重。
再从风干或鲜草中称取500g,放入105℃烘箱内经10min后降温到65℃,经24h,烘至恒重,即为干物质重(绝干重)。
因为测定的目的不同,时间规定也不一样,按时间特征来归纳,可以有3种产量的测定:(1)平均产量是在人工草地利用的成熟时期测定第一次产量,当牧草生长到可以再次利用的高度时,再测定其再生草产量。
再生草可以测1次、2次乃至多次。
各次测定的产量相加,就是全年的产量,再除以次数,即为平均产量。
(2)实际产量也叫利用前产量,即比测定平均产量早一些或晚一些所测定的产量叫实际产量。
第一次测定后每次刈割或放牧时重复测定产量,各次测定的产量之和,就是全年实际产量。
(3)动态产量是在不同时期测定的一组产量。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在一定的地段,设立有围栏保护的定位样地,在样地上根据设计并预先布置样方,进行定期的产量测定。
动态产量的测定可按牧草的生育期,也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10d、15d、1个月或1个季度测定1次。
生育期是指刈割时的生长发育阶段。
(二)种子产量测定(1)选定样方6~10个,总面积为6~10m2(2)调查每样点有效株数,平均之,再求每亩株数。
公式为:每亩株数=取样点平均株数(株/m2)(3)调查每株平均粒数(代表性植株20株平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牧草田间性状鉴定和亲本选配一:目的和意义学习牧草和草坪草田间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测定的方法。
能够设计育种计划,选择适宜的亲本,进行亲本选配。
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已做过的实验内容,了解本实验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二:材料和用具1.材料不同种属、不同生活年限的豆科、禾本科或其他科人工草地饲料作物地。
2.用具电子天平、斤秤、镰刀、菜刀、线绳、塑料袋、剪刀、钢卷尺。
三:方法豆科、禾本科、其他科牧草的田间农艺性状测定(一)产草量的测定:刈割法在牧草地取样4处,每处0.25~1m2,用镰刀或剪刀齐地面(生物原产量)或距地面3~4cm(经济产量割下)或剪下牧草并立即称重得鲜草产量,从鲜草中称取1000g装入布袋阴干,至重量不变时称重即为风干重。
再从风干或鲜草中称取500g,放入105℃烘箱内经10min后降温到65℃,经24h,烘至恒重,即为干物质重(绝干重)。
因为测定的目的不同,时间规定也不一样,按时间特征来归纳,可以有3种产量的测定:(1)平均产量是在人工草地利用的成熟时期测定第一次产量,当牧草生长到可以再次利用的高度时,再测定其再生草产量。
再生草可以测1次、2次乃至多次。
各次测定的产量相加,就是全年的产量,再除以次数,即为平均产量。
(2)实际产量也叫利用前产量,即比测定平均产量早一些或晚一些所测定的产量叫实际产量。
第一次测定后每次刈割或放牧时重复测定产量,各次测定的产量之和,就是全年实际产量。
(3)动态产量是在不同时期测定的一组产量。
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在一定的地段,设立有围栏保护的定位样地,在样地上根据设计并预先布置样方,进行定期的产量测定。
动态产量的测定可按牧草的生育期,也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10d、15d、1个月或1个季度测定1次。
生育期是指刈割时的生长发育阶段。
(二)种子产量测定(1)选定样方6~10个,总面积为6~10m2(2)调查每样点有效株数,平均之,再求每亩株数。
公式为:每亩株数=取样点平均株数(株/m2)(3)调查每株平均粒数(代表性植株20株平均)。
(4)通过千粒重的测定,求出每千克粒数。
公式为:每千克粒数=1000(g)/千粒重(g)×1000(5)根据下列公式求出每公顷草地种子产量:种子产量(㎏/h㎡)=每公顷株数×每株平均粒数/每千克粒数或者将样方内植株全部刈割后脱粒、称重再折算成公顷产量(四)植株高度和生长速度的测定1.植株高度牧草的株高与产草量成正比。
牧草的株高与牧草的利用方式(刈割、放牧或兼用)、草层高度与各草种在混播草地中的比例有密切关系。
植株高度分为:(1)草层高度:大部分植株所在的高度。
(2)绝对高度:植株和地面垂直时的高度。
即把植株拉直后植株的长度。
(3)自然高度:即牧草在自然生长状态下的高度,测定时从植株生长的最高部位到垂直地面的高度。
植株高度从地面量至(开花前)或花序顶部,禾本科牧草的芒和豆科牧草的卷须不算在内。
株高的测定采用定株或随机取样法,取代表性的植株40株平均。
测定时间可根据不同的测定目的在各物候期进行或每10d测定1次。
2.牧草生长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牧草增长的高度。
其测定多结合株高测定进行,采用定株法,每10d测定1次,然后计算出每天增长的高度。
随机取样时如2次测定时间过短,也可能出现负增长。
(五)分蘖(分枝)数的测定牧草从分蘖节或根颈上长出侧枝的现象称为分蘖(分枝)。
分蘖(分枝)数的多少不仅与播种密度、混播比例有关,且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
分蘖(分枝)数的测定,根据不同目的可在不同物候期进行,一种方法是在测定过产草量的样方内区代表性植株10株,连根拔出(拔5~10cm深即可),数每株分蘖(分枝)数,进行平均;二是取代表性样段3行,每行内定50~100cm长,然后数每行样段内每一单株的分蘖(分枝)数,平均之。
(六)亲本选择用作母本的植株应具有该品种典型性状,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实验二、CTAB提取DNA一、实验原理TAB法原理CTAB(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具有从低离子强度溶液中沉淀核酸与酸性多聚糖的特性.在高离子强度的溶液中(>0.7mol/L NaCl),CTAB与蛋白质和多聚糖形成复合物,只是不能沉淀核酸.通过有机溶剂抽提,去除蛋白,多糖,酚类等杂质后加入乙醇沉淀即可使核酸分离出来.二、实验器材1、121.1g Tris溶于800ml无菌水中,加浓HCL调pH到8.0,定容至1L,高压灭菌。
2、186.1g EDTA-Na·2H2O溶于800ml无菌水中,需用磁力搅拌器剧烈搅动,用NaOH调pH值到8.0(约20g),定容至1L,高压灭菌。
3、204.75g NaCL溶于1L无菌水中,高压灭菌。
4、10% CTAB溶液10gCTAB溶于80ml无菌水中,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
5、氯仿-异戊醇(24:1体积比)7、RNAaseA8、异丙醇9、无水乙醇10、3mol/L醋酸钠11、1×TE缓冲液实验仪器:液氮罐、1.5ml离心管、1.5ml离心管架、恒温水浴摇床、枪及枪头(1ml 和200ul)、离心机(转速可调至4000rpm和10000rpm)、剪刀三、实验步骤1、65℃预热CTAB 45分钟,在1.5毫升离心管中加入600微升CTAB和20微升乙醇,放入45℃水中40-60分钟,期间每隔几分钟晃动离心管,以便叶片与CTAB 充分反应。
2、在离心管中加入630微升氯仿异戊醇,晃动10分钟,摇匀,否则DNA量明显减少,可以在振荡器上混匀。
3、在25℃、10000转每分钟离心10分钟。
4、用剪过的枪头抽取上清液450微升到另一只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加入提前冷却的异丙醇150微升,轻摇几下,看见白色絮状物最好,刚入-20℃冰箱中冷冻1小时。
5、取出离心管,在4℃、10000转每分钟条件下离心10分钟。
6、倒掉液体后加入500微升TE溶解,20分钟后加入500微升氯仿异戊醇,轻摇10分钟。
7、4℃、10000转每分钟条件下离心10分钟。
8、取上清液400微升到新的离心管中,加入1000微升污水乙醇和40微升醋酸钠,轻摇几下,可见白色絮状物,放入-20℃条件下冷冻几小时或过夜。
9、0℃,12000转每分钟条件下离心10分钟。
10、倒掉液体,加入70%乙醇800微升,0℃,12000转每分钟条件下离心5钟。
11、倒掉液体,风干后加入100微升TE,先在4℃冰箱中放置一天左右,直到DNA全部溶解,然后转到-20s℃冰箱中待用。
实验三、豆科牧草的扦插技术一、实验目的豆科牧草的无性繁殖技术是育种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本试验具体操作,切实掌握扦插技术及苗床管理要领,为今后在育种工作中的熟练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1、切取苜蓿枝条:用刀片水平切取生长较高的枝条的上半截(连同顶叶)。
枝条长度约15-18cm。
2、扦插枝条:切取的枝条于当日扦插。
扦插前,剔除顶叶外的其余叶片。
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小区里的实验圆筒中,扦插枝条,使之与土壤紧密接触,扦插后,附上培土,以便于定株观察和田间管理。
3、田间管理:扦插结束后,随即浇水湿润。
生育前期浇水量多且勤,后期浇水量小且次数少。
实验四育种实验方案一、育种目标学习牧草和草坪草田间农艺性状和生产性能测定的方法。
能够设计育种计划,选择适宜的亲本,进行亲本选配。
二、育种方法和步骤1传统育种方法1.1根据基因突变的原理育种常用的方法有: X光或者紫外线照射及综合处理;将植物体通过基因突变产生变异芽体,将变异芽体发育成的枝条进行嫁接或扦插,也可以将变异芽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以上均能获得新品种。
1.2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育种常用的方法为杂交育种,是遗传性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杂交获得杂种,继而在杂种后代中进行选择以育成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的方法,根据进行杂交的亲本亲缘关系远近,杂交又分为品种间杂交和远缘杂交两大类。
杂交育种的手段有系谱法、混合法等,通过杂交获得杂交育种在作物和牧草育种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据1999年统计,我国已通过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攻击207个,其中杂交育成84个,占育成品种总数的40.6%。
2000-2001年参加国家品种区域试验的冬小麦品种80个,春小麦品种36个,其中69个冬小麦品种和34个春小麦品种都是用杂交方法选育而成的,站育成品种的88.8%。
在农作物上杂交育种在20世纪50年代占育成品种的14.8%;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占35.5%和35.4%;80年代大79%。
由此可见杂交育种方法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意义。
1.3根据染色体变异的原理来进行育种1.3.1单倍体育种首先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然后将单倍体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样就得到纯合的品种。
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明显缩短了育种的年限。
1.3.2多倍体育种可以分为自然条件下多倍体育种和人为条件下多倍体育种。
自然条件下的多倍体:如帕米尔高原地区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如温差骤变等,导致一个已经完成染色体复制的细胞中的纺锤体形成受阻。
人为条件下的多倍体:可以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最终得到染色体加倍的个体。
1.3.3利用体细胞杂交进行育种利用白菜和甘蓝的体细胞进行融合得到白菜,甘蓝杂种细胞,将这样的杂种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品种。
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继承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1.4利用核质互作进行育种主要利用了恢复系和雄性不育系。
利用雄性不育系,可以省去人工去雄,降低制种成本,提高种子质量。
它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对一些不能大量去雄的植物,如水稻、高粱等,开拓了利用杂种优势的新途径。
通常所见到的雄性不育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环境条件不适、生理差异等所引起,往往不能遗传;另一类是由细胞质及核内基因控制,是可遗传的类型。
Sears(1943—1947)在总结前人的工作的基础上,把各种植物的雄性不育性概括为三种类型:质不育型、核不育型和核质互作不育型。
Edwardson(1956)将雄性不育分为核不育和质不育两大类,质不育实质上就是核质互作不育。
2细胞生物技术在苜蓿育种中的应用2.1组织培养在苜蓿育种中的应用细胞组织培养及其与诱变结合的技术是作物育种中创造种质资源变异、改良目标性状、培育新品种(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细胞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将作物的任何一部分,如器官、组织、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发育形成完整的植物体。
其具体应用于: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脱毒和快繁培养,花粉培养(单倍体育种),转基因受体培养,胚挽救培养(防止远缘杂种幼胚早夭),诱变体培养等。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作物的细胞处于不断分裂的状态,极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使突变频率大幅度提高,这为选择有利的变异性状创造了条件。